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2张PPT)
说“木叶”
古诗词中的“树叶”
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曹植)
恨无飞雪青松畔,却放疏花翠叶中。(辛弃疾)
江皋木叶下,应想故城秋。(王勃)
幽人寂不寐,木叶纷纷落。(韦应物)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
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黄庭坚)
新课导入
语言建构与运用:了解林庚及其学术研究,了解文学评论
思维发展与提升:抓住关键词句,理清文章脉络,把握核心概念,“木叶”的特征
审美鉴赏与创造:理解诗歌语言的暗示性,提高对诗歌意象的比较、辨析、品读能力
文化传承与理解:理解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积淀,培养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林庚(1910— 2006)字静希。我国现当代著名学者,诗人,文史学家。193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中文系。
林庚先生历任厦门大学,燕京大学,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出版过《春野与窗》《问路集》等六部新诗集及古典文学专著《诗人李白》《中国文学简史》等。在唐诗研究方面,他提出的最著名的论点是“盛唐气象”。
作者介绍
在唐诗和楚辞的研究中卓有建树,提出了著名的“盛唐气象”。年少时“清华四剑客”(吴组缃、李长之、季羡林)之一;年老时 “北大中文四老” (吴组缃、王瑶、季镇淮)之一。北大诗歌中心主任。知行合一的学者诗人。“喧闹时代的隐退者”。
皎如白雪,煦如阳春。——吴组缃
新诗的创作经历了20世纪30年代的辉煌,发展到当代,诗坛呈现出一派萎靡不振的景象,专门发表诗歌的报刊寥寥无几,知名诗人海子卧轨自杀,顾城杀妻后自杀……针对这种现状,林庚说:“当代诗歌的路子不对……诗歌的语言是艺术的语言、诗化的语言、精练的语言,它需要从日常的生活语言中不断进行提炼,既不能脱离生活语言,又要超越生活语言。”他写的《说“木叶”》,正是通过对古代诗歌中“木”字的艺术象征的阐释,说明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特点。
了解背景
“说”是一种文体。
“说”是“谈谈”的意思,以记叙、议论或说明等方式来阐述事理,大多陈述作者对某个问题对见解,写法比较灵活。
《说“木叶”》就是谈谈古代诗歌中的“木叶”这个形象。
题目剖析
文学评论 概念 又叫“文艺评论”,既是指运用一定的理论和方法对各种文学现象进行探讨、体会、评价的科学研究活动,又是指反映这种研究成果的一种文章样式。
作用 揭示艺术现象中的审美价值和思想意义,探讨艺术创作的方法和规律,以提高文艺创作的水平;还要帮助读者正确理解作品,培养和提高读者的艺术欣赏能力和健康的艺术情趣。
类型 诗歌评论、小说评论、散文评论、戏剧评论、影视评论等。
文体知识
①从屈原《九歌》开始,“木叶”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
②说明“木叶”就是“树叶”,但古诗中用“树叶”的十分少见。而“木叶”却发展到了“落木”。
③说明“木叶”“落木”与“树叶”“落叶”的不同,关键在“木”字上。
④说明“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含有落叶的因素。
⑤说明诗歌语言的暗示性,使“木”具有落叶的特征。
⑥说明“木”的第二个艺术特征:透着黄色,在触感上是干燥的。
⑦说明“木叶”与“树叶”在概念上相差无几,在艺术形象上的差别几乎是一字千里。
(总结句)
(注意“可是”“而”等词语体现的句间关系)
(反复出现的句子、谈论的对象)
(结尾句)
(过渡句)
(上段尾句——过渡句)
(独立成段的句子)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从屈原《九歌》开始,”木叶“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
说明“木叶”就是“树叶”,但古诗中用“树叶”的十分少见。而“木叶”却发展到了“落木”。
说明“木叶”“落木”与“树叶”“落叶”的不同,关键在 “木”字上。
说明“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含有落叶的因素。
说明诗歌语言的暗示性,使“木”具有落叶的特征。
说明“木”的第二个艺术特征:透着黄色,在触感上是干燥的。
说明“木叶”与“树叶”在概念上相差无几,在艺术形象上的差别几乎是一字千里。
总结句
注意“可是”“而”
等词语以及反复出现的句子
总结句
结尾句
过渡句
上段尾句——过渡句
独立成段的句子
梳理思路
发现问题(1—3)
分析问题
(4—6)
分析“木”的两个艺术特征
总结全文
(7)
艺术领域:
一字之差
相隔千里
全文思路
“木叶”为古代诗人所钟爱
第一段
1.课文从什么来引出本文的话题的?
从众多诗人作品中的“木叶”形象作引子,来引出本文所谈论的话题。
赏析文本
2.作品以哪些诗人的作品的诗句为例来引出话题的?
屈原《九歌》“袅袅兮来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谢庄《月赋》“洞庭始波,木叶微脱”;
陆厥《临江王节士歌》“木叶下,江连波,秋月照浦云歇山”;
王褒《渡河北》“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
3.作者举出这些诗句为例,其用意是什么?
说明“木叶”之美,说明“木叶”成为诗人喜爱的形象,为下文的分析张本。
引用作用:
1.丰富文章内容,突出主体特点
2.吸引读者,增强文章趣味性、可读性(总)
(1)引用别人或名人的话:
A.更好地突出人物的特点,揭示人物的精神面貌
B.对人物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增加真实性、丰富性
(2)引用诗词,丰富文章内容,增强可读性,增强文采性,使文章具有诗情画意的特点
(3)引用故事:增强文章的活泼度,使文章更具有可读性
(4)引用书信、日记:印证作者的观点,使文章具有更为真实感人的力量
木树之辩,体会诗歌暗示特征
文章第二段作者又列举了哪些名句,借此说明了什么?
后皇嘉树,橘徕服兮。
桂树丛生兮山之幽。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树”
叶密鸟飞碍,风轻花落迟。
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
——“叶”
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
九月寒玷催木叶,十年征戌忆辽阳。
——“木叶”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辞洞庭兮落木,去涔阳兮极浦。
——“落木”
第二段
说明有“树”的名句多,有“树叶”的名句少。探讨多用“木叶”的由来。
找出文章中和“木叶”相关的概念,并按照作者文章的意思(结合作者列举的诗句例子),为这些概念做注解。
树叶
木叶
落木
高木
高树
落叶
木叶
庭中有奇 ,
绿叶发华滋。
无名氏古诗
树
后皇嘉树,橘徕服兮。
屈原《橘颂》
桂树丛生兮山之幽。
淮南小山的《招隐士》
树
饱满
叶
叶密鸟飞碍,风轻花落迟。
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
枝繁叶茂,浓阴匝地
浓密繁华
树叶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无名氏
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
——陶渊明《拟古》
叶密鸟飞得,风轻花落迟。
—— 萧纲《折杨柳》
浓密繁华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屈原《九歌》
木叶
木叶下,江波连,秋月照浦云歇山。 —— 王褒《渡河北》
洞庭始波,木叶微脱。
——陆厥《临江王节士歌》
疏朗绵密
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
落木千山天远大,
澄江一道月分明。
空阔
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
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
空阔 饱满
树叶 木叶
诗句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无名氏 叶密鸟飞得,风轻花落迟。萧纲《折杨柳》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屈原《九歌》
洞庭始波,木叶微脱。-陆厥《临江王节士歌》
差别 浓密繁华 疏朗绵密
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
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
木叶
辞洞庭兮落木,去涔阳兮极浦。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落木
枯黄干燥,潦倒悲怆
区别“树叶”与“木叶”、“落叶”与“落木”,完成表格。
意象 颜色 触觉 意境
树叶
木叶
落叶
落木 褐绿色
繁密绿色
比木叶还更显得空阔,连“叶”这一字所保留下的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疏朗与绵密交织,一个迢远而美丽的形象。
微黄
密密层层浓阴
繁密充实
干燥不湿润
疏朗、飘零
饱含水分
春夏之交
意象 场合 外形 颜色 质感 意味 联想(情感)
木 (叶)
树(叶)
春夏之交
秋风叶落
脱尽叶子
枝叶繁茂
绿(叶)
褐绿
(干)
干燥
饱含水分
空阔疏朗
饱满绵密
离人的叹息
游子的漂泊
清秋的性格
密密层层
浓阴满地
生机活力
枯黄
填写下表,区别“木(叶)”与“树(叶)”。
作者说:“‘木叶’之于‘树叶’,不过只是一字之差。然而到了艺术形象的领域,这里的差别就几乎是一字千金。”
“木(叶)”在形象上的艺术特征
第一
第二
木它本身就含有落叶的因素,“木”能让人感受到落叶的微黄与干燥;
读者在读到“木叶”的诗句时,就能自然而然地联想到空阔、疏朗、冷清、萧瑟的秋天气息,它有衰败飘零之感,有离人的叹息,有游子的漂泊之意。
本文仅仅是为了介绍“木叶”的艺术特征吗?写“木叶”的真正目的何在?
真正目的:探究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
拓展研究
课文阐释的是诗的语言的“暗示性”问题,而标题却拟为《说“木叶”》,有什么好处?
(1)全文以“木叶”作为引论、立论和结论的依据,以“说木叶”为题,体现了作者的行文思路。
(2)标题为“说木叶”,把深奥的文学理论附着并渗透于有关“木叶”的诗句中品读玩味,化抽象为形象,化深奥为简单,并逐层深入,既体现了作者的科学态度,也契合了读者的阅读心理。
(3)以“木叶”具有暗示性的独特角度,来阐释古典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有以小见大的艺术效果。
抓住暗示性,鉴赏诗歌
诗歌的语言富于暗示性,那些微妙的意味往往寄诸言外。鉴赏诗歌,不仅要品尝言内的意思,而且要品尝言外意味。
读诗,要读出躲在概念后面的语言的暗示性,从概念领域进入到艺术形象领域,才能读出诗歌丰富的内涵。
自身特点暗示
文化心理暗示
诗歌形象的暗示性
文化传统、历代文学作品、典故所构成的文化氛围。
外部形态、颜色质地、生长环境、习性特点
细读第5、6两自然段,分析林庚先生得出“木”所暗示内涵的方法。
木
木头、木料、木板
没有叶子
微黄干燥
联想
联想
没有生命力
萧瑟的、枯萎的
疏朗的清秋气息
外在物理情态
内在心理情态
(1)诗歌的语言富于暗示性,那些微妙的意味往往寄诸言外。
(2)鉴赏诗歌,不仅要品尝言内的意思,而且要品尝言外意味。
小结
“杨柳”常用在离别场合,暗示“离别愁绪”,是因为这一形象有什么艺术特征呢?
南朝刘勰在《文心雕龙 物色》篇中称赞道:“灼灼状桃花之鲜,依依尽杨柳之貌。”
艺术特征一:外形上,杨柳姿态婀娜柔美,温婉多情,依依不舍之态和人们的依依惜别之情水乳交融地吻合在一起。
小试牛刀
据《三辅黄图》载:“灞桥在长安东,跨水作桥,汉人送客到此桥,折柳赠别。”这一习俗到唐代尤盛。当时长安人多到灞桥折柳送别。
艺术特征二:古人有折柳送别的习俗
“西城杨柳弄春柔,动离忧,泪难收。犹记多情,曾为系归舟。碧野朱桥当日事,人不见,水空流。”(秦观《江城子》)
艺术特征三:“柳”与“留”谐音,折柳送行,含有殷殷挽留之意,表达依依难舍之情。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春夜洛城闻笛》李白)
艺术特征四:古曲中有《折杨柳》的送别曲子。
(1)作者采用层层设疑、由表及里的比较分析方法,使文章井然有序,亲切自然,让“木叶”的艺术魅力跃然纸上。在比较分析的过程中,采用由现象到本质、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思维模式:先由诗句总结“木叶”出现的场合,再由此深人到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由于作者紧扣诗句,并对诗句意境进行了想象挖掘,使得读者也一同进人了诗歌鉴赏的境界,学会了品味诗歌的内部和外部语言。
(2)①选题小、论理深。虽然本文论证的是“诗歌语言的暗示性”这样一个大的论点,作者选取了古诗中的“木叶”形象作为论题,言近而旨远,深入而浅出。
②逐层剥笋探究。古代诗人为什么用“木叶”而不用“树叶”,作者以探寻的目光层层分析。
③颇富文化内涵。这是一篇诗论,作者不仅深谙诗歌妙道,而且在诗的海洋里游弋自如,在行文中许多有关“木叶”的古诗信手拈来,这样不仅使析理有凭有据,而且使文章平添了文化内学霸语文涵,读之令人赏心悦目,受到美的熏陶。
本文是怎样采用比较分析的方法来论证的 除此之外,在论证上有哪些特色
1.言近旨远,深入浅出
文章旨在阐释文艺学原理--诗歌语言的暗示性,若从纯理论的角度来论述,恐怕会写成比较艰深的学术论文;作者没有摆出学者的面孔吓唬读者,而是选取了古诗中的木叶形象作为论题,把深奥的文学理论渗透有关“木叶”诗句的品读玩味中,这样,言近而旨远,深入而浅出。
2.逐层深入,说理科学
古诗人为什么用“木叶”而不用“树叶”,作者不急于“兜底”,而是以探寻的目光层层分析先排除考虑文字洗练的因素,再由它用于秋天的情景中发现其含有落叶等因素,最后才触及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的问题并加以阐释。这样逐层深入,探幽发微,既体现了作者的科学态度,也契合读者的阅读心理。
3.引用丰富,富有文采
这是一篇诗论,作者不仅深谙诗歌妙道,而且在诗的海洋里游弋自如,在行文中许多有关“叶”的古诗信手拈来,这样不仅使析理有凭有据,而且使文章平添了文化内涵,令人读之赏心悦目,受到美的熏陶。
技法总结
—— 阻隔
“君住长江头,我住长江尾。”
—— 绵绵愁思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 历史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 闲适悠然的自然风景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 世事无常
”繁华事散逐香尘, 流水无情草自春。”
—— 相思
” 寄情与流水,但有长相思。”
以“流水”意象为例,探究诗歌语言的暗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