(共17张PPT)
井冈翠竹
第二课时
新知导入
听写:
井冈山竹子的有哪些革命功绩
生活上:
搭过帐篷、盛过水、蒸过饭、做扁担挑粮食、做过吹火筒、被当成容器送饭修竹桥和竹滑道、被砍伐运输做建筑材料。
战场上:
做过梭镖、摆过三十里竹钉阵。
文章哪些与井冈翠竹相关的人物和事件,这些内容有何作用
1.当年用自己血汗保卫过第一个红色政权的战士们用竹子作为生活器皿、战场武器的原材料。
2.用竹筒给山头的红军送饭的两个“老表”。
3.当年毛主席和朱军长带领队伍下山去用竹子做的扁担挑粮食。
4.被党派来的开发井冈山的中华儿女,用毛竹盖房,竹简盛水做饭,运下竹子为建设租国做材料。
作用:体现了井冈山翠竹在中华民族的革命期和新中国建设期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学习目标
1.抓重点段落和词句,品味文章生动形象地语言,感受井岗翠竹地外在美和内在精神,体会课文饱含的革命情怀。
2.了解时代背景并体会井冈翠竹与革命精神、建设精神之间地联系,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地能力。
新知讲解
第一部分对全文有何作用
结构上:开门见山,让读者直接领略井冈山竹子的美。
内容上:描写竹子特征,为后文内容做铺垫,奠定全文赞颂竹子的感情基调。
最后一段中,作者对井冈山竹子的赞美,蕴含着什么样的深层含义
作者从竹写起,写它挺拔,生长茂盛,不畏烧砍,春风吹又生,实际上是以竹喻人,层层推进,歌颂以井冈山革命人为代表的中国人民英勇顽强、不屈不挠,不怕牺牲,勇于奉献的革命气节和革命精神,寓情于物。
阅读首尾段
课文仅仅是在赞颂竹子吗?
毛委员和朱军长下山去了,红军下山去了,井冈山的毛竹,同井冈山人民一样,坚贞不屈。
快快地去吧,带去井冈山人民的心愿,带去井冈山人民的干劲,也带去井冈山人民的风格吧!
井冈山的翠竹啊,你是革命的竹子!你不仅曾经为革命建立功勋,而且现在和将来仍然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大厦继续献出一切。你永远那么青翠,永远那么挺拔,风吹雨打,从不改色;刀砍火烧,永不低头--这正是英雄的井冈山人,也是亿万中国人民的革命气节和革命精神!
课文仅仅是在赞颂竹子吗?
不仅仅是写竹,也写井冈山人。
课文运用了借物喻人的写法,表面是在赞颂竹子,实际上还赞美了英勇顽强、坚忍不拔、前仆后继、积极为革命和社会建设作出贡献的英雄的井冈山人及亿万中国人民,
作者寓情于物,借井冈翠竹抒发了对井冈山人的崇敬与赞美之情。
寓情于物指作者带着强烈的主观感情去描写客观事物,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心情寄寓在此物中,通过描写此物予以抒发。
阅读这类文章,首先要找准所寄托之物,把握其特征;然后根据事物特征,分析所托之情;注意找准物与情的相似点。
读课文,赏析文中使用了修辞手法的句子。
到近处看,有的修直挺拔,好似当年山头的岗哨;有的密密麻麻,好似埋伏在深坳里的奇兵;有的看来出世还不久,却也亭亭玉立,别有一番神采。
排比、比喻、拟人,生动形象地写出井冈翠竹地繁多、修直、亭亭玉立。
是的,当年用自己的血和汗保卫过第一个红色政权的战士们,谁不记得井冈山上的青青翠竹呢?
反问,写出井冈翠竹永远铭刻在人们心中;
看见它,想起了竹筒饭的清香,想起了老表们冲过白匪封锁线冒着生命危险送上山来的粮食,想起了山上缺粮的年月。
排比,由毛竹引发联想,歌颂毛竹在革命战争年代地艰苦岁月中的伟大功绩
读课文,赏析文中使用了修辞手法的句子。
你看那毛竹做的扁担,多么坚韧,多么结实,再重的担子也能挑得起。
双关,既指能挑重物,也指无产阶级革命家挑得起关系全中国人民命运得重担。
竹叶烧了,还有竹枝,竹枝断了,还有竹鞭,竹鞭砍了,还有深埋地下的竹根。
顶真、排比,给人以无穷无尽之感,突出井冈翠竹的坚贞不屈和生命力的顽强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一到春天,漫山遍野,向大地显露着无限的生机,依然是那一望无际的青青翠竹!
引用,赞美井冈翠竹旺盛的生命力,也赞美井冈山人们坚韧顽强、浴血奋斗的革命意志。
读课文,赏析文中使用了修辞手法的句子。
一阵风过,毛竹呼啦啦地响,好像也在焦急地叫喊:“快些送我们下山吧,莫要让我们等老了,祖国社会主义建设多么需要我们啊!”
拟人,生动形象地写出毛竹渴望未社会主义建设出力的急切心情。
杜鹃花开满山头的时候,英雄们终于唱着凯歌,欢送着亲手砍下的那三十万根毛竹,记它们沿着满山绕的滑道,一路欢唱着飞下山去了。
拟人,衬托出建设者们在顺利完成任务之后喜悦和自豪。
去吧,去吧,快快地去吧!多少工地,多少工厂矿山,多少高楼大厦,多少城市和农村,都在殷切的等待着你们!快快地去吧,带去井冈山人民的心愿,带去井冈山人民的干劲,也带去井冈山人民的风格。
排比、反复、呼告,抒发强烈的感情,引发读者强烈的共鸣,同时生动形象地写出井冈翠竹的重要和贡献,赞美了为革命做出贡献、勇敢、有干劲的井冈山战士。
课堂总结
主题概括:这是一篇寓情于物、情文并茂的优秀散文,课文通过记叙井冈翠竹在革命战争年代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所作出的伟大贡献,表达了作者对井冈翠竹的无限赞美和敬佩之情歌颂了井冈山人及中华儿女的革命精神。
写作特色:
象征的运用:作者将井冈山的毛竹作为革命精神的象征,通过对毛竹的描写,展现了并冈山人民在革命战争年代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坚定意志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叙议结合:文章不仅记录了井冈山毛竹的自然特征和历史作用,还通过议论表达了对井冈山人民革命精神的赞扬,实现了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的有机融合。
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课堂练习
阅读下面文字,做题:
你看那毛竹做的扁担,多么坚韧,多么结实:再重的担子也能挑得起。当年毛委员和朱军长带领队伍下山去挑粮食,不就是用这样的扁担吗 井冈山革命博物馆里,还陈列着一根写着“朱德的扁担”五个字的扁担。他们肩上挑的,哪里只是粮食 挑的是中国的无产阶级革命!我们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们,正是用井冈山毛竹做的扁担,把这一副关系全中国人民命运的重担,从井冈山出发,走过漫漫长途,一直挑到北京城。
毛委员和朱军长下山去了,红军下山去了,并冈山的毛竹,同井冈山人民一样,坚贞不屈。血雨腥风里,毛竹青了又黄,黄了又青,不向残暴低头,不向敌人弯腰。竹叶烧了,还有竹枝;竹枝断了,还有竹鞭;竹鞭砍了,还有深埋在地下的竹根。“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一到春天漫山遍野,向大地显露着无限生机的,依然是那一望无际的翠竹!
毛竹年年长,为的是向敌人示威:井冈山是压不倒、烧不光的,毛竹年年绿,为的是等待亲人,等待当年用竹筒盛水蒸饭、用竹钉竹枪打白匪的红军,等待自己的英雄子弟。朝也等,暮也等,等了漫长的20年,20年过去了,毛竹依旧是那么青翠,那么稠密,井冈山终于换了人间!
竹子遭受过怎样的困境,它们在困境中有何表现
第1段中“再重的担子”指的是什么?
第2段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第2段连用三个“还有”,有何作用?
第3段三个以“等待”开头的句子,是否重复啰唆 为什么
拓展提高
井冈山,唯有敬畏我才能心安
①《菜根谭》里说:“自天子以至于庶人,未有无所畏惧而不亡者也。上畏天,下畏民,畏言官于一时,畏史官于后世。”浅显地说敬就是敬重,畏就是恐惧和害怕。有谁敢说来井冈山是为了旅游的,至少我不敢。
②在我的意念里,从来就没有想过要到井冈山一游。此次学习,可谓是“命”,我当然不信命,可冥冥之中却在暗示自己。
③但“井冈山”三个字一直萦绕在了我的心里,30年挥之不去。
④首先读的是袁鹰的《井冈山的翠竹》,开篇第一句至今仍记得:“井冈山五百里林海里,最使人难忘的是毛竹。”接着又有这样的一段描写:“从远处看,郁郁苍苍,重重叠叠,望不到头。到近处看,有的修直挺拔,好似当年山头的岗哨;有的密密麻麻,好似埋伏在深坳里的奇兵;有的看不久,却也亭亭玉立,别有一番神采。”
⑤家乡云南楚雄多毛竹,和井冈山的并无二致,对竹子的交情可谓深远,甚至可以说惺惺相惜,和生活的旅伴一样。
⑥但井冈山的竹子不再是竹子,是铁骨铮铮的伟大战士,是屹立不倒的一种精神。
⑦亦如袁鹰所写:“井冈山的竹子,是革命的竹子!”
⑧到井冈山,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竹子。
⑨漫山遍野且密密匝匝,一眼望不到尽头。
⑩其形高挺,接天摩日,叶叶交叠,尾尾相衔,连阳光都难泼进来一点,小涧清流,雾气氤氲,这气场,突然令我肃然起敬。在竹林中穿行,我居然未敢触碰一棵竹子,脑海里老装着袁鹰的那段文字:“用它搭过帐篷;用它做过梭镖;用它当罐盛过水,当碗蒸过饭;用它做过扁担和吹火筒;在黄洋界和八面山上,还用它摆过三十里竹钉阵,使多少白匪魂飞魄散,鬼哭狼嚎。”
11我不忍更不敢触碰他们,不忍的是怕这些竹子就是当年红军战士的化身,就该让他们静静地站在那里,不染尘埃;不敢是怕惊扰了他们早已安静的灵魂。
12竹子是“节”与“洁”的象征。
13谁不知道竹子亭亭玉立,婆娑有致,不畏霜雪,四季常绿,而且“未出土时先有节,及凌云处尚虚心”,这种君子之风,不正是我们景仰的。故而郑板桥大为赞赏:“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14此刻,我还想起了宋人苏轼的诗:“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可见竹子的高洁备受文人青睐。
15在参观完小井红军医院,我们来到了离医院不远的烈士墓凭吊。就在绕纪念碑行告别礼时,我看到路旁的树林里有一块伏卧在地的小石碑,上刻有“魂归井冈﹣﹣老红军战士曾志”以及生卒年,不了解曾志的人定以为这与小井烈士墓相邻,和巍巍青山作伴的树葬墓是乡下过世的某位老人。
16实际上她也真的把自己当成井冈山普普通通的老战士,这与乡下普通的老人何异?可曾志毕竟是大名鼎鼎名副其实的中国革命老人。
17据说有“潇湘美女”之称的曾志,1911年4月4日生于湖南省宜章县一个清贫的知识分子家庭。1923年考入衡阳省立第三女子师范学校,1926年8月考入湖南衡阳农民运动讲习所,同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28年4月上井冈山,任红四军后方总医院党总支书记,红四军组织科干事,红四军前委工农运动委员会民运股股长、妇女组组长。她参加过著名的“黄洋界保卫战”。建国后,任广州市委书记、中组部副部长等职。
18曾志是从枪林弹雨、炮火硝烟、敌特追捕、白色恐怖中走过来的人,不可不谓是九死一生,她的意志却坚如磐石。
19在培训班互动课时,我又听了曾志在井冈山的孙子石金龙讲他奶奶曾志和全家人的事情,更让我高山仰止。原来我所不知道的,在1928年年底,曾志产下了一名男婴,但迫于战争形势,她不得不将刚出生不久的孩子托给了当时留守井冈山王佐部队一个叫石礼保的副连长代为抚养,这名男婴也就是石金龙的父亲石来发。丢下孩子,曾志就随着部队,告别了井冈山。
20新中国成立后,曾志多次托人到井冈山寻找孩子。直到1952年,身居广州市委书记的曾志才终于得以母子相见。别以为儿子找到当市委书记的母亲,就再也不用当农民了。可是曾志把石来发留在身边住了一段时间后,就让他重新回到井冈山当农民,直到老死井冈山。
21我在房间里,面对毛主席“重上井冈山”的匾牌,尝试朗读袁鹰《井冈山的翠竹》中的一小段:“毛竹青了又黄,黄了又青,不向残暴低头,不向敌人弯腰;竹叶烧了,还有竹枝,竹枝断了,还有竹鞭,还有深埋地下的竹根。一到春天,漫山遍野,向大地显露着无限生机的,依然是那一望无际的翠竹。”顿时,我的心里豁然明亮,此次来井冈山,不是宿命,而是必须。
22记得哲学家萨特曾经说过:世界上有两样东西是亘古不变的,一个是高悬在我们头顶上的日月星辰,一个是深藏在每个人心底的高贵信仰!
23来井冈山,除了敬畏你还敢生什么奢想?
(文章有删改)
文章由井冈山的竹子转向对“曾志”的描述,这样写有何用意?请简述.
“井冈山,唯有敬畏我才能心安”,作者以此为题有何意蕴?
作业布置
《井冈翠竹》中善于运用象征手法,通过井冈翠竹这一具体形象来象征革命精神和民族精神,使得文章的主题更加鲜明、突出。我们的生活中也有许多值得赞颂的事物,例如小草、松柏、梅花等。
请你展开联想,运用象征和对比的手法写一段话,赞颂生活中你喜欢的一种事物,120字左右。(不得抄袭)
板书设计
井冈翠竹
井冈翠竹:葱郁挺美 不惧危险 甘于奉献
井冈人:英勇顽强 不屈不挠 奉献一切
借
物
喻人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井岗翠竹》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2.抓重点段落和词句,品味文章生动形象地语言,感受井岗翠竹地外在美和内在精神,体会课文饱含的革命情怀。
3.了解时代背景并体会井冈翠竹与革命精神、建设精神之间地联系,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地能力。
4.积累读读写写词语
【学习重点】
1.抓重点段落和词句,品味文章生动形象地语言,感受井岗翠竹地外在美和内在精神,体会课文饱含的革命情怀。
2.了解时代背景并体会井冈翠竹与革命精神、建设精神之间地联系,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习难点】
1.了解时代背景并体会井冈翠竹所象征的坚强不屈、默默奉献、乐观向上的革命精神。
2.了解时代背景并体会井冈翠竹与革命精神、建设精神之间地联系,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习时间】2课时
第二课时
【教学进程】
井冈山竹子的有哪些革命功绩
文章哪些与井冈翠竹相关的人物和事件,这些内容有何作用
第一部分对全文有何作用
最后一段中,作者对井冈山竹子的赞美,蕴含着什么样的深层含义
课文仅仅是在赞颂竹子吗?
【合作探究】
读课文,赏析文中使用了修辞手法的句子。
【扩展延伸】
井冈山,唯有敬畏我才能心安
①《菜根谭》里说:“自天子以至于庶人,未有无所畏惧而不亡者也。上畏天,下畏民,畏言官于一时,畏史官于后世。”浅显地说敬就是敬重,畏就是恐惧和害怕。有谁敢说来井冈山是为了旅游的,至少我不敢。
②在我的意念里,从来就没有想过要到井冈山一游。此次学习,可谓是“命”,我当然不信命,可冥冥之中却在暗示自己。
③但“井冈山”三个字一直萦绕在了我的心里,30年挥之不去。
④首先读的是袁鹰的《井冈山的翠竹》,开篇第一句至今仍记得:“井冈山五百里林海里,最使人难忘的是毛竹。”接着又有这样的一段描写:“从远处看,郁郁苍苍,重重叠叠,望不到头。到近处看,有的修直挺拔,好似当年山头的岗哨;有的密密麻麻,好似埋伏在深坳里的奇兵;有的看不久,却也亭亭玉立,别有一番神采。”
⑤家乡云南楚雄多毛竹,和井冈山的并无二致,对竹子的交情可谓深远,甚至可以说惺惺相惜,和生活的旅伴一样。
⑥但井冈山的竹子不再是竹子,是铁骨铮铮的伟大战士,是屹立不倒的一种精神。
⑦亦如袁鹰所写:“井冈山的竹子,是革命的竹子!”
⑧到井冈山,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竹子。
⑨漫山遍野且密密匝匝,一眼望不到尽头。
⑩其形高挺,接天摩日,叶叶交叠,尾尾相衔,连阳光都难泼进来一点,小涧清流,雾气氤氲,这气场,突然令我肃然起敬。在竹林中穿行,我居然未敢触碰一棵竹子,脑海里老装着袁鹰的那段文字:“用它搭过帐篷;用它做过梭镖;用它当罐盛过水,当碗蒸过饭;用它做过扁担和吹火筒;在黄洋界和八面山上,还用它摆过三十里竹钉阵,使多少白匪魂飞魄散,鬼哭狼嚎。”
11我不忍更不敢触碰他们,不忍的是怕这些竹子就是当年红军战士的化身,就该让他们静静地站在那里,不染尘埃;不敢是怕惊扰了他们早已安静的灵魂。
12竹子是“节”与“洁”的象征。
13谁不知道竹子亭亭玉立,婆娑有致,不畏霜雪,四季常绿,而且“未出土时先有节,及凌云处尚虚心”,这种君子之风,不正是我们景仰的。故而郑板桥大为赞赏:“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14此刻,我还想起了宋人苏轼的诗:“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可见竹子的高洁备受文人青睐。
15在参观完小井红军医院,我们来到了离医院不远的烈士墓凭吊。就在绕纪念碑行告别礼时,我看到路旁的树林里有一块伏卧在地的小石碑,上刻有“魂归井冈﹣﹣老红军战士曾志”以及生卒年,不了解曾志的人定以为这与小井烈士墓相邻,和巍巍青山作伴的树葬墓是乡下过世的某位老人。
16实际上她也真的把自己当成井冈山普普通通的老战士,这与乡下普通的老人何异?可曾志毕竟是大名鼎鼎名副其实的中国革命老人。
17据说有“潇湘美女”之称的曾志,1911年4月4日生于湖南省宜章县一个清贫的知识分子家庭。1923年考入衡阳省立第三女子师范学校,1926年8月考入湖南衡阳农民运动讲习所,同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28年4月上井冈山,任红四军后方总医院党总支书记,红四军组织科干事,红四军前委工农运动委员会民运股股长、妇女组组长。她参加过著名的“黄洋界保卫战”。建国后,任广州市委书记、中组部副部长等职。
18曾志是从枪林弹雨、炮火硝烟、敌特追捕、白色恐怖中走过来的人,不可不谓是九死一生,她的意志却坚如磐石。
19在培训班互动课时,我又听了曾志在井冈山的孙子石金龙讲他奶奶曾志和全家人的事情,更让我高山仰止。原来我所不知道的,在1928年年底,曾志产下了一名男婴,但迫于战争形势,她不得不将刚出生不久的孩子托给了当时留守井冈山王佐部队一个叫石礼保的副连长代为抚养,这名男婴也就是石金龙的父亲石来发。丢下孩子,曾志就随着部队,告别了井冈山。
20新中国成立后,曾志多次托人到井冈山寻找孩子。直到1952年,身居广州市委书记的曾志才终于得以母子相见。别以为儿子找到当市委书记的母亲,就再也不用当农民了。可是曾志把石来发留在身边住了一段时间后,就让他重新回到井冈山当农民,直到老死井冈山。
21我在房间里,面对毛主席“重上井冈山”的匾牌,尝试朗读袁鹰《井冈山的翠竹》中的一小段:“毛竹青了又黄,黄了又青,不向残暴低头,不向敌人弯腰;竹叶烧了,还有竹枝,竹枝断了,还有竹鞭,还有深埋地下的竹根。一到春天,漫山遍野,向大地显露着无限生机的,依然是那一望无际的翠竹。”顿时,我的心里豁然明亮,此次来井冈山,不是宿命,而是必须。
22记得哲学家萨特曾经说过:世界上有两样东西是亘古不变的,一个是高悬在我们头顶上的日月星辰,一个是深藏在每个人心底的高贵信仰!
23来井冈山,除了敬畏你还敢生什么奢想?
(文章有删改)
文章由井冈山的竹子转向对“曾志”的描述,这样写有何用意?请简述.
“井冈山,唯有敬畏我才能心安”,作者以此为题有何意蕴?
【课堂检测】
你看那毛竹做的扁担,多么坚韧,多么结实:再重的担子也能挑得起。当年毛委员和朱军长带领队伍下山去挑粮食,不就是用这样的扁担吗 井冈山革命博物馆里,还陈列着一根写着“朱德的扁担”五个字的扁担。他们肩上挑的,哪里只是粮食 挑的是中国的无产阶级革命!我们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们,正是用井冈山毛竹做的扁担,把这一副关系全中国人民命运的重担,从井冈山出发,走过漫漫长途,一直挑到北京城。
毛委员和朱军长下山去了,红军下山去了,并冈山的毛竹,同井冈山人民一样,坚贞不屈。血雨腥风里,毛竹青了又黄,黄了又青,不向残暴低头,不向敌人弯腰。竹叶烧了,还有竹枝;竹枝断了,还有竹鞭;竹鞭砍了,还有深埋在地下的竹根。“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一到春天漫山遍野,向大地显露着无限生机的,依然是那一望无际的翠竹!
毛竹年年长,为的是向敌人示威:井冈山是压不倒、烧不光的,毛竹年年绿,为的是等待亲人,等待当年用竹筒盛水蒸饭、用竹钉竹枪 ( https: / / baike. / item / %E7%AB%B9%E6%9E%AA / 0 fromModule=lemma_inlink" \t "https: / / baike. / item / %E4%BA%95%E5%86%88%E7%BF%A0%E7%AB%B9 / _blank )打白匪的红军,等待自己的英雄子弟。朝也等,暮也等,等了漫长的20年,20年过去了,毛竹依旧是那么青翠,那么稠密,井冈山终于换了人间!
竹子遭受过怎样的困境,它们在困境中有何表现
第1段中“再重的担子”指的是什么?
第2段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第2段连用三个“还有”,有何作用?
第3段三个以“等待”开头的句子,是否重复啰唆 为什么
【作业布置】
《井冈翠竹》中善于运用象征手法,通过井冈翠竹这一具体形象来象征革命精神和民族精神,使得文章的主题更加鲜明、突出。我们的生活中也有许多值得赞颂的事物,例如小草、松柏、梅花等。
请你展开联想,运用象征和对比的手法写一段话,赞颂生活中你喜欢的一种事物,120字左右。(不得抄袭)
【学后反思】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井岗翠竹》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2.抓重点段落和词句,品味文章生动形象地语言,感受井岗翠竹地外在美和内在精神,体会课文饱含的革命情怀。
3.了解时代背景并体会井冈翠竹与革命精神、建设精神之间地联系,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地能力。
4.积累读读写写词语
【学习重点】
1..抓重点段落和词句,品味文章生动形象地语言,感受井岗翠竹地外在美和内在精神,体会课文饱含的革命情怀。
2.了解时代背景并体会井冈翠竹与革命精神、建设精神之间地联系,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地能力。
【学习难点】
1.了解时代背景并体会井冈翠竹所象征的坚强不屈、默默奉献、乐观向上的革命精神。
2.了解时代背景并体会井冈翠竹与革命精神、建设精神之间地联系,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地能力。
【学习时间】2课时
第二课时
【教学进程】
井冈山竹子的有哪些革命功绩
【答案】生活上:搭过帐篷、盛过水、蒸过饭、做扁担挑粮食、做过吹火筒、被当成容器送饭修竹桥和竹滑道、被砍伐运输做建筑材料。
战场上:做过梭镖、摆过三十里竹钉阵。
文章哪些与井冈翠竹相关的人物和事件,这些内容有何作用
【答案】1.当年用自己血汗保卫过第一个红色政权的战士们用竹子作为生活器皿、战场武器的原材料。
2.用竹筒给山头的红军送饭的两个“老表”。
3.当年毛主席和朱军长带领队伍下山去用竹子做的扁担挑粮食。
4.被党派来的开发井冈山的中华儿女,用毛竹盖房,竹简盛水做饭,运下竹子为建设租国做材料。
作用:体现了井冈山翠竹在中华民族的革命期和新中国建设期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第一部分对全文有何作用
【答案】
结构上:开门见山,让读者直接领略井冈山竹子的美。
内容上:描写竹子特征,为后文内容做铺垫,奠定全文赞颂竹子的感情基调。
最后一段中,作者对井冈山竹子的赞美,蕴含着什么样的深层含义
【答案】
作者从竹写起,写它挺拔,生长茂盛,不畏烧砍,春风吹又生,实际上是以竹喻人,层层推进,歌颂以井冈山革命人为代表的中国人民英勇顽强、不屈不挠,不怕牺牲,勇于奉献的革命气节和革命精神,寓情于物。
课文仅仅是在赞颂竹子吗?
【答案】不仅仅是写竹,也写井冈山人。
课文运用了借物喻人的写法,表面是在赞颂竹子,实际上还赞美了英勇顽强、坚忍不拔、前仆后继、积极为革命和社会建设作出贡献的英雄的井冈山人及亿万中国人民,
作者寓情于物,借井冈翠竹抒发了对井冈山人的崇敬与赞美之情。
寓情于物指作者带着强烈的主观感情去描写客观事物,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心情寄寓在此物中,通过描写此物予以抒发。
阅读这类文章,首先要找准所寄托之物,把握其特征;然后根据事物特征,分析所托之情;注意找准物与情的相似点。
【合作探究】
读课文,赏析文中使用了修辞手法的句子。
【答案】示例
到近处看,有的修直挺拔,好似当年山头的岗哨;有的密密麻麻,好似埋伏在深坳里的奇兵;有的看来出世还不久,却也亭亭玉立,别有一番神采。
排比、比喻、拟人,生动形象地写出井冈翠竹地繁多、修直、亭亭玉立。
是的,当年用自己的血和汗保卫过第一个红色政权的战士们,谁不记得井冈山上的青青翠竹呢?
反问,写出井冈翠竹永远铭刻在人们心中;
看见它,想起了竹筒饭的清香,想起了老表们冲过白匪封锁线冒着生命危险送上山来的粮食,想起了山上缺粮的年月。
排比,由毛竹引发联想,歌颂毛竹在革命战争年代的艰苦岁月中地伟大功绩
你看那毛竹做的扁担,多么坚韧,多么结实,再重的担子也能挑得起。
双关,既指能挑重物,也指无产阶级革命家挑得起关系全中国人民命运得重担。
竹叶烧了,还有竹枝,竹枝断了,还有竹鞭,竹鞭砍了,还有深埋地下的竹根。
顶真、排比,给人以无穷无尽之感,突出井冈翠竹的坚贞不屈和生命力的顽强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一到春天,漫山遍野,向大地显露着无限的生机,依然是那一望无际的青青翠竹!
引用,赞美井冈翠竹旺盛的生命力,也赞美井冈山人们坚韧顽强、浴血奋斗的革命意志。
一阵风过,毛竹呼啦啦地响,好像也在焦急地叫喊:“快些送我们下山吧,莫要让我们等老了,祖国社会主义建设多么需要我们啊!”
拟人,生动形象地写出毛竹渴望未社会主义建设出力的急切心情。
杜鹃花开满山头的时候,英雄们终于唱着凯歌,欢送着亲手砍下的那三十万根毛竹,记它们沿着满山绕的滑道,一路欢唱着飞下山去了。
拟人,衬托出建设者们在顺利完成任务之后喜悦和自豪。
去吧,去吧,快快地去吧!多少工地,多少工厂矿山,多少高楼大厦,多少城市和农村,都在殷切的等待着你们!快快地去吧,带去井冈山人民的心愿,带去井冈山人民的干劲,也带去井冈山人民的风格。
排比、反复、呼告,抒发强烈的感情,引发读者强烈的共鸣,同时生动形象地写出井冈翠竹的重要和贡献,赞美了为革命做出贡献、勇敢、有干劲的井冈山战士。
【扩展延伸】
井冈山,唯有敬畏我才能心安
①《菜根谭》里说:“自天子以至于庶人,未有无所畏惧而不亡者也。上畏天,下畏民,畏言官于一时,畏史官于后世。”浅显地说敬就是敬重,畏就是恐惧和害怕。有谁敢说来井冈山是为了旅游的,至少我不敢。
②在我的意念里,从来就没有想过要到井冈山一游。此次学习,可谓是“命”,我当然不信命,可冥冥之中却在暗示自己。
③但“井冈山”三个字一直萦绕在了我的心里,30年挥之不去。
④首先读的是袁鹰的《井冈山的翠竹》,开篇第一句至今仍记得:“井冈山五百里林海里,最使人难忘的是毛竹。”接着又有这样的一段描写:“从远处看,郁郁苍苍,重重叠叠,望不到头。到近处看,有的修直挺拔,好似当年山头的岗哨;有的密密麻麻,好似埋伏在深坳里的奇兵;有的看不久,却也亭亭玉立,别有一番神采。”
⑤家乡云南楚雄多毛竹,和井冈山的并无二致,对竹子的交情可谓深远,甚至可以说惺惺相惜,和生活的旅伴一样。
⑥但井冈山的竹子不再是竹子,是铁骨铮铮的伟大战士,是屹立不倒的一种精神。
⑦亦如袁鹰所写:“井冈山的竹子,是革命的竹子!”
⑧到井冈山,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竹子。
⑨漫山遍野且密密匝匝,一眼望不到尽头。
⑩其形高挺,接天摩日,叶叶交叠,尾尾相衔,连阳光都难泼进来一点,小涧清流,雾气氤氲,这气场,突然令我肃然起敬。在竹林中穿行,我居然未敢触碰一棵竹子,脑海里老装着袁鹰的那段文字:“用它搭过帐篷;用它做过梭镖;用它当罐盛过水,当碗蒸过饭;用它做过扁担和吹火筒;在黄洋界和八面山上,还用它摆过三十里竹钉阵,使多少白匪魂飞魄散,鬼哭狼嚎。”
11我不忍更不敢触碰他们,不忍的是怕这些竹子就是当年红军战士的化身,就该让他们静静地站在那里,不染尘埃;不敢是怕惊扰了他们早已安静的灵魂。
12竹子是“节”与“洁”的象征。
13谁不知道竹子亭亭玉立,婆娑有致,不畏霜雪,四季常绿,而且“未出土时先有节,及凌云处尚虚心”,这种君子之风,不正是我们景仰的。故而郑板桥大为赞赏:“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14此刻,我还想起了宋人苏轼的诗:“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可见竹子的高洁备受文人青睐。
15在参观完小井红军医院,我们来到了离医院不远的烈士墓凭吊。就在绕纪念碑行告别礼时,我看到路旁的树林里有一块伏卧在地的小石碑,上刻有“魂归井冈﹣﹣老红军战士曾志”以及生卒年,不了解曾志的人定以为这与小井烈士墓相邻,和巍巍青山作伴的树葬墓是乡下过世的某位老人。
16实际上她也真的把自己当成井冈山普普通通的老战士,这与乡下普通的老人何异?可曾志毕竟是大名鼎鼎名副其实的中国革命老人。
17据说有“潇湘美女”之称的曾志,1911年4月4日生于湖南省宜章县一个清贫的知识分子家庭。1923年考入衡阳省立第三女子师范学校,1926年8月考入湖南衡阳农民运动讲习所,同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28年4月上井冈山,任红四军后方总医院党总支书记,红四军组织科干事,红四军前委工农运动委员会民运股股长、妇女组组长。她参加过著名的“黄洋界保卫战”。建国后,任广州市委书记、中组部副部长等职。
18曾志是从枪林弹雨、炮火硝烟、敌特追捕、白色恐怖中走过来的人,不可不谓是九死一生,她的意志却坚如磐石。
19在培训班互动课时,我又听了曾志在井冈山的孙子石金龙讲他奶奶曾志和全家人的事情,更让我高山仰止。原来我所不知道的,在1928年年底,曾志产下了一名男婴,但迫于战争形势,她不得不将刚出生不久的孩子托给了当时留守井冈山王佐部队一个叫石礼保的副连长代为抚养,这名男婴也就是石金龙的父亲石来发。丢下孩子,曾志就随着部队,告别了井冈山。
20新中国成立后,曾志多次托人到井冈山寻找孩子。直到1952年,身居广州市委书记的曾志才终于得以母子相见。别以为儿子找到当市委书记的母亲,就再也不用当农民了。可是曾志把石来发留在身边住了一段时间后,就让他重新回到井冈山当农民,直到老死井冈山。
21我在房间里,面对毛主席“重上井冈山”的匾牌,尝试朗读袁鹰《井冈山的翠竹》中的一小段:“毛竹青了又黄,黄了又青,不向残暴低头,不向敌人弯腰;竹叶烧了,还有竹枝,竹枝断了,还有竹鞭,还有深埋地下的竹根。一到春天,漫山遍野,向大地显露着无限生机的,依然是那一望无际的翠竹。”顿时,我的心里豁然明亮,此次来井冈山,不是宿命,而是必须。
22记得哲学家萨特曾经说过:世界上有两样东西是亘古不变的,一个是高悬在我们头顶上的日月星辰,一个是深藏在每个人心底的高贵信仰!
23来井冈山,除了敬畏你还敢生什么奢想?
(文章有删改)
文章由井冈山的竹子转向对“曾志”的描述,这样写有何用意?请简述.
【答案】曾志是中国革命老人,是井冈山普普通通的老战士,作者写她使情感有了依托,让文章更加真实有感染力;
曾志身上集中体现了井冈山竹子的坚韧和高洁,由竹及人,丰富了文章的内涵,深化了革命主题。
【解析】本题考查某个段落或内容的作用。解答此类题目,要先概括出写了什么内容,然后从结构、手法、主题等角度分析其作用。题目是,文章由井冈山的竹子转向对“曾志”的描述,这样写有何用意 请简述。
首先看曾志与井冈山的竹子之间的关联。作者说“井冈山的竹子不再是竹子,是铁骨铮铮的伟大战土,是屹立不倒的一种精神“这些竹子就是当年红军战士的化身”;而曾志正是千万红军战士中的一员,“实际上她也真的把自己当成井冈山普普通通的老战士这与乡下普通的老人何异 可曾志毕竟是大名鼎鼎名副其实的中国革命老人”,她的身上正体现除出了井冈山竹子的精神。她身上集中体现了井冈山竹子的坚韧和高洁,由竹及人,丰富了文章的内涵,深化了革命主题。
再看效果。比起光写竹子,曾志属于具体体现竹子精神的人物,作者写她使情感有了依乇,让文章更加真实有感染力。
“井冈山,唯有敬畏我才能心安”,作者以此为题有何意蕴?
【答案】(1)井冈山是中国革命圣地,在“我”眼中井冈山已不是单纯的一处自然风景,而是一处信仰高地,一方革命者的精神家园;
(2)从这里出发的及最终埋葬在这里的革命者具有意志坚定、不畏牺牲的精神,他们的高贵品质令世人敬畏;
(3)作者的井冈之行,是一次朝圣,也是一次精神洗礼,30年的愿望,得以实现,所以心安。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标题的含义。理解标题的含义可从表面意义与真实意义、指代意义与比喻意义、一语双关、双层含义等角度思考。这是一道分析文章标题含义的题目,答题时注从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入手分析,表层含义注意结合情节和内容分析。题目是,“井冈山,唯有敬畏我才能心安”,作者以此为题有何意蕴 关键词是理解“敬畏”和“心安”。
先找“敬畏”的原因。在作者眼里,“但井冈山的竹子不再是竹子,是铁骨铮铮的伟大战士,是屹立不倒的一种精神”“井冈山的竹子,是革命的竹子”竹子是节与洁的象征”,可见,井冈山是中国革命圣地,在“我”眼中井冈山已不是单纯的一处自然风景,而是一处信仰高地,一方革命者的精神家园;除了这些竹子之外,井冈山最令人敬畏的应当是以曾志为代表的革命战土,“曾志是从枪林弹雨、炮火硝烟、敌特追捕、白色恐怖中走过来的人,不可不谓是九死一生,她的意志却坚如磐石”“1928年年底,曾志产下了一名男婴,但迫于战争形势,她不得不将刚出生不久的孩子托给了当时留守井冈山王佐部队一个叫石礼保的副连长代为抚养”“曾志把石来发留在身边住了一段时间后,就让他重新回到井冈山当农民,直到老死井冈山”,可见这些革命者具有多么崇的品质和自我牺牲的精神,这是令作者敬畏的又一个原因。
再分析“心安”的原因。开头作者说“但‘井冈山三个字一直萦绕在了我的心里,30年挥之不去”,通过这次到井冈山学习,作者见到了魂牵梦绕的井冈山,看到了心心念念后的“井冈山翠竹”,见到了曾志的墓碑,了解了她的事迹,“来井冈山,除了敬畏你还敢生什么奢想”。作者的井冈之行,是一次朝圣,也是一次精神洗礼,30年的愿望,得以实现,所以心安。
【课堂检测】
你看那毛竹做的扁担,多么坚韧,多么结实:再重的担子也能挑得起。当年毛委员和朱军长带领队伍下山去挑粮食,不就是用这样的扁担吗 井冈山革命博物馆里,还陈列着一根写着“朱德的扁担”五个字的扁担。他们肩上挑的,哪里只是粮食 挑的是中国的无产阶级革命!我们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们,正是用井冈山毛竹做的扁担,把这一副关系全中国人民命运的重担,从井冈山出发,走过漫漫长途,一直挑到北京城。
毛委员和朱军长下山去了,红军下山去了,并冈山的毛竹,同井冈山人民一样,坚贞不屈。血雨腥风里,毛竹青了又黄,黄了又青,不向残暴低头,不向敌人弯腰。竹叶烧了,还有竹枝;竹枝断了,还有竹鞭;竹鞭砍了,还有深埋在地下的竹根。“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一到春天漫山遍野,向大地显露着无限生机的,依然是那一望无际的翠竹!
毛竹年年长,为的是向敌人示威:井冈山是压不倒、烧不光的,毛竹年年绿,为的是等待亲人,等待当年用竹筒盛水蒸饭、用竹钉竹枪 ( https: / / baike. / item / %E7%AB%B9%E6%9E%AA / 0 fromModule=lemma_inlink" \t "https: / / baike. / item / %E4%BA%95%E5%86%88%E7%BF%A0%E7%AB%B9 / _blank )打白匪的红军,等待自己的英雄子弟。朝也等,暮也等,等了漫长的20年,20年过去了,毛竹依旧是那么青翠,那么稠密,井冈山终于换了人间!
竹子遭受过怎样的困境,它们在困境中有何表现
【答案】在腥风血雨中被压、被烧、被砍:依旧挺立,依旧生长,彰显无限生机,过了二十年依旧青翠稠密。
第1段中“再重的担子”指的是什么?
【答案】表面上指跟红军队伍送的粮食;深层指的是“关系全中国人民命运的重担”,竹扁担挑起的实际上是在战场搏杀的红军队伍,他们靠着竹扁担上的粮食要给中国挣来一个光辉灿烂的未来。
第2段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答案】运用了拟人、顶真和引用的修辞手法,歌颂了毛竹和井冈山人一样坚贞不屈的崇高品质。
拟人句:血雨腥风里,毛竹青了又黄,黄了又青,不向残暴低头,不向敌人弯腰。
顶真句:血雨腥风里,毛竹青了又黄,黄了又青,不向残头,不向敌人弯腰。竹叶烧了,还有竹枝;竹枝断了,还有竹鞭;竹鞭砍了,还有深埋在地下的竹根
第2段连用三个“还有”,有何作用?
【答案】突出毛竹具有顽强的生命力,语势强烈,感情充沛,极具感染力。
第3段三个以“等待”开头的句子,是否重复啰唆 为什么
【答案】不啰嗦,因为三个“等待”分别是三个不同方面不同层次的等待,并且三者是层层递进的,首先是等待亲人,显得亲切其次是等待红军,是客观陈述,最后一个层次是等待英雄子弟,情感上逐渐升华,体现了毛竹及井冈山人民顽强不屈的精神。
【作业布置】
《井冈翠竹》中善于运用象征手法,通过井冈翠竹这一具体形象来象征革命精神和民族精神,使得文章的主题更加鲜明、突出。我们的生活中也有许多值得赞颂的事物,例如小草、松柏、梅花等。
请你展开联想,运用象征和对比的手法写一段话,赞颂生活中你喜欢的一种事物,120字左右。(不得抄袭)
【答案】示例:小草,虽然没有大树那样高大的身躯,没有鲜花那样迷人的芳香,但是它那顽强的精神却鼓舞着我们在困难面前不低头,不屈服。“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正是小草那种顽强不屈精神的写照。
苍松就像那些永不放弃的人,无论什么艰难的环境,努力的生长,不怕风吹雨打,只为心中的梦想,成为最坚韧不拔的参天大树。
【学后反思】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井冈翠竹》第二课时 单元 5 学科 语文 年级 七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主要内容。2.抓重点段落和词句,品味文章生动形象地语言,感受井岗翠竹地外在美和内在精神,体会课文饱含的革命情怀。3.了解时代背景并体会井冈翠竹与革命精神、建设精神之间地联系,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地能力。4.积累读读写写词语
重点 1.抓重点段落和词句,品味文章生动形象地语言,感受井岗翠竹地外在美和内在精神,体会课文饱含的革命情怀。2.了解时代背景并体会井冈翠竹与革命精神、建设精神之间地联系,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难点 1.抓重点段落和词句,品味文章生动形象地语言,感受井岗翠竹地外在美和内在精神,体会课文饱含的革命情怀。2.了解时代背景并体会井冈翠竹与革命精神、建设精神之间地联系,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听写读读写写词语井冈山竹子的有哪些革命功绩 生活上:搭过帐篷、盛过水、蒸过饭、做扁担挑粮食、做过吹火筒、被当成容器送饭修竹桥和竹滑道、被砍伐运输做建筑材料。战场上:做过梭镖、摆过三十里竹钉阵。文章哪些与井冈翠竹相关的人物和事件,这些内容有何作用 1.当年用自己血汗保卫过第一个红色政权的战士们用竹子作为生活器皿、战场武器的原材料。2.用竹筒给山头的红军送饭的两个“老表”。3.当年毛主席和朱军长带领队伍下山去用竹子做的扁担挑粮食。4.被党派来的开发井冈山的中华儿女,用毛竹盖房,竹简盛水做饭,运下竹子为建设租国做材料。作用:体现了井冈山翠竹在中华民族的革命期和新中国建设期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听写回答 目标4巩固上课时所学
讲授新课 新课学习:阅读首尾段第一部分对全文有何作用 结构上:开门见山,让读者直接领略井冈山竹子的美。内容上:描写竹子特征,为后文内容做铺垫,奠定全文赞颂竹子的感情基调。最后一段中,作者对井冈山竹子的赞美,蕴含着什么样的深层含义 作者从竹写起,写它挺拔,生长茂盛,不畏烧砍,春风吹又生,实际上是以竹喻人,层层推进,歌颂以井冈山革命人为代表的中国人民英勇顽强、不屈不挠,不怕牺牲,勇于奉献的革命气节和革命精神,寓情于物。课文仅仅是在赞颂竹子吗?毛委员和朱军长下山去了,红军下山去了,井冈山的毛竹,同井冈山人民一样,坚贞不屈。快快地去吧,带去井冈山人民的心愿,带去井冈山人民的干劲,也带去井冈山人民的风格吧!井冈山的翠竹啊,你是革命的竹子!你不仅曾经为革命建立功勋,而且现在和将来仍然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大厦继续献出一切。你永远那么青翠,永远那么挺拔,风吹雨打,从不改色;刀砍火烧,永不低头--这正是英雄的井冈山人,也是亿万中国人民的革命气节和革命精神!明确:不仅仅是写竹,也写井冈山人。课文运用了借物喻人的写法,表面是在赞颂竹子,实际上还赞美了英勇顽强、坚忍不拔、前仆后继、积极为革命和社会建设作出贡献的英雄的井冈山人及亿万中国人民,作者寓情于物,借井冈翠竹抒发了对井冈山人的崇敬与赞美之情。寓情于物指作者带着强烈的主观感情去描写客观事物,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心情寄寓在此物中,通过描写此物予以抒发。阅读这类文章,首先要找准所寄托之物,把握其特征;然后根据事物特征,分析所托之情;注意找准物与情的相似点。读课文,赏析文中使用了修辞手法的句子。示例:到近处看,有的修直挺拔,好似当年山头的岗哨;有的密密麻麻,好似埋伏在深坳里的奇兵;有的看来出世还不久,却也亭亭玉立,别有一番神采。排比、比喻、拟人,生动形象地写出井冈翠竹地繁多、修直、亭亭玉立。是的,当年用自己的血和汗保卫过第一个红色政权的战士们,谁不记得井冈山上的青青翠竹呢?反问,写出井冈翠竹永远铭刻在人们心中;看见它,想起了竹筒饭的清香,想起了老表们冲过白匪封锁线冒着生命危险送上山来的粮食,想起了山上缺粮的年月。排比,由毛竹引发联想,歌颂毛竹在革命战争年代的艰苦岁月中地伟大功绩你看那毛竹做的扁担,多么坚韧,多么结实,再重的担子也能挑得起。双关,既指能挑重物,也指无产阶级革命家挑得起关系全中国人民命运得重担。竹叶烧了,还有竹枝,竹枝断了,还有竹鞭,竹鞭砍了,还有深埋地下的竹根。顶真、排比,给人以无穷无尽之感,突出井冈翠竹的坚贞不屈和生命力的顽强“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一到春天,漫山遍野,向大地显露着无限的生机,依然是那一望无际的青青翠竹!引用,赞美井冈翠竹旺盛的生命力,也赞美井冈山人们坚韧顽强、浴血奋斗的革命意志。一阵风过,毛竹呼啦啦地响,好像也在焦急地叫喊:“快些送我们下山吧,莫要让我们等老了,祖国社会主义建设多么需要我们啊!”拟人,生动形象地写出毛竹渴望未社会主义建设出力的急切心情。杜鹃花开满山头的时候,英雄们终于唱着凯歌,欢送着亲手砍下的那三十万根毛竹,记它们沿着满山绕的滑道,一路欢唱着飞下山去了。拟人,衬托出建设者们在顺利完成任务之后喜悦和自豪。 读笔记读笔记读课文勾画概括小组合作笔记笔记 明确目标1目标3目标2目标2目标2
课内阅读:你看那毛竹做的扁担,多么坚韧,多么结实:再重的担子也能挑得起。当年毛委员和朱军长带领队伍下山去挑粮食,不就是用这样的扁担吗 井冈山革命博物馆里,还陈列着一根写着“朱德的扁担”五个字的扁担。他们肩上挑的,哪里只是粮食 挑的是中国的无产阶级革命!我们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们,正是用井冈山毛竹做的扁担,把这一副关系全中国人民命运的重担,从井冈山出发,走过漫漫长途,一直挑到北京城。毛委员和朱军长下山去了,红军下山去了,并冈山的毛竹,同井冈山人民一样,坚贞不屈。血雨腥风里,毛竹青了又黄,黄了又青,不向残暴低头,不向敌人弯腰。竹叶烧了,还有竹枝;竹枝断了,还有竹鞭;竹鞭砍了,还有深埋在地下的竹根。“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一到春天漫山遍野,向大地显露着无限生机的,依然是那一望无际的翠竹!毛竹年年长,为的是向敌人示威:井冈山是压不倒、烧不光的,毛竹年年绿,为的是等待亲人,等待当年用竹筒盛水蒸饭、用竹钉竹枪 ( https: / / baike. / item / %E7%AB%B9%E6%9E%AA / 0 fromModule=lemma_inlink" \t "https: / / baike. / item / %E4%BA%95%E5%86%88%E7%BF%A0%E7%AB%B9 / _blank )打白匪的红军,等待自己的英雄子弟。朝也等,暮也等,等了漫长的20年,20年过去了,毛竹依旧是那么青翠,那么稠密,井冈山终于换了人间!竹子遭受过怎样的困境,它们在困境中有何表现 第1段中“再重的担子”指的是什么?第2段用了哪些修辞手法?第2段连用三个“还有”,有何作用?第3段三个以“等待”开头的句子,是否重复啰唆 为什么 【拓展延伸】井冈山,唯有敬畏我才能心安①《菜根谭》里说:“自天子以至于庶人,未有无所畏惧而不亡者也。上畏天,下畏民,畏言官于一时,畏史官于后世。”浅显地说敬就是敬重,畏就是恐惧和害怕。有谁敢说来井冈山是为了旅游的,至少我不敢。②在我的意念里,从来就没有想过要到井冈山一游。此次学习,可谓是“命”,我当然不信命,可冥冥之中却在暗示自己。③但“井冈山”三个字一直萦绕在了我的心里,30年挥之不去。④首先读的是袁鹰的《井冈山的翠竹》,开篇第一句至今仍记得:“井冈山五百里林海里,最使人难忘的是毛竹。”接着又有这样的一段描写:“从远处看,郁郁苍苍,重重叠叠,望不到头。到近处看,有的修直挺拔,好似当年山头的岗哨;有的密密麻麻,好似埋伏在深坳里的奇兵;有的看不久,却也亭亭玉立,别有一番神采。”⑤家乡云南楚雄多毛竹,和井冈山的并无二致,对竹子的交情可谓深远,甚至可以说惺惺相惜,和生活的旅伴一样。⑥但井冈山的竹子不再是竹子,是铁骨铮铮的伟大战士,是屹立不倒的一种精神。⑦亦如袁鹰所写:“井冈山的竹子,是革命的竹子!”⑧到井冈山,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竹子。⑨漫山遍野且密密匝匝,一眼望不到尽头。⑩其形高挺,接天摩日,叶叶交叠,尾尾相衔,连阳光都难泼进来一点,小涧清流,雾气氤氲,这气场,突然令我肃然起敬。在竹林中穿行,我居然未敢触碰一棵竹子,脑海里老装着袁鹰的那段文字:“用它搭过帐篷;用它做过梭镖;用它当罐盛过水,当碗蒸过饭;用它做过扁担和吹火筒;在黄洋界和八面山上,还用它摆过三十里竹钉阵,使多少白匪魂飞魄散,鬼哭狼嚎。”11我不忍更不敢触碰他们,不忍的是怕这些竹子就是当年红军战士的化身,就该让他们静静地站在那里,不染尘埃;不敢是怕惊扰了他们早已安静的灵魂。12竹子是“节”与“洁”的象征。13谁不知道竹子亭亭玉立,婆娑有致,不畏霜雪,四季常绿,而且“未出土时先有节,及凌云处尚虚心”,这种君子之风,不正是我们景仰的。故而郑板桥大为赞赏:“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14此刻,我还想起了宋人苏轼的诗:“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可见竹子的高洁备受文人青睐。15在参观完小井红军医院,我们来到了离医院不远的烈士墓凭吊。就在绕纪念碑行告别礼时,我看到路旁的树林里有一块伏卧在地的小石碑,上刻有“魂归井冈﹣﹣老红军战士曾志”以及生卒年,不了解曾志的人定以为这与小井烈士墓相邻,和巍巍青山作伴的树葬墓是乡下过世的某位老人。16实际上她也真的把自己当成井冈山普普通通的老战士,这与乡下普通的老人何异?可曾志毕竟是大名鼎鼎名副其实的中国革命老人。17据说有“潇湘美女”之称的曾志,1911年4月4日生于湖南省宜章县一个清贫的知识分子家庭。1923年考入衡阳省立第三女子师范学校,1926年8月考入湖南衡阳农民运动讲习所,同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28年4月上井冈山,任红四军后方总医院党总支书记,红四军组织科干事,红四军前委工农运动委员会民运股股长、妇女组组长。她参加过著名的“黄洋界保卫战”。建国后,任广州市委书记、中组部副部长等职。18曾志是从枪林弹雨、炮火硝烟、敌特追捕、白色恐怖中走过来的人,不可不谓是九死一生,她的意志却坚如磐石。19在培训班互动课时,我又听了曾志在井冈山的孙子石金龙讲他奶奶曾志和全家人的事情,更让我高山仰止。原来我所不知道的,在1928年年底,曾志产下了一名男婴,但迫于战争形势,她不得不将刚出生不久的孩子托给了当时留守井冈山王佐部队一个叫石礼保的副连长代为抚养,这名男婴也就是石金龙的父亲石来发。丢下孩子,曾志就随着部队,告别了井冈山。20新中国成立后,曾志多次托人到井冈山寻找孩子。直到1952年,身居广州市委书记的曾志才终于得以母子相见。别以为儿子找到当市委书记的母亲,就再也不用当农民了。可是曾志把石来发留在身边住了一段时间后,就让他重新回到井冈山当农民,直到老死井冈山。21我在房间里,面对毛主席“重上井冈山”的匾牌,尝试朗读袁鹰《井冈山的翠竹》中的一小段:“毛竹青了又黄,黄了又青,不向残暴低头,不向敌人弯腰;竹叶烧了,还有竹枝,竹枝断了,还有竹鞭,还有深埋地下的竹根。一到春天,漫山遍野,向大地显露着无限生机的,依然是那一望无际的翠竹。”顿时,我的心里豁然明亮,此次来井冈山,不是宿命,而是必须。22记得哲学家萨特曾经说过:世界上有两样东西是亘古不变的,一个是高悬在我们头顶上的日月星辰,一个是深藏在每个人心底的高贵信仰!23来井冈山,除了敬畏你还敢生什么奢想?(文章有删改)文章由井冈山的竹子转向对“曾志”的描述,这样写有何用意?请简述.“井冈山,唯有敬畏我才能心安”,作者以此为题有何意蕴? 做练习 拓展提高
课堂小结 主题概括:这是一篇寓情于物、情文并茂的优秀散文,课文通过记叙井冈翠竹在革命战争年代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所作出的伟大贡献,表达了作者对井冈翠竹的无限赞美和敬佩之情歌颂了井冈山人及中华儿女的革命精神。写作特色:象征的运用:作者将井冈山的毛竹作为革命精神的象征,通过对毛竹的描写,展现了并冈山人民在革命战争年代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坚定意志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叙议结合:文章不仅记录了井冈山毛竹的自然特征和历史作用,还通过议论表达了对井冈山人民革命精神的赞扬,实现了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的有机融合。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板书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