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阿Q正传》分层作业(原卷版+解析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5.1《阿Q正传》分层作业(原卷版+解析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83.0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3-05 15:36:48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阿Q正传》分层作业(解析版)
*基础达标+能力提升+链接高考 三步提升 建议用时:60分钟
基础链接
(一)根据课文,完成下列各题(16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行状(háng)  舂米(chōng) 鄙薄(bǐ) 哭丧棒(sāng)
B.撩拨(liáo) 托庇(pì) 奚落(xī) 土谷祠(cí)
C.小觑(qù) 口讷(nà) 畜生(chù) 醉醺醺(xūn)
D.穿凿(záo) 面颊(jiá) 唾骂(tuò) 热剌剌(là)
2.下列对《呐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呐喊》中塑造了一批旧知识分子形象,如:穷困潦倒、迂腐麻木的孔乙己;疯狂追求功名利禄,最终被封建科举制度吞噬的陈士成;自私自利、表里不一的方玄绰。
B.《阿Q正传》以辛亥革命时期的未庄为主要场景。假洋鬼子、赵太爷为代表的统治阶级对阿Q的压迫和欺凌,是阿Q“精神胜利法”形成的重要原因。
C.《呐喊·自序》中“铁屋子”暗指辛亥革命后依旧黑暗的旧中国,“熟睡的人们”暗指反动统治者,“大嚷”暗指新思想的宣传。
D.《呐喊》中《鸭的喜剧》、《一件小事》、《兔和猫》的风格、题材和集子中其它小说有差别,但共同表达了对人的尊严和生命价值的呼唤。
3.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萨特的《墙》道出了世界的荒谬,无罪的被处死,戏弄敌人变成成全敌人,抱必死决心的偏不死,藏起来的偏被抓,想给敌人开玩笑,却被现实所捉弄。
B.“科学把距离缩短了,”墨尔基阿德斯吹嘘说,“要不了多久,人们不用离开家门,就能看到世界上任何地方发生的事情。”
C.他又付了五个里亚尔,就像把手放在圣经上为人作证那样,把手放在冰块上高声说道:“这是我们时代的伟大发明。”
D.鲁迅以表现人生、改良人生为创作目的,他所描写的主要是孔乙己、华老栓、阿Q、祥林嫂……等这样一些最普通人的最普通的悲剧命运。
4.将下面三个句子组合为一个以“阿Q”为主语的单句。(不改变原意,可适当改动词语)(3分)
①鲁迅在《阿Q正传》一书中以简洁、鲜明、生动的笔触刻画了阿Q这一典型形象。
②阿Q是个破产农民。
③阿Q生活在闭塞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的农村。
阿Q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以下比喻皆把人比喻成野兽,体会两种表达不同的表达效果。(4分)
(1)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麂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
(2)“过了二十年又是一个……”阿Q在百忙中,“无师自通”的说出半句从来不说的话。“好!!!”从人丛里,便发出豺狼的嗥叫一般的声音来。(《阿Q正传》)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8分)
中新网绍兴4月25日电2021年是鲁迅诞辰140周年。浙江省绍兴市25日召开的大型实景影画剧《鲁镇社戏》新闻发布会透露,为致敬“文学巨匠”,相关团队历经3年时间、斥资亿元人民币打造了大型实景影画剧《鲁镇社戏》。
鲁镇是鲁迅塑造的“精神故乡”,形形色色的人物在这里粉墨登场。《鲁镇社戏》将鲁迅作品中每个小人物的片段组成了鲁迅的“精神世界”,用全新的形式将鲁迅笔下的“国民性”展现给大众。
据了解,该剧由序、鲁镇、闰土小船、社戏、阿Q、辫子、药和尾声等八幕组成。舞台艺术上,融合了高清异型LED屏、全景式音响、激光跟踪、红外扫描等现代“黑科技”,努力还原百年前江南水乡的特有风貌,营造出真实与梦幻共存的艺术效果。
6.请为上面这则新闻拟写标题,不超过30个字。(3分)
7.鲁迅塑造了一系列小人物,其中阿Q身上表现出的愚昧无知、自私自卑、软弱无能、畏强凌弱等方面的人格都体现了“国民性”的弱点。有人认为鲁迅批判“国民性”是对国人的丑化;也有人认为这并不是丑化,只是太过于真实。对此你怎么看?请简要分析。(5分)
能力提升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16分)
大团圆
鲁迅
赵家遭抢四天后,阿Q在半夜里忽被抓进县城里去了。那时恰是暗夜,一队兵,一队团丁,一队警察,悄悄地到了未庄,乘昏暗围住土谷祠,正对门架好机关枪;然而阿Q不冲出。把总焦急起来了,悬了二十千的赏,才有两个团丁冒了险,逾垣进去,里应外合,一拥而入,将阿Q抓出来;直待擒出祠外,他才有些清醒了。
进城已是正午,阿Q被搀进一所破衙门,推在一间小屋里。
他下半天便又被抓出栅栏门去了,到得大堂,上面坐着一个满头剃得精光的老头子,下面站着一排兵,两旁又站着十几个长衫人物,他的膝关节立刻自然而然的宽松,便跪了下去了。
“你从实招来罢,免得吃苦。招了可以放你。”那光头的老头子看定了阿Q的脸,沉静的清楚的说。
“你的同党在那里?”
“什么?……”
“那一晚打劫赵家的一伙人。”
“他们没有来叫我。他们自己搬走了。”阿Q提起来便愤愤。
“走到那里去了呢?说出来便放你了。”老头子更和气了。
“我不知道,……他们没有来叫我……”
老头子使了一个眼色,阿Q便又被抓进栅栏门里了。他第二次抓出栅栏门,是第二天的上午。
大堂的情形都照旧。上面仍然坐着光头的老头子,阿Q也仍然下了跪。
老头子和气的问道,“你还有什么话说么?”
阿Q一想,没有话,便回答说,“没有。”
于是一个人拿了一张纸,并一支笔送到阿Q的面前,指着一处地方教他画花押。
“我……我……不认得字。”阿Q一把抓住了笔,惶恐而且惭愧的说。
“那么,便宜你,画一个圆圈!”
阿Q要画圆圈了,那手捏着笔却只是抖。于是那人替他将纸铺在地上,阿Q伏下去,使尽了平生的力气画圆圈。他生怕被人笑话,立志要画得圆,但这可恶的笔不但很沉重,并且不听话,刚刚一抖一抖的几乎要合缝,却又向外一耸,画成瓜子模样了。
阿Q正羞愧自己画得不圆,那人却不计较,早已挚了纸笔去、许多人又将他第二次抓进栅栏门。
他第二次进了栅栏,倒也并不十分懊恼。他以为人生天地之间,大约本来有时要抓进抓出,有时要在纸上画圆圈的,惟有圈而不圆,却是他“行状”上的一个污点。但不多时也就释然了,他想:孙子才画得很圆的圆圈呢。于是他睡着了。
阿Q第三次抓出栅栏门,他到了大堂,上面还坐着照例的光头老头子,阿Q也照例的下了跪。
老头子很和气的问道,“你还有什么话么?”
阿Q一想,没有话,便回答说,“没有。”
许多人忽然给他穿上一件洋布的白背心,上面有些黑字。阿Q被抬上了一辆没有篷的车,这车立刻走动了,前面是一班背着洋炮的兵们和团丁,两旁是许多张着嘴的看客。他突然觉到了:这岂不是去杀头么?他一急,两眼发黑,似乎发昏了。然而他又没有全发昏,他似乎觉得人生天地间,大约本来有时也未免要杀头的。
他还认得路,于是有些诧异了:怎么不向着法场走呢?他不知道这是在游街,在示众。但即使知道也一样,他不过便以为人生天地间,大约本来有时也未免要游街要示众罢了。
他省悟了,这是绕到法场去的路,这一定是“嚓”的去杀头。他惘惘的向左右看,无意中,却在路旁的人丛中发现了一个吴妈。阿Q忽然很羞愧自己没志气:竟没有唱几句戏。他的思想又仿佛旋风似的在脑里一回旋:《小孤孀上坟》欠堂皇,《龙虎斗》里的“悔不该……”也太乏,还是“手执钢鞭将你打”罢。他同时想将手一扬,才记得这两手原来都捆着,于是“手执钢鞭”也不唱了,
“过了二十年又是一个……。”阿Q在百忙中,“无师自通”的说出半句从来不说的话。“好!!!”从人丛里,便发出豺狼的嗥叫一般的声音来。
车子不住的前行,阿Q在喝采声中,轮转眼睛去看吴妈,似乎伊一向并没有见他,却只是出神的看着兵们背上的洋炮。
阿Q于是再看那些喝采的人们。这些眼睛们似乎连成一气,已经在那里咬他的灵魂。
“救命,……”
然而阿Q没有说。
他早就两眼发黑,耳朵里嗡的一声,觉得全身仿佛微尘似的迸散了。
至于舆论,在未庄是无异议,自然都说阿Q坏,被枪毙便是他的坏的证据;不坏又何至于被枪毙呢?而城里的舆论却不佳,他们多半不满足,以为枪毙并无杀头这般好看;而且那是怎样的一个可笑的死囚呵,游了那么久的街,竟没有唱一句戏:他们白跟一趟了。
(节选自《阿Q正传》,有删改)
8.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开头写阿Q被捕的情节,官兵、警察等人全副武装包围土谷祠,悬赏之下方敢进入,把尚未睡醒的阿Q抓了出来,兴师动众的场面十分滑稽。
B.“老头子”看似“和气”,三次审讯阿Q,都未对他采用刑讯逼供的手段,但却哄骗阿Q签字画押,最终将他送上刑场。
C.阿Q使尽力气画圆圈,却并没有画得很圆,“孙子才画得很圆的圆圈呢”,这是阿Q自欺欺人的精神胜利法。
D.阿Q在游街示众的人丛中发现了吴妈,但吴妈只是看着兵们背上的洋炮,有意忽略阿Q,可见吴妈与那些喝采的人们不同,她对阿Q充满同情。
9.下列对文本相关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阿Q自然“便跪了下去了”“也仍然下了跪”“也照例的下了跪”,反复出现的下跪细节,强化了阿Q身上的奴性特征。
B.文中画横线处的“睡着了”含义深刻,不仅是写他生理上的睡着了,也暗写他的麻木不仁。作者一边忧虑国民在铁屋子里沉睡不醒,一边希望他们惊醒。
C.作者着力刻画阿Q画圆圈时的心理活动和一系列言行,旨在运用场面描写揭示他的精神麻木与愚昧,以及他对自己罪行的忏悔。
D.鲁迅笔下的文言词汇常具有很强的艺术性,如“‘行状’上的一个污点”中的“行状”庄词谐用,有着独特的内涵,耐人寻味。
10.文章最后写阿Q想喊“救命,……”,“然而没有说”。请分析作者这样写的用意。(4分)
11.小说这一章为什么命名为“大团圆”?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6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14分)
远远的走来了一个人,他的对头又到了。这也是阿Q最厌恶的一个人,就是钱太爷的大儿子。他先前跑上城里去进洋学堂,不知怎么又跑到东洋去了,半年之后他回到家里来,腿也直了,辫子也不见了,他的母亲大哭了十几场,他的老婆跳了三回井。后来,他的母亲到处说,“这辫子是被坏人灌醉了酒剪去的。本来可以做大官,现在只好等留长再说了。”然而阿Q不肯信,偏称他“假洋鬼子”,也叫作“里通外国的人”,一见他,一定在肚子里暗暗的咒骂。
阿Q尤其“深恶而痛绝之”的,是他的一条假辫子。辫子而至于假,就是没有了做人的资格;他的老婆不跳第四回井,也不是好女人。
这“假洋鬼子”近来了。
“秃儿驴……”阿Q历来本只在肚子里骂,没有出过声,这回因为正气忿,因为要报仇,便不由的轻轻的说出来了。
不料这秃儿却拿着一支黄漆的棍子——就是阿Q所谓哭丧棒——大踏步走了过来。阿Q在这刹那,便知道大约要打了,赶紧抽紧筋骨,耸了肩膀等候着,果然,拍的一声,似乎确凿打在自己头上了。
“我说他!”阿Q指着近旁的一个孩子,分辩说。
拍!拍拍!
在阿Q的记忆上,这大约要算是生平第二件的屈辱。幸而拍拍的响了之后,于他倒似乎完结了一件事,反而觉得轻松些,而且“忘却”这一件祖传的宝贝也发生了效力,他慢慢的走,将到酒店门口,早已有些高兴了。
12.请简要分析画波浪线处省略号的作用和表现力。(3分)
13.请从词语的感彩的角度赏析文中加点处的“祖传的宝贝”的妙处。(3分)
14.文中画横线处的句子删除后并不影响语意的连贯,但为什么说原文的表达效果更好?(4分)
15.以下是画家创作的阿Q画像,请结合选文的具体内容,说说你认为哪幅画与你心中的阿Q更为接近。(4分)
链接高考(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五千年的中华文化体现的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已成为中华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精神标识。而其基本价值已积淀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 )。中华文化与中华民族 ,中国人之所以为中国人的特性,不是生理的,而且是文化的、精神的因素;没有中华文化,中国人就不成其为中国人,中华民族就不成其为中华民族。中华文化的精神品格与价值追求,支撑了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和______,今天仍然是而且未来必将还是我们发展壮大的强大精神力量。中华文化的精神特质就是我们今天要大力弘扬的“中国精神”,而弘扬中国精神,是凝聚中国力量、走稳中国道路的关键。没有中华文化的 ,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放到世界文明史中看,中华民族创造的 的中华文化具有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价值体系,独特的民族色彩,独特的历史进程,其长期的演化过程造就了我们的文化认同,赋予我们生命力和创造力,也决定了我们独特的发展路径。
16.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传承中华文化就是维系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
B.传承中华文化必须维系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
C.维系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就是传承中华文化
D.维系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就能传承中华文化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一脉相承 薪火相传 博大精深 源远流长
B.互为一体 前赴后继 博大精深 卓尔不群
C.互为一体 薪火相传 繁荣昌盛 源远流长
D.一脉相承 前赴后继 繁荣昌盛 卓尔不群
18.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不是生理的因素,而是文化的、精神的
B.不是生理的,而是文化的、精神的
C.不仅是生理的,而是文化的、精神的
D.不仅是生理的因素,而是文化的、精神的
参考答案
1.D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常用字字音的能力。
A.“行状”的“行”应读“xíng”。
B.“托庇”的“庇”应读“bì”。
C.“口讷”的“讷”应读“nè”。
故选D。
2.C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识记名著内容的能力。
C.“……暗指反动统治者”错误,“熟睡的人们”暗指封建思想毒害的愚昧的国民。
故选C。
3.B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运用标点符号能力。
A.“无罪恶的被处死……却被现实所捉弄”,这些种种情况是对荒谬情况的列举,因此荒谬后面用冒号,“想给敌人开玩笑”“却被现实所捉弄”是说的一种情况,两句话中间用逗号,“处死”“成全敌人”“不死”“被抓”等后面都应该用分号。
C.《圣经》是一本书,要加书名号。
D.省略号和“等”重复,二者保留其一。
故选B。
4.(阿Q)是鲁迅在《阿Q正传》一书中以简洁﹑鲜明、生动的笔触刻画出的生活在闭塞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的农村破产农民的典型形象。
【详解】本题考查变换句式的能力。
本题属于短句变长句。做此类题首先要从三个短句中选取一个句子作为新句子的主干,然后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把其他两句作为修饰成分加入新句,可适当采用代词衔接,但不能遗漏信息。本题中,阿Q已经作为主语给出,故这句话的主干应是“阿Q是形象”,然后整理其他信息:破产农民,生活在闭塞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的农村,在《阿 Q正传》一书中。将这些信息按逻辑顺序排列充当定语即可。
5.①把翠翠比喻成“小兽物”“黄麂”,形象地表现了翠翠的生动与活泼,弃绝世俗尘埃的纯真与清新。②把围观阿Q的看客比作“豺狼”,表现了看客麻木、凶残、丧失人性,体现了鲁迅的国民性批判。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的能力。
(1)“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把翠翠比喻成“小兽物”,“兽物”本来并不可爱,但前加“小”字,就纯真可爱了,突出了翠翠的天真活泼;“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麂一样”把翠翠比喻成“黄麂”,表现翠翠的乖巧。
(2)“从人丛里,便发出豺狼的嗥叫一般的声音来”,把围观阿Q的看客比作“豺狼”,“豺狼”是凶残的,人如“豺狼”,可见这些看客的麻木,他们已经失去了人性,体现了鲁迅的国民性批判。
6.浙江绍兴打造影画剧《鲁镇社戏》致敬鲁迅诞辰140周年 7.鲁迅对国民性的批判并不是对国人的丑化。
①鲁迅对国民性的批判有其特定的历史环境,借助对人物的剖析实现对社会现实的批判。
②鲁迅对国民性的批判是他对国人“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体现,这是对国人的爱极而生恨。
③鲁迅在揭示国民性弱点时思考的是民族的处境和命运,这种批判精神使人们时刻保持清醒。
【分析】6.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拟写新闻标题的能力。
解答此类问题,要思考新闻的结构和语言特点。新闻“标题”要生动,能吸引读者;要简洁,标题是对主体的高度概括。在组织答案时,可结合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对导语部分进行删减。
本题是一段新闻材料,首先找到导语部分,在第一段,关键信息是“中新网绍兴4月25日电2021年是鲁迅诞辰140周年”“浙江省绍兴市25日召开的大型实景影画剧《鲁镇社戏》新闻发布会透露,为致敬‘文学巨匠’,相关团队历经3年时间、斥资亿元人民币打造了大型实景影画剧《鲁镇社戏》”,据此,按照字数要求提炼中心事件即可,得出答案为“浙江绍兴打造影画剧《鲁镇社戏》致敬鲁迅诞辰140周年”。
7.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
鲁迅对国民性的批判并不是对国人的丑化。
我们读《阿Q正传》,看小说中那些“丑陋的中国人”的处世行为与心理表现,会感到不舒服,甚至恶心,这真是给我们的同胞揭了短,露了丑。但仔细一想,这又是何等真实的刻画,是一种毫无伪饰的真实。我们也就理解鲁迅所说,其目的就是要写出“国民沉默的魂灵”来。中国人的一些共同的精神疾患久矣,我们司空见惯了,见怪不怪,也都麻木了,鲁迅却要真实说出。通过鲁迅的创作我们重新发现了自己,发现我们周遭的许多落后的行为习惯,乃至心理模式、民风民性。比如“以祖业骄人”,总是向后看,摆“先前阔”;比如“比丑”心理,癞疮疤也可以作为骄傲的资本;比如自欺欺人的健忘症,不能正视失败和衰落的精神胜利法;比如那想睡上秀才娘子宁式床的狭隘的“革命”理想,等等,是鲁迅笔下阿Q等角 色的表现,何尝不是我们社会生活中习焉不察的精神弊病?鲁迅对国民性的批判有其特定的历史环境,借助对人物的剖析实现对社会现实的批判。
鲁迅是深刻的,但他又并非居高临下。他总是带着自己深切的生命体验,带着无限的悲悯和无奈,去表现和批判他所置身的那个病态社会。鲁迅痛切地感到中国社会、中国文化存在看这种严重的病,所以他要批判中国的国民性,“哀其不幸,怒其不争”,这是对国人的爱极而生恨。
鲁迅为何那么执着批判国民性 这和他对中国传统文化及中国现实的深刻认识有关。他在1907年前后就已经有过立国必须立人的思想。“人立而后凡事举;若其道术,乃必尊个性而张精神”(《坟·文化偏至论》,即只有尊重和发扬人的个性,才能够使“国民”真正走向觉醒。可以说,“立人”贯穿鲁迅思想的一生。在鲁迅那里,“人的个体精神自由”是“作人”还是“为奴”的最后一条线。鲁迅对“精神胜利法”等国民劣根性批判,目的并不直指向经济和政治操作,而是指向个体人格的现代化,即“个人”的自觉、自主与自决,也就是说,鲁迅想要解决的,是一个古老民族的现代生存方式和精神基础问题,这种批判精神使人们时刻保持清醒。
8.D 9.C 10.①面对死亡来临的恐惧,“救命”是阿Q欲图自救的本能使然,这符合客观事实。②想喊“救命”,“然而阿Q没有说”这样的情节设置颇耐人寻味,一个面临死亡威胁的人,为什么没有说,引发读者思考,尤其是“然而”的转折意味,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③暗含阿Q即使喊出“救命”,也无济于事,体现了鲁迅对麻木愚昧的国民性的思考。 11.①小说以阿Q之死的悲剧告终,却以“大团圆”为题,二者形成鲜明对照,增加了悲剧色彩。②当时的民众不觉悟,革命不彻底,以“大团圆”为题,反讽革命又回到了原点,没有取得实质性的成果。③当时的社会人心离散冷漠,以“大团圆”为题,是以一个人的悲剧映射无数人相似的悲剧,讽刺社会以及人内心的扭曲与支离破碎,貌似的“大团圆”,实质上仍是吃人的盛宴。
【解析】8.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能力。
D.“有意忽略阿Q,可见吴妈与那些喝采的人们不同,她对阿Q充满同情”错误。由原文“阿Q在喝采声中,轮转眼睛去看吴妈,似乎伊一向并没有见他,却只是出神的看着兵们背上的洋炮”可知,这只是阿Q的猜测,可见吴妈不是有意忽略,也没有对阿Q充满同情。
故选D。
9.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C.“场面描写”“以及他对自己罪行的忏悔”错误。“场面描写”应为“细节描写”,结合文章内容“阿Q一把抓住了笔,惶恐而且惭愧的说”“倒也并不十分懊恼”分析可知,阿Q没有对自己的罪行表达出忏悔之意。
故选C。
10.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情节的作用的能力。
①“救命,……”是阿Q内心想喊出来的,面对死亡来临的恐惧,阿Q欲图自救的本能使他产生这样的心理,这符合客观事实。
②想喊“救命”,是因为面临死亡来临的恐惧时人会产生欲图自救的本能。“然而阿Q没有说”一个面临死亡威胁的人连本能的自救的话都没有说出来,这样的情节设置颇耐人寻味,引发读者思考,特别是运用了具有转折意味的连词“然而”,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
③文章中阿Q并没有打劫赵家,但是却被官府哄骗着签字画押,最终被送上刑场。所以面对危险时人出于本能而要喊出的“救命”,最后阿Q并没有喊出,实际上暗含着在这样的社会,阿Q即使喊出“救命”,也无济于事。“他早就两眼发黑,耳朵里嗡的一声,觉得全身仿佛微尘似的迸散了”,以及最后一段说到阿Q死后,未庄和城里人对待阿Q的冷漠态度,体现了鲁迅对麻木愚昧的国民性的思考。
1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和作用的能力。
小说写到阿Q并没有打劫赵家,但是却被官府哄骗着签字画押,最终被送上刑场。小说以阿Q之死的悲剧告终,然而题目却是“大团圆”,二者形成鲜明的对比,更增加了小说的悲剧性。
文章写到阿Q死的时候,“他早就两眼发黑,耳朵里嗡的一声,觉得全身仿佛微尘似的迸散了”,以及最后一段说到阿Q死后,未庄和城里人对待阿Q的冷漠态度。说明革命并没有改变百姓的愚昧麻木,民众的觉悟并没有提高,以“大团圆”为题,反讽革命又回到了原点,没有取得实质性的成果。
小说以阿Q之死的悲剧告终,但是阿Q的悲剧并不仅仅是他一个人的,因为周围的民众还是看客的心态,觉悟并没有提高,实际上通过阿Q的悲剧映射出社会上无数人的悲剧,所以以“大团圆”为题,起到了讽刺的作用,讽刺社会以及人内心的扭曲与支离破碎,貌似的“大团圆”,实质上仍是吃人的盛宴。
12.省略号表示语言中断,表现了阿Q对“假洋鬼子”的恐惧。 13.“祖传的宝贝”本来是褒义词,文中加点处的“祖传的宝贝”褒词贬用,讽刺了国人“善忘”的劣根性。 14.①原文表明阿Q主动地接受惩罚,更能突出阿Q的奴性人格。
②原文更能表达对阿Q的批判精神,激发读者的思考。
【解析】12.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省略号表示语言中断,表现了阿Q对“假洋鬼子”的恐惧,想发泄自己对“假洋鬼子”的仇恨,但是却欲言又止。
13.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
“祖传的宝贝”原意是褒义词,指老祖宗留下来的好的东西。文中加点处的“祖传的宝贝”褒词贬用,阿Q每当被屈辱或者讽刺后常用的一种精神胜利法,那就是“忘却”,讽刺了以阿Q为代表的国人“善忘”的劣根性,属于自欺欺人的一种行为。
14.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表达效果的能力。
(1)“赶紧抽紧筋骨,耸了肩膀等候着”中“赶紧”“ 等候”等词语的使用,充分体现了“假洋鬼子”大踏步走了过来时,阿Q便知道大约要打了的主动地接受惩罚的下意识动作,突出了他奴性十足的丑恶,非常的生动形象。
(2)这两句充分体现了阿Q的精神胜利法,那就是麻木、欺善怕恶、怕强欺弱、自轻自贱的性格特征,体现国民的劣根性,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值得读者思考。
15.[示例一]我认为图一与我心中的阿Q形象更为接近。画中阿Q撇着嘴的样子形象地表现出了他的妄自尊大,画家表现的阿Q是一个背对着读者转过头来的形象,表现出他被人欺负后在心里恨恨地嘟哝“儿子打老子”的样子。
[示例二]我认为图二与我心中的阿Q形象更为接近。阿Q衣服上的补丁表示他生活贫苦,头发长短不齐,似乎可以看到头上的癞疮疤。画中阿Q倒背着手显得无所事事,皱起的眉头好像表现出对别人的不屑,外形表现得比较接近课文中的形象。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图文转换及对人物进行个性化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
首先要根据课文,整体理解把握文中阿Q的形象特点,然后结合漫画进行分析。假如认同第一幅,则重点抓住漫画中人物神态来分析其心理性格,比如充满怒气的眼神和撇着嘴的细节,分析其被众人嘲笑奚落后的心理。假如认可第二幅,则要抓住漫画中人物的服饰细节,打了补丁,捆着腰带,别着烟袋,分析其无所事事又穷困潦倒的生活状态;抓住长短不齐的头发,皱着的眉头,不屑的眼神分析其心理。
16.A 17.C 18.B
【解析】16.本题考查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填写衔接句主要从陈述对象的一致、虚词的运用、句式选用、情感基调、前后的逻辑顺序和音韵和谐的角度选择。
文段论述中华文化和中华民族的关系,根据后文“中华文化与中华民族”可知,文化在前,民族在后,据此排除CD;再根据后文“中华文化与中华民族互为一体”,说明二者是对等关系,即“传承中华文化就是维系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排除B。
故选A。
17.此题考查考生正确辨析和使用成语的能力。此类题一般从三个方面综合考虑分析即成语的基本义、感彩和语境。需要注意色彩不明,断词取义,对象误用,谦敬错位,功能混乱,不合语境,望文生义等错误使用类型。
一脉相承:意思是从同一血统、派别世代相承流传下来。比喻某种思想、行为或学说之间有继承关系。互为一体:互相融合,成为一体。语境强调二者的相互交融,本是一个整体,因此选“互为一体。”排除AD。
薪火相传:比喻学问和技艺代代相传。前赴后继:形容奋勇前进,连续不断。此处强调中华文化代代相传,故选“薪火相传”。排除B。
博大精深:形容思想和学术广博高深。多用于形容理论、学识、思想、作品等广博丰富,深奥精微。繁荣昌盛:指国家兴旺发达,欣欣向荣。此处强调中华文化的兴旺发达,从而使中华民族得以伟大复兴,故选“繁荣昌盛”。
源远流长:比喻历史悠久,根底深厚。卓尔不群:指才德超出寻常,与众不同。语境是中华文化,不是人,选“源远流长”。
故选C。
18.此题考核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注意明确病句的类型,以及典型的错例,答题时从结构和内容的角度分析句子,对照错例,找到错误。
原句关联词搭配不当,应为“不是……而是”,“不仅……而且”,据此排除CD;文段强调中华文化是中国人的精神命脉,因此,应为“不是生理的,而是文化的、精神的”,A项“因素”赘余,排除A。
故选B。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阿Q正传》分层作业(原卷版)
*基础达标+能力提升+链接高考 三步提升 建议用时:60分钟
基础链接
(一)根据课文,完成下列各题(16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行状(háng)  舂米(chōng) 鄙薄(bǐ) 哭丧棒(sāng)
B.撩拨(liáo) 托庇(pì) 奚落(xī) 土谷祠(cí)
C.小觑(qù) 口讷(nà) 畜生(chù) 醉醺醺(xūn)
D.穿凿(záo) 面颊(jiá) 唾骂(tuò) 热剌剌(là)
2.下列对《呐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呐喊》中塑造了一批旧知识分子形象,如:穷困潦倒、迂腐麻木的孔乙己;疯狂追求功名利禄,最终被封建科举制度吞噬的陈士成;自私自利、表里不一的方玄绰。
B.《阿Q正传》以辛亥革命时期的未庄为主要场景。假洋鬼子、赵太爷为代表的统治阶级对阿Q的压迫和欺凌,是阿Q“精神胜利法”形成的重要原因。
C.《呐喊·自序》中“铁屋子”暗指辛亥革命后依旧黑暗的旧中国,“熟睡的人们”暗指反动统治者,“大嚷”暗指新思想的宣传。
D.《呐喊》中《鸭的喜剧》、《一件小事》、《兔和猫》的风格、题材和集子中其它小说有差别,但共同表达了对人的尊严和生命价值的呼唤。
3.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萨特的《墙》道出了世界的荒谬,无罪的被处死,戏弄敌人变成成全敌人,抱必死决心的偏不死,藏起来的偏被抓,想给敌人开玩笑,却被现实所捉弄。
B.“科学把距离缩短了,”墨尔基阿德斯吹嘘说,“要不了多久,人们不用离开家门,就能看到世界上任何地方发生的事情。”
C.他又付了五个里亚尔,就像把手放在圣经上为人作证那样,把手放在冰块上高声说道:“这是我们时代的伟大发明。”
D.鲁迅以表现人生、改良人生为创作目的,他所描写的主要是孔乙己、华老栓、阿Q、祥林嫂……等这样一些最普通人的最普通的悲剧命运。
4.将下面三个句子组合为一个以“阿Q”为主语的单句。(不改变原意,可适当改动词语)(3分)
①鲁迅在《阿Q正传》一书中以简洁、鲜明、生动的笔触刻画了阿Q这一典型形象。
②阿Q是个破产农民。
③阿Q生活在闭塞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的农村。
阿Q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以下比喻皆把人比喻成野兽,体会两种表达不同的表达效果。(4分)
(1)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麂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
(2)“过了二十年又是一个……”阿Q在百忙中,“无师自通”的说出半句从来不说的话。“好!!!”从人丛里,便发出豺狼的嗥叫一般的声音来。(《阿Q正传》)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8分)
中新网绍兴4月25日电2021年是鲁迅诞辰140周年。浙江省绍兴市25日召开的大型实景影画剧《鲁镇社戏》新闻发布会透露,为致敬“文学巨匠”,相关团队历经3年时间、斥资亿元人民币打造了大型实景影画剧《鲁镇社戏》。
鲁镇是鲁迅塑造的“精神故乡”,形形色色的人物在这里粉墨登场。《鲁镇社戏》将鲁迅作品中每个小人物的片段组成了鲁迅的“精神世界”,用全新的形式将鲁迅笔下的“国民性”展现给大众。
据了解,该剧由序、鲁镇、闰土小船、社戏、阿Q、辫子、药和尾声等八幕组成。舞台艺术上,融合了高清异型LED屏、全景式音响、激光跟踪、红外扫描等现代“黑科技”,努力还原百年前江南水乡的特有风貌,营造出真实与梦幻共存的艺术效果。
6.请为上面这则新闻拟写标题,不超过30个字。(3分)
7.鲁迅塑造了一系列小人物,其中阿Q身上表现出的愚昧无知、自私自卑、软弱无能、畏强凌弱等方面的人格都体现了“国民性”的弱点。有人认为鲁迅批判“国民性”是对国人的丑化;也有人认为这并不是丑化,只是太过于真实。对此你怎么看?请简要分析。(5分)
能力提升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16分)
大团圆
鲁迅
赵家遭抢四天后,阿Q在半夜里忽被抓进县城里去了。那时恰是暗夜,一队兵,一队团丁,一队警察,悄悄地到了未庄,乘昏暗围住土谷祠,正对门架好机关枪;然而阿Q不冲出。把总焦急起来了,悬了二十千的赏,才有两个团丁冒了险,逾垣进去,里应外合,一拥而入,将阿Q抓出来;直待擒出祠外,他才有些清醒了。
进城已是正午,阿Q被搀进一所破衙门,推在一间小屋里。
他下半天便又被抓出栅栏门去了,到得大堂,上面坐着一个满头剃得精光的老头子,下面站着一排兵,两旁又站着十几个长衫人物,他的膝关节立刻自然而然的宽松,便跪了下去了。
“你从实招来罢,免得吃苦。招了可以放你。”那光头的老头子看定了阿Q的脸,沉静的清楚的说。
“你的同党在那里?”
“什么?……”
“那一晚打劫赵家的一伙人。”
“他们没有来叫我。他们自己搬走了。”阿Q提起来便愤愤。
“走到那里去了呢?说出来便放你了。”老头子更和气了。
“我不知道,……他们没有来叫我……”
老头子使了一个眼色,阿Q便又被抓进栅栏门里了。他第二次抓出栅栏门,是第二天的上午。
大堂的情形都照旧。上面仍然坐着光头的老头子,阿Q也仍然下了跪。
老头子和气的问道,“你还有什么话说么?”
阿Q一想,没有话,便回答说,“没有。”
于是一个人拿了一张纸,并一支笔送到阿Q的面前,指着一处地方教他画花押。
“我……我……不认得字。”阿Q一把抓住了笔,惶恐而且惭愧的说。
“那么,便宜你,画一个圆圈!”
阿Q要画圆圈了,那手捏着笔却只是抖。于是那人替他将纸铺在地上,阿Q伏下去,使尽了平生的力气画圆圈。他生怕被人笑话,立志要画得圆,但这可恶的笔不但很沉重,并且不听话,刚刚一抖一抖的几乎要合缝,却又向外一耸,画成瓜子模样了。
阿Q正羞愧自己画得不圆,那人却不计较,早已挚了纸笔去、许多人又将他第二次抓进栅栏门。
他第二次进了栅栏,倒也并不十分懊恼。他以为人生天地之间,大约本来有时要抓进抓出,有时要在纸上画圆圈的,惟有圈而不圆,却是他“行状”上的一个污点。但不多时也就释然了,他想:孙子才画得很圆的圆圈呢。于是他睡着了。
阿Q第三次抓出栅栏门,他到了大堂,上面还坐着照例的光头老头子,阿Q也照例的下了跪。
老头子很和气的问道,“你还有什么话么?”
阿Q一想,没有话,便回答说,“没有。”
许多人忽然给他穿上一件洋布的白背心,上面有些黑字。阿Q被抬上了一辆没有篷的车,这车立刻走动了,前面是一班背着洋炮的兵们和团丁,两旁是许多张着嘴的看客。他突然觉到了:这岂不是去杀头么?他一急,两眼发黑,似乎发昏了。然而他又没有全发昏,他似乎觉得人生天地间,大约本来有时也未免要杀头的。
他还认得路,于是有些诧异了:怎么不向着法场走呢?他不知道这是在游街,在示众。但即使知道也一样,他不过便以为人生天地间,大约本来有时也未免要游街要示众罢了。
他省悟了,这是绕到法场去的路,这一定是“嚓”的去杀头。他惘惘的向左右看,无意中,却在路旁的人丛中发现了一个吴妈。阿Q忽然很羞愧自己没志气:竟没有唱几句戏。他的思想又仿佛旋风似的在脑里一回旋:《小孤孀上坟》欠堂皇,《龙虎斗》里的“悔不该……”也太乏,还是“手执钢鞭将你打”罢。他同时想将手一扬,才记得这两手原来都捆着,于是“手执钢鞭”也不唱了,
“过了二十年又是一个……。”阿Q在百忙中,“无师自通”的说出半句从来不说的话。“好!!!”从人丛里,便发出豺狼的嗥叫一般的声音来。
车子不住的前行,阿Q在喝采声中,轮转眼睛去看吴妈,似乎伊一向并没有见他,却只是出神的看着兵们背上的洋炮。
阿Q于是再看那些喝采的人们。这些眼睛们似乎连成一气,已经在那里咬他的灵魂。
“救命,……”
然而阿Q没有说。
他早就两眼发黑,耳朵里嗡的一声,觉得全身仿佛微尘似的迸散了。
至于舆论,在未庄是无异议,自然都说阿Q坏,被枪毙便是他的坏的证据;不坏又何至于被枪毙呢?而城里的舆论却不佳,他们多半不满足,以为枪毙并无杀头这般好看;而且那是怎样的一个可笑的死囚呵,游了那么久的街,竟没有唱一句戏:他们白跟一趟了。
(节选自《阿Q正传》,有删改)
8.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开头写阿Q被捕的情节,官兵、警察等人全副武装包围土谷祠,悬赏之下方敢进入,把尚未睡醒的阿Q抓了出来,兴师动众的场面十分滑稽。
B.“老头子”看似“和气”,三次审讯阿Q,都未对他采用刑讯逼供的手段,但却哄骗阿Q签字画押,最终将他送上刑场。
C.阿Q使尽力气画圆圈,却并没有画得很圆,“孙子才画得很圆的圆圈呢”,这是阿Q自欺欺人的精神胜利法。
D.阿Q在游街示众的人丛中发现了吴妈,但吴妈只是看着兵们背上的洋炮,有意忽略阿Q,可见吴妈与那些喝采的人们不同,她对阿Q充满同情。
9.下列对文本相关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阿Q自然“便跪了下去了”“也仍然下了跪”“也照例的下了跪”,反复出现的下跪细节,强化了阿Q身上的奴性特征。
B.文中画横线处的“睡着了”含义深刻,不仅是写他生理上的睡着了,也暗写他的麻木不仁。作者一边忧虑国民在铁屋子里沉睡不醒,一边希望他们惊醒。
C.作者着力刻画阿Q画圆圈时的心理活动和一系列言行,旨在运用场面描写揭示他的精神麻木与愚昧,以及他对自己罪行的忏悔。
D.鲁迅笔下的文言词汇常具有很强的艺术性,如“‘行状’上的一个污点”中的“行状”庄词谐用,有着独特的内涵,耐人寻味。
10.文章最后写阿Q想喊“救命,……”,“然而没有说”。请分析作者这样写的用意。(4分)
11.小说这一章为什么命名为“大团圆”?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6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14分)
远远的走来了一个人,他的对头又到了。这也是阿Q最厌恶的一个人,就是钱太爷的大儿子。他先前跑上城里去进洋学堂,不知怎么又跑到东洋去了,半年之后他回到家里来,腿也直了,辫子也不见了,他的母亲大哭了十几场,他的老婆跳了三回井。后来,他的母亲到处说,“这辫子是被坏人灌醉了酒剪去的。本来可以做大官,现在只好等留长再说了。”然而阿Q不肯信,偏称他“假洋鬼子”,也叫作“里通外国的人”,一见他,一定在肚子里暗暗的咒骂。
阿Q尤其“深恶而痛绝之”的,是他的一条假辫子。辫子而至于假,就是没有了做人的资格;他的老婆不跳第四回井,也不是好女人。
这“假洋鬼子”近来了。
“秃儿驴……”阿Q历来本只在肚子里骂,没有出过声,这回因为正气忿,因为要报仇,便不由的轻轻的说出来了。
不料这秃儿却拿着一支黄漆的棍子——就是阿Q所谓哭丧棒——大踏步走了过来。阿Q在这刹那,便知道大约要打了,赶紧抽紧筋骨,耸了肩膀等候着,果然,拍的一声,似乎确凿打在自己头上了。
“我说他!”阿Q指着近旁的一个孩子,分辩说。
拍!拍拍!
在阿Q的记忆上,这大约要算是生平第二件的屈辱。幸而拍拍的响了之后,于他倒似乎完结了一件事,反而觉得轻松些,而且“忘却”这一件祖传的宝贝也发生了效力,他慢慢的走,将到酒店门口,早已有些高兴了。
12.请简要分析画波浪线处省略号的作用和表现力。(3分)
13.请从词语的感彩的角度赏析文中加点处的“祖传的宝贝”的妙处。(3分)
14.文中画横线处的句子删除后并不影响语意的连贯,但为什么说原文的表达效果更好?(4分)
15.以下是画家创作的阿Q画像,请结合选文的具体内容,说说你认为哪幅画与你心中的阿Q更为接近。(4分)
链接高考(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五千年的中华文化体现的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已成为中华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精神标识。而其基本价值已积淀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 )。中华文化与中华民族 ,中国人之所以为中国人的特性,不是生理的,而且是文化的、精神的因素;没有中华文化,中国人就不成其为中国人,中华民族就不成其为中华民族。中华文化的精神品格与价值追求,支撑了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和______,今天仍然是而且未来必将还是我们发展壮大的强大精神力量。中华文化的精神特质就是我们今天要大力弘扬的“中国精神”,而弘扬中国精神,是凝聚中国力量、走稳中国道路的关键。没有中华文化的 ,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放到世界文明史中看,中华民族创造的 的中华文化具有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价值体系,独特的民族色彩,独特的历史进程,其长期的演化过程造就了我们的文化认同,赋予我们生命力和创造力,也决定了我们独特的发展路径。
16.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传承中华文化就是维系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
B.传承中华文化必须维系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
C.维系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就是传承中华文化
D.维系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就能传承中华文化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一脉相承 薪火相传 博大精深 源远流长
B.互为一体 前赴后继 博大精深 卓尔不群
C.互为一体 薪火相传 繁荣昌盛 源远流长
D.一脉相承 前赴后继 繁荣昌盛 卓尔不群
18.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不是生理的因素,而是文化的、精神的
B.不是生理的,而是文化的、精神的
C.不仅是生理的,而是文化的、精神的
D.不仅是生理的因素,而是文化的、精神的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