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4课《蝈蝈与蛐蛐》同步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4课《蝈蝈与蛐蛐》同步练习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53.0KB
资源类型 素材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5-10 14:56:5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4课《蝈蝈与蛐蛐》同步练习
一、双基积累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蝈蝈___________蛐蛐___________树篱___________盛___________夏骄阳___________凝成___________
答案:gūo|qū ( http: / / www.21cnjy.com )|lí|sheng|jiāo|nínɡ
解析:本题考查形式为给常用字注音,结合平时的积累来拼读书写即可,但应注意书写规范。
点评:给提供的汉字注音,这种题型重在考查学生认读与拼读的能力,学生应以依托课本为主,掌握3500字常用字字音,并了解有关注音的常识,扎实积累。
2.找出下列句中的错别字并改正。
①便舒适地栖息在可喜的草从中间___________
②仿佛就是蝈蝈在草茸茸的山上名叫___________
答案:从—丛|名—鸣
解析:对同音字字形进行辨析,需注意结合具体的语境分析辨别。
点评:考查同音字字形辨析,此题应注意词语使用的准确性,找出答案就不难。
3.解释下列词语。
①沉醉:___________
②栖息:___________
答案:①大醉,比喻深深地迷恋或沉浸在某种事物当中。②停留,歇息(多指鸟类)。
解析:对词语的意思进行解释,需注意依托课本课下注释进行有意识的强化记忆。
点评:此题考查词语的释义,在平时的阅读中一定要注意积累。
4.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当所有的鸟儿因骄阳而_________。
②隐藏在阴凉的林中,就有一种声音/在新割的草地周围的树篱上____。
A.晕眩游荡
B.昏晕飘扬
C.昏晕飘荡
D.眩晕飘浮
答案:C
解析:(1)晕眩:①眩晕。感觉本身或周围的东西在旋转②眼睛昏花。昏晕:指光线模糊不清;眩晕:感觉到本身或周围的东西旋转,多由内耳、小脑、延髓等机能障碍引起。根据语境,应填入“昏晕”(2)游荡:闲游放荡,不务正业;飘扬:在空中随风摆动;飘荡:在空中随风摆动或在水面上随波浮动;飘浮:即“漂浮”,指停留在流体表面或悬浮在流体中。根据语境,应填入“飘荡”。
点评:此题考查词语的使用(搭配),做到正确使用词语,就要掌握初中涉及的汉语词汇含义和正确使用的条件。主要涉及到近义词的区分,易混易错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正确选择。
5.判断下列各句诗中运用的修辞方法。
①当所有的鸟儿因骄阳而昏晕。___________
②一旦唱得疲劳了,/便舒适地栖息在可喜的草丛中间。___________
答案:拟人|拟人
解析:正确辨析常用修辞方法,关键在于理解好拟人修辞方法的概念和特点。
点评:考查对修辞方法的理解和掌握,审清题目要求,把握好常用修辞方法的特点,此题填写准确性答案很简单了。
6.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他那和蔼可亲的音容笑貌,循循善诱的教导,时时出现在我的眼前。
B.我们厂有优秀的有30年工龄的四位老工程师。
C.从他的文章中,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和鼓励。
D.在省中学生运动会上,我市男女运动员一共夺得17枚金牌。
答案:D
解析:A.搭配不当,“循循善诱的教导”不能出现在眼前;B.语序不当,把“四位”放在“优秀”前;C滥用介词,导致没有主语,去掉“从……中”。
点评: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这一题一定要注意划分句子结构成分,再分析病因。
7.下列各项中按要求变换句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
变换成反问句:难道我能不高声赞美白杨树吗?
B.这小姑娘的镇定、勇敢、乐观的精神鼓舞了我。
变换成被动句:我被小姑娘的镇定、勇敢、乐观的精神鼓舞了。
C.松鼠是一种漂亮的小动物。
变换成感叹句:松鼠一定是一种漂亮的小动物!
D.人们不是常说“事实胜于雄辩”吗?
变换成陈述句:人们常说“事实胜于雄辩”。
答案:C
解析:选项C中题目要求变换成感叹句,应是“松鼠真是一种漂亮的小动物呀!”,因此选项中变换不合要求。
点评:把陈述句变为感叹句,有一定的方法:即要在句中加上表示强烈感情的“太”“真”一类词语,句末要加上感叹词“啊”“呀”等,将句号换成感叹号。
8.下列诗句与原诗一致的是()
A.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当所有的鸟儿因骄阳而晕眩
B.那就是蝈蝈的声音啊!它争先/沉醉于盛夏的豪华,它从未感到/自己的喜悦消失,一旦唱得疲劳了。
C.隐藏在阴凉的林中,就有一种声音/在新割的草地周围的树篱上飘荡
D.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在沉寂的冬天夜晚,当严霜凝一片宁静/从炉边就弹起了蛐蛐的歌儿
答案:C
解析:A选项“晕眩”应改为“昏晕”;B选项“声音”应改为“乐音”;D选项“沉寂”应改为“寂寞”
点评:完成此题,需对课文的原诗句有较熟悉的掌握。
9.下面对《蝈蝈与蛐蛐》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这首诗借对盛夏“蝈蝈的乐音”和冬天“蛐蛐的歌儿”的描写,表现了“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的主题。
B.这首诗仅仅勾勒了夏、冬两幅小 ( http: / / www.21cnjy.com )景,仅仅描写了蝈蝈、蛐蛐这两种昆虫的鸣唱,但它所表现的却是大自然一年四季“歌声”不断的景象,歌颂了大自然周而复始、生命不息的永恒美。
C.“所有的鸟儿因骄阳而昏晕,/隐 ( http: / / www.21cnjy.com )藏在阴凉的林中”,“新割的草地周围的树篱”,“可喜的草丛”,这些景物描写展现了盛夏生机勃勃的景象,烘托了夏天白日“蝈蝈的乐喜”的美妙。
D.“在寂寞的冬天夜晚/一片宁静”,“在逐渐升高的暖气,/昏昏欲睡中”等句,表现了严冬寂寞宁静的冷清景象和人们家中温馨的气氛与前面的氛围既形成对比又十分和谐。
答案:D
解析:D选项中“与前面的氛围既形成对比又十分和谐”表述有误,应改为“衬托了冬天夜晚“蛐蛐的歌儿”的动听。
点评:此题体会诗歌意境,须联系前后诗句内容,整体把握理解,准确体会。
10.仿照《蝈蝈与蛐蛐》“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或“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的句式,写几句抒情或有哲理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一: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当所有的花朵在冰雪中消失,隐藏在某个角落,就有一种芳香,在空气中飘荡,那就是寒梅的芬芳啊!……
示例二:大自然的画卷呀,从来都不会单调。当所有的树因寒风的袭击而枯黄,点缀在这枯黄的世界中就有一团青绿,那就是松树的挺拔风姿啊!
解析:句式套用仿写,一定要根据题目格式要求来写,尤其要明确仿写对象,体现要求表达的目的,语句表述连贯,才能符合题目要求。
点评:句式套用仿写,关键点在与把握好句式的特点,抓住仿写对象的特征,灵活套用。
二、文本提升
11.阅读《蝈蝈和蛐蛐》,完成下题。
蝈蝈和蛐蛐
济慈
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
当所有的鸟儿因骄阳而昏晕,
隐藏在阴凉的林中,就有一种声音
在新割的草地周围的树篱上飘荡
那就是蝈蝈的乐音啊!它争先
沉醉在盛夏的豪华,它从未感到
自己的喜悦消逝,一旦唱得疲劳了
便舒适地栖息在草丛中间。
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
在寂寞的冬天夜晚,当严霜凝成
一片宁静,从炉边就弹起了
蛐蛐的歌儿,在逐渐升高的暖气,
昏昏欲睡中,人们感到那声音
仿佛就是蝈蝈在草茸茸的山上鸣叫。
(1)作为浪漫主义诗歌,本诗中蝈蝈、蛐蛐这两个象征意象,他们的鸣叫象征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诗人创造蝈蝈和蛐蛐的意象,表露 ( http: / / www.21cnjy.com )了济慈的创作思想,即诗应该给人以安慰,并提高他们的思想。蝈蝈和蛐蛐充满活力,它们就是大自然的歌手,它们的鸣声周而复始,永不停息,那就是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借以歌颂大自然的无限美好和勃勃生机,以鼓舞人们乐观地对待生活。21
解析::诗歌意象是指诗歌中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故抓住题目提示的物象,结合内容,联系上下文来把握其中的象征意义则较为容易。
点评:本题考查对诗歌意象象征意义的把握,应注意紧扣文本分析。
(2)请找出诗中写夏景和写冬景的句子。
夏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冬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夏景:“所有的鸟儿因骄阳而昏晕,隐藏在阴凉的林中”“新割的草地周围的树篱”
冬景:“在寂寞的冬天夜晚,当严霜凝成一片宁静”“在逐渐升高的暖气,昏昏欲睡中”21
解析:此题要求找出夏冬季节景色的句子,可从夏冬季节的特征入手。
点评:此题感悟诗歌特点较为简单,只要抓住季节特征明确原句即可。
(3)诗中既有盛夏生机勃勃的景象,又有严冬寂寞冷清的景象,诗人写这些景象有什么作用?请说说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写夏景是烘托了夏天白日“蝈蝈的乐音”是美妙;写冬景衬托了冬天夜晚“蛐蛐的歌儿”的动听,从而来突出主题。
解析:体会诗歌的意象,要明确物象的基本特征,结合词语的感彩,联系诗歌内容,便可把握作者对其寄托的情感。
点评:诗歌意象是指诗歌中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鉴赏其作用时,要联系上下文。
(4)诗人为什么把夏天蝈蝈的“乐音”和冬天蛐蛐的“歌儿”称为“大地的诗歌”,你是怎样理解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美好的诗歌是动人心弦的,因为它是生命的歌吟。诗人把蝈蝈和蛐蛐当做大自然的歌手,把它们的鸣唱当做大自然的诗歌,借以歌颂大自然的无限美好和生机勃勃,表达诗人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和由衷赞美之情。
解析:对此题的理解,需要反复细读诗句,通过意象领会意境,体会其中蕴涵的作者情感,分析作答时应注意联系诗歌主题。
点评:赏析诗句,感悟诗歌的特点,可从诗歌的意象、情感方面结合具体内容切入。
(5)读了这首诗后,你觉得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赞美“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歌颂大自然美好如诗,永远歌声不断,永远充满生机。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主旨的理解,要联系上下文,重点从赞美“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角度切入作答。
点评:诗歌蕴含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分析时要全面把握诗歌的内容,抓住重点语句分析。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6 页 (共 6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