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石钟山记》分层作业(原卷版+解析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12《石钟山记》分层作业(原卷版+解析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1.6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3-05 15:36:48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石钟山记》分层作业(原卷版)
*基础达标+能力提升+链接高考 三步提升 建议用时:50分钟
一、基础达标(必做)(32分)
(一)课内阅读(21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微风鼓浪  鼓:激荡,掀动
B.水石相搏  搏:击、拍
C.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适:往、到
D.汝识之乎  识:认识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是说也         所在皆是也
B.自以为得之矣      因得观所谓石钟者
C.而此独以钟名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D.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而臆断其有无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郦元以为下临深潭  B.空中而多窍  C.此世所以不传也  D.自以为得其实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3分)
A.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B.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C.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D.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
5.下列句子中,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3分)
例句:此世所以不传也
A.得双石于潭上  B.石之铿然有声者
C.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  D.古之人不余欺也
6.对本文的艺术特色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结构不同于一般记游性散文先记游后议论,而是先议论,由议论带出记叙,最后又以议论作结。
B.行文富于曲折变化,写对旧说之疑共有三次,不仅每次写法不同,即便在同一次中,也有曲折。
C.夜泊绝壁之下部分,运用拟人和以动衬静的手法,把夜色中栖鹘、鹳鹤的声音描绘得形象逼真。
D.本文多处使用拟声词,使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且所用拟声词都是联绵词,更显得韵律和谐。
7.“余固笑而不信也”“因笑谓迈曰”“笑李渤之陋也”三句中,“笑”的内涵有何不同?并结合原文分别分析笑的原因。(3分)
(二)、名篇名句默写(11分)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归去来兮辞》通过“云”和“鸟”来比喻诗人从仕途到归隐的心路历程,与“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有着相似的意境,恰当的句子是:“ 。”
(2)苏轼在《石钟山记》中明确指出“ ”是错误的做法,体现了他注重实际调查研究的务实精神。
(3)在古诗中,“鸥”这一意象,常用来暗示“心无城府”,表达高洁孤傲之情,也常用于传达漂泊无依之感,如:“ 。”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石钟山记》中,李渤根据敲击石头发出的声音推断出“山石响,石钟 ”,从而推断出石钟山命名的原因。
(2)苏轼在《石钟山记》中用反诘句提出全文的中心是“ ,可乎?”这句话是作者经过实地考察后得出的必然结论,也是对李渤的主观臆断、自以为是态度的批评。
(3)《石钟山记》中着力描绘阴森恐怖的环境气氛,衬托出亲身探访的不易,因而 为下文批评“臆断”埋下伏笔。
二、能力提升(必做)(20分)
阅读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至暮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澹澎湃而为此也。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古之人不余欺也!”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也。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节选自苏轼《石钟山记》)
材料二
今年秋七月既望,因督学至其邑,偕老人高嵩等诣北钟山。山皆大石,侧立于江滨,高可千余丈。左有观音阁,阁有小轩,适临钟石之上。老人与寺僧宏鋐指予曰:此北钟山也,山以是名。乃由阁后履崭岩,触荆榛,蛇行而上。有亭曰“白云”,盖顶也,仅可容二三人。凭阑一望,小孤、五老、香炉、二祖、五祖诸峰,如拱如抱,皆屏列于左右,江水南来而清湖水西出而浊或汇于此而后朝宗于海灏瀚汪洋无际远涵天碧近漾岚光。悠然之景,可以游览得,而不可以笔舌状。返而登岸,径造钟石之下,俯而观之,石皆罅穴,水落风息,不能钟鸣。
九江复回,与进士梅君愈及老人乘舟至其处,风怒浪急,舟不能舣。乃上阁之小轩,聆之,诚噌吰如洪钟然,余石无此声。郦元之纪,苏公之辨,良足以破千古之疑矣。次日,诣南钟山,山下亦有观音阁,临大江。左右石壁如北钟山,其景则不如,右石中缺十余丈。老人寺僧曰,此南钟石也。苏公有记刻其上。正统十四年己巳,石裂而仆于水,形迹尚新。详察南北诸石,下俱穴窍,风水搏之,皆能有声,何独此石以钟名?盖诸石负土而侧立,下虚而背实,故其音浊,惟此石突然特立于水中,中空而下虚,故其音如洪钟焉。李渤乃欲以斧斤考击而辨其清浊,则疏矣。然疑苏公当时所游乃港口,稍南之景,方有石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者。杨次山所谓“真山从作假山看”者,正此谓也。且遇恐即回,南北钟山恐未到也,故其景不见称于文。
(节选自章潢《游石钟山记》)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江水南来而清/湖水西出而浊/或汇于此/而后朝宗/于海灏瀚/汪洋无际/远涵天碧近漾岚光
B.江水南来而清湖水/西出而浊/或汇于此/而后朝宗于海/灏瀚汪洋/无际远涵天/碧近漾岚光
C.江水南来而清湖水/西出而浊/或汇于此/而后朝宗/于海灏瀚汪洋/无际远涵天/碧近漾岚光
D.江水南来而清/湖水西出而浊/或汇于此/而后朝宗于海/灏瀚汪洋无际/远涵天碧/近漾岚光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若”与“以若所为,求若所欲”(《齐桓晋文之事》)的词义不同。
B.“为”与“非秦者去,为客者逐”(《谏逐客书》)的词义不同。
C.“以”与“臣以险衅”(《陈情表》)的词义相同。
D.“见”与“见犯乃死”(《苏武传》)词义相同。
1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石钟山记》是宋代文学家苏轼写的一篇游记,全文详述了出游之缘由、见闻和感想,其结构独特、行文曲折、修饰巧妙、语言灵活。
B.苏轼与长子深夜乘舟“至绝壁下”,大右侧立如猛兽奇鬼,栖鹘闻人声惊飞,鹳鹤若老人咳笑,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环境的阴森恐怖。
C.在游南北石钟山时,章潢发现南钟山和北钟山都有观音阁,并且南北石钟山左右石壁、临江景色都一样美,且风水搏之,皆能有声。
D.关于石钟山得名的缘由,章潢与苏轼都反对李渤用敲打石头辨别其声音的清澈或混浊,但都认同郦道元关于石钟山声如洪钟的记载。
13.把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
(2)乃上阁之小轩,聆之,诚噌吆如洪钟然,余石无此声.
14.在郦道元、李渤、苏轼、章潢等人对石钟山命名的探讨中,你获得了哪些启发?(3分)
三、链接高考(选做)(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唐代李渤在《辨石钟山记》中记载:
《水经》载:“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郦道元认为,山下临深潭,微风鼓动波浪,水石相击,声音洪亮如钟,因此得名。有隐士寻访东湖,沿湖穷尽此地,遂攀崖穿洞,探寻其遗迹。到达南隅,忽然遇到两块巨石,倾斜于潭边,倒影沉入波中。询问水边之人,答曰:“此乃石钟,有铜铁之异。”敲击聆听,南方之声浑厚,北方之声清越,鼓槌停止后,余音仍久久回荡。若非潭水滋养山石,山石涵养精华,凝聚灵气,化为至灵之物,否则怎能孕育出如此奇石?由此可知,山以石钟之名由来已久。若依善长之论,那么濒临流水的众多山峰,皆可冠以此名。姑且纠正前人之误,留待后人评说。
从上文可见,李渤的考察在两个方面超越了苏轼,其一为“跻崖穿洞”,尤其是“穿洞”,苏轼未曾进行此项考察。李渤所“遇”的“双石”,经历了两百多年的风雨,苏轼已无缘目睹。因此,苏轼对山石的质感缺乏直观感受,更谈不上深刻印象。其二是李渤“不耻下问”,向“水边之人”咨询,而苏轼却没有向“渔工水师”进行调查,可能认为他们“虽知却无法表达”。李渤从“当地居民”口中得知那两块巨石名为“石钟”后,还亲自敲击聆听,待验证无误后,才得出山因石钟而得名的结论。李渤的观点并非臆断和草率,怎能讥讽其为“陋”呢?!
15.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最后一句中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3分)
A.三秦大地广为流传一句话:“听了秦腔,肉酒不香。”
B.生活中总有些事让人悔不当初,这时就需要运用一点阿Q的“精神胜利法”来安慰自己。
C.《蜀道难》写实与想象交织,描绘蜀道之“难”,形成迷离惝恍、奇丽峭拔的诗歌境界。
D.《木兰诗》与《孔雀东南飞》被誉为“乐府双璧”。
16.选文的论证极具说服力,请问其在论证过程中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3分)
17.文中画波浪线句可改为“李渤从‘居民’口中得知那两块大石叫‘石钟’后,‘扣而聆之’,待验证无误了,才得出山是依据石钟石而得名的结论”。从语意上看二者基本相同,哪一句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4分)
18.用一句话概括下面一段话的主要内容,20个字以内。(5分)
苏轼,这位多产的大文学家,在其64年的人生中,创作了2700多首诗、300多首词、4800多篇文章。他在诗歌、辞赋、散文、书法、学术等领域均有开创性成就,是中国古代罕见的文化全才。苏轼在建筑、农业、绘画、宗教、饮食、医药、保健等方面也表现出浓厚兴趣和深入研究,无人能像他这样在众多领域展现出卓越才华。
参考答案
1.D 2.C 3.A 4.A 5.C 6.C 7.“笑”的内涵:
①“余固笑而不信也”,不以为然的笑;
②“因笑谓迈曰”,轻松愉快的笑。
③“而笑李渤之陋也”,轻视讥讽的笑。
“笑”的原因:
①苏轼已明确表明怀疑李渤的观点,山上的老和尚却让小童子以这种方式向游人证明其正确,苏轼当然感到这种做法好笑,不以为然;
②在历经了艰难的探访,终于弄清了石钟山之发声原因,作者按捺不住内心的轻松喜悦,因此笑着与儿子交流;
③李渤用“斧斤考击”的办法来探询石钟山命名的缘由,这样的做法显然是缺乏科学根据的,作者嘲笑是觉得他缺乏应有的严谨的科学态度。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正确。句意:微风激荡波浪。
B.正确。句意:水和石头互相拍打。
C.正确。句意:我从齐安坐船到临汝。
D.错误。知道、了解。句意:你知道那些典故吗?
故选D。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A.不同。代词,这。/代词,这样。句意:这种说法。/所在的地方都是这样。
B.不同。动词,找到、得到。/动词,能够。句意:他自己认为找到了石钟山命名的原因。/因而能够看到所说的石钟山。
C.相同。介词,用。句意:而唯独这座山用钟来命名。/然而浅陋的人竟然用斧头敲打石头来寻求石钟山得名的原因。
D.不同。代词,其中。/代词,它,它的。句意:在乱石中间选其中一两处敲打它。/只凭主观臆断去猜测它的有或没有。
故选C。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古今异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A.以为,认为,古今同义。句意:郦道元认为石钟山下面靠近深潭。
B.空中,古义:中间是空的/今义:天空之中。句意:中间是空的,而且有很多窟窿。
C.所以,古义:……的原因/今义:表示因果关系的关联词。句意:这就是世上没有流传下来石钟山得名由来的原因。
D.其实,古义:那事实真相况/今义:承上文转折,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句意:自以为得到了石钟山命名的真相。
故选A。
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中的词类活用现象的理解能力。
A.“鸣”,使动用法,使……鸣响。句意:即使大风大浪也不能使它发出声响。
B.“舟”,名词作状语,乘舟。句意:我从齐安乘船到临汝去。
C.“耳”,名词作状语,用耳朵。句意:任何的事情不用眼睛看不用耳朵听,只凭主观臆断去猜测它的有或没有。
D.“夜”,名词作状语,在夜里。句意:士大夫终究不愿用小船在夜里在悬崖绝壁的下面停泊。
故选A。
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
例句:判断句,“也”表判断。句意:这就是世上没有流传下来石钟山得名由来的原因。
A.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于潭上得双石。句意:在深潭边找到两块山石。
B.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铿然有声之石。句意:敲击后能发出声响的石头。
C.判断句,“也”表判断。句意:那噌吰的响声,是周景王无射钟的声音。
D.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古之人不欺余也。句意:古人没有欺骗我啊。
故选C。
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理解、分析能力。
C.“以动衬静的手法”错误,写绝壁下的情景:看见的是“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的大石;听到的是“云霄间”鹘鸟的“磔磔”的惊叫等各种声音;绘声绘形,运用动静结合手法,描写的逼真生动。
故选C。
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余固笑而不信也”——不以为然的笑。关于石钟山命名的因由,当时一种较为流行的说法是,石钟山的石头能发出声音。山上的老和尚对此也深信不疑,而具有质疑精神的苏轼却不愿人云亦云、轻信盲从,他曾明确地表示了对此说的怀疑态度。因此,当他有机缘来到山上,当寺庙里的老和尚一如既往地让小童子以一种可笑的方式向游人证明某种在他们看来是确定不移的“真理”时,苏轼感到这种庸俗做法的好笑,因此这里的“笑”,是一种不以为然的笑。
“因笑谓迈曰”——轻松愉快的笑。在历经了艰难的探访,终于弄清了石钟山之发声是因为“微波”入“石穴罅”“与风水相吞吐”之后,作者的心情一下子变得轻松起来,存在于作者心中的那个悬而未决的疑问也终于有了明确的答案,还有什么能比这更令人激动喜悦的呢?因此,他按捺不住内心的喜悦,急于要把这一重大的发现告诉儿子。这里的“笑”,显然是一种欣喜之情的自然流露。
“而笑李渤之陋也”——轻视讥讽的笑。李渤的浅陋,在于他是以“斧斤考击”的办法来探询石钟山命名的缘由,这样的做法显然是缺乏科学根据的,正如作者在文章开头所驳斥的那样:“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它不过是主观臆断性的穿凿,丝毫经不起推敲和反驳。“笑李渤之陋”的“笑”不仅仅是嘲笑李渤一人的浅陋,更是嘲笑他缺乏应有的严谨科学的态度。
8. 云无心以出岫 鸟倦飞而知还 事不目见耳闻 而臆断其有无 舍南舍北皆春水 但见群鸥日日来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名句名篇的识记和理解能力。
此题需要注意“岫”“倦”“臆”“皆”“鸥”等关键词的正确书写。
9. 南声函胡 北音清越 事不目见耳闻 而臆断其有无 可乎 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
易错字词有:函胡、越、臆。
10.D 11.D 12.C 13.(1)然而浅陋的人竟然用斧头敲打石头来寻求它,自以为得到了它的事实。
(2)于是来到阁中的小轩上,聆听,果然有宏大的如同钟鼓的声音,其他的石头都没有这样的声音。 14. ①敢于挑战前人,质疑精神。②目见耳闻,求实精神。
【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从南面来的江水清澈,向西流去的江水浑浊,有的汇聚于此,然后注入大海。广阔的大海无边无际,在远处与长天一色,在近处和山间的光彩一起荡漾。
“江水南来而清/湖水西出而浊”“远涵天碧/近漾岚光”均为对称结构,排除ABC。
“朝宗”此处是动词注入,句中作谓语,“于海”是“朝宗”的补语,之间不能断开,也能排除A。
故选D。
11.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以及理解一词多义的能力。
A.正确。像/如此;句意:又有像老人在山谷中咳嗽并且大笑的声音。/但是以这样的做法,去谋求这样的理想。
B.正确。发出/是;句意:水波激荡因而发出这种声音。/凡不是秦国的就要离开,凡是客卿都要驱逐。
C.正确。均为“因为”;句意:我因此记下以上的经过。/我因命运坎坷。
D.“词义相同”错误。看见/被;句意:任何的事情不用眼睛看不用耳朵听。/受到侮辱才死去。
故选D。
1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
C.“皆能有声”错误,由原文“俯而观之,石皆罅穴,水落风息,不能钟鸣”可知,他在游览北钟山时因为水位下落风停息了,所以没有听到发出钟鼓的鸣声。
故选C。
13.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
(1)“乃”,竟然;“以”(第一个),用;“斧斤”,斧子;“考击”,敲打;“其实”,它的事实。
(2)“上”,登上;“聆”,聆听;“诚”,果然;“噌吰”,形容钟声洪亮;“然”,拟声词词尾,助词。
1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
依据材料一“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可知,任何的事情不用眼睛看不用耳朵听,只凭主观臆断去猜测它的有或没有是不可以的,要有求实精神。对前人的解释,苏轼也没有一味听信,而是质疑其不合理性,并亲自去实地探访,得出结论。
依据材料二“然疑苏公当时所游乃港口,稍南之景,方有石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者”可知,章潢在亲自游历之后,怀疑苏公当时所游览是港口,稍微偏南的风景,才有好像凶猛的野兽和奇异的鬼怪一样的石头,可见任何事要亲自去实践,目见耳闻,获得真知。而且要敢于挑战前人,有质疑精神。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到了晚上月光明亮,特地和苏迈坐着小船到断壁下面。巨大的山石倾斜地立着,有千尺之高,好像凶猛的野兽和奇异的鬼怪,阴森森地想要攻击人;山上宿巢的老鹰,听到人声也受惊飞起来,在云霄间发出磔磔声响;又有像老人在山谷中咳嗽并且大笑的声音,有人说这是鹳鹤。我正心惊想要回去,忽然巨大的声音从水上发出,声音洪亮像不断地敲钟击鼓。船夫很惊恐。我慢慢地观察,山下都是石穴和缝隙,不知它们有多深,细微的水波涌进那里面,水波激荡因而发出这种声音。船回到两山之间,将要进入港口,有块大石头正对着水的中央,上面可坐百来个人,中间是空的,而且有许多窟窿,把清风水波吞进去又吐出来,发出窾坎镗鞳的声音,同先前噌吰的声音相互应和,好像音乐演奏。于是我笑着对苏迈说:“你知道那些典故吗?那噌吰的响声,是周景王无射钟的声音;窾坎镗鞳的响声,是魏庄子歌钟的声音。古人没有欺骗我啊!
任何的事情不用眼睛看不用耳朵听,只凭主观臆断去猜测它的有或没有,可以吗?郦道元所看到的、所听到的,大概和我一样,但是描述它不详细;士大夫终究不愿用小船在夜里在悬崖绝壁的下面停泊,所以没有谁能知道;渔人和船夫,虽然知道石钟山命名的真相却不能用文字记载。这就是世上没有流传下来石钟山得名由来的原因。然而浅陋的人竟然用斧头敲打石头来寻求石钟山得名的原因,自以为得到了石钟山命名的真相。我因此记下以上的经过,叹惜郦道元的简略,嘲笑李渤的浅陋。
材料二:
今天秋天七月十六,因为督学到了县邑,于是带着老人高嵩等到北钟山去。山上都是大石,立在江边,高的大约有一千多丈。左面有观音阁,阁中有小轩,正好在钟石之上。高嵩和寺中僧人宏鋐指着对我说:这就是北钟山,山就是因为这个而命名的。于是就从阁后踏着高峻的山崖,深入灌木丛生的地方,像蛇一样蜿蜒而上。有个亭子叫做“白云亭”,原因是亭子在山顶,仅可容纳二三个人。凭着栏杆远望,小孤、五老、香炉、二祖、五祖诸峰,如同环抱在一起,都像屏风一样列在山的左右,从南面来的江水清澈,向西流去的江水浑浊,有的汇聚于此,然后注入大海。广阔的大海无边无际,在远处与长天一色,在近处和山间的光彩一起荡漾。悠然的风光,能在游览时体验到,很难用笔墨来形容。返回登岸,径直来到钟石下面,俯下身子观察,石头都是空穴,因为水位下落风停息了,所以没有发出钟鼓的鸣声。
从九江又回来,与进士梅君愈以及老人乘着舟到这个地方,狂风怒号波涛汹涌,舟不能靠岸。于是来到阁中的小轩上,聆听,果然有宏大的如同钟鼓的声音,其他的石头都没有这样的声音。郦元的记载,苏公之辩解,的确可以破解千古疑惑了。第二天,到了南钟山,山下也有观音阁,临靠大江。左右石壁和北钟山一样,但景色不如北钟山,右面的石头少十多丈。老人和寺中的僧人说,这就是南钟石。苏公有记刻在上面。正统十四年己巳,石头裂开倒在水中,痕迹尚且很新。仔细的观察南北的石头,石头面下都有窟窿,风水击打在上面,都可以发出声来,为什么只有这个石头用钟来命名呢?大概是其他的石头背靠着土侧立,下面是空的而后面是实的,所以发出的声音浑浊,只有这座山石突兀地矗立在水里,中间和下面都是空的,因此那声音像洪钟一样。李渤竟然用斧头敲打石头来辨别石钟山声音清澈或浑浊的原因,就浅陋了。但是怀疑苏公当时所游览是港口,稍微偏南的风景,才有好像凶猛的野兽和奇异的鬼怪一样的石头,阴森森地想要向人扑去。杨次山所说的“真山从作假山看”,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啊。况且遇到害怕的事就回去了,南钟山恐怕还没有到,所以南钟山的景色没有在他的文中见到。
15.C 16.引用论证,对比论证。 17.原句表达效果更好。因为“土著居民”指的是在这里世世代代居住的人,“居民”虽在此居住但不一定在这里住了很久,事实上在这里住得越久就越有可能准确掌握石钟山得名的原因;“还‘扣而聆之’”中的“还”字强调了李渤在向当地久居的居民进行询问后又亲自进行了检验这一行为。“土著”“还”这两个词准确地写出了李渤严谨的做事风格,有力地证明了作者的观点。改后的句子没有这种表达效果。
【分析】15.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正确运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文段中最后一句中的引号标示强调的内容。
A.句中引号标示直接引用的内容。
B.句中引号标示特定称谓。
C.句中引号标示强调的内容。
D.句中引号标示特定称谓。
故选C。
16.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证方法的能力。
文中作者引用了李渤的原文《辨石钟山记》,使用了引用论证的论证方法,结合“跻崖穿洞”“询诸水滨”等语句可知李渤写作时曾进行实地考察并详细了解其情况,以此证明文章的中心论点“李渤的表现不可讥之为‘陋’”,使论证更让人信服。由文中“由上文可知,李渤的考察有两点是苏轼所不及的,其一是‘跻崖穿洞’,特别是‘穿洞’,苏轼没有进行该项考察。李渤所‘遇’的‘双石’,经过两百多年的风雨沧桑,苏轼已无缘得见了。所以苏轼对山体的石质没有多少感性认识,更不用说深刻印象了。其二是李渤‘不耻下问’地‘询诸水滨’,苏轼却没有找‘渔工水师’进行调查,大概认为他们‘虽知而不能言’”可知,李渤曾“穿洞”考察遇“双石”,而苏轼因无缘得见而没有深刻印象;李渤“询诸水滨”,而苏轼却没有找“渔工水师”进行调查,作者将李渤的考察与苏轼的情况进行对比,突出体现李渤的考察更严谨,说服力更强。
17.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准确、鲜明、生动和变换句式的能力。
改句将“土著居民”改成了“居民”,“还‘扣而聆之’”改成了“扣而聆之”。那么,我们只要重点分析“土著”“还”在文中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即可。“土著”说明住得久,因为“在这里住得久”所以才“更有可能准确掌握”石钟山得名的原因;“还”突出强调李渤不仅问了,还亲自进行了检验,因为做事严谨,“土著”“还”这两个词准确地写出了李渤在选取询问对象和实地检验中做事严谨的风格,同时也更能体现其结论的正确性。据此即可得出原句表达效果更好的答案。
18.苏轼创作能力强,在诸多文化领域都有建树。
苏轼是文化全才,在诸多领域有开创性成就。
文化全才苏轼,在各个领域都有卓越的才华。
【详解】本题考查压缩语段的能力。
“苏轼是一个创作能力极强、创作精力极为旺盛的大文学家。在64年的人生当中,他给我们留下2700多首诗、300多首词、4800多篇文章”可概括为:苏轼创作能力强,在诸多文化领域都有建树。
“他是中国古代历史上少有的文化全才。在诗歌、辞赋、散文、书法、学术等方面的成就都是开创性的”可概括为:苏轼是文化全才,在诸多领域有开创性成就。
“在中国古代文化史上,没有一个人像苏轼这样在各个领域中都表现出了卓越的才华。这还不包括他在建筑、农业、绘画、宗教、饮食、医药、保健等方面所表现出的浓厚兴趣及所做的深入研究”可概括为:文化全才苏轼,在各个领域都有卓越的才华。
最后加以归纳整理,注意字数限制。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石钟山记》分层作业(原卷版)
*基础达标+能力提升+链接高考 三步提升 建议用时:50分钟
一、基础达标(必做)(32分)
(一)课内阅读(21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微风鼓浪  鼓:激荡,掀动
B.水石相搏  搏:击、拍
C.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适:往、到
D.汝识之乎  识:认识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是说也         所在皆是也
B.自以为得之矣      因得观所谓石钟者
C.而此独以钟名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D.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而臆断其有无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郦元以为下临深潭  B.空中而多窍  C.此世所以不传也  D.自以为得其实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3分)
A.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B.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C.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D.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
5.下列句子中,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3分)
例句:此世所以不传也
A.得双石于潭上  B.石之铿然有声者
C.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  D.古之人不余欺也
6.对本文的艺术特色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结构不同于一般记游性散文先记游后议论,而是先议论,由议论带出记叙,最后又以议论作结。
B.行文富于曲折变化,写对旧说之疑共有三次,不仅每次写法不同,即便在同一次中,也有曲折。
C.夜泊绝壁之下部分,运用拟人和以动衬静的手法,把夜色中栖鹘、鹳鹤的声音描绘得形象逼真。
D.本文多处使用拟声词,使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且所用拟声词都是联绵词,更显得韵律和谐。
7.“余固笑而不信也”“因笑谓迈曰”“笑李渤之陋也”三句中,“笑”的内涵有何不同?并结合原文分别分析笑的原因。(3分)
(二)、名篇名句默写(11分)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归去来兮辞》通过“云”和“鸟”来比喻诗人从仕途到归隐的心路历程,与“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有着相似的意境,恰当的句子是:“ 。”
(2)苏轼在《石钟山记》中明确指出“ ”是错误的做法,体现了他注重实际调查研究的务实精神。
(3)在古诗中,“鸥”这一意象,常用来暗示“心无城府”,表达高洁孤傲之情,也常用于传达漂泊无依之感,如:“ 。”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石钟山记》中,李渤根据敲击石头发出的声音推断出“山石响,石钟 ”,从而推断出石钟山命名的原因。
(2)苏轼在《石钟山记》中用反诘句提出全文的中心是“ ,可乎?”这句话是作者经过实地考察后得出的必然结论,也是对李渤的主观臆断、自以为是态度的批评。
(3)《石钟山记》中着力描绘阴森恐怖的环境气氛,衬托出亲身探访的不易,因而 为下文批评“臆断”埋下伏笔。
二、能力提升(必做)(20分)
阅读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至暮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澹澎湃而为此也。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古之人不余欺也!”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也。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节选自苏轼《石钟山记》)
材料二
今年秋七月既望,因督学至其邑,偕老人高嵩等诣北钟山。山皆大石,侧立于江滨,高可千余丈。左有观音阁,阁有小轩,适临钟石之上。老人与寺僧宏鋐指予曰:此北钟山也,山以是名。乃由阁后履崭岩,触荆榛,蛇行而上。有亭曰“白云”,盖顶也,仅可容二三人。凭阑一望,小孤、五老、香炉、二祖、五祖诸峰,如拱如抱,皆屏列于左右,江水南来而清湖水西出而浊或汇于此而后朝宗于海灏瀚汪洋无际远涵天碧近漾岚光。悠然之景,可以游览得,而不可以笔舌状。返而登岸,径造钟石之下,俯而观之,石皆罅穴,水落风息,不能钟鸣。
九江复回,与进士梅君愈及老人乘舟至其处,风怒浪急,舟不能舣。乃上阁之小轩,聆之,诚噌吰如洪钟然,余石无此声。郦元之纪,苏公之辨,良足以破千古之疑矣。次日,诣南钟山,山下亦有观音阁,临大江。左右石壁如北钟山,其景则不如,右石中缺十余丈。老人寺僧曰,此南钟石也。苏公有记刻其上。正统十四年己巳,石裂而仆于水,形迹尚新。详察南北诸石,下俱穴窍,风水搏之,皆能有声,何独此石以钟名?盖诸石负土而侧立,下虚而背实,故其音浊,惟此石突然特立于水中,中空而下虚,故其音如洪钟焉。李渤乃欲以斧斤考击而辨其清浊,则疏矣。然疑苏公当时所游乃港口,稍南之景,方有石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者。杨次山所谓“真山从作假山看”者,正此谓也。且遇恐即回,南北钟山恐未到也,故其景不见称于文。
(节选自章潢《游石钟山记》)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江水南来而清/湖水西出而浊/或汇于此/而后朝宗/于海灏瀚/汪洋无际/远涵天碧近漾岚光
B.江水南来而清湖水/西出而浊/或汇于此/而后朝宗于海/灏瀚汪洋/无际远涵天/碧近漾岚光
C.江水南来而清湖水/西出而浊/或汇于此/而后朝宗/于海灏瀚汪洋/无际远涵天/碧近漾岚光
D.江水南来而清/湖水西出而浊/或汇于此/而后朝宗于海/灏瀚汪洋无际/远涵天碧/近漾岚光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若”与“以若所为,求若所欲”(《齐桓晋文之事》)的词义不同。
B.“为”与“非秦者去,为客者逐”(《谏逐客书》)的词义不同。
C.“以”与“臣以险衅”(《陈情表》)的词义相同。
D.“见”与“见犯乃死”(《苏武传》)词义相同。
1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石钟山记》是宋代文学家苏轼写的一篇游记,全文详述了出游之缘由、见闻和感想,其结构独特、行文曲折、修饰巧妙、语言灵活。
B.苏轼与长子深夜乘舟“至绝壁下”,大右侧立如猛兽奇鬼,栖鹘闻人声惊飞,鹳鹤若老人咳笑,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环境的阴森恐怖。
C.在游南北石钟山时,章潢发现南钟山和北钟山都有观音阁,并且南北石钟山左右石壁、临江景色都一样美,且风水搏之,皆能有声。
D.关于石钟山得名的缘由,章潢与苏轼都反对李渤用敲打石头辨别其声音的清澈或混浊,但都认同郦道元关于石钟山声如洪钟的记载。
13.把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
(2)乃上阁之小轩,聆之,诚噌吆如洪钟然,余石无此声.
14.在郦道元、李渤、苏轼、章潢等人对石钟山命名的探讨中,你获得了哪些启发?(3分)
三、链接高考(选做)(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唐代李渤在《辨石钟山记》中记载:
《水经》载:“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郦道元认为,山下临深潭,微风鼓动波浪,水石相击,声音洪亮如钟,因此得名。有隐士寻访东湖,沿湖穷尽此地,遂攀崖穿洞,探寻其遗迹。到达南隅,忽然遇到两块巨石,倾斜于潭边,倒影沉入波中。询问水边之人,答曰:“此乃石钟,有铜铁之异。”敲击聆听,南方之声浑厚,北方之声清越,鼓槌停止后,余音仍久久回荡。若非潭水滋养山石,山石涵养精华,凝聚灵气,化为至灵之物,否则怎能孕育出如此奇石?由此可知,山以石钟之名由来已久。若依善长之论,那么濒临流水的众多山峰,皆可冠以此名。姑且纠正前人之误,留待后人评说。
从上文可见,李渤的考察在两个方面超越了苏轼,其一为“跻崖穿洞”,尤其是“穿洞”,苏轼未曾进行此项考察。李渤所“遇”的“双石”,经历了两百多年的风雨,苏轼已无缘目睹。因此,苏轼对山石的质感缺乏直观感受,更谈不上深刻印象。其二是李渤“不耻下问”,向“水边之人”咨询,而苏轼却没有向“渔工水师”进行调查,可能认为他们“虽知却无法表达”。李渤从“当地居民”口中得知那两块巨石名为“石钟”后,还亲自敲击聆听,待验证无误后,才得出山因石钟而得名的结论。李渤的观点并非臆断和草率,怎能讥讽其为“陋”呢?!
15.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最后一句中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3分)
A.三秦大地广为流传一句话:“听了秦腔,肉酒不香。”
B.生活中总有些事让人悔不当初,这时就需要运用一点阿Q的“精神胜利法”来安慰自己。
C.《蜀道难》写实与想象交织,描绘蜀道之“难”,形成迷离惝恍、奇丽峭拔的诗歌境界。
D.《木兰诗》与《孔雀东南飞》被誉为“乐府双璧”。
16.选文的论证极具说服力,请问其在论证过程中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3分)
17.文中画波浪线句可改为“李渤从‘居民’口中得知那两块大石叫‘石钟’后,‘扣而聆之’,待验证无误了,才得出山是依据石钟石而得名的结论”。从语意上看二者基本相同,哪一句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4分)
18.用一句话概括下面一段话的主要内容,20个字以内。(5分)
苏轼,这位多产的大文学家,在其64年的人生中,创作了2700多首诗、300多首词、4800多篇文章。他在诗歌、辞赋、散文、书法、学术等领域均有开创性成就,是中国古代罕见的文化全才。苏轼在建筑、农业、绘画、宗教、饮食、医药、保健等方面也表现出浓厚兴趣和深入研究,无人能像他这样在众多领域展现出卓越才华。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