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望海潮》分层作业(原卷版)
*基础达标+能力提升+链接高考 三步提升 建议用时:50分钟
一、基础链接(必做)(24分)
(一)课内阅读(15分)
1.下列是对词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3分)
A.东南形胜 形胜:形势重要,湖山优美的地方
B.嬉嬉钓叟莲娃 钓叟:钓鱼的老翁
C.有三秋桂子 三秋:指秋季的第三个月,即农历九月。
D.异日图将好景 将:助词,用在动词后,无实际意义。
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词,“又称“长短句”“诗余”“长府”。配上音乐可以歌唱。长短句是由作者表达的内容决定的,有四字句、五字句、七字句等。
B.《望海潮》一词运用铺叙手法展现了杭州城内外的美丽景象,表现了城镇的富庶与繁荣,表达了作者对杭州的喜爱和赞颂之情。
C.词中数量词的运用尤为巧妙。“三吴都会”“十万人家”“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千骑拥高牙”或实写,或虚写,或夸张,营造出豪迈的气势,整首词表现出了博大豪迈的格调。
D.《望海潮》这首词所描绘的山水之美和都市的生活景象,真实地反映了北宋前期的社会历史面貌。
3.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开头三句不仅点出杭州位置重要、历史悠久,还为下文写城市自然风光和繁华做铺垫。
B.“市列”三句,明写市肆间商品琳琅满目,暗指商人竞相夸耀,反映出杭州城的奢侈与繁华。
C.“羌管”三句,对仗工整,情韵悠扬,运用细节描写描绘了一幅国泰民安的游乐图景。
D.整首词以点带面,明暗交错,铺叙晓畅,以波澜起伏的笔法,浓墨重彩地展现杭州景象。
4.下列关于句子所用表现手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珠玑”和“罗绮”两个细节,写出杭州城商品的丰富、商业的繁荣。
B.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对仗工整,互文见义,说明无论白天还是夜晚,湖面上都荡漾着优美的笛曲和采菱的歌声。
C.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这三句采用铺陈手法,由远及近,由城外到城内,逐层地向世人展示了一幅杭州城清秀美丽、富庶繁华、色彩鲜丽的都市风景画。
D.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双关,“好景”表面上是指钱塘的美好景观,实际上代指地方长官的政绩。
5.下列对《望海潮》一词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词的上阕主要写杭州山水的美丽、城市的繁荣,写法是层层递进,层中有层,逐层铺叙,每三句为一层。
B.词的下阕的后半段,主要是总结前文,归美郡守,即孙何。“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这句话本意在奉承,却不露痕迹,祝孙何他日任满报政于朝,擢登相位。
C.“天堑无涯”意指广阔无边的天然壕沟,“天堑”原意为天然的深沟,这里指的是钱塘江。
D.“户盈罗绮,竞豪奢”突出杭州的富庶繁华,反映了市民生活奢侈。
(二)、名篇名句默写
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9分)
(1)柳永《望海潮》中“ , , ”三句点出杭州位置的重要、历史的悠久,揭示出所咏主题。
(2)柳永《望海潮》中写钱塘江堤上树木茂密如云,钱塘江江水澎湃浩荡的句子是“ , ”。
(3)在《望海潮》“重湖叠 清嘉, , ”这几句中,词人选取了代表杭州湖山之美的两种典型景物,写出了西湖以至整个杭州的美景。
(4)柳永《望海潮》中“ , ,嬉嬉钓叟莲娃”几句,生动地描绘了一幅太平盛世下的百姓安乐图。
能力提升
(一)阅读下面这宋词,完成下面小题。(9分)
水龙吟·西湖怀古①
陈德武
东南第一名州,西湖自古多佳丽。临堤台榭,画船楼阁,游人歌吹。十里荷花,三秋桂子,四山晴翠。使百年南渡②,一时豪杰,都忘却、平生志。
可惜天旋时异,藉何人、雪当年耻。登临形胜,感伤今古,发挥英气。力士推山③,天吴④移水,作农桑地。借钱塘潮汐,为君洗尽,岳将军泪。
【注】①宋少帝祥兴二年(1279),南宋灭亡之后,作者重游西湖,感怀往昔,写下了这首凭吊山河、感慨时事之作。②百年南渡:指靖康二年(1127)宋高宗赵构建立南宋王朝后渡江南下,至南宋灭亡,历时一百二十余年,此说百年为约数。③力士推山:传说古时巴蜀有五丁力士能移山。④天吴:海神名。
7.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开篇两句从宏观角度落笔,气势磅礴,既紧密贴合“西湖怀古”这一主题,又引出下文对西湖美景的细致描绘。
B.“临堤台榭”六句围绕“多佳丽”展开描绘,从堤岸到楼阁,从湖面到山峦,寥寥数笔,便将游人如织、歌舞升平的场面生动呈现。
C.“力士推山”三句表达了诗人借助神力将西湖转变为农桑之地的愿望。同时也隐含了诗人自己投身农耕的愿景难以实现的遗憾。
D.结尾提及抗金名将岳飞,既与上阕“一时豪杰”形成对比,又与下阕前三句相呼应,从中可见诗人情感态度的鲜明对比。
8.本词与柳永的《望海潮·东南形胜》都提到了“十里荷花”“三秋桂子”,但两者在词中的作用并不相同,请简要分析。(6分)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9分)
西湖泛舟呈运使学士张掞
欧阳修
波光柳色碧溟蒙,曲渚斜桥画舸通。
更远更佳唯恐尽,渐深渐密似无穷。
绮罗香里留佳客,弦管声来扬晚风。
半醉回舟迷向背,楼台高下夕阳中。
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首联借助“波光”“柳色”“斜桥”“画舸”等优美意象,营造了江南水乡清丽且略带迷蒙的意境。
B.“更”“渐”两字的叠用,不仅增强了诗歌的音韵美,也突显了西湖美景深邃无尽的特色。
C.“唯恐尽”与“似无穷”相呼应,揭示了诗人从担忧美景有限到领悟美景无尽的心理转变过程。
D.尾联前一句描绘了诗人借酒消愁,感到迷茫和伤感;后一句以景结情,描绘夕阳下的景象,表达了言辞虽尽而意境无穷的情感。
10.本诗与柳永的《望海潮》均描绘了北宋时期的杭州,请分析两者在内容和情感表达上的差异。(6分)
高考链接(15分)
(一).阅读下面的金词,完成小题。(必做题)(6分)
望海潮 献张六太尉
邓千江
云雷天堑,金汤地险,名藩自古皋兰①。营屯绣错,山形米聚,喉襟百二秦关。鏖战血犹殷。见阵云冷落,时有雕盘。静塞楼头晓月,依旧玉弓弯。
看看,定远②西还。有元戎阃命③,上将斋坛④。区脱⑤昼空,兜零⑥夕举,甘泉又报平安。吹笛虎牙闲。且宴陪珠履,歌按云鬟。招取英灵毅魄,长绕贺兰山。
【注】①皋兰:今甘肃兰州。②定远:东汉班超立功西域,封定远侯。③阃(kǔn)命:全权托付之意。④上将斋坛:萧何荐韩信于刘邦,言“王必欲拜之,择良日、斋戒,设坛场,具礼,乃可耳”。⑤区(ōu)脱:此指西夏营垒。⑥兜零:代指烽火。
这首词和柳永的《望海潮》都是投献之作,请简要分析两首词下阕表达的情感的不同之处。(6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选做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艺术的巅峰和壮丽的山峰一样,其形成过程并不受人类意志的左右。
柳永并非出于成为名作家的愿望而踏入市井,实际上,他在科举落榜后,带着极不情愿的心情,才步入了勾栏瓦肆。然而,他所具备的文学才华和艺术天赋很快与那里的热闹生活、悠扬的音乐以及风情万种的女子产生了和谐的共鸣。他并未因此沉沦,这再次印证了成事成才的辩证法:一个人在社会这架大算盘上,不过是其中的一颗珠子,受命运的摆布;但在自己这架小算盘上,他却是拨动珠子的手。才华、时间、精力、意志、学识、环境,都变成了他可以掌控的珠子。一个人或许无法选择环境,但可以利用环境。每个人都有其基本的条件和才学,他能否成才成事,关键在于他如何处理与外部世界的关系。正如黄山上的迎客松,它扎根于悬崖峭壁,经历风霜雨雪,逐渐变得坚韧挺拔,枝繁叶茂,令游人见之敬仰。然而,如果当初这粒树种有选择的能力,它或许会选择山下阳光明媚的平原作为生命的归宿。但是一阵无意的山风将它带到这里,或是飞鸟将它衔到这里,让它扎根于高山之巅,栖息在绝壁的缝隙中。它呼天不应,唤地不灵,一番哀叹(或许还夹杂着柳永那样的牢骚)之后,最终下定了决心;既然活就要活出个样子。它拼命地吸天地之精华,探出枝叶追日,伸着根须找水,与风斗,与雪斗,终于成就了自己。
12.文中画波浪线部分可以改写成:“它极力汲取营养,不断生长,终于长成了一棵参天大树。”从语意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4分)
13.文中画横线句是由柳永的人生际遇总结而来的辩证道理,请从古今名人中举出一个这样的例子加以说明。要求:语言简明、连贯,50字左右。(5分)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望海潮》分层作业(解析版)
*基础达标+能力提升+链接高考 三步提升 建议用时:50分钟
一、基础链接(必做)(24分)
(一)课内阅读(15分)
1.下列是对词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3分)
A.东南形胜 形胜:形势重要,湖山优美的地方
B.嬉嬉钓叟莲娃 钓叟:钓鱼的老翁
C.有三秋桂子 三秋:指秋季的第三个月,即农历九月。
D.异日图将好景 将:助词,用在动词后,无实际意义。
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词,“又称“长短句”“诗余”“长府”。配上音乐可以歌唱。长短句是由作者表达的内容决定的,有四字句、五字句、七字句等。
B.《望海潮》一词运用铺叙手法展现了杭州城内外的美丽景象,表现了城镇的富庶与繁荣,表达了作者对杭州的喜爱和赞颂之情。
C.词中数量词的运用尤为巧妙。“三吴都会”“十万人家”“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千骑拥高牙”或实写,或虚写,或夸张,营造出豪迈的气势,整首词表现出了博大豪迈的格调。
D.《望海潮》这首词所描绘的山水之美和都市的生活景象,真实地反映了北宋前期的社会历史面貌。
3.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开头三句不仅点出杭州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历史悠久,还为下文描绘城市自然风光和繁华景象做好了铺垫。
B.“市列”三句,明写市肆间商品琳琅满目,暗指商人们竞相夸耀,反映出杭州城的奢侈与繁华。
C.“羌管”三句,对仗工整,情韵悠扬,运用细节描写勾勒出一幅国泰民安的游乐图景。
D.整首词以点带面,明暗交错,铺叙流畅,以波澜起伏的笔法,浓墨重彩地展现杭州的景象。
4.下列关于句子所用表现手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珠玑”和“罗绮”两个细节,生动描绘出杭州城商品的丰富和商业的繁荣。
B.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对仗工整,互文见义,表明无论是白天还是夜晚,湖面上都回荡着优美的笛曲和采菱的歌声。
C.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这三句采用铺陈手法,由远及近,由城外到城内,逐层向世人展示了一幅杭州城清秀美丽、富庶繁华、色彩鲜丽的都市风景画。
D.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双关,“好景”表面上是指钱塘的美好景观,实际上暗指地方长官的政绩。
5.下列对《望海潮》一词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词的上阕主要描绘杭州山水的美丽、城市的繁荣,写法层层递进,层中有层,逐层铺叙,每三句构成一层。
B.词的下阕的后半段,主要是总结前文,赞美郡守,即孙何。“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这句话本意在恭维,却不显山露水,祝愿孙何他日任满报政于朝,晋升相位。
C.“天堑无涯”意指广阔无边的天然壕沟,“天堑”原意为天然的深沟,这里指的是钱塘江。
D.“户盈罗绮,竞豪奢”凸显杭州的富庶繁华,反映了市民生活的奢侈。
(二)、名篇名句默写
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9分)
(1)柳永《望海潮》中“ , , ”三句点出杭州位置的重要、历史的悠久,揭示出所咏主题。
(2)柳永《望海潮》中写钱塘江堤上树木茂密如云,钱塘江江水澎湃浩荡的句子是“ , ”。
(3)在《望海潮》“重湖叠 清嘉, , ”这几句中,词人选取了代表杭州湖山之美的两种典型景物,写出了西湖以至整个杭州的美景。
(4)柳永《望海潮》中“ , ,嬉嬉钓叟莲娃”几句,生动地描绘了一幅太平盛世下的百姓安乐图。
能力提升
(一)阅读下面这宋词,完成下面小题。(9分)
水龙吟·西湖怀古①
陈德武
东南第一名州,西湖自古多佳丽。临堤台榭,画船楼阁,游人歌吹。十里荷花,三秋桂子,四山晴翠。使百年南渡②,一时豪杰,都忘却、平生志。
可惜天旋时异,藉何人、雪当年耻。登临形胜,感伤今古,发挥英气。力士推山③,天吴④移水,作农桑地。借钱塘潮汐,为君洗尽,岳将军泪。
【注】①宋少帝祥兴二年(1279),南宋灭亡之后,作者重游西湖,感怀往昔,写下了这首凭吊山河、感慨时事之作。②百年南渡:指靖康二年(1127)宋高宗赵构建立南宋王朝后渡江南下,至南宋灭亡,历时一百二十余年,此说百年为约数。③力士推山:传说古时巴蜀有五丁力士能移山。④天吴:海神名。
7.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开篇两句从宏观角度落笔,气势磅礴,既紧密贴合“西湖怀古”这一主题,又引出下文对西湖美景的细致描绘。
B.“临堤台榭”六句围绕“多佳丽”展开描绘,从堤岸到楼阁,从湖面到山峦,寥寥数笔,便将游人如织、歌舞升平的场面生动呈现。
C.“力士推山”三句表达了诗人借助神力将西湖转变为农桑之地的愿望。同时也隐含了诗人自己投身农耕的愿景难以实现的遗憾。
D.结尾提及抗金名将岳飞,既与上阕“一时豪杰”形成对比,又与下阕前三句相呼应,从中可见诗人情感态度的鲜明对比。
8.本词与柳永的《望海潮·东南形胜》都提到了“十里荷花”“三秋桂子”,但两者在词中的作用并不相同,请简要分析。(6分)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9分)
西湖泛舟呈运使学士张掞
欧阳修
波光柳色碧溟蒙,曲渚斜桥画舸通。
更远更佳唯恐尽,渐深渐密似无穷。
绮罗香里留佳客,弦管声来扬晚风。
半醉回舟迷向背,楼台高下夕阳中。
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首联借助“波光”“柳色”“斜桥”“画舸”等优美意象,营造了江南水乡清丽且略带迷蒙的意境。
B.“更”“渐”两字的叠用,不仅增强了诗歌的音韵美,也突显了西湖美景深邃无尽的特色。
C.“唯恐尽”与“似无穷”相呼应,揭示了诗人从担忧美景有限到领悟美景无尽的心理转变过程。
D.尾联前一句描绘了诗人借酒消愁,感到迷茫和伤感;后一句以景结情,描绘夕阳下的景象,表达了言辞虽尽而意境无穷的情感。
10.本诗与柳永的《望海潮》均描绘了北宋时期的杭州,请分析两者在内容和情感表达上的差异。(6分)
高考链接(15分)
(一).阅读下面的金词,完成小题。(必做题)(6分)
望海潮 献张六太尉
邓千江
云雷天堑,金汤地险,名藩自古皋兰①。营屯绣错,山形米聚,喉襟百二秦关。鏖战血犹殷。见阵云冷落,时有雕盘。静塞楼头晓月,依旧玉弓弯。
看看,定远②西还。有元戎阃命③,上将斋坛④。区脱⑤昼空,兜零⑥夕举,甘泉又报平安。吹笛虎牙闲。且宴陪珠履,歌按云鬟。招取英灵毅魄,长绕贺兰山。
【注】①皋兰:今甘肃兰州。②定远:东汉班超立功西域,封定远侯。③阃(kǔn)命:全权托付之意。④上将斋坛:萧何荐韩信于刘邦,言“王必欲拜之,择良日、斋戒,设坛场,具礼,乃可耳”。⑤区(ōu)脱:此指西夏营垒。⑥兜零:代指烽火。
这首词和柳永的《望海潮》都是投献之作,请简要分析两首词下阕表达的情感的不同之处。(6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选做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艺术的巅峰和壮丽的山峰一样,其形成过程并不受人类意志的左右。
柳永并非出于成为名作家的愿望而踏入市井,实际上,他在科举落榜后,带着极不情愿的心情,才步入了勾栏瓦肆。然而,他所具备的文学才华和艺术天赋很快与那里的热闹生活、悠扬的音乐以及风情万种的女子产生了和谐的共鸣。他并未因此沉沦,这再次印证了成事成才的辩证法:一个人在社会这架大算盘上,不过是其中的一颗珠子,受命运的摆布;但在自己这架小算盘上,他却是拨动珠子的手。才华、时间、精力、意志、学识、环境,都变成了他可以掌控的珠子。一个人或许无法选择环境,但可以利用环境。每个人都有其基本的条件和才学,他能否成才成事,关键在于他如何处理与外部世界的关系。正如黄山上的迎客松,它扎根于悬崖峭壁,经历风霜雨雪,逐渐变得坚韧挺拔,枝繁叶茂,令游人见之敬仰。然而,如果当初这粒树种有选择的能力,它或许会选择山下阳光明媚的平原作为生命的归宿。但是一阵无意的山风将它带到这里,或是飞鸟将它衔到这里,让它扎根于高山之巅,栖息在绝壁的缝隙中。它呼天不应,唤地不灵,一番哀叹(或许还夹杂着柳永那样的牢骚)之后,最终下定了决心;既然活就要活出个样子。它拼命地吸天地之精华,探出枝叶追日,伸着根须找水,与风斗,与雪斗,终于成就了自己。
12.文中画波浪线部分可以改写成:“它极力汲取营养,不断生长,终于长成了一棵参天大树。”从语意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4分)
13.文中画横线句是由柳永的人生际遇总结而来的辩证道理,请从古今名人中举出一个这样的例子加以说明。要求:语言简明、连贯,50字左右。(5分)
参考答案
1.C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词语在文中的意义的能力。
C. “三秋:三年”解释错误,应该是:秋包含初秋、仲秋、季秋,合称三秋。
故选C。
2.A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内容、艺术特色及掌握文学常识的能力。
A.“长府”错,词又称“乐府歌词”。
故选A。
3.D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D.“明暗交错”错误。“市列”三句,只抓住“珠玑”和“罗绮”两个细节,便把市场的繁荣、市民的殷富反映出来。珠玑、罗绮,又皆妇女服用之物,并暗示杭城声色之盛。“竞豪奢”三个字明写肆间商品琳琅满目,暗写商人比夸争耀,反映了杭州这个繁华都市穷奢极欲的一面,是明中有暗,而非“明暗交错”。
故选D。
4.C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
C.“由远及近,由城外到城内”错,“烟柳画桥,风帘翠幕”是城内近景,“参差十万人家”是城外远景。应是:由近及远,由城内到城外。
故选C。
5.D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D.“反映了市民穷奢极侈的生活”错误,突出杭州的富庶繁华不假,但能够穷奢极侈的不是一般市民。根据“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可知,词句描绘杭州市场上珍宝罗列、百姓家中绫罗充盈的景象,意在表现城市的富庶繁华和商业兴盛,而非市民“穷奢极侈的生活”。柳永此处用“竞豪奢”是褒扬杭州物阜民丰、竞相展现富饶,并无贬低之意。
故选D。
6. 东南形胜 三吴都会 钱塘自古繁华 云树绕堤沙 怒涛卷霜雪 有三秋桂子 十里荷花 羌管弄晴 菱歌泛夜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
默写易错的字词有:形、堤、桂、羌、晴、菱。
7.C 8.柳词写“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是为了进一步描写西湖的美好,表达了对地方官员的盛赞。
陈词写“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是为了引出议论,表达了对南宋君臣、达官显贵沉溺享乐、不图奋进的悲慨与沉痛。
【解析】7.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C.“变西湖为农桑地的愿望”“暗含自己致力农耕的愿望难以实现之意”错。西湖之地与“一时豪杰,都忘却、平生志”相联系,表明西湖成为当时的南宋君臣、达官显贵的寻欢作乐之地。诗人借力士、天吴之力来表达自己的郁愤之情,并非一定改为农桑之地。诗人也没有致力农耕的愿望。
故选C。
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景物形象及作用的能力。
柳词:词下阕写西湖美景,“三秋桂子,十里荷花”这一景物描写以“有”字带起,运用铺陈的艺术手法,把西湖以至整个杭州最美的特征概括出来,表达了对地方官员的盛赞。
陈词:“十里荷花,三秋桂子”,目的是以荷花面积之广,桂花香味之浓,来突出湖山景色之美。与自然界的景物相结合和映村,极富地方特色地描绘出西湖的热闹景象和诱人的风光,真是名不虚传的游览胜地。以此为衬笔,引出下文的议论之辞,“可惜天旋时异”“感伤今古”,以乐景衬哀情,表达了对南宋君臣、达官显贵沉溺享乐、消磨志气、不图奋进的悲慨与沉痛之情以及自己内心的不满。
9.D 10.①从内容上看:本诗通过对“波光”“柳色”“斜桥”等景物的描写,侧重于展现景色秀丽、空濛的西湖自然美景;而《望海潮》不仅展现了西湖自然景色,更侧重于展现杭州的繁华富庶景象和生活美。②从表达情感上看:本诗侧重表达游人对西湖美景的沉醉迷恋之情;而《望海潮》则是干谒词,赞颂杭州繁华的同时,更表达了对治理者的称颂。
【解析】9.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D.“写诗人借酒消愁,迷茫伤感”错误。尾联前一句中“醉”是沉醉、陶醉的意思,这一句是以游人迷失来侧面烘托西湖景色的美好,写的是游人对西湖美景的沉醉迷恋,不是借酒消愁,迷茫伤感。
故选D。
10.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从内容上看,《望海潮》的特点是自然与人文交汇,景物与社会生活风貌一道描写。如“市列珠玑,户盈罗绮”“嬉嬉钓叟莲娃”等人们生活场景,既展现西湖自然景色,更侧重于杭州的繁华富庶景象和生活美;本诗中并未描写这些,而是选取了自然景物,如“波光柳色”“曲渚斜桥画舸”来表现。根据诗句“波光柳色碧溟蒙,曲渚斜桥画舸通”“绮罗香里留佳客,弦管声来扬晚风”可见重在展现景色秀丽、空濛的西湖自然美景。
从情感上看,《望海潮》属于干谒词,极力描写杭州繁华,赞颂杭州繁华同时,更表达了对治理者官员的称颂,主要是为了对当地官员的赞颂,以获得拜见推荐资格;而欧阳修本词主要抒发自己对美景的喜爱陶醉,如“留佳客”“半醉”等词,都是抒发诗人个人的赏景之情。由“半醉回舟迷向背,楼台高下夕阳中”可见此诗侧重写出游人对西湖美景的沉醉迷恋之情。
11.①本词借用班超等人的典故及将士的欢宴场景,赞美了张太尉守边拒敌的英雄才干及赫赫功业;“招取英灵毅魄,长绕贺兰山”,则通过对殉国者的祭奠,称颂烈士不朽、英灵永存。②柳词借百姓歌舞、官员出游的场景赞美孙何治理有方,“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则寄寓了作者对孙何仕途前景的美好祝愿。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①本词下片以“看看”领起,盛赞张六太尉统帅的边地将士们的赫赫战功。“定远西还”作者这里用班超比张六太尉,意在突出张太尉的功绩。“有元戎阃命,上将斋坛”分别以魏尚和韩信两员历史上的名将比喻张太尉,极尽夸赞他的军事才干和受到的朝廷的重视与信任。“招取英灵毅魄,长绕贺兰山”,人们怀着深沉的哀思为死难战友的亡灵祭奠招魂,愿英灵们的赤胆忠魂长留天地间,像贺兰山一样不朽长存。通过对殉国者的祭奠,称颂烈士不朽、英灵永存,表达对烈士的景仰之情。
②柳词“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生动地描绘了一幅国泰民安的游乐图卷;“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写达官贵人此游乐的场景。此处是借百姓歌舞、官员出游的场景赞美孙何治理有方。“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他日把这美好的景致描绘出来,回京升官时向朝中的人们夸耀,寄寓了作者对孙何仕途前景的美好祝愿。
12.①原文运用了拟人手法,赋予松树以人的动作和情感,形象生动,洋溢着对松树的赞美之情;而改句语言表达直白,不够形象,表达感情不明显。②原文整句、散句相结合,语言表达有节奏感,富有气势;而改句则语气平淡,缺乏气势。 13.苏轼被贬黄州,但黄州的江水明月给了他无尽的才思,使他创作出了震古烁今的文学名篇《赤壁赋》《念奴娇 赤壁怀古》。
【解析】12.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准确、鲜明、生动能力。
题目首先指出文中画波浪线部分可以改写成:“它极力汲取营养,不断生长,终于长成了一棵参天大树。”从语意上看二者基本相同,要求学生回答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作答本题可从修辞手法的运用、句式的变换、语言风格的变化、思想感情的表达等多个方面进行分析。如从修辞手法上看,原句用“拼命”“探出”“斗”等词语来描写松树,运用拟人的手法,收到了形象生动的表达效果;从句式上看,“探出枝叶追日”与“伸着根须找水”相对,“与风斗”与“与雪斗”相对,句式整齐,富有气势。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句子含义,并根据句子含义拟写论据,进行语言表达能力。
本题首先指出文中画横线句是由柳永的人生际遇总结而来的辩证道理,然后要求学生从古今名人中举出一个这样的例子加以说明。作答时首先要明确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一个人在社会这架大算盘上只是一颗珠子,他受命运的摆弄;但是在自身这架小算盘上他却是一只拨着算珠的手。才华、时间、精力、意志、学识、环境通通变成了由他支配的珠子”所说的辩证道理是虽然命运坎坷,但不受命运捉弄,奋发图强,身处逆境而有所作为。然后举一个名人事例加以阐述,比如张海迪、苏轼等虽然命运坎坷,但不受命运捉弄,奋发图强,身处逆境而有所作为古今名人加以阐述说明,阐述说明时务必做到语言简明、连贯,同时还要注意字数限制,比如本题“50字左右”。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