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诵读 单元分层作业 (原卷版+解析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古诗词诵读 单元分层作业 (原卷版+解析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5.5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3-05 15:36:48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诗词诵读单元分层作业(原卷版)
*基础达标+能力提升+链接高考 三步提升 建议用时:50分钟
一、基础链接(必做)(30分)
(一)古代诗歌阅读(12分)
1.我国有“四大文化名楼”,下列对联与名楼对应的一项是( )(3分)
①祢衡洲上千年恨,崔浩楼头一首诗。
②高楼出云千里目,黄河入海一蓑翁。
③放不开眼底乾坤,何必登斯楼把酒;吞得尽胸中云梦,方可对仙人吟诗。
④我辈复登临,目极湖山千里而外;奇文共欣赏,人在水天一色之中。
A.①鹳雀楼 ②岳阳楼 ③黄鹤楼 ④滕王阁
B.①滕王阁 ②黄鹤楼 ③鹳雀楼 ④岳阳楼
C.①黄鹤楼 ②鹳雀楼 ③岳阳楼 ④滕王阁
D.①岳阳楼 ②鹳雀楼 ③滕王阁 ④黄鹤楼
2.下列对《拟行路难(其四)》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鲍照,字明远,东海人,有作品集《鲍参军集》十卷传世。
B.《拟行路难(其四)》是古乐府诗,鲍照对七言诗的发展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C.通过“酌酒”“吞”“踯躅”“不敢”等词,足见作者所忧的是些情感琐事。
D.“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是本诗的名句,写出了底层人士及千千万万不得志者的内心痛苦。
3.下列对《客至》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首联从户外的景色着笔,点明客人来访的时间、地点和来访前夕诗人的心境。
B.群鸥“日日”到来,点出环境清幽僻静,为诗人的生活增添了隐逸的色彩。
C.颔、颈两联虚写客至。寂寞之中,佳客临门,诗人不由得喜出望外。
D.尾联写出了两位挚友越喝酒意越浓、兴致越高的兴奋与欢快,在写法上真可谓峰回路转、别开境界。
4.下列对《登快阁》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首联自称“痴儿”,颇具谐趣,“了却公家事”含义丰富,有不愿粘滞于公事上的自醒,也有了却公事而登快阁的自快。
B.颔联“落木”意象,与杜甫诗“无边落木萧萧下”中的“落木”相比,有着一样的雄浑壮阔,但少了悲凉,多了洒脱。
C.颈联运用两个典故,表现出诗人因知音不在,早已没有弄弦吹箫的兴致了,只有见到清樽美酒,眼中才流露出喜色。
D.尾联意蕴深远,其中“笛”这一意象与刘禹锡的“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中的“笛”所蕴含的情感相同。
(二)、名篇名句默写(18分)
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杜甫在《宾至》中用“百年粗粝腐儒餐”和“不嫌野外无供给”表达了待客用餐的粗简,而在《客至》中有相似语意的诗句是“ , ”。
(2)屈原在《离骚》(节选)中,表明自己具有美好的内在品质与才能的句子是“ , ”,这也是诗人对自我价值的发现。
(3)魏晋六朝文学家常在诗和辞赋作品中表达对“命”的理解和看法,如“ , ”。
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 面对难走之路,鲍照用歌唱独饮来抒发自己行路之艰,他在《拟行路难》中写到“ ”,而李白却用五丁开山的神话故事来描绘开凿之艰,他在《蜀道难》中写到“ ”。
(2)“窈窕”一词在古诗文中既有文静美好之意,如“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又有深邃幽远之意, 如 “ , ”。
(3) 唢呐是最具代表性的中国民族管乐器之一,高音唢呐极具穿透力。王磐在《朝天子·咏喇叭》中说唢呐为官船“抬声价”,并用“ , ”两句写军民一听到唢呐之声就不寒而栗的情形。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杜甫的《客至》中与陶渊明的“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有异曲同工之妙,表现田园生活中淳朴的邻里关系的句子是:“ , 。”
(2)《陈情表》中,李密写先后两个地方官员对自己的举荐的句子是“ , ”。
(3)《临安春雨初霁》中最能反映诗人孤寂心境及聊以自遣的诗句是“ , ”。
二、能力提升(必做)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19分)
材料一:
花是春天的象征,花的盛开意味着春天的到来。然而,日渐发展的城市,未必能第一时间感知春天降临,反倒要经由卖花者的活动来获得春天降临的真实感。陈师道《和谢公定雨行逢卖花》云:“逢花驻马尚多情,得知春入凤凰城。”春天来到都城的讯息,是经由被卖的花朵传递到诗人那里的。
对于都城之内的诗人而言,卖花不只是单纯的商业活动,还是春日风物的真实载体。以卖花书写春日风物,“京师巷陌新晴后,卖得风流更一般”(林逋《杏花》),“三月名园草色青,梦回犹听卖花声”(赵葵《柳花》),“海棠阴浅日黄昏……卖花声过忽开门”(吕夏卿《春阴》),等等。
卖花给人带来的不只是视觉的享受,还有听觉上的独特美感。《东京梦华录》的“卖花者以马头竹篮铺排,歌叫之声,清奇可听”,就是真实写照。叫卖是宋代城市发展起来的特色。自北宋开封时就已如此,南宋亦仿照北宋。叫卖声甚至演化为专门的技艺。耐得翁《都城纪胜》“瓦舍众伎”条称:“叫声,自京师起撰,因市井诸色歌吟卖物之声,采合宫调而成也。”卖花声的存在,从听觉上也给予文人一种新鲜的刺激。这类卖花声通常来自流动性的商贩。正所谓“帝城只卖担头枝”,都城内流动性的卖花者极多。这类花贩所卖之花,多为朵花、把花,不会是大型盆栽和花窠。轻巧的货品,让卖花人可以轻松穿越街巷,以叫卖声招揽客人。声音具有穿透性,就算隔着高墙,也能由户外传播到室内。街巷的错落,又增加了卖花声的幽深感,卖花声的响起与远去,都牵动着居室内的听者。这让深处居室之内的文人获得了一种新的感受外界的方式,不必看到花担上五颜六色的花朵,只凭耳中传来的叫卖声,就能感知时令的变化和城市节奏的展开。
对于寓居都城的诗人而言,卖花传递的时令变换,往往会牵动思乡的心绪和客居的落寞。戴复古《都中冬日》的卖花书写,书写了都城客居的情境:“脱却鹴裘付酒家,忍寒图得醉京华。一冬天气如春暖,昨日街头卖杏花。”京华之地,居大不易。对于一生未仕、漫游江湖的戴复古而言,更是如此。典当衣裘,只图得一醉。幸而临安的冬季天气和暖,街头已有杏花叫卖。“昨日街头卖杏花”,不只是临安冬日的风景,同时也是对京华客子的抚慰。“忍寒图得醉京华”则有着江湖游士的辛酸无奈。
对任职都城的士大夫而言,美丽的鲜花不但装点着他们的生活,也调整着他们的心态。《六一诗话》称:“士大夫牵于事役,良辰美景,罕获宴游之乐。其诗至有‘卖花担上看桃李,拍酒楼头听管弦’之句。”都城明明拥有最特别的风景,士大夫却因公务繁忙无暇游赏,只能从卖花担上欣赏桃花李花的盛放。卖花带来了四季流转的美好,安慰着王事鞅掌的士大夫。杨万里《初夏清晓赴东宫讲堂,行经和宁门外卖花市》:“众红半霎聊经眼,不枉皇州第二年。”都城花市的商品紧紧呼应着四季花时,让诗人不必执念于回归故园、退居乡里。花市让杨万里感受到了都城特有的繁华,也纾解了他渴盼回乡的寂寞。
卖花书写中所折射的时序变换、所承载的客居心绪,是宋代作者对都城时间与空间的真切感知,是宋代作者对都城生活节奏的新鲜体验,更隐含着他们关于都城的新思考:该如何自处于都城之中是在自我与都城的碰撞中伤感,还是努力融入都城生活的节奏 宋人的感受与思考,促使花卉买卖成为体察都城生活及世态人情的精妙视角,而卖花也日渐成为表达都城时序变换与诗人居处心态的成熟事象。
(摘编自周剑之《花担上的帝京:宋代卖花诗词的都城感知及文学意蕴》)
材料二:
南宋都城临安,气候温暖,城市里面购买鲜花的非常多。宋代种花业之所以昌盛,是因为不仅买花的人多,而且购买的量也大,婉约派大词人柳永在《剔银灯·何事春工用意》中形容道:“渐渐园林明媚,便好安排欢计。论篮买花,盈车载酒。”可以想象,在那明媚的春光下,一辆辆装满鲜花的马车从花园里出来,喧阗而又热闹。
商业发达和文化昌盛,使得扬州、成都、洛阳等宋代名城的花市也各有“色彩”。宋人家铉翁《上元夜》也写道:“沙河红烛暮争然,花市清箫夜彻天。”红烛争燃,箫声连夜,洛阳花市的繁华与热闹程度自可想象。成都则二月举办花市,尤以海棠花为最好;扬州的开明桥“春月有花市”,市上卖的芍药的价格有时会比洛阳牡丹还要贵。
为了方便鲜花买卖,南宋政府甚至还专门设置了用于鲜花交易的花市。北宋邵伯温在《邵氏闻见录》中回忆北宋时的洛阳风俗。文中对当时人们赏花、购花的情景作出细致的描写。在鲜花开放之际,吸引了各方人士来到花圃,面对群芳,举杯畅饮,纵情放歌。暮色降临,花农们用竹笼小篮盛着鲜花来到花市“唱卖”。可见,北宋花市,当以夜间最为热闹。尤其是在每年正月十五的元宵之夜,在火光交错间,鲜花争妍。这盛大美景成为宋代文人雅士笔下的一幅美景。诗人文彦博曾夜游花市,在《游花市示之珍慕容》中写道:“去年春夜游花市,今日重来事宛然。到肆千灯多闪铄,长廊万蕊斗鲜妍。”在灯光闪烁间,诗人夜游花市,故地重游,恍惚间,去年美景再现眼前。
(摘编自贾玺增《四季花与节令物:中国古人头上的一年风景》)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都城内的诗人,不能第一时间感知春天降临,因此要经由卖花者的活动来获得春天降临的真实感。
B.卖花带来了四季流转的美好,不仅装点了任职都城的士大夫的生活,同时也安慰了公事繁忙的他们。
C.宋代作者对都城的真切感受与思考,使花卉成为了表达都城时序变换与诗人居处心态的成熟事象。
D.宋代名城的花市各有特点,不仅有商业发达和文化昌盛的因素,更与政府的全方位支持密切相关。
9.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宋代文人依据自己的生活经历、对都城的认识,赋予了卖花活动以多姿多彩的文学意蕴。
B.“帝城只卖担头枝”说明北宋都城只有流动性的花贩,因为轻巧的货品便于花贩走街串巷。
C.无论是流动性的商贩,还是南宋政府专门设置的花市,都为宋人买花和赏花提供了便利。
D.在宋代,买花赏花不是统治阶层或文人骚客的专利,而是普通人家也可兴之所至的事情。
10.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第二段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咸阳亲戚长安里,无限将金买花子。”——刘言史《买花谣》
B.“一冬天气如春暖,昨日街头卖杏花。”——戴复古《都中冬日》
C.“匆匆殿下催分首,扰扰宫前听卖花。”——王安石《次杨乐道韵六首其六》
D.“年年二月卖花天,唯有小桃偏占先。”——梅尧臣《和江邻几省中赏小桃》
11.材料一和材料二频繁使用了某种论证方法,请指出该论证方法并简要分析其论证效果。(4分)
12.陆游《临安春雨初霁》是宋代卖花诗词代表性的作品,请结合材料及相关诗句简要分析这首诗中“卖花”的独特内涵。(6分)
三.高考链接(必做)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9分)
次韵黄斌老所画横竹①
黄庭坚
酒浇胸次不能平,吐出苍竹岁峥嵘。
卧龙偃蹇雷不惊,公与此君俱忘形。
晴窗影落石泓②处,松煤浅染饱霜兔③。
中安三石使屈蟠,亦恐形全便飞去。
注释:①黄庭坚贬戎州时,与黄斌老交往。黄斌老善画竹,画了一幅横竹送黄庭坚,黄庭坚因而作了此诗。②石泓:石砚。③霜兔:用兔毫制成的笔。
1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诗的第一句写出黄斌老画竹的心情,同时又是诗人以此自道郁愤不满之情。
B.黄庭坚作诗善炼句,“卧龙偃蹇雷不惊”一句,表现了横竹苍劲挺拔、处变不惊,传神逼真,也是黄斌老个人品格的写照。
C.第三联宕开一笔,由眼前之竹想象斌老作竹之景,虚实相生。
D.尾联运用比喻、夸张的手法,表现斌老之竹的夭矫、灵气,颇具栩栩如生之感。
14.诗人是怎样表现黄斌老画竹独具一格的风格特点的?请简要分析。(6分)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诗词诵读单元分层作业(解析版)
*基础达标+能力提升+链接高考 三步提升 建议用时:50分钟
一、基础链接(必做)(30分)
(一)古代诗歌阅读(12分)
1.我国有“四大文化名楼”,下列对联与名楼对应的一项是( )(3分)
①祢衡洲上千年恨,崔浩楼头一首诗。
②高楼出云千里目,黄河入海一蓑翁。
③放不开眼底乾坤,何必登斯楼把酒;吞得尽胸中云梦,方可对仙人吟诗。
④我辈复登临,目极湖山千里而外;奇文共欣赏,人在水天一色之中。
A.①鹳雀楼 ②岳阳楼 ③黄鹤楼 ④滕王阁
B.①滕王阁 ②黄鹤楼 ③鹳雀楼 ④岳阳楼
C.①黄鹤楼 ②鹳雀楼 ③岳阳楼 ④滕王阁
D.①岳阳楼 ②鹳雀楼 ③滕王阁 ④黄鹤楼
2.下列对《拟行路难(其四)》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鲍照,字明远,东海人,有作品集《鲍参军集》十卷传世。
B.《拟行路难(其四)》是古乐府诗,鲍照对七言诗的发展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C.通过“酌酒”“吞”“踯躅”“不敢”等词,足见作者所忧的是些情感琐事。
D.“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是本诗的名句,写出了底层人士及千千万万不得志者的内心痛苦。
3.下列对《客至》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首联从户外的景色着笔,点明客人来访的时间、地点和来访前夕诗人的心境。
B.群鸥“日日”到来,点出环境清幽僻静,为诗人的生活增添了隐逸的色彩。
C.颔、颈两联虚写客至。寂寞之中,佳客临门,诗人不由得喜出望外。
D.尾联写出了两位挚友越喝酒意越浓、兴致越高的兴奋与欢快,在写法上真可谓峰回路转、别开境界。
4.下列对《登快阁》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首联自称“痴儿”,颇具谐趣,“了却公家事”含义丰富,有不愿粘滞于公事上的自醒,也有了却公事而登快阁的自快。
B.颔联“落木”意象,与杜甫诗“无边落木萧萧下”中的“落木”相比,有着一样的雄浑壮阔,但少了悲凉,多了洒脱。
C.颈联运用两个典故,表现出诗人因知音不在,早已没有弄弦吹箫的兴致了,只有见到清樽美酒,眼中才流露出喜色。
D.尾联意蕴深远,其中“笛”这一意象与刘禹锡的“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中的“笛”所蕴含的情感相同。
(二)、名篇名句默写(18分)
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杜甫在《宾至》中用“百年粗粝腐儒餐”和“不嫌野外无供给”表达了待客用餐的粗简,而在《客至》中有相似语意的诗句是“ , ”。
(2)屈原在《离骚》(节选)中,表明自己具有美好的内在品质与才能的句子是“ , ”,这也是诗人对自我价值的发现。
(3)魏晋六朝文学家常在诗和辞赋作品中表达对“命”的理解和看法,如“ , ”。
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 面对难走之路,鲍照用歌唱独饮来抒发自己行路之艰,他在《拟行路难》中写到“ ”,而李白却用五丁开山的神话故事来描绘开凿之艰,他在《蜀道难》中写到“ ”。
(2)“窈窕”一词在古诗文中既有文静美好之意,如“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又有深邃幽远之意, 如 “ , ”。
(3) 唢呐是最具代表性的中国民族管乐器之一,高音唢呐极具穿透力。王磐在《朝天子·咏喇叭》中说唢呐为官船“抬声价”,并用“ , ”两句写军民一听到唢呐之声就不寒而栗的情形。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杜甫的《客至》中与陶渊明的“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有异曲同工之妙,表现田园生活中淳朴的邻里关系的句子是:“ , 。”
(2)《陈情表》中,李密写先后两个地方官员对自己的举荐的句子是“ , ”。
(3)《临安春雨初霁》中最能反映诗人孤寂心境及聊以自遣的诗句是“ , ”。
二、能力提升(必做)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19分)
材料一:
花是春天的象征,花的盛开意味着春天的到来。然而,日渐发展的城市,未必能第一时间感知春天降临,反倒要经由卖花者的活动来获得春天降临的真实感。陈师道《和谢公定雨行逢卖花》云:“逢花驻马尚多情,得知春入凤凰城。”春天来到都城的讯息,是经由被卖的花朵传递到诗人那里的。
对于都城之内的诗人而言,卖花不只是单纯的商业活动,还是春日风物的真实载体。以卖花书写春日风物,“京师巷陌新晴后,卖得风流更一般”(林逋《杏花》),“三月名园草色青,梦回犹听卖花声”(赵葵《柳花》),“海棠阴浅日黄昏……卖花声过忽开门”(吕夏卿《春阴》),等等。
卖花给人带来的不只是视觉的享受,还有听觉上的独特美感。《东京梦华录》的“卖花者以马头竹篮铺排,歌叫之声,清奇可听”,就是真实写照。叫卖是宋代城市发展起来的特色。自北宋开封时就已如此,南宋亦仿照北宋。叫卖声甚至演化为专门的技艺。耐得翁《都城纪胜》“瓦舍众伎”条称:“叫声,自京师起撰,因市井诸色歌吟卖物之声,采合宫调而成也。”卖花声的存在,从听觉上也给予文人一种新鲜的刺激。这类卖花声通常来自流动性的商贩。正所谓“帝城只卖担头枝”,都城内流动性的卖花者极多。这类花贩所卖之花,多为朵花、把花,不会是大型盆栽和花窠。轻巧的货品,让卖花人可以轻松穿越街巷,以叫卖声招揽客人。声音具有穿透性,就算隔着高墙,也能由户外传播到室内。街巷的错落,又增加了卖花声的幽深感,卖花声的响起与远去,都牵动着居室内的听者。这让深处居室之内的文人获得了一种新的感受外界的方式,不必看到花担上五颜六色的花朵,只凭耳中传来的叫卖声,就能感知时令的变化和城市节奏的展开。
对于寓居都城的诗人而言,卖花传递的时令变换,往往会牵动思乡的心绪和客居的落寞。戴复古《都中冬日》的卖花书写,书写了都城客居的情境:“脱却鹴裘付酒家,忍寒图得醉京华。一冬天气如春暖,昨日街头卖杏花。”京华之地,居大不易。对于一生未仕、漫游江湖的戴复古而言,更是如此。典当衣裘,只图得一醉。幸而临安的冬季天气和暖,街头已有杏花叫卖。“昨日街头卖杏花”,不只是临安冬日的风景,同时也是对京华客子的抚慰。“忍寒图得醉京华”则有着江湖游士的辛酸无奈。
对任职都城的士大夫而言,美丽的鲜花不但装点着他们的生活,也调整着他们的心态。《六一诗话》称:“士大夫牵于事役,良辰美景,罕获宴游之乐。其诗至有‘卖花担上看桃李,拍酒楼头听管弦’之句。”都城明明拥有最特别的风景,士大夫却因公务繁忙无暇游赏,只能从卖花担上欣赏桃花李花的盛放。卖花带来了四季流转的美好,安慰着王事鞅掌的士大夫。杨万里《初夏清晓赴东宫讲堂,行经和宁门外卖花市》:“众红半霎聊经眼,不枉皇州第二年。”都城花市的商品紧紧呼应着四季花时,让诗人不必执念于回归故园、退居乡里。花市让杨万里感受到了都城特有的繁华,也纾解了他渴盼回乡的寂寞。
卖花书写中所折射的时序变换、所承载的客居心绪,是宋代作者对都城时间与空间的真切感知,是宋代作者对都城生活节奏的新鲜体验,更隐含着他们关于都城的新思考:该如何自处于都城之中是在自我与都城的碰撞中伤感,还是努力融入都城生活的节奏 宋人的感受与思考,促使花卉买卖成为体察都城生活及世态人情的精妙视角,而卖花也日渐成为表达都城时序变换与诗人居处心态的成熟事象。
(摘编自周剑之《花担上的帝京:宋代卖花诗词的都城感知及文学意蕴》)
材料二:
南宋都城临安,气候温暖,城市里面购买鲜花的非常多。宋代种花业之所以昌盛,是因为不仅买花的人多,而且购买的量也大,婉约派大词人柳永在《剔银灯·何事春工用意》中形容道:“渐渐园林明媚,便好安排欢计。论篮买花,盈车载酒。”可以想象,在那明媚的春光下,一辆辆装满鲜花的马车从花园里出来,喧阗而又热闹。
商业发达和文化昌盛,使得扬州、成都、洛阳等宋代名城的花市也各有“色彩”。宋人家铉翁《上元夜》也写道:“沙河红烛暮争然,花市清箫夜彻天。”红烛争燃,箫声连夜,洛阳花市的繁华与热闹程度自可想象。成都则二月举办花市,尤以海棠花为最好;扬州的开明桥“春月有花市”,市上卖的芍药的价格有时会比洛阳牡丹还要贵。
为了方便鲜花买卖,南宋政府甚至还专门设置了用于鲜花交易的花市。北宋邵伯温在《邵氏闻见录》中回忆北宋时的洛阳风俗。文中对当时人们赏花、购花的情景作出细致的描写。在鲜花开放之际,吸引了各方人士来到花圃,面对群芳,举杯畅饮,纵情放歌。暮色降临,花农们用竹笼小篮盛着鲜花来到花市“唱卖”。可见,北宋花市,当以夜间最为热闹。尤其是在每年正月十五的元宵之夜,在火光交错间,鲜花争妍。这盛大美景成为宋代文人雅士笔下的一幅美景。诗人文彦博曾夜游花市,在《游花市示之珍慕容》中写道:“去年春夜游花市,今日重来事宛然。到肆千灯多闪铄,长廊万蕊斗鲜妍。”在灯光闪烁间,诗人夜游花市,故地重游,恍惚间,去年美景再现眼前。
(摘编自贾玺增《四季花与节令物:中国古人头上的一年风景》)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都城内的诗人,不能第一时间感知春天降临,因此要经由卖花者的活动来获得春天降临的真实感。
B.卖花带来了四季流转的美好,不仅装点了任职都城的士大夫的生活,同时也安慰了公事繁忙的他们。
C.宋代作者对都城的真切感受与思考,使花卉成为了表达都城时序变换与诗人居处心态的成熟事象。
D.宋代名城的花市各有特点,不仅有商业发达和文化昌盛的因素,更与政府的全方位支持密切相关。
9.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宋代文人依据自己的生活经历、对都城的认识,赋予了卖花活动以多姿多彩的文学意蕴。
B.“帝城只卖担头枝”说明北宋都城只有流动性的花贩,因为轻巧的货品便于花贩走街串巷。
C.无论是流动性的商贩,还是南宋政府专门设置的花市,都为宋人买花和赏花提供了便利。
D.在宋代,买花赏花不是统治阶层或文人骚客的专利,而是普通人家也可兴之所至的事情。
10.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第二段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咸阳亲戚长安里,无限将金买花子。”——刘言史《买花谣》
B.“一冬天气如春暖,昨日街头卖杏花。”——戴复古《都中冬日》
C.“匆匆殿下催分首,扰扰宫前听卖花。”——王安石《次杨乐道韵六首其六》
D.“年年二月卖花天,唯有小桃偏占先。”——梅尧臣《和江邻几省中赏小桃》
11.材料一和材料二频繁使用了某种论证方法,请指出该论证方法并简要分析其论证效果。(4分)
12.陆游《临安春雨初霁》是宋代卖花诗词代表性的作品,请结合材料及相关诗句简要分析这首诗中“卖花”的独特内涵。(6分)
三.高考链接(必做)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9分)
次韵黄斌老所画横竹①
黄庭坚
酒浇胸次不能平,吐出苍竹岁峥嵘。
卧龙偃蹇雷不惊,公与此君俱忘形。
晴窗影落石泓②处,松煤浅染饱霜兔③。
中安三石使屈蟠,亦恐形全便飞去。
注释:①黄庭坚贬戎州时,与黄斌老交往。黄斌老善画竹,画了一幅横竹送黄庭坚,黄庭坚因而作了此诗。②石泓:石砚。③霜兔:用兔毫制成的笔。
1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诗的第一句写出黄斌老画竹的心情,同时又是诗人以此自道郁愤不满之情。
B.黄庭坚作诗善炼句,“卧龙偃蹇雷不惊”一句,表现了横竹苍劲挺拔、处变不惊,传神逼真,也是黄斌老个人品格的写照。
C.第三联宕开一笔,由眼前之竹想象斌老作竹之景,虚实相生。
D.尾联运用比喻、夸张的手法,表现斌老之竹的夭矫、灵气,颇具栩栩如生之感。
14.诗人是怎样表现黄斌老画竹独具一格的风格特点的?请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1.C
【详解】试题分析:
此题考查准确把握诗歌词句含义和文化常识的能力。解答此题要从整体上把握诗歌的内涵,然后具体分析词句,运用联想加以确定。
句由“崔浩楼头一首诗”提示可知《登黄鹤楼》,故是黄鹤楼;
②句由“黄河入海”可知是鹳雀楼,因为鹳雀楼位于山西省永济市蒲州古城西面的黄河东岸;
③由“云梦”想到“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即联想到岳阳楼;
④由“水天一色”想到“秋水共长天一色”,即《滕王阁序》 ,得出滕王阁。
故选C。
2.C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
C.“作者所忧的是些情感琐事”错误。南北朝时期实行的门阀制度,讲求门第出身。选拔官员并不依据才干品德,而是依据门第高下,血统贵贱。贫寒人士即使才华横溢,也很难任高官。鲍照出身贫贱,虽然渴望建功立业,却不受重用。本诗抒写诗人在门阀制度重压下,深感世路艰难激发起的愤慨不平之情。“酌酒”“吞”“踯躅”“不敢”等词体现出社会现实对于寒微士人的压抑,已经到了让诗人敢怒而不敢言、徘徊难进的地步了。所以诗中表达的是对不平等现象的愤慨,对门阀制度的不满。
故选C。
3.C 4.①“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意思是说自己家远离街市,买东西不方便,菜肴很简单,买不起好酒好菜,只有家酿的陈酒。
②淳朴的“家常话”使读者仿佛看到诗人延客就餐、频频劝饮的情景,听到诗人抱歉酒菜欠丰盛的话语,毫无“深艰作意之语”。
③读者很容易从这样的话语中感受到主人竭诚尽意的盛情和力不从心的歉疚,也体会到主客之间“天然真致”的深厚情谊。
【导语】杜甫的《客至》是一首表达友人相聚之情的诗作,诗人以清新自然的语言描绘春水环绕、群鸥飞来的幽僻环境,展现质朴生活和深厚友谊。全诗看似家常叙事,却充满真情,体现情景交融的艺术魅力。
3.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C.“颔、颈两联虚写客至”错误,颔联虚写客至,颈联转入实写待客。
故选C。
4.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语句和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
解答时翻译颈联,理解句意。然后根据题干的评价进行分析。
①“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意思是说自己家远离街市,买东西不方便,菜肴很简单,买不起好酒好菜,只有家酿的陈酒,句意质朴自然,写家中贫困简约,却以平常心态对待客人,用“市远”“无兼味”“旧醅”等词真实再现了缺少丰盛物资的生活状况,诗人虽贫困,却无怨无悔,以诚待客,体现了质朴天真的处世态度和真情实意的友谊之情。
②诗句用“市远”写出地处偏僻,购物不便,“家贫”点出经济拮据;“无兼味”与“旧醅”则正面反映了客饭的简单质朴。这些描写既道出了杜甫困窘的生活状况,也蕴含了他对故友来访的喜悦与真挚的情感,表现了典型的“平谈中见真味”,淳朴的“家常话”使读者仿佛看到诗人延客就餐、频频劝饮的情景,听到诗人抱歉酒菜欠丰盛的话语,毫无“深艰作意之语”,全无矫揉造作之感,让读者如同置身其间,感受到诗人对挚友的坦然与诚恳,对生活的达观与自在。
③语言质朴无雕琢,贴近生活,隐含诗人待客的真挚热情,体现了“天然真致”的特点,画面鲜明可感,情谊悠长隽永,读者很容易从这样的话语中感受到主人竭诚尽意的盛情和力不从心的歉疚,也体会到主客之间“天然真致”的深厚情谊。
5.A 6.前两联虚写客至,后两联实写待客。“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两句虚写客至,上句说,长满花草的庭院小路,还没有因为迎客打扫过;下句说,一向紧闭的家门,今天才第一次为客人打开。寂寞之中,佳客临门,一向闲适恬淡的主人不由得喜出望外。“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 ”两句实写客至,作者专拈出最能显示宾主情分的生活场景,实写待客就餐、频频劝饮的场面,字里行间充满了款曲相通的融洽气氛。
【解析】5.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A.“不免有一丝单调、寂寞”错误。群鸥,在古人笔下常常作水边隐士的伴侣,它们“日日”到来,点出环境清幽僻静,为作者的生活增添了隐逸的色彩。
故选A。
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首联先从户外的景色着笔,点明客人来访的时间、地点和来访前夕作者的心境。“舍南舍北皆春水”,写出了绿水缭绕、春意荡漾的户外环境。领联把笔触转向庭院,引出“客至”。上句说,长满花草的庭院小路,还没有因为迎客打扫过。下句说,一向紧闭的家门,今天才第一次为君打开。这两联实为“客至”做准备。此为虚写“客至”。下面转入实写待客。作者专拈出最能显示宾主情分的生活场景,“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远离街市买东西真不方便,菜肴很简单,买不起高贵的酒,只好用家酿的陈酒,请随便进用吧!语言朴实,话语亲切,可以体会到主客之间真诚相待的深厚情谊,字里行间充满了融洽气氛。诗人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表现了客至之时的喜悦心情。
7.D 8.(1)自称“痴儿”,称处理管事为“了却”,表明诗人厌烦官场事物,急于从俗务抽身。
(2)“倚晚晴”字表明自己更喜欢自然风物。
(3)“已”“聊”表明官场难觅知音,自己无意仕途;
(4)“归船弄长笛”,“心与白鸥盟”指诗人愿意远离世俗,过悠闲忘我、与世无争的生活。
或:①“了却公家事”,从俗务抽身,欣赏“落木千山”等美景,归于自然;②“朱弦”已绝,少有知音,故生归隐之心,归于美酒;③“弄长笛”“与白鸥盟”,其典故意象自带归隐之意,归于闲适,归于田园,归于本心。
【导语】这首诗通过描写登快阁的所见所感,表达了诗人对自然景色的赞美和对归隐生活的向往。首联自称“痴儿”,表现出诗人对公事的厌倦和对自由的追求;颔联描绘了壮丽的自然景色,展现了诗人心胸的开阔;颈联通过典故表达了知音难觅的感慨;尾联则以归船和白鸥为喻,寄托了诗人归隐田园的愿望。全诗意境深远,情感真挚。
7.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D.“万里归船弄长笛”表达了诗人要归隐的喜悦之情,黄诗的情感是愉快的。刘诗的“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运用了“闻笛赋”的典故,表达的情感是哀伤的。魏晋之间,向秀与嵇康、吕安友善,康安为司马昭所杀,向秀经嵇康山阳旧属,闻邻人笛声,感怀亡友,作《思旧赋》。后因以“闻笛”为悼念故人之词。所以两者情感不同。
故选D。
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归”指的是远离官场,回归田园。
(1)首联自称“痴儿”,颇具谐趣,意思是说,自己并非大器,只会认真从官事。“了却公家事”有不愿粘滞于公事上的自醒;称处理管事为“了却”,表明诗人厌烦官场事物,急于从俗务抽身。
(2)“倚晚晴”写忙碌了一天了,趁着傍晚雨后初晴,登上快阁来放松一下心情,表明自己更喜欢自然风物。
(3)颈联意思是诗人因知音不在,早已没有弄弦吹箫的兴致了,只有见到清樽美酒,眼中才流露出喜色。“已”“聊”表明官场难觅知音,自己无意仕途;
(4)尾联“弄长笛”的景象潇洒恣肆,更显其洒脱豁达。“归船弄长笛”,“心与白鸥盟”用典,后人以与鸥鸟盟誓表示毫无机心,这里是指无利禄之心,借指归隐。诗人愿意远离世俗,过悠闲忘我、与世无争的生活。
或:
①首联写“了却公家事”,“了却”二字,渲染出了诗人如释重负的欢快心情,从俗务抽身,趁着傍晚的晴天,倚在快阁上欣赏自然美景。颔联“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写诗人远望无数秋山,山上的落叶飘零了,浩渺的天空此时显得更加辽远阔大,澄净如玉的澄江在快阁亭下淙淙流过,一弯新月,映照在江水中,显得更加空明澄澈。诗句中蕴含着作者对自然美景的热爱。
②五、六二句,诗人巧用典故,前句用伯牙捧琴谢知音的故事;后句用阮籍青白眼事。此处“横”字把诗人无可奈何、孤独无聊的形象神情烘托了出来。因知音不在,早已没有弄弦吹箫的兴致了,只有见到清樽美酒,眼中才流露出喜色。“朱弦”已绝,少有知音,故生归隐之心,归于美酒;
③尾联“弄长笛”的景象潇洒恣肆,更显其洒脱豁达。“与白鸥盟”,借指归隐,诗人愿意远离世俗,过悠闲忘我、与世无争的生活。其典故意象自带归隐之意,归于闲适,归于田园,归于本心。
9. 盘飧市远无兼味 樽酒家贫只旧醅 纷吾既有此内美兮 又重之以修能 聊乘化以归尽 乐夫天命复奚疑(人生亦有命 安能行叹复坐愁/天地赋命 生必有死)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
易错字词有:“飧”“樽”“醅”“奚”。
10. 举杯断绝歌《路难》 地崩山摧壮士死 既窈窕以寻壑 亦崎岖而经丘(窈窕深谷 时见美人/黄河从西来 窈窕入远山) 军听了军愁 民听了民怕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
易错字词有:“摧”“窈窕”“崎岖”。
11. 肯与邻翁相对饮 隔篱呼取尽余杯 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 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 矮纸斜行闲作草 晴窗细乳戏分茶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
注意以下字词的书写:邻翁、隔篱、频烦、逵、察。
12.B 13.B 14.D 15.①论证方法:引用论证。
②本文广泛引用了宋代文人的诗歌、散文、笔记、诗论等来论证观点,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③本文引用古代诗歌、散文作品时,贴合其语言特点进行赏析评点,使论证语言典雅有文采。 16.①卖花是春日风物的真实载体,能给诗人带来视觉上的享受。“春雨”“杏花”让诗人获得春天降临的真实感。
②卖花给诗人带来了听觉上的独特美感。“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深处居室之内的诗人获得了一种新的感受外界的方式,只凭耳中传来的雨声和叫卖声,就能感知时令的变化和城市节奏的展开。
③对于寓居都城的诗人而言,卖花传递的时令变换,往往会牵动客居的落寞。“客京华”点明了诗人寓居的现状,诗人用“春雨”“杏花”构成的明媚春光为背景,与自己落寞的情怀构成了鲜明的对照。
【导语】材料一和材料二分别从文学和历史的角度探讨了宋代卖花活动的文化意蕴与社会背景。材料一着重于揭示卖花对宋代诗人感知都城变化和表达个人情感的影响,通过诗词反映城市节奏与个人心绪。材料二则详细描述了宋代花市的繁华景象和社会氛围,突显出商业文化的发达及政府支持对花市繁荣的推动。两则材料共同表现了卖花作为社会活动在宋代生活中的重要性和多重意义。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不能”说法绝对,根据“未必能第一时间感知春天降临”可知,“未必”是“不一定”的意思。
C.“花卉成为了表达都城时序变换与诗人居处心态的成熟事象”错误,根据原文“卖花传递的时令变换”可知“卖花”才是“事象”。
D.“更与政府的全方位支持密切相关”错误,文中只说“扬州、洛阳等宋代名城的花市也各有‘色彩’”,没提到政府的扶持。
故选B。
13.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本内容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
B.“只有”错,曲解文意,原文说的是“都城内流动性的卖花者极多”。而且前文提到“这类卖花声通常来自流动性的商贩”,可见还有其他的卖花形式,“只有”说法绝对。
故选B。
1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材料一第二段的主要观点是“对于都城之内的诗人而言,卖花不只是单纯的商业活动,还是春日风物的真实载体”。
A.书写了贵族占有大量的金钱用于奢侈享乐,体现了作者的忧思与批判。
B.写的是冬日。
C.写了宫廷与市井,仿佛只有一墙之隔,真实勾勒出宋代都城内各阶层各行业互存共荣的画卷。
故选D。
15.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论证方法效果的分析能力。
①文本中,引用陈师道的诗论证“反倒要经由卖花者的活动来获得春天降临的真实感”,引用戴复古的散文论证“卖花传递的时令变换,往往会牵动思乡的心绪和客居的落寞”,引用邵伯温的笔记论述宋代的花市,引用欧阳修的诗话论述美丽的鲜花装点、调整心情的作用。材料广泛引用了宋代文人的诗歌、散文、笔记、诗论等来论证观点,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②“京华之地,居大不易。对于一生未仕、漫游江湖的戴复古而言,更是如此”“都城明明拥有最特别的风景,士大夫却因公务繁忙无暇游赏,只能从卖花担上欣赏桃花李花的盛放”“红烛争燃,箫声连夜,洛阳花市的繁华与热闹程度自可想象”等引文的赏析评点,凝练生动,典雅有文采,贴合相关诗文的语言特点,增强了文本的可读性。
16.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①根据材料一中所说 “春天来到都城的讯息,是经由被卖的花朵传递到诗人那里的”可知,诗中的杏花作为被售卖的花朵,成为了春天的象征,它的出现意味着春天的到来。这种春日的景象给诗人带来了视觉上的享受,让诗人切实地感受到了春天的美好。
②材料一中所提到的,卖花者的叫卖声是宋代城市的特色之一,由“声音具有穿透性,也能由户外传播到室内。街巷的错落,又增加了卖花声的幽深感,都牵动着居室内的听者”可知叫卖声让深处居室之内的文人获得新的感受外界的方式。陆游在诗中通过听到的春雨声和卖花声,无需看到花朵,就能感知时令的变化和城市节奏的展开。这种独特的听觉感受,丰富了诗人对春天的感知,也增添了诗歌的生活气息和艺术魅力。
③“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 诗中的 “客京华” 明确地点出了诗人寓居都城的现状。在临安这座都城,诗人本应感受到繁华与热闹,但此时的他却觉得世味淡薄。“春雨” 和 “杏花” 展现了明媚春光,与诗人落寞的情怀形成了鲜明的对照。根据材料一中“对于寓居都城的诗人而言,卖花传递的时令变换,往往会牵动思乡的心绪和客居的落寞”可知,在这首诗中,卖花这一行为所代表的春天的到来,并没有给诗人带来喜悦,反而更加凸显了他客居他乡的孤独和无奈。
17.C 18.(1)“公与此君俱忘形”,斌老画竹时把自己的品格、精神全都灌注渗透在他所画的竹上,与竹融化为一。他的胸襟阔大、处变不惊,所画之竹具有了苍劲挺拔的姿态。
(2)“晴天的窗影落在砚池里,松烟墨浅染蘸饱了霜兔。”用斌老作画时静谧、雅致的场景,烘托出斌老画竹出凡脱俗、优雅从容的特点。
(3)“吐”字写出了黄斌老画竹动作熟练,一气呵成;“峥嵘”写出所画之竹不同凡响。“亦恐形全便飞去”用夸张手法表现所画之竹栩栩如生,突显斌老画技高超。
【详解】(1)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C项中,第三联两句是叙斌老作画的情景,石松即石砚,在明朗的窗下,斌老用兔毫笔饱蘸松烟墨,画出了这幅优雅的横竹图。由注释一得知,这本来就是眼前之景,没有想象的虚景。“虚实相生”的说法错误。
故选C。
(2)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
首联和颔联,诗人写到“酒浇胸次不能平,吐出苍竹岁峥嵘。卧龙偃蹇雷不惊,公与此君俱忘形”,黄斌老作画之时心中抑郁不能平,借酒来浇灌心中不平,古有怒“画竹”的说法。此时的作者被贬戎州,这句诗既是黄斌老的不平,也是作者被贬的郁闷不满心情的写照。所以“画由心生”,诗人表现黄斌老画竹的独具一格,正是把人与竹的傲岸品质和愤怒结合在一起,使竹子有了人的精神。颔联也用双关,既歌颂了斌老艺术胸襟的阔大,也透露出了作者自己的创作思想和他的人品,竹不为雷霆所惊,正如他们处变不惊。
颈联叙斌老作画的情景,石松即石砚,在明朗的窗下,斌老用兔毫笔饱蘸松烟墨,画出了这幅优雅的横竹图。这是场景描写,这一场景安静优雅,可以烘托人物画竹时的高雅形象。
尾联写除画了横竹之外,还画了几块石头,让竹子盘根于其上,像这样处理,是考虑到竹子像龙一样矫健、灵气,如果没有几块石头,把这些像龙一样的竹子蟠曲起来,它会像张僧繇画的龙一样,有朝一日把眼点了,就会乘雷霆破壁飞去。这样便歌颂了斌老画技的高超。这是用了夸张的手法,对黄斌老的画技给予了高度的赞美,认为他所画之竹充满灵气,活灵活现。
古人多以龙比况竹子,这是用了费长房的故事,见《神仙传 壶公》,壶公以竹杖使费长房骑之到家,后弃于山坡上,竹杖化为青龙。章惇诗:“种竹期龙至,栽桐待凤来。”黄庭坚咏竹多爱用此典故,如《从斌老乞苦笋》:“南园苦笋味胜肉,箨龙称冤莫采录。”《和师厚栽竹》:“葛化龙陂去,风吹阿阁鸣。”用卧龙去描写横竹是最恰当不过的。所以用典、比喻也是重要的手法。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