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7.2《风景谈》《秦腔》分层作业(原卷版+解析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7.1-7.2《风景谈》《秦腔》分层作业(原卷版+解析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7.5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3-05 15:36:48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风景谈》《秦腔》分层作业(原卷版)
*基础达标+能力提升+链接高考 三步提升 建议用时:50分钟
一、基础达标(必做)(22分)
(一)课内阅读(6分)
1.关于文章《风景谈》内容的解读,下列选项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开头从沙漠的地势、色彩、声音和给人的感觉等几个方面极力状写沙漠它是“那样的平坦”“那样的纯然一色”“又是那样的寂静,似乎只有热空气在作哄哄的火响”,用排比句恰如其分地刻画了沙漠的单调、平板、乏味。
B.“我们都曾见过西装革履烫发旗袍高跟鞋的一对儿”这句话用借喻修辞格,形象地反映了城市青年生活的优裕,与山洞中“一对人儿促膝而坐”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延安革命青年的精神风貌。
C.“人类的高贵精神的辐射,填补了自然界的贫乏,增添了景色,形式的和内容的。”这句话用倒装句减少了内容的重复,强调了“填补”“贫乏”,强调了“增添景色”,也强调出“形式的和内容的”两个方面,增强了表达效果。
D.文章描写的六个风景片段,从写人类的一般活动可以使自然改观,到写革命者的革命活动和精神可以创造第二自然,再到写革命战士的革命精神和革命力量,可以改造社会,创造未来。描写一步步深入,从而把作者对解放区革命战士和革命事业的歌颂赞美之情,一层层推向最高潮。
2.下列对《风景谈》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本文运用电影“蒙太奇”手法,不断转换角度,给读者展现了沙漠驼阵、高原归耕等风景,画面独立,颠倒文序也不影响读者的阅读。
B.作者擅长用动静结合的方式描写,沙漠与驼阵、荒山石洞与促膝读书的青年男女、号兵与哨兵,都在动静之中展现出极强的艺术效果。
C.“干坼的黄土正吐出它在一天内所吸收的热”“使得河水也似在笑”等句用夸张的修辞,生动形象地描绘了黄土高原人们的生存环境。
D.死寂的荒漠与“猩红大旗”,“调朱弄粉的手儿”与“金黄的小米饭”“翠绿的油菜”形成鲜明的色彩对比,勾勒出一幅幅浓墨重彩的革命生活画卷。
(二)、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乡村杂景(节选)
茅 盾
让我们再回到农村的风景罢——
这里,绿油油的田野中间又有发亮的铁轨,从东方天边来,笔直地向西去,远得很,远得很;就好像是巨灵神在绿野里画的一条墨线。每天早晚两次,火车头拖着一长列的车厢,像爬虫似的在这里走过。说像爬虫,可一点也不过分冤枉了这家伙。你在大都市车站的月台上,听得“喈”——的一声歇斯底里的口笛,立刻满月台的人像鬼迷了似的乱推乱撞,在隆隆的震响中,“这家伙”喘着大气冲来了,那时你觉得它快得很,又莽撞得很,可不是?然而在辽阔的田野中,开着短窗远远地看去,它就像爬虫,怪妩媚地爬着,爬着,直到天边看不见,消失在绿野中。
晚间,这家伙按着钟点经过时,在夏夜的薄光下,就像是一条身上有磷光的黑虫,爬得更慢了,你会替它心焦。
还有那天空的“铁鸟”,一天也有一次飞过。像一个尖嘴姑娘似的,还没见她的身影就听得她那吵闹的噪音,飞得不很高,翅膀和尾巴看去都很分明。它来的时候总在上午,乡下人的平屋顶刚刚升起了白色的炊烟。戴着大箬笠,穿了铁甲似的“蒲包衣”(乡下人夏天下田,都穿这特别的蒲包衣,犹之雨天穿蓑衣),在田里工作的乡下人偶然也翘头望一会儿,一点表情都没有。他们当然不会领受那“铁鸟”的好处,而且他们现在也还没吃过这“铁鸟”的亏。他们对于它淡漠得很,正像他们对于那“爬虫”。
他们憎恨的,倒是那小河里的实在可怜相的小火轮。这应该说是一“伙”了,因为有烧煤的小火轮,也有柴油轮——乡下人叫作“洋油轮船”,每天经过这小河,相隔二三小时就听得那小石桥边有吱吱的叫声。这小火轮的一家门(上海话,一家子的意思),放在大都市的码头上,谁也看它们不起。可是在乡下,它们就是恶霸。它们轧轧地经过那条小河的时候总要卷起两道浪头,泼剌剌地冲打那两岸的泥土。这所谓“浪头”,不过半尺许高而已,可是它们一天几次冲打那泥岸,已经够使岸那边的稻田感受威胁。大水的年头儿,河水快与岸平,小火轮一过,河水就会灌进田里。就在这一点,乡下人和小火轮及其堂兄弟柴油轮成了对头。
小石桥偏西的河道更加窄些,轮船到石桥口就要叫一声,仿佛官府喝道似的。而且你站在那石桥上就会看见小轮屁股后那两道白浪泛到齐岸半寸。要是那小轮是烧煤的,那它沿路还要撒下许多黑屎,把河床一点一点填高淤塞,逢到大水大旱年成就要了这一带的乡下人的命。乡下人憎恨小火轮不是盲目而没有理由的。
沿着铁轨来的“爬虫”怎样像蚊子的尖针似的嘴巴吮吸了农村的血,乡下人是理解不到的;天空的“铁鸟”目前对乡村是无害亦无利的;剩下来,只有小火轮一家门直接害了乡下人,就好比横行乡里的土豪劣绅。他们也知道对付那水里的“土劣”的方法是开浚河道,但开河要抽捐,纳捐是老百姓的本分,河的开不开却是官府的事。
刚才我不是说小石桥西首的河身特别窄么?在内地,往往隔开一个山头或是一条河就是另一个世界。这里的河身那么一窄,情形也就不同了。那边出产“土强盗”。这也是非常可怜相的“土强盗”,没有枪,只有锄头和菜刀。可是他们却有一个“军师”。这“军师”又不是活人,而是一尊小小的泥菩萨。
这些“土强盗”不过十来人一帮。他们每逢要“开市”,大家就围住了这位泥菩萨军师磕头膜拜,嘴里念着他们的“经”,有时还敲“法器”,跟和尚的“法器”一样。末了,“土强盗”伙里的一位——他是那泥菩萨军师的“代言人”——就宣言“今晚上到东南方有利”,于是大家就到东南方。“代言人”负了那泥菩萨到一家乡下人的门前,说“是了”,他的同伴们就动手。这份被光顾的人家照例是什么值钱的东西也不会有的,“土强盗”自然也知道;他们的目的是“绑票”。住在都市里的人一听说“绑票”就会想到那是一辆汽车,车里跳下四五人,都有手枪,疾风似的攫住了目的物就闪电似的走了。可是我们这里所讲的乡下“土绑票”却完全不同,他们从容得很。他们还有“仪式”。他们一进了“泥菩萨军师”所指定的人家,那位负着泥菩萨的“代言人”就站在门角里,脸对着墙,立刻把菩萨解下来供在墙角,一面念佛,一面拜,不敢有半分钟的停顿。直到同伴们已经绑得了人,然后他再把泥菩萨负在背上,仍然一路念佛跟着回去。第二天,假使被绑的人家筹得了两块钱,就可以把人赎回。
据说这一宗派的“土绑匪”发源于温台(此处所谓“温台”,指浙江省旧温州府和台州府的辖区),可是现在似乎别处也有了。而他们也有他们的“哲学”。他们说,偷一头牛还不如绑一个人便当。牛使牛性的时候,怎地鞭打也不肯走,人却不会那么顽强抵抗。
(发表于1933年,有删改)
3.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在隆隆的震响中,“这家伙”喘着大气冲来了,火车在城市里跑得快;而在辽阔的田野中,火车跑得慢,像爬虫一样。
B.乡下人对小火轮的憎恨是因为它们会冲打泥岸,威胁到岸边的稻田,烧煤的小火轮还会把河床一点一点填高淤塞。
C.一副可怜相的“土强盗”,没有枪炮,只有锄头和菜刀,他们借助所谓的泥菩萨军师,“绑票”还有一套所谓的“仪式”。
D.“土绑匪”有他们的“哲学”,他们说偷一头牛还不如绑一个人便当,因为人不会像牛使牛性一样那么顽强抵抗。
4.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喘着大气冲来了”“怪妩媚地爬着”,运用了比拟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火车运行的不同状态。
B.“翘头”描写了在田里工作的乡下人看飞机时的动作,“一点表情都没有”表现出他们对飞机的“淡漠”。
C.都市里的“绑票”与乡下的“土绑票”完全不同,文章通过鲜明对比来表明乡下的“土绑票”并不是真正的“绑票”。
D.《乡村杂景》运用生动而富有乡土气息的语言,从一个侧面叙写了20世纪30年代乡村的情况。
5.茅盾主要描绘了20世纪初期乡村的哪些景象?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4分)
6.《乡村杂景》字里行间蕴含着作者的情感倾向,请结合文本简要举例分析。(6分)
二、能力提升(29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16分)

白嘉轩①重新出现在白鹿村的街巷里,村民们差点认不出他来了,那挺直如椽的腰杆儿佝偻下去,从尾骨那儿折成了一个九十度的弯角,屁股高高地撅了起来;他手里拄着一根截短了的拐杖,和人说话的时候就仰起脸来,活像一只狗的形体;抬头仰脸跟人说话时,那双眼睛就尽力往上翻睁,原来鼓出的眼球愈加显得突出,眼白也更加大得耀眼;两个嘴角相反地朝下扯拉,阔大的嘴巴撇成一张弯弓,更显出执着不移近乎执拗的神气。他在街巷里用简短的语言回答着一个个关切问询着的男女,仅短暂的驻足,几乎不停步地移动拐杖,跟着拉牛扛犁的鹿三走出村巷。
已是秋末冬初,白日短促到巧媳妇难做三顿饭的季节。太阳坠入白鹿原西部的原坡,一片羞怯的霞光腾起在西原的上空。白嘉轩双手拄着拐杖站在地头,瞅着鹿三一手握着犁杖一手扬着鞭子悠悠地耕翻留作棉田的地块,黄褐色的泥土在犁铧上翻卷着;鹿三和牛的背影渐渐融入西边的霞光里,又远远地从霞光里迎面奔到他眼前来了。白嘉轩手心痒痒腿脚痒痒喉咙也痒痒了,想攥一攥犁杖光滑的扶把儿,想踩踏踩踏那翻卷着的泥土,想放开喉咙吆喝吆喝牲畜了。当鹿三再犁过一遭在地头回犁勒调犍牛的时候,白嘉轩扔了拐杖,一把抓住犁把儿一手夺过鞭子,说:“三哥,你抽袋烟去。”鹿三嘴里大声憨气地嘀嗒着:“天短得转不了几个来回就黑咧。”最后还是无奈放下了鞭子和犁杖,很不情愿地蹲下来摸烟包。他瞧着嘉轩把犁尖插进垄沟一声吆喝,连忙奔上前抓住犁杖:“嘉轩,你不该犁地,你的腰……”白嘉轩拨开他的手,又一声吆喝:“嘚儿起!”犍牛拖着犁铧朝前走了。白嘉轩转过脸对鹿三大声说:“我想试火一下。”
白嘉轩只顾瞅着犁头前进的地皮,黄褐色的泥土在脚下翻卷,新鲜的湿土气息从犁铧底下泛漫潮溢起来,滋润着空乏焦灼的胸膛,他听见自己胳膊腿上的骨节咯吧咯吧扭响的声音。他悠然吆喝着简洁的调遣犍牛的词令,倒像是一种舒心悦意的抒情。他在棉田的尽头掉过犁头,背着霞光朝东头翻耕过来的时候,吼起了秦腔:“汉苏武在北海……”三个来回犁下来,白嘉轩已经大汗淋漓气喘吁吁,身体毕竟是虚了,可那卧睡坑上三个多月的枯燥郁闷的生活也终于结束了。
晚饭后在厅房东屋老娘的住室里,白嘉轩临时决定召集一次家庭成员的聚会。白嘉轩说:“我的腰好了。”他侧转头瞅着两个儿媳妇说:“我在炕上窝蜷了整整一百零七天,你俩都受了苦尽了孝心都好。”两个儿媳得到了家庭长者的夸奖却感到惶恐,争相说这完全是做晚辈的应尽的孝道等等。白嘉轩摆摆头,打断她俩的话:“你们还不知道我一辈子最怯着啥?我不怯歪人恶人也不怯土匪贼娃子,我不怯吃苦不怯出力也不怯迟睡早起,我最怯最怕的事……就是死僵僵躺在炕上,让人侍候热汤煎药端吃端喝倒屎倒尿。”白嘉轩说到这里停顿一下,然后郑重地说出想告诉每一个家庭成员的话:“我说前头这些话的意思,就是说,从明天开始,你们再也不用围着我转了。你们各人该做啥就去做啥,屋里人该纺线的纺线,该织布的织布,该缝棉衣的缝棉衣,外边人该做的地里活就尽着去做,孝文②你跟你三叔犁完花(棉)田接着翻稻地。牛犊你喂槽上留下的牲口,叼空儿推土晒土,把冬天的垫圈土攒够,小心捂一场雪。地一下冻就赶紧套车送粪。把这些活儿开销利索,轧花机就要响动了。一句话,原先的日子咋过从明日开始还咋过。我嘛——好咧!”
白嘉轩被土匪砸断腰杆以后笼罩在庭院屋室里的悲凄慌乱的气氛已经廓清,劫难发生以前的严谨勤奋的生活和生产秩序完全恢复。整个四合院犹如那架置了一个夏天和秋天的轧花机,到了冬天就咔嗒咔嗒地运转起来了。这时候,一个致命的打击到来,白嘉轩发觉了孝文的隐秘③。这个打击几乎是摧毁性的。
……
惩罚孝文的举动又一次震撼了白鹿原。惩罚的方式和格局如同前次,施刑之前重温乡约族规的程序由孝文的弟弟孝武来执行。
白嘉轩仍然在台阶上安一把椅子坐着,孝武归来及时替代了不争气的孝文的位置,也及时填充了他心中的虚空。孝武领诵完乡约和族规的有关条款,走到父亲跟前请示开始执行族规。白嘉轩从椅子上下来,跷下台阶,从族人让出的夹道里走过去,双手背抄在佝偻着的腰背上。白嘉轩谁也不瞅,端直走到槐树下,从地上抓起扎捆成束的一把酸枣棵子刺刷,这当儿有三四个人在他面前扑通扑通跪倒了。白嘉轩知道他们跪下想弄啥,毫不理睬,转过身就把刺刷扬起来抽过去。孝文一声惨叫接一声惨叫,鲜血顿时漫染了脸颊。这个儿子丢了他的脸亏了他的心辜负了他对他的期望,他为他丧气败兴的程度远远超过了被土匪打断腰杆的劫难,他用刺刷抽击这个孽种是泄恨是真打而不是在族人面前摆摆架式……
(节选自陈忠实小说《白鹿原》第十七章,有删改)

有了秦腔,生活便有了乐趣,高兴了,唱“快板”,高兴得像被烈性炸药炸了一样,要把整个身心粉碎在天空!痛苦了,唱“慢板”,揪心裂肠的唱腔却表现了多么有情有味的美来。美给了别人享受,美也熨平了自己心中愁苦的皱纹。……每每村里过红白丧喜之事,那必是要包一台秦腔的,生儿以秦腔迎接,送葬以秦腔致哀,似乎这个人生的世界,就是秦腔的舞台,人只要在舞台上,生,旦,净,丑,才各显了真性,恶的夸张其丑,善的凸现其美,善的使他们获得了美的教育,恶的也使丑化作了美的艺术。
(节选自贾平凹散文《秦腔》,有删改)
【注】①白嘉轩,白鹿村的族长。②白嘉轩有三个儿子,分别取名为孝文、孝武、孝义。③指已婚的孝文和田小娥在破窑洞私会的事。
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被劫匪打断腰杆给白嘉轩带来的是身体摧残,而儿子孝文的犯错则给他造成精神的重击。
B.白嘉轩用“孝”“义”给儿子们取名,可视为儒家传统伦理道德观念在乡土民间的寄寓。
C.当白嘉轩夺犁把和鞭子时,鹿三担心天黑得快完成不了土地翻耕,因而表现得很不情愿。
D.秦腔有“快板”也有“慢板”,体现其唱腔既有豪迈激越的特点,也有凄恻动人的一面。
8.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甲文开头对白嘉轩被打断腰杆后的肖像进行了浓墨重彩的描写,这是为了突出他可怜可悲的形象,营造悲凄哀伤的氛围。
B.甲文画线处连用三个长句,语言节奏表现得徐缓、沉重,真切地展现出了白嘉轩对孝文的极度失望以及内心的无比沮丧。
C.乙文画线句“高兴得像被烈性炸药炸了一样”,具有声音、画面的质感,传神地表达出人物吼唱秦腔时的爽快、狂喜和激动的心情。
D.两文都有表现秦腔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据了重要地位,甲文是通过细节描写来体现的,而乙文是通过抒情、议论的方式直接表达的。
9.小说甲文节选部分写了“孝文被打”,而《红楼梦》也写了“宝玉挨打”,请分别概括宝玉和孝文两人挨打的原因,并简述他们两人挨打背后的共同实质。(4分)
10.陈忠实说:“《白鹿原》与秦腔共有同一个灵魂。”请结合两个文本,从语言风格、人物形象、思想三个角度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6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11分)
秋天是红色的季节,现在的院子正是这种色彩。远处看,柿子树和枫树的叶子着了红妆,柿子树的叶片本就厚实,这时红得像浸过红颜料的布头,裹着黄柿子,露出一脸的憨厚;枫树,正庆幸他们一年中最露脸的时刻,不管是元宝枫还是鸡爪枫,都尽力伸展开他们的尖叶,鲜红欲滴。走近看, ① ,爬山虎的蔓本是怯怯地匍匐在墙角、墙头,用它的墨绿去勾线填缝,这时它的蔓却喷出耀眼的红光,一时墙头便舞着蜿蜒的红飘带。墙角则像是谁刚泼了一桶红油漆,而高楼整面的山墙,则满墙鲜艳,火辣辣地呼喊着大地的浪漫。其实, ② :松柏、翠竹、没来得及落叶的杨柳和地上绿油油的草坪做了秋的深色背景;也有许多中间的过渡,马褂木因为硕大的叶片特别像古人穿的马褂而得名,这时呈现出深褐色;而白蜡树则刚刚染上一点淡黄;更有那玉兰,白绒纸的花苞,已经准备好了来年春天的绽放;地上的落叶,因时间的先后分出了水分的干湿和颜色的浓淡。一串红叶单挂在一色青灰的墙上,就像暗夜里的灯笼;一片鲜红的新叶正被风吹到枯叶堆上,像正要去点燃它的火苗。阳光从未落的绿叶上反射着粼粼的光,秋风还是突然地来去,搅动一团落叶,扬起又落下。
11.文中使用的修辞手法有( )(3分)
A.比拟 夸张 互文 B.比拟 比喻 夸张
C.比喻 借代 夸张 D.比喻 互文 借代
1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偶有一串红叶,单挂在一色青灰的墙上;枯叶堆上一片鲜红的新叶刚被风吹落下,鲜明的颜色对比中,更显秋色的美好。”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4分)
13.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4分)


三、高考链接(15分)
语言文字运用(必做)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秦腔,是起源于古代陕西、甘肃一带的汉族民间歌舞,因关中地区曾被称为“秦”而得名。秦腔历史悠久,明万历年间,江南无名氏所做的《钵中莲》传奇抄本中,有一段唱词注明用“西秦腔二犯”的唱腔演唱,说明不但秦腔在那以前形成,而且当时已外传到其他地方了。江南远离陕西,传播需要时间, ,秦腔在明中叶当已形成。秦腔艺术源远流长,相传唐玄宗曾专门设立培养演唱子弟的梨园, 演唱宫廷乐曲,_ 演唱民间歌曲。梨园乐师李龟年所作的《秦王破阵乐》被称为秦王腔,这大概就是最早的秦腔乐曲。其后秦腔受到宋词的影响,从内容到形式上 完美。明朝嘉靖年间,甘、陕一带的秦腔逐渐演变成为梆子戏。清乾隆时,秦腔名角魏长生自蜀入京,以动人的腔调、通俗的词句、精湛的演技轰动京城,如今京剧的西皮流水唱段就来自秦腔。可以说秦腔是戏曲音乐文化发展的根基,它深刻诠释了汉文化的发展,为研究汉族文化、追踪古老艺术形式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充分体现了它的历史性和现实功能。
14.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有一段唱词注明用“西秦腔二犯”的唱腔演唱,说明不但秦腔在当时或那以前已经形成,而且已外传到其他地方了。
B.有一段注明用“西秦腔二犯”的唱腔演唱的唱词,说明秦腔在当时或在那以前不但形成,而且已外传到其他地方了。
C.有一段注明用“西秦腔二犯”的唱腔演唱的唱词,说明秦腔不但在当时已经形成,而且在那以前就外传到其他地方了。
D.有一段唱词注明用“西秦腔二犯”的唱腔演唱,说明秦腔在那以前不但已经形成,而且在当时已经外传到其他地方了。
15.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因此 不仅 还 日臻
B.可见 不是 而是 日益
C.因此 不是 而是 日益
D.可见 不仅 还 日臻
16.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承载着广大西部地区人民精神寄托的秦腔,是人们互相交流情感的一种方式
B.作为人们互相交流情感的一种方式,秦腔是广大西部地区人民的精神寄托
C.秦腔承载着广大西部地区人民的精神寄托,是人们互相交流情感的一种方式
D.秦腔作为人们互相交流情感的一种方式,承载着广大西部地区人民的精神寄托
17.在下面一段文字中的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选做)(6分)
农民是世上最劳苦的人,尤其是在这块平原上,秦腔是他们大苦中的大乐,当老牛木犁疙瘩绳,① ,立在犁沟里大喊大叫来一段秦腔,那心胸肺腑、关关节节的困乏便一尽儿涤荡净了。人只要在舞台上,生,旦,净,丑,才各显了真性,恶的夸张其丑,② ,善的使他们获得了美的教育,③ 。在人们心中,秦腔不止是一种艺术形式,而且是早已升华为了生活中真真切切的美。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风景谈》《秦腔》分层作业(解析版)
*基础达标+能力提升+链接高考 三步提升 建议用时:50分钟
一、基础达标(必做)(22分)
(一)课内阅读(6分)
1.关于文章《风景谈》内容的解读,下列选项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开头从沙漠的地势、色彩、声音和给人的感觉等几个方面极力状写沙漠它是“那样的平坦”“那样的纯然一色”“又是那样的寂静,似乎只有热空气在作哄哄的火响”,用排比句恰如其分地刻画了沙漠的单调、平板、乏味。
B.“我们都曾见过西装革履烫发旗袍高跟鞋的一对儿”这句话用借喻修辞格,形象地反映了城市青年生活的优裕,与山洞中“一对人儿促膝而坐”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延安革命青年的精神风貌。
C.“人类的高贵精神的辐射,填补了自然界的贫乏,增添了景色,形式的和内容的。”这句话用倒装句减少了内容的重复,强调了“填补”“贫乏”,强调了“增添景色”,也强调出“形式的和内容的”两个方面,增强了表达效果。
D.文章描写的六个风景片段,从写人类的一般活动可以使自然改观,到写革命者的革命活动和精神可以创造第二自然,再到写革命战士的革命精神和革命力量,可以改造社会,创造未来。描写一步步深入,从而把作者对解放区革命战士和革命事业的歌颂赞美之情,一层层推向最高潮。
2.下列对《风景谈》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本文运用电影“蒙太奇”手法,不断转换角度,给读者展现了沙漠驼阵、高原归耕等风景,画面独立,颠倒文序也不影响读者的阅读。
B.作者擅长用动静结合的方式描写,沙漠与驼阵、荒山石洞与促膝读书的青年男女、号兵与哨兵,都在动静之中展现出极强的艺术效果。
C.“干坼的黄土正吐出它在一天内所吸收的热”“使得河水也似在笑”等句用夸张的修辞,生动形象地描绘了黄土高原人们的生存环境。
D.死寂的荒漠与“猩红大旗”,“调朱弄粉的手儿”与“金黄的小米饭”“翠绿的油菜”形成鲜明的色彩对比,勾勒出一幅幅浓墨重彩的革命生活画卷。
(二)、现代文阅读(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乡村杂景(节选)
茅 盾
让我们再回到农村的风景罢——
这里,绿油油的田野中间又有发亮的铁轨,从东方天边来,笔直地向西去,远得很,远得很;就好像是巨灵神在绿野里画的一条墨线。每天早晚两次,火车头拖着一长列的车厢,像爬虫似的在这里走过。说像爬虫,可一点也不过分冤枉了这家伙。你在大都市车站的月台上,听得“喈”——的一声歇斯底里的口笛,立刻满月台的人像鬼迷了似的乱推乱撞,在隆隆的震响中,“这家伙”喘着大气冲来了,那时你觉得它快得很,又莽撞得很,可不是?然而在辽阔的田野中,开着短窗远远地看去,它就像爬虫,怪妩媚地爬着,爬着,直到天边看不见,消失在绿野中。
晚间,这家伙按着钟点经过时,在夏夜的薄光下,就像是一条身上有磷光的黑虫,爬得更慢了,你会替它心焦。
还有那天空的“铁鸟”,一天也有一次飞过。像一个尖嘴姑娘似的,还没见她的身影就听得她那吵闹的噪音,飞得不很高,翅膀和尾巴看去都很分明。它来的时候总在上午,乡下人的平屋顶刚刚升起了白色的炊烟。戴着大箬笠,穿了铁甲似的“蒲包衣”(乡下人夏天下田,都穿这特别的蒲包衣,犹之雨天穿蓑衣),在田里工作的乡下人偶然也翘头望一会儿,一点表情都没有。他们当然不会领受那“铁鸟”的好处,而且他们现在也还没吃过这“铁鸟”的亏。他们对于它淡漠得很,正像他们对于那“爬虫”。
他们憎恨的,倒是那小河里的实在可怜相的小火轮。这应该说是一“伙”了,因为有烧煤的小火轮,也有柴油轮——乡下人叫作“洋油轮船”,每天经过这小河,相隔二三小时就听得那小石桥边有吱吱的叫声。这小火轮的一家门(上海话,一家子的意思),放在大都市的码头上,谁也看它们不起。可是在乡下,它们就是恶霸。它们轧轧地经过那条小河的时候总要卷起两道浪头,泼剌剌地冲打那两岸的泥土。这所谓“浪头”,不过半尺许高而已,可是它们一天几次冲打那泥岸,已经够使岸那边的稻田感受威胁。大水的年头儿,河水快与岸平,小火轮一过,河水就会灌进田里。就在这一点,乡下人和小火轮及其堂兄弟柴油轮成了对头。
小石桥偏西的河道更加窄些,轮船到石桥口就要叫一声,仿佛官府喝道似的。而且你站在那石桥上就会看见小轮屁股后那两道白浪泛到齐岸半寸。要是那小轮是烧煤的,那它沿路还要撒下许多黑屎,把河床一点一点填高淤塞,逢到大水大旱年成就要了这一带的乡下人的命。乡下人憎恨小火轮不是盲目而没有理由的。
沿着铁轨来的“爬虫”怎样像蚊子的尖针似的嘴巴吮吸了农村的血,乡下人是理解不到的;天空的“铁鸟”目前对乡村是无害亦无利的;剩下来,只有小火轮一家门直接害了乡下人,就好比横行乡里的土豪劣绅。他们也知道对付那水里的“土劣”的方法是开浚河道,但开河要抽捐,纳捐是老百姓的本分,河的开不开却是官府的事。
刚才我不是说小石桥西首的河身特别窄么?在内地,往往隔开一个山头或是一条河就是另一个世界。这里的河身那么一窄,情形也就不同了。那边出产“土强盗”。这也是非常可怜相的“土强盗”,没有枪,只有锄头和菜刀。可是他们却有一个“军师”。这“军师”又不是活人,而是一尊小小的泥菩萨。
这些“土强盗”不过十来人一帮。他们每逢要“开市”,大家就围住了这位泥菩萨军师磕头膜拜,嘴里念着他们的“经”,有时还敲“法器”,跟和尚的“法器”一样。末了,“土强盗”伙里的一位——他是那泥菩萨军师的“代言人”——就宣言“今晚上到东南方有利”,于是大家就到东南方。“代言人”负了那泥菩萨到一家乡下人的门前,说“是了”,他的同伴们就动手。这份被光顾的人家照例是什么值钱的东西也不会有的,“土强盗”自然也知道;他们的目的是“绑票”。住在都市里的人一听说“绑票”就会想到那是一辆汽车,车里跳下四五人,都有手枪,疾风似的攫住了目的物就闪电似的走了。可是我们这里所讲的乡下“土绑票”却完全不同,他们从容得很。他们还有“仪式”。他们一进了“泥菩萨军师”所指定的人家,那位负着泥菩萨的“代言人”就站在门角里,脸对着墙,立刻把菩萨解下来供在墙角,一面念佛,一面拜,不敢有半分钟的停顿。直到同伴们已经绑得了人,然后他再把泥菩萨负在背上,仍然一路念佛跟着回去。第二天,假使被绑的人家筹得了两块钱,就可以把人赎回。
据说这一宗派的“土绑匪”发源于温台(此处所谓“温台”,指浙江省旧温州府和台州府的辖区),可是现在似乎别处也有了。而他们也有他们的“哲学”。他们说,偷一头牛还不如绑一个人便当。牛使牛性的时候,怎地鞭打也不肯走,人却不会那么顽强抵抗。
(发表于1933年,有删改)
3.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在隆隆的震响中,“这家伙”喘着大气冲来了,火车在城市里跑得快;而在辽阔的田野中,火车跑得慢,像爬虫一样。
B.乡下人对小火轮的憎恨是因为它们会冲打泥岸,威胁到岸边的稻田,烧煤的小火轮还会把河床一点一点填高淤塞。
C.一副可怜相的“土强盗”,没有枪炮,只有锄头和菜刀,他们借助所谓的泥菩萨军师,“绑票”还有一套所谓的“仪式”。
D.“土绑匪”有他们的“哲学”,他们说偷一头牛还不如绑一个人便当,因为人不会像牛使牛性一样那么顽强抵抗。
4.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喘着大气冲来了”“怪妩媚地爬着”,运用了比拟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火车运行的不同状态。
B.“翘头”描写了在田里工作的乡下人看飞机时的动作,“一点表情都没有”表现出他们对飞机的“淡漠”。
C.都市里的“绑票”与乡下的“土绑票”完全不同,文章通过鲜明对比来表明乡下的“土绑票”并不是真正的“绑票”。
D.《乡村杂景》运用生动而富有乡土气息的语言,从一个侧面叙写了20世纪30年代乡村的情况。
5.茅盾主要描绘了20世纪初期乡村的哪些景象?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4分)
6.《乡村杂景》字里行间蕴含着作者的情感倾向,请结合文本简要举例分析。(6分)
二、能力提升(29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16分)

白嘉轩①重新出现在白鹿村的街巷里,村民们差点认不出他来了,那挺直如椽的腰杆儿佝偻下去,从尾骨那儿折成了一个九十度的弯角,屁股高高地撅了起来;他手里拄着一根截短了的拐杖,和人说话的时候就仰起脸来,活像一只狗的形体;抬头仰脸跟人说话时,那双眼睛就尽力往上翻睁,原来鼓出的眼球愈加显得突出,眼白也更加大得耀眼;两个嘴角相反地朝下扯拉,阔大的嘴巴撇成一张弯弓,更显出执着不移近乎执拗的神气。他在街巷里用简短的语言回答着一个个关切问询着的男女,仅短暂的驻足,几乎不停步地移动拐杖,跟着拉牛扛犁的鹿三走出村巷。
已是秋末冬初,白日短促到巧媳妇难做三顿饭的季节。太阳坠入白鹿原西部的原坡,一片羞怯的霞光腾起在西原的上空。白嘉轩双手拄着拐杖站在地头,瞅着鹿三一手握着犁杖一手扬着鞭子悠悠地耕翻留作棉田的地块,黄褐色的泥土在犁铧上翻卷着;鹿三和牛的背影渐渐融入西边的霞光里,又远远地从霞光里迎面奔到他眼前来了。白嘉轩手心痒痒腿脚痒痒喉咙也痒痒了,想攥一攥犁杖光滑的扶把儿,想踩踏踩踏那翻卷着的泥土,想放开喉咙吆喝吆喝牲畜了。当鹿三再犁过一遭在地头回犁勒调犍牛的时候,白嘉轩扔了拐杖,一把抓住犁把儿一手夺过鞭子,说:“三哥,你抽袋烟去。”鹿三嘴里大声憨气地嘀嗒着:“天短得转不了几个来回就黑咧。”最后还是无奈放下了鞭子和犁杖,很不情愿地蹲下来摸烟包。他瞧着嘉轩把犁尖插进垄沟一声吆喝,连忙奔上前抓住犁杖:“嘉轩,你不该犁地,你的腰……”白嘉轩拨开他的手,又一声吆喝:“嘚儿起!”犍牛拖着犁铧朝前走了。白嘉轩转过脸对鹿三大声说:“我想试火一下。”
白嘉轩只顾瞅着犁头前进的地皮,黄褐色的泥土在脚下翻卷,新鲜的湿土气息从犁铧底下泛漫潮溢起来,滋润着空乏焦灼的胸膛,他听见自己胳膊腿上的骨节咯吧咯吧扭响的声音。他悠然吆喝着简洁的调遣犍牛的词令,倒像是一种舒心悦意的抒情。他在棉田的尽头掉过犁头,背着霞光朝东头翻耕过来的时候,吼起了秦腔:“汉苏武在北海……”三个来回犁下来,白嘉轩已经大汗淋漓气喘吁吁,身体毕竟是虚了,可那卧睡坑上三个多月的枯燥郁闷的生活也终于结束了。
晚饭后在厅房东屋老娘的住室里,白嘉轩临时决定召集一次家庭成员的聚会。白嘉轩说:“我的腰好了。”他侧转头瞅着两个儿媳妇说:“我在炕上窝蜷了整整一百零七天,你俩都受了苦尽了孝心都好。”两个儿媳得到了家庭长者的夸奖却感到惶恐,争相说这完全是做晚辈的应尽的孝道等等。白嘉轩摆摆头,打断她俩的话:“你们还不知道我一辈子最怯着啥?我不怯歪人恶人也不怯土匪贼娃子,我不怯吃苦不怯出力也不怯迟睡早起,我最怯最怕的事……就是死僵僵躺在炕上,让人侍候热汤煎药端吃端喝倒屎倒尿。”白嘉轩说到这里停顿一下,然后郑重地说出想告诉每一个家庭成员的话:“我说前头这些话的意思,就是说,从明天开始,你们再也不用围着我转了。你们各人该做啥就去做啥,屋里人该纺线的纺线,该织布的织布,该缝棉衣的缝棉衣,外边人该做的地里活就尽着去做,孝文②你跟你三叔犁完花(棉)田接着翻稻地。牛犊你喂槽上留下的牲口,叼空儿推土晒土,把冬天的垫圈土攒够,小心捂一场雪。地一下冻就赶紧套车送粪。把这些活儿开销利索,轧花机就要响动了。一句话,原先的日子咋过从明日开始还咋过。我嘛——好咧!”
白嘉轩被土匪砸断腰杆以后笼罩在庭院屋室里的悲凄慌乱的气氛已经廓清,劫难发生以前的严谨勤奋的生活和生产秩序完全恢复。整个四合院犹如那架置了一个夏天和秋天的轧花机,到了冬天就咔嗒咔嗒地运转起来了。这时候,一个致命的打击到来,白嘉轩发觉了孝文的隐秘③。这个打击几乎是摧毁性的。
……
惩罚孝文的举动又一次震撼了白鹿原。惩罚的方式和格局如同前次,施刑之前重温乡约族规的程序由孝文的弟弟孝武来执行。
白嘉轩仍然在台阶上安一把椅子坐着,孝武归来及时替代了不争气的孝文的位置,也及时填充了他心中的虚空。孝武领诵完乡约和族规的有关条款,走到父亲跟前请示开始执行族规。白嘉轩从椅子上下来,跷下台阶,从族人让出的夹道里走过去,双手背抄在佝偻着的腰背上。白嘉轩谁也不瞅,端直走到槐树下,从地上抓起扎捆成束的一把酸枣棵子刺刷,这当儿有三四个人在他面前扑通扑通跪倒了。白嘉轩知道他们跪下想弄啥,毫不理睬,转过身就把刺刷扬起来抽过去。孝文一声惨叫接一声惨叫,鲜血顿时漫染了脸颊。这个儿子丢了他的脸亏了他的心辜负了他对他的期望,他为他丧气败兴的程度远远超过了被土匪打断腰杆的劫难,他用刺刷抽击这个孽种是泄恨是真打而不是在族人面前摆摆架式……
(节选自陈忠实小说《白鹿原》第十七章,有删改)

有了秦腔,生活便有了乐趣,高兴了,唱“快板”,高兴得像被烈性炸药炸了一样,要把整个身心粉碎在天空!痛苦了,唱“慢板”,揪心裂肠的唱腔却表现了多么有情有味的美来。美给了别人享受,美也熨平了自己心中愁苦的皱纹。……每每村里过红白丧喜之事,那必是要包一台秦腔的,生儿以秦腔迎接,送葬以秦腔致哀,似乎这个人生的世界,就是秦腔的舞台,人只要在舞台上,生,旦,净,丑,才各显了真性,恶的夸张其丑,善的凸现其美,善的使他们获得了美的教育,恶的也使丑化作了美的艺术。
(节选自贾平凹散文《秦腔》,有删改)
【注】①白嘉轩,白鹿村的族长。②白嘉轩有三个儿子,分别取名为孝文、孝武、孝义。③指已婚的孝文和田小娥在破窑洞私会的事。
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被劫匪打断腰杆给白嘉轩带来的是身体摧残,而儿子孝文的犯错则给他造成精神的重击。
B.白嘉轩用“孝”“义”给儿子们取名,可视为儒家传统伦理道德观念在乡土民间的寄寓。
C.当白嘉轩夺犁把和鞭子时,鹿三担心天黑得快完成不了土地翻耕,因而表现得很不情愿。
D.秦腔有“快板”也有“慢板”,体现其唱腔既有豪迈激越的特点,也有凄恻动人的一面。
8.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甲文开头对白嘉轩被打断腰杆后的肖像进行了浓墨重彩的描写,这是为了突出他可怜可悲的形象,营造悲凄哀伤的氛围。
B.甲文画线处连用三个长句,语言节奏表现得徐缓、沉重,真切地展现出了白嘉轩对孝文的极度失望以及内心的无比沮丧。
C.乙文画线句“高兴得像被烈性炸药炸了一样”,具有声音、画面的质感,传神地表达出人物吼唱秦腔时的爽快、狂喜和激动的心情。
D.两文都有表现秦腔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据了重要地位,甲文是通过细节描写来体现的,而乙文是通过抒情、议论的方式直接表达的。
9.小说甲文节选部分写了“孝文被打”,而《红楼梦》也写了“宝玉挨打”,请分别概括宝玉和孝文两人挨打的原因,并简述他们两人挨打背后的共同实质。(4分)
10.陈忠实说:“《白鹿原》与秦腔共有同一个灵魂。”请结合两个文本,从语言风格、人物形象、思想三个角度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6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11分)
秋天是红色的季节,现在的院子正是这种色彩。远处看,柿子树和枫树的叶子着了红妆,柿子树的叶片本就厚实,这时红得像浸过红颜料的布头,裹着黄柿子,露出一脸的憨厚;枫树,正庆幸他们一年中最露脸的时刻,不管是元宝枫还是鸡爪枫,都尽力伸展开他们的尖叶,鲜红欲滴。走近看, ① ,爬山虎的蔓本是怯怯地匍匐在墙角、墙头,用它的墨绿去勾线填缝,这时它的蔓却喷出耀眼的红光,一时墙头便舞着蜿蜒的红飘带。墙角则像是谁刚泼了一桶红油漆,而高楼整面的山墙,则满墙鲜艳,火辣辣地呼喊着大地的浪漫。其实, ② :松柏、翠竹、没来得及落叶的杨柳和地上绿油油的草坪做了秋的深色背景;也有许多中间的过渡,马褂木因为硕大的叶片特别像古人穿的马褂而得名,这时呈现出深褐色;而白蜡树则刚刚染上一点淡黄;更有那玉兰,白绒纸的花苞,已经准备好了来年春天的绽放;地上的落叶,因时间的先后分出了水分的干湿和颜色的浓淡。一串红叶单挂在一色青灰的墙上,就像暗夜里的灯笼;一片鲜红的新叶正被风吹到枯叶堆上,像正要去点燃它的火苗。阳光从未落的绿叶上反射着粼粼的光,秋风还是突然地来去,搅动一团落叶,扬起又落下。
11.文中使用的修辞手法有( )(3分)
A.比拟 夸张 互文 B.比拟 比喻 夸张
C.比喻 借代 夸张 D.比喻 互文 借代
1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偶有一串红叶,单挂在一色青灰的墙上;枯叶堆上一片鲜红的新叶刚被风吹落下,鲜明的颜色对比中,更显秋色的美好。”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4分)
13.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4分)


三、高考链接(15分)
语言文字运用(必做)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秦腔,是起源于古代陕西、甘肃一带的汉族民间歌舞,因关中地区曾被称为“秦”而得名。秦腔历史悠久,明万历年间,江南无名氏所做的《钵中莲》传奇抄本中,有一段唱词注明用“西秦腔二犯”的唱腔演唱,说明不但秦腔在那以前形成,而且当时已外传到其他地方了。江南远离陕西,传播需要时间, ,秦腔在明中叶当已形成。秦腔艺术源远流长,相传唐玄宗曾专门设立培养演唱子弟的梨园, 演唱宫廷乐曲,_ 演唱民间歌曲。梨园乐师李龟年所作的《秦王破阵乐》被称为秦王腔,这大概就是最早的秦腔乐曲。其后秦腔受到宋词的影响,从内容到形式上 完美。明朝嘉靖年间,甘、陕一带的秦腔逐渐演变成为梆子戏。清乾隆时,秦腔名角魏长生自蜀入京,以动人的腔调、通俗的词句、精湛的演技轰动京城,如今京剧的西皮流水唱段就来自秦腔。可以说秦腔是戏曲音乐文化发展的根基,它深刻诠释了汉文化的发展,为研究汉族文化、追踪古老艺术形式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充分体现了它的历史性和现实功能。
14.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有一段唱词注明用“西秦腔二犯”的唱腔演唱,说明不但秦腔在当时或那以前已经形成,而且已外传到其他地方了。
B.有一段注明用“西秦腔二犯”的唱腔演唱的唱词,说明秦腔在当时或在那以前不但形成,而且已外传到其他地方了。
C.有一段注明用“西秦腔二犯”的唱腔演唱的唱词,说明秦腔不但在当时已经形成,而且在那以前就外传到其他地方了。
D.有一段唱词注明用“西秦腔二犯”的唱腔演唱,说明秦腔在那以前不但已经形成,而且在当时已经外传到其他地方了。
15.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因此 不仅 还 日臻
B.可见 不是 而是 日益
C.因此 不是 而是 日益
D.可见 不仅 还 日臻
16.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承载着广大西部地区人民精神寄托的秦腔,是人们互相交流情感的一种方式
B.作为人们互相交流情感的一种方式,秦腔是广大西部地区人民的精神寄托
C.秦腔承载着广大西部地区人民的精神寄托,是人们互相交流情感的一种方式
D.秦腔作为人们互相交流情感的一种方式,承载着广大西部地区人民的精神寄托
17.在下面一段文字中的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选做)(6分)
农民是世上最劳苦的人,尤其是在这块平原上,秦腔是他们大苦中的大乐,当老牛木犁疙瘩绳,① ,立在犁沟里大喊大叫来一段秦腔,那心胸肺腑、关关节节的困乏便一尽儿涤荡净了。人只要在舞台上,生,旦,净,丑,才各显了真性,恶的夸张其丑,② ,善的使他们获得了美的教育,③ 。在人们心中,秦腔不止是一种艺术形式,而且是早已升华为了生活中真真切切的美。
参考答案
1.B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分析思想内涵、艺术特色和行文思路的能力。
B.“借喻”错误,“我们都曾见过西装革履烫发旗袍高跟鞋的一对儿”这句话运用的是借代的修辞格,用穿着借代青年男女,而不是借喻。
故选B。
2.B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散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的能力。
A.“颠倒文序也不影响读者的阅读”错误。结合“前夜看了《塞上风云》的预告片,便又回忆起猩猩峡外的沙漠来了”“这里是大自然的最单调最平板的一面,然而加上了人的活动,就完全改观,难道这不是‘风景’吗?自然是伟大的,然而人类更伟大”“于是我又回忆起另一个画面,这就在所谓的‘黄土高原’”可知,作者是由看了《塞上风云》便又回忆起猩猩峡外的沙漠,由最单调最平板的一面加上了人的活动,想到人类更伟大,于是回忆起另一个画面“黄土高原”,景物也是由最单调最平板的沙漠到有高秆植物的“黄土高原”,顺序不能颠倒。
C.“等句用夸张的修辞”错误,“干坼的黄土正吐出它在一天内所吸收的热”“使得河水也似在笑”是作者的联想,这些句子更多地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将黄土和河水人格化,赋予它们生命和情感。
D.“‘调朱弄粉的手儿……形成鲜明的色彩对比”错误,“朱”和“粉”不是形容手的颜色,所以不能形成鲜明的色彩对比。
故选B。
3.A 4.C 5.①文章描绘了发亮的铁轨进入田野、天空中“铁鸟”飞过、小火轮在小河中横冲直撞的景象,反映了现代工业文明对乡村的渗透以及乡下人的不适应;
②文章还描绘了乡下“土强盗”对村民任意绑票勒索的景象,反映了乡村治安的混乱和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 6.①如“只有小火轮一家门直接害了乡下人,就好比横行乡里的土豪劣绅”等比喻句,表达了对现代工业文明危害乡村的担忧;
②如“纳捐是老百姓的本分,河的开不开却是官府的事”等议论句,表现了对乡下人深受压榨的同情,对官府压榨百姓的批判;
③如“代言人”“仪式”“哲学”等“大词小用”,表达了对这些“土强盗”的嘲讽。
【解析】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A.“火车在城市里跑得快;而在辽阔的田野中,火车跑得慢”分析错误。原文第二段描写内容为“在隆隆的震响中,‘这家伙’喘着大气冲来了,那时你觉得它快得很,又莽撞得很,可不是?然而在辽阔的田野中,开着短窗远远地看去,它就像爬虫,怪妩媚地爬着,爬着,直到天边看不见,消失在绿野中”,据此看出,这不是事实,只是人们的感受。
故选A。
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C.“通过鲜明对比来表明乡下‘土绑票’并不是真正的‘绑票’”理解错误。第九段原文“住在都市里的人一听说‘绑票”就会想到那是一辆汽车,车里跳下四五人,都有手枪,疾风似的攫住了目的物就闪电似的走了。可是我们这里所讲的乡下‘土绑票’却完全不同,他们从容得很。他们还有‘仪式’。他们一进了‘泥菩萨军师”所指定的人家,那位负着泥菩萨的‘代言人’就站在门角里,脸对着墙,立刻把菩萨解下来供在墙角,一面念佛,一面拜,不敢有半分钟的停顿。直到同伴们已经绑得了人,然后他再把泥菩萨负在背上,仍然一路念佛跟着回去”,可看出此处的描写是通过对比写出了乡下“土绑票”的特点。
故选C。
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中环境描写的作用的能力。
景象:依据原文第二段“每天早晚两次,火车头拖着一长列的车厢,像爬虫似的在这里走过”可知,文章首先描绘了发亮的铁轨进入田野,火车从这里经过;再依据第四段“还有那天空的‘铁鸟’,一天也有一次飞过。像一个尖嘴姑娘似的,还没见她的身影就听得她那吵闹的噪音”可知,文章又写到了天空中“铁鸟”;依据第五段原文“他们憎恨的,倒是那小河里的实在可怜相的小火轮。这应该说是一‘伙’了,因为有烧煤的小火轮,也有柴油轮一一乡下人叫作‘洋油轮船’,每天经过这小河,相隔二三小时就听得那小石桥边有吱吱的叫声”可知,文章又写到了小火轮在小河中横冲直撞的景象。
反映的社会现实:依据第七段原文“沿着铁轨来的‘爬虫’怎样像蚊子的尖针似的嘴巴吮吸了农村的血,乡下人是理解不到的,天空的‘铁鸟’目前对乡村是无害亦无利的;剩下来,只有小火轮一家门直接害了乡下人,就好比横行乡里的士豪劣绅”可知,这些新事物的出现,是现代工业文明的代表,反映了现代工业文明对乡村的渗透以及乡下人的各种不适应,他们是不理解的。
据此可分析出,文章描绘了发亮的铁轨进入田野、天空中“铁鸟”飞过、小火轮在小河中横冲直撞的景象。反映了现代工业文明对乡村的渗透以及乡下人的不适应。
景象:依据第八段原文“那边出产‘土强盗’。这也是非常可怜相的‘土强盗’,没有枪,只有锄头和菜刀。可是他们却有一个‘军师’”可知,文章最后还写到了乡下“土强盗”对村民任意绑票勒索的景象。
反映的社会现实:依据倒数第二段原文“直到同伴们已经绑得了人,然后他再把泥菩萨负在背上,仍然一路念佛跟着回去。第二天,假使被绑的人家筹得了两块钱,就可以把人赎回”可知,反映了乡村治安的混乱和动荡不安、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
据此可分析出,文章还描绘了乡下“土强盗”对村民任意绑票勒索的景象,反映了乡村治安的混乱和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
6.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如“还有那天空的‘铁鸟’,一天也有一次飞过。像一个尖嘴姑娘似的,还没见她的身影就听得她那吵闹的噪音”和“只有小火轮一家门直接害了乡下人,就好比横行乡里的土豪劣绅”等比喻句,表达了对现代工业文明危害乡村的担忧。
如“乡下人憎恨小火轮不是盲目而没有理由的”“天空的‘铁鸟’目前对乡村是无害亦无利的”等议论句,表达了人们对现代工业文明的不适应;还比如“纳捐是老百姓的本分,河的开不开却是官府的事”,表现了对乡下人深受压榨的同情,对官府压榨百姓的批判意味。
词语的使用上,如“他们每逢要‘开市’,大家就围住了这位泥菩萨军师磕头膜拜,嘴里念着他们的‘经’,有时还敲‘法器’,跟和尚的‘法器’一样”“他们还有‘仪式’。他们一进了‘泥菩萨军师’所指定的人家,那位负着泥菩萨的‘代言人’就站在门角里”“他们也有他们的‘哲学’”,“开市”“代言人”“仪式”“哲学”“经”等“大词小用”,表达了对这些任意绑票勒索村民的“土强盗”的嘲讽,以及反映了乡村治安的混乱和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
7.C 8.A 9.(1)①孝文被打的原因:白嘉轩发现了孝文和田小娥在破窑洞私会的事;②宝玉挨打的原因:宝玉会见官僚贾雨村时无精打采,令贾政很不满意;宝玉与琪官的交往激怒了忠顺王爷,给贾政无端招来官场纠纷;贾环搬弄是非,污蔑宝玉逼死了金钏儿。(2)两人挨打背后的实质:宝玉和孝文他们的行为和观念触犯了当时传统的秩序和礼义,是封建家长和乡绅势力代表者对叛逆者的一次惩罚和打击。 10.(1)语言风格:①风格粗犷豪放激昂。例如《白鹿原》选文中的排比句“想攥一攥犁杖光滑的扶把儿,想踩踏踩踏那翻卷着的泥土,想放开喉咙吆喝吆喝牲畜了”、《秦腔》选文中的“高兴得像被烈性炸药炸了一样”;②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富有生活气息。例如《白鹿原》选文中的“得儿起”“试火”“窝”“叼空”等地方方言、“秦腔”这一在人们生活中扮演重要地位的陕西特色戏剧。(2)人物形象:①坚强不惧困难,富有顽强生命力。例如《白鹿原》选文中的白嘉轩面对命运劫难时的坚强无畏、《秦腔》选文中吼唱秦腔“快板”来表现生活乐趣时的高兴爽朗;②丰富多彩,各显真性。例如《白鹿原》选文中不顾传统与田小娥相爱的白孝文和不念亲情痛打孝文的白嘉轩、《秦腔》选文中的“生,旦,净,丑……各显了真性”。(3)思想:爱憎分明,惩恶扬善。如《白鹿原》选文中作为乡绅代表的白嘉轩为了维护传统的道德观念,“大义灭亲”,严惩犯错的孝文;《秦腔》选文中的“恶的夸张其丑,善的凸显其美”。
【导语】甲文节选自陈忠实的小说《白鹿原》,通过对白嘉轩人物经历的描写,展现了传统乡土社会中的伦理道德和家庭观念。乙文则是贾平凹的散文《秦腔》,用生动的语言表现了秦腔在民众生活中的重要性和情感寄托。两则材料共同描绘出了乡土文化的厚重与质朴,通过秦腔这一艺术形式,既反映了生活的多姿多彩,也折射出人物的内心世界。总体而言,二者在语言风格和情感表达上都具有强烈的地方特色。
7.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鹿三担心天黑得快完成不了土地翻耕”错误,鹿三不愿白嘉轩犁地,不是因为白嘉轩会耽搁时间,而是心疼他的身体。
故选C。
8.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A.“这是为了突出他可怜可悲的形象,营造悲凄哀伤的氛围”错误,这段肖像描写是用白嘉轩受到的身体摧残反衬出他内在精神的强大,为下文的情节做铺垫。
故选A。
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
孝文被打是因为白嘉轩发现了他和田小娥在破窑洞私会的事。在小说中,白嘉轩作为白鹿村的族长,代表着传统的道德规范和秩序。孝文的行为违背了这种传统,挑战了家族的尊严和社会的伦理,因此遭到了白嘉轩的严厉惩罚。正如文中所说“这个儿子丢了他的脸亏了他的心辜负了他对他的期望”,白嘉轩对孝文的行为感到极度失望和愤怒。
宝玉挨打的原因较为复杂。首先,宝玉会见官僚贾雨村时无精打采,令贾政很不满意。这体现了宝玉对封建官场的厌恶和不屑,与贾政所期望的仕途经济之路背道而驰。其次,宝玉与琪官的交往激怒了忠顺王爷,给贾政无端招来官场纠纷。在封建时代,与戏子交往被视为不端行为,且涉及到官场势力的冲突,这进一步加剧了贾政的担忧和愤怒。最后,贾环搬弄是非,污蔑宝玉逼死了金钏儿。这一事件成为了宝玉挨打的导火索,贾政在盛怒之下对宝玉进行了严厉的惩罚。
宝玉和孝文两人挨打背后的实质是他们的行为和观念触犯了当时传统的秩序和礼义。宝玉对封建官场的厌恶、对自由爱情的追求以及与世俗观念的冲突,都使他成为了封建家长眼中的叛逆者。孝文与田小娥的私会同样违背了传统的道德规范,挑战了家族的权威。他们的行为都引起了封建家长和乡绅势力代表者的强烈不满,因此遭到了惩罚和打击。
10.本题考查学生多角度探究文本的艺术特色及意蕴的能力。
从语言风格角度来看,《白鹿原》和《秦腔》都展现出独特的魅力。《白鹿原》选文中的排比句生动地表现出白嘉轩对土地和农耕生活的强烈渴望,如“想攥一攥犁杖光滑的扶把儿,想踩踏踩踏那翻卷着的泥土,想放开喉咙吆喝吆喝牲畜了”,充满力量感。而《秦腔》中的“高兴得像被烈性炸药炸了一样”,以夸张的手法凸显出人们高兴时的热烈情绪,二者都体现出粗犷豪放激昂的风格。同时,《白鹿原》中的地方方言和对秦腔的描写,如“得儿起”“试火”等方言以及秦腔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地位,使作品充满浓郁的地方特色和生活气息。《秦腔》中对秦腔在红白丧喜之事中的描述,也展现了其与人们生活的紧密联系。
在人物形象方面,白嘉轩在面对命运劫难时的坚强无畏令人印象深刻。他被土匪砸断腰杆后,依然坚持下地犁地,展现出顽强的生命力,如“白嘉轩双手拄着拐杖站在地头……白嘉轩转过脸对鹿三大声说:‘我想试火一下。’”而《秦腔》中吼唱秦腔“快板”来表现生活乐趣时的人们,也同样体现出高兴爽朗和对生活的热爱。此外,《白鹿原》中白孝文不顾传统与田小娥相爱,白嘉轩不念亲情痛打孝文,人物形象丰富多彩。《秦腔》中“生,旦,净,丑……各显了真性”,也强调了人物的多样性和真实性。
从思想角度分析,两者都体现出爱憎分明、惩恶扬善。白嘉轩为维护传统道德观念,严惩犯错的孝文,“他用刺刷抽击这个孽种是泄恨是真打而不是在族人面前摆摆架式……”体现了他对错误行为的坚决批判。《秦腔》中“恶的夸张其丑,善的凸显其美”,明确表达了对善恶的态度,与《白鹿原》中白嘉轩的行为所体现的价值观相契合。
11.B 12.①从句式看,原文是整句,结构整齐,更有节奏感,改句为散句,较为平淡。②从修辞看,改句写实,而原句中用了比喻的修辞,更加生动形象,令人印象深刻。③从语言风格看,原句与上下文的语言风格一致,具有含蓄的诗意美;而改句直白平实。 13. 那爬山虎的蔓也着了红妆 秋天是多彩的季节
【解析】11.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
“爬山虎的蔓本是怯怯地匍匐在墙角、墙头……而高楼整面的山墙,则满墙鲜艳,火辣辣地呼喊着大地的浪漫”这句中,“怯怯地”“呼喊”运用了拟人的手法;
“一时墙头便舞着蜿蜒的红飘带”运用了比喻的手法;
“满墙鲜艳,火辣辣地呼喊着大地的浪漫”运用了夸张的手法。
文中没有运用互文、借代修辞。
故选B。
12.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语言表达效果的能力。
本题需要从句式、修辞、风格几方面进行分析。
原句主要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红叶”比喻成“灯笼”,把“鲜红的新叶”比喻成“火苗”,形象生动,能引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
原句连用“……上,像……”的句式,句式整齐,读起来朗朗上口,有节奏感。
语言风格上,原句语言优美,有诗意,和上文“红得像浸过红颜料的布头,裹着黄柿子,露出一脸的憨厚”的语言风格一致,而改句则直白平实,缺少文采。
所以还是原文表达效果更好。
13.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一空,根据“远处看,柿子树和枫树的叶子着了红妆”,此处是“走近看”,后文是“这时它的蔓却喷出耀眼的红光”,由此分析,此处主要表达“那爬山虎的蔓也着了红妆”;
第二空,上文“秋天是红色的季节”,然后具体描绘“红色”,此处“其实”承上文转折,根据后文“松柏、翠竹、没来得及落叶的杨柳和地上绿油油的草坪做了秋的深色背景”“这时呈现出深褐色”“淡黄”“白绒绒”“颜色的浓淡”等分析,此处应填写“秋天是多彩的季节”。
14.B 15.D 16.C
【解析】14.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原句的语病如下:
第一处,成分残缺,“说明不但秦腔在那以前形成”缺少主语,可将“一段唱词注明用‘西秦腔二犯’的唱腔演唱”改为“有一段注明用‘西秦腔二犯’的唱腔演唱的唱词”;
第二处,语序不当,关联词语与主语的位置关系错误,两个分句的主语一致,应将“秦腔”放在“不但”前;
第三处,“在那以前形成,而且当时已外传到其他地方了”逻辑错误,“在那以前”“当时”应是“形成”“传到其他地方”的共有时间状语,应改为“秦腔在当时或在那以前不但形成,而且已外传到其他地方了”。
故选B。
15.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
第一处,“因此”表示因果关系。“可见”承接上文,表示可以做出判断或结论。这里“江南远离陕西,传播需要时间”是“秦腔在明中叶当已形成”的依据,二者并非因果关系。所以应选“可见”。
第二处和第三处,“不仅……还”表示指不止这一个,还有类似的。而“不是……而是……”是选择关系。“唐玄宗专门设立培养演唱子弟的梨园”应该既演唱宫廷乐曲,也演唱民间歌曲。所以应选“不仅……还”。
第四处,日臻:一天一天地达到;逐渐地。日益:意思是一天比一天更加(好或坏)。这里应是逐渐变完美。选择“日臻”。
故选D。
16.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衔接连贯的能力。
依据后文的“历史性和现实功能”,应先说“精神寄托”后说“交流情感的一种方式”,排除BD。
“承载着广大西部地区人民的精神寄托”“是人们互相交流情感的一种方式”是秦腔的两个特点,让其成为“秦腔”的并列谓语更合适,排除A。
故选C。
17.①在田野已经累得筋疲力尽 ②善的凸现其美 ③恶的也使丑里化作了美的艺术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一空,前面强调农民“劳苦”,此处应表现田野劳作的苦累,用秦腔纾解疲劳困乏,据此应填:在田野已经累得筋疲力尽。
第二空,前后句式并列,此处是善恶对比,用“美”对应“丑”,应填:善的凸现其美。
第三空,与“善的……”呼应,用“恶的……”,内容上强调作为一种艺术形式,不管善恶,最后都“升华为了生活中真真切切的美”,据此应填:恶的也使丑里化作了美的艺术。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