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核舟记课件(共46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11.核舟记课件(共46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3-05 17:08:0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6张PPT)
微雕作品展示
作品上10只3毫米左右的螃蟹落在白色的沙粒上。
作品上六只平均0.7毫米的熊猫放在绣花针针孔里。
我国的微型雕刻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堪称一绝。三千多年前的 中国人就在甲骨上刻下了让我们今天要用五倍放大 镜才能识读的文字。到了唐代,能在一根象 牙笔杆上雕刻铁马云雕的将士“行军图”。如 今有人能在米粒大小的地方雕刻全部《红楼 梦》,甚至能在头发丝上雕刻字画。今天, 我们要学习的《核舟记》,就是远在几百年前我国民间艺术中精湛绝伦的微雕技艺的精彩展示。
导语
题目解说
“核舟”是一件微雕工艺品,原材料是一个“长不盈寸”的桃核。却生动地再现了宋代文坛上的一个著名掌故——“大苏泛赤壁”。它构思精巧,形象逼真,它显示了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本文作者经过细致的观察,准确地把握了这件雕刻品的各个细节,然后按一定的空间顺序来写,从而鲜明地表现了它的整体形象。记是本文的文体,这里有描述的意味。
作者简介
魏学洢(1596~1625),字子敬,明朝浙江嘉善人,著有《茅檐集》。《核舟记》选自清朝人张潮编辑的《虞初新志》。
1、把握课文大意。
2、掌握重点词句,领悟文章内容。
3、体会按空间顺序介绍事物特征的方法。(重点)
4、体会雕刻者精巧的构思
学习目标:
朗读感知:
1、正确跟读,把握文言朗诵节奏。
2、轻声跟读,把难理解的生字词
进行注音、勾画。
整体感知:
1、借助书下注释独立疏通文义。
2、理解课文内容。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
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
各具情态。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明朝有个手艺特别精巧的人名叫王叔远,他能够在一寸长的木头上,雕刻宫殿、
器具、人物,以及鸟兽、树木、石头,没有一件不是就着木头原来的样子模拟某些东西的形状的,
各有各的神情姿态。他曾经送给我一个用果核雕刻成的小船,原来刻的是苏东坡泛舟于赤壁之下。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
篛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
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船从头到尾长大约八分多一点,高度大约二分左右。中间高起而宽敞的是船舱,
刻着用竹叶做成的船篷覆盖着它。船舱旁边开着小窗,左右各有四扇,共八扇。
打开窗户来看,雕刻有花纹的栏杆左右相对。关上窗户,就看到右边刻着“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左边刻着“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用石青涂在刻字的凹处。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
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
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
船头坐着三个人,中间戴着高高的帽子,长着浓密胡子的人是苏东坡,
佛印在他的右边,鲁直坐在他的左边。苏东坡、黄鲁直共同看着一轴字画手卷。
苏东坡的右手拿着手卷的前端,左手抚着鲁直的脊背。鲁直左手拿着手卷的末端,
右手指着手卷,好像在说些什么。苏东坡露出右脚,黄鲁直露出左脚,
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
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
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各自略微侧着身子,他们紧靠着的两膝,都隐蔽在手卷下面的衣褶里。
佛印极像弥勒菩萨,敞胸露怀,抬头仰望,
神情跟苏东坡、黄鲁直不相同。他平放着右膝,弯着右臂支撑在船上,
并竖起他的左膝,左臂挂着念珠靠着左膝,念珠可以清清楚楚地数出来。
舟尾横卧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髻仰面,
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
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
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船尾横放着一支船桨。船桨的左右两边各有一个船工。在右边的船工梳着椎形的发髻,仰着脸,
左手靠着一根横木,右手扳着右脚趾头,好像在大声呼叫的样子。
在左边的船工右手拿着蒲葵扇,左手摸着火炉,炉上有个壶,
那个人眼睛正看着茶炉,神色平静,好像在听烧茶的声音。
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文曰:
“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
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
又用篆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
那只船的背部稍微平坦,就在上面刻着作者的题款名字,文字是:
“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
(字迹)细小得像蚊子脚,笔画清清楚楚,它的颜色是黑的。
还刻着一个篆书的图章,文字是:“初平山人”,它的颜色是红的。
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篛篷,
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
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
而计其长曾不盈寸,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嘻,技亦灵怪矣哉。
总计在一条船上,刻了五个人;八扇窗;刻了竹篷,
船桨,炉子,茶壶,手卷,念珠各一件;
对联、题名和篆文,刻的文字共三十四个。
可是计算它的长度竟然不满一寸。原来是挑选又长又窄的桃核雕刻成的。
啊,技艺真是奇妙极了。
诎右臂之船:
手倚一衡木:
右手攀右趾: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通“屈”,弯曲
通“横”,横着
通“又”,用在整数和
零数之间计算数目
通“扳”,bān,往里拉
通“拣”,挑选。
通假字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高可二黍许:
珠可历历数也:
奇异的,不寻常的
零头,名词
大约
可以
一词多义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通“又”
为宫室:
中轩敞者为舱:
做,雕刻,动词
是,动词
东坡右手执卷端:
其人视端容寂:
正,端正,形容词
一头,一方,名词
其两膝相比者
他们的
其船背稍夷

一词多义
文曰“出平山人”
写的是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佛印绝类弥勒
极,非常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桃花源记》)
与世隔绝
一词多义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启窗而观
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径寸之木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其两膝相比者
其人视端容寂
表并列,
并且、而且。
表承接,不译。
表转折,却、但是。

助词,的。
代词,这。


他们的。
那。
虚词
词类活用
1.中轩敞者为舱,箬蓬覆之。 用箬蓬。
2.石青糁之。 用石青。
名词作状语
名词作动词
1.中峨冠而多髯者
2.椎髻仰面
3.石青糁之
(戴着)高高的帽子
(梳着)椎形发髻
原意是煮熟的米粒,现用作动词,涂染的意思
数量词的用法:
①古代省略量词应补出。
②数词用在名词之后,翻译时应调整到名词的前面。
一( )手卷 一( )人
一( )桌 一( )椅
一( )扇 一( )抚尺
篆章一( ) 一( )舟
为人五( ) 为窗八( )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理清课文内容以及总分总的写作结构。
2、学习本文的说明顺序和方法。
3、文言重点知识的掌握与巩固。
请你想一想
本文的作者要给我们介绍的是什么?
核舟
概述王叔远精湛的雕刻技艺,点明
雕刻品“核舟”的主题及其来历。
核舟记

详写核舟的大小、结构、舟上的人物和题名。


小结总计全核舟的人、物、文字的数目,赞叹核舟的雕刻技艺。
(1段)
(2—5段)
用事实说明雕刻者技艺精湛
(6段)
请你细读课文、掌握结构
说明顺序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
船头坐三人
中轩敞者
舟尾横卧一楫
其船背稍夷
整体
局部
中间
两边
船背
小结:把握文章的结构
1.整篇文章的又是按怎样的思路来结构全文的呢?
总---分---总
2.你知道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给我们介绍这个精巧的核舟的吗?
小结:空间顺序 逻辑顺序
研读第一段:
能概括全文,总括王叔远技艺高超的词是:
找出表现核舟主题的句子。
找出原料小而表现题材广的句子。
说明构思巧妙、技艺精湛的句子。
盖大苏泛赤壁云。
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
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奇巧
说明对象:
说明对象的特征:
体积上:小
构思上:巧
雕刻的人、物、字数量上:多
奇巧
研读第2-----5段,思考讨论:
核舟
轩敞;箬篷;八扇小窗开关; 雕栏相对;对联;字的颜色
如何具体说明奇巧:
游览者的外貌;姿态;神情; 衣褶 ;念珠
舟子的神情和姿态
题字.篆文的笔画细,清楚
长、高
体积:
船舱:
船头:
船尾:
船背:
苏轼、黄庭坚、佛印三人各有何不同的表现?
讨论: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鲁直居左
佛印居右
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描述苏黄二人泛舟时的闲适心情,二人共阅一手卷,显得那么情深意笃。他们在这山光水色的掩映之中,完全忘却了现实的烦恼,这是何等旷达的襟怀啊。
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写出了佛印和尚的外貌和洒脱不群的神态,放浪形骸、超脱尘世之情呼之欲出,让人感到他在望着天空和两岸的山色,沉醉在清风明月中。
舟尾横卧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
左右舟子各具怎样的情态?
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
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描述“舟子”神情动作渲染了一种什么氛围?
一舟子“若啸呼状”,显得悠然自得;另一舟子“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显得从容自若。
两舟子共同营造了一种愉悦、轻松、自由自在的气氛。加上舟尾横卧的舟楫,更加暗示了一种放任自流的悠闲境界。
探究
写正面用了三段文字,写船背面为什么只用一小段文字呢?
这是为了突出“核舟”的主题,同时也表现作者主次分明的技巧。
研读末段,作者为什么要统计“核舟”上的物品、文字的数目?
使读者得出核舟容量大、所刻景物甚多的结论。再用“而计其长曾不盈寸”与之对比,使人们更强烈地感到这个玲珑剔透、精美绝伦的艺术品有巧夺天工之妙。以此突出雕刻精湛的技艺,自然引出下句的赞叹语句。与第一自然段相照应,突出中心。
本文题目有“记”字,是否意味着是记叙文?它与《桃花源记》是不是同一种文体?
从对象看,《桃花源记》记的是事,是记叙文;而《核舟记》记的是工艺品,是说明文。
从语言看, 《桃花源记》多用描写;而《核舟记》则多用说明。
这是一篇介绍事物的说明文。题目中的“记”在这里是描述、摹写的意思。文章全面而如实地描述了雕刻在核舟上的人和物,活灵活现,使人能领会神奇的雕刻技巧。
拓展延伸 探究文体
课文通过介绍王叔远雕刻核舟的高超技艺,反映了我国古代雕刻艺术的伟大成就。篇幅虽短,却说明顺序合理,就连雕刻家的艺术构思都介绍得淋漓有致,确实令人惊叹。这要靠什么?一方面靠细致的观察,深入的思考;另一方面靠具体的描绘和生动的说明。这无疑给我们以很多启示。
小 结:
现代《核舟记》
天津泥人张
苏州刺绣
山西剪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