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孔雀东南飞》导学案
——殉情与觉醒交织,爱情与礼教博弈
教学目标
1.语言的建构和运用: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诗句进行朗读、赏析,体会诗歌语言之美。
2.思维的发展和提升: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婚姻观,增强对自由、平等的追求意识。
3.审美的鉴赏与创造:感受刘兰芝和焦仲卿对爱情的忠贞不渝和对封建礼教的反抗精神。
4.文化的理解和传承:了解汉乐府民歌的特点及《孔雀东南飞》的文学地位。
教学重难点
1.思维的发展和提升: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婚姻观,增强对自由、平等的追求意识。
2.审美的鉴赏与创造:感受刘兰芝和焦仲卿对爱情的忠贞不渝和对封建礼教的反抗精神。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二、学习任务
第一课时
学习任务一:我是故事大王
为了更好的改编,请先阅读原文。作为导演,请给主创团队简要介绍本文故事情节。请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诗歌主要情节。小组合作,选派代表在150字内讲述故事,其他小组补充、评价。
《孔雀东南飞》讲述了焦仲卿与刘兰芝的悲剧爱情故事。焦仲卿是东汉末年的一位小官吏,与妻子刘兰芝感情深厚。但因焦母不满兰芝,逼迫仲卿休妻。兰芝被迫回娘家,最终在兄长逼迫下改嫁。仲卿闻讯后,绝望自杀,兰芝也随之殉情,最后两人化作孔雀向东南飞去。
学习任务二:我来梳理情节
为了剧集更好的呈现,请将其分为几个不同的篇章。引导学生梳理诗歌情节,用简洁语言(四字短语)呈现故事发展脉络。
开头两句:托物起兴,引出故事。
第一部分:兰芝被遣(2-5自然段)——
第二部分:夫妻誓别(6-12自然段)——
第三部分:兰芝抗婚(13-21自然段)——
第四部分:双双殉情(22-31自然段)——
第五部分:告诫后人(32自然段)——
学习任务三:我要围读剧本
作为创作者,如果剧本无法说服自己,那就无法说服观众。创作团队在《孔雀东南飞》中找出了一些反常之处,请学生以围读剧本的形式对《孔雀东南飞》进行深度解读。
1.创作组中有人提出,开头“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两句诗在文中没有作用,你怎么看?
2.有人认为第2段中从13岁说到17岁太过繁琐,在剧本中大可删去,你的看法呢?
拓展思考:诗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了“赋”?有何作用?
3.封建社会妇女被休一般被视为奇耻大辱,会遭人鄙弃,为什么刘兰芝被休后身价反而更高了?是否与礼俗矛盾?
4.为何刘不遵守诺言,选择嫁给太守之子?
第二课时
学习任务四:人物形象分析会
学习任务五:爱情悲剧改编会
如果你有机会穿越回古代,回到《孔雀东南飞(并序)》一诗的情境中来阻止这场爱情悲剧,请你结合诗歌内容,充分发挥想象思考在以下场景下是否能够挽回这个悲剧。
1.穿越过去的“我”在刘兰芝被遣返回娘家之前,“我”化身为仙人访问了焦家,并向焦母透露,她的儿媳拥有使家族繁荣的贵人之相。告诫焦母,只有善待刘兰芝,焦家才能迎来吉祥的结果。那么,焦母是否愿意放弃驱逐刘兰芝呢?
2.穿越过去的“我”在刘兰芝返回娘家之后,假扮成一位占卜师,向刘兄和刘母预言,若允许刘兰芝再婚,将会遭遇严重的不幸。刘兄是否会放弃逼妹妹再嫁?
3.“我”在刘兰芝和太守儿子敲定婚期前,化作送信的使者前往庐江府寻找焦仲卿,告诉他迅速接回刘兰芝,如果不从,将会有不可避免的灾难。焦仲卿能否改写结局?
4.“我”在焦仲卿和刘兰芝作最后的告别时,化作一个仙人,鼓励他们远离家乡,奔赴两个人的生活。如果二人决定私奔,那意味着他们放弃了纲常礼教、违背了礼法,焦仲卿能下此决心吗?私奔后会有怎样的结果呢?
第三课时
学习任务六:剧本台词分析会
请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诗句进行朗读、赏析,体会诗歌语言之美。
1.孔雀意象的使用
诗歌开篇,“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以孔雀徘徊起兴,并统摄全诗,以美禽恋偶比喻夫妻分离,用具体的形象渲染悲剧气氛,奠定全诗哀怨悱恻的感情基调。
2.浪漫主义手法的运用
诗歌尾声,在刘、焦合葬的墓地,松柏、梧桐枝枝叶叶覆盖相交,成为连理枝,象征了爱情的不朽。合葬化鸟,生不能相守,死要化作比翼双飞的鸳鸯鸟。“相向鸣”,是他们爱情与幸福的歌唱、悲愤与压抑的控告。故事的尾声与我国一些民间文学相似,如梁山伯与祝英台“彩虹万里百花开,蝴蝶双双对对来”,牛郎织女的“七夕相会”等。
结尾的浪漫主义手法,反衬现实,寄托人们追求自由恋爱、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
3.叙事技巧运用得当
本诗以叙事见长,在叙事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情节波澜起伏,扣人心弦,巧妙运用人物对话推动情节发展,展现了高超的叙事技巧。
4.语言特点突出
两汉乐府诗体裁以五言为主,兼有七言和杂言。句式灵活自由,语言流畅,通俗易懂、琅琅上口,生活气息较浓。本诗在语言上也体现了这些特点。
诗歌中的人物语言,尤其是人物的对话,能凸显人物性格,能真实而又贴切地反映出人物心理活动。如刘兰芝与焦仲卿之间的对话,既体现了他们之间的恩爱,也可以看出为了共同目标而进行抗争;仲卿母子的对话,既写出了焦母对儿子的爱,又写出了她对新妇的恨;兰芝母女、兄妹的对话,令人看到了母亲对女儿所特有的感情和刘兄的刻薄势利之心。
学习任务七:剧本意义分析会
作为此部剧集的主创,当作品呈现给观众时,《孔雀东南飞》的艺术魅力体现在哪些方面?
三、课后作业
请结合现代社会背景,写一篇短文,探讨现代社会中爱情与婚姻的观念变化,以及《孔雀东南飞》对我们的启示。
答案
第一课时
学习任务二:我来梳理情节
为了剧集更好的呈现,请将其分为几个不同的篇章。引导学生梳理诗歌情节,用简洁语言(四字短语)呈现故事发展脉络。
开头两句:托物起兴,引出故事。
第一部分:兰芝被遣(2-5自然段)——故事的开端
第二部分:夫妻誓别(6-12自然段)——故事的发展
第三部分:兰芝抗婚(13-21自然段)——故事的发展
第四部分:双双殉情(22-31自然段)——故事的高潮
第五部分:告诫后人(32自然段)——故事的尾声
学习任务三:我要围读剧本
1.创作组中有人提出,开头“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两句诗在文中没有作用,你怎么看?
(1)五里短亭十里长亭,是中国古代人的话别之地。李白《菩萨蛮》“何处是归程?长亭连短亭。”
(2)借孔雀起兴,引出全诗故事,这是我国古代民歌传统手法;
(3)以孔雀失偶,徘徊反顾为全文奠定深沉悲哀的基调,形成一种笼罩全篇的悲剧气氛,暗示全篇的作用。
(4)在结构上,和结尾的鸳鸯双飞构成呼应关系。
2.有人认为第2段中从13岁说到17岁太过繁琐,在剧本中大可删去,你的看法呢?
不可删去,这是赋手法在文中的运用。
“赋者,敷也,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即铺陈直叙。在篇幅较长的诗作中,铺陈与排比往往是结合在一起用的。铺排系将一连串内容紧密关联的景观物象、事态现象、人物形象和性格行为,按照一定的顺序组成一组结构基本相同、语气基本一致的句群。
作用:内容上,意在强调兰芝从小聪明能干,多才多艺,知书达理;结构上,证明她“女行无偏斜”,婆婆对她的责难毫无道理,为下文兰芝被逐作铺垫,以激起读者的同情。
拓展思考:诗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了“赋”?有何作用?
鸡鸣外欲曙,新妇起严妆。著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珰。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
①表现了刘兰芝的美丽、从容、坚强;
②还表现了刘兰芝的无辜,谴责了封建制度对美好人性的扼杀;
③为下文县令和太守的两度求婚作了有力的铺垫。
交语速装束,络绎如浮云。青雀白鹄舫,四角龙子幡,婀娜随风转。金车玉作轮,踯躅青骢马,流苏金镂鞍。赍钱三百万,皆用青丝穿。杂彩三百匹,交广市鲑珍。从人四五百,郁郁登郡门。
作用:突出表现太守家对这桩婚事的重视,从侧面表现兰芝形貌美,人品好,不慕荣华富贵,爱情专一,反衬其悲剧命运,加剧悲剧气氛。
3.封建社会妇女被休一般被视为奇耻大辱,会遭人鄙弃,为什么刘兰芝被休后身价反而更高了?是否与礼俗矛盾?
汉代联姻之风是刘兰芝“抢手”的外部因素。
汉代不仅皇室注重联姻,就是地方豪杰大姓为了巩固自己的政治、经济利益也相互联为姻亲,刘家经济条件优越,家族地位属名门望族,地方官员争相联姻,也就成为必然。
4.为何刘不遵守诺言,选择嫁给太守之子?
同姓不婚的礼俗决定了太守之子是刘兰芝最后的选择
汉代“女有家”的礼俗决定了刘兰芝必须离开娘家
刘兰芝拒嫁太守之子,而同姓不婚,这意味着她将无人可嫁,要在娘家终老一生了。而汉代“女有家”的礼俗决定了刘兰芝必须离开娘家:要么她同意嫁给太守之子,要么选择自杀,她不可以在娘家终老一生。
第二课时
小组合作,选择一个人物(刘兰芝、焦仲卿、焦母、刘兄等),结合文本内容,分析其性格特点,并阐述理由。
1.刘兰芝人物形象分析
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
(多才多艺,有教养)
鸡鸣外欲曙,新妇起严妆。著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
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珰。
指如削葱根,口如含珠丹。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
(貌美无双)
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
(勤劳能干)
上堂拜阿母,阿母怒不止。今日还家去,念母劳家里 。
(善良,有修养,识大体)
却与小姑别,泪落连珠子。勤心养公姥,好自相扶将。
(善良友爱)
交语速装束,络绎如浮云。青雀白鹄舫,四角龙子幡,
婀娜随风转。金车玉作轮,踯躅青骢马,流苏金缕鞍。
赍钱三百万,皆用青丝穿。杂彩三百匹,交广市鲑珍。
从人四五百,郁郁登郡门。
(以迎娶场面的热闹、奢华表现兰芝貌美,不慕富贵、爱情专一)
揽裙脱丝履,举身赴清池。
(敢于抗争)
刘兰芝形象:
聪明能干 多才多艺 知书达理 沉着冷静 镇定自若 善良友善 敢于反抗 不慕权贵 忠于爱情
2.焦仲卿人物形象分析
刚开始:忍辱负重 、消极反抗
最后:忠于爱情 、走向叛逆
3.焦母人物形象分析
蛮横无礼、独断专行、冷酷无情的封建礼教和封建家长制的化身
4.刘兄人物形象分析
性行暴戾、趋炎附势、尖酸刻薄、冷酷无情的典型市侩
学习任务五:爱情悲剧改编会
1.穿越过去的“我”在刘兰芝被遣返回娘家之前,“我”化身为仙人访问了焦家,并向焦母透露,她的儿媳拥有使家族繁荣的贵人之相。告诫焦母,只有善待刘兰芝,焦家才能迎来吉祥的结果。那么,焦母是否愿意放弃驱逐刘兰芝呢?
焦母会继续驱逐刘兰芝。
越礼说:兰芝没有遵从封建礼教的妇德要求,“本自无教训”“举动自专由”,虽然温顺,能干,但骨子里有倔劲,因而为焦母所不容。
门第说:焦刘两家贵贱悬殊,门第不对,焦母见异思迁,为娶进罗敷而逼走兰芝。
无子说:兰芝多年不育,焦母为传宗接代考虑,找借口驱逐兰芝。
2.穿越过去的“我”在刘兰芝返回娘家之后,假扮成一位占卜师,向刘兄和刘母预言,若允许刘兰芝再婚,将会遭遇严重的不幸。刘兄是否会放弃逼妹妹再嫁?
刘兄是专横跋扈、趋炎附势、尖酸刻薄、冷酷无情的市侩。他与焦母一起成为封建礼教的维护者,封建家长制的代表人物。朱光潜说: “你觉得《孔雀东南飞》美,由于它表现‘爱’与‘孝’两种理想的冲突。”而被遣归家就是不孝的一种表现,汉代“女有家”的礼俗决定了刘兰芝除了离开娘家,便只有死路一条。所以,刘兄还是会逼迫妹妹再嫁。
3.“我”在刘兰芝和太守儿子敲定婚期前,化作送信的使者前往庐江府寻找焦仲卿,告诉他迅速接回刘兰芝,如果不从,将会有不可避免的灾难。焦仲卿能否改写结局?
无法改写。作为传统男性的焦仲卿在文本中的性格却与兰芝大相径庭,与兰芝具有较强主体意识相比,他主体意识薄弱,性格软弱,面对母亲的强权,没有自己的主见,懦弱无能。在整个矛盾冲突中,他没能实质性地为二人的婚姻提供有效的应对方案,只会哭泣、悲伤和哀求,被动地逃避远大于兰芝的主动争取。如果说,刘兰芝代表着主体意识强烈的女性觉醒,那么焦仲卿则显示出传统男性世界的残缺和空洞。这样的男性无法改写结局。
4.“我”在焦仲卿和刘兰芝作最后的告别时,化作一个仙人,鼓励他们远离家乡,奔赴两个人的生活。如果二人决定私奔,那意味着他们放弃了纲常礼教、违背了礼法,焦仲卿能下此决心吗?私奔后会有怎样的结果呢?
若二人真的选择私奔,那无疑是对当时纲常礼教和礼法的一次勇敢挑战。对于焦仲卿而言,这样的决定无疑需要极大的勇气和决心。他生活在一个深受礼教束缚的时代,家族的荣誉、社会的期望都重重地压在他的肩上。然而,对刘兰芝深深的爱意,以及对于二人未来生活的渴望,可能会成为他做出这一决定的重要动力。但同时,他也必须面对来自家族和社会的巨大压力,甚至可能因此背负上“不忠不孝”的骂名。
至于私奔后的结果,则充满了未知和变数。一方面,他们可能会获得自由,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远离那些束缚和压迫。他们可以相互扶持,共同面对生活的艰辛,用爱情的力量去战胜一切困难。另一方面,他们也可能面临无数的挑战和困境。没有家族的支持和社会的认可,他们的生活可能会变得异常艰难。他们可能会遭遇贫困、疾病、孤独等种种不幸,甚至可能会因为无法适应新的生活环境而分道扬镳。
然而,无论结果如何,焦仲卿和刘兰芝的私奔都将成为他们人生中的一次重要抉择。这一抉择不仅关乎他们个人的幸福和自由,更是对当时社会制度和礼教的一次勇敢挑战。但就时代背景来看,这样的私奔是不太可能的,所以,殉情是二人对封建礼教做出的最大反抗了。
第三课时
学习任务七:剧本意义分析会
作为此部剧集的主创,当作品呈现给观众时,《孔雀东南飞》的艺术魅力体现在哪些方面?
1.社会学:礼教与爱情的博弈
焦刘的爱情本是二人的个人行为,但是由于它触犯和违背了当时社会规范和制度,触怒了社会权威,犯了社会禁忌,二人微弱的力量最终被社会力量所威慑以至于毁灭。文学是时代生活的表现和再现,因此,《孔雀东南飞》在深层意义上所表现出的是“情”与“礼”的冲突与矛盾,它揭示了一定社会历史背景下,社会规范与人情之间的矛盾,它的意义在于推动了社会制度中与人情相悖的地方走向合情合理,是人类推动制度完善、追寻自然人性的奋斗史中一次具有革命意义的挑战。
2.女性主义:女性意识的建构与男性意识的解构
按照封建纲常礼教对于女性的标准来看,作为媳妇的女性必须具有的特质是“顺从”。刘兰芝身上符合时代的这种特质不多。相反,从阅读中读者可以读出她身上具有当时女性不太具有的“个性”特色,面对焦母的刁难,她没有直接反抗,而是通 过自己的才能和努力进行无声的还击。。面对哥哥让她改嫁的提议, 那就留给你一具尸体。从她反抗焦母的方式来讲,她不是完全被迫的,而是有清醒的 意识,有主动反击的意味。
与此相反,作为传统男性的焦仲卿在文本中的性格却与兰芝大相径庭,与兰芝具有较强主体意识相比,他主体意识薄弱,性格软弱,面对母亲的强权,没有自己的主见,懦弱无能。在整个矛盾冲突中,他没能实质性地为二人的婚姻提供有效的应对方案,只会哭泣、悲伤和哀求,被动地逃避远大于兰芝的主动争取。如果说,刘兰芝代表着主体意识强烈的女性觉醒,那么焦仲卿则显示出传统男性世界的残缺和空洞。
这种对比,从女性的视角来看,实质是解构了传统男性神话,极大地凸显和建构了女性自我主体意识。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