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蜀道难》《蜀相》分层作业(解析版)
*基础达标+能力提升+链接高考 三步提升 建议用时:50分钟
一、基础达标(必做)(24分)
(一)课内阅读(12分)
1.下列每组句子中加粗词语的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危乎高哉(危:危险) 汝岂得自由(古今意义相同,不受限制)
B.扪参历井仰胁息(参、井:均为星宿名,相传为蜀、秦的分野) 青泥何盘盘(盘盘:形容山路曲折盘旋)
C.使人听此凋朱颜(凋:使……凋谢,这里是指脸色由红润变成铁青) 西当太白有鸟道(当:应当)
D.以手抚膺坐长叹(抚膺:抚摸着双腿) 连峰去天不盈尺(去:距离)
2.下列对《蜀道难》这首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蜀道难》是一首近体诗,以七言句式为主,间杂四言、五言、六言、八言等,长短不一,错落有致,时而散漫,时而整齐,随心所欲,又舒卷自如,体现了诗人自由奔放的语言风格。
B.诗人运用“蚕丛、鱼凫开国”“五丁开山”等典故,为蜀道开辟之难增添了神奇色彩。
C.诗人在描述蜀道山高路险时,并未直接描绘,而是通过描绘悲鸟、古木、夜月、空山等景象,动静结合,声形并茂,勾勒出山中空旷而令人畏惧的环境以及凄凉悲怆的氛围,不禁让人感叹友人何苦冒险入蜀。
D.诗歌的结尾处“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一句,为全诗定下了雄浑的感情基调,与开头相呼应,使全诗首尾相连,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3.以下对《蜀相》这首诗的分析中,哪一项是不恰当的( )(3分)
A.首联通过一问一答的方式,点明了祠堂的位置,“森森”二字形容柏树的茂盛与繁密,展现了柏树的雄伟与质朴,让人联想到诸葛亮的形象。
B.颔联中的“自”和“空”两字是全诗的精髓,运用得极为生动,诗人将情感融入景物之中,通过景物传达出诗人内心的淡泊与宁静。
C.颈联将读者带入战乱频仍的三国时代,在宏大的历史背景下,勾勒出一位救世济民的贤相形象,寄托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期望。
D.尾联咏叹诸葛亮病逝军中、功业未竟的不幸,使他的精神境界得到提升,隐含了诗人对时局的忧虑和以身许国的志向。
4.下列对《蜀相》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中,哪一项是不正确的( )(3分)
A.题目为“蜀相”,而非“诸葛祠”,可见老杜此诗意在赞颂人而非祠堂。此诗从祠堂写起,因武侯祠而思念蜀相,也是情理之中。
B.首联以设问开始,直截了当,一问一答,自成一体;颔联紧接上文,描绘祠堂内的春日景色;颈联进一步展开,评价诸葛武侯;尾联总结全诗,表达对诸葛武侯的哀悼。
C.这首诗成功地描绘了丞相祠堂的特定场景,精确捕捉了森森古柏、映阶春草和隔叶黄鹂等最能体现典型特征的景物,用以烘托一种静谧、庄严的氛围,借此表达诗人在这种氛围中所感受到的今昔对比的特定情感。
D.诗句具有卓越的概括力,这在颈联对诸葛亮的品德和一生事业的描述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二)、名篇名句默写(12分)
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蜀相》中将对诸葛亮的崇敬、叹惋之情跟杜甫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熔铸成的千古名句是:“ , ”。
(2)李白《蜀道难》中,“ , ”两句诗使用夸张手法,正面描写山之高峻、崖之陡峭,以此表现蜀道之难。
(3)杜甫《客至》中“ , ”两句通过描写诗人邀请邻翁共饮的细节表现了两人诚挚、率真的友情。
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蜀相》中“ ? ”两句诗人运用带有咏叹情调的自问自答句式,追思缅怀,奠定了全诗悲凉的感情基调。
(2)《蜀相》中描写祠堂内幽静的春景的诗句:“ , 。”
(3)《蜀相》中写诸葛亮才智和功业的诗句:“ , 。”
能力提升
古代诗歌阅读
(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9分)
送友人入蜀①
李白
见说蚕丛路,崎岖不易行。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
芳树笼秦栈,春流绕蜀城。升沉应已定,不必问君平②。
【注】①这首诗作于天宝二年(743),诗人当时在长安受到权贵的排挤。②君平:是汉代严遵的字,他不愿做官,过着隐居生活,曾经在成都市上以卖卜为生。
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本诗中的“蚕从”与《蜀道难》中“蚕丛及鱼凫”中的“蚕丛”意义相同。
B.颈联中远景与近景上下配合,相互映衬,描绘了一幅瑰丽的蜀道山水画卷。
C.尾联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忠告,强调不应轻信君平的占卜之言,而是应积极追求自己的理想与抱负。
D.本诗运用了描写与议论相结合的表达方式,风格清新俊逸,节奏跌宕起伏,变化多端。
8.《蜀道难》与《送友人人蜀》均以蜀道为题材,请结合具体诗句,比较两诗在主题内容上的相似之处与差异。(6分)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9分)
舜庙怀古
陆游
云断苍梧[注]竟不归,江边古庙锁朱扉。
山川不为兴亡改,风月应怜感慨非。
孤枕有时莺唤梦,斜风无赖客添衣。
千年回首消磨尽,输与渔舟送落晖。
[注]苍梧:相传舜帝驾崩于此。
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云断苍梧”揭示了舜帝辞世的地点,营造出一种悲伤而庄重的氛围。
B.诗人亲临江畔的舜庙进行凭吊,目睹朱红大门紧闭的冷清景象,不禁感慨万千。
C.颔联通过拟人手法,将诗人的主观情感投射到自然景物之中,情景交融。
D.舜帝昔日的辉煌已荡然无存,诗人乘着一叶扁舟,在夕阳的余晖中渐行渐远。
10.本诗与杜甫的《蜀相》均属于怀古诗篇,但情感的侧重点存在差异。请简要分析。(6分)
三、链接高考(12分)
(一)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必做)(6分)
相和歌辞·蜀道难
唐·张文琮
梁山【注】镇地险,积石阻云端。
深谷下寥廓,层岩上都盘。
飞梁架绝岭,栈道接危峦。
揽辔独长息,方知斯路难。
【注】“梁山”即“高梁山”“大剑山”,主峰在今四川剑阁境内。晋时张载《剑阁铭》所谓“岩岩梁山,积石峨峨”就是说的这里。
11、张文琮的《相和歌辞·蜀道难》与李白的《蜀道难》均描绘了蜀道的山川险峻,但两者的风格截然不同。请结合具体内容,对比分析这两首诗的风格差异。(6分)
(二).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各题。(必做)(6分)
折桂令·诸葛武侯
鲜于必仁
草庐当日楼桑①。任虎战中原,龙卧南阳。八阵图成,三分国峙,万古鹰扬②。
《出师表》谋谟庙堂,《梁甫吟》感叹岩廊③。成败难量。五丈秋风,落日苍茫。
【注】①楼桑:在今河北涿县,相传是刘备故里。②鹰扬:逞威,大展雄才。③岩廊:庙堂,朝廷。
这首元曲与《蜀相》在题材内容和思想情感上有什么相同之处?请简要分析。(6分)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选做)(10分)
定居草堂的初期,杜甫的心情获得了片刻的宁静,写了不少颇具安恬情味的田园诗,然而这种心境是以“故人供禄米”为条件的,他没有任何经济来源,全靠故人的周济,一旦故人稍怠,立刻就会陷入困境。他们偶有接济失时,杜甫的生活就成问题。定居草堂之后,杜甫生活安顿下来,开始游览成都古迹,并与一些风雅人士交往。
杜甫曾瞻仰过武侯祠,作《蜀相》诗,对诸葛亮一生的______功绩做出高度的评价,为其未能收复中原完成统一大业而痛洒千秋之泪。此诗虽为吊古,却有伤今之意。当时战乱尚未平息,山河破碎,字内烟腾,于此国事维艰之际,是多么需要有一位武侯这样的贤相来主持国政!此外,诗中写他羡慕诸葛亮得遇明主,也含有不满于肃宗的意思,他素怀______的远大志向,却被冷落与排挤,这种不平之气隐隐透于诗中。
游览古迹的同时,杜甫还结交了一些风雅人士。他有一个邻居黄四娘,她家院子里种着成畦的花木,春天一到,______,杜甫曾去观赏,写出的诗作《江畔独步寻花》也花团锦簇、蝶舞莺歌,充满无限生机。杜甫与江村农家关系也很密切,农人时常送给他一些蔬菜,他也常把种植的草药赠予他们。在与农民的接触中,他对农民的纯洁心性有了深入的理解,他出乎意料地在农家茅舍里找到了寻觅许久的赤诚之心,从不通文墨的农民身上读到了自己的生活信条。这使他感到在______间自己的归宿还是与农民的茅舍相杂为好。代宗即位后,曾召杜甫回京补京兆功曹参军,他没有赴任,想来与此不无关系。
13.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磊磊悬壶济世五光十色芸芸众生
B.赫赫悬壶济世万紫千红茫茫人世
C.磊磊匡时济世五光十色芸芸众生
D.赫赫匡时济世万紫千红茫茫人世
14.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画波浪线“故人供禄米”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3分)
A.我站在山脚抬头望去,只见无数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向山顶延伸着。
B.父亲的话让我意识到,要打破我们父子之间这层令人悲哀的“厚障壁”太难了。
C.著名画家徐悲鸿笔下的马,正如有的评论家所说的那样,“形神兼备,充满生机”。
D.他们的做法彻底撕掉了自己“文明”的面具,真相赤裸裸地展现在大家面前。
15.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修改成正确的句子。(4分)
请提供需要修改的句子,以便进行润色。
参考答案
1.B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句中的含义的能力。
A.危,高。句意:多么高峻伟岸。
自由,自作主张。句意:你哪能自作主张对她迁就。
B.句意:屏住呼吸仰头就可触摸参星和井星。
句意:青泥岭的泥路曲曲弯弯。
C.句意:使人听到这些脸色突变。
当,对着,向着。句意:西边太白山高峻无路只有飞鸟可以飞过此山。
D.抚膺,抚摸着胸口。句意:用手抚胸惊恐不已徒长吁短叹。
句意:山峰座座相连离天还不到一尺。
故选B。
2.A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和识记古代文学常识的能力。
A.“《蜀道难》是一首近体诗”错误,《蜀道难》是古体诗,而非近体诗。
故选A。
3.B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B.“传达诗人内心淡然宁静”错。应当是把自己内心的忧伤从景物描写中传达出来。
故选B。
4.C
【解析】【小题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诗歌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
C.“今不如昔”错误。应为“凭吊古人”,借以表达诗人对诸葛亮雄才大略、忠心报国和悲壮事业的仰慕、叹惋之情。
故选C。
5. 出师未捷身先死 长使英雄泪满襟 连峰去天不盈尺 枯松倒挂倚绝壁 肯与邻翁相对饮 隔篱呼取尽余杯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
易错字如下:长、襟、峰、倚、篱。
6. 丞相祠堂何处寻 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 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 两朝开济老臣心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
易错字词有:祠、柏、映、阶、鹂、频烦、济。
7.C 8.
相同点:《蜀道难》和《送友人入蜀》都描绘了蜀道的高险,都有诗人对入蜀友人的关怀。
不同点:《蜀道难》写出了蜀道景物的凄冷,表达了作者对国事的忧虑与关切;而《送友人入蜀》写出蜀道景色的动人优美,作者对友人的劝慰,不要沉迷于功名利禄。
【整体分析】李白的《送友人入蜀》通过描绘蜀道的险峻和美丽风光,表达了对友人的关切和祝福。诗中既有对蜀道艰难的描述,也有对蜀地美景的赞美,最后以哲理性的劝慰收尾,风格清新俊逸,情感真挚。
7.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C.“告诫友人一定不要相信君平的占卜,鼓励友人要积极追求功名”错误,尾联“升沉应已定,不必问君平”的意思是个人的官爵地位,进退升沉都早有定局,何必再去询问善卜的君平呢!李白借用君平的典故,婉转地启发他的朋友不要沉迷于功名利禄之中。
故选C。
8.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1)相同点:都描绘了蜀道的高险,都有诗人对入蜀友人的关怀。
《蜀道难》,一方面用“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反复吟咏,直接抒发对蜀道难的感慨;另一方面,作者展开丰富的想象,以夸张的手法,着重描绘了蜀道的险峻、崎岖和恐怖的氛围,如“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通过对山峰、绝壁、瀑布等自然景观的夸张描写,展现出蜀道的艰险可怕,透露出诗人对入蜀友人的忧虑与关切之情。
本诗“见说蚕丛路,崎岖不易行”,李白亲切地叮嘱友人:听说蜀道崎岖险阻,路上处处是层峦叠嶂,不易通行;“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对“崎岖不易行”的蜀道作进一步的具体描画,刻画了蜀地崎岖难行,透露出对入蜀友人的忧虑与关切。
(2)不同点:
《蜀道难》,“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渲染出蜀道凄冷的氛围;“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从剑阁的险要引出对政治形势的描写,揭露了蜀中豺狼的“磨牙吮血,杀人如麻”的残暴和凶险,从而表达了对国事的忧虑与关切。
本诗“芳树笼秦栈,春流绕蜀城”,写花树笼罩从秦入川的栈道,春江碧水绕流蜀地的都城,描写了蜀道风光的瑰丽优美;“升沉应已定,不必问君平”借用君平的典故,婉转地启发他的朋友不要沉迷于功名利禄之中,写得含蓄蕴藉,语短情长。
9.D 10.
①本诗侧重抒发由对舜的追思引发的物是人非、昔盛今衰的感慨,以及自身的孤寂无奈;
②《蜀相》侧重表达对诸葛亮的称颂、惋惜,也暗含感时忧国的情怀和以身许国的抱负。
【导语】陆游的《舜庙怀古》通过描绘舜帝庙周围苍凉景象,表达了对历史兴亡的无奈与感慨。诗中运用拟人化和景中抒情,使自然景物满含情感。最终通过渔舟送落晖的意境,揭示了自然无情流逝的宿命感,强化了怀古思幽的深沉情感。
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D.“诗人乘坐一叶渔舟在落日余晖中远去”错误。尾联意思是:回首千年时光,好像转瞬即逝,视线所及,唯有夕阳余晖和渔舟唱晚。尾联实乃诗人感慨历史兴衰、人事代谢,舜帝辉煌消逝,眼前仅有渔舟伴落日余晖,非诗人乘舟远去。
故选D。
10.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①颔联“山川不为兴亡改,风月应怜感慨非”,山川依旧,人事已非,风月有情,慨叹今非昔比。诗人运用拟人手法表达物是人非、昔盛今衰的感慨。颈联“孤枕有时莺唤梦”,从“孤枕”“客”可见诗人之孤寂。尾联“千年回首消磨尽,输与渔舟送落晖”,千年舜帝难以承继,南宋朝廷似夕阳余晖。衬出朝代兴衰无常、个人渺小无力,可见诗人之无奈。
②《蜀相》首联“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一个“寻”字,写出作者特意寻找丞相祠堂,“柏森森”渲染庄严肃穆的气氛,表达了对诸葛亮的尊崇。颔联“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自”“空”道尽祠堂寂寥,惋惜诸葛亮身后冷落。颈联“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凝练概括其一生,赞其雄才大略与耿耿忠心。尾联“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中“英雄”既指诸葛亮,叹诸葛壮志未酬,也指诗人自己,表达自己报国无门、忧国忧民的情怀与以身许国的抱负。
11.(1)张诗属于现实主义风格,前四句侧重于对梁山一带山川之险的描写,写出了山高谷深、岩陡壁峭之貌,全诗用“积石”“深谷”“绝岭”等意象,以现实主义笔法尽言梁山蜀道之阻。
(2)李诗属于浪漫主义风格。
①《蜀道难》饱含浪漫主义激情。全诗以强烈的咏叹凭空起事,继之描写浩渺混茫的古代传说和高危险峻的山水景物。大起大落的跳跃式的诗歌情感结构,给人以奔腾回旋的动感;流走于其中的气吞山河的宏伟气魄,给人以涤荡心灵的强烈震撼。
②全诗气势磅礴,风格豪放,汪洋捭阖,变幻莫测,在感情的表达上不是掩抑收敛,而是喷薄而出,一泻千里。
③《蜀道难》富有神奇的想象。诗歌引用“五丁开山故事”“六龙回日”一方面说明蜀道自古难行,另一方面赋予了蜀道神秘神奇的色彩。又想象“悲鸟号木”“子规啼月”“杀人如麻”等场景,有力地烘托蜀道之难。
④《蜀道难》具有大胆的夸张。“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夸饰山峰之高,绝壁之险,渲染惊险的气氛;“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状剑阁险要;“磨牙吮血,杀人如麻”写战祸惨烈。如此夸张超出了一般人的想象。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语言风格的能力。
(1)张诗属于现实主义风格。本诗直接以含有一定历史意蕴的现实蜀道之景为“揽辔独长息,方知斯路难”的现实感叹张本,是通过历史与现实结合以抒发现实感叹为主要目的的诗作,现实主义意味浓郁。前四句“梁山镇地险,积石阻云端。深谷下寥廓,层岩上都盘”侧重于对梁山一带山川之险的描写,写出了山高谷深、岩陡壁峭之貌。全诗用“积石”“深谷”“绝岭”等意象,以现实主义笔法尽言梁山蜀道之阻。
(2)李诗属于浪漫主义风格。
以浪漫主义的手法,展开丰富的想象,艺术地再现了蜀道峥嵘、突兀、强悍、崎岖等奇丽惊险和不可凌越的磅礴气势,借以歌咏蜀地山川的壮秀,显示出祖国山河的雄伟壮丽,充分显示了诗人的浪漫气质和热爱自然的感情。
诗人并不是客观地描述和冷漠的观赏蜀道的艰难,而是赋予秦蜀山川以淳厚的主观感情,字里行间,无不流露出自豪的赞叹之情。那惊湍的飞流,耸天的奇峰,幽深的谷壑,峭立的绝壁,都充溢诗人的感情和气质。全诗二百九十四字,采用律体与散文间杂,文句参差,笔意纵横,气势磅礴,豪放洒脱,感情强烈,一唱三叹。
艺术手法上,诗人善于把想象、夸张和神话传说融为一体进行写景抒情。在对蜀道奇险壮观的描绘中,诗人充分展开想象。并将想象、夸张和神话传说融为一体。山高,则曰“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壑深,则说“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道险,则有“天梯石栈相钩连”;水急,则喻“砅崖转石万壑雷”。从蚕丛建国说到五丁开山;由六龙回日写到鹤愁猿难,其想象可谓驱神驭鬼,地动山惊。诗人天马行空般地驰骋想象,创造出博大浩渺的艺术境界,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
12.题材内容:都吟咏了诸葛亮(咏史诗),概括了诸葛亮从刘备三顾茅庐到出山辅佐两朝君主,最后壮志未酬身先死的事迹,表现了诸葛亮的文韬武略和一片忠心。
思想情感:都赞颂了诸葛亮的才华、功绩,抒发了对他鞠躬尽瘁精神的敬仰,对他赍志而没的同情、惋惜之情。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题材内容:这首元曲与《蜀相》都是咏史怀古题材。本曲从诸葛亮出山写起,“八阵图成,三分国峙,万古鹰扬”高度概括了诸葛亮的功绩,最后写到“成败难量”。《蜀相》借游览古迹,表达了诗人对蜀汉丞相诸葛亮雄才大略、辅佐两朝、忠心报国的称颂以及对他出师未捷而身死的惋惜之情。
思想情感:都赞颂了诸葛亮的才华、功绩,抒发了对他鞠躬尽瘁精神的敬仰,对他赍志而没的同情、惋惜之情。本曲称颂诸葛亮,以龙虎为对,奠定三分全国,“八阵图”、《出师表》《梁甫吟》文治武功诗文俱在,功过胜败难以计量。《蜀相》“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描绘了诸葛亮的雄才大略和报国忠心,抒发了诗人对诸葛亮才智品德的崇敬。“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咏叹了诸葛亮病死军中功业未成的历史不幸,表达了对他出师未捷而身死的惋惜和功业未遂的感慨。
13.D 14.C 15.修改为:在与农民的接触中,他对农民的纯朴心性有了深入的理解,他在农家茅含里出乎意料地找到了寻觅许久的赤诚之心,在不通文墨的农民身上读到了自己的生活信条。
【分析】13.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熟语)的能力。
第一处,磊磊:形容石头很多。赫赫:显著盛大的样子。结合后面的词语“功绩”强调多,所以不用“磊磊”。
第二处,匡时济世:挽救动荡的局势,使其转危为安。悬壶济世:颂誉医者救人于病痛。结合后文修饰的“远大志向”,所以不用“悬壶济世",填“匡时济世”。
第三处,万紫千红:用来形容花草,也用来比喻景象繁荣兴旺,事物丰富多彩。五光十色:形容色彩鲜艳,式样繁多。结合后文中的“花团锦簇”,所以不能用“五光十色”。
第四处,芸芸众生:芸芸众生原指世间的一切生灵,后多指众多的平常人。茫茫人世:指人生时间短暂,来去匆匆。结合后文“自己的归宿”,所以不用“芸芸众生”。
故选D。
14.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文中“故人供禄米”的引号的作用是表直接引用。
A.“之”的引号,有突出强调火把的形状的作用。
B.“厚障壁”并非实指厚厚的墙壁,而是虚指父子之间存在厚厚的隔阂,引号的作用是表述特定含义。
C.“形神兼备,充满生机”,引号是直接引用。
D.“文明”,引号是表示讽刺或嘲笑的作用。
故选C。
15.本题考查学生修改病句的能力。
本句三处语病,“纯洁心性”与“农民”搭配不当,“纯洁”改为“纯朴”。
“他出乎意料地在农家茅舍里找到了”语序不当,“出乎意料地”应放在“找到了”之前。
“从不通文墨的农民身上”介词误用,“从”改为“在”,或者“从不通文墨的农民那里”。
故本句改为:在与农民的接触中,他对农民的纯朴心性有了深入的理解,他在农家茅含里出乎意料地找到了寻觅许久的赤诚之心,在不通文墨的农民身上读到了自己的生活信条。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蜀道难》《蜀相》分层作业(原卷版)
*基础达标+能力提升+链接高考 三步提升 建议用时:50分钟
一、基础达标(必做)(24分)
(一)课内阅读(12分)
2.下列对《蜀道难》这首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蜀道难》是一首近体诗,以七言句式为主,间杂四言、五言、六言、八言等,长短不一,错落有致,时而散漫,时而整齐,随心所欲,又舒卷自如,体现了诗人自由奔放的语言风格。
B.诗人运用“蚕丛、鱼凫开国”“五丁开山”等典故,为蜀道开辟之难增添了神奇色彩。
C.诗人在描述蜀道山高路险时,并未直接描绘,而是通过描绘悲鸟、古木、夜月、空山等景象,动静结合,声形并茂,勾勒出山中空旷而令人畏惧的环境以及凄凉悲怆的氛围,不禁让人感叹友人何苦冒险入蜀。
D.诗歌的结尾处“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一句,为全诗定下了雄浑的感情基调,与开头相呼应,使全诗首尾相连,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3.以下对《蜀相》这首诗的分析中,哪一项是不恰当的( )(3分)
A.首联通过一问一答的方式,点明了祠堂的位置,“森森”二字形容柏树的茂盛与繁密,展现了柏树的雄伟与质朴,让人联想到诸葛亮的形象。
B.颔联中的“自”和“空”两字是全诗的精髓,运用得极为生动,诗人将情感融入景物之中,通过景物传达出诗人内心的淡泊与宁静。
C.颈联将读者带入战乱频仍的三国时代,在宏大的历史背景下,勾勒出一位救世济民的贤相形象,寄托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期望。
D.尾联咏叹诸葛亮病逝军中、功业未竟的不幸,使他的精神境界得到提升,隐含了诗人对时局的忧虑和以身许国的志向。
4.下列对《蜀相》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中,哪一项是不正确的( )(3分)
A.题目为“蜀相”,而非“诸葛祠”,可见老杜此诗意在赞颂人而非祠堂。此诗从祠堂写起,因武侯祠而思念蜀相,也是情理之中。
B.首联以设问开始,直截了当,一问一答,自成一体;颔联紧接上文,描绘祠堂内的春日景色;颈联进一步展开,评价诸葛武侯;尾联总结全诗,表达对诸葛武侯的哀悼。
C.这首诗成功地描绘了丞相祠堂的特定场景,精确捕捉了森森古柏、映阶春草和隔叶黄鹂等最能体现典型特征的景物,用以烘托一种静谧、庄严的氛围,借此表达诗人在这种氛围中所感受到的今昔对比的特定情感。
D.诗句具有卓越的概括力,这在颈联对诸葛亮的品德和一生事业的描述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二)、名篇名句默写(12分)
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蜀相》中将对诸葛亮的崇敬、叹惋之情跟杜甫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熔铸成的千古名句是:“ , ”。
(2)李白《蜀道难》中,“ , ”两句诗使用夸张手法,正面描写山之高峻、崖之陡峭,以此表现蜀道之难。
(3)杜甫《客至》中“ , ”两句通过描写诗人邀请邻翁共饮的细节表现了两人诚挚、率真的友情。
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蜀相》中“ ? ”两句诗人运用带有咏叹情调的自问自答句式,追思缅怀,奠定了全诗悲凉的感情基调。
(2)《蜀相》中描写祠堂内幽静的春景的诗句:“ , 。”
(3)《蜀相》中写诸葛亮才智和功业的诗句:“ , 。”
能力提升
(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9分)
送友人入蜀①
李白
见说蚕丛路,崎岖不易行。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
芳树笼秦栈,春流绕蜀城。升沉应已定,不必问君平②。
【注】①这首诗作于天宝二年(743),诗人当时在长安受到权贵的排挤。②君平:是汉代严遵的字,他不愿做官,过着隐居生活,曾经在成都市上以卖卜为生。
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本诗中的“蚕从”与《蜀道难》中“蚕丛及鱼凫”中的“蚕丛”意义相同。
B.颈联中远景与近景上下配合,相互映衬,描绘了一幅瑰丽的蜀道山水画卷。
C.尾联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忠告,强调不应轻信君平的占卜之言,而是应积极追求自己的理想与抱负。
D.本诗运用了描写与议论相结合的表达方式,风格清新俊逸,节奏跌宕起伏,变化多端。
8.《蜀道难》与《送友人人蜀》均以蜀道为题材,请结合具体诗句,比较两诗在主题内容上的相似之处与差异。(6分)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9分)
舜庙怀古
陆游
云断苍梧[注]竟不归,江边古庙锁朱扉。
山川不为兴亡改,风月应怜感慨非。
孤枕有时莺唤梦,斜风无赖客添衣。
千年回首消磨尽,输与渔舟送落晖。
[注]苍梧:相传舜帝驾崩于此。
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云断苍梧”揭示了舜帝辞世的地点,营造出一种悲伤而庄重的氛围。
B.诗人亲临江畔的舜庙进行凭吊,目睹朱红大门紧闭的冷清景象,不禁感慨万千。
C.颔联通过拟人手法,将诗人的主观情感投射到自然景物之中,情景交融。
D.舜帝昔日的辉煌已荡然无存,诗人乘着一叶扁舟,在夕阳的余晖中渐行渐远。
10.本诗与杜甫的《蜀相》均属于怀古诗篇,但情感的侧重点存在差异。请简要分析。(6分)
三、链接高考(12分)
(一)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必做)(6分)
相和歌辞·蜀道难
唐·张文琮
梁山【注】镇地险,积石阻云端。
深谷下寥廓,层岩上都盘。
飞梁架绝岭,栈道接危峦。
揽辔独长息,方知斯路难。
【注】“梁山”即“高梁山”“大剑山”,主峰在今四川剑阁境内。晋时张载《剑阁铭》所谓“岩岩梁山,积石峨峨”就是说的这里。
11、张文琮的《相和歌辞·蜀道难》与李白的《蜀道难》均描绘了蜀道的山川险峻,但两者的风格截然不同。请结合具体内容,对比分析这两首诗的风格差异。(6分)
(二).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各题。(必做)(6分)
折桂令·诸葛武侯
鲜于必仁
草庐当日楼桑①。任虎战中原,龙卧南阳。八阵图成,三分国峙,万古鹰扬②。
《出师表》谋谟庙堂,《梁甫吟》感叹岩廊③。成败难量。五丈秋风,落日苍茫。
【注】①楼桑:在今河北涿县,相传是刘备故里。②鹰扬:逞威,大展雄才。③岩廊:庙堂,朝廷。
这首元曲与《蜀相》在题材内容和思想情感上有什么相同之处?请简要分析。(6分)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选做)(10分)
定居草堂的初期,杜甫的心情获得了片刻的宁静,写了不少颇具安恬情味的田园诗,然而这种心境是以“故人供禄米”为条件的,他没有任何经济来源,全靠故人的周济,一旦故人稍怠,立刻就会陷入困境。他们偶有接济失时,杜甫的生活就成问题。定居草堂之后,杜甫生活安顿下来,开始游览成都古迹,并与一些风雅人士交往。
杜甫曾瞻仰过武侯祠,作《蜀相》诗,对诸葛亮一生的______功绩做出高度的评价,为其未能收复中原完成统一大业而痛洒千秋之泪。此诗虽为吊古,却有伤今之意。当时战乱尚未平息,山河破碎,字内烟腾,于此国事维艰之际,是多么需要有一位武侯这样的贤相来主持国政!此外,诗中写他羡慕诸葛亮得遇明主,也含有不满于肃宗的意思,他素怀______的远大志向,却被冷落与排挤,这种不平之气隐隐透于诗中。
游览古迹的同时,杜甫还结交了一些风雅人士。他有一个邻居黄四娘,她家院子里种着成畦的花木,春天一到,______,杜甫曾去观赏,写出的诗作《江畔独步寻花》也花团锦簇、蝶舞莺歌,充满无限生机。杜甫与江村农家关系也很密切,农人时常送给他一些蔬菜,他也常把种植的草药赠予他们。在与农民的接触中,他对农民的纯洁心性有了深入的理解,他出乎意料地在农家茅舍里找到了寻觅许久的赤诚之心,从不通文墨的农民身上读到了自己的生活信条。这使他感到在______间自己的归宿还是与农民的茅舍相杂为好。代宗即位后,曾召杜甫回京补京兆功曹参军,他没有赴任,想来与此不无关系。
13.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磊磊悬壶济世五光十色芸芸众生
B.赫赫悬壶济世万紫千红茫茫人世
C.磊磊匡时济世五光十色芸芸众生
D.赫赫匡时济世万紫千红茫茫人世
14.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画波浪线“故人供禄米”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3分)
A.我站在山脚抬头望去,只见无数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向山顶延伸着。
B.父亲的话让我意识到,要打破我们父子之间这层令人悲哀的“厚障壁”太难了。
C.著名画家徐悲鸿笔下的马,正如有的评论家所说的那样,“形神兼备,充满生机”。
D.他们的做法彻底撕掉了自己“文明”的面具,真相赤裸裸地展现在大家面前。
15.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修改成正确的句子。(4分)
请提供需要修改的句子,以便进行润色。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