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阿Q正传》导学案
——自欺与忘却
教学目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反复品读字句,细细品味鲁迅独特的语言风格。
2.审美鉴赏与创造: 分析未庄的社会结构及人物群像,通过情景模拟感知阿Q的生存困境。
3.文化传承与理解:了解鲁迅创作背景及《阿Q正传》的社会意义。
4.思维的发展与提升: 分析“精神胜利法”的多重表现及本质、 探讨阿Q性格的悲剧性与普遍性、联系现实讨论“阿Q心理”的现代意义。
教学重难点
1.审美鉴赏与创造: 分析未庄的社会结构及人物群像,通过情景模拟感知阿Q的生存困境。
2.思维的发展与提升: 分析“精神胜利法”的多重表现及本质、 探讨阿Q性格的悲剧性与普遍性、联系现实讨论“阿Q心理”的现代意义。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二、学习任务
学习任务一:调查准备——时代初探
《阿Q正传》的写作背景是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的中国。当时,中国内忧外患,政治腐败,民众愚昧,中华民族面临灭亡的危险。而以孙中山为首的少数有志之士试图挽救危亡的中国。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但它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的伟大任务。资产阶级把有强烈革命要求的农民拒之门外,广大农民在革命之后仍处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残酷剥削和压迫之下,承受着政治上的压迫、经济上的剥削和精神上的奴役。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鲁迅以思想家的冷静和深邃思考,以文学家的敏感和专注,观察、分析着所经历和思考的一切,感受着时代的脉搏,逐步认识自己所经历的革命、所处的社会和所接触的人们的精神状态,从而创作出了《阿Q正传》。
学习任务二:走进未庄——村口情报站
为了更好地对未庄展开调查,请走进“村口情报站”打听最近村庄发生了哪些大事?请以调查小组的形式,反复阅读节选部分,归纳总结其中的重要事件。
1.优胜纪略
2.续优胜纪略
学习任务三:初探阿Q的生存世界
请在节选部分找出赵太爷、假洋鬼子、王胡三人的语句,分析未庄权力关系,讨论:“未庄是否容得下阿Q这样的人?”
1.赵太爷
2.假洋鬼子
3.王胡
第二课时
学习任务四:绘制阿Q人物画像
1.阿Q时此次田野调查中的核心人物,请以调查小组为单位进行探讨,建立人物档案。
年龄:
籍贯:
身份地位:
工作:
外形特征:
性格特征:
最得意的事:
最值得骄傲的事:
口头禅:
2.以档案为切入点,通过阿Q的语言、动作、心理等绘制阿Q人物画像。
1.敏感禁忌
“因为他讳说“癞”以及一切近于“赖”的音,后来推而广之,“光”也讳,“亮”也讳,再后 来,连“灯”“烛”都讳了。一犯讳,不问有心与无心,阿Q便全疤通红的发起怒来”
由于内心的自卑,他对周围的一切异常敏感,用“愤怒”来武装自己,保护自己所谓的“尊严”。
2.欺软怕硬
“估量了对手,口讷的他便骂,气力小的他便打”“然而不知怎么一回事,总还是 阿Q吃亏的时候多。于是他渐渐的变换了方针,大抵改为怒目而视了。”
面对对手,当力量薄弱时,他便采取欺负的态度;而面对比自己强大的对手,他无法欺负,便“识时务”地改变策略,转而采取“怒目而视”的方式。这正是典型的欺软怕硬行为。
3.自欺欺人
阿Q站了一刻,心里想,“我总算被儿子打了,现在的世界真不像样……”于是也心满意足的得胜的走了。
在现实的挫折面前,阿Q将自己遭受的打击“想象”成被“儿子”所打,以此来逃避现实的痛苦,并通过这种自我欺骗的方式寻求心理上的慰藉和解脱。这反映了他“自欺欺人”的心态。
4.懦弱卑怯
“打虫豸,好不好 我是虫豸——还不放么 ”
面对比自己强大的对手,阿Q深知“审时度势”的重要性,迅速变得卑躬屈膝,其骨子里的“懦弱”和“卑怯”一览无遗。他饱尝苦难,深知反抗无益,于是通过“示弱”来避免遭受打击。在这一时刻,尽管阿Q显得懦弱,他却成为了广大底层人民弱小形象的一个缩影。
学习任务五:解密阿Q的生存哲学
1.请未庄权力关系网中阿Q可谓是在权力底层,为了生存,阿Q的生存之道是什么?
2. 请学生分组探讨阿Q的“精神胜利法”的实质是什么?
3. 请展开辩论:阿Q的精神胜利法是弱者的智慧,还是奴性的毒药?
第三课时
学习任务六:破译文本密码
1.在众多人物中,鲁迅为何选取一个滑稽的阿Q作为主要人物,此人物有何重要意义?
2.有人说,阿Q的悲剧中“闲人”也功不可没,你怎么看?
3.《阿Q正传》的语言风格独特别致,请认真分析,为此后进行调查报告的书写打下基础。
学习任务七:哲学圆桌派
1.讨论:“阿Q是否有选择自由的可能?”
我们不可能以旁观者的超越姿态嘲笑阿Q的健忘和他的精神胜利法。在一无所有的最屈辱的生存遭际中,在一点尊严都不被葆有的现实中,“先前阔多了”、“儿子打老子”之类的妄想,是多么可怜的自我安慰!它实在是人在生存和尊严的空间被挤压到接近零的时候,本能地掘开的一丝缝隙。《阿Q正传》对主人公精神胜利法的描写,在读者心灵中激起的反应,“哀其不幸”实在是大于“怒其不争”的——无亲无故,居无定所,自小就像野狗一样被抛弃在人世间,卑微到连姓名都没有的生命,你让阿Q如何去“争”、如何能“争” 他试图争,喝了酒之后说自己姓赵,结果如何 被赵太爷狠狠地打了嘴巴,再不敢说是赵太爷的本家了。……阿Q的生存困境,更多显示着等级社会对人性的扭曲。阿Q的精神胜利法。体现了作为社会最底层卑微的生命,为尊严(本能的)而作的徒劳的抗争。
——杨联芬
2.鲁迅杂文《灯下漫笔》中曾说这是一个“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请结合阿Q形象探讨此句的含义。
三、课后作业
以主题:“阿Q的‘精神胜利法’是个人悲剧还是时代病症”完成一篇300字的微型论文。
答案
第一课时
学习任务二:走进未庄——村口情报站
为了更好地对未庄展开调查,请走进“村口情报站”打听最近村庄发生了哪些大事?请以调查小组的形式,反复阅读节选部分,归纳总结其中的重要事件。
1.优胜纪略
①比 阔
②藐视村人,看不起城里人
③被闲人嘲笑癞疮疤被打
④被闲人乱中抢钱被打
2.续优胜纪略
①比虱子,败在王胡手下(生平第一件屈辱)
②挨了假洋鬼子的“哭丧棒”(生平第二件屈辱)
③调戏小尼姑(为自己的屈辱报仇)
学习任务三:初探阿Q的生存世界
请在节选部分找出赵太爷、假洋鬼子、王胡三人的语句,分析未庄权力关系,讨论:“未庄是否容得下阿Q这样的人?”
1.赵太爷
“赵太爷钱太爷大受居民的尊敬,除有钱之外,就因为都是文童的爹爹。”
“然而阿Q虽然常优胜,却直待蒙赵太爷打他嘴巴之后,这才出了名。”
“皇帝已经停了考,不要秀才和举人了,因此赵家减了威风。”
赵太爷是未庄的地主劣绅,强权者,代表着封建统治和封建意识。他对阿Q的态度是傲慢且充满蔑视的,不仅剥夺了阿Q姓“赵”的权利,还在阿Q冒犯他时给予暴力惩罚。赵太爷的存在,象征着未庄中封建势力的顽固与强大,他对阿Q的排斥和压迫,反映了未庄上层社会对底层贫民的冷漠与剥削。
2.假洋鬼子
“这也是阿Q最厌恶的一个人,就是钱太爷的大儿子。他先前跑上城里去进洋学堂,不知怎么又跑到东洋去了,半年之后他回到家里来,腿也直了,辫子也不见了。”
“不料这秃儿却拿着一支黄漆的棍子——就是阿Q所谓哭丧棒——大蹋步走了过来。”
假洋鬼子,即钱大少爷,是一个具有双重身份的人物,他既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又保留着封建传统。他对阿Q的态度是复杂的,一方面,他作为地主阶级的一员,与阿Q有着阶级矛盾;另一方面,他的洋化行为又让阿Q感到不解和愤怒,甚至因此遭到阿Q的辱骂。假洋鬼子的存在,揭示了未庄在封建与西方文化的冲击下,社会阶层的混乱与矛盾,而阿Q对此的愤怒与不解,也反映出他在这场变革中的无所适从。
3.王胡
“倘是别的闲人们,阿Q本不敢大意坐下去。但这王胡旁边,他有什么怕呢?老实说:他肯坐下去,简直还是抬举他。”
“王胡似乎不是君子,并不理会,一连给他碰了五下,又用力的一推,至于阿Q跌出六尺多远,这才满足的去了......在阿Q的记忆上,这大约要算是生平第一件的屈辱,因为王胡以络腮胡子的缺点,向来只被他奚落,从没有奚落他,更不必说动手了。而他现在竟动手,很意外,”
王胡则是未庄中比阿Q更低一等的奴隶,他与阿Q之间的争斗,体现了未庄底层贫民之间的残酷竞争。王胡对阿Q的态度,既有嫉妒也有蔑视,他们之间的争斗,不过是未庄底层社会残酷现实的缩影。王胡对阿Q的排斥,反映出未庄底层社会同样难以容纳像阿Q这样的弱者。
第二课时
学习任务四:绘制阿Q人物画像
1.阿Q时此次田野调查中的核心人物,请以调查小组为单位进行探讨,建立人物档案。
年龄:三十出头
籍贯:不详
身份地位:贫苦农民
工作:打零工
外形特征:瘦伶仃、黄辫子、癞疮疤
性格特征:擅长使用精神胜利法
最得意的事:欺负小尼姑
最值得骄傲的事:进过城
口头禅:儿子打老子
学习任务五:解密阿Q的生存哲学
1.请未庄权力关系网中阿Q可谓是在权力底层,为了生存,阿Q的生存之道是什么?
精神胜利法的狂欢
2. 请学生分组探讨阿Q的“精神胜利法”的实质是什么?
(1)自轻自欺
阿Q与人口角时会说“我们先前——比你阔的多啦!你算是什么东西!”
被人揪住黄辫子打时,会自轻自贱地承认自己是“虫豸”
阿Q在现实中处于社会底层,地位低下,但他通过这种自轻自欺又自我安慰的方式,把自己的屈辱和失败转化为一种虚幻的“胜利”,以满足自己的心理需求,在精神上构建出一种虚假的优越感。
(2)健忘
阿Q被王胡、假洋鬼子打了之后,起初会感到气愤和屈辱,但很快就会把这些事情忘掉,又恢复到往常的状态,继续过自己的生活,仿佛那些屈辱的事情从未发生过。
阿Q的健忘是他逃避现实痛苦的一种手段。他无法改变被打的事实,也没有能力去报复对方,于是选择忘记,在精神上让自己从痛苦中解脱出来,相当于在心里默认自己没有受到伤害,从而获得一种精神上的“胜利”,继续维持自己的心理平衡。
3. 请展开辩论:阿Q的精神胜利法是弱者的智慧,还是奴性的毒药?
阿Q的精神胜利法,更倾向于是一种奴性的毒药,而非弱者的智慧。
阿Q的精神胜利法,正是他在受到封建礼教压迫和剥削、体力上不占优势、无法反抗强者时,所采取的一种心理策略。他通过这种策略,在伦理和社会关系上寻求虚幻的胜利,以自欺欺人的方式来获得心灵上的慰藉。然而,这种精神胜利法实际上是一种逃避现实、不愿正视自身问题和困难的表现。它让阿Q在虚幻的胜利中沉迷,忽视了真正的痛苦来源,也失去了自我反省和提升的机会。长期以往,这种精神胜利法会削弱人的斗志和行动力,让人变得更加麻木不仁、自大且不自知。
对于弱者而言,面对困境时寻求心理慰藉是可以理解的,但精神胜利法绝不是一种明智的选择。真正的智慧应该是正视现实、勇于面对问题,通过实际行动来提升自己的能力和境遇。而精神胜利法只会让人在虚幻的胜利中迷失自我,最终走向更加悲惨的结局。
因此,阿Q的精神胜利法绝不是弱者的智慧,而是一种奴性的毒药。它麻痹了人的神经,让人在不知不觉中陷入了更加深重的困境。我们应该警惕这种心理策略,勇于面对现实,采取实际行动来改变自己的命运。
第三课时
学习任务六:破译文本密码
1.在众多人物中,鲁迅为何选取一个滑稽的阿Q作为主要人物,此人物有何重要意义?
阿Q的形象是对当时中国社会某种病态的深刻揭示。他以“精神胜利法”来应对失败和屈辱,这种自我安慰和自我欺骗的心态,在当时社会底层人民中普遍存在。鲁迅通过阿Q这一形象,批判了封建社会的落后和人性的弱点,体现了对民族自我批判的时代课题的关注。
阿Q能够作为一面镜子,映照出当时中国社会的某些病态和国民性的弱点,从而引发人们的思考和反省。
2.有人说,阿Q的悲剧中“闲人”也功不可没,你怎么看?
阿Q生活在一个充满冷漠与看客心态的社会环境中,这些“闲人”往往以旁观者的姿态出现,对阿Q的遭遇或嘲笑、或戏弄,甚至在某些关键时刻推波助澜,加剧了他的悲剧命运。
“闲人”的存在,反映了当时社会中人性的麻木与冷漠。他们对阿Q的欺压和嘲笑,不仅仅是个体行为,更是一种群体性的、社会性的冷漠体现。这种冷漠不仅加剧了阿Q的精神痛苦,也让他在寻求帮助和理解时感到孤立无援。
同时,“闲人”的行为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阿Q悲剧的发展。他们的嘲笑和戏弄,让阿Q在精神上受到了极大的打击,进一步加剧了他的自卑和自欺欺人的心理。而在阿Q遭遇不幸时,这些“闲人”的围观和议论,更是让他感受到了社会的无情和冷漠,从而加深了他的悲剧色彩。
因此,可以说“闲人”在阿Q的悲剧中确实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他们的存在和行为,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冷漠与麻木,也加剧了阿Q的悲剧命运。这提醒我们,要警惕社会中的冷漠与看客心态,积极传递正能量,关爱他人,共同营造一个温暖和谐的社会环境。
3.《阿Q正传》的语言风格独特别致,请认真分析,为此后进行调查报告的书写打下基础。
(1)喜剧的外套,悲剧的内核
“悲剧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喜剧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
阿Q的一生是悲剧性的,他的下场令人同情,令人感叹,但这一切又是通过阿Q日常生活中富有喜剧性的事件表现出来的。所以读《阿Q正传》时,人们往往被阿Q可笑的言行逗得忍俊不禁,可是掩卷沉思,又不免悲从中来,为阿Q的不幸遭遇而唏嘘叹息,也对残暴的统治者切齿痛骂。悲剧因素与喜剧因素在小说里相互交织、融合,构成这篇小说最大的艺术特色。
(2)巧用白描
本文多处运用了白描手法来刻画人物形象,比如当阿Q知道要挨打时“赶紧抽紧筋骨,耸了肩膀等候着”,显示了阿Q可悲的奴才本性;阿Q对尼姑的举动生动地刻画了他卑鄙而肮脏的灵魂。这些都表现了作者运用白描手法的高超能力。
(3)妙用杂文式的笔法
用幽默、尖锐、诙谐的语言,进行讽刺、挖苦、调侃。或反话、或大词小用,或庄词偕用。其最终目的,就是撕下假面,揭露真相。
学习任务七:哲学圆桌派
2.鲁迅杂文《灯下漫笔》中曾说这是一个“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请结合阿Q形象探讨此句的含义。
(1)社会地位与生存状态
在“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社会动荡不安,百姓生活困苦,阿Q正是处于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他无家无业,寄住在土谷祠,靠打短工为生,食不果腹,衣不蔽体,连基本的生存都难以保障,根本没有做人的尊严,更无从谈起做稳奴隶,是典型的“想做奴隶而不得”的底层人物代表。
(2)精神状态与心理特征
阿Q的精神胜利法本质上是在残酷现实下的一种自我麻醉。在“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人们遭受着各种压迫却无力反抗,只能通过精神上的自我安慰来寻求解脱。如阿Q在被打后,通过幻想自己是“第一个能够自轻自贱的人”来获得精神上的胜利,这其实是他在无法改变“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悲惨处境时,为了生存下去而产生的一种扭曲的心理防御机制。
(3)对权力与秩序的态度
在“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旧的封建秩序虽然摇摇欲坠,但仍具有强大的影响力。阿Q一方面对赵太爷等统治阶层有着本能的敬畏和羡慕,渴望能进入他们的圈子,成为被秩序认可的“奴隶”;另一方面,当他“革命”幻想时,又想通过颠覆现有秩序来使自己成为权力的拥有者,让别人成为自己的奴隶。这体现了他在混乱的时代中,对权力与秩序既向往又盲目反抗的矛盾态度,而这种矛盾正是“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下人们精神迷茫的表现。
(4)奴性意识的潜在影响
尽管阿Q处于“想做奴隶而不得”的境地,但他的思想深处却有着根深蒂固的奴性意识。如他即使在遭受不公对待时,也没有真正意识到自己的权利被剥夺,而是认为自己命不好,或者试图从更弱小的人身上找回做“主人”的感觉。这表明在“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奴性意识已经深入到像阿Q这样的底层民众心中,成为一种集体无意识,阻碍着他们的觉醒和反抗。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