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氓》分层作业(解析版)
*基础达标+能力提升+链接高考 三步提升 建议用时:60分钟
一、基础链接(必做)(33分)
(一)课内阅读(17分)
1.下列句子中不包含通假字的一项是()(3分)
①将子无怒,秋以为期②不见复关,泣涕涟涟③淇则有岸,隰则有泮④彤管有炜,说怿女美⑤匪来贸丝,来即我谋⑥总角之宴,言笑晏晏⑦于嗟鸠兮,无食桑葚⑧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A.①⑤ B.②⑥ C.③⑧ D.④⑦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3分)
A.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即:就
B.女也不爽,士贰其行 爽:过错
C.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言:自言自语
D.尔卜尔筮,体无咎言 咎言:不吉利的话
3.下列有关的叙述,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被儒家列为五部经典著作之首。《诗经》中大多是四言诗,普遍采用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反映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社会生活,共305篇,古时也称为“诗三百”。其创作方法基本上是现实主义的。
B.《诗经》中的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又叫“国风”,共有15国风,大都是劳动人民创作的民间歌谣;“雅”分为大雅、小雅,大多为周代宫廷乐曲歌辞;“颂”分为周颂、鲁颂、商颂,多为周天子及诸侯们祭礼时的乐歌。
C.《氓》中的第3、4两章——这两章以抒情为主,诗中皆以桑树起兴,从女主人的年轻貌美写到体衰色减,同时揭示了男子对她从热爱到厌弃的经过。“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以桑叶之润泽有光,比喻女子的容颜亮丽。“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以桑叶的枯黄飘落,比喻女子的憔悴和被弃。“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则以“戒鸠无食桑葚以兴下句戒女无与士耽也”
D.《桃花源记》“黄发垂髫”,垂髫,古时儿童不束发,头发下垂,因以“垂髫”指儿童。“总角之宴,言笑晏晏”,“总角”,古代未成年女子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特指少女时代。
4.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2)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成分。(16分)
(1)《氓》中,描写女主人公静下心来反思这段无望的婚姻,发出无限感慨的句子:“ , 。”
(2)《氓》一文中,初露男子的粗暴性格,同时也写出女子温柔体贴的句子:“ , 。”
(3)《氓》中,表现女子悔恨多于哀伤,决绝而不留恋,并体现出她刚烈的性格特点的语句:“ , !”
(4)《氓》中,以“淇”和“隰”的有界来反衬爱情的终结和痛苦的无边的句子:“ , 。”
(5)女子对爱情态度专一,男子对爱情却怀有二心。这种鲜明的对比在《氓》一文中,集中体现在“ , ”两句中。
(6)《氓》中女主人公说明不立即答应婚事的原因的一句是“ ”,叙述结婚以后生活贫困的一句是“ ”。
(7)《氓》中表现男女主人公少年时在一起愉快生活的情景的诗句:“ , 。”
(8)《诗经·氓》中,“ , ”两句诗表达了女主人公向男子解释自己不能答应氓的婚事的具体原因。
二、能力提升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19分)
材料一: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这个说法自然没错,但它在强调《诗经》的文学特征时,忽略了它在伦理层面的意义——而后者显然更为重要。严格地说,《诗经》是一部伦理的乐歌总集,它是华夏先民把自己对于国家、社会、家庭、婚姻、人生、自然等诸多方面的态度与认识,通过自然的歌唱,最诚挚地表现了出来。所以,如果在概括《诗经》是怎样一部著作时抛弃了“伦理”二字,对《诗经》性质的定义就是不准确的,至少是不全面的。关于这一点,钱穆先生在《中国文化史导论》中有很好的说明。他说:“我们要懂中国古代人对于世界、国家、社会、家庭种种方面的态度观点,最好的资料,无过于此《诗经》三百篇。”
近代学者曾经认为从文学角度研究《诗经》,是恢复了《诗经》本来的面貌。顾颉刚连载于1923年《小说月报》上的大文《〈诗经〉的厄运与幸运》明确指出:“《诗经》是一部文学书。”当时一批学人,如胡适、郑振铎等,都参加了关于《诗经》性质的讨论,并且达成了共识:《诗经》是文学,不是经。但是《诗经》在几千年的中国历史上所产生的作用和影响,仅仅是一部“诗歌总集”能够概括的吗?显然不能。我们还必须看到,它是“诗”也是“经”,它是文学与伦理的凝合。“诗”成就了它的美质,伦理成就了它“经”的地位。如果我们仅仅把它作为文学对待,我们就会把两千年来研究《诗经》的大著作当作封建的垃圾处理掉,这对前人的成果是一种极不尊重的态度。
《毛诗序》说,《诗经》是“发乎情,止乎礼义”的。从“情”的角度说,它是“诗”。我们每个人都有“情”。人常说“七情六欲”,何谓七情?《礼运》说:“喜、怒、哀、惧、爱、恶、欲,七者弗学而能。”也就是说,这“情”是与生俱来的,不需要学习就能获得。情是一种生命活力的表征,一个正常的人如果没有了“情”,不喜不怒,不忧不乐,不怨不惧,这说明他的生命力已经走向衰竭了。所以《诗序》说:“发乎情,民之性也。”但是,对于一个人来说,表达情感要看对象,要分场合。所以这“情”,要能“发”能“止”。“发”是起点,“止”是终点。发所当发,止所当止,这就合于“礼”的要求了。我们给《诗经》在“五四”以来的性质认定中,加了“伦理”二字,这“伦理”的意义便在“止乎礼义”中。因为“止乎礼义”,就意味着要合于道德规则。像中国人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等观念形态的东西,都要在这歌唱中体现出来。
这里还须提到一点,《诗经》中的诗歌,原来是配乐奏唱的,因此有人说,《诗经》在它的时代,音乐生命远盛于它的文学生命。而这种唱奏,都是在礼乐的规定下进行,它是礼乐文明的一个主要载体。孔子之所以非常重视《诗经》,原因正在这里。所以我们对它的定义是“伦理的乐歌总集”。
(选自刘毓庆《〈诗经〉:顺人情而循礼仪》,有删改)
材料二:
说起“诗三百”,我们今天总把它看成“纯文学”,不过当时却不然。后世所说的文学以及官僚、文人、民间,这些概念那时候都还没有。《论语·先进》中说到的孔门四学,曰德行,曰言语,曰政事,曰文学,此所谓“文学”,包括《诗》,也包括《书》和《易》,大致是指流传于当时的文献典籍而言。而《诗》不仅是美的文辞,而且是美的声乐,故它既是文典,而又可以作为“乐语”,作为“声教”,为时人所诵习。
如此意义之文学,《诗》自然不是出自“里巷歌谣”,《雅》《颂》不是,《风》也不是。《诗》的时代,是封建宗法社会的时代——这里说到的“封建”,正是它的本来意义。在此意义的封建制下,以社会等级论,可以划分为贵族与非贵族,前者包括大夫与士,后者为庶民与奴隶。以居住地域论,可别作国人与野人,前者包括贵族、工商,后者为庶人。若依社会职能,则又可分别为二,即劳心者(贵族)与劳力者(非贵族),前者的社会职能为政治、军事、文学,后者为农、工、商与各种贱役。因此,《诗》中写到的从戎之君子,不会是士以下的庶人。庶人与奴隶,那时候王可以把他随土田等物一起赐予受命者。庶人的生活状况,其水平之低下,条件之恶劣,由现代考古发掘中所见,可以知道得很真切。《风》曰堂曰室,曰著曰闼,庶人无与焉。而代表了当时物质生活最高水平的锦帛、玉器、青铜器,更不属劳力者所有。所谓“礼不下庶人”(《礼记·曲礼上》),或者原因之一即在庶人本不具备履行礼仪的最起码的财力。物质生活极端贫困,又怎么可能有创造精神生活的余裕呢。
何况“劳动”与“劳动者”与“劳动者的歌”原本不是一事。《召南·葛覃》写“劳动”,却不是“劳动者”的生活,《幽风·七月》写“劳动者”的故事,但它并不是“劳动者的歌”。比如陶诗云“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戴月荷锄归”,这是真正的“劳动”了,然而没有人会以为它反映了“劳动者”的生活。说诗者常常喜欢用后世的山歌、民谣与《诗》类比,其实无论创作意图、修辞手段抑或思想境界,二者都远不在一个层次。《诗》原是生长在一个从物质到精神都为宗法贵族体制所笼罩的社会,《雅》《颂》不论,《风》诗中的大部分作品,从内容到语言,原非可以“里巷歌谣”概之,因此很难用后世的概念,说它是“民间文学”。
(选自扬之水《诗经别裁》,有删减)
6.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了《诗经》的性质,但侧重角度不同,材料一侧重《诗经》的伦理性、礼乐性,材料二侧重其非民间文学性。
B.材料一认为,“《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的说法忽略了《诗经》伦理层面的意义,这种说法是不严格的,也是不准确的。
C.材料一指出,前人“《诗经》是文学,不是经”的共识是不对的,认为它是“诗”更是“经”,是文学与伦理的凝合。
D.材料一认为,《毛诗序》对《诗经》性质的认定中应该加上“伦理”二字,这样才合乎其“止乎礼义”的说法,才合于道德规则。
7.根据材料二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学”这一概念,今天所指和先秦所指是不同的,可见称《诗经》为纯文学不当。
B.《雅》《颂》《风》都不是出自里巷歌谣,这说明《诗经》中所有作品都不是此类歌谣。
C.《诗经》中从戎的君子不会是庶人,因为当时庶人没有从戎机会,也不会被称君子。
D.陶诗“晨兴理荒秽,戴月荷锄归”是写劳动的田园诗,所以其田园诗写的都是劳动。
8.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材料一首段运用“但”“而”“所以”“如果”等关联词,增加了论证的文学性。
B.材料二第二段为论证《诗经》不是出自里巷歌谣,特意论述了庶人的生活状况。
C.材料一从文学、伦理和乐歌三个角度综合论证了《诗经》的性质,严谨而有序。
D.材料二末段在区分“劳动”“劳动者”等概念基础上指出《诗经》不是民间文学。
9.材料一和材料二所运用的相同的论证方法有哪些?请简要举例分析(4分)。
10.《氓》是一首具有怎样性质的诗歌?它为什么不能被称为“民间文学”作品?请用两则材料中的观点加以解释。(6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2分)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何草不黄
何草不黄?何日不行?何人不将①?经营②四方。
何草不玄?何人不矜③?哀我征夫,独为匪民。
匪兕匪虎,率④彼旷野。哀我征夫,朝夕不暇。
有芃⑤者狐,率彼幽草。有栈⑥之车,行彼周道。
注释:①将:出征。②经营:征讨。③矜:通“鳏”。④率:沿着。⑤芃:兽毛蓬松。⑥栈:役车高高的样子。
1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全诗以一个征人的口吻凄凄惨惨道来,别有一份无奈中的苦楚。
B.全诗四章,每章四句,描写行役在外的征夫们艰险辛劳的生活。
C.全诗多用反问句式,诉说征夫所过的非人生活,情感表达强烈。
D.全诗借景寄情,表达改变命运,像兕、虎、狐那样自由生活的愿望。
12.下列选项中和例句所用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例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
A.何草不黄?何日不行?
B.匪兕匪虎,率彼旷野。
C.有芃者狐,率彼幽草。
D.有栈之车,行彼周道。
13.采用重章叠唱来抒情达意是《诗经》艺术表达的显著特点。请任选本诗中运用重章叠唱手法的句子并加以赏析。(6分)
三、高考链接(9分)
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节日期间,无论是家人团圆,还是老友欢聚,“吃”往往是必不可少的。因此,节后很多人会增添新的烦恼,那就是“节日肥”“过年肥”,减肥也就提到日程上来。事实上,生活中你会发现,有许多整天嚷嚷着要减肥或者正在减肥的人,其实根本不胖,反而是一些真正应该减肥的人对此却毫不在意,那么,怎么判断是否需要减肥呢?从医学角度来说,身材是否肥胖, ① 。体质指数是用体重千克数除以身高米数之平方而得出的数字,国人的健康体质指数为18.5~23.9,如果低于18.5,就是偏瘦,不需要减肥,而高于23.9,就可以考虑减肥了。
提到减肥,不少人都为之“奋斗”过,节食、跳绳、跑步都是常用的减肥方法。临床中还发现,很多人用不吃晚饭来减肥,这种方式不但难以长期坚持, ② ,有人就因此得了严重的胃病。而且,如果以后恢复吃晚饭, ③ ,甚至比以前更胖。不仅如此,不吃晚餐,营养素供给不足,蛋白质供应下降,肌肉量也会随之减少,体重反弹后,在同样的体重下,体脂率反而会比减肥前更高。因此,减肥一定要讲究科学。
14.下列句子中的“你”和文中画横线处的“你”,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你要觉得这段话对深化文章的主题没什么帮助,就删了吧。
B.听了老师的话,三个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不吭声了。
C.他是个非常用功的同学,尤其是钻研精神叫你不得不佩服。
D.请你选三名学生参加今年五月的“青春和梦想”演讲比赛。
15.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6分)
参考答案
1.B 2.C 3.D 4.(1)多年来做你的妻子,繁重家务没有不操劳。起早睡晚劳作,没有一天不是如此。
(2)我做妻子没差错,男子行为却前后不一致了。男子的感情没有定准,反复无常,负德变心。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言文中的通假字的能力。
①“将子无怒,秋以为期”,“无”通“毋”,不要。句意:望郎休要发脾气,秋天到了来迎娶。
②“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没有通假字。句意:复关远在云雾中,不见情郎泪千行。
③“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泮”通“畔”,边岸。句意:淇水滔滔终有岸,沼泽虽宽有尽头。
④“彤管有炜,说怿女美”,“说”通“悦”,喜悦;“女”通“汝”,你,指彤管。句意:鲜红彤管有光彩,爱它颜色真鲜艳。
⑤“匪来贸丝,来即我谋”,“匪”通“非”,不是。句意:其实不是真换丝,找个机会谈婚事。
⑥“总角之宴,言笑晏晏”,没有通假字。句意:回想少时多欢乐,谈笑之间露温柔。
⑦“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通“吁”,感叹词。“无”通“毋”,不要。句意:嘘嘘那些斑鸠儿,别把桑葚吃嘴里。
⑧“女之耽兮,不可说也”,“说”通“脱”,解脱。句意:女人若是恋男子,要想解脱难挣离。
分析可知,②⑥没有通假字。
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言实词的能力。
C.“静言思之,躬自悼矣”中“言”,语助词,无实在意义。句意:静下心来细细想,独自伤神泪暗抛。
故选C。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内容、艺术特色及掌握文学常识的能力。
D.“‘总角’,古代未成年女子……特指少女时代”解说错误,《诗经》中“总角”指未成年男女,指少年时代。
故选D。
4.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的能力。
(1)“三岁”,多年;“靡”,没有;“夙”,早。
(2)“爽”,差错;“贰”,有二心;“极”,准则。
5. 静言思之 躬自悼矣 将子无怒 秋以为期 反是不思 亦已焉哉 淇则有岸 隰则有泮 女也不爽 士贰其行 子无良媒 三岁食贫 总角之宴 言笑晏晏 匪我愆期 子无良媒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
默写需要注意以下字词书写:躬、悼、将、反、焉哉、淇、隰、泮、爽、贰、晏。
6.A 7.D 8.A 9.①引证法。材料一引用钱穆的话论证《诗经》的性质,材料二引用《礼记·曲礼上》中的话论证庶人不具备履行礼仪的能力。②例证法。材料一举顾颉刚、胡适、郑振铎等例子论证近代学者从文学角度研究《诗经》;材料二举《召南·葛覃》、《幽风·七月》、陶诗的例子区分“劳动”与“劳动者”与“劳动者的歌”等概念;③因果论证法。材料一运用因果论证法论证《诗经》是一部“伦理的乐歌总集”,材料二运用因果论证法论证《诗经》不是“民间文学”。 10.第一问:①《氓》是一首反映社会或家庭、婚姻伦理的乐歌。
第二问:②当时还没有民间、文学这两个概念,文学当时是指文献典籍;③《诗经》时代,“氓”这类庶人物质生活极端贫困,没有余裕创造精神产品;④《氓》的创作意图、修辞手段和思想境界与“民间文学”不在一个层次。
【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材料内容的能力。
B.“这种说法是不严格的”不正确,原文说“严格地说,《诗经》是一部伦理的乐歌总集”,并不能说明“《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的说法是不严格的。
C.“更是‘经’” 不正确,原文“是‘诗’也是‘经’” 表达的是并列关系,而选项表达的是递进关系。
D.“《毛诗序》对《诗经》性质的认定中应该加上‘伦理’二字”不正确,文章说“我们给《诗经》在‘五四’以来的性质认定中,加了‘伦理’二字,这‘伦理’的意义便在‘止乎礼义’中”,可见“止乎礼义”就包含了“伦理”的意义。
故选A。
7.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材料内容进行判断的能力。
D.前后不存在必然的因果关系,“晨兴理荒秽,戴月荷锄归”是写劳动的田园诗,不等于所有的“田园诗写的都是劳动”,因为田园生活不等于劳动生活。
故选D。
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A.“增加了论证的文学性”不正确,关联词的使用应该是增加了论证的逻辑性。
故选A。
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材料一中有“关于这一点,钱穆先生在《中国文化史导论》中有很好的说明。他说:‘我们要懂中国古代人对于世界、国家、社会、家庭种种方面的态度观点,最好的资料,无过于此《诗经》三百篇。’”,这是引用钱穆的话论证《诗经》的性质;材料二中有“所谓‘礼不下庶人’”,这是引用《礼记·曲礼上》中的话论证庶人不具备履行礼仪的能力。可见都采用了引证法。
材料一中有“顾颉刚连载于1923年《小说月报》上的大文《〈诗经〉的厄运与幸运》明确指出:“《诗经》是一部文学书。”当时一批学人,如胡适、郑振铎等,都参加了关于《诗经》性质的讨论,并且达成了共识……”,这是举顾颉刚、胡适、郑振铎等例子论证近代学者从文学角度研究《诗经》;材料二中有“《召南·葛覃》写‘劳动’,却不是‘劳动者’的生活,《幽风·七月》写‘劳动者’的故事,但它并不是‘劳动者的歌’。比如陶诗云‘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戴月荷锄归’,这是真正的‘劳动’了,然而没有人会以为它反映了‘劳动者’的生活”,这是举《召南·葛覃》、《幽风·七月》、陶诗的例子区分“劳动”与“劳动者”与“劳动者的歌”等概念。可见都使用了例证法。
材料一中有“严格地说,《诗经》是一部伦理的乐歌总集,它是华夏先民把自己对于国家、社会、家庭、婚姻、人生、自然等诸多方面的态度与认识,通过自然的歌唱,最诚挚地表现了出来。所以,如果在概括《诗经》是怎样一部著作时抛弃了‘伦理’二字,对《诗经》性质的定义就是不准确的,至少是不全面的”,这是运用因果论证法论证《诗经》是一部“伦理的乐歌总集”;材料二中有“……因此很难用后世的概念,说它是‘民间文学’”,这是运用因果论证法论证《诗经》不是“民间文学”。可见都采用了因果论证的方法。
10.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运用材料内容的能力。
第一问:
《卫风·氓》中,女主人公以无比沉痛的口气回忆了恋爱生活的甜蜜以及婚后被丈夫虐待和遗弃的痛苦,表达了她悔恨的心情与决绝的态度,深刻反映了当时社会婚姻制度对妇女的压迫与损害, 表达了受压迫的广大妇女的怨恨和反抗, 揭示了男尊女卑社会制度下妇女的悲惨处境和夫权制度的罪恶本质。所以它是一首反映社会或家庭、婚姻伦理的乐歌。
第二问:
依据“说起‘诗三百’,我们今天总把它看成“纯文学”,不过当时却不然。后世所说的文学以及官僚、文人、民间,这些概念那时候都还没有……此所谓‘文学’,包括……大致是指流传于当时的文献典籍而言”可知,当时还没有民间、文学这两个概念,文学当时是指文献典籍;
依据“物质生活极端贫困,又怎么可能有创造精神生活的余裕呢”可知,《诗经》时代,“氓”这类庶人物质生活极端贫困,没有余裕创造精神产品;
《 氓》 具有深刻的社会主题、 高度艺术性、 感染力以及丰富的文学艺术手法。首先, 《 氓》 是一首反映社会或家庭、婚姻伦理的乐歌,具有深刻的社会主题意义。 在艺术表现上, 《 氓》 运用了多种文学艺术手法, 包括赋、 比、 兴等修辞手法, 以及夹叙夹议、 抒情与叙事相结合的手法, 使得诗歌在表达情感和描绘人物形象时具有高度的艺术性和感染力。 而依据“说诗者常常喜欢用后世的山歌、民谣与《诗》类比,其实无论创作意图、修辞手段抑或思想境界,二者都远不在一个层次”可知,《氓》的创作意图、修辞手段和思想境界与“民间文学”不在一个层次。
11.D 12.A 13.示例一:
诗歌前两章连用了五个“何……不……”反问句,描写了行役在外的征夫艰险辛劳的生活,(或翻译)五个“何”字句的责问喷发而出,既是一种强烈的抗议,又是一种愤怒的揭露。(反复吟唱,表达出强烈的悲愤谴责之情)
示例二:
三、四两章“率彼旷野”“率彼幽草”运用相同的句式。将征夫如同野兽般的行役生活,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来,(或翻译)相同句式重复中又有变化,给人强劲的节奏感,读后令人无比沉痛。
【解析】1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D.“借景寄情”错,“何草不黄?”“何草不玄?”并非写景,而是比兴手法;“表达改变命运,像兕、虎、狐那样自由生活的愿望”错,“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哀我征夫,朝夕不暇”是说统治者不把他们当人看,而是视他们如野牛、老虎、狐狸那样的野兽,他们像禽兽般在被驱赶,身受非人的待遇。
故选D。
1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例句出自《卫风 氓》,是采用比兴手法,以桑叶鲜嫩,告诫斑鸠不要贪吃桑葚,引出对女子的劝诫,劝说女子不要与男子沉迷于爱情。
A.比兴手法。以“何草不黄”引出“何日不行?”,以草的变化引出征人无日不在行役之中,这是“兴”;以草之枯黄比征夫的憔悴不堪,这是“比”。
B.比的手法。以兕、虎、处于旷野,比喻征夫的非人生活。
C.比的手法。以野地狐狸往来出没于深草丛来比喻征人出没于草丛的行军生活。
D.没有运用手法。写役车载着征人驰行在那大路中。
故选A。
13.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重章叠唱,即上下句或者上下段用相同的结构形式反复咏唱的一种表情达意的方法。
本诗中运用重章叠唱手法的是“何草不黄?”“何日不行?”“何人不将?”“何草不玄?”“何人不矜?”,这五个“何……不……”的反问句,写征人无日不在行役之中,似乎“经营四方”已是征夫的宿定命运,既然草木注定要黄、要玄,那么征人也就注定要走下去。描写了行役在外的征夫艰险辛劳的生活。
“何”字带有责问语气,草木黄了又绿,征人也始终在行役中不能停歇。统治者丝毫没有想到:草黄草玄乃物之必然本性,而人却不是为行役而生于世,人非草木,当不能以草木视之。五个“何”字既是抗议,也是揭露。
重章叠唱手法还有“率彼旷野”“率彼幽草”,“率彼”意思是“沿着那”,“率彼旷野”是说野牛、老虎走在旷野中,狐狸行走在深草中,而征人不是野兽,也像它们一样在旷野、草丛中出没。两个相似的句子将征夫如同野兽般的行役生活,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来。
“旷野”“幽草”在重复中有变化,重复增加节奏感,变化让人不感觉单调,但把人与野兽放在一起写,令人对征人的困难产生深深地同情。
14.C 15.①可以通过体质指数判断;②而且会影响身体健康;③就会恢复以前的体重。
【解析】14.本题考查学生辨析词义的能力。
例句:这句话是段落作者对每一位读者说的话,“你”泛指任何一个人;无论什么人;无论哪一个人。
A. 这个句子是一句对别人说的话,“你”是称呼说话的对方。
B. 句中的你是指,“我”看了看另外两个人,但并没有特指看的到底是谁,因此,“你”的意思是:不明确指明的集团中的某一个体;任何一个;一般的一个。
C. 句意是他的用功让所有人都佩服。“你”泛指任何一个人;无论什么人;无论哪一个人。与例句用法一致。
D. 这个句子是一句对别人说的话,“你”是称呼说话的对方。
故选C。
15.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一空,由前文“怎么判断是否需要减肥呢”“身材是否肥胖”可知,本空应填写与“如何判断自己是否肥胖,需要减肥”意思相关的内容,再结合后文“体质指数是……”可知,是否需要减肥,需要看体质指数。说明肥胖和体质指数有关。综合分析,本空可填“可以通过体质指数判断”。
第二空,由前文容易得知,本空填写的是“很多人用不吃晚饭来减肥”的危害。由前一个分句中的关联词“不但”可知,本空应该以“而且”开头。再结合后文“有人就因此得了严重的胃病”可知,这种不健康的减肥方式会生病,给人的身体带来伤害,进而影响健康。因此本空可填“而且会影响身体健康”。
第三空,本空讲的是通过不吃晚饭来减肥的人恢复吃晚饭之后出现的情况。由后文“甚至比以前更胖”可知,在恢复吃晚饭后,有些人出现了“反弹”,而“甚至”所表示的程度更深,因此本空应填比“比以更胖”程度稍浅的后果。不吃晚饭的目的是减肥,恢复饮食后,有些人虽不至于更胖,但应该也减不了肥了,会出现不再掉秤,或者恢复“原貌”的情况。因此本空可填“就会恢复以前的体重”。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氓》分层作业(原卷版)
*基础达标+能力提升+链接高考 三步提升 建议用时:60分钟
一、基础链接(必做)(33分)
(一)课内阅读(17分)
1.下列句子中不包含通假字的一项是()(3分)
①将子无怒,秋以为期②不见复关,泣涕涟涟③淇则有岸,隰则有泮④彤管有炜,说怿女美⑤匪来贸丝,来即我谋⑥总角之宴,言笑晏晏⑦于嗟鸠兮,无食桑葚⑧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A.①⑤ B.②⑥ C.③⑧ D.④⑦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3分)
A.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即:就
B.女也不爽,士贰其行 爽:过错
C.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言:自言自语
D.尔卜尔筮,体无咎言 咎言:不吉利的话
3.下列有关的叙述,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被儒家列为五部经典著作之首。《诗经》中大多是四言诗,普遍采用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反映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社会生活,共305篇,古时也称为“诗三百”。其创作方法基本上是现实主义的。
B.《诗经》中的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又叫“国风”,共有15国风,大都是劳动人民创作的民间歌谣;“雅”分为大雅、小雅,大多为周代宫廷乐曲歌辞;“颂”分为周颂、鲁颂、商颂,多为周天子及诸侯们祭礼时的乐歌。
C.《氓》中的第3、4两章——这两章以抒情为主,诗中皆以桑树起兴,从女主人的年轻貌美写到体衰色减,同时揭示了男子对她从热爱到厌弃的经过。“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以桑叶之润泽有光,比喻女子的容颜亮丽。“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以桑叶的枯黄飘落,比喻女子的憔悴和被弃。“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则以“戒鸠无食桑葚以兴下句戒女无与士耽也”
D.《桃花源记》“黄发垂髫”,垂髫,古时儿童不束发,头发下垂,因以“垂髫”指儿童。“总角之宴,言笑晏晏”,“总角”,古代未成年女子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特指少女时代。
4.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2)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成分。(16分)
(1)《氓》中,描写女主人公静下心来反思这段无望的婚姻,发出无限感慨的句子:“ , 。”
(2)《氓》一文中,初露男子的粗暴性格,同时也写出女子温柔体贴的句子:“ , 。”
(3)《氓》中,表现女子悔恨多于哀伤,决绝而不留恋,并体现出她刚烈的性格特点的语句:“ , !”
(4)《氓》中,以“淇”和“隰”的有界来反衬爱情的终结和痛苦的无边的句子:“ , 。”
(5)女子对爱情态度专一,男子对爱情却怀有二心。这种鲜明的对比在《氓》一文中,集中体现在“ , ”两句中。
(6)《氓》中女主人公说明不立即答应婚事的原因的一句是“ ”,叙述结婚以后生活贫困的一句是“ ”。
(7)《氓》中表现男女主人公少年时在一起愉快生活的情景的诗句:“ , 。”
(8)《诗经·氓》中,“ , ”两句诗表达了女主人公向男子解释自己不能答应氓的婚事的具体原因。
二、能力提升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19分)
材料一: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这个说法自然没错,但它在强调《诗经》的文学特征时,忽略了它在伦理层面的意义——而后者显然更为重要。严格地说,《诗经》是一部伦理的乐歌总集,它是华夏先民把自己对于国家、社会、家庭、婚姻、人生、自然等诸多方面的态度与认识,通过自然的歌唱,最诚挚地表现了出来。所以,如果在概括《诗经》是怎样一部著作时抛弃了“伦理”二字,对《诗经》性质的定义就是不准确的,至少是不全面的。关于这一点,钱穆先生在《中国文化史导论》中有很好的说明。他说:“我们要懂中国古代人对于世界、国家、社会、家庭种种方面的态度观点,最好的资料,无过于此《诗经》三百篇。”
近代学者曾经认为从文学角度研究《诗经》,是恢复了《诗经》本来的面貌。顾颉刚连载于1923年《小说月报》上的大文《〈诗经〉的厄运与幸运》明确指出:“《诗经》是一部文学书。”当时一批学人,如胡适、郑振铎等,都参加了关于《诗经》性质的讨论,并且达成了共识:《诗经》是文学,不是经。但是《诗经》在几千年的中国历史上所产生的作用和影响,仅仅是一部“诗歌总集”能够概括的吗?显然不能。我们还必须看到,它是“诗”也是“经”,它是文学与伦理的凝合。“诗”成就了它的美质,伦理成就了它“经”的地位。如果我们仅仅把它作为文学对待,我们就会把两千年来研究《诗经》的大著作当作封建的垃圾处理掉,这对前人的成果是一种极不尊重的态度。
《毛诗序》说,《诗经》是“发乎情,止乎礼义”的。从“情”的角度说,它是“诗”。我们每个人都有“情”。人常说“七情六欲”,何谓七情?《礼运》说:“喜、怒、哀、惧、爱、恶、欲,七者弗学而能。”也就是说,这“情”是与生俱来的,不需要学习就能获得。情是一种生命活力的表征,一个正常的人如果没有了“情”,不喜不怒,不忧不乐,不怨不惧,这说明他的生命力已经走向衰竭了。所以《诗序》说:“发乎情,民之性也。”但是,对于一个人来说,表达情感要看对象,要分场合。所以这“情”,要能“发”能“止”。“发”是起点,“止”是终点。发所当发,止所当止,这就合于“礼”的要求了。我们给《诗经》在“五四”以来的性质认定中,加了“伦理”二字,这“伦理”的意义便在“止乎礼义”中。因为“止乎礼义”,就意味着要合于道德规则。像中国人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等观念形态的东西,都要在这歌唱中体现出来。
这里还须提到一点,《诗经》中的诗歌,原来是配乐奏唱的,因此有人说,《诗经》在它的时代,音乐生命远盛于它的文学生命。而这种唱奏,都是在礼乐的规定下进行,它是礼乐文明的一个主要载体。孔子之所以非常重视《诗经》,原因正在这里。所以我们对它的定义是“伦理的乐歌总集”。
(选自刘毓庆《〈诗经〉:顺人情而循礼仪》,有删改)
材料二:
说起“诗三百”,我们今天总把它看成“纯文学”,不过当时却不然。后世所说的文学以及官僚、文人、民间,这些概念那时候都还没有。《论语·先进》中说到的孔门四学,曰德行,曰言语,曰政事,曰文学,此所谓“文学”,包括《诗》,也包括《书》和《易》,大致是指流传于当时的文献典籍而言。而《诗》不仅是美的文辞,而且是美的声乐,故它既是文典,而又可以作为“乐语”,作为“声教”,为时人所诵习。
如此意义之文学,《诗》自然不是出自“里巷歌谣”,《雅》《颂》不是,《风》也不是。《诗》的时代,是封建宗法社会的时代——这里说到的“封建”,正是它的本来意义。在此意义的封建制下,以社会等级论,可以划分为贵族与非贵族,前者包括大夫与士,后者为庶民与奴隶。以居住地域论,可别作国人与野人,前者包括贵族、工商,后者为庶人。若依社会职能,则又可分别为二,即劳心者(贵族)与劳力者(非贵族),前者的社会职能为政治、军事、文学,后者为农、工、商与各种贱役。因此,《诗》中写到的从戎之君子,不会是士以下的庶人。庶人与奴隶,那时候王可以把他随土田等物一起赐予受命者。庶人的生活状况,其水平之低下,条件之恶劣,由现代考古发掘中所见,可以知道得很真切。《风》曰堂曰室,曰著曰闼,庶人无与焉。而代表了当时物质生活最高水平的锦帛、玉器、青铜器,更不属劳力者所有。所谓“礼不下庶人”(《礼记·曲礼上》),或者原因之一即在庶人本不具备履行礼仪的最起码的财力。物质生活极端贫困,又怎么可能有创造精神生活的余裕呢。
何况“劳动”与“劳动者”与“劳动者的歌”原本不是一事。《召南·葛覃》写“劳动”,却不是“劳动者”的生活,《幽风·七月》写“劳动者”的故事,但它并不是“劳动者的歌”。比如陶诗云“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戴月荷锄归”,这是真正的“劳动”了,然而没有人会以为它反映了“劳动者”的生活。说诗者常常喜欢用后世的山歌、民谣与《诗》类比,其实无论创作意图、修辞手段抑或思想境界,二者都远不在一个层次。《诗》原是生长在一个从物质到精神都为宗法贵族体制所笼罩的社会,《雅》《颂》不论,《风》诗中的大部分作品,从内容到语言,原非可以“里巷歌谣”概之,因此很难用后世的概念,说它是“民间文学”。
(选自扬之水《诗经别裁》,有删减)
6.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了《诗经》的性质,但侧重角度不同,材料一侧重《诗经》的伦理性、礼乐性,材料二侧重其非民间文学性。
B.材料一认为,“《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的说法忽略了《诗经》伦理层面的意义,这种说法是不严格的,也是不准确的。
C.材料一指出,前人“《诗经》是文学,不是经”的共识是不对的,认为它是“诗”更是“经”,是文学与伦理的凝合。
D.材料一认为,《毛诗序》对《诗经》性质的认定中应该加上“伦理”二字,这样才合乎其“止乎礼义”的说法,才合于道德规则。
7.根据材料二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学”这一概念,今天所指和先秦所指是不同的,可见称《诗经》为纯文学不当。
B.《雅》《颂》《风》都不是出自里巷歌谣,这说明《诗经》中所有作品都不是此类歌谣。
C.《诗经》中从戎的君子不会是庶人,因为当时庶人没有从戎机会,也不会被称君子。
D.陶诗“晨兴理荒秽,戴月荷锄归”是写劳动的田园诗,所以其田园诗写的都是劳动。
8.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材料一首段运用“但”“而”“所以”“如果”等关联词,增加了论证的文学性。
B.材料二第二段为论证《诗经》不是出自里巷歌谣,特意论述了庶人的生活状况。
C.材料一从文学、伦理和乐歌三个角度综合论证了《诗经》的性质,严谨而有序。
D.材料二末段在区分“劳动”“劳动者”等概念基础上指出《诗经》不是民间文学。
9.材料一和材料二所运用的相同的论证方法有哪些?请简要举例分析(4分)。
10.《氓》是一首具有怎样性质的诗歌?它为什么不能被称为“民间文学”作品?请用两则材料中的观点加以解释。(6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2分)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何草不黄
何草不黄?何日不行?何人不将①?经营②四方。
何草不玄?何人不矜③?哀我征夫,独为匪民。
匪兕匪虎,率④彼旷野。哀我征夫,朝夕不暇。
有芃⑤者狐,率彼幽草。有栈⑥之车,行彼周道。
注释:①将:出征。②经营:征讨。③矜:通“鳏”。④率:沿着。⑤芃:兽毛蓬松。⑥栈:役车高高的样子。
1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全诗以一个征人的口吻凄凄惨惨道来,别有一份无奈中的苦楚。
B.全诗四章,每章四句,描写行役在外的征夫们艰险辛劳的生活。
C.全诗多用反问句式,诉说征夫所过的非人生活,情感表达强烈。
D.全诗借景寄情,表达改变命运,像兕、虎、狐那样自由生活的愿望。
12.下列选项中和例句所用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例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
A.何草不黄?何日不行?
B.匪兕匪虎,率彼旷野。
C.有芃者狐,率彼幽草。
D.有栈之车,行彼周道。
13.采用重章叠唱来抒情达意是《诗经》艺术表达的显著特点。请任选本诗中运用重章叠唱手法的句子并加以赏析。(6分)
三、高考链接(9分)
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节日期间,无论是家人团圆,还是老友欢聚,“吃”往往是必不可少的。因此,节后很多人会增添新的烦恼,那就是“节日肥”“过年肥”,减肥也就提到日程上来。事实上,生活中你会发现,有许多整天嚷嚷着要减肥或者正在减肥的人,其实根本不胖,反而是一些真正应该减肥的人对此却毫不在意,那么,怎么判断是否需要减肥呢?从医学角度来说,身材是否肥胖, ① 。体质指数是用体重千克数除以身高米数之平方而得出的数字,国人的健康体质指数为18.5~23.9,如果低于18.5,就是偏瘦,不需要减肥,而高于23.9,就可以考虑减肥了。
提到减肥,不少人都为之“奋斗”过,节食、跳绳、跑步都是常用的减肥方法。临床中还发现,很多人用不吃晚饭来减肥,这种方式不但难以长期坚持, ② ,有人就因此得了严重的胃病。而且,如果以后恢复吃晚饭, ③ ,甚至比以前更胖。不仅如此,不吃晚餐,营养素供给不足,蛋白质供应下降,肌肉量也会随之减少,体重反弹后,在同样的体重下,体脂率反而会比减肥前更高。因此,减肥一定要讲究科学。
14.下列句子中的“你”和文中画横线处的“你”,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你要觉得这段话对深化文章的主题没什么帮助,就删了吧。
B.听了老师的话,三个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不吭声了。
C.他是个非常用功的同学,尤其是钻研精神叫你不得不佩服。
D.请你选三名学生参加今年五月的“青春和梦想”演讲比赛。
15.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6分)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