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边城》分层作业((原卷版+解析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5.2《边城》分层作业((原卷版+解析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7.5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3-05 15:36:48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边城》分层作业(原卷版)
*基础达标+能力提升+链接高考 三步提升 建议用时:50分钟
一、基础链接(16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三三(节选)
沈从文
杨家碾坊在堡子外一里路的山嘴路旁。堡子位置在山弯里,溪水沿到山脚流过去,平平的流到山嘴折弯处忽然转急,因此很早就有人利用到它,在急流处筑了一座石头碾坊,这碾坊,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就叫杨家碾坊了。
从碾坊往上看,看到堡子里比屋连墙,嘉树成荫,正是十分兴旺的样子。住下看,夹溪有无数山田,如堆积蒸糕,因此种田人借用水力,用大竹扎了无数水车,用椿木做成横轴同撑柱,圆圆的如一面锣,大小不等竖立在水边。这一群水车,就同一群游手好闲的人一样,成日成夜不知疲倦的咿咿呀呀唱着意义含糊的歌。
一个堡子里只有这样一座碾坊,所以凡是堡子里碾米的事都归这碾坊包办,成天有人轮流挑了仓谷来,把谷子倒到石槽里去后,抽去水闸的板,枧槽里水冲动了下面的暗轮,石磨盘带着动情的声音,即刻就转动起来了。于是主人一面谈着一件事情,一面清理到簸箩筛子,到后头上包了一块白布,拿着个长把的扫帚,追逐着磨盘,跟着打圈儿,扫除溢出槽外的谷米,再到后,谷子便成白米了。
到米碾好了,筛好了,把米糠挑走以后,主人全身是灰,常常如同一个滚到豆粉里的汤圆。然而这生活,是明明白白比堡子里许多人生活还从容,而为一堡子中人所羡慕的。
凡是到杨家碾坊碾过谷子的,都知道杨家三三。妈妈十年前嫁给守碾坊的杨,三三五岁,爸爸就丢下碾坊同母女,什么话也不说死去了。爸爸死去后,母亲作了碾坊的主人,三三还是活在碾坊里,吃米饭同青菜小鱼鸡蛋过日子,生活毫无什么不同处。三三先是望到爸爸成天全身是糠灰,到后爸爸不见了,妈妈又成天全身是糠灰, 于是三三在哭里笑里慢慢地长大了。
妈妈随着碾槽转,提着小小油瓶,为碾盘的木轴铁心上油,或者很兴奋地坐在屋角拉动架上的筛子时,三三总很安静的自己坐在另一角玩。热天坐到有风凉处吹风,用包谷秆子作小笼,冬天则伴同猫儿蹲到火桶里,剥灰煨栗子吃。或者有时候从碾米人手上得到一个芦管作成的唢呐,就学着打大傩的法师神气,屋前屋后吹着,半天还玩不厌倦。
这磨坊外屋上墙上爬满了青藤,绕屋全是葵花同枣树,疏疏的树林里,常常有三三葱绿衣裳的飘忽。因为一个人在屋里玩厌了,就出来坐在废石槽上洒米头子给鸡吃。在这时,什么鸡欺侮了另一只鸡,三三就得赶逐那横蛮无理的鸡,直等到妈妈在屋后听到鸡声代为讨情时才止。
这磨坊上游有一潭,四面有大树覆荫,六月里阳光照不到水面。碾坊主人在这潭中养得有几只白鸭子,水里的鱼也比上下溪里多。照一切习惯,凡靠自己屋前的水,也算是自己财产的一份。水坝既然全为了碾坊而筑成的,一乡公约不许毒鱼下网,所以这小溪里鱼极多。遇到有不甚面熟的人来钓鱼,看到潭边幽静,想蹲一会儿,三三见到了时,总向人说:“不行,这鱼是我家潭里养的,你到下面去钓罢。”人若顽皮一点,听到这个话等于没听到,仍然拿着长长的竿子,搁到水面上去安闲的吸着烟管,望到这小姑娘发笑,使三三急了,三三便喊叫她的妈,高声地说:“娘,娘,你瞧,有人不讲规矩,钓我们的鱼,你来折断他的竿子,你快来!”
母亲就从没有照到女儿意思折断过谁的竿子,照例将说:“三三,鱼多咧,让别人钓吧。鱼是会走路的,上面总爷家塘里的鱼,因为欢喜我们这里的水,都跑来了。”三三照例应当还记得夜间做梦,梦到大鱼从水里跃起来吃鸭子,听到这个话,也就没有什么可说了,只静静地看着,看这不讲规矩的人,究竟钓了多少鱼去。她心里记着数目,回头好告给妈妈。
有时因为鱼太大了一点,上了钓,拉得不合式,撇断了钓竿,三三可乐极了,仿佛娘不同自己一伙,鱼反而同自己是一伙了的神气,那时就应当轮到三三向钓鱼人咧着嘴发笑了。但三三却常常急忙跑回去,把这事告给母亲,母女两人同笑。
有时钓鱼的人是熟人,人家来钓鱼时,见到了三三,知道她的脾气,就照例不忘记问:“三三,许我钓鱼吧。”三三便说:“鱼是各处走动的,又不是我们养的,怎么不能钓。”同一件事情,对待不同,原来是来人讲礼,三三也讲礼。
钓鱼的是熟人时,三三常常搬了小小木凳子,坐到旁边看鱼上钩,且告给这人,另一时谁个把钓竿撇断的故事,到后这熟人回到磨坊时,把所得的大鱼分一些给三三家。三三看着母亲用刀剂鱼,掏出白色的鱼孵来,就放到地下用脚去踹,发声如放一枚小爆仗,听来十分欢乐。鱼洗好了后,揉了些盐,三三忙取麻线来把鱼穿好,挂到太阳下去晒。到有客时,这些干鱼同辣子炒在一个碗里待客。母亲如想到折钓竿的话,将说:“这是三三的鱼。”三三就笑,心想着:“怎么不是三三的鱼?潭里的鱼若不是我照管,早被村里看牛孩子捉完了。”
三三如一般小孩,换几回新衣,过几回节,看几回狮子龙灯,就长大了。
(有删改)
文本二:
小说的散文化(节选)
汪曾祺
散文化似乎是世界小说的一种(不是唯一的)趋势。有些作者有意用“日记”“文札”来作为文集的标题,有些完全不能称为小说的东西,则命之为“小品”。鲁迅的《故乡》写得很不集中。《社戏》是小说么?但是鲁迅并没有把它收在专收散文的《朝花夕拾》里,而是收在小说集里的。废名的《竹林的故事》可以说是具有连续性的散文诗。萧红的《呼兰河传》全无故事。沈从文的《长河》是一部很奇怪的长篇小说。它只是平平静静,慢慢地向前流着就像这部小说所写的流水一样。这是一部散文化的长篇小说。
散文化小说的作者不大理解,也不大理会典型论。要求一个人物像一团海绵一样吸进那样多的社会内容,是很困难的。散文化小说的人像往往轻轻几笔,神全气足。《世说新语》,堪称范本。
有些作者好像完全不考虑结构,写得轻轻松松,随随便便,潇潇洒洒。苏东坡所说的“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是散文化小说的作者自觉遵循的结构原则。
1.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开篇用大量笔墨介绍杨家碾坊及周围环境和碾米过程,交代了故事发生的地点,以及当地的生存境遇和社会关系,为人物的出场作了铺垫。
B.文中三三看到爸爸去世后,妈妈“成天全身是糠灰”,以孩子视角反映生活,冲淡了生活的悲剧色彩,营造了“哀而不伤”的审美效果。
C.三三的母亲在文中虽然着墨不多,但通过她围着碾槽转和对待别人来钓鱼等情节,写出了她的勤劳和善良,以及面对生活的乐观与坚强。
D.“主人全身是灰,常常如同一个滚到豆粉里的汤圆”,这里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描绘了碾坊主人灰头土脸的样子,展示了儿童视角下的趣味。
2.下列对文本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本一中三三生活在封闭自足的环境里,她的生活和磨坊、鱼等相关,她在这种简单而自由的环境中得到快乐。
B.文本一按照时间顺序展开内容,详写了三三对钓鱼者的不同态度,略写她吹唢呐、喂鸡等事,详略得当,轻重合宜。
C.文本一采用田园牧歌的描写手法来描绘大自然和乡村景象。这种描写手法使读者不仅可以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丽与宁静,而且可以感受到人与自然的和谐。
D.鲁迅的《故乡》通篇以抒情的笔调渲染童年生活的美丽,展现了“我”回到“别了二十余年的故乡”寻梦,又终于绝望而去的心理过程,塑造了闰土这一典型人物,因而它与散文化小说相距甚远。
3.有人说文本一与《边城》有很多相似之处,请简要分析。(4分)
4.散文化小说(也称抒情小说),是介于散文与小说之间的一种小说文体。请依据文本二的内容,分析文本一体现了散文化小说的哪些特点?(6分)
(二)语言运用(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①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麂一样,②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平时在渡船上遇陌生人对她有所注意时,便把光光的眼睛瞅着那陌生人,③作成随时皆可举步逃入深山的神气,但明白了人无机心后,就又从从容容地在水边玩耍了。
有时又和祖父、黄狗一同在船上,过渡时和祖父一同动手,船将近岸边时,那只黄狗便口衔绳子,最先一跃而上,且俨然懂得如何方为尽职似的,把船绳紧衔着拖船拢岸。
风日清和的天气,无人过渡,镇日长闲,祖父同翠翠便坐在门前大岩石上晒太阳。④或翠翠与黄狗皆张着耳朵,认真地听祖父说些城中多年以前的战争故事。或祖父同翠翠两人,各把小竹作成的竖笛,逗在嘴边吹着迎亲送女的曲子。过渡人来了,老船夫放下了竹管,独自跟到船边去,横溪渡人,在岩上的一个,见船开动时,于是锐声喊着:“( )”爷爷到溪中央便很快乐地唱起来,哑哑的声音同竹管声振荡在寂静空气里,溪中仿佛也热闹了一些。
5.下列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艺术特色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第①句使用比喻,将翠翠的眸子比作“水晶”,突出眼睛明亮、纯净的特点。
B.第②句使用排比,三个“从不”起强调作用,表现翠翠的单纯、乖巧、温柔。
C.第③句使用对比,将翠翠前后的行为对比,通过内心矛盾塑造人物形象。
D.第④句使用拟人,黄狗认真地听祖父讲战争故事,赋予了狗以人的特点,生动形象。
6.结合沈从文《边城》的内容,下列填入文中括号里的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爷爷,爷爷,我开始吹笛子了。 B.爷爷,你唱首歌吧,我吹笛子。
C.我吹笛子,你可以跟着唱歌吗? D.爷爷,爷爷,你听我吹,你唱!
7.文中波浪线处的“热闹”,和课文《边城(节选)》句中的“热闹”,在表意上有何不同?(4分)
(1)溪中仿佛也热闹了一些。
(2)好让他也过大河边去看看热闹。
能力提升(25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19分)
材料一:
如何认识和叙述乡土中国的“乡土性”,是乡土文学的核心问题之一。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认为:“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但是,进入现代以来,维持乡村秩序的“礼”作为社会规范失去了原来的有效性和坚固性。“现代性”因而烛照出了“乡土性”的幽暗,现代以来文学中的国民性与“乡土性”密切相关。乡土中国是礼俗社会,又长时间处于稳定状态,因而乡土中国被视为“传统”和“传统文化”的象征。这些特点基本决定了乡土中国和乡土文学的面貌。
从鲁迅的乡土小说开始,乡土就不是一个单向度的、纯粹的范畴,它也不是单单指涉一个确有所指的地点(故乡),而更多代表一种价值。无论是鲁迅笔下的S城,还是萧红笔下的呼兰河,抑或是沈从文念兹在兹的湘西,都是作家在离开故乡之后对乡土的重构。因为有了现代与乡土的时空落差,他们笔下的乡土在超时空的范畴中总是预先就已经凋败的。正是因为置身现代时空又被现代文明所塑造,书写乡土的作家才有了观照乡土的参照物。
鲁迅在《〈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序》中使用了“侨寓文学”的概念,所谓“侨寓”即寄身他乡。这个概念一方面指出了现代文学初期作家文化身份的基本属性,另一方面也在叙事学层面确立了整个现代文学时期乡土文学的基本叙事模式,即“离去—归来—再离去”的模式。在这样的叙事模式和文化心理中,乡村与城市成为一种结构关系,城市无论是显现的还是隐形的,始终作为现代文明的参照物存在着。
有意思的是,21世纪以来,乡土小说的代表性作品几乎都是长篇小说,这既与乡土问题本身的容量有关,也与作家观察把握乡土的视野和结构能力有关。贾平凹的《秦腔》等是这一时期具有代表性的作品。“50后”“60后”作家耳闻目睹了乡土在20世纪下半叶所经历的种种沧桑变化,因此他们自然而然地选择以历时性的、近乎历史编年体的方式呈现乡土的流变,长篇小说的总体性视角和庞大体量为他们全方位、多维度描写乡土提供了合适的艺术形式。除此之外,红色经典作为这一批作家最早接触的文学作品,也一再诱发了他们的史诗性冲动,他们渴望通过自己的“作品世界”重建另一种历史叙事的可能性。
(节选自王尧《乡土中国的现代化叙事——从乡土文学到新乡土文学》,有删改)
材料二:
进入21世纪,随着中国乡村的现代化转型,乡土文学在现代文明的裹挟下发生了新变。有关乡土文学“存亡”的问题浮出历史地表,成为难以回避的现实问题,“乡土文学消亡论”的观点屡见不鲜。陈晓明认为,“乡土中国在整个现代性的历史中,是边缘的、被陌生化的、被反复篡改的、被颠覆的存在,它只有碎片,只有片断和场景,只有它的无法被虚构的生活。”他以贾平凹的《秦腔》为例,阐释了作为乡土文学发展的土壤和根基的消亡。张清华也认为,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作家莫言的“红高粱”系列为代表,乡土文学的格局出现了很大变化,“乡土文学的认识论基础由社会学、阶级论变成文化哲学和人类学。‘乡土文学’变成了广义的历史文化或者农业经验的一种书写,传统意义上的‘乡土文学’也就终结。”
事实上,现代化转型给城乡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但随着中国城乡发展的规划与完善,乡村面临的困境也会得到更全面的关注和解决。建设美丽乡村、推进乡村生态文明全面发展、续写农村新人形象、反映“农民进城”的现实问题和精神向度,这些已然成为21世纪乡土小说几个基本的情节单元。从小说创作来看,乡土文学不仅没有走向消亡,还吸引着许多作家将创作热情投入到这片“热土”。人们有理由相信,源于“乡土”、寄托着中国人浓郁“乡愁”、忠于“乡土”的传统文学精神,会支持中国乡土文学走向新的发展。
文学是人学,乡土文学的本体价值也体现在人对乡土的独特情感和精神旨归之中。作家对文学“乡土”的叙事方式虽然各不相同,但内蕴在叙事主体中对“乡土本体”的热爱、“乡土传统”的继承、“乡土精神”的发扬都是不变的。从广义上来说,无论是以怀旧情感悲观地书写一曲乡土挽歌,或以静观的姿态客观呈现乡土的现代性转变,或以乐观的感情书写理想的乡土愿景,都能称之为“乡土文学”。“乡土文学”的概念界定应牢牢把握住人对乡土的审美精神这一本体,以人的审美情感观照文学“乡土”的本质内涵,守住乡土文学的底线标准,才能得出更具学理性的结论。
(节选自毛金灿《21世纪乡土文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有删改)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费孝通认为,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但却失去了“礼”的有效性和坚固性。
B.作家在乡土文学作品中都采用“离去—归来—再离去”这种基本叙事模式。
C.乡土作家常把自己所置身的现代时空中的现代文明作为关照乡土的参照物。
D.把握住人对乡土的审美精神这一本体,就能准确界定“乡土文学”的概念。
9.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乡土小说中的“乡土”不是实指故乡,而是作家在离开故乡之后对乡土的重构。
B.红色经典会让作家产生史诗性创作冲动,作家就用长篇小说来呈现乡土的流变。
C.材料二将贾平凹的《秦腔》与莫言的《红高粱》作对比来论证乡土文学的消亡。
D.无论是悲观、客观还是乐观地描写乡土,都蕴含着叙事主体对乡土的热爱之情。
10.下列诗句中,不适合作为乡土文学写作素材的一项是( )(3分)
A.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B.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
C.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D.深处种菱浅种稻,不深不浅种荷花。
11.在谈到“21世纪以来的乡土文学”话题时,材料一与材料二各有侧重,请做简要说明。(4分)
12.学校文学社团想选择一批能展现乡土特色风貌的文学作品提供给同学们阅读,请你结合材料中的选取标准,推荐一部乡土文学作品,并写出推荐理由。(6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6分)
由四川过湖南去,靠东有一条官路。这官路将近湘西边境到了一个地方名为“茶峒”的小山城时,有一小溪,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这人家只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
小溪流下去,绕山岨流,约三里便汇入茶峒的大河。人若过溪越小山走去,则只一里路就到了茶峒城边。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故远近有了小小差异。小溪宽约二十丈,河床为大片石头作成。静静的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却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鱼来去皆可以计数。小溪既为川湘来往孔道,水常有涨落,限于财力不能搭桥,就安排了一只方头渡船。这渡船一次连人带马,约可以载二十位搭客过河,人数多时则反复来去。渡船头竖了一枝小小竹竿,挂着一个可以活动的铁环,溪岸两端水槽牵了一段废缆,有人过渡时,把铁环挂在废缆上,船上人就引手攀缘那条缆索,慢慢的牵船过对岸去。船将拢岸了,管理这渡船的,一面口中嚷着“慢点慢点”,自己霍的跃上了岸,拉着铁环,于是人货牛马全上了岸,翻过小山不见了。渡头为公家所有,故过渡人不必出钱。有人心中不安,抓了一把钱掷到船板上时,管渡船的必为一一拾起,依然塞到那人手心里去,俨然吵嘴时的认真神气:“我有了口粮,三斗米,七百钱、够了。谁要这个!”
——选自沈从文《边城》
1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突出了茶峒这个小城宁静祥和、万物和谐的特点,请从语言分析的角度入手,说明这一表达效果是怎么取得的。(3分)
14.有人认为将画波浪线的句子中“三斗米”“七百钱”“够了”后面的标点也都改成感叹号,这样表达效果更佳,你怎么看?(3分)
高考链接(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竹林的故事
废名
出城一条河,过河西走,坝脚下有一簇竹林,竹林里露出一重茅屋,茅屋两边都是菜园:十二年前,它们的主人是一个很和气的汉子,大家呼他老程。
老程有一个小姑娘,非常的害羞而又爱笑。我们起初不知道她的名字,问她,她笑而不答,有一回见了老程呼“阿三”,我才挽住她的手:“哈哈,三姑娘!”我们从此就呼她三姑娘。一天我们的先生不在家,我们大家聚在门口掷瓦片,老程家的捏着香纸走我们的面前过去,不一刻又望见她转来,不笔直的循走原路,勉强带笑的弯近我们:“先生!替我看看这签。”我们围着念菩萨的绝句,问道,“你求的是什么呢?”她对我们诉一大串,我们才知道她的阿三头上本来还有两个姑娘,而现在只要让她有这一个,不再三朝两病的就好了。
老程除了种菜,也还打鱼卖。四五月间,霪雨之后,河里满河山水,搓衣的石头沉在河底,呈现绿团团的坡。老程把摇网朝水里兜来兜去,倘若兜着了,三姑娘小小的手掌,跟着她欢跃的叫声热闹起来,一直等到蹦跳蹦跳的鱼好容易给捉住了,才又坐下草地望着爸爸。流水潺潺,摇网从水里探起,一滴滴的水点打在水上,浸在水当中的枝条也冲击着嚓嚓作响。老程从荷包里掏出一把大红头绳:“阿三,这个打辫好吗?”三姑娘抢在手上,一面还接下酒壶,奔向灶角里去。见了妈妈抽筷子,便赶快拿出杯子——家里只有这一个,老是归三姑娘照管——踮着脚送在桌上。“爸爸喝酒,我吃豆腐干!”老程实在用不着下酒的菜,对着三姑娘慢慢喝了。
三姑娘八岁的时候,就能够代替妈妈洗衣。然而绿团团的坡上,从此也不见老程的踪迹了——这只要看竹林的那边河坝上面,高耸着一个不毛的戒方一般模样的土堆,堆前竖着三四根吊着被雨粘住的纸幡残片的竹竿,就可以知道是什么意义。老程家的已经是四十岁的婆婆,穿的衣服都是青蓝大布,系鞋的带子也不用那水红颜色了。独有三姑娘的黑底绿花鞋的尖头蒙上一层白布,虽然更显得好看,却叫人见了也同三姑娘自己一样懒懒的没有话可说了。
正二月间城里赛龙灯,大街小巷,真是人山人海。最多的还要算邻近各村上的女人,她们像一阵旋风,大大小小牵成一串从这街冲到那街。然而能够看得见三姑娘同三姑娘的妈妈吗?不,一回也没有看见!锣鼓喧天,惊不了她母女两个,正如惊不了栖在竹林的雀子。堂嫂子们顺便也邀请一声“三姐”。三姑娘总是微笑的推辞。三姑娘的拒绝,本是很自然的,妈妈的神情反而有点莫名其妙了!用询问的眼光朝妈妈脸上一瞧,——却也正在瞧过来,于是又掉头望着嫂子们走去的方向:“有什么可看?成群打阵,好像是发了疯的!”
这话本来想使妈妈热闹起来,而妈妈依然是无精打采沉着面孔。聒聒的喧声,比站在近旁更能入耳,虽然听不着说的是什么,听者的心早被它牵引了去了。竹林里也同平常一样,雀子在奏他们的晚歌,然而对于听惯了的人只能够增加静寂。打破这静寂的终于还是妈妈:“阿三!你老这样守着我,到底……”
①“到底!这也什么到底不到底!我不欢喜玩!”
三姑娘同妈妈间的争吵,其原因都出在自己的过于乖巧,比如每天清早起来,把房里的家具抹得干净,妈妈却说,“乡户人家呵,要这样?”偶然出门做客,只对着镜子把散在额上的头毛梳理梳理,妈妈却硬从盒子里拿出一枝花来。现在,三姑娘站在坝上,眶子里的眼泪快要迸出来了,妈妈才不作声。待到点燃了案上的灯,才知道已经走进了茅屋,这期间的时刻竟是在梦中过去了。
灯光下也立刻照见了三姑娘,拿一束稻草,一菜篮园里割回的白菜,坐下板凳,三棵捆成一把。
“妈妈,这比以前大得多了!两棵怕就有一斤。”
妈妈哪想到屋里还放着明天早晨要卖的菜呢?终于不出声的叹一口气,伴着三姑娘捆了。
三姑娘最后留给我的印象,也就在卖菜这一件事。三姑娘这时已经是十二三岁的姑娘,因为是暑天,②穿的是竹布单衣,颜色淡得同月色一般。这自然是旧的了,因为我们从没有看见三姑娘穿过新衣,总之三姑娘是好看罢了。三姑娘在我们的眼睛里同我们的先生一样熟,所不同的,我们一望见先生就往里跑,望见三姑娘都不知不觉的站在那里笑。三姑娘是这样淑静,愈走近我们,我们的热闹便愈是消灭下去。
一天三姑娘是卖青椒,我们大家商议买四两来煮鱼吃。其中有一位是最会说笑的,向着三姑娘道:“三姑娘,你多称一两,回头我们的饭熟了,你也来吃,好不好呢?”三姑娘笑了:“吃先生们的一餐饭使不得?难道就要我出东西?”
我们大家也都笑了;③不提防三姑娘果然从篮子里抓起一把掷在原来称就了的堆里。“三姑娘是不吃我们的饭的。我们没有什么谢三姑娘,只望三姑娘将来碰一个好姑爷。”我这样说。然而三姑娘也就赶紧跑了。
从此我没有见到三姑娘。到今年,我远道回家过清明,阴雾天气,走到坝上,远远望见竹林,我的记忆又好像一塘春水,被微风吹起波皱了。正在徘徊,从竹林上坝的小径,走来两个妇人,一个站住了,前面的一个且走且回应,而我即刻认定了是三姑娘!
“我的三姐,就有这样忙,端午中秋接不来,为得先人来了饭也不吃!”那妇人的话也分明听到。再没有别的声息:三姑娘的鞋踏着沙土。我急于要走过竹林看看,④然而也暂时面对流水,让三姑娘低头过去。
(选自废名小说集《竹林的故事》,有删改)
15.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这篇小说以“我”的视角观察三姑娘,“我”作为一位旁观者,用理性而冷静的笔调描述了三姑娘的一些日常生活片段,情节在再相逢时戛然而止,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空间。
B.小说两次提到雀子,第一次写雀子,突出三姑娘母女不受外界热闹影响;第二次写雀子,通过写三姑娘母女听到雀子叫的感受,渲染了她们寂寞的心境。
C.三姑娘作为乡村少女,外在的朴实秀美和内在的灵秀纯澈结合在一起,盈溢着田园牧歌式的气息,小说主要运用了语言描写等手法塑造了三姑娘内外皆美的人物形象。
D.小说语言平淡舒缓,少铺陈少夸饰,如“出城一条河,过河西走,坝脚下有一簇竹林,竹林里露出一重茅屋,茅屋两边都是菜园”,在读者眼前展现出一幅恬静雅致的乡村画卷。
16.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句子①中“我不欢喜玩”并非三姑娘的真实想法,而是她为了在家守护母亲的托辞。
B.句子②中写三姑娘的衣着,这里赞颂的是自然之美、朴素之美、劳动者不尚虚华的健康美。
C.句子③中“掷在原来称就了的堆里”,表现出三姑娘年轻腼腆,受不了顾客的玩笑。
D.句子④蕴含着“我”对三姑娘的爱怜、对过往的怀念、对命运的喟叹等丰富的情感。
17.小说《竹林的故事》,有人认为文眼在“水”,小说具有“水”的情致,请进行分析。(4分)
18.沈从文在谈及《边城》的创作时,承认曾经受到《竹林的故事》的影响。试从人物形象角度,谈谈三姑娘和翠翠有何相似与不同。(6分)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边城》分层作业(解析版)
*基础达标+能力提升+链接高考 三步提升 建议用时:50分钟
一、基础链接(16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三三(节选)
沈从文
杨家碾坊在堡子外一里路的山嘴路旁。堡子位置在山弯里,溪水沿到山脚流过去,平平的流到山嘴折弯处忽然转急,因此很早就有人利用到它,在急流处筑了一座石头碾坊,这碾坊,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就叫杨家碾坊了。
从碾坊往上看,看到堡子里比屋连墙,嘉树成荫,正是十分兴旺的样子。住下看,夹溪有无数山田,如堆积蒸糕,因此种田人借用水力,用大竹扎了无数水车,用椿木做成横轴同撑柱,圆圆的如一面锣,大小不等竖立在水边。这一群水车,就同一群游手好闲的人一样,成日成夜不知疲倦的咿咿呀呀唱着意义含糊的歌。
一个堡子里只有这样一座碾坊,所以凡是堡子里碾米的事都归这碾坊包办,成天有人轮流挑了仓谷来,把谷子倒到石槽里去后,抽去水闸的板,枧槽里水冲动了下面的暗轮,石磨盘带着动情的声音,即刻就转动起来了。于是主人一面谈着一件事情,一面清理到簸箩筛子,到后头上包了一块白布,拿着个长把的扫帚,追逐着磨盘,跟着打圈儿,扫除溢出槽外的谷米,再到后,谷子便成白米了。
到米碾好了,筛好了,把米糠挑走以后,主人全身是灰,常常如同一个滚到豆粉里的汤圆。然而这生活,是明明白白比堡子里许多人生活还从容,而为一堡子中人所羡慕的。
凡是到杨家碾坊碾过谷子的,都知道杨家三三。妈妈十年前嫁给守碾坊的杨,三三五岁,爸爸就丢下碾坊同母女,什么话也不说死去了。爸爸死去后,母亲作了碾坊的主人,三三还是活在碾坊里,吃米饭同青菜小鱼鸡蛋过日子,生活毫无什么不同处。三三先是望到爸爸成天全身是糠灰,到后爸爸不见了,妈妈又成天全身是糠灰, 于是三三在哭里笑里慢慢地长大了。
妈妈随着碾槽转,提着小小油瓶,为碾盘的木轴铁心上油,或者很兴奋地坐在屋角拉动架上的筛子时,三三总很安静的自己坐在另一角玩。热天坐到有风凉处吹风,用包谷秆子作小笼,冬天则伴同猫儿蹲到火桶里,剥灰煨栗子吃。或者有时候从碾米人手上得到一个芦管作成的唢呐,就学着打大傩的法师神气,屋前屋后吹着,半天还玩不厌倦。
这磨坊外屋上墙上爬满了青藤,绕屋全是葵花同枣树,疏疏的树林里,常常有三三葱绿衣裳的飘忽。因为一个人在屋里玩厌了,就出来坐在废石槽上洒米头子给鸡吃。在这时,什么鸡欺侮了另一只鸡,三三就得赶逐那横蛮无理的鸡,直等到妈妈在屋后听到鸡声代为讨情时才止。
这磨坊上游有一潭,四面有大树覆荫,六月里阳光照不到水面。碾坊主人在这潭中养得有几只白鸭子,水里的鱼也比上下溪里多。照一切习惯,凡靠自己屋前的水,也算是自己财产的一份。水坝既然全为了碾坊而筑成的,一乡公约不许毒鱼下网,所以这小溪里鱼极多。遇到有不甚面熟的人来钓鱼,看到潭边幽静,想蹲一会儿,三三见到了时,总向人说:“不行,这鱼是我家潭里养的,你到下面去钓罢。”人若顽皮一点,听到这个话等于没听到,仍然拿着长长的竿子,搁到水面上去安闲的吸着烟管,望到这小姑娘发笑,使三三急了,三三便喊叫她的妈,高声地说:“娘,娘,你瞧,有人不讲规矩,钓我们的鱼,你来折断他的竿子,你快来!”
母亲就从没有照到女儿意思折断过谁的竿子,照例将说:“三三,鱼多咧,让别人钓吧。鱼是会走路的,上面总爷家塘里的鱼,因为欢喜我们这里的水,都跑来了。”三三照例应当还记得夜间做梦,梦到大鱼从水里跃起来吃鸭子,听到这个话,也就没有什么可说了,只静静地看着,看这不讲规矩的人,究竟钓了多少鱼去。她心里记着数目,回头好告给妈妈。
有时因为鱼太大了一点,上了钓,拉得不合式,撇断了钓竿,三三可乐极了,仿佛娘不同自己一伙,鱼反而同自己是一伙了的神气,那时就应当轮到三三向钓鱼人咧着嘴发笑了。但三三却常常急忙跑回去,把这事告给母亲,母女两人同笑。
有时钓鱼的人是熟人,人家来钓鱼时,见到了三三,知道她的脾气,就照例不忘记问:“三三,许我钓鱼吧。”三三便说:“鱼是各处走动的,又不是我们养的,怎么不能钓。”同一件事情,对待不同,原来是来人讲礼,三三也讲礼。
钓鱼的是熟人时,三三常常搬了小小木凳子,坐到旁边看鱼上钩,且告给这人,另一时谁个把钓竿撇断的故事,到后这熟人回到磨坊时,把所得的大鱼分一些给三三家。三三看着母亲用刀剂鱼,掏出白色的鱼孵来,就放到地下用脚去踹,发声如放一枚小爆仗,听来十分欢乐。鱼洗好了后,揉了些盐,三三忙取麻线来把鱼穿好,挂到太阳下去晒。到有客时,这些干鱼同辣子炒在一个碗里待客。母亲如想到折钓竿的话,将说:“这是三三的鱼。”三三就笑,心想着:“怎么不是三三的鱼?潭里的鱼若不是我照管,早被村里看牛孩子捉完了。”
三三如一般小孩,换几回新衣,过几回节,看几回狮子龙灯,就长大了。
(有删改)
文本二:
小说的散文化(节选)
汪曾祺
散文化似乎是世界小说的一种(不是唯一的)趋势。有些作者有意用“日记”“文札”来作为文集的标题,有些完全不能称为小说的东西,则命之为“小品”。鲁迅的《故乡》写得很不集中。《社戏》是小说么?但是鲁迅并没有把它收在专收散文的《朝花夕拾》里,而是收在小说集里的。废名的《竹林的故事》可以说是具有连续性的散文诗。萧红的《呼兰河传》全无故事。沈从文的《长河》是一部很奇怪的长篇小说。它只是平平静静,慢慢地向前流着就像这部小说所写的流水一样。这是一部散文化的长篇小说。
散文化小说的作者不大理解,也不大理会典型论。要求一个人物像一团海绵一样吸进那样多的社会内容,是很困难的。散文化小说的人像往往轻轻几笔,神全气足。《世说新语》,堪称范本。
有些作者好像完全不考虑结构,写得轻轻松松,随随便便,潇潇洒洒。苏东坡所说的“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是散文化小说的作者自觉遵循的结构原则。
1.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开篇用大量笔墨介绍杨家碾坊及周围环境和碾米过程,交代了故事发生的地点,以及当地的生存境遇和社会关系,为人物的出场作了铺垫。
B.文中三三看到爸爸去世后,妈妈“成天全身是糠灰”,以孩子视角反映生活,冲淡了生活的悲剧色彩,营造了“哀而不伤”的审美效果。
C.三三的母亲在文中虽然着墨不多,但通过她围着碾槽转和对待别人来钓鱼等情节,写出了她的勤劳和善良,以及面对生活的乐观与坚强。
D.“主人全身是灰,常常如同一个滚到豆粉里的汤圆”,这里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描绘了碾坊主人灰头土脸的样子,展示了儿童视角下的趣味。
2.下列对文本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本一中三三生活在封闭自足的环境里,她的生活和磨坊、鱼等相关,她在这种简单而自由的环境中得到快乐。
B.文本一按照时间顺序展开内容,详写了三三对钓鱼者的不同态度,略写她吹唢呐、喂鸡等事,详略得当,轻重合宜。
C.文本一采用田园牧歌的描写手法来描绘大自然和乡村景象。这种描写手法使读者不仅可以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丽与宁静,而且可以感受到人与自然的和谐。
D.鲁迅的《故乡》通篇以抒情的笔调渲染童年生活的美丽,展现了“我”回到“别了二十余年的故乡”寻梦,又终于绝望而去的心理过程,塑造了闰土这一典型人物,因而它与散文化小说相距甚远。
3.有人说文本一与《边城》有很多相似之处,请简要分析。(4分)
4.散文化小说(也称抒情小说),是介于散文与小说之间的一种小说文体。请依据文本二的内容,分析文本一体现了散文化小说的哪些特点?(6分)
(二)语言运用(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①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麂一样,②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平时在渡船上遇陌生人对她有所注意时,便把光光的眼睛瞅着那陌生人,③作成随时皆可举步逃入深山的神气,但明白了人无机心后,就又从从容容地在水边玩耍了。
有时又和祖父、黄狗一同在船上,过渡时和祖父一同动手,船将近岸边时,那只黄狗便口衔绳子,最先一跃而上,且俨然懂得如何方为尽职似的,把船绳紧衔着拖船拢岸。
风日清和的天气,无人过渡,镇日长闲,祖父同翠翠便坐在门前大岩石上晒太阳。④或翠翠与黄狗皆张着耳朵,认真地听祖父说些城中多年以前的战争故事。或祖父同翠翠两人,各把小竹作成的竖笛,逗在嘴边吹着迎亲送女的曲子。过渡人来了,老船夫放下了竹管,独自跟到船边去,横溪渡人,在岩上的一个,见船开动时,于是锐声喊着:“( )”爷爷到溪中央便很快乐地唱起来,哑哑的声音同竹管声振荡在寂静空气里,溪中仿佛也热闹了一些。
5.下列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艺术特色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第①句使用比喻,将翠翠的眸子比作“水晶”,突出眼睛明亮、纯净的特点。
B.第②句使用排比,三个“从不”起强调作用,表现翠翠的单纯、乖巧、温柔。
C.第③句使用对比,将翠翠前后的行为对比,通过内心矛盾塑造人物形象。
D.第④句使用拟人,黄狗认真地听祖父讲战争故事,赋予了狗以人的特点,生动形象。
6.结合沈从文《边城》的内容,下列填入文中括号里的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爷爷,爷爷,我开始吹笛子了。 B.爷爷,你唱首歌吧,我吹笛子。
C.我吹笛子,你可以跟着唱歌吗? D.爷爷,爷爷,你听我吹,你唱!
7.文中波浪线处的“热闹”,和课文《边城(节选)》句中的“热闹”,在表意上有何不同?(4分)
(1)溪中仿佛也热闹了一些。
(2)好让他也过大河边去看看热闹。
能力提升(25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19分)
材料一:
如何认识和叙述乡土中国的“乡土性”,是乡土文学的核心问题之一。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认为:“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但是,进入现代以来,维持乡村秩序的“礼”作为社会规范失去了原来的有效性和坚固性。“现代性”因而烛照出了“乡土性”的幽暗,现代以来文学中的国民性与“乡土性”密切相关。乡土中国是礼俗社会,又长时间处于稳定状态,因而乡土中国被视为“传统”和“传统文化”的象征。这些特点基本决定了乡土中国和乡土文学的面貌。
从鲁迅的乡土小说开始,乡土就不是一个单向度的、纯粹的范畴,它也不是单单指涉一个确有所指的地点(故乡),而更多代表一种价值。无论是鲁迅笔下的S城,还是萧红笔下的呼兰河,抑或是沈从文念兹在兹的湘西,都是作家在离开故乡之后对乡土的重构。因为有了现代与乡土的时空落差,他们笔下的乡土在超时空的范畴中总是预先就已经凋败的。正是因为置身现代时空又被现代文明所塑造,书写乡土的作家才有了观照乡土的参照物。
鲁迅在《〈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序》中使用了“侨寓文学”的概念,所谓“侨寓”即寄身他乡。这个概念一方面指出了现代文学初期作家文化身份的基本属性,另一方面也在叙事学层面确立了整个现代文学时期乡土文学的基本叙事模式,即“离去—归来—再离去”的模式。在这样的叙事模式和文化心理中,乡村与城市成为一种结构关系,城市无论是显现的还是隐形的,始终作为现代文明的参照物存在着。
有意思的是,21世纪以来,乡土小说的代表性作品几乎都是长篇小说,这既与乡土问题本身的容量有关,也与作家观察把握乡土的视野和结构能力有关。贾平凹的《秦腔》等是这一时期具有代表性的作品。“50后”“60后”作家耳闻目睹了乡土在20世纪下半叶所经历的种种沧桑变化,因此他们自然而然地选择以历时性的、近乎历史编年体的方式呈现乡土的流变,长篇小说的总体性视角和庞大体量为他们全方位、多维度描写乡土提供了合适的艺术形式。除此之外,红色经典作为这一批作家最早接触的文学作品,也一再诱发了他们的史诗性冲动,他们渴望通过自己的“作品世界”重建另一种历史叙事的可能性。
(节选自王尧《乡土中国的现代化叙事——从乡土文学到新乡土文学》,有删改)
材料二:
进入21世纪,随着中国乡村的现代化转型,乡土文学在现代文明的裹挟下发生了新变。有关乡土文学“存亡”的问题浮出历史地表,成为难以回避的现实问题,“乡土文学消亡论”的观点屡见不鲜。陈晓明认为,“乡土中国在整个现代性的历史中,是边缘的、被陌生化的、被反复篡改的、被颠覆的存在,它只有碎片,只有片断和场景,只有它的无法被虚构的生活。”他以贾平凹的《秦腔》为例,阐释了作为乡土文学发展的土壤和根基的消亡。张清华也认为,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作家莫言的“红高粱”系列为代表,乡土文学的格局出现了很大变化,“乡土文学的认识论基础由社会学、阶级论变成文化哲学和人类学。‘乡土文学’变成了广义的历史文化或者农业经验的一种书写,传统意义上的‘乡土文学’也就终结。”
事实上,现代化转型给城乡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但随着中国城乡发展的规划与完善,乡村面临的困境也会得到更全面的关注和解决。建设美丽乡村、推进乡村生态文明全面发展、续写农村新人形象、反映“农民进城”的现实问题和精神向度,这些已然成为21世纪乡土小说几个基本的情节单元。从小说创作来看,乡土文学不仅没有走向消亡,还吸引着许多作家将创作热情投入到这片“热土”。人们有理由相信,源于“乡土”、寄托着中国人浓郁“乡愁”、忠于“乡土”的传统文学精神,会支持中国乡土文学走向新的发展。
文学是人学,乡土文学的本体价值也体现在人对乡土的独特情感和精神旨归之中。作家对文学“乡土”的叙事方式虽然各不相同,但内蕴在叙事主体中对“乡土本体”的热爱、“乡土传统”的继承、“乡土精神”的发扬都是不变的。从广义上来说,无论是以怀旧情感悲观地书写一曲乡土挽歌,或以静观的姿态客观呈现乡土的现代性转变,或以乐观的感情书写理想的乡土愿景,都能称之为“乡土文学”。“乡土文学”的概念界定应牢牢把握住人对乡土的审美精神这一本体,以人的审美情感观照文学“乡土”的本质内涵,守住乡土文学的底线标准,才能得出更具学理性的结论。
(节选自毛金灿《21世纪乡土文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有删改)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费孝通认为,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但却失去了“礼”的有效性和坚固性。
B.作家在乡土文学作品中都采用“离去—归来—再离去”这种基本叙事模式。
C.乡土作家常把自己所置身的现代时空中的现代文明作为关照乡土的参照物。
D.把握住人对乡土的审美精神这一本体,就能准确界定“乡土文学”的概念。
9.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乡土小说中的“乡土”不是实指故乡,而是作家在离开故乡之后对乡土的重构。
B.红色经典会让作家产生史诗性创作冲动,作家就用长篇小说来呈现乡土的流变。
C.材料二将贾平凹的《秦腔》与莫言的《红高粱》作对比来论证乡土文学的消亡。
D.无论是悲观、客观还是乐观地描写乡土,都蕴含着叙事主体对乡土的热爱之情。
10.下列诗句中,不适合作为乡土文学写作素材的一项是( )(3分)
A.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B.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
C.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D.深处种菱浅种稻,不深不浅种荷花。
11.在谈到“21世纪以来的乡土文学”话题时,材料一与材料二各有侧重,请做简要说明。(4分)
12.学校文学社团想选择一批能展现乡土特色风貌的文学作品提供给同学们阅读,请你结合材料中的选取标准,推荐一部乡土文学作品,并写出推荐理由。(6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6分)
由四川过湖南去,靠东有一条官路。这官路将近湘西边境到了一个地方名为“茶峒”的小山城时,有一小溪,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这人家只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
小溪流下去,绕山岨流,约三里便汇入茶峒的大河。人若过溪越小山走去,则只一里路就到了茶峒城边。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故远近有了小小差异。小溪宽约二十丈,河床为大片石头作成。静静的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却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鱼来去皆可以计数。小溪既为川湘来往孔道,水常有涨落,限于财力不能搭桥,就安排了一只方头渡船。这渡船一次连人带马,约可以载二十位搭客过河,人数多时则反复来去。渡船头竖了一枝小小竹竿,挂着一个可以活动的铁环,溪岸两端水槽牵了一段废缆,有人过渡时,把铁环挂在废缆上,船上人就引手攀缘那条缆索,慢慢的牵船过对岸去。船将拢岸了,管理这渡船的,一面口中嚷着“慢点慢点”,自己霍的跃上了岸,拉着铁环,于是人货牛马全上了岸,翻过小山不见了。渡头为公家所有,故过渡人不必出钱。有人心中不安,抓了一把钱掷到船板上时,管渡船的必为一一拾起,依然塞到那人手心里去,俨然吵嘴时的认真神气:“我有了口粮,三斗米,七百钱、够了。谁要这个!”
——选自沈从文《边城》
1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突出了茶峒这个小城宁静祥和、万物和谐的特点,请从语言分析的角度入手,说明这一表达效果是怎么取得的。(3分)
14.有人认为将画波浪线的句子中“三斗米”“七百钱”“够了”后面的标点也都改成感叹号,这样表达效果更佳,你怎么看?(3分)
高考链接(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竹林的故事
废名
出城一条河,过河西走,坝脚下有一簇竹林,竹林里露出一重茅屋,茅屋两边都是菜园:十二年前,它们的主人是一个很和气的汉子,大家呼他老程。
老程有一个小姑娘,非常的害羞而又爱笑。我们起初不知道她的名字,问她,她笑而不答,有一回见了老程呼“阿三”,我才挽住她的手:“哈哈,三姑娘!”我们从此就呼她三姑娘。一天我们的先生不在家,我们大家聚在门口掷瓦片,老程家的捏着香纸走我们的面前过去,不一刻又望见她转来,不笔直的循走原路,勉强带笑的弯近我们:“先生!替我看看这签。”我们围着念菩萨的绝句,问道,“你求的是什么呢?”她对我们诉一大串,我们才知道她的阿三头上本来还有两个姑娘,而现在只要让她有这一个,不再三朝两病的就好了。
老程除了种菜,也还打鱼卖。四五月间,霪雨之后,河里满河山水,搓衣的石头沉在河底,呈现绿团团的坡。老程把摇网朝水里兜来兜去,倘若兜着了,三姑娘小小的手掌,跟着她欢跃的叫声热闹起来,一直等到蹦跳蹦跳的鱼好容易给捉住了,才又坐下草地望着爸爸。流水潺潺,摇网从水里探起,一滴滴的水点打在水上,浸在水当中的枝条也冲击着嚓嚓作响。老程从荷包里掏出一把大红头绳:“阿三,这个打辫好吗?”三姑娘抢在手上,一面还接下酒壶,奔向灶角里去。见了妈妈抽筷子,便赶快拿出杯子——家里只有这一个,老是归三姑娘照管——踮着脚送在桌上。“爸爸喝酒,我吃豆腐干!”老程实在用不着下酒的菜,对着三姑娘慢慢喝了。
三姑娘八岁的时候,就能够代替妈妈洗衣。然而绿团团的坡上,从此也不见老程的踪迹了——这只要看竹林的那边河坝上面,高耸着一个不毛的戒方一般模样的土堆,堆前竖着三四根吊着被雨粘住的纸幡残片的竹竿,就可以知道是什么意义。老程家的已经是四十岁的婆婆,穿的衣服都是青蓝大布,系鞋的带子也不用那水红颜色了。独有三姑娘的黑底绿花鞋的尖头蒙上一层白布,虽然更显得好看,却叫人见了也同三姑娘自己一样懒懒的没有话可说了。
正二月间城里赛龙灯,大街小巷,真是人山人海。最多的还要算邻近各村上的女人,她们像一阵旋风,大大小小牵成一串从这街冲到那街。然而能够看得见三姑娘同三姑娘的妈妈吗?不,一回也没有看见!锣鼓喧天,惊不了她母女两个,正如惊不了栖在竹林的雀子。堂嫂子们顺便也邀请一声“三姐”。三姑娘总是微笑的推辞。三姑娘的拒绝,本是很自然的,妈妈的神情反而有点莫名其妙了!用询问的眼光朝妈妈脸上一瞧,——却也正在瞧过来,于是又掉头望着嫂子们走去的方向:“有什么可看?成群打阵,好像是发了疯的!”
这话本来想使妈妈热闹起来,而妈妈依然是无精打采沉着面孔。聒聒的喧声,比站在近旁更能入耳,虽然听不着说的是什么,听者的心早被它牵引了去了。竹林里也同平常一样,雀子在奏他们的晚歌,然而对于听惯了的人只能够增加静寂。打破这静寂的终于还是妈妈:“阿三!你老这样守着我,到底……”
①“到底!这也什么到底不到底!我不欢喜玩!”
三姑娘同妈妈间的争吵,其原因都出在自己的过于乖巧,比如每天清早起来,把房里的家具抹得干净,妈妈却说,“乡户人家呵,要这样?”偶然出门做客,只对着镜子把散在额上的头毛梳理梳理,妈妈却硬从盒子里拿出一枝花来。现在,三姑娘站在坝上,眶子里的眼泪快要迸出来了,妈妈才不作声。待到点燃了案上的灯,才知道已经走进了茅屋,这期间的时刻竟是在梦中过去了。
灯光下也立刻照见了三姑娘,拿一束稻草,一菜篮园里割回的白菜,坐下板凳,三棵捆成一把。
“妈妈,这比以前大得多了!两棵怕就有一斤。”
妈妈哪想到屋里还放着明天早晨要卖的菜呢?终于不出声的叹一口气,伴着三姑娘捆了。
三姑娘最后留给我的印象,也就在卖菜这一件事。三姑娘这时已经是十二三岁的姑娘,因为是暑天,②穿的是竹布单衣,颜色淡得同月色一般。这自然是旧的了,因为我们从没有看见三姑娘穿过新衣,总之三姑娘是好看罢了。三姑娘在我们的眼睛里同我们的先生一样熟,所不同的,我们一望见先生就往里跑,望见三姑娘都不知不觉的站在那里笑。三姑娘是这样淑静,愈走近我们,我们的热闹便愈是消灭下去。
一天三姑娘是卖青椒,我们大家商议买四两来煮鱼吃。其中有一位是最会说笑的,向着三姑娘道:“三姑娘,你多称一两,回头我们的饭熟了,你也来吃,好不好呢?”三姑娘笑了:“吃先生们的一餐饭使不得?难道就要我出东西?”
我们大家也都笑了;③不提防三姑娘果然从篮子里抓起一把掷在原来称就了的堆里。“三姑娘是不吃我们的饭的。我们没有什么谢三姑娘,只望三姑娘将来碰一个好姑爷。”我这样说。然而三姑娘也就赶紧跑了。
从此我没有见到三姑娘。到今年,我远道回家过清明,阴雾天气,走到坝上,远远望见竹林,我的记忆又好像一塘春水,被微风吹起波皱了。正在徘徊,从竹林上坝的小径,走来两个妇人,一个站住了,前面的一个且走且回应,而我即刻认定了是三姑娘!
“我的三姐,就有这样忙,端午中秋接不来,为得先人来了饭也不吃!”那妇人的话也分明听到。再没有别的声息:三姑娘的鞋踏着沙土。我急于要走过竹林看看,④然而也暂时面对流水,让三姑娘低头过去。
(选自废名小说集《竹林的故事》,有删改)
15.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这篇小说以“我”的视角观察三姑娘,“我”作为一位旁观者,用理性而冷静的笔调描述了三姑娘的一些日常生活片段,情节在再相逢时戛然而止,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空间。
B.小说两次提到雀子,第一次写雀子,突出三姑娘母女不受外界热闹影响;第二次写雀子,通过写三姑娘母女听到雀子叫的感受,渲染了她们寂寞的心境。
C.三姑娘作为乡村少女,外在的朴实秀美和内在的灵秀纯澈结合在一起,盈溢着田园牧歌式的气息,小说主要运用了语言描写等手法塑造了三姑娘内外皆美的人物形象。
D.小说语言平淡舒缓,少铺陈少夸饰,如“出城一条河,过河西走,坝脚下有一簇竹林,竹林里露出一重茅屋,茅屋两边都是菜园”,在读者眼前展现出一幅恬静雅致的乡村画卷。
16.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句子①中“我不欢喜玩”并非三姑娘的真实想法,而是她为了在家守护母亲的托辞。
B.句子②中写三姑娘的衣着,这里赞颂的是自然之美、朴素之美、劳动者不尚虚华的健康美。
C.句子③中“掷在原来称就了的堆里”,表现出三姑娘年轻腼腆,受不了顾客的玩笑。
D.句子④蕴含着“我”对三姑娘的爱怜、对过往的怀念、对命运的喟叹等丰富的情感。
17.小说《竹林的故事》,有人认为文眼在“水”,小说具有“水”的情致,请进行分析。(4分)
18.沈从文在谈及《边城》的创作时,承认曾经受到《竹林的故事》的影响。试从人物形象角度,谈谈三姑娘和翠翠有何相似与不同。(6分)
参考答案
D
D
3.①小说塑造了母亲以及三三的形象,母亲勤劳、善良、乐观;三三天真、活泼、可爱;与《边城》中的祖父、翠翠一样,具有美好、淳朴的心灵。
②小说展示了淳朴的民风,乡民们遵守乡里公约,碾坊主人不介意别人在自家水前钓鱼,这与《边城》中重义轻财、好善乐施、互帮互助的纯美民风一样构建了沈从文笔下的湘西世界。
③小说与《边城》一样,赞美了心灵的纯净与人性的美好,也隐藏了人世间淡然的悲苦。 4.①情节上,全无故事,平平静静叙述。《三三》聚焦杨家堡普通母女的真实生活,平静如水的讲述中没有完整曲折的情节和尖锐的冲突,呈现出情节淡化的特征。
②人物上,不讲究塑造典型人物,很少着意于刻画和细致的描写,轻轻几笔,神气全足。《三三》通过全知叙述者的客观讲述和三三简淡的对话展现母亲和三三的人物形象。
③结构上,舒放自由。写得轻轻松松,随随便便,潇潇洒洒。本文写碾坊,写碾坊的劳作生活,写三三的自娱自乐,写三三看钓鱼 看似零碎松散,却并不杂乱无章,读来如随笔般自由和亲切。
【导语】沈从文的《三三》和汪曾祺的《小说的散文化》以不同方式展现文学特质。《三三》描绘了一个封闭而自足的乡村世界,通过细腻的场景描写和人物刻画,展现了乡村生活的纯真与独特魅力;而《小说的散文化》则探讨了小说创作的散文化趋势,强调散文化小说的自由结构和轻描淡写的人物描写。两者一实一虚,既展示了文学的现实关怀,又探讨了文学形式的独特魅力。
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相关内容和鉴赏文章艺术特色的能力。
D.“展示了儿童视角下的趣味”错。此处比喻并非“展示了儿童视角下的趣味”,而是从旁观者的角度描绘了碾坊主人碾米后的狼狈样子,突出了碾坊主人工作的辛苦。这个比喻虽然形象生动,但并未体现儿童视角的趣味,而是带有一种同情和理解的口吻。
故选D。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文本相关内容的能力。
D.“通篇以抒情的笔调……因而它与散文化小说相距甚远”错。鲁迅的《故乡》虽然塑造了闰土这一典型人物,但整篇文章的笔调并非完全抒情,而是充满了对现实的深刻反思和批判。此外,虽然《故乡》并不完全符合散文化小说的所有特征,但它确实在某些方面具有散文化小说的特点,如情节的非线性、对人物性格的轻描淡写等。
故选D。
3.本题考查学生对比鉴赏文本的能力。
①从人物塑造上看,根据文本一“把米糠挑走以后,主人全身是灰”“妈妈又成天全身是糠灰”“妈妈随着碾槽转,提着小小油瓶,为碾盘的木轴铁心上油,或者很兴奋地坐在屋角拉动架上的筛子”“母亲就从没有照到女儿意思折断过谁的竿子,照例将说:‘三三,鱼多咧,让别人钓吧’”和“屋前屋后吹着,半天还玩不厌倦”“什么鸡欺侮了另一只鸡,三三就得赶逐那横蛮无理的鸡”“有时因为鱼太大了一点,上了钓,拉得不合式,撇断了钓竿,三三可乐极了”等可知,文本一塑造了母亲和三三的形象。母亲勤劳,每天忙碌于碾坊的工作,同时还要照顾三三,但她始终保持乐观的心态,对待他人总是宽容和善良。三三则是一个天真活泼、可爱无邪的小女孩,她喜欢玩耍,对周围的世界充满好奇,同时也非常珍视自家的财产,如潭里的鱼。这些特质与《边城》中的祖父和翠翠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祖父慈祥、勤劳,对翠翠疼爱有加,而翠翠则是一个纯真善良、温婉可人的少女。他们都具有美好、淳朴的心灵,是湘西世界中的人性光辉的缩影。
②从环境塑造上看,根据文本一“照一切习惯,凡靠自己屋前的水,也算是自己财产的一份。水坝既然全为了碾坊而筑成的,一乡公约不许毒鱼下网”“三三,鱼多咧,让别人钓吧。鱼是会走路的,上面总爷家塘里的鱼,因为欢喜我们这里的水,都跑来了”可知,文本一通过描绘乡民们遵守乡里公约、碾坊主人不介意别人在自家水前钓鱼等情节,展示了湘西地区淳朴的民风。这种民风与《边城》中所描绘的重义轻财、好善乐施、互帮互助的纯美民风相呼应。在《边城》中,乡民们相互帮助,对待他人总是充满善意和热情,这种淳朴的民风构成了湘西世界独特的文化景观。
③从主题表达上看,文本一与《边城》都通过塑造美好的人物形象和展示淳朴的民风,来赞美心灵的纯净与人性的美好。在文本一中,母亲和三三的形象以及乡民们的行为都体现了人性的善良和美好。同样,在《边城》中,祖父和翠翠的形象以及乡民们的行为也展现了人性的纯真和善良。这种对心灵纯净与人性美好的赞美,是两部小说共同的主题之一。尽管文本一与《边城》都赞美了心灵的纯净与人性的美好,但它们也隐藏了人世间淡然的悲苦。在文本一中,三三从小失去了父亲,与母亲相依为命,这种生活的艰辛和不易被淡淡地描绘出来。同样,在《边城》中,翠翠的母亲早逝,父亲也离她而去,她只能与祖父相依为命。这种生活的悲苦虽然被淡化处理,但仍然能够感受到其中的辛酸和无奈。这种淡然的悲苦与美好的人性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更加凸显了湘西世界中人性的光辉和坚韧。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小说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的能力。
①从情节上看,文本二提到散文化小说的一个特点是“全无故事”“平平静静”叙述。文本一主要描述了杨家碾坊及其母女的生活状态,没有设置跌宕起伏的情节或尖锐的矛盾冲突。故事如溪水般平静流淌,展现了母女日常生活的琐碎和宁静。
②从人物上看,文本二指出散文化小说在人物塑造上不讲究塑造典型人物,很少着意于刻画和细致的描写,“往往轻轻几笔,神气全足”。文本一中的母女形象正好体现了这一特点。在文本一中,母亲和三三的形象是通过日常的生活场景和简短的对话来展现的,没有过多的心理描写或外貌刻画。但正是这种简淡的描绘,使得人物的形象更加真实、自然。
③从结构上看,文本二提到散文化小说的结构特点是“写得轻轻松松,随随便便,潇潇洒洒”。这与文本一的结构特点相吻合。文本一在结构上显得非常自由,没有固定的叙事线索或情节发展。它随意地切换场景,从碾坊的劳作到三三的自娱自乐,再到三三看钓鱼等,这些场景看似零碎松散,但整体上却构成了一幅和谐的乡村生活画卷。
5.C 6.D 7.①第(1)句话中的“热闹”是形容词,“喧闹”的意思,指爷爷的歌声和竹管声让溪中喧闹了些。②第(2)句话中的“热闹”是个名词,热闹的景象,指让他去看热闹的场景。
【解析】5.本题考查学生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
C.“通过内心矛盾塑造人物形象”错,翠翠前后的行为不同,但内心并没有矛盾,她的内心始终是天真活泼的。
故选C。
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和人物形象的能力。
此处描述爷爷和翠翠淳朴的生活,“爷爷,爷爷”重复喊爷爷,“你听我吹,你唱!”,要求爷爷唱歌,符合翠翠的纯真、可爱的性情。
故选D。
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词语含义的能力。
第(1)句“溪中仿佛也热闹了一些”,“热闹”是形容词,“喧闹”的意思,由“爷爷到溪中央便很快乐地唱起来,哑哑的声音同竹管声振荡在寂静空气里”可知,此时溪中的热闹是因为爷爷的歌声和翠翠的竹管声。
第(2)句“好让他也过大河边去看看热闹”“热闹”是个名词,热闹的景象,此处是说端午节爷爷让替他看渡船的朋友过河去看热闹的场景。
8.C 9.D 10.B 11.材料一:侧重从作品形式和作家创作角度,指出21世纪以来乡土小说的代表性作品几乎都是长篇小说,包括乡土问题本身的容量。材料二:侧重从乡土文学的发展现状和概念界定角度,探讨了21世纪乡土文学在现代化转型背景下“存亡”问题,同时说明乡土文学不仅未消亡,还吸引着许多作家投入这片“热土”,强调应从人对乡土的审美精神本体来界定“乡土文学”概念。 12.推荐作品:沈从文《边城》。
推荐理由:从乡土的地域特色来看,《边城》以湘西为背景,如茶峒的山水,具有独特的地域风貌。从人物对乡土的情感来看,书中的人物翠翠等对故乡有着深深的眷恋和热爱,命运、情感都与这片乡土紧密相连。从乡土文学的价值来看,作品通过对湘西世界的描绘,展现人性之美等,符合乡土文学以人对乡土的审美精神为本体的标准。
【导语】这篇文章选取两段关于乡土文学的议论性材料,呈现乡土文学从传统到现代的发展脉络与思考焦点。材料一立足历史,强调乡土文学的文化内涵与叙事模式,揭示乡土与现代文明的张力;材料二关注21世纪的转型与争议,解析消亡论与未来可能性。两者共同探讨乡土文学的价值与意义,展现人文关怀与乡愁寄托,为读者提供对乡土文学的深层次审视和感悟。
8.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
A.“但却失去了‘礼’的有效性和坚固性”错,原文是“进入现代以来,维持乡村秩序的‘礼’作为社会规范失去了原来的有效性和坚固性”,失去了“礼”的有效性和坚固性是进入现代以来的事,乡土中国时代不是这样,选项扩大范围。
B.“都采用”表述过于绝对,文中只是说“离去—归来—再离去”是整个现代文学时期乡土文学的基本叙事模式。
D.“就能准确界定”说法过于绝对,原文是“‘乡土文学’的概念界定应牢牢把握住人对乡土的审美精神这一本体……才能得出更具学理性的结论”,“得出更具学理性的结论”不等于“就能准确界定”。
故选C。
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A.“不是实指故乡”表述不准确,原文是“乡土就不是一个单向度的,它也不是单单指涉一个确有所指的地点(故乡)”。“不单单指涉”不能理解为“不是实指故乡”。
B.“作家就用”强加因果,原文“除此之外,红色经典作为这一批作家最早接触的文学作品,也一再诱发了他们的史诗性冲动”,前面交代了作家选择用长篇小说呈现乡土流变的原因,此处的“除此之外”属于补充,红色经典诱发作家的史诗性冲动与作家选择用长篇小说呈现乡土流变并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
C.“作对比来论证乡土文学的消亡”错,原文“他以贾平凹的《秦腔》为例,阐释了作为乡土文学发展的土壤和根基的消亡。张清华也认为,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作家莫言的‘红高粱’系列为代表,乡土文学的格局出现了很大变化”,材料二举贾平凹的《秦腔》与莫言的“红高粱”系列不是为了作对比来论证乡土文学的消亡,举《秦腔》是说有人认为其体现了乡土文学发展的土壤和根基的消亡,传统意义上的乡土文学终结;而《红高粱》则意味着乡土文学出现了新格局。
故选D。
10.本题考查学生根据原文信息进行推断的能力。
A.“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体现了对故乡乡土的眷恋,适合作为乡土文学写作素材。
B.“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主要是对自然景观的描写,没有乡土人情等乡土文学所侧重的元素,不适合作为乡土文学写作素材。
C.“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描绘了乡村田园的生活场景,适合作为乡土文学写作素材。
D.“深处种菱浅种稻,不深不浅种荷花”展现了乡村的农事和水乡风光,适合作为乡土文学写作素材。
故选B。
1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材料一:首先关注的是21世纪乡土小说的作品形式,指出“乡土小说的代表性作品几乎都是长篇小说”这一现象,然后分析原因,“既与乡土问题本身的容量有关,也与作家观察把握乡土的视野和结构能力有关”,一方面从乡土问题本身来看,需要长篇小说这样的形式来承载,此外“50后”“60后”作家由于自身的经历和能力,以及自身的视野和结构能力,他们自然而然地选择以历时性的、近乎历史编年体的方式呈现乡土的流变,同时还提到红色经典对这些作家史诗性冲动的诱发,整体上侧重于从作品的形式和作家创作的角度来探讨21世纪乡土文学。
材料二:重点在于讨论21世纪乡土文学在现代化转型中的发展状态,提及“乡土文学消亡论”这一现实问题,以《秦腔》和“红高粱”系列为例,阐述了乡土文学不仅没有消亡,还有新的情节单元,“建设美丽乡村、推进乡村生态文明全面发展、续写农村新人形象、反映‘农民进城’的现实问题和精神向度,这些已然成为21世纪乡土小说几个基本的情节单元”。最后强调从人对乡土的审美精神这一本体来对“乡土文学”概念进行界定,“‘乡土文学’的概念界定应牢牢把握住人对乡土的审美精神这一本体,以人的审美情感观照文学‘乡土’的本质内涵,守住乡土文学的底线标准,才能得出更具学理性的结论”。
1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运用文中信息的能力。
推荐作品《边城》:
材料一“从鲁迅的乡土小说开始,乡土就不是一个单向度的、纯粹的范畴,它也不是单单指涉一个确有所指的地点(故乡),而更多代表一种价值。无论是鲁迅笔下的S城,还是萧红笔下的呼兰河,抑或是沈从文念兹在兹的湘西,都是作家在离开故乡之后对乡土的重构”。由此,乡土文学首先应该呈现某种乡土地域特色,且要呈现人物(其实代表作者)对乡土的情感。
《边城》的乡土地域特色:
《边城》以湘西为背景,将湘西的自然景观与作家的情感价值融合为一体。小说中描写的湘西的茶峒是一个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地方,独特的吊脚楼、溪边的白塔等展现了当地的建筑风格,是乡土文学中地域特色的重要体现,为读者打开了一个富有特色的乡土世界的大门。
《边城》的人物对乡土的情感:
书中的主要人物傩送、翠翠等对生活的这片土地有着深厚的情感,他们的成长、生活的轨迹都与湘西的山水紧密相连,傩送对翠翠的爱恋,翠翠对爷爷的依恋,人物的命运和情感中都渗透着对故乡的热爱和眷恋,体现了人对乡土的独特情感纽带。
材料二“‘乡土文学’的概念界定应牢牢把握住人对乡土的审美精神这一本体,以人的审美情感观照文学‘乡土’的本质内涵,守住乡土文学的底线标准,才能得出更具学理性的结论”
《边城》的乡土文学的价值:
从乡土文学的价值来看,沈从文在作品中展现了湘西的传统礼俗,以及当地人们质朴善良的人性之美,传承和发扬了乡土传统和乡土精神,通过对湘西世界的精心描绘,符合对乡土文学以审美精神为本体的标准,能够让读者深入了解乡土社会的传统和人性,因此是一部展现乡土特色风貌的优秀作品。
13.①用词:“只”是只有的意思,同时重复“一个”,只有一个老人,一个女孩,一只黄狗,说明这人家人少、生活简单纯粹,体现了生活的宁静祥和。②句式:该句将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对举并列来说,内含一种平等意识,体现万物和谐的特点。 14.示例一:我认同。全改成感叹号语气和情感更强烈,更能体现船夫的神气,与上文的“俨然吵嘴时的认真神气”呼应。
示例二:不认同。逗号句号是平稳地陈述,与整个文段的冲淡平和的语言风格相一致,也能体现船夫善良美好的品质。
【解析】1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句子表达效果的能力。
从用词看,“只一个老人”中“只”是只有的意思,起限定作用。“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中重复“一个”,只有一个老人,一个女孩,一只黄狗,说明这人家人少、生活简单纯粹,体现了生活的宁静祥和。
从句式上来看,“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三个成分是并列关系,将人与狗对举并列,内含一种平等意识,体现万物和谐的特点。
14.本题考查学生对标点符号作用的把握能力。
示例一:我认同。感叹号能够表达更加强烈的情感,全改成感叹号,更增强了语气,表达的情感更强烈,更能体现船夫内心的神气。从结构上,与上文的“俨然吵嘴时的认真神气”呼应。
示例二:不认同。感叹号表示强烈的情感,而逗号表示普通平稳的陈述,全文的陈述语气都是这样平淡祥和的,如“小溪流下去,绕山岨流,约三里便汇入茶峒的大河”。因此用逗号表达的语气与整个文段的冲淡平和的语言风格相一致;并且船夫并非真的与人吵嘴,只是不愿要多余的钱,用逗号表达的语气也能体现船夫善良美好的品质。
15.A 16.C 17.①水清澈美好,与竹林共同创建了闲适安静的生活环境。
②水的清澈美丽,正是三姑娘纯净心灵的写照,三姑娘的性格如“水”,满蓄着水乡女儿的似水柔情。
③小说情节与“水”相关,故事起于“水”,承于“水”,转于“水”,最后合于“水”。
④“水”也是小说的语言风格特征,小说语言素淡、柔美,充满诗意,有一种清澈如溪流的风格。 18.相似之处:
①美丽外表:三姑娘和翠翠都拥有清新脱俗的美丽外貌,这使她们成为故事中的亮点。
②善良乖巧:两位女主人公都表现出了的善良和乖巧,这是她们共同的性格特点。
③家庭情感:三姑娘和翠翠都对家庭成员有着深厚的感情,尤其是对长辈的敬爱和依赖。
不同之处:
①环境背景:三姑娘成长于自然丰富的竹林之中,而翠翠则是在湘西小镇的渡船上长大,两者的生活环境和经历形成了鲜明对比。
②性格表现:三姑娘更加内敛、含蓄,她对爱情的态度是控制和压抑的;而翠翠则更为敢爱敢恨,她的情感表达更为直接和热烈,翠翠在面对爱情时显示出更多的勇气和决心。
【导语】废名的《竹林的故事》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乡村少女三姑娘的生活。小说通过简朴自然的语言,刻画了她的纯真、羞涩和内心的细腻情感。文章对乡村景物的静谧描写,烘托出主角与世无争的生活态度。整体结构清新,虽平淡但饱含情致,展现了中国乡村独特的生活图景和人情风貌。
1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A.“理性而冷静的笔调”错误。本文虽以“我”的视角叙述,但整体笔调偏向温情和怀旧,从“我的记忆又好像一塘春水,被微风吹起波皱了”可看出,作者对三姑娘和竹林的生活有着抒情和怀念的情感,并非理性冷静。
故选A。
1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重要句子的能力。
C.“年轻腼腆,受不了顾客的玩笑”错误。“三姑娘从篮子里抓起一把掷在原来称就了的堆里”表现出三姑娘善良、内心的美好。
故选C。
17.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意象的把握能力。
(1)本文的主要背景是清幽的竹林,而老程在世的时候,不仅在竹林边种菜,而且在坝上打鱼,过得是一种闲适平静的生活,老程去世后,三姑娘和母亲在竹林过着相依为命的生活,他们在竹林中过着静寂的生活。而文章结尾写到,“我”暂时面对流水,让三姑娘低头过去。所以“水”与竹林共同创建了闲适安静的生活环境。
(2)三姑娘的性格如“水”,纯净而温柔。三姑娘非常害羞而又爱笑,她的心灵如同水一般清澈。她八岁就能代替妈妈洗衣,勤劳善良。当老程打鱼兜着鱼时,她欢跃的叫声和小小的手掌展现出她的纯真可爱。她与妈妈的相处中,虽然有争吵,但都是因为她的过于乖巧。她穿的竹布单衣颜色淡得同月色一般,就像水一样纯净。她的行为举止也充满了水乡女儿的似水柔情,如面对大家的邀请总是微笑推辞。
(3)小说情节与“水”紧密相关。故事起于“水”,老程除了种菜还打鱼卖,河水是他劳作的场所。承于“水”,三姑娘在河边看着爸爸打鱼,与水有着密切的互动。转于“水”,老程去世后,三姑娘和妈妈的生活依然与水相伴,如三姑娘洗衣等。最后合于“水”,“我”远道回家过清明,远远望见竹林,记忆如被微风吹起波皱的一塘春水,而最后“我”面对流水,让三姑娘低头过去,故事在水的意象中结束。
(4)环境描写中,如“霪雨之后,河里满河山水”等,体现语言素淡。三姑娘与水的关联,如捉鱼场景,增添柔美韵味。水与自然融合及承载人物情感,营造诗意之境。其描写流畅自然,情感纯净,恰似清澈溪流,充分展现小说独特的语言风格。
1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
相似之处:
(1)美丽外表:文中对三姑娘的描写“三姑娘是十二三岁的姑娘,因为是暑天,穿的是竹布单衣,颜色淡得同月色一般。这自然是旧的了,因为我们从没有看见三姑娘穿过新衣,总之三姑娘是好看罢了”,虽未具体刻画其面容,但通过衣着及给人的整体感觉展现出一种朴素之美。翠翠在《边城》中也是自然美丽的代表,如“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同样展现出清新脱俗的美。
(2)善良乖巧:三姑娘非常乖巧,如八岁就能代替妈妈洗衣,每天清早起来把房里的家具抹得干净,出门做客只简单梳理头发,妈妈拿出花来还会觉得不自在。翠翠也是善良乖巧的,她对爷爷十分孝顺,尽心尽力地照顾爷爷的生活,爷爷摆渡时她也会帮忙。
(3)家庭情感:三姑娘对家人感情深厚,父亲去世后,和母亲相依为命,照顾母亲的生活,如“灯光下也立刻照见了三姑娘,拿一束稻草,一菜篮园里割回的白菜,坐下板凳,三棵捆成一把”,为家庭分担家务。翠翠对爷爷也是敬爱依赖,和爷爷一起生活在渡船上,爷爷是她唯一的亲人,她关心爷爷的身体,害怕爷爷离开自己。
不同之处:
(1)环境背景:三姑娘生活在坝脚下的一簇竹林里,周围有菜园,父亲种菜打鱼。这里的环境充满自然气息,宁静而质朴。而翠翠生活在湘西小镇的渡船上,周围是青山绿水,小镇上有来来往往的行人。两者的生活环境差异明显,三姑娘的生活更加宁静单一,翠翠的生活则与小镇的热闹和渡船上的过客有更多接触。
(2)性格表现:三姑娘内敛含蓄,面对他人的邀请总是微笑推辞,如堂嫂子们邀请她去看赛龙灯,她拒绝道“有什么可看?成群打阵,好像是发了疯的!”对于爱情,文中虽未明确提及,但从她的言行中可以看出她的克制。而翠翠在面对爱情时更为直接热烈,当她爱上傩送后,会有内心的羞涩和期待,也会因爱情而忧愁,如她会在夜晚听到傩送的歌声而心动,会因为爷爷对自己爱情的不理解而生气。翠翠在爱情面前显示出更多的勇气和决心,敢于去追求自己的幸福。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