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离骚》分层作业(解析版)
*基础达标+能力提升+链接高考 三步提升 建议用时:50分钟
一、基础链接(必做)(28分)
(一)课内阅读(12分)
1.下列句式与例句一致的一项是( )(3分)
例句:恐年岁之不吾与
A.高余冠之岌岌兮 B.肇锡余以嘉名
C.渐见愁煎迫 D.何言复来还
2.下列对加点词的活用情况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①鸷鸟之不群兮 ②足以荣汝身 ③字余曰灵均 ④固前圣之所厚
⑤高余冠之岌岌兮 ⑥回朕车以复路兮 ⑦謇朝谇而夕替 ⑧哀民生之多艰
A.①⑦/②③⑥/④⑤⑧ B.①/②③⑥/④⑤/⑦⑧
C.①⑦/②③④⑥/⑤⑧ D.①③/②⑥/④⑤/⑦/⑧
3.下列对文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表达了诗人悔恨的心情,面对昏庸的君王和奸诈的小人,诗人选择返回原路,拒绝同流合污。
B.本文塑造了一个高大的抒情主人公形象,展现了其崇高的理想、纯洁的人格和坚定的意志,体现了浪漫主义的创作精神。
C.语言上运用了“陆离”“芙蓉”等众多联绵词,富有音乐美和表现力。
D.大量运用比喻手法来表达志向,展现了诗人坚守节操、至死不渝的高尚情操。
4.下列对课文《离骚》内容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也是我国古代最长的一首抒情诗。在这首诗中,诗人的崇高理想和炽热的情感,绽放出异常耀眼的光芒。
B.关于《离骚》的命名,司马迁解释为“犹离忧也”,而汉代班固在《离骚赞序》中也提到:“离,即遭遇;骚,即忧愁。表明自己因遭遇忧愁而作此诗。”诗歌叙述了诗人的生平事迹和他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反复曲折地表达了他深沉的忧愁。
C.《离骚》展现了诗人对祖国的深情眷恋和对人民的热爱。屈原作为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怀有远大的抱负,他希望建立革新政治,挽救楚国于危难之中。
D.《离骚》不仅表现了屈原对真理的追求和报国的坚定意志,同时也揭示了他忧国忧民的思想与楚国黑暗政治之间的冲突。
(二)名篇名句默写(16分)
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屈原在《离骚》中两次写到“佩带”:第一次用“ ”一句写因为自己用香蕙作佩带而遭贬黜,第二次用“ ”一句写要加长自己的佩带。两句中的“佩带”都比喻自己高洁的品格。
(2)屈原在《离骚》中与韩愈的《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里“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相似境遇的诗句是:“ , 。”
(3)《离骚》中,面对污浊的社会,诗人看不到希望,忧愁烦闷,爆发出痛苦而无奈的浩叹的句子是:“ , 。”
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离骚》中以雄鹰作喻,表明自己不愿同流合污的句子是: , 。
(2)《离骚》中用比喻的手法,写出自己才能优秀却遭到嫉妒和造谣中伤的句子是: , 。
(3)《蜀道难》中“ , ”两句把蜀道上行人艰难的步履、惶恐的神情,绘声绘色地刻画出来,困危之状如在眼前。
(4)《蜀道难》用夸张手法写山势高险、枯松倒挂的句子是: , 。
二、能力提升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20分)
材料一:《离骚》者,屈原之所作也。屈原初事怀王,甚见信任。同列上官大夫妒害其宠,谗之王,王怒而疏屈原。屈原以忠信见疑,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犹遭也。骚,忧也。明己遭忧作辞也。是时周室已灭,七国并争。屈原痛君不明,信用群小,国将危亡,忠诚之情,怀不能已,故作《离骚》。上陈尧、舜、禹、汤、文王之法,下言羿、浇、桀、纣之失,以风。怀王终不觉寤,信反间之说,西朝于秦。秦人拘之,客死不还。至于襄王,复用谗言,逐屈原。在野又作《九章》赋以风谏,卒不见纳。不忍浊世,自投汨罗。原死之后,秦果灭楚。其辞为众贤所悼悲,故传于后。
(节选自班固《离骚赞序》)
材料二:原之为人,其志行虽或过于中庸而不可以为法,然皆出于忠君爱国之诚心。原之为书,其辞旨虽或流于跌宕怪神、怨怼激发而不可以为训,然皆生于缱绻恻怛、不能自已之至意。虽其不知学于北方,以求周公、仲尼之道,而独驰骋于变风、变雅①之末流,以故醇儒庄士或羞称之。然使世之放臣、屏子、怨妻、去妇,抆泪讴唫于下,而所天者幸而听之,则于彼此之间,天性民彝之善,岂不足以交有所发,而增夫三纲五典之重?
(节选自朱熹《楚辞集注·序》)
材料三:夫为井者泄淤泥而莹清泉,可以汲矣,而乃不汲,真不能不令人心恻也。故知王明则臣主并受其福,不明则臣主并受其辱,又何福之能得乎?然则怀王客死于秦,屈原沉没于渊,正并受其辱者耳,曷足怪也!张仪侮弄楚怀,直似儿戏,屈原乃欲托之为元首,望之如尧、舜、三王,虽忠亦痴。观者但取其心可矣昏愚庸主有何草制可定左右近待绝无与原同心者则原亦太孤孑而无助矣。且所草稿既未定,上官大夫等安得见之?既得而见,则是吾示天下以公也。公则无有我人,又何待夺,又何夺之而下与乎?即椎以为上官大夫之能可也,不待彼有夺意斯善矣。此以人事君之道,臣之所以广忠益者,真大忠也,甚不可以不察也。
(节选自李贽《焚书》)
【注】①变风、变雅:指《诗经》中《风》《雅》部分在西周衰乱时期的作品,与西周兴盛时期的作品“正风”“正雅”相对。
7.材料三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观者但取A其心B可矣C昏愚庸主D有何草制E可定F左右近侍G绝无H与原同心者I则原亦太孤J孑而无助矣。(4分)
8.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风,通“讽”,委婉劝谏,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风乎舞雩”的“风”意思不同。
B.训,规范、准则,与成语“不足为训”中的“训”意思相同。
C.“虽其不知学于北方”与“而耻学于师”(《师说》)两句中的“于”用法相同。
D.夺,夺取,与《陈情表》中“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的“夺”意思相同。
9.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班固解释了“离骚”一词的含义,其中“离”意味着遭受,“骚”则代表忧愁。他认为,《离骚》是屈原在遭遇困境时,因内心忧愁而创作的文学作品。
B.朱熹认为,一些醇儒庄士对屈原的作品持保留态度,甚至感到羞愧,不愿予以赞扬。这主要是因为屈原并未深入学习周公、孔子的学说,而是在变风、变雅等较为边缘的作品中施展才华。
C.朱熹指出,屈原的行为和言论源于对国家和君主的忠诚。他的言辞深刻表达了对楚国的深情以及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其诗歌能够激发读者的情感共鸣。
D.李贽对于怀王客死秦国和屈原沉没于深渊的结局感到不解,认为这种双方都遭受侮辱的结局本是可以避免的。如果君主能够明智行事,那么君臣双方都能享受到幸福和安宁。。
10.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屈原痛君不明,信用群小,国将危亡,忠诚之情,怀不能已,故作《离骚》。
(2)夫为井者泄淤泥而莹清泉,可以汲矣,而乃不汲,真不能不令人心恻也。
11.朱熹与李贽是如何批评屈原的,他们分别关注了哪些方面?请依据材料二和材料三进行简要概述。(3分)
三、链接高考(19分)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屈原的人格美
林庚
一
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诗人,在此之前我们只有《诗经》一类的民谣,而且都不知道谁是作者。作者的人格既少表现,所以作者不为人所重视,也不会使人发生兴趣。屈原是第一个改变了这种趋势的人,他使得诗坛上从此有了诗人,他在诗之外争取了人的地位;人不仅是诗的材料,而且人本身就是诗——这就是屈原首次带到诗坛的事件。
屈原伟大崇高的人格,无疑表现在他的作品上;然而我们今日提起《楚辞》,或提起屈原,这诗人所唤起的印象要比那些作品更集中、更明快。历史上无数的诗人正是为这个追求而努力,陶渊明、李太白、杜子美,都因此产生更大的影响。我们从那些作品里认识了诗人之后,诗人便成为一首无言的诗;我们因此感觉到一个人格的存在,一个更明快、更无尽的力量。这人格是一切诗人共同的向往,诗坛才成为一个人生的修炼所。
二
屈原伟大的人格,正生在一个热情求真的时代,先秦诸子思想的光芒,使人生从此成为一个崇高的醒觉;在这些光芒当中,屈原所受的影响,与其说是思想的,毋宁说更是感情的。有人以为屈原是儒家。然而孔子所最崇拜的周公,屈原却一次也没有提到过;孔子所最提倡的中庸之德,屈原更是背道而驰。屈原与孔子性格完全相反,然而屈原却与儒家的另一个思想家性格相投,那便是孟子。
孟子的思想形态是“浩然之气”。而屈原所谓的“中正”,便是孟子的“浩然之气”;屈原的“与天地兮比寿”,便是孟子的“塞于天地之间”。而屈原与孟子因此又都同样地具有一种感情上的诚意。孔子是生于先秦思想刚开始的时期,孟子则生于先秦思想最澎湃的时期。前者多少还有一点保守的色彩,至于孟子的时代则完全是进取的。这所谓进取,也就是对于真理的彻底的追求。这些真理的追求者,在理智上虽不见得相同,在感情上却正是一致的,那便是勇于求真的信心。庄子、孟子、韩非子,无一不是把全副的诚意放在真理的认识上,这就是屈原所受到的感染。
屈原不是一个思想家,然而在历史上他却比思想家更重要。秦汉以来,中国文化曾受三种力量的支配,一是儒家而近于法家的荀子,一是道家的庄子,一是“楚辞”。荀子支配了汉代,庄子支配了魏晋,《楚辞》则自建安以至盛唐莫不受它的支配。前二者只是固定的思想,而后者带来的却是一个真实思想的精神。只有唐代能于先秦之后,独成一个灿烂的文化时期,那正是《楚辞》的力量,在说明着屈原人格的启示。
屈原的一生都在奋斗之中,他斗争的对象,就是当时楚国的贵族政治。他虽生活于宫廷之中,却厌恶反对那宫廷里的一群人,这就是屈原所以永远显得如此寂寞的缘故。宫廷里的那班人都不能真正了解屈原、支持屈原。在那贵族势力掌控的宫廷中,屈原就是一个先知先觉者,所以说,“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在贵族制度行将崩溃的前夕,那些人还在醉生梦死、昏天黑地地过日子,屈原却在那里痛骂自己所属的这一阶级。我们这样了解他的独清独醒,屈原才是一个真正的醒觉者。因此他与宫廷之外的人民正是站在同一个方向的,这就是伟大的屈原,当他感到孤寂的时候,其实正是他最有力量的时候。
三
屈原生于战国纷纭之际,一般的人生观大都趋向于随机应变的巧捷机智。在那纵横离合的涡中,谁都只顾到当前的利害问题,谁也不肯再放眼于更远大的方面去。这便是当时思想界普遍的苦闷。孟子力竭声嘶地喊着“舍利取义”,那便是对这同一苦闷的反映与反抗。他们在这共有的苦闷上必然要统一成一种共同的力量:这力量乃是一种任何伟大思想家必具的坚定的人格美。屈原就在这人类共同的品行上表现出一种更为典型的集中的卓越的感情。
屈原厌恶巧捷机智的情绪,这在作品里时时表现着。屈原因此对于这个时代寄予一种同情的怜悯。时俗虽然失去了自主的力量,但是那醒觉的认识仍然是人生高贵的品行。屈原的伟大,便在于带来那坚定清醒的情操,而诉之于一种可喜的力量。他不是一种哲理而是一种哲理的感情,他在《橘颂》里说:“独立不迁,岂不可喜兮。”这可喜的便是那坚定清醒的情操。这情操在《离骚》里随处可见。如“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因此为那苦闷的时代,带来希望的感情,这便是那时代的苦闷对于屈原的磨炼。我们在这里乃获得生活上更长远的热力。在人生的旅程上我们本都是真理的向往者,我们都应当是一个醒觉的追求者。屈原正以这种力量唤醒了一代人的耳目。屈原用了无数华贵的诗句、纯洁的比喻,这些都流为后人辞藻的装饰。然而在屈原却不是装饰,他只是一种自然的呼唤,一种生命走向真理、走向永恒去的光明与美丽。那正是真与力的合一,美与善的交织,他因此感动了无数的人们。这伟大的人格,就这样,永远成为一首解释不完的最美的诗章。
(摘编自《诗人屈原及其作品研究》)
1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写诗的人,他的出现标志了“诗人”这一概念的产生。
B.屈原与孟子在理智与思想上不一定相同,但是他们性格相投,都拥有真诚的情感。
C.屈原的《楚辞》及其伟大的人格创造了先秦之后独有的文化高潮——灿烂的盛唐文化。
D.屈原对于污浊的社会现实有着清醒的认识,其哲学思考中的理性成就了他的伟大。
1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关于诗人人格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优秀的诗人本身就是一首无言的诗,读者通过作品认识诗人,感受其人格的存在。
B.无数的诗人都向往着伟大的人格,因为相较于作品,伟大人格对后世的影响更大。
C.诗人的人格具有一种明快而无尽的力量,这力量能唤醒向往真理、追求觉醒的人们。
D.诗人伟大的人格焕发出一种诗意的美,于是伟大的人格本身也成为一首美丽的诗。
14.下列《屈原列传》中关于屈原及其作品的表述,不能直接印证本文中屈原“伟大的人格”的一项是( )(3分)
A.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B.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
C.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
D.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15.文章第二部分的论说运用了哪些对比或比较?依据文本,简要概述。(4分)
16.影响屈原伟大的人格形成的主要因素有哪些?依据材料内容,分条梳理。(6分)
参考答案
1.D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言句式的能力。
例句为宾语前置句。应为“恐年岁之不与吾”句意:岁月不等待人令我心慌。
A.定语后置。应为“高余岌岌冠”句意:把我的帽子加得高高的。
B.状语后置。“肇以嘉名锡余”,句意:于是赐给我相应的美名。
C.被动句。句意:渐渐被忧愁逼迫煎熬。
D.宾语前置句。“言何复来还”,句意:说什么再回来。
故选D。
2.D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中的词类活用现象的理解能力。
①名词作动词,合群。句意:凶猛的鸟不会与凡鸟同群啊。
②使动用法,使……荣。句意:足够让你享尽荣华富贵。
③名词作动词,取字。句意:给我取字为灵均。
④形容词作动词,推崇。句意:本来是古代圣贤所推重的。
⑤形容词作动词,加高。句意:再加高我高高的帽子啊。
⑥使动用法,使……回,调转。句意:调转我的车子返回原路。
⑦名词作状语,在早晨。句意:早上进谏,晚上就被贬黜。
⑧为动用法,为……哀伤。句意:我为百姓生活多灾多难哀伤。
①③名词作动词,②⑥使动用法,④⑤形容词作动词,⑦名词作状语,⑧为动用法。
故选D。
3.A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段情感、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理解能力。
A.“后悔的心情”错。这里写出屈原的矛盾、犹豫。选择留下的话,自己理想不被理解,而且惨遭迫害;选择离开的话,与他深厚的爱国感情不能相容。所以诗人在犹豫、彷徨。
故选A。
4.B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分析和理解能力。
B.“诗歌叙述了诗人的生平事迹和他对未来的美好向往”分析不当,诗歌主要抒写了诗人的身世、思想和境遇,表现了理想与现实的对立,进取和退隐的矛盾。
故选B。
5. 既替余以蕙 兮 长余佩之陆离 余虽好修姱以羁兮 謇朝谇而夕替 忳郁邑余侘傺兮 吾独穷困乎此时也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
易错字词:蕙 、姱、羁、謇、谇、忳郁、侘傺。
6. 鸷鸟之不群兮 自前世而固然 众女嫉余之蛾眉兮 谣诼谓余以善淫 扪参历井仰胁息 以手抚膺坐长叹 连峰去天不盈尺 枯松倒挂倚绝壁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
默写时注意以下字词:鸷、然、蛾、诼、扪、膺、盈、壁。
7.CFI 8.D 9.D 10.(1)屈原对楚怀王不能明辨是非,听信并任用小人,国家将要灭亡感到痛心,他忠君爱国的情感,在心中不能抑制,因此创作了《离骚》。
(2)建造这口井的人清理了淤泥让泉水变得清澈,已经可以取水使用了,然而却不去取水,这真的不能不让人心中悲痛。 11.①朱熹从行为准则和文学创作两方面对屈原提出了批评,认为屈原的行为超出了中庸之道,文学作品辞藻奇特、情感激烈,都不能作为典范。
②李贽从对君主的期望和处理同僚关系的策略两方面对屈原提出了批评,认为屈原对君主的期望过于理想化,且处理与同僚的关系时过于冲动,缺乏策略。
【导语】《离骚》的创作背景体现了屈原创作的深刻内涵和时代背景。班固解释了屈原因忠被谗疏的遭遇,而借用《离骚》表达忧愤。朱熹则批评屈原虽忠君爱国,但其文辞风格偏异,不入儒家正统。然而,他也认可屈原对人心启迪的潜力。李贽强调楚怀王的昏庸和屈原的忠诚无援,指出屈原行事过于孤立,不能融入人主之间。三者视角各异,展现了对屈原及其作品的多层次理解。
7.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观看的人只需要理解他的心情就可以了。昏庸的君主能制定出什么好的法律条文呢?周围的近侍没有人和屈原的想法是一样的,那么屈原也就太孤独和无助了。
“观者但取其心可矣”为完整的结构,“矣”作句末语气词,所以应在“矣”后断开,即C处;
“昏愚庸主有何草制可定”是一个问句,所以在“定”后断开,即F处;
“与原同心者”作“绝无”的宾语,“……者”是一个固定句式,“……的人”,所以在“者”后断开,即I处。
故选CFI。
8.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及重要实词的识记和理解能力。
A.委婉劝谏/吹风。句意:来讽刺;/在舞雩台上吹风。
B.准则/准则。句意:充满怨恨和激昂的情感而不可以当成写作的典范和法则;/不足以作为准则或榜样。
C.介词,表示动作的处所/介词,表示动作的对象。句意:虽然他没有在北方学习周公、孔子的学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
D.“意思相同”错误。被抢夺/强行改变。句意:又何必担心被抢夺;/舅父强行改变了母亲守节的志向。
故选D。
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概括文本内容的能力。
D.“李贽对怀王客死秦国和屈原沉没于深渊的结局感到奇怪”错误,文中说“曷足怪也”,即有什么值得奇怪的呢?就是不感到奇怪。
故选D。
10.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痛”,对……感到痛心;“信用”,听信并任用;“已”,抑制。
(2)“泄”,清理;“莹”,使……变清澈;“恻”,悲痛。
1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①“虽其不知学于北方,以求周公、仲尼之道,而独驰骋于变风、变雅之末流,以故醇儒庄士或羞称之”,朱熹批评屈原没有学习周公、孔子的学说,而是在变风、变雅一类的末流作品中发挥才能,因此不被一些醇儒庄士所称赞。
②“故知王明则臣主并受其福,不明则臣主并受其辱,又何福之能得乎”“即椎以为上官大夫之能可也,不待彼有夺意斯善矣。此以人事君之道,臣之所以广忠益者,真大忠也,甚不可以不察也”,李贽批评屈原对昏庸的君主抱有不切实际的期望,认为他应该更加明智地处理与君主的关系,而不是过于理想化地看待君主,导致自己最终的悲剧结局。
参考译文:
材料一:《离骚》,是屈原写的。屈原最初侍奉楚怀王,很受信任。同朝为官的上官大夫嫉妒他受宠,就在怀王面前说他的坏话,怀王很生气因而疏远了屈原。屈原忠诚正直却被怀疑,心中忧愁苦闷就创作了《离骚》。这里的“离”,是遭遇的意思。“骚”,是忧愁的意思。表明自己遭遇忧愁才创作了这篇诗作。这时周朝已经灭亡,(秦国、齐国、楚国、赵国、魏国、韩国、燕国)这七个国家相互争夺霸主地位。屈原对楚怀王不能明辨是非,听信并任用小人,国家将要灭亡感到痛心,他忠君爱国的情感,在心中不能抑制,因此创作了《离骚》。诗中列举了上古时期尧、舜、禹、汤、周文王这些贤明君主的治国之道,又谈到了羿、浇、夏桀、商纣这些暴君的过失,来讽谏怀王。(但)怀王始终没有醒悟,听信了离间之说,向西出使秦国。秦国扣留了他,他最终客死秦国没能回去。到了楚襄王时,襄王又听信谗言,放逐屈原。屈原在流放期间又创作了《九章》来讽喻规劝楚王,但最终还是没有被采纳。他无法忍受这种污浊的世道,就自己投进了汨罗江。屈原死后,秦国果然攻灭了楚国。屈原的诗篇被众多贤士哀叹悲悼,因此流传到了后世。
材料二:屈原为人,他的思想行为虽然有时超出了中庸之道而不能作为典范来效法,然而这都源于他忠君爱国的诚恳心意。屈原写的文章,其言辞和主旨虽然有时趋向跌宕起伏、怪诞神异,充满怨恨和激昂的情感而不可以当成写作的典范和法则,然而这都是源于他内心深沉忧伤、无法抑制的真挚情感。虽然他没有向北方的学者学习,来探究周公、孔子的学说,只在变风、变雅之类的末流作品中纵横自如,因此那些纯正的儒家学者和庄重的人士有的羞于称赞他的作品。但让世上被放逐的大臣、遭到遗弃的孩子、心生怨恨的妻子、被丈夫休弃的妇女吟诵屈原的作品,他们都会默然擦眼泪,如果国君有幸而听了他的建议,那么在人们之间,人民善良的天性,难道不会得到发扬,让社会上更加重视道德人伦的力量吗?
材料三:建造这口井的人清理了淤泥让泉水变得清澈,已经可以取水使用了,然而却不去取水,这真的不能不让人心中悲痛。由此可知(如果)君主明智那么君臣都能享受到福祉,(如果)君主不明智那么君臣都会遭受耻辱,又怎么能享受到福祉呢?然而怀王客死于秦国,屈原沉没于深渊,他们正是一起遭受侮辱的结果啊,这有什么值得奇怪的呢!张仪欺诈玩弄楚怀王,简直就像儿戏一样,而屈原竟然想把希望托付在楚怀王身上,希望怀王能像尧、舜以及三王那样贤明,虽然忠诚但也有几分痴愚。观看的人只需要理解他的心情就可以了。昏庸的君主能制定出什么好的法律条文呢?周围的近侍没有人和屈原的想法是一样的,那么屈原也就太孤独和无助了。况且草稿既然尚未最终确定,上官大夫等人怎么可能看到它呢?既然他们看到了,那就说明这是我向天下表示公开。既然公开那就没有你我之分,又何必担心被抢夺,又为什么要把草稿拿去给别人看呢?就算认为是上官大夫能修改也可以,不需要等到他有抢夺的意思才好啊。这是为人臣子侍奉君主的道理,臣子广施忠心、增进国家利益,这才是真正的忠诚,实在不能不明察啊。
12.B 13.B 14.A 15.①将屈原与孔子的思想、性格进行对比。②将屈原、孔子性格的不同和屈原、孟子性格气质的相同做对比。③将孔子所处的时代与屈原、孟子所处的时代相比较。④将荀子、庄子对后世的影响与屈原的影响相比较。⑤将世人的醉生梦死、昏天黑地与屈原的独清、独醒做对比。 16.①屈原所处时代的热情求真的时代精神的孕育。②思想界共有的时代苦闷所形成的一种共同力量的催发。③面对污浊的世道,屈原自身的反抗精神、悲悯情怀、清醒认知和坚定意志的铸造。
【解析】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第一个写诗的人”错,原文是“第一位诗人”,选项偷换概念;
C.“创造了”错,原文只说楚辞“支配”(影响)了唐文化,不是说“创造”了盛唐文化;
D.“哲学思考中的理性成就了他的伟大”错,屈原的伟大不在于哲学的理性,而在于“哲理的感情”。
故选B。
13.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
B.“因为相较于作品,伟大人格对后世的影响更大”逻辑错误,因果关系于文无据,原文“历史上无数的诗人正是为这个追求而努力,陶渊明、李太白、杜子美,都因此产生更大的影响”对后世影响大小没有与作品作比较。
故选B。
1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A.表述只涉及屈原在治学与政治上的才能,与人格无关。
故选A。
1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孔子所最崇拜的周公,屈原却一次也没有提到过;孔子所最提倡的中庸之德,屈原更是背道而驰”,将屈原与孔子的思想、性格进行对比。
“孟子的思想形态是‘浩然之气’。而屈原所谓的‘中正’,便是孟子的‘浩然之气’;屈原的‘与天地兮比寿’,便是孟子的‘塞于天地之间’。而屈原与孟子因此又都同样地具有一种感情上的诚意”,将屈原、孔子性格的不同和屈原、孟子性格气质的相同做对比。
“孔子是生于先秦思想刚开始的时期,孟子则生于先秦思想最澎湃的时期”,将孔子所处的时代与屈原、孟子所处的时代相比较。
“荀子支配了汉代,庄子支配了魏晋,《楚辞》则自建安以至盛唐莫不受它的支配。前二者只是固定的思想,而后者带来的却是一个真实思想的精神”,将荀子、庄子对后世的影响与屈原的影响相比较。
“在贵族制度行将崩溃的前夕,那些人还在醉生梦死、昏天黑地地过日子,屈原却在那里痛骂自己所属的这一阶级。我们这样了解他的独清独醒,屈原才是一个真正的醒觉者”,将世人的醉生梦死、昏天黑地与屈原的独清、独醒做对比。
1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信息的整合和对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
结合“屈原伟大的人格,正生在一个热情求真的时代,先秦诸子思想的光芒,使人生从此成为一个崇高的醒觉;在这些光芒当中,屈原所受的影响,与其说是思想的,毋宁说更是感情的”可知,屈原的时代,正是先秦诸子思想的光芒的时代,屈原伟大人格的形成是屈原所处时代的热情求真的时代精神的孕育。
结合“这便是当时思想界普遍的苦闷……他们在这共有的苦闷上必然要统一成一种共同的力量;这力量乃是一种任何伟大思想家必具的坚定的人格美。屈原就在这人类共同的品行上表现出一种更为典型的集中的卓越的感情”可知,屈原伟大人格形成是先秦时代伟大思想家思想界共有的时代苦闷所形成的一种共同力量的催发。
结合“时俗虽然失去了自主的力量,但是那醒觉的认识仍然是人生高贵的品行。屈原的伟大,便在于带来那坚定清醒的情操,而诉之于一种可喜的力量”“屈原因此为那苦闷的时代,带来希望的感情,这便是那时代的苦闷对于屈原的磨炼”可知,面对污浊的世道,屈原伟大人格形成实际是屈原自身的反抗精神、悲悯情怀、清醒认知和坚定意志的铸造。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离骚》分层作业(原卷版)
*基础达标+能力提升+链接高考 三步提升 建议用时:50分钟
一、基础达标链接(必做)(28分)
(一)课内阅读(12分)
1.下列句式与例句一致的一项是( )(3分)
例句:恐年岁之不吾与
A.高余冠之岌岌兮 B.肇锡余以嘉名
C.渐见愁煎迫 D.何言复来还
2.下列对加点词的活用情况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①鸷鸟之不群兮 ②足以荣汝身 ③字余曰灵均 ④固前圣之所厚
⑤高余冠之岌岌兮 ⑥回朕车以复路兮 ⑦謇朝谇而夕替 ⑧哀民生之多艰
A.①⑦/②③⑥/④⑤⑧ B.①/②③⑥/④⑤/⑦⑧
C.①⑦/②③④⑥/⑤⑧ D.①③/②⑥/④⑤/⑦/⑧
3.下列对文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表达了诗人悔恨的心情,面对昏庸的君王和奸诈的小人,诗人选择返回原路,拒绝同流合污。
B.本文塑造了一个高大的抒情主人公形象,展现了其崇高的理想、纯洁的人格和坚定的意志,体现了浪漫主义的创作精神。
C.语言上运用了“陆离”“芙蓉”等众多联绵词,富有音乐美和表现力。
D.大量运用比喻手法来表达志向,展现了诗人坚守节操、至死不渝的高尚情操。
4.下列对课文《离骚》内容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也是我国古代最长的一首抒情诗。在这首诗中,诗人的崇高理想和炽热的情感,绽放出异常耀眼的光芒。
B.关于《离骚》的命名,司马迁解释为“犹离忧也”,而汉代班固在《离骚赞序》中也提到:“离,即遭遇;骚,即忧愁。表明自己因遭遇忧愁而作此诗。”诗歌叙述了诗人的生平事迹和他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反复曲折地表达了他深沉的忧愁。
C.《离骚》展现了诗人对祖国的深情眷恋和对人民的热爱。屈原作为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怀有远大的抱负,他希望建立革新政治,挽救楚国于危难之中。
D.《离骚》不仅表现了屈原对真理的追求和报国的坚定意志,同时也揭示了他忧国忧民的思想与楚国黑暗政治之间的冲突。
(二)名篇名句默写(16分)
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屈原在《离骚》中两次写到“佩带”:第一次用“ ”一句写因为自己用香蕙作佩带而遭贬黜,第二次用“ ”一句写要加长自己的佩带。两句中的“佩带”都比喻自己高洁的品格。
(2)屈原在《离骚》中与韩愈的《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里“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相似境遇的诗句是:“ , 。”
(3)《离骚》中,面对污浊的社会,诗人看不到希望,忧愁烦闷,爆发出痛苦而无奈的浩叹的句子是:“ , 。”
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0分)
(1)《离骚》中以雄鹰作喻,表明自己不愿同流合污的句子是: , 。
(2)《离骚》中用比喻的手法,写出自己才能优秀却遭到嫉妒和造谣中伤的句子是: , 。
(3)《蜀道难》中“ , ”两句把蜀道上行人艰难的步履、惶恐的神情,绘声绘色地刻画出来,困危之状如在眼前。
(4)《蜀道难》用夸张手法写山势高险、枯松倒挂的句子是: , 。
二、能力提升(21分)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20分)
材料一:《离骚》者,屈原之所作也。屈原初事怀王,甚见信任。同列上官大夫妒害其宠,谗之王,王怒而疏屈原。屈原以忠信见疑,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犹遭也。骚,忧也。明己遭忧作辞也。是时周室已灭,七国并争。屈原痛君不明,信用群小,国将危亡,忠诚之情,怀不能已,故作《离骚》。上陈尧、舜、禹、汤、文王之法,下言羿、浇、桀、纣之失,以风。怀王终不觉寤,信反间之说,西朝于秦。秦人拘之,客死不还。至于襄王,复用谗言,逐屈原。在野又作《九章》赋以风谏,卒不见纳。不忍浊世,自投汨罗。原死之后,秦果灭楚。其辞为众贤所悼悲,故传于后。
(节选自班固《离骚赞序》)
材料二:原之为人,其志行虽或过于中庸而不可以为法,然皆出于忠君爱国之诚心。原之为书,其辞旨虽或流于跌宕怪神、怨怼激发而不可以为训,然皆生于缱绻恻怛、不能自已之至意。虽其不知学于北方,以求周公、仲尼之道,而独驰骋于变风、变雅①之末流,以故醇儒庄士或羞称之。然使世之放臣、屏子、怨妻、去妇,抆泪讴唫于下,而所天者幸而听之,则于彼此之间,天性民彝之善,岂不足以交有所发,而增夫三纲五典之重?
(节选自朱熹《楚辞集注·序》)
材料三:夫为井者泄淤泥而莹清泉,可以汲矣,而乃不汲,真不能不令人心恻也。故知王明则臣主并受其福,不明则臣主并受其辱,又何福之能得乎?然则怀王客死于秦,屈原沉没于渊,正并受其辱者耳,曷足怪也!张仪侮弄楚怀,直似儿戏,屈原乃欲托之为元首,望之如尧、舜、三王,虽忠亦痴。观者但取其心可矣昏愚庸主有何草制可定左右近待绝无与原同心者则原亦太孤孑而无助矣。且所草稿既未定,上官大夫等安得见之?既得而见,则是吾示天下以公也。公则无有我人,又何待夺,又何夺之而下与乎?即椎以为上官大夫之能可也,不待彼有夺意斯善矣。此以人事君之道,臣之所以广忠益者,真大忠也,甚不可以不察也。
(节选自李贽《焚书》)
【注】①变风、变雅:指《诗经》中《风》《雅》部分在西周衰乱时期的作品,与西周兴盛时期的作品“正风”“正雅”相对。
7.材料三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观者但取A其心B可矣C昏愚庸主D有何草制E可定F左右近侍G绝无H与原同心者I则原亦太孤J孑而无助矣。(3分)
8.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风,通“讽”,委婉劝谏,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风乎舞雩”的“风”意思不同。
B.训,规范、准则,与成语“不足为训”中的“训”意思相同。
C.“虽其不知学于北方”与“而耻学于师”(《师说》)两句中的“于”用法相同。
D.夺,夺取,与《陈情表》中“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的“夺”意思相同。
9.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班固解释了“离骚”一词的含义,其中“离”意味着遭受,“骚”则代表忧愁。他认为,《离骚》是屈原在遭遇困境时,因内心忧愁而创作的文学作品。
B.朱熹认为,一些醇儒庄士对屈原的作品持保留态度,甚至感到羞愧,不愿予以赞扬。这主要是因为屈原并未深入学习周公、孔子的学说,而是在变风、变雅等较为边缘的作品中施展才华。
C.朱熹指出,屈原的行为和言论源于对国家和君主的忠诚。他的言辞深刻表达了对楚国的深情以及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其诗歌能够激发读者的情感共鸣。
D.李贽对于怀王客死秦国和屈原沉没于深渊的结局感到不解,认为这种双方都遭受侮辱的结局本是可以避免的。如果君主能够明智行事,那么君臣双方都能享受到幸福和安宁。。
10.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屈原痛君不明,信用群小,国将危亡,忠诚之情,怀不能已,故作《离骚》。
(2)夫为井者泄淤泥而莹清泉,可以汲矣,而乃不汲,真不能不令人心恻也。
11.朱熹与李贽是如何批评屈原的,他们分别关注了哪些方面?请依据材料二和材料三进行简要概述。(3分)
三、链接高考(19分)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屈原的人格美
林庚
一
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诗人,在此之前我们只有《诗经》一类的民谣,而且都不知道谁是作者。作者的人格既少表现,所以作者不为人所重视,也不会使人发生兴趣。屈原是第一个改变了这种趋势的人,他使得诗坛上从此有了诗人,他在诗之外争取了人的地位;人不仅是诗的材料,而且人本身就是诗——这就是屈原首次带到诗坛的事件。
屈原伟大崇高的人格,无疑表现在他的作品上;然而我们今日提起《楚辞》,或提起屈原,这诗人所唤起的印象要比那些作品更集中、更明快。历史上无数的诗人正是为这个追求而努力,陶渊明、李太白、杜子美,都因此产生更大的影响。我们从那些作品里认识了诗人之后,诗人便成为一首无言的诗;我们因此感觉到一个人格的存在,一个更明快、更无尽的力量。这人格是一切诗人共同的向往,诗坛才成为一个人生的修炼所。
二
屈原伟大的人格,正生在一个热情求真的时代,先秦诸子思想的光芒,使人生从此成为一个崇高的醒觉;在这些光芒当中,屈原所受的影响,与其说是思想的,毋宁说更是感情的。有人以为屈原是儒家。然而孔子所最崇拜的周公,屈原却一次也没有提到过;孔子所最提倡的中庸之德,屈原更是背道而驰。屈原与孔子性格完全相反,然而屈原却与儒家的另一个思想家性格相投,那便是孟子。
孟子的思想形态是“浩然之气”。而屈原所谓的“中正”,便是孟子的“浩然之气”;屈原的“与天地兮比寿”,便是孟子的“塞于天地之间”。而屈原与孟子因此又都同样地具有一种感情上的诚意。孔子是生于先秦思想刚开始的时期,孟子则生于先秦思想最澎湃的时期。前者多少还有一点保守的色彩,至于孟子的时代则完全是进取的。这所谓进取,也就是对于真理的彻底的追求。这些真理的追求者,在理智上虽不见得相同,在感情上却正是一致的,那便是勇于求真的信心。庄子、孟子、韩非子,无一不是把全副的诚意放在真理的认识上,这就是屈原所受到的感染。
屈原不是一个思想家,然而在历史上他却比思想家更重要。秦汉以来,中国文化曾受三种力量的支配,一是儒家而近于法家的荀子,一是道家的庄子,一是“楚辞”。荀子支配了汉代,庄子支配了魏晋,《楚辞》则自建安以至盛唐莫不受它的支配。前二者只是固定的思想,而后者带来的却是一个真实思想的精神。只有唐代能于先秦之后,独成一个灿烂的文化时期,那正是《楚辞》的力量,在说明着屈原人格的启示。
屈原的一生都在奋斗之中,他斗争的对象,就是当时楚国的贵族政治。他虽生活于宫廷之中,却厌恶反对那宫廷里的一群人,这就是屈原所以永远显得如此寂寞的缘故。宫廷里的那班人都不能真正了解屈原、支持屈原。在那贵族势力掌控的宫廷中,屈原就是一个先知先觉者,所以说,“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在贵族制度行将崩溃的前夕,那些人还在醉生梦死、昏天黑地地过日子,屈原却在那里痛骂自己所属的这一阶级。我们这样了解他的独清独醒,屈原才是一个真正的醒觉者。因此他与宫廷之外的人民正是站在同一个方向的,这就是伟大的屈原,当他感到孤寂的时候,其实正是他最有力量的时候。
三
屈原生于战国纷纭之际,一般的人生观大都趋向于随机应变的巧捷机智。在那纵横离合的涡中,谁都只顾到当前的利害问题,谁也不肯再放眼于更远大的方面去。这便是当时思想界普遍的苦闷。孟子力竭声嘶地喊着“舍利取义”,那便是对这同一苦闷的反映与反抗。他们在这共有的苦闷上必然要统一成一种共同的力量:这力量乃是一种任何伟大思想家必具的坚定的人格美。屈原就在这人类共同的品行上表现出一种更为典型的集中的卓越的感情。
屈原厌恶巧捷机智的情绪,这在作品里时时表现着。屈原因此对于这个时代寄予一种同情的怜悯。时俗虽然失去了自主的力量,但是那醒觉的认识仍然是人生高贵的品行。屈原的伟大,便在于带来那坚定清醒的情操,而诉之于一种可喜的力量。他不是一种哲理而是一种哲理的感情,他在《橘颂》里说:“独立不迁,岂不可喜兮。”这可喜的便是那坚定清醒的情操。这情操在《离骚》里随处可见。如“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因此为那苦闷的时代,带来希望的感情,这便是那时代的苦闷对于屈原的磨炼。我们在这里乃获得生活上更长远的热力。在人生的旅程上我们本都是真理的向往者,我们都应当是一个醒觉的追求者。屈原正以这种力量唤醒了一代人的耳目。屈原用了无数华贵的诗句、纯洁的比喻,这些都流为后人辞藻的装饰。然而在屈原却不是装饰,他只是一种自然的呼唤,一种生命走向真理、走向永恒去的光明与美丽。那正是真与力的合一,美与善的交织,他因此感动了无数的人们。这伟大的人格,就这样,永远成为一首解释不完的最美的诗章。
(摘编自《诗人屈原及其作品研究》)
1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写诗的人,他的出现标志了“诗人”这一概念的产生。
B.屈原与孟子在理智与思想上不一定相同,但是他们性格相投,都拥有真诚的情感。
C.屈原的《楚辞》及其伟大的人格创造了先秦之后独有的文化高潮——灿烂的盛唐文化。
D.屈原对于污浊的社会现实有着清醒的认识,其哲学思考中的理性成就了他的伟大。
1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关于诗人人格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优秀的诗人本身就是一首无言的诗,读者通过作品认识诗人,感受其人格的存在。
B.无数的诗人都向往着伟大的人格,因为相较于作品,伟大人格对后世的影响更大。
C.诗人的人格具有一种明快而无尽的力量,这力量能唤醒向往真理、追求觉醒的人们。
D.诗人伟大的人格焕发出一种诗意的美,于是伟大的人格本身也成为一首美丽的诗。
14.下列《屈原列传》中关于屈原及其作品的表述,不能直接印证本文中屈原“伟大的人格”的一项是( )(3分)
A.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B.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
C.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
D.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15.文章第二部分的论说运用了哪些对比或比较?依据文本,简要概述。(4分)
16.影响屈原伟大的人格形成的主要因素有哪些?依据材料内容,分条梳理。(6分)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