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4课《外国诗两首》同步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4课《外国诗两首》同步练习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73.0KB
资源类型 素材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5-10 14:57:4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4课《外国诗两首》同步练习
一、基础积累
1.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树篱 (lí) 消逝(shī) 骄阳 (jiāo)
B.寂静 (jì) 微漾 (yànɡ) 夜莺(yēnɡ)
C.撒下(sǎ) 凝成 (nínɡ) 欢嚷 (rānɡ)
D.仿佛 (fú) 盛夏(shènɡ) 沉浸 (jìn)
答案:选D
解析:A项中“逝”应读shì;B项中“莺”应读yīnɡ;C项中“嚷”应读rǎnɡ。
点评:此题考查常用字字音,这种题型重在考查学生认读与拼读的能力,学生应以依托课本为主,掌握3500字常用字字音,并了解有关注音的常识,扎实积累。
2.找出下列句中的错别字并改正。
(1)便舒适地栖息在可喜的草从中间 ( )
(2)幽暗的松林失去暄响 ( )
(3)仿佛就是蝈蝈在草茸茸的山上名叫 ( )
答案:(1)从—丛 (2)暄—喧 (3)名—鸣
解析:对同音字字形进行辨析,需注意结合具体的语境分析辨别。
点评:考查同音字字形辨析,此题应注意词语使用的准确性,找出答案就不难。
3.解释下列词语。
①沉醉:
②栖息:
③幽暗:
④沉浸:
答案:①大醉,比喻深深地迷恋或沉浸在某种事物当中。②停留,歇息(多指鸟类)。
③昏暗。④泡在水中,多比喻沉入某种境界或思想活动中。
解析:对词语的意思进行解释,需注意依托课本课下注释进行有意识的强化记忆。
点评:此题考查词语的释义,在平时的阅读中一定要注意积累。
4.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
(1)大自然_________在梦乡。
(2)当所有的鸟儿因骄阳而_________。
(3)河水悄悄流入梦乡,/幽暗的松林失去_______。
(4)隐藏在阴凉的林中,就有一种声音/在新割的草地周围的树篱上____。
A. 沉寂 晕眩 喧闹 游荡
B.沉静 昏晕 热闹 飘扬
C.沉浸 昏晕 喧响 飘荡
D.沉寂 眩晕 吵闹 飘浮
答案:C
解析:(1)沉寂:①非常寂静,听不见一丝声音②杳无音讯;沉静:指安静、寂静、没有一点动静,是用来形容景物以及人;沉浸:多比喻完全处于某种境界或思想活动中,全神贯注 ( http: / / baike. / view / 118954.htm" \t "_blank )于某种事物。根据语境,应填入动词“沉浸”;(2)晕眩:①眩晕。感觉本身或周围的东西在旋转②眼睛昏花。昏晕:指光线模糊不清;眩晕:感觉到本身或周围的东西旋转,多由内耳、小脑、延髓等机能障碍引起。根据语境,应填入“昏晕”(3)喧闹:喧哗热闹;热闹:①(景象)繁盛活跃②使场面活跃,精神愉快;喧响:发出喧闹的声音;吵闹:①大声争吵②扰乱,使不安静③(声音)杂乱;根据语境,应填入“喧响”(4)游荡:闲游放荡,不务正业;飘扬:在空中随风摆动;飘荡:在空中随风摆动或在水面上随波浮动;飘浮:即“漂浮”, 指停留在流体表面或悬浮在流体中。根据语境,应填入“飘荡”。
点评:此题考查词语的使用(搭配),做到正确使用词语,就要掌握初中涉及的汉语词汇含义和正确使用的条件。主要涉及到近义词的区分,易混易错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正确选择。
5.下列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它争先/沉醉于盛夏的豪华
沉醉:比喻沉浸于某种状态中程度很深。
B.幽暗的松林失去喧响
幽暗:指环境清幽。
C.夜莺的歌声沉寂了
沉寂:比喻十分寂静,这里是动词,指夜莺的歌声全部停止了。
D.一旦唱得疲劳了,/便舒适地栖息在可喜的草丛中间
栖息:停留:休息(多指鸟类)。
答案:B
解析:幽暗:指昏暗不明
点评:对词语的意思进行解释,需注意依托课本课下注释进行有意识的强化记忆。
6.判断下列各句诗中运用的修辞方法。
(1)当所有的鸟儿因骄阳而昏晕。 ( )
(2)明月撒下它的光辉,给周围的一切披上银装。( )
(3)一旦唱得疲劳了,/便舒适地栖息在可喜的草丛中间。 ( )
答案:(1)拟人(2)比喻、拟人 (3)拟人
解析:正确辨析常用修辞方法,关键在于理解好不同修辞方法的概念和特点。
点评:考查对修辞方法的理解和掌握,审清题目要求,把握好常用修辞方法的特点,此题填写准确性答案很简单了。
7.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他那和蔼可亲的音容笑貌,循循善诱的教导,时时出现在我的眼前。
B.我们厂有优秀的有30年工龄的四位老工程师。
C.从他的文章中,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和鼓励。
D.在省中学生运动会上,我市男女运动员一共夺得17枚金牌。
答案:D
解析:A.搭配不当,“循循善诱的教导”不能出现在眼前;B.语序不当,把“四位”放在“优秀”前;C滥用介词,导致没有主语,去掉“从……中”。
点评: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这一题一定要注意划分句子结构成分,再分析病因。
8.下列各项中按要求变换句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
变换成反问句:难道我能不高声赞美白杨树吗?
B.这小姑娘的镇定、勇敢、乐观的精神鼓舞了我。
变换成被动句:我被小姑娘的镇定、勇敢、乐观的精神鼓舞了。
C.松鼠是一种漂亮的小动物。
变换成感叹句:松鼠一定是一种漂亮的小动物!
D.人们不是常说“事实胜于雄辩”吗?
变换成陈述句:人们常说“事实胜于雄辩”。
答案:C
解析:选项C中题目要求变换成感叹句,应是“松鼠真是一种漂亮的小动物呀!”,因此选项中变换不合要求。
点评:把陈述句变为感叹句,有一定的 方法:即 要在句中加上表示强烈感情的“太”“真”一类词语,句末要加上感叹词“啊”“呀”等,将句号换成感叹号。
9.下列诗句与原诗一致的是( )
A.那就是蝈蝈的声音啊!它争先/沉醉于盛夏的豪华,它从未感到/自己的喜悦消失,一旦唱得疲劳了。21com
B.幽暗的松林失去喧响,/河水悄悄流入梦乡。
C.大河银星万点,/小溪银波微漾。
D.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在沉寂的冬天夜晚,当严霜凝一片宁静/从炉边就弹起了蛐蛐的歌儿
答案:C
解析:A选项“声音”应改为“乐音”;B选项前后语句颠倒;D选项“沉寂”应改为“寂寞”
点评: 完成此题,需对课文的原诗句有较熟悉的掌握。
10.下列诗句中没有使用拟人修辞方法的一项是( )
A.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
B.河水悄悄流入梦乡,/幽暗的松林失去喧响。
C.夜来临,四下一片静,只听得溪水轻轻地歌唱
D.明月撒下它的光辉,给周围的一切披上银装。
答案:A
解析:拟人的修辞方法:就是把事物人格化,将本来不具备人动作和感情的事物变成和人一样具有动作和感情的样子。A选项不符合。
点评:此题考查对修辞方法的理解和掌握,审清语句,把握好常用修辞方法的特点,此题填写准确性答案很简单了。
11.下面对《蝈蝈与蛐蛐》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这首诗借对盛夏“蝈蝈的乐音”和冬天“蛐蛐的歌儿”的描写,表现了“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的主题。
B.这首诗仅仅勾勒了夏、冬两幅小 ( http: / / www.21cnjy.com )景,仅仅描写了蝈蝈、蛐蛐这两种昆虫的鸣唱,但它所表现的却是大自然一年四季“歌声”不断的景象,歌颂了大自然周而复始、生命不息的永恒美。
C.“所有的鸟儿因骄阳而昏晕,/隐 ( http: / / www.21cnjy.com )藏在阴凉的林中”,“新割的草地周围的树篱”,“可喜的草丛”,这些景物描写展现了盛夏生机勃勃的景象,烘托了夏天白日“蝈蝈的乐喜”的美妙。
D.“在寂寞的冬天夜晚,当严霜凝成 ( http: / / www.21cnjy.com )/一片宁静”,“在逐渐升高的暖气,/昏昏欲睡中”等句,表现了严冬寂寞宁静的冷清景象和人们家中温馨的气氛与前面的氛围既形成对比又十分和谐。
答案:D
解析:D选项中“与前面的氛围既形成对比又十分和谐”表述有误,应改为“衬托了冬天夜晚“蛐蛐的歌儿”的动听。
点评:此题体会诗歌意境, 须联系前后诗句内容,整体把握理解,准确体会。
12.下面对《夜》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这首小诗着力展示了夜的静溢、美丽,传达出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他安适、宁静的心境。
B.“夜来临,四下一片静,/只听得见溪水轻轻地歌唱。”这里是以动写静,以动衬静而更显其静。
C.第四节又回到夜的静谧,并再次写到美丽的月色,这是简单的重复,是可有可无的一节。
D.这首诗全篇描写的是眼前的实景,突出其静谧、美丽,让人沉浸其中而产生无限的遐想。
答案:C
解析:C选项中“这是简单的重复,是可有可无的一节。”表述有误。其实这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以反复的吟咏造成诗的节奏美和旋律美,深化夜的静谧、美丽的氛围,令人更深切地感受到诗人情感的波荡和律动。
点评:感悟诗歌的特点,应注意结合诗歌的具体内容做出准确的理解。
13.在古今诗文中有许多表达雄心壮志的名句,请你写出两个。
________(人名)曾说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人名)曾说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如:毛泽东说过:“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陈毅说过:“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王昌龄说过:“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解析:此题为拓展延伸题,给出格式,要求学生回顾旧知,默写出名人说过的的诗词名句,完成此题需对名著名篇诗词及其作者有较好的识记积累。
点评:此题关键要审清题目要求,应围绕表达“雄心壮志”的诗句展开记忆搜索,填写正确。
14.填空。
济慈,_____(国别)浪漫主义诗人,《蝈蝈与蛐蛐》出自他的第一部诗集《___________》。叶赛宁,________(国别)诗人,他擅长描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景色。
答案:英国 诗歌 俄罗斯 乡村大自然
解析:考查作家作品的掌握,应在了解作者及作品内容的前提下完成此题。
点评:此题考查作家作品文学常识,解答此题,要以课文为依托,作相应的知识积累记忆。
15. 仿照《蝈蝈与蛐蛐》 “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或“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的句式,写几句抒情或有哲理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一: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当所有的花朵在冰雪中消失,隐藏在某个角落,就有一种芳香,在空气中飘荡,那就是寒梅的芬芳啊!……
示例二:大自然的画卷呀,从来都不会单调。当所有的树因寒风的袭击而枯黄,点缀在这枯黄的世界中就有一团青绿,那就是松树的挺拔风姿啊!
解析:句式套用仿写,一定要根据题目格式要求来写,尤其要明确仿写对象,体现要求表达的目的,语句表述连贯,才能符合题目要求。
点评:句式套用仿写,关键点在与把握好句式的特点,抓住仿写对象的特征,灵活套用。
二、课内语段阅读题
阅读《蝈蝈和蛐蛐》,完成16~17题。
蝈蝈和蛐蛐
济慈
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
当所有的鸟儿因骄阳而昏晕,
隐藏在阴凉的林中,就有一种声音
在新割的草地周围的树篱上飘荡
那就是蝈蝈的乐音啊!它争先
沉醉在盛夏的豪华,它从未感到
自己的喜悦消逝,一旦唱得疲劳了
便舒适地栖息在草丛中间。
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
在寂寞的冬天夜晚,当严霜凝成
一片宁静,从炉边就弹起了
蛐蛐的歌儿,在逐渐升高的暖气,
昏昏欲睡中,人们感到那声音
仿佛就是蝈蝈在草茸茸的山上鸣叫。
16.读了这首诗后,你觉得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赞美“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歌颂大自然美好如诗,永远歌声不断,永远充满生机。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主旨的理解,要联系上下文,重点从赞美“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角度切入作答。
点评:诗歌蕴含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分析时要全面把握诗歌的内容,抓住重点语句分析。
17.诗中既有盛夏生机勃勃的景象,又有严冬寂寞冷清的景象,诗人写这些景象有什么作用?请说说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写夏景是烘托了夏天白日“蝈蝈的乐音”是美妙;写冬景衬托了冬天夜晚“蛐蛐的歌儿”的动听,从而来突出主题。
解析:体会诗歌的意象,要明确物象的基本特征,结合词语的感彩,联系诗歌内容,便可把握作者对其寄托的情感。
点评:诗歌意象是指诗歌中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鉴赏其作用时,要联系上下文。
18.诗人为什么把夏天蝈蝈的“乐音”和冬天蛐蛐的“歌儿”称为“大地的诗歌”,你是怎样理解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美好的诗歌是动人心弦的,因为它是生命的歌吟。诗人把蝈蝈和蛐蛐当做大自然的歌手,把它们的鸣唱当做大自然的诗歌,借以歌颂大自然的无限美好和生机勃勃,表达诗人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和由衷赞美之情。
解析:对此题的理解,需要反复细读诗句,通过意象领会意境,体会其中蕴涵的作者情感,分析作答时应注意联系诗歌主题。
点评:赏析诗句,感悟诗歌的特点,可从诗歌的意象、情感方面结合具体内容切入。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19~20题。

叶赛宁
河水悄悄流入梦乡,
幽暗的松林失去喧响。
夜莺的歌声沉寂了,
长脚秧鸡不再欢嚷。
夜来临,四下一片静,
只听得溪水轻轻地歌唱。
明月撒下它的光辉,
给周围的一切披上银装。
大河银星万点,
小溪银波微漾。
浸水的原野上的青草,
也闪着银色光芒。
夜来临,四下一片寂静,
大自然沉浸在梦乡。
明月撒下它的光辉,
给周围的一切披上银装。
19.“梦乡”是什么意思?这说明了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梦乡”指睡熟时候的境界。这说明了“夜”已来临了。
解析:分析“梦乡”的意思,首先要理解其语境义,并反复诵读诗歌,将语境义与文意相结合,就能体会出其说明了什么。
点评:现代诗歌鉴赏中,推敲关键词语,应注意准确理解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从而更好地领悟其表达作用。
20.归纳这首小诗的题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着力描绘夜的静谧、美丽,反映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他安适、宁静的心境。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主题的理解,要联系上下文,结合诗歌的内容、作者情感,重点从夜的静谧,美丽角度切入来作答。
点评:归纳诗歌主旨,应反复品读诗歌内容,感受诗人笔下意象的特点,并思考其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情感与心境。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9 页 (共 9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