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兰亭集序》分层作业(原卷版+解析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10.1《兰亭集序》分层作业(原卷版+解析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3.8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3-05 15:36:48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兰亭集序》分层作业(原卷版)
*基础达标+能力提升+链接高考 三步提升 建议用时:50分钟
一、基础达标(必做)(30分)
(一)课内阅读(15分)
阅读王羲之的《兰亭集序》选文,完成下面的题目。
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B.当其欣于所遇 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
C.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公田之利,足以为酒
D.不能喻之于怀 急于星火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咸:都
B.未尝不临文嗟悼 悼:悼念
C.驼业种树 业:以……为业
D.所以游目骋怀 骋:开畅、舒展
3.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3分)
A.臣密今年四十有四
B.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
C.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D.齐与楚从亲
4.下列对课文中相关文化常识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永和”指东晋穆帝的年号。年号是我国古代用来纪年的方式,起于西汉武帝,年号为建元。
B.“癸丑”采用了干支纪年法,古人常用天干和地支循环相配来纪年,这里指永和九年。
C.“修禊”是古代的一种风俗,农历七月七日,人们到水边洗濯嬉游,以祈福消灾。
D.“齐彭殇为妄作”句中,“彭”指彭祖,传说他曾活到八百岁,“殇”指未成年而死去的人。
5.下列对本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本语段节选自《晋书 王羲之传》,是一篇书序。序,古代文体的一种,通常作为著述的前言,有时用于题赠。本文虽是书序,作者却借题发挥,从游宴活动谈到了他的生死观,并表达了对生命的价值及其意义的探求。
B.在生死观方面,作者感到人事在变、历史在发展,由盛到衰、由生到死都是必然的,因此要及时行乐。
C.本文语言或骈或散,骈散间行,各得其长;不尚华丽辞藻、不重典故堆砌,文笔洗练,自然有致。
D.本文描写曲水流觞之乐并非作者的真正意图,他很快沉浸到对暂与久、悲与欢、生与死等问题的思考中,发出了一连串的叹息。
(二)、名篇名句默写(15分)
6.《兰亭集序》默写。
(1)此地有崇山峻岭, ,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 , 。
(2)《兰亭集序》中写俯仰所见宇宙寥廓、万物繁多的句子是“ , ”。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用来表明自己关于生和死,长寿和短命的观点的句子是“ , ”。
(2)《兰亭集序》中表现兰亭气候宜人的句子是“ , ”。
(3)我们在感叹时光流逝时,往往会说“光阴似箭,日月如梭”。《兰亭集序》中有两句相似的感叹: , 。
(4)针对魏晋名士崇尚虚无的思想倾向,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用了两句话来批评: , 。
二、能力提升(必做)(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王羲之字逸少,司徒导之从子也。父旷,淮南太守。羲之幼讷于言,人未之奇。年十三,尝谒周顗,顗察而异之。时重牛心炙,坐客未啖,顗先割啖羲之,于是始知名。及长,辩赡,以骨鲠称,尤善隶书,为古今之冠。太尉郗鉴使门生求女婿于导,导令就东厢遍观子弟。门生归,谓鉴曰:“王氏诸少并佳,然闻信至,咸自矜持。惟一人在东床坦腹食,独若不闻。”鉴曰:“正此佳婿邪!”
起家秘书郎,累迁长史。羲之既拜护军,又苦求宣城郡,不许,乃以为右军将军、会稽内史。时殷浩与桓温不协,羲之以国家之安在于内外和,因以与浩书以戒之,浩不从。及浩将北伐,羲之以为必败,以书止之,言甚切至。浩遂行,果为姚襄所败。
羲之雅好服食养性不乐在京师初渡浙江便有终焉之志。会稽有佳山水,名士多居之,谢安未仕时亦居焉。尝与同志宴集于会稽山阴之兰亭,羲之自为之序以申其志,曰: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羲之既去官,与东土人士尽山水之游,弋钓为娱。又与道士许迈共修服食,采药石不远千里,遍游东中诸郡,穷诸名山,泛沧海,叹曰:“我卒当以乐死。”
(选自《晋书·王羲之传》,有删改)(选自《晋书·王羲之传》,有删改)
8.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
羲A之B雅C好D服E食F养G性H不I乐J在K京L师M初N渡O浙P江Q便R有S终T焉U之V志
9.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羲之既拜护军”与“余既为此志”(《项脊轩志》)两句中的“既”字含义相同。
B.修禊,古代民俗,于农历三月上旬的巳日(三国魏以后固定为三月初三)到水边嬉戏,以除不祥。
C.“未尝不临文嗟悼”与“临清流而赋诗”(《归去来兮辞并序》)两句中的“临”字含义相同。
D.“亦将有感于斯文”与“急于星火”(《陈情表》)两句中的“于”字含义不同。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王羲之出身高贵,小时候木讷,没引起人们的关注,但周顗认为王羲之很奇特,对他特别礼待,于是王羲之开始知名。
B.王羲之任右军将军、会稽内史时,殷浩与桓温不和,王羲之担忧会影响国家的安定,两次写信给殷浩进行劝告,但殷浩没有接受。
C.《兰亭集序》中,作者先叙述集会的时间、地点,然后点染出兰亭优美的自然环境,接着写众人边喝酒边赋诗的乐趣。
D.从《兰亭集序》中,我们可以看出,王羲之受到了庄子虚无主义的影响,感叹人生无常,于是他感慨要游乐至死。
1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尝与同志宴集于会稽山阴之兰亭,羲之自为之序以申其志。
(2)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12.太尉郗鉴为什么认为王羲之是“佳婿”?请简要说明。(3分)
三、链接高考(选做)(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材料一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zhū)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hái)之外……
(节选自王羲之《兰亭集序》)
材料二
上谓侍臣曰:“右军之书,朕所偏宝,就中逸少之迹,莫如《兰亭》。求见此书,劳于寤寐。此僧耆年,又无所用。若为得一智略之士,以设谋计取之,必获。”尚书左仆射房玄龄奏曰:“臣闻监察御史萧翼者,梁元帝之曾孙,今贯魏州莘县。负才艺,多权谋,可充此使,必当见获。”太宗遂召见翼。翼奏曰:“若作公使,义无得理,臣请私行诣彼,须得二王杂帖三数通。”太宗依给,翼遂改冠微服,至洛潭,随商人船下,至于越州。又衣黄衫,极宽长潦倒,得山东书生之体。日暮入寺,巡廊以观壁画。过辩才院,止于门前。辩才遥见翼,乃问曰:“何处檀越?”翼乃就前礼拜云:“弟子是北人,将少许蚕种来卖,历寺纵观,幸遇禅师。”寒温既毕,语议便合,因延入房内,即共围棋抚琴,投壶握槊,谈说文史,意甚相得。乃曰:“白头如新,倾盖若旧,今后无形迹也。”便留夜宿,设缸面药酒、茶果等。江东云缸面,犹河北称瓮头,谓初熟酒也。酣乐之后,请各赋诗。彼此讽咏,恨相知之晚,如是者数四,于是诗酒为务,僧俗混然。
遂经旬朔,因谈论翰墨,翼曰:“弟子先世皆传二王楷书法弟子自幼来耽玩今亦有数帖自随。”辩才欣然曰:“明日来,可把此看。”翼依期而往,出其书以示辩才。辩才熟详之,曰:“是即是矣,然未佳善。贫僧有一真迹,颇亦殊常。”翼曰:“何帖?”辩才:“《兰亭》。”翼佯笑曰:“数经乱离,真迹岂在?必是响拓伪作耳!”辩才曰:“禅师临亡之际,亲付于吾。那得参差?可明日来看。”及翼到,师自于屋梁上槛内出之。翼见讫,故驳瑕指颣,曰:“果是响拓书也。”纷竞不定。自示翼之后,更不复安于梁槛,并萧翼二王诸帖,并借留置于几案之间。自是翼往还既数,童弟等无复猜疑。后辩才出赴灵汜桥南严迁家斋,翼遂私来房前,谓弟子曰:“翼遗却帛子在床上。”童子即为开门。翼遂于案上取得《兰亭》及御府二王书帖,便赴永安驿。翼便驰驿而发,至都奏御,太宗大悦。
(节选自何延之《兰亭记》,有删改)
【注】①辨才:辨才禅师。②檀越:指“施主”,即施与僧众衣食,或出资举行法会等之信众。③纇:丝的结,引申指缺点。
13.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
弟子A先世B皆传C二王D楷书法E弟子自幼来F耽玩G今亦有数帖H自随
1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 )(3分)
A.癸丑:干支纪年法。古人用十天干和十二地支循环相配表示年的次序。
B.“夫人之相与”中的“之”字,用于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和《种树郭橐驼传》中“能顺木之天”中的“之”字用法相同。
C.旬朔:旬,十日为一旬;朔,农历每月初一。旬朔,十天或者一个月,泛指不长的时日。
D.响拓:复制法书的一种方法。法书墨迹因年代久远,纸色沉暗,字迹难辨,故在模制时,须向光照明,以纸覆帖(常用油纸、蜡纸),勾勒其原字笔画,再以墨笔填充,故而又称“影书”“影覆”。
15.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兰亭集序》记叙的是东晋时期名士们的一次大集会,表达了王羲之对人生的思考。文章融叙事、写景、抒情、议论于一体,文笔腾挪跌宕,语言清畅精警,富有哲理。
B.选文(一)中“乐”字绾住《兰亭集序》前半部分,是对雅集的概括,也为下文“岂不痛哉”蓄势。
C.唐太宗为了得到《兰亭》帖,答应了萧翼的请求,将王羲之、王献之的三四份杂帖送给了他。
D.何延之《兰亭记》叙述的是书法史上的大事,描述了萧翼入寺寻机得到《兰亭》帖的故事,将萧翼的狡黠写得十分舒展生动。
1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和课内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2)负才艺,多权谋,可充此使,必当见获。
17.孙绰《三月三日兰亭诗序》:“耀灵(太阳)纵辔,急景西迈,乐与时去,悲亦系之。往复推移,新故相换,今日之迹,明复陈矣。”与选文(一)王羲之的情感有共通之处,请简要概括。(3分)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兰亭集序》分层作业(解析版)
*基础达标+能力提升+链接高考 三步提升 建议用时:50分钟
一、基础达标(必做)(30分)
(一)课内阅读(15分)
阅读王羲之的《兰亭集序》选文,完成下面的题目。
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B.当其欣于所遇 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
C.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公田之利,足以为酒
D.不能喻之于怀 急于星火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咸:都
B.未尝不临文嗟悼 悼:悼念
C.驼业种树 业:以……为业
D.所以游目骋怀 骋:开畅、舒展
3.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3分)
A.臣密今年四十有四
B.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
C.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D.齐与楚从亲
4.下列对课文中相关文化常识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永和”指东晋穆帝的年号。年号是我国古代用来纪年的方式,起于西汉武帝,年号为建元。
B.“癸丑”采用了干支纪年法,古人常用天干和地支循环相配来纪年,这里指永和九年。
C.“修禊”是古代的一种风俗,农历七月七日,人们到水边洗濯嬉游,以祈福消灾。
D.“齐彭殇为妄作”句中,“彭”指彭祖,传说他曾活到八百岁,“殇”指未成年而死去的人。
5.下列对本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本语段节选自《晋书 王羲之传》,是一篇书序。序,古代文体的一种,通常作为著述的前言,有时用于题赠。本文虽是书序,作者却借题发挥,从游宴活动谈到了他的生死观,并表达了对生命的价值及其意义的探求。
B.在生死观方面,作者感到人事在变、历史在发展,由盛到衰、由生到死都是必然的,因此要及时行乐。
C.本文语言或骈或散,骈散间行,各得其长;不尚华丽辞藻、不重典故堆砌,文笔洗练,自然有致。
D.本文描写曲水流觞之乐并非作者的真正意图,他很快沉浸到对暂与久、悲与欢、生与死等问题的思考中,发出了一连串的叹息。
(二)、名篇名句默写(15分)
6.《兰亭集序》默写。
(1)此地有崇山峻岭, ,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 , 。
(2)《兰亭集序》中写俯仰所见宇宙寥廓、万物繁多的句子是“ , ”。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用来表明自己关于生和死,长寿和短命的观点的句子是“ , ”。
(2)《兰亭集序》中表现兰亭气候宜人的句子是“ , ”。
(3)我们在感叹时光流逝时,往往会说“光阴似箭,日月如梭”。《兰亭集序》中有两句相似的感叹: , 。
(4)针对魏晋名士崇尚虚无的思想倾向,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用了两句话来批评: , 。
二、能力提升(必做)(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王羲之字逸少,司徒导之从子也。父旷,淮南太守。羲之幼讷于言,人未之奇。年十三,尝谒周顗,顗察而异之。时重牛心炙,坐客未啖,顗先割啖羲之,于是始知名。及长,辩赡,以骨鲠称,尤善隶书,为古今之冠。太尉郗鉴使门生求女婿于导,导令就东厢遍观子弟。门生归,谓鉴曰:“王氏诸少并佳,然闻信至,咸自矜持。惟一人在东床坦腹食,独若不闻。”鉴曰:“正此佳婿邪!”
起家秘书郎,累迁长史。羲之既拜护军,又苦求宣城郡,不许,乃以为右军将军、会稽内史。时殷浩与桓温不协,羲之以国家之安在于内外和,因以与浩书以戒之,浩不从。及浩将北伐,羲之以为必败,以书止之,言甚切至。浩遂行,果为姚襄所败。
羲之雅好服食养性不乐在京师初渡浙江便有终焉之志。会稽有佳山水,名士多居之,谢安未仕时亦居焉。尝与同志宴集于会稽山阴之兰亭,羲之自为之序以申其志,曰: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羲之既去官,与东土人士尽山水之游,弋钓为娱。又与道士许迈共修服食,采药石不远千里,遍游东中诸郡,穷诸名山,泛沧海,叹曰:“我卒当以乐死。”
(选自《晋书·王羲之传》,有删改)(选自《晋书·王羲之传》,有删改)
8.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
羲A之B雅C好D服E食F养G性H不I乐J在K京L师M初N渡O浙P江Q便R有S终T焉U之V志
9.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羲之既拜护军”与“余既为此志”(《项脊轩志》)两句中的“既”字含义相同。
B.修禊,古代民俗,于农历三月上旬的巳日(三国魏以后固定为三月初三)到水边嬉戏,以除不祥。
C.“未尝不临文嗟悼”与“临清流而赋诗”(《归去来兮辞并序》)两句中的“临”字含义相同。
D.“亦将有感于斯文”与“急于星火”(《陈情表》)两句中的“于”字含义不同。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王羲之出身高贵,小时候木讷,没引起人们的关注,但周顗认为王羲之很奇特,对他特别礼待,于是王羲之开始知名。
B.王羲之任右军将军、会稽内史时,殷浩与桓温不和,王羲之担忧会影响国家的安定,两次写信给殷浩进行劝告,但殷浩没有接受。
C.《兰亭集序》中,作者先叙述集会的时间、地点,然后点染出兰亭优美的自然环境,接着写众人边喝酒边赋诗的乐趣。
D.从《兰亭集序》中,我们可以看出,王羲之受到了庄子虚无主义的影响,感叹人生无常,于是他感慨要游乐至死。
1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尝与同志宴集于会稽山阴之兰亭,羲之自为之序以申其志。
(2)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12.太尉郗鉴为什么认为王羲之是“佳婿”?请简要说明。(3分)
三、链接高考(选做)(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材料一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zhū)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hái)之外……
(节选自王羲之《兰亭集序》)
材料二
上谓侍臣曰:“右军之书,朕所偏宝,就中逸少之迹,莫如《兰亭》。求见此书,劳于寤寐。此僧耆年,又无所用。若为得一智略之士,以设谋计取之,必获。”尚书左仆射房玄龄奏曰:“臣闻监察御史萧翼者,梁元帝之曾孙,今贯魏州莘县。负才艺,多权谋,可充此使,必当见获。”太宗遂召见翼。翼奏曰:“若作公使,义无得理,臣请私行诣彼,须得二王杂帖三数通。”太宗依给,翼遂改冠微服,至洛潭,随商人船下,至于越州。又衣黄衫,极宽长潦倒,得山东书生之体。日暮入寺,巡廊以观壁画。过辩才院,止于门前。辩才遥见翼,乃问曰:“何处檀越?”翼乃就前礼拜云:“弟子是北人,将少许蚕种来卖,历寺纵观,幸遇禅师。”寒温既毕,语议便合,因延入房内,即共围棋抚琴,投壶握槊,谈说文史,意甚相得。乃曰:“白头如新,倾盖若旧,今后无形迹也。”便留夜宿,设缸面药酒、茶果等。江东云缸面,犹河北称瓮头,谓初熟酒也。酣乐之后,请各赋诗。彼此讽咏,恨相知之晚,如是者数四,于是诗酒为务,僧俗混然。
遂经旬朔,因谈论翰墨,翼曰:“弟子先世皆传二王楷书法弟子自幼来耽玩今亦有数帖自随。”辩才欣然曰:“明日来,可把此看。”翼依期而往,出其书以示辩才。辩才熟详之,曰:“是即是矣,然未佳善。贫僧有一真迹,颇亦殊常。”翼曰:“何帖?”辩才:“《兰亭》。”翼佯笑曰:“数经乱离,真迹岂在?必是响拓伪作耳!”辩才曰:“禅师临亡之际,亲付于吾。那得参差?可明日来看。”及翼到,师自于屋梁上槛内出之。翼见讫,故驳瑕指颣,曰:“果是响拓书也。”纷竞不定。自示翼之后,更不复安于梁槛,并萧翼二王诸帖,并借留置于几案之间。自是翼往还既数,童弟等无复猜疑。后辩才出赴灵汜桥南严迁家斋,翼遂私来房前,谓弟子曰:“翼遗却帛子在床上。”童子即为开门。翼遂于案上取得《兰亭》及御府二王书帖,便赴永安驿。翼便驰驿而发,至都奏御,太宗大悦。
(节选自何延之《兰亭记》,有删改)
【注】①辨才:辨才禅师。②檀越:指“施主”,即施与僧众衣食,或出资举行法会等之信众。③纇:丝的结,引申指缺点。
13.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
弟子A先世B皆传C二王D楷书法E弟子自幼来F耽玩G今亦有数帖H自随
1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 )(3分)
A.癸丑:干支纪年法。古人用十天干和十二地支循环相配表示年的次序。
B.“夫人之相与”中的“之”字,用于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和《种树郭橐驼传》中“能顺木之天”中的“之”字用法相同。
C.旬朔:旬,十日为一旬;朔,农历每月初一。旬朔,十天或者一个月,泛指不长的时日。
D.响拓:复制法书的一种方法。法书墨迹因年代久远,纸色沉暗,字迹难辨,故在模制时,须向光照明,以纸覆帖(常用油纸、蜡纸),勾勒其原字笔画,再以墨笔填充,故而又称“影书”“影覆”。
15.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兰亭集序》记叙的是东晋时期名士们的一次大集会,表达了王羲之对人生的思考。文章融叙事、写景、抒情、议论于一体,文笔腾挪跌宕,语言清畅精警,富有哲理。
B.选文(一)中“乐”字绾住《兰亭集序》前半部分,是对雅集的概括,也为下文“岂不痛哉”蓄势。
C.唐太宗为了得到《兰亭》帖,答应了萧翼的请求,将王羲之、王献之的三四份杂帖送给了他。
D.何延之《兰亭记》叙述的是书法史上的大事,描述了萧翼入寺寻机得到《兰亭》帖的故事,将萧翼的狡黠写得十分舒展生动。
1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和课内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2)负才艺,多权谋,可充此使,必当见获。
17.孙绰《三月三日兰亭诗序》:“耀灵(太阳)纵辔,急景西迈,乐与时去,悲亦系之。往复推移,新故相换,今日之迹,明复陈矣。”与选文(一)王羲之的情感有共通之处,请简要概括。(3分)
参考答案
1.B 2.B 3.C 4.C 5.B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助词,的;动词,到。句意:(我们)在会稽郡山阴县的兰亭聚会。/为什么心神不定,还想去什么地方。
B.都是“所”字结构,都与后面的动词构成名词性短语。句意:但当他们对所接触的感到欢喜。/因此(我)一一记下当时与会者(的姓名),抄录下他们所作的诗篇。
C.动词,表判断,是;动词,酿制。句意:(我)本来就知道把死和生等同起来的说法是不真实的。/公田收获的粮食,足够造酒饮用。
D.介词,在;介词,表比较,比。句意:(却)不能明了于心。/比流星坠落还要急迫。
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正确。句意:众多贤士全来参加,少者老者都聚于一处。
B.错误。悼:悲伤。句意:没有一次不对着这些文章叹息哀伤。
C.正确。句意:驼以种树为业。
D.正确。句意:借以纵目观察,开畅胸怀。
故选B。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通假字现象的理解能力。
A.“有”通“又”,表示整数后面还有零数。句意:我李密今年四十四岁。
B.“趣”通“取”,取向。句意:虽然人们(对生活的)取舍千差万别,(性情也有)沉静和躁动的不同。
C.没有通假字。句意:何况(人的)寿命长短听凭造化,最终归于消灭。
D.“从”通“纵”,合纵。句意:齐国和楚国缔结了合纵相亲的盟约。
故选C。
4.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能力。
C.“农历七月七日,人们到水边洗濯嬉游,以祈福消灾”错,禊事,古代的一种风俗,三国魏以后三月三日,人们到水边洗濯,嬉游,以祈福消灾。原文“暮春之初”也可断定不是“七月七日”。
故选C。
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因此要及时行乐”的说法有误。从文中来看,作者在表现人生苦短、生命不居的感叹中,流露着一腔对生命的向往和执着的热情,他明确地指斥“一死生”“齐彭殇”是一种虚妄的人生观,这就明确地肯定了生命的价值,体现了王羲之积极入世的人生观,因此并没有“及时行乐”的意思。选项对文中作者的观点理解有误。
故选B。
参考译文:
人们互相交往,很快便度过一生。(有的人)在室中晤谈,互相倾吐心里话;(有的人)把情怀寄托在所爱好的事物上,言行不受拘束,自由放纵。虽然人们(对生活的)取舍千差万别,(性情也有)沉静和躁动的不同,但当他们对所接触的感到欢喜,心里一时感到自得,(就感到)高兴和满足,(竟然)没想到老年将要到来;等到他们对所得的事物已经厌倦,心情也随情况的变化而起变化,感慨就随之有所不同了。从前感到欢欣的,很快就成为往事,(人)尚且不能不因这些引起心中的感触,何况(人的)寿命长短听凭造化,最终归于消灭。古人说:“死生也是一件大事啊。”这怎能不让人痛心啊!
(我)每当看到古人(文中)(对死生)发生感慨的原因,像符契那样相合,没有一次不对着这些文章叹息哀伤,(却)不能明了于心。(我)本来就知道把死和生等同起来的说法是不真实的,把长寿和短命等同起来的说法是虚妄之谈。后人看待今人,也就像今人看待前人,可悲啊!因此(我)一一记下当时与会者(的姓名),抄录下他们所作的诗篇。即使时代不同、世事各异,(但)触发人们情怀的原因,大概是一致的。后世的读者,也将由这些诗文产生(一样的)感慨吧。
6. 茂林修竹 引以为流觞曲水 列坐其次 一觞一咏 亦足以畅叙幽情 仰观宇宙之大 俯察品类之盛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
易错字词:茂、觞、幽、俯。
7.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齐彭殇为妄作 天朗气清 惠风和畅 夫人之相与 俯仰一世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齐彭殇为妄作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
易错字词有:“固”“诞”“殇”“妄”“惠”。
8.HMQ 9.C 10.D 11.王家子弟都显得很拘谨,只有王羲之显得自然、坦然。 12.(1)(王羲之)曾经和志同道合者在会稽山阴的兰亭聚会宴饮,王羲之自己为这次集会作序来申述他的志向。
(2)每当看到前人(对死生)发生感叹的原因,(与我)像符契一样相合,未曾不面对文章嗟叹哀伤,心里却不明白为什么会这样。
【解析】8.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王羲之平时喜好服食丹药养生,不愿意留在京城,刚到浙江,就有终老在那的念头。
“羲之雅好服食养性”构成完整的主谓宾句,主语是“羲之”,谓语是“好”,宾语是“服食养性”,应在H处断开;
“不乐在京师”与前句主语一致,同为“羲之”,“京师”是“在”的宾语,应在M处断开;
“浙江”是“渡”的宾语,“初渡浙江”作下句的时间状语,应在Q处断开。
故选HMQ。
9.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以及一词多义的能力。
A.正确。“既”,都是“已经”的意思。句意:王羲之已经担任护军。/我已经写了这篇文章。
B.正确。修禊,古代民间在水边举行的一种祭礼,官民皆洁于东流水上,曰洗濯祓除,去宿垢,为大洁。
C.错误。“临”字含义不同,面对/靠近。句意:未曾不面对文章嗟叹哀伤。/靠近清溪水而作诗。
D.正确。“于”含义不同,对/比。句意:也将会对这些诗文有所感慨。/比流星坠落还要急迫。
故选C。
10.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王羲之受到了庄子虚无主义的影响……”错误,原文提到“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一死生”“齐彭殇”是庄子的观点,而王羲之认为这种观点是“虚诞”“妄作”,应是批判了庄子的虚无主义。
故选D。
1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尝”,曾经;“同志”,志同道合者;“宴集于会稽山阴之兰亭”,状语后置句;“申”,申述。
(2)“由”,原因;“临”,面对;“嗟悼”,叹息哀伤;“喻”,明白。
12.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由原文“王氏诸少并佳,然闻信至,咸自矜持”可知,王家子弟都显得很拘谨;
由原文“惟一人在东床坦腹食,独若不闻”可知,只有王羲之显得自然、坦然。
参考译文:
王羲之字逸少,是司徒王导的侄子。父亲王旷,是淮南太守。王羲之幼时说话木讷,人们不觉得他有什么奇特。十三岁时,曾去参见周顗,周顗仔细观察后认为他很奇特。当时很兴吃牛心炙,座中客人都还没吃,周顗割了先给王羲之吃,于是开始知名。长大后,富于思辨,以耿直著称,特别善于写隶书,为古今第一。太尉郗鉴派门生向王导求女婿,王导让他到东厢房去挨个观看王家子弟。门生回来后,对郗鉴说:“王氏子弟都很好,可是听到这个消息,全都很拘谨。只有一个人在东边床上露出肚皮吃东西,好像不知道一样。”郗鉴说:“这正是佳婿!”
从家中征召出来任秘书郎,多次升迁任长史。王羲之已经担任护军,又苦苦请求任宣城郡,不同意,就任他为右军将军、会稽内史。当时殷浩与桓温不和,王羲之认为国家的安宁在于内外和睦,于是写信给殷浩劝诫他,殷浩不听。到殷浩要北伐时,王羲之认为必然失败,写信劝止,言辞非常恳切。殷浩出征了,果然被姚襄打败。
王羲之很讲究服食丹药养生,不愿意留在京城,刚到浙江,就有终老于此的念头。会稽有好的山水,很多名士都住在那里,谢安没出仕时也住在那里。(王羲之)曾经和志同道合者在会稽山阴的兰亭聚会宴饮,王羲之自己作序申述他的志向,说:
永和九年,是癸丑年,暮春三月之初,在会稽山阴的兰亭聚会,举行祓禊活动。诸位贤者都来了,年少的年长的都会集了。这地方有崇山峻岭,茂密的树林和高大的竹丛,又有清水湍急,辉映环绕在左右,引(清流急湍)来作为流觞的曲水,众人依次坐在水边。虽然没有丝竹管弦音乐的盛景,但是边喝酒边赋诗,也足以畅叙深远高雅的情思。
……
每当看到古人(对死生)发生感叹的原因,与我像符契一样相合,未曾不面对文章嗟叹哀伤,心里却不明白为什么会这样。就知道把死和生等同起来的说法是不真实的,把长寿和短命等同起来的说法是虚妄之谈。后人看待今人,也如今人看待古人一样,真可悲呀!所以我一个一个记下当时与会的人,抄录他们的诗文,尽管时代不同事情也不一样,但引起人们心中感慨的原因是一样的。后代读者,也将会对这些诗文有所感慨。
王羲之辞官之后,与东方人士尽情游玩山水,渔猎取乐。又和道士许迈一起研究服食丹药,不远千里采集药石,遍游东方诸郡,登遍了名山,泛舟沧海,感叹说:“我最终将游乐而死。”
(选自《晋书·王羲之传》,有删改)
13.BEG 14.B 15.C 16.(1)用来纵目观察,开畅胸怀,足以尽情享受所见所闻的乐趣,实在很快乐。
(2)他多才多艺,富有权术、智谋,可以担当这个使命,一定会得到《兰亭》帖。 17.都抒发了人生苦短,情随事迁,欢乐易逝的感慨。
【解析】13.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弟子的先世都继承王羲之、王献之的书法,弟子我自幼以来沉迷、爱好他们的书法,今天也有几本帖随身带着。
“弟子先世”在句首作主语,单独成句表强调,其后B处断开;
“弟子自幼来耽玩”,“弟子”为主语,“耽玩”为谓语,“自幼来”为状语,句意完整,单独成句,EG处断开。
故BEG三处需要断句。
14.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古代文化常识和理解文言词语一词多义现象的能力。
B. “用法相同”错误。《种树郭橐驼传》中“能顺木之天”中的“之”字是结构助词“的”。句意:人与人相互交往。/能够顺应树木的天性。
故选B。
1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将王羲之、王献之的三四份杂帖送给了他”错误。根据原文“臣请私行诣彼,须得二王杂帖三数通。太宗依给”可知,萧翼为了完成任务,需要二王的杂帖为诱饵,太宗只是把王羲之、王献之的三四份杂帖借给萧翼,用来完成任务,并非是送给萧翼。
故选C。
1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所以”,用来……的;“极”,尽情享受;“信”,的确,实在。
(2)“负”,享有;“充”,担当;“获”,得到。
17.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孙绰的“耀灵纵辔,急景西迈,乐与时去,悲亦系之。往复推移,新故相换,今日之迹,明复陈矣”,是说“太阳仿佛挥鞭纵马一般,急急地向西落去,快乐随时间逝去,悲伤油然而生。循环往复,新旧交换,当下的景象,之后也会变成陈迹”,抒发了人生苦短、情随事迁、欢乐易逝的感慨。
从选文(一)“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岂不痛哉!”可知,作者王羲之也抒发了对人生短暂、情随事迁、欢乐易逝的感慨。
参考译文:
(一)
永和九年,时在癸丑之年,三月上旬,我们会集在会稽郡山阴城的兰亭,为了做禊礼这件事。诸多贤士能人都汇聚到这里,年长、年少者都聚集在这里。兰亭这个地方有高峻的山峰,茂盛高密的树林和竹丛;又有清澈激荡的水流,在亭子的左右辉映环绕,我们把水引来作为漂传酒杯的环形渠水,排列坐在曲水旁边,虽然没有管弦齐奏的盛况,但喝着酒作着诗,也足够来畅快表达幽深内藏的感情了。这一天,天气晴朗,和风习习,抬头纵观广阔的天空,俯看观察大地上繁多的万物,用来纵目观察,开畅胸怀,足以尽情享受所见所闻的乐趣,实在很快乐。
人与人相互交往,很快便度过一生。有的人在室内畅谈自己的胸怀抱负;有的人就着自己所爱好的事物,寄托自己的情怀,不受约束,放纵无羁的生活。虽然各有各的爱好,安静与躁动各不相同,但当他们对所接触的事物感到高兴时,一时感到自得,感到高兴和满足,竟然不知道衰老将要到来。等到对于自己所喜爱的事物感到厌倦,心情随着当前的境况而变化,感慨随之产生了。过去所喜欢的东西,转瞬间,已经成为旧迹,尚且不能不因为它引发心中的感触,况且寿命长短,听凭造化,最后归结于消灭。古人说:“死生毕竟是件大事啊。”怎么能不让人悲痛呢?
(二)
皇上对侍臣说:“王羲之的书法,是我特别珍爱的。王羲之的书法作品中,没有赶得上《兰亭》帖的。我日夜操心,设法见到此帖。(《兰亭》帖对)这个到了晚年的和尚又没有什么用处。如果找到一个有智慧、有谋略的人,让他设计谋取此帖,就一定能得到。”尚书右仆射房玄龄奏说:“臣听说监察御史萧翼是梁元帝的曾孙,如今籍贯在魏州莘县。他多才多艺,富有权术、智谋,可以担当这个使命,一定会得到《兰亭》帖。”太宗就召见萧翼。萧翼奏道:“如果充当公家的使节,情义上说是没有理由得到《兰亭》帖的。臣请求以私事出行到那儿去,需要王羲之、王献之的杂帖三四份。”太宗依从他的请求,并把王羲之、王献之的帖交给了他。于是萧翼改变冠戴换上民服,来到洛阳,随乘商船顺流而下,来到越州。又穿上黄衣衫。傍晚时分,他进入寺庙,在廊庑间闲步,观赏着壁画。经过辨才的庭院,他在门前止步。辨才远远看见萧翼,就问道:“哪儿的施主?” 萧翼乘机上前作揖行礼说:“弟子是北方人,带一些蚕种来卖,游历寺庙纵目观赏,有幸遇到禅师。”寒暄之后,言谈就投机起来,辨才就把他引入房内,马上一起下围棋、弹古琴,玩投壶、握槊的游戏,谈论文学和历史,见解非常投合。辨才便说:“到了头发白时还和初交一样,刚一见面就像老朋友一般。今后用不着拘束了。”就留他晚上住宿,摆设缸面药酒、茶果等。江东说的缸面,就如河北称瓮头,指初熟酒。极度欢乐之后,邀请宾客赋诗。彼此诵读对方的诗篇,只恨相识太晚。这样一连好几次。于是,饮酒作诗,僧人和俗人混然一片。
过了十天或一个月,他们顺便谈论书法,萧翼说:“弟子的先世都继承王羲之、王献之的书法,弟子我自幼以来沉迷、爱好他们的书法,今天也有几本帖随身带着。”辨才高兴地说:“你明天来,可带到这儿来看看。”萧翼按时前往,拿出书帖给辨才看。辨才仔细观看,说:“是倒是的,可并不好。贫僧有一件真迹,很不平常。”萧翼问:“什么帖?”辨才说:“《兰亭》帖。”萧翼假装笑着说:“几经战乱流离,真迹哪儿还在!一定是摹写的伪造品。”辨才说:“禅师临终之际亲手托付给我的。哪能掺假?你明日可来看!”等到萧翼来了,师父亲自从屋梁的槛架中取出《兰亭》帖。萧翼见了之后,故意吹毛求疵说:“果然是摹写的书帖。”两人争论不休。自从给萧翼看了之后,《兰亭》帖不再放在暗藏的槛架中,并借了王羲之、王献之的字帖留下,一起放在书案上。从此,萧翼往还了好几次,童仆、弟子等都不再对他产生猜疑。后来,辨才外出到邑汜桥南严迁的书斋去,萧冀就私自来到辨才的房前,对辨才的弟子说:“我把包裹书籍的绸巾遗忘在床上了。”童仆立即为他开门。于是,萧翼从书案上拿到《兰亭》及皇家王羲之、王献之的书帖,就赶到永安驿站。萧翼便骑驿站的马兼程出发,到都城启奏皇帝,太宗大为高兴。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