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9张PPT)
——邂逅那一抹纯粹的美——
沈从文
《边城》
目录
教学目标
1. 探索沈从文笔下的湘西风情及其创作背景;
2. 感悟《边城》中所蕴含的诗意语言和对人性之美的描绘;
3. 通过情景体验,深入理解翠翠的纯真与孤独。
课堂导入
一个被青山绿水环抱的小镇,一条清澈见底的河流穿镇而过,镇上的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这里没有城市的喧嚣,只有自然的宁静和人性的纯真。《边城》就是这样一个地方,它带给我们的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人性本善的肯定。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我们将一起跟随主人公翠翠的脚步,去感受她的喜怒哀乐,去了解她与爷爷、船夫、以及两个男子之间的情感纠葛。《边城》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展现了人性的光辉与暗淡,爱情的甜蜜与苦涩,以及传统与现代的冲突与融合。现在,请大家翻开书本,让我们一起走进《边城》,去感受那个时代人们的生活状态,去体会沈从文先生笔下的诗意与哲思。
知人论世
沈从文(1902年12月28日-1988年5月10日),原名沈岳焕,出生于湖南凤凰,中国现代小说家、散文家、文物研究家,“京派作家群”发起人。
他青年时投身行伍,后进行文学创作,到逝世时已有五百万字的著作文章,代表作有《边城》《湘行散记》《长河》《三三》等。
1.沈从文
知人论世
沈从文创作的小说主要有两类,一种是以湘西生活为题材,一种是以都市生活为题材,前者通过描写湘西人原始、自然的生命形式,赞美人性美;后者通过都市生活的腐化堕落,揭示都市自然人性的丧失。
其笔下的乡村世界是在与都市社会对立互参的总体格局中获得表现的,而都市题材下的上流社会“人性的扭曲”他是在“人与自然契合”的人生理想的烛照下获得显现。
正是他这种独特的价值尺度和内涵的哲学思辨,构起了沈从文笔下的都市人生与乡村世界的桥梁。也正由于这种对以金钱为核心的“现代文学”的批判,以及对理想浪漫主义的追求,使得沈从文写出了《边城》这样的理想生命之歌。
2.沈从文的创作风格
知人论世
《边城》完成于1934年4月19日,是作者最负盛名的代表作。
关于这篇小说的创作动机,作者说:“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 ‘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我主意不在领导读者去桃源旅行,却想借助桃源上行七百里路酉水流域一个小城小市中几个愚夫俗子,被一件普通人事牵连在一处时,各人应得的一分哀乐,为人类‘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全篇以翠翠的爱情悲剧作为线索,淋漓尽致地表现了湘西地方的风景美和人性美。
3.写作背景
忆边城往事
边城赛龙舟
翠翠与傩送的相遇
翠翠与天保的见面
老船夫对翠翠的试探
文章重点写了哪些边城往事,请用简洁的话语进行归纳总结。
走进茶峒—感受自然之美
请找出文章中描写边城自然环境的句子,并概括其作用。
(1)豆绿色的水、天气明朗、落日、薄雾、白云
豆绿色的水:这可能象征着生命的活力和自然的纯净,与湘西的自然环境相契合,反映出翠翠等人物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天气明朗:明朗的天气往往与人物心情的愉悦和明朗相联系,可能暗示了故事中某个时刻的积极情绪或乐观态度。
落日:落日常常与结束、告别或某种形式的消逝相关联,可能预示着故事中某个情节的转折或人物情感的低落。
走进茶峒—感受自然之美
请找出文章中描写边城自然环境的句子,并概括其作用。
薄雾:薄雾的描写增加了场景的朦胧美,可能象征着人物之间关系的模糊不清或未来命运的不确定性。
白云:白云的自由飘动可能象征着人物内心的向往和追求,以及对自由生活的渴望。
通过这些景物的描写,作者沈从文不仅构建了一个充满诗意的湘西世界,而且通过自然景物与人物情感的相互映照,加深了读者对人物内心世界的理解。
走进茶峒—感受自然之美
请找出文章中描写边城自然环境的句子,并概括其作用。
(2)落日向上游翠翠家中那一方落去,黄昏把河面装饰成了一层银色薄雾;河面已朦朦胧胧,看上去好像一只白鸭在潭中浮着……
意象的运用:这句话中使用了“落日”、“银色薄雾”、“白鸭”等意象,这些意象共同构建了一幅宁静而美丽的画面。落日通常象征着结束或某种形式的消逝,而银色薄雾则增加了场景的朦胧美,可能象征着人物之间关系的模糊不清或未来命运的不确定性。白鸭在潭中浮着,又增添了一种宁静和自然的和谐感。
走进茶峒—感受自然之美
色彩的描绘:通过“银色薄雾”和“白鸭”等色彩的描绘,作者沈从文不仅构建了一个充满诗意的湘西世界,而且通过自然景物与人物情感的相互映照,加深了读者对人物内心世界的理解。
情感的传达:这句话通过景物的描写传达了人物的情感。落日和薄雾的描写可能预示着故事中某个情节的转折或人物情感的低落,而白鸭的宁静则可能反映了翠翠内心的某种平静或对未来的某种期待。
语言的韵律:句子的结构和用词都富有韵律感,如“落日向上游翠翠家中那一方落去”和“黄昏把河面装饰成了一层银色薄雾”等,这些句子的节奏和韵律增强了文本的美感。
走进茶峒—感受自然之美
(3)祖父坐在船头吹《娘送女》曲子给她听,她却同黄狗躺到门前大岩石上荫处看天上的云。船头的祖父睡着了,躺在岸上的翠翠同黄狗也睡着了。
情感的传达:祖父吹奏《娘送女》曲子,可能象征着对翠翠的关爱和对翠翠婚姻的期待。
人物性格的体现:翠翠与祖父的行为展现了他们的性格特点。祖父的吹奏和翠翠的躺下看云,反映了他们各自的性格和生活态度。祖父的慈爱和翠翠的纯真,通过这些细节描写得以凸显。
走进茶峒—感受自然之美
主题的强化:通过这个句子,作者强化了《边城》的主题——对人性之美的描绘和对自然环境的赞美。翠翠与祖父的互动,以及他们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处,体现了沈从文笔下湘西风情的纯粹美。
为了更好地对人物进行分析,请学生分饰“老船夫”“翠翠”“傩送”“顺顺”等角色,用方言朗读对话 ,还原文本场景。
走进茶峒—走进人物内心世界
纯真质朴
翠翠生活在湘西的青山绿水间,如文中描述“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展现出她未经世俗沾染的纯真,自然的环境赋予了她质朴的气质。
懵懂娇羞
在与傩送相遇后,翠翠的内心泛起了涟漪。当傩送派伙计送她回家,伙计说“二老说你在河边大鱼会吃你,我们这里河中的鱼,现在可吞不下你了”,翠翠“一句话不说,只是抿起嘴唇笑着”,这一细节生动地表现出她少女的羞涩与懵懂。
1.翠翠
走进茶峒—走进人物内心世界
善良乖巧
翠翠对爷爷极为体贴,关心爷爷的生活。“翠翠不让祖父起身,就跳下船去,很敏捷的替祖父把路人渡过溪,一切皆溜刷在行,从不误事”,体现了她的乖巧懂事,以及对爷爷的关爱,也显示出她善良的本性,愿意为他人提供帮助。
1.翠翠
善良淳朴
祖父是一个善良的摆渡人,他“五十年来不知把船来去渡了若干人”,一直坚守着渡船的岗位,不收过渡人的钱,“过渡人求他,钱才收下”,即便收下也会用这些钱买茶叶和草烟,供过渡人享用,体现出他的善良淳朴,不图钱财,只为方便他人。
勤劳尽责
祖父终年都在为渡船的事务忙碌,“年纪虽那么老了,骨头硬硬的,本来应当休息了,但天不许他休息,他仿佛便不能够同这一份生活离开”,无论寒暑,无论白天黑夜,只要有过渡的人,他就会立刻出现在渡船上,送人们过河,从未有过怨言,足见其勤劳尽责。
2.祖父
疼爱孙女
祖父对翠翠的疼爱无微不至。他时刻关心翠翠的生活和心情,当翠翠去看龙舟赛时,他“便又忙着把船拉过来,一面拉船,一面哑声儿喊问:‘翠翠,翠翠,是不是你?’”,急切的话语中满是对孙女的牵挂。他操心翠翠的婚事,希望能给翠翠找个好归宿,让她过上幸福的生活,这份疼爱体现得淋漓尽致。
重义轻利
祖父在与过渡人的交往中,始终把情义放在首位,不看重钱财。当有人硬要给他钱时,他会“俨然吵嘴时的认真神气:‘我有了口粮,三斗米,七百钱,够了!谁要这个!’”,坚决不肯多收别人的钱,显示出他重义轻利的高尚品格。
2.祖父
单纯乐观
祖父的生活简单而充实,他对生活没有过多的奢求,总是以乐观的心态面对一切。“但他从不思索自己职务对于本人的意义,只是静静的很忠实的在那里活下去”,这种单纯乐观的生活态度,使他能够在平凡的生活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快乐,也感染着身边的人。
2.祖父
英俊潇洒
文中虽没有直接对傩送的外貌进行浓墨重彩的描绘,但从一些侧面描写可以看出他的英俊。如翠翠初次见到傩送时,傩送在她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且在当地,傩送是众人眼中出色的青年,能让翠翠心动以及受到众人的关注,可推测出他有着出众的外表。
善良热情
傩送在翠翠误会他是“轻薄男子”而对他恶言相加时,并没有生气,而是安排家里的伙计送翠翠回家,还交代伙计“要把翠翠送到她祖父手上”,体现出他的善良,不与翠翠计较,还关心她的安全,为她考虑。
3.傩送
探寻桃源——解读《边城》中的文化符号
展现湘西风情:端午节作为中国传统节日之一,在《边城》中通过赛龙舟等习俗的描写,生动展现了湘西地区的风土人情和传统习俗,使读者能够感受到湘西地方文化的独特魅力。
推动情节发展:端午节的描写不仅是背景的铺垫,也是情节发展的催化剂。翠翠与傩送的相遇、翠翠与天保的见面等重要情节都发生在端午节期间,这些事件对后续故事的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
1.《边城》重点写了端午节,并对节日习俗进行了详细的介绍,这有何用意?
探寻桃源——解读《边城》中的文化符号
深化主题表达:通过端午节的描写,沈从文进一步深化了《边城》的主题——对人性之美的描绘和对自然环境的赞美。节日的热闹与欢乐氛围,与人物内心世界的喜怒哀乐形成鲜明对比,增强了文本的层次感和深度。
反映人物性格:端午节的描写还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点。例如,翠翠的纯真、祖父的慈爱等,都在节日的氛围中得到了体现和强化。
1.《边城》重点写了端午节,并对节日习俗进行了详细的介绍,这有何用意?
探寻桃源——解读《边城》中的文化符号
命运的隐喻
大鱼也象征着命运的不可预测。翠翠的父亲因捕鱼而死,这一事件影响了翠翠的生活,暗示了命运的无常。大鱼的出现提醒人们,命运如同水中游动的鱼,难以捉摸。
爱情的象征
大鱼还与爱情相关。翠翠与傩送的爱情如同大鱼,美丽却难以捕捉。大鱼的出现象征着爱情的珍贵与脆弱,暗示了翠翠爱情的曲折与无奈。
2.课文中多次提到“大鱼”,请试着分析其有何用意。
探寻桃源——解读《边城》中的文化符号
湘西文化的象征
大鱼还代表了湘西的自然与文化。湘西人依赖河流生活,鱼是重要的食物来源,也是文化的一部分。大鱼的出现展现了湘西的自然环境和文化背景,增强了小说的地域特色。
2.课文中多次提到“大鱼”,请试着分析其有何用意。
探寻桃源——解读《边城》中的文化符号
3.“白塔”在《边城》的故事中有什么象征意味?
首先,翠翠与爷爷生活在“白塔”之下,“白塔”是翠翠的成长的地方,更是翠翠心灵的“庇护所”,它与老船夫共同守护着翠翠。
其次,“白塔”的白也体现了翠翠心灵的纯洁,翠翠生于茶峒也长于茶峒,目光所及皆是秀美的湘西山水,接触的也都是善良淳朴的茶峒乡民,她的心与她的眼一般澄澈。
最后,“白塔”是翠翠的信念,是翠翠的精神支柱,白塔的坍塌,爷爷的去世,于翠翠而言是一种精神上的打击,“白塔”重建,即是翠翠的一次蜕变,从懵懂、单纯、青涩的少女成长为一个坚强、独立的翠翠。
探寻桃源——解读《边城》中的文化符号
请以辩论赛的方式进行文本的深层思考,辩题:“《边城》是世外桃源的赞歌还是文明衰落的挽歌?”
《边城》既是世外桃源的赞歌,也是文明衰落的挽歌。
沈从文笔下的《边城》创造了一个封闭的田园环境——茶峒,这里远离尘世的喧嚣与干扰,保持着最原初的风貌。茶峒的人们淳朴善良,继承了传统文化的优秀品质,环境不受污染,传统风俗没有流失,人与人之间相互信任。沈从文毫不吝啬对湘西故乡的歌颂与赞美,通过这部作品传达了他对理想王国的追求。在这个世界中,自然美和人性美呈现出一种和谐统一的状态,还原了人性被异化之前的美好,体现了人类社会最原初的生存理想。从这个角度看,《边城》无疑是对世外桃源的赞歌。
探寻桃源——解读《边城》中的文化符号
请以辩论赛的方式进行文本的深层思考,辩题:“《边城》是世外桃源的赞歌还是文明衰落的挽歌?”
然而,沈从文在歌颂湘西世界的同时,也流露出一种深刻的悲剧意识。他笔下的茶峒小城虽然美好,但却无法逃脱文明衰落的命运。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化的速度加快,城市文明逐渐取代了传统道德文化。湘西世界的特征——自然、淳朴,与都市文明的特征——功利、虚伪,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沈从文通过《边城》中的故事,揭示了人类文明的尴尬和困境,表达了对传统文明衰落的哀叹。从这个角度看,《边城》又是对文明衰落的挽歌。
综上所述,《边城》既歌颂了世外桃源的美好,又哀叹了文明衰落的无奈,是一部充满复杂情感和深刻思考的作品。
课后作业
结合文本,从思辨的角度,浅谈“纯真人性能否对抗时代洪流?”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