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 单元测试B卷提升训练(含答案) - 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江西专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二单元 单元测试B卷提升训练(含答案) - 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江西专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77.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3-05 15:16:0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二单元(单元测试B卷提升训练)
【满分120分,时间120分钟】
一、语言文字及应用(21分)
(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
学完本课后,小明对课文所讨论的问题产生了极大的兴趣。课余,他和同学又继续谈论起了相关话题。请根据对话,完成下题。
小明:阿西莫夫实在太厉害了!他这两篇短文是向读者普及科学常识的一位作者。
小王:那当然了,阿西莫夫可是美国著名________________、科幻小说家,这两篇课文就出自他的代表作《________________》。
小明:我最感兴趣的是《恐龙无处不有》,课文提到在南极出现了恐龙这种两栖动物的化石,这是因为地壳是由大板块构成的,随着时间的( ),南美洲与非洲相离,所以地图上的非洲和南美洲可以拼合得( )。当两个陆块聚合时,又会zhě皱变形,形成山脉,真奇妙!
小王:不止如此,《被压扁的沙子》里也提到了很多奇妙的问题。6500万年前地球发生了一次“大劫难”。有人说因为yǔn石撞击,有人说因为火山( )。最后在追溯到恐龙灭绝年代的岩层中,检测到了在斯石英中存在的一种原子排列,才证明了恐龙灭绝的原因是撞击。
1.请将小王的第一句话补充完整。(2分)
2.给加粗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4分)
两栖( ) zhě皱( ) yǔn石( ) 追溯( )
3.下列依次填入对话括号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流逝 天衣无缝 爆发
B.流逝 滴水不漏 暴发
C.流失 天衣无缝 暴发
D.流失 滴水不漏 爆发
4.根据“知识卡片”的提示,你发现两位同学的对话里,有一句话表意不清,出现了句式杂糅的情况,请你写在横线上并修改。(2分)
句式不要杂糅 句式杂糅是思路不清在语言运用上的一种表现。有时既想用这个句式,又想用那个句式,结果把两种句式杂糅在一起,造成句子结构混乱。
病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改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请运用所积累的知识,完成下面小题。(11分)
立春过后,春风渐渐把大地从沉睡中唤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piān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5.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给加粗字注音。(3分)
①piān(________)然
②簌(________)簌
③载(________)途
6.文中“销声匿迹”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7.这段文字采用的主要表达方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8.把画线的句子改为被动句。(2分)
9.将下列句子改为反问句,不得改变句子意思。(2分)
越是笨重的石块越跑不远,越是轻小的沙砾越能旅行到遥远的地方。
二、综合性学习(5分)
班级举办了“绿色青海·低碳生活”主题班会,以下是小华选取的徒步旅游话题材料,请你阅读并完成任务。
材料一 在西宁周边,乡村游、民俗游、休闲游、生态游等丰富的旅游路线,让青海旅游从大景区到小乡村不断延伸。西宁市湟中区拦隆口镇的“慕容古镇”里,400多年历史的酿酒坊美酒飘香,一块块梯田充满希望,一座座老宅古色古香。
材料二 龙羊峡生态旅游度假景区位于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龙羊峡镇,景区面积600余平方公里,龙羊峡长40公里,黄河穿越其间,河谷宽9公里,河谷两岸岩石为沉积岩,谷内沟壑纵横、奇峰险石,形成了“奇、幽、深、异、险、密”的景观特点。
材料三 红军沟位于果洛藏族自治州班玛县亚尔堂乡东部,即子木达沟,红军长征经过班玛县时多次来往于此沟,群众改子木达沟为红军沟,以示纪念。现已是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班玛县是红军长征唯一经过青海的地方,红军沟内有红军亭、红军桥、红军泉、红军哨所、红军写下的标语、红军墓等红色遗址遗迹。
10.小华根据材料一,完成了“徒步旅游”景点推荐卡的部分内容,请你根据材料二、三将推荐卡补充完整。(2分)
“徒步旅游”景点推荐卡
地点 推荐景点 推荐理由
西宁市湟中区 慕容古镇 徒步慕容古镇,品尝飘香美酒,观赏层层梯田和古色古香老宅,一定让您流连忘返。
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 ① ②
果洛藏族自治州班玛县 ③ ④
11.下图是同学们对低碳生活方式了解程度的调查结果,请仔细观察,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主要信息。
12.班级有很多同学经常忘记随手关灯和关水龙头,如果请你劝导他们节能环保、低碳生活,你该如何劝导?(3分)
三、现代文阅读(37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题。(16分)
小羊羔
鲍尔吉·原野
在伊胡塔草原那边,今年也发了水。水退了,仍在地面盈留寸余。远望过去,草原如藏着一千面小镜子,躲躲闪闪地发亮,绿草尖就从镜子里伸出头来。马呢,三两成群地散布其间。马真是艺术家,白马红马或铁青马仿佛知道自己的颜色,穿插组合;又通点缀的道理,衬着绿草蓝天,构图饱满而和谐。
这里也有湖泊,即“淖尔”。黑天鹅曲颈而游,突然加速,伸长脖子起飞,翅膀扑棱扑棱,很费力,水迹涟涟的脚蹼将离湖面。我想,飞啥?这么麻烦,慢慢游不是挺好吗?
湖里鱼多,牧民的孩子挽着裤脚,用破筐头一捞就上来几条。他们没有网和鱼竿。我姐笑话他们,说这方法多笨。我暗喜,感谢老天爷仍然让蒙古人这么笨,用筐和脸盆捞鱼。我非鱼,亦知鱼之乐。
这些是我女儿鲍尔金娜从老家回来告诉我的。
在我大伯家,有一只刚出生七天的小羊羔。它走路尚不利索,偏喜欢跳高。走着走着,“崩”地来个空中动作,前腿跪着,歪头,然后摔倒了。小羊羔身上洁白干净,嘴巴粉红,眼神天真温驯。有趣的事在于,它每天追随鲍尔金娜身后。她坐在矮墙上,它则站在旁边。她往远处看,它也往远处看。鲍尔金娜珍怜它,又觉得它很可笑。
小羊羔每天下午四点钟停止玩耍,站在矮墙上“咩咩”地叫。它的母亲随羊群从很远的草地上就要牧归了。天越晚,小羊羔叫得越急切。
这时,火烧云在西天逶迤奔走,草地上的镜子金光陆离。地平线终于出现白茫茫的蠕动的羊群,它们一只挨一只低着头努力往家里走。那个高高的骑在马上的剪影,是吾堂兄朝格巴特尔。
羊群快到家的时候,母羊从九十九只羊的群中蹿出,小羊羔几乎同时向母羊跑去。
我女儿孤独地站在当院,观看母亲和小羊羔拼命往一起跑的情景。
母子见面的情景,那种高兴的样子,使人感动。可惜它们不会拥抱,不然会紧紧抱在一起。
小羊羔长出像葡萄似的两只小角。那天,它在组合柜的落地镜里看到自己,以为是敌人,后退几步,冲上去抵镜子。大镜子哗啦碎了,小羊羔吓得没影儿了。这组合柜是吾侄保命为秋天结婚准备的。保命对此似不经意,他家很穷,拼命劳作仅糊口而已。但镜子乃小羊羔无知抵碎的,他们都不言语。
我嫂子灯笼对小羊羔和鲍尔金娜的默契,夸张其事地表示惊讶。在牧区,这种惊讶往往暗含着某种佛教的因缘的揣度。譬如说,小羊羔和鲍尔金娜前生曾是姐妹或战友。
(选自鲍尔吉·原野《原野上的原野》,有删改)
[注]文中的保命、灯笼都是人名。
13.关于牧民孩子捞鱼的方法,为什么“我”姐笑话他们笨,而“我”却暗喜他们笨?请简要回答。(4分)
14.小羊羔和母亲团聚时,“我”女儿“孤独地站在当院,观看母亲和小羊羔拼命往一起跑的情景”。请根据上下文,以第一人称的口吻描写鲍尔金娜此时的心理活动。(4分)
15.细读全文,简要概括作者在文中寄托的思想情感。(4分)
16.阅读下面的对话和链接材料,根据要求回答问题。(4分)
甲:《小羊羔》的语言太有意思了!你看开头写雨后草原的那句,写得真是细腻、活泼。草原和草尖像极了顽皮的孩子:一个身藏一千面小镜子,躲躲闪闪地发亮;一个在镜子里探头探脑。
乙:是的。还有“小羊羔每天下午四点钟停止玩耍”一句,乍一看没什么特别之处,但细细咀嚼,又很特别。老师常说,说话要有分寸,不能绝对化,这样才稳妥严谨。这话说得有道理,一般情况下,我们也确实习惯用稳妥的写法来表达。但这里写小羊羔,就是要绝对化,就是要说“每天下午四点钟停止玩耍”才好。如果是“每天下午四点钟左右”,看上去严谨稳妥,但读上去没那个劲道。
甲:嗯嗯。如果要严谨稳妥,那“草原如藏着一千面小镜子”也得改成“一千面左右的小镜子”。难道作者数过,小镜子不多不少正好一千面?显然不可能,他是有意这么写的。
……
[链接材料]
写文章是把每个字拍一拍,拍醒,让它们站起来,让它们活过来。我认为作家的创造性劳动首先是让语言活过来。比如,在叙述或描写中,前一辈的写作者说“草生长着”,说完之后,他就把这句话给说死了。你得重新说,说“草不躺着,它们站立在宽厚的泥土上”,这就活过来了。
作家需要警惕语言被固化,思维被固化。一个作家如果喜欢用习惯的、他人的写法写作,实际是拉着一车僵尸,而不是生灵。这就很难让语言变得优美、细腻、准确、生动。
(鲍尔吉·原野语,摘编自《草原覆盖着语言的光芒》)
问题:读了上面的材料,关于“小羊羔每天下午四点钟停止玩耍”的表达效果,你有什么新的体验和思考?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述。
(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题。(10分)
文本一:
①浩瀚的太阳系中,围绕太阳公转的不仅有八大行星,还有千千万万个头不等、形状各异、运行轨道不同的小行星。它们在装点太空的同时,也带来了撞击地球的风险和隐患。或许有人认为担心小行星撞地球是杞人忧天,但只要看一眼月球上大大小小的陨石坑,就知道此类事故在太空中并不是新鲜事。之所以察觉不到,是因为人类可记录的历史还过于短暂。
②【A】有大量证据表明,6600万年前,一颗直径约10公里的小行星撞击了北美墨西哥湾。在地球上生存了1.6亿年的恐龙因此灭绝。最近的一次撞击事件发生在2013年,一颗直径约18米的小行星在俄罗斯车里雅宾斯克地区约30千米高空爆炸,等效当量约30颗广岛原子弹,导致近1500人受伤。如果发生在人口稠密地区,后果会更加严重。可见,小行星防御与人类未来息息相关,因此是世界各航天大国都在开展的前沿科学研究。
③如果小行星真要撞击地球该怎么办?科学家设计了多种办法。第一招是使用核武器将小行星炸成碎块,但碎块可能还会飞向地球。第二招是用飞行器拖走,不过这对于大尺寸小行星无能为力。第三招是利用激光烧蚀小行星,这一技术尚待发展。第四招是利用万有引力,缓慢牵引改变小行星轨道,不过需要较长预警时间。第五招是目前技术最成熟可行的手段——动能撞击,即利用飞行器撞击小行星,瞬间改变小行星的速度,通过时间积累逐渐偏转小行星轨道。
④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不久前利用“猎鹰9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了“双小行星重定向测试任务”,这是人类首个小行星防御测试任务,是动能撞击技术在深空环境中的首次验证。所发射航天器重约550千克,将会在2022年10月实验对象“迪迪莫斯”双小行星系统接近地球时,以约6.6公里/秒的高速去撞击这一系统中的“小月亮”。就像地球有月球,有些小行星也有自己的天然卫星。“迪迪莫斯”双小行星系统就由一颗直径约780米的主星和一颗直径约160米的“小月亮”组成。这颗“小月亮”像钟表一样,每11小时55分钟环绕主星运行一圈。预计撞击后,其相对主星的绕转周期将被缩短10分钟左右,届时可以通过地面望远镜观测到绕转周期的改变。
⑤这一任务设计得相当巧妙。首先,选择的实验对象无论怎么受到撞击,在未来几百年都不可能撞击地球,防止人类弄巧成拙,把一颗本来无害的小行星导向地球。其次,通过测量子星相对主星的绕转周期改变量来评估撞击效果,规避了直接测量微弱速度改变的难题。再者,撞击窗口选择在2022年这颗小行星距离地球仅1100万千米处,可以利用地面光学和雷达望远镜对撞击过程进行全程监测。与此同时,这一任务还计划开展柔性太阳能帆板、新型电推进系统等多项新技术试验,为未来深空探索积累宝贵的技术经验。
⑥小行星撞击是全人类共同面对的重大潜在威胁,我国政府和科学家同样高度重视,将论证建设近地小行星防御系统作为未来重要航天项目之一,并提出了“以石击石”“末级击石”等中国特色的小行星防御方案。期待未来,中国能够为防御小行星撞击、保护地球家园贡献更多智慧和力量。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文本二:
①太阳系内的小行星带是一类围绕太阳公转的空间岩石,位于火星和木星轨道之间。它是太阳系形成后的“剩余物质”,几乎所有的小行星都拥有不规则的外观,但也有些是接近球形,比如谷神星。小行星时常相互碰撞或者撞击其他天体,灶神星就有一个巨型撞击坑,直径达到460公里。除了不规则的轨道、外观之外,小行星还有一个奇特的特点,它们可以“相伴而行”。观测发现超过150颗小行星拥有自己的“伴星”。许多小行星被太阳系内行星或者大型卫星的引力所吸引,比如火星的火卫一和火卫二等。
②此前的观测统计发现,其中拥有200颗以上直径超过100公里的小行星,而直径较小的空间岩石数量更是高达百万计。其单体质量都非常小,总体上看都低于月球质量。尽管它们块头都很小,但却具有极大的危险性。自从地球在46亿年前诞生后,小行星经常撞击地球,虽然危险级小行星极为罕见,【B】但美国宇航局的研究显示,直径超过四分之一英里宽的小行星可以造成全球性的灾难事件,平均每10万年发生一次大规模撞击事件,每1000至10000年就有一颗足以摧毁一座城市的小行星撞击地球。
(有删改)
17.下列对文本一和文本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2分)
A.文本一第③段中加粗的“目前”一词从时间上加以限制,表明到现在为止技术最成熟可行的手段是动能撞击,不排除将来出现更先进成熟的技术的可能性,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B.文本一第④段两处画线句都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生动形象,易于读者理解。
C.文本一第⑤段按照逻辑顺序介绍任务设计的巧妙,标志词有“首先”“其次”“再者”“与此同时”。
D.太阳系内的小行星都位于火星与木星轨道之间,因为其轨道不规则,所以时常相互碰撞或撞击其他天体。
E.文本二第②段中画框的句子在结构上起到了过渡的作用,既承接上文,又引出下文对小行星危险性极大的说明。
18.文本一第③~⑤段是怎样介绍防御小行星撞击地球的办法的?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4分)
19.以上两个文本中,A和B两处都谈到小行星撞击地球的情况,但侧重点不同,为什么?请结合两个文本的写作目的简要分析。(4分)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11分)
候鸟的迁徙
①全世界9000多种鸟类中,超过三分之一的鸟都是候鸟,每年迁徙的候鸟数量可达100亿只以上。
②同一季节,随着纬度的改变,气温会产生梯度性的变化,特别是北半球的大块土地在冬季被冰雪覆盖,亚欧大陆和北美洲的许多鸟类不得不越过赤道,飞到南半球越冬。因此,大多数候鸟的迁徙路线呈南北方向,在北半球尤其明显。
③人们用多种方法观测候鸟的飞行路线,如望远镜观察、雷达探测、给鸟涂颜料和环志等,其中被世界各国普遍采用的是环志法。环志法是将金属或塑料做成脚环(或颈环、翅环),刻上环志国家、单位和编码,将环固定在候鸟的腿部(或其他部位),做好记录,将鸟放飞后,期望通过再次观测到它或回收到脚环,来更好地了解被环志的鸟儿迁徙的时间、路线等数据。
④经过长期监测,鸟类学家认为全世界候鸟迁徙的路线主要有以下几条:东亚—澳大利亚、中亚—印度、西亚—东非、黑海—地中海、大西洋—美洲、密西西比—美洲和太平洋—美洲。这些迁徙路线就如一条条“高速公路”,任由鸟儿们飞来飞去,前往各自的目的地。
⑤在迁徙的过程中,鸟类展示了非凡的智慧。硫黄鹀是美国东部随处可见的一种鸣禽,每年秋季,它们都会飞行3800千米,到达越冬地——墨西哥南部、巴拿马等地。让人惊奇的是,它们是以星星为标记进行迁徙的。具体用来判断方位的是北极星中心约35°以内的北方天空,也就是说,在这个区域的大熊座、小熊座、天龙座、仙女座、仙后座等都是它们的路标,其卓越的导航本领让科学家惊叹不已。白颊林莺,从加拿大迁往南美洲时需要面对飞行路线的选择:如果沿着美国海岸南下,经墨西哥、中美洲再到南美洲,就会减少死亡的可能,但路途遥远。然而,这些小鸟的选择是直接勇敢地飞越大西洋,并有规律地停留在大西洋和加勒比海的某些岛屿上休息。另外,白颊林莺还会选择好的天气和合适的风向,以使旅途更舒适,真是有勇有谋。
⑥对候鸟来说,迁徙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有乐趣。它们在迁徙途中要遇到许多想象不到的困难:飞过大洋、翻越高山、穿越云层、迎着暴风雨、遭遇天敌,还有被人类捕食的危险……比如从英国出发的家燕,首先飞越英吉利海峡,穿过法国的比利牛斯山脉,跨过地中海,途经撒哈拉沙漠,再抗击热带风暴的袭击,抵达刚果的雨林,最后到达南非。经过超过10000千米、长达4个月的旅程,只有大约一半的成年个体能够存活下来。这是多么悲壮的旅程啊!
⑦迁徙无疑是候鸟生活中最大的“冒险事业”,每年都会有无数的候鸟永远无法到达它们的目的地。但是,它们仍然会沿着一定的路线,春来秋往,从不失信。迁徙对候鸟来说,是使命,是责任,是一种承诺。
20.选文第②―⑥段从候鸟迁徙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五个方面依次介绍了候鸟迁徙的知识。(5分)
21.第⑥段主要运用了哪几种说明方法?有何作用?(4分)
22.下列对选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选文中“高速公路”“冒险事业”等词,使说明显得生动而有情趣;而“大多数候鸟的迁徙路线呈南北方向”中“大多数”一词则体现了文章语言的准确性。
B.在众多观测候鸟飞行路线的方法中,被世界各国普遍采用的是环志法。
C.硫黄鹀是以星星为标记进行迁徙的,这就说明了所有候鸟是适合夜晚迁徙的。
D.作者对候鸟迁徙中表现出来的勇气、守信和责任是肯定和赞美的。
四、填空(7分)
23.文学常识填空。
《大雁归来》选自_______(国籍)生态学家奥尔多·利奥波德的著作《沙乡年鉴》。从利奥波德的文章里,可以看到大自然的伟力,也可以看出他对人类为自身利益蹂躏自然而发出的悲叹。(1分)
24.《大自然的语言》的作者是________。本文文体是:________。(2分)
25.指出下列句子运用的说明方法。
(1)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_________)(1分)
(2)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1°,但是在大连,连翘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_________)(1分)
(3)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_________)(1分)
(4)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_________)(1分)
五、作文(50分)
26.作文。
不息的流水,是大自然的神奇之物。潺潺流水,激发着人们对大自然的无限向往之情;悠悠流水,引发人们对历史长河中无数英雄的怀想;滔滔江水,让人感悟到生命的时起时落……生命因流水而鲜活,景色因流水而秀美,情感因流水而丰富,艺术因流水而灵动……
请针对“流水”谈谈自己的感受。200字左右。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科普作家;新疆域
2.答案:qī;褶;陨;sù
3.答案:A
解析:流逝:像流水一样消逝。流失:指自然界的矿石、土壤自己散失或被水、风力带走,也指河水等白白地流掉;泛指有用的东西流散失去。句中用来形容时间过去,应用“流逝”。天衣无缝:形容事物(多指诗文、话语等)严密,没有一点儿破绽。滴水不漏:形容说话、做事十分周密,没有漏洞。句中用来形容两个图块拼合得十分严密,应用“天衣无缝”。爆发:火山内部的岩浆突然冲破地壳,向四外迸出。暴发:突然发作。句中用来形容火山,应用“爆发”。故选A。
4.答案:他这两篇短文是向读者普及科学常识的一位作者。
他这两篇短文是向读者普及科学常识的。(或:他是向读者普及科学常识的一位作者。)
5.答案:翩;sù;zài
解析:①翩然:piān rán,形容动作轻快的样子。②簌簌:sù sù,形容风吹叶子等的声音;形容眼泪等纷纷落下的样子;形容肢体发抖的样子。载途:zài tú,满路,有遍地的意思。
6.答案:本义是不再公开讲话,不再公开露面。这里指昆虫无声无息、无影无踪。
解析:销声匿迹:拼音xiāo shēng nì jì,不再公开讲话,不再出头露面,形容隐藏起来不出声不露面。“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指的是田野中的昆虫无声无息、无影无踪。
7.答案:描写
解析:常见的表达方式包括记叙、描写、议论、抒情和说明。根据“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等内容可知,该段文字详细描写了一年四季每个季节独特的景致,采用的主要表达方式是描写。
8.答案:大地渐渐地被春风从沉睡中唤醒过来。(或“大地被春风渐渐地从沉睡中唤醒过来”)
解析:本题考查句式变换。主动句变被动句,只需将动作的执行者和承受者互换位置,用“被”字加以衔接即可。
9.答案:难道不是越笨重的石块越跑不远,越轻小的沙砾越能旅行到遥远的地方吗?
解析:本题考查句式的变换。变换句式最基本的要求是不得改变句子意思,同时注意标点的变换。阅读原句,在句中加入“难道不”,句末改为问号即可。如:难道不是越笨重的石块越跑不远,越轻小的沙砾越能旅行到遥远的地方吗?
10.答案:①龙羊峡生态旅游度假景区
②可赏谷内沟壑纵横、奇峰险石的独特景观;可感黄河穿越龙羊峡的磅礴气势。
③红军沟
④重走红军亭、红军桥、红军泉、红军哨所、红军墓红色遗址遗迹,重读红军写下的标语,唤醒我们心中的爱国激情。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概括材料内容。①结合材料二“龙羊峡生态旅游度假景区位于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龙羊峡镇”可得:龙羊峡;②结合“龙羊峡长40公里,黄河穿越其间,河谷宽9公里,河谷两岸岩石为沉积岩,谷内沟壑纵横、奇峰险石,形成了‘奇、幽、深、异、险、密’的景观特点”概括可得:穿越龙羊峡,赏沟壑纵横、奇峰险石,一定让你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③结合材料三“红军沟位于果洛藏族自治州班玛县亚尔堂乡东部,即子木达沟”可得:红军沟;④结合“红军长征经过班玛县时多次来往于此沟,群众改子木达沟为红军沟,以示纪念。现已是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班玛县是红军长征唯一经过青海的地方,红军沟内有红军亭、红军桥、红军泉、红军哨所、红军写下的标语、红军墓等红色遗址遗迹”概括可得:重走长征路,观红色遗址遗迹,一起感悟红军长征精神。
11.答案:从调查发现,大部分同学对低碳生活方式非常了解,只有极少部分同学对低碳生活方式不了解(或“在接受调查的学生中,对低碳生活方式非常了解的占比最大,不了解的占比最小”)。
解析:本题考查图文转换。结合同学们对低碳生活方式了解程度的调查结果中的数据可知,有超过一半的学生低碳生活方式非常了解;一半了解的占四分之一,只有很小一部分不太了解。
12.答案:同学们,大家好!不随手关灯和关水龙头,这样的行为不仅不文明,还会造成资源的严重浪费。为了践行节能环保、低碳生活的理念,让我们一起改掉不随手关灯、关水龙头的坏习惯吧!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劝导同学们节能环保、低碳生活,可从小事做起,围绕“随手关灯和关水龙头”等内容说起,注意语言要委婉,有礼有节。
13.答案:“我”姐关注的是孩子捞鱼的数量,孩子们工具落后,捞鱼有限,故而笑话他们“笨”;“我”从保护鱼的角度出发,希望他们捞得越少越好,故而暗喜他们方法“笨”。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首先,根据题干,可锁定答题区间为第三段。然后结合语境,围绕牧民孩子捞鱼的相关内容,从“我”和“我”姐的视角分别分析。
14.答案:此题为开放性试题,可联系鲍尔金娜所见情景和她当时的处境展开描写。
示例:快跑,小羊!羊妈妈,给小羊一个拥抱吧,她快一天没见你了。我呢?我的妈妈呢?我也要回家,我要赖在妈妈怀里……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人物心理的把握。第八到十段描写了鲍尔金娜观看母亲和小羊羔拼命往一起跑的场景。联系上文可知,小羊羔每天下午四点钟就会停止玩耍,焦急地等待着妈妈,由此可以推断,鲍尔金娜看到母亲和小羊羔拼命往一起跑的时候,可能会在心里给小羊羔加油,为羊妈妈和小羊羔的团聚而感动、欣慰。根据“我女儿孤独地站在当院”可知,当时的鲍尔金娜是孤独的,小羊羔和妈妈的团聚很可能会让她想起自己的妈妈。本题开放性较强,考生联系鲍尔金娜所见情景和她当时的处境,以鲍尔金娜(第一人称)的口吻展开叙述即可。
15.答案:对小羊羔的喜爱;对世间真情的赞美;对牧民宽厚、淳朴、善良品性的赞赏;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赞许。
解析:本题考查作者的思想情感。题干要求考生立足全文简要概括作答。文章描写了草原的美丽风景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景象,记叙了鲍尔金娜和小羊羔的美好相处,其中重点描写了鲍尔金娜观看小羊羔和羊妈妈团聚的场景。由此可见,文章表现了作者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赞许,对小羊羔的喜爱和对世间真情的赞美。而结合牧民孩子用破筐头捞鱼、贫穷的保命对小羊羔宽容等情节可知,作者还在文中赞美了牧民宽厚、淳朴、善良的品性。
16.答案:此题为开放性试题,可从“内容表达、语言特点、语言创新”等方面作答。
示例:“每天下午四点钟……”,从一心玩耍到专心等待的准时切换,细腻、生动地表现了小羊羔对母亲归来的期盼以及它认真、可爱、独特的形象特点。这有意不求稳妥的精确,也是表达上的夸张,给文章带来了调皮、幽默的色彩,能让读者领略语言被“拍醒”后的丰富表现力。
解析:本题借对话和链接材料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和语言的赏析。根据对话可知,其意在表明文章的内容表达不必刻意追求严谨稳妥,在特定情况下可以绝对化。根据链接材料可知,作者提倡把文字“拍醒”(即语言的创新),让语言活过来;在进行语言表达时,不要让语言和思维固化,这样语言才能优美、细腻、准确、生动。考生可根据这些观点,从内容表达、语言特点、语言创新等角度对“小羊羔每天下午四点钟停止玩耍”这句话进行品析。
17.答案:BD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本内容的能力。B项,文本一第④段“就像地球有月球,有些小行星也有自己的天然卫星”运用的是作比较的说明方法,把小行星和地球拥有卫星的情况进行比较,说明了这些小行星的特点。D项,从文本二第①段“太阳系内的小行星带是一类围绕太阳公转的空间岩石……几乎所有的小行星都拥有不规则的外观……小行星时常相互碰撞或者撞击其他天体”,第②段“此前的观测统计发现……而直径较小的空间岩石数量更是高达百万计”可知,小行星间相互碰撞是因为其数量众多,且分布在一个狭小的地带,文中没有提及是否与其轨道不规则有关。故选B、D。
18.答案:首先以设问的形式提出问题“如果小行星真要撞击地球该怎么办”;然后对科学家设计的五种解决方法进行简要说明;接着以美国发射的“双小行星重定向测试任务”为例,对目前最成熟可行的动能撞击技术进行具体说明;最后着重分析该任务设计的巧妙之处。
解析:本题考查梳理说明文思路的能力。从第③段“如果小行星真要撞击地球该怎么办”可知,首先以设问的形式提出问题;然后从“第一招是使用核武器将小行星炸成碎块……逐渐偏转小行星轨道”可知,这部分内容对科学家设计的五种解决方法进行简要说明;从第④段“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是动能撞击技术在深空环境中的首次验证”可知,文段接着以美国发射的“双小行星重定向测试任务”为例,对目前最成熟可行的动能撞击技术进行具体说明;从第⑤段“这一任务设计得相当巧妙”可知,最后着重分析该任务设计的巧妙之处。
19.答案:文本一的写作目的是介绍对防御小行星撞击地球的新方法的探索,因此A处通过举例子来说明小行星撞击地球导致的严重后果,进一步表明进行小行星防御研究的必要性;文本二的写作目的是对小行星的位置分布等特点进行全面准确的说明,所以B处运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侧重说明小行星撞击地球的可能性极高、危险性极大的特点。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探究文本的能力。从文本一第①段“带来了撞击地球的风险和隐患”,第⑥段“小行星撞击是全人类共同面对的重大潜在威胁……中国能够为防御小行星撞击、保护地球家园贡献更多智慧和力量”及第③~⑤段说明的内容可知,文本一的写作目的是介绍对防御小行星撞击地球的新方法的探索,因此A处运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来说明小行星撞击地球导致的严重后果,进一步表明进行小行星防御研究的必要性。由文本二第①段“太阳系内的小行星带是一类围绕太阳公转的空间岩石……小行星时常相互碰撞或者撞击其他天体”,第②段“此前的观测统计发现……而直径较小的空间岩石数量更是高达百万计”可知,文本二的写作目的是对小行星的位置分布等特点进行全面准确说明,再联系第②段“尽管它们块头都很小,但却具有极大的危险性”可知,B处运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侧重说明小行星撞击地球的可能性极高、危险性极大的特点。
20.答案:原因;观测;路线;智慧;困难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归纳概括。根据题干中指定的段落范围,分别从对应段落中筛选出关键句,然后进行归纳概括即可。
段落 关键句 归纳概括
第②段 特别是北半球的大块土地在冬季被冰雪覆盖,亚欧大陆和北美洲的许多鸟类不得不越过赤道,飞到南半球越冬 候鸟迁徙的原因
第③段 人们用多种方法观测候鸟的飞行路线,如望远镜观察、雷达探测、给鸟涂颜料和环志等 候鸟迁徙的观测
第④段 经过长期监测,鸟类学家认为全世界候鸟迁徙的路线主要有以下几条 候鸟迁徙的路线
第⑤段 在迁徙的过程中,鸟类展示了非凡的智慧 候鸟迁徙的智慧
第⑥段 它们在迁徙途中要遇到许多想象不到的困难:飞过大洋、翻越高山、穿越云层、迎着暴风雨、遭遇天敌,还有被人类捕食的危险…… 候鸟迁徙中遇到的困难
21.答案:运用了举例子、列数字的说明方法。以从英国出发的家燕为例,具体而准确地说明候鸟在迁徙中遇到的困难之大。
解析:本题考查说明方法及其作用。根据第⑥段“比如从英国出发的家燕……经过超过10000千米、长达4个月的旅程,只有大约一半的成年个体能够存活下来”可知,本段列举了英国家燕从英国出发飞往南非的事例,是举例子的说明方法,“10000千米”“4个月”是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联系前文“它们在迁徙途中要遇到许多想象不到的困难”可知,这两种说明方法的使用,具体而准确地说明了候鸟在迁徙途中要遭遇许多困难,使说明内容更具说服力。
22.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文章内容辨析。“这就说明了所有候鸟是适合夜晚迁徙的”表述有误。文中只是说硫黄鹀是以星星为标记迁徙的,并不能以此判断所有候鸟都适合夜晚迁徙。故选C。
23.答案:美国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学常识的能力。
24.答案:竺可桢;说明文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学常识的识记能力。
25.答案:(1)下定义
(2)举例子、作比较
(3)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
(4)摹状貌
26.答案:
我静静地展开书卷,吟诵着,感叹着。流水犹如那不可名状的豪情,流入了我的心扉。
是的,当我踏入屈原生命最后一刻的故事时,我是震撼的,我眼前的一片滔滔流水在奔腾。这位伟人高昂着头,坦然地面对奔腾的江水,将自己高超的志节与流水融为一体,向东奔去。他并没有消逝,是流水,拥抱了他的热情;也正是流水,接纳了他的洁白。
从那一刻起,我对流水充满了敬意,一种对历史长河中的豪情的折服。
水在汹涌,在奔流,流动着激情与生命的活力……
解析:本题考查话题作文。针对“流水”谈谈自己的感受。题干的材料已经给出了写作方向。所以要仔细分析材料中关键性的提示语。如“生命因流水而鲜活,景色因流水而秀美,情感因流水而丰富,艺术因流水而灵动”这几句。可以实写流水,也可以虚写流水。实写流水要以写景为主。虚写流水要以写人的精神、情感、艺术风格为主。如果要写得深刻,自然选择后者来写。如,“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中我们感受到了朱敦儒强烈的亡国之痛,从而更激发了自己深厚的爱国精神;“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让我们看到倔强而又自信的李白,让我们坚信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仍将会有一天要乘长风破万里浪,挂上云帆,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让我们看到在中华几千年极为广阔而悠久的空间时间背景里,有多少风流人物的卓荦气概,值得我们去敬仰,去追随……以此写景、记人、叙事、抒情,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