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铁岭市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一、选择题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字音、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洗涤(tiáo) 蔓延(màn) 磷峋(lín) 无动于衷(zhōng)
B.矗立(chù) 吹嘘(xū) 婆娑(shā) 巧妙绝轮(lún)
C.消逝(sì) 绂涉(bá) 凋谢(diāo) 无坚不摧(cuī)
D.悄然(qiǎo) 绯闻(fēi) 遏制(è) 杳无消息(yǎo)
2.依次填入下面语段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心理专家戈尔曼曾说:“情绪具有超强的传染性,而且很容易情绪 ① 。不仅能从一个人 ② 给另一个人,也会因为一件事蔓延到所有事。”若是一味接收别人投射的负面情绪,我们的心境就容易受到干扰。原本 ③ 的你,被人灌了一肚子苦水之后,难免会感到烦躁、 ④ 。不要让他人的乌云密布,遮住你自己的晴空万里。
A.①散漫 ②感染 ③喜上眉梢 ④压抑 B.①泛滥 ②感染 ③兴高采烈 ④压制
C.①泛滥 ②传染 ③兴高采烈 ④压抑 D.①散漫 ②传染 ③喜上眉梢 ④压制
3.下列各项中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练基本功不仅要吃苦,还要慢下来。跳水界有个说法叫“十年磨一秒”,运动员入水那一秒的姿态决定了成绩,但为了这一秒,要用十几年的时间来重复练习转体、抱膝、反身等基本动作。其实各个行业都有这“一秒”的荣光,它会酬报所有的努力,但无不需要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领悟、改进和训练。
A.文中的“决定”“为了”“重复”“它”依次为动词、介词、副词、代词。
B.“基本动作”“各个行业”“所有的努力”短语类型相同。
C.“运动员入水那一秒的姿态决定了成绩”这句话的主语是“运动员”。
D.选文中划线句子有语病,属于语序不当,应改为“但无不需要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训练、领悟和改进。”
4.下列各项中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1918年,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短篇小说《阿Q正传》。
B.《记承天寺夜游》,作者是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他与韩愈、柳宗元、苏洵、苏辙、欧阳修、王安石、曾巩并称为“唐宋散文八大家”。
C.陶渊明,字元亮,又名潜,世称靖节先生,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著有《陶渊明集》。
D.《昆虫记》中螳螂,外表纤细而优雅,淡绿的体色,轻薄如纱的长翼。颈部是柔软的,头可以朝任何方向自由转动。
二、名著阅读
5.阅读下面名著片段,回答问题。
像其他许多红军领袖一样,他在中国也是一个传奇式的人物。他个子清瘦,中等身材,细小而坚韧的骨骼,又大又深的眼睛富于热情,尽管有长而黑的胡子,外表上仍不脱孩子气。他英文讲得虽不流利,却相当准确,据他说已有五年不讲英文了,这使我很惊讶。
(1)以上文段出自纪实作品《红星照耀中国》,书名中的“红星”象征着。
(2)指出该片段中描述的人物是谁,并结合原著概括他的主要性格特征。
三、名句名篇默写
6.古诗文默写
(1)白头搔更短,。(杜甫《春望》)
(2)角声满天秋色里,。(李贺《雁门太守行》)
(3),星河欲转千帆舞。(李清照《渔家傲》)
(4),自将磨洗认前朝。(杜牧《赤壁》)
(5)《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从反面提示国家灭亡的原因的句子是:,。
四、选择题
7.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题。
【甲】钱塘湖春行
(唐)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乙】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唐)杜审盲
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
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淑气①催黄鸟,晴光转绿蘋②。
忽闻歌古调③,归思欲沾巾。
【注释】①淑气:和暖的天气。②绿蘋:浮萍。③古调:指陆丞写的诗,即题目中的《早春游望》。
对上面两首古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诗以“春”为着眼点,用“几处”说明莺少。用“乱花渐欲迷人眼”说明花还未盛放,但盛放可期。
B.【乙】诗是一首和诗,诗中的“新”传达了时令特点和景色特征,更表现了景物蓬勃的生机。
C.两首诗在表达情感上的不同之处在于:【甲】诗表达对西湖美景的喜爱,【乙】诗表达了诗人和同伴的伤春思归之情。
D.两首诗都描写了早春景物,表现出江南春光明媚、鸟语花香的景色。
五、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选自《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乙】贞观五年,康国①请归附。时太宗②谓侍臣曰:“前代帝王,大有务广土地,以求身后之虚名,无益于身,其民甚困。假令于身有益于百姓有损朕必不为,况求虚名而损百姓乎?康国来归朝,有急难不得不救;兵行万里,岂得无劳于民?若劳民求名,非朕所欲。所请归附,不须纳也。”
(节选自《贞观政要·论征伐》有删改)
【注释】①康国:当时的西域大国。②太宗:指唐太宗。
8.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康国请归附 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B.时太宗谓侍臣曰 初,权谓吕蒙曰(《孙权劝学》)
C.无益于身 曾益其所不能(《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D.况求虚名而损百姓乎 环而攻之而不胜(《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9.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2)兵行万里,岂得无劳于民?
10.请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假 令 于 身 有 益 于 百 姓 有 损 朕 必 不 为
11.阅读选文,回答问题。
(1)【甲】文中心句是“,”。孟子借讨论战争,阐述了的主张。
(2)【乙】文中通过太宗的言语,可以看出他是一位“”(用【甲】文中的词语填空)。太宗拒绝康国归附的原因是:“”(用原文填空)
六、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四则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①乡村全面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繁荣发展乡村文化”“加强乡村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文化振兴,是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内容,能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动能和支撑。
②乡村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广袤的乡土,既有古村落、古建筑、民族村寨、文物古迹、农业遗迹等物质文化遗产,也有民间艺术、戏曲曲艺、手工技艺、民族服饰、民俗活动等非物质文化遗产。
(选自2024年3月25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材料二】
①低级别文物是相比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这些高级别文物而言,主要包括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和尚未核定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不可移动文物。
②在大多数人的眼里,低级别文物并不那么吸引人。它们大多分布在偏远地区,或散落在民间村落中,默默地等待着岁月的流逝,但它们是中国悠久历史的见证者,是中华文脉的基石。
③文物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对这些风雨飘摇的低级别文物的保护,是一场与时间的赛跑。
(选自2024年5月13日中国经济网,有删改)
【材料三】
①走进郴州市桂阳县和谐村,古朴悠然的老屋一字排开,夕阳映得瓦片一片金黄,不时从中传来的琅琅读书声在田间回响。村中曾经的废弃老屋如今蝶变为种类丰富的“非遗研学基地”,正焕发着新的生机。
②“老屋不仅蕴含着建筑美学,与其所属的传统村落世代相传,更寄托了无数人的乡愁”郴州市相关负责人说。近年来,郴州启动“唤醒老屋”试点计划,在保护老屋的同时唤醒沉睡的文旅资源。
③在郴州、湘西等地,一幢幢长期无人居住的老屋经过抢修保护和合理利用,旧貌换新颜,转变为民宿、研学基地、村史展览馆等,为村庄带来更多人气,也激活了乡村振兴发展的生机和活力。
(选自2024年5月7日《光明日报》,有删改)
【材料四】
①放眼如今的苏州,从城市到古镇再到乡村,新兴旅游目的地和多元业态不断涌现。古典与现代、传统与时尚交相辉映的旅游体验,让苏州旅游焕发出新的魅力。
②用直古镇的沉浸式夜游项目以具有江南特色的风景、园林、非遗等载体搭建演绎场景,将古街、廊桥等设施进行了艺术亮化提升改造,同时利用激光投影等多媒体技术,重现千年古镇繁华夜景,给游客带来沉浸式游园体验。
③随着旅游的生活化、体验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以及交通和公共设施的日益完善,叠加游客避免人挤人、追求性价比的心态,县域旅游加速崛起,许多“小城”不知不觉中成了游客向往的目的地。五一期间,昆山举办第九届昆剧艺术节,6大类17场配套活动同期举办,吸引了大批游客。除了昆山,常熟、太仓、张家港另外3个县级市同样越来越火。常熟接待游客144.07万人次,同比增长53.17%;太仓接待游客87.25万人次,同比增长30.1%,其中乡村游接待游客25.98万人次;张家港以“来小城、漫漫游”为主题,举办了140余场文体旅活动,吸引游客61.26万人次。高铁张家港站假期发送旅客超10万人次,客流增长率为65.9%。
(选自2024年5月17日《中国旅游报》,有删改)
12.对以上材料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广袤乡土中,不但有民间艺术等物质文化遗产,还有古村落等非物质文化遗产。
B.低级别文物都分布在偏远地区,且散落于民间村落,默默地等待着岁月的流逝。
C.在苏州,县域旅游加速崛起与游客避免人挤人、追求性价比的心态有一定关系。
D.今年五一期间,常熟、太仓、张家港等县级市游客接待量同比增长均超过50%。
13.有人认为,一些年代久远的古建筑散落在村落里,破旧不堪,维修成本较大,没有修缮利用的价值。请结合材料说说你的观点并阐述理由。
14.文旅部门开展“我为乡村文旅献计策”活动,请你结合本地实际,提出三条建议。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低头的甜瓜
崔安宁
①每年春天,母亲都会种一棚甜瓜。
②去年,母亲忙着走亲戚,便嘱咐我来移植甜瓜苗。在移苗的过程中,我发现有一棵甜瓜苗不仅细弱瘦小,还一直卷着叶子低着头。虽然家里种植甜瓜,但我却没有太多的管理经验,经过一番思索,我还是把这棵甜瓜苗移进了大棚里。
③将所有甜瓜苗都移植好后,我开始在手机里搜索甜瓜苗低头的原因。大多数人说,缺水会导致甜瓜苗营养缺失,从而使它低头。于是,我从家里提来一桶水,让这棵苗喝了个痛快。几天后,所有的甜瓜苗都在茁壮成长,唯独那棵低头的甜瓜苗,垂头丧气地站在那里,毫无生机。母亲见它如此颓废,急忙去药店配了些甜瓜专用的生长素和常用药,给它反复喷了好几次。
④一周之后,所有的甜瓜苗都长大了。那棵低头的瓜苗好像积攒了无数个愁心事,虽然它的叶片平整,但还没有改掉爱低头的毛病。母亲见状,又请来亲戚们来帮忙看瓜苗。亲戚们来了一波又一波,他们给这棵甜瓜苗开了很多治疗偏方,还拿来了不少甜瓜的特效药。经过我们的多次实验,什么效果都没有。最后,母亲只能去请教我们村里的种植能手王大爷。经过一番描述,王大爷认为这棵瓜苗在育苗前就损坏了根基,所以后期也供不上养分,没有力气抬头。母亲对王大爷的话深信不疑,于是我们又开始马不停蹄地给这棵低头苗灌生根的肥料,以此帮助这棵瓜苗快速“昂首挺胸”。
⑤就算如此悉心照料,这棵甜瓜苗的情况也从未好转。为了不影响其他瓜苗的生长,我们只好把它种在棚外一个向阳的地方,任其自由生长。
⑥几个月后,棚里的甜瓜已经成熟,采摘工作也渐渐提上了日程。当我们的甜瓜采摘结束后,我突然在棚边看到那棵爱低头的甜瓜。此时的它早已萎靡不堪,所有的叶子枯黄地蜷缩着,低头的病也更加严重,整棵甜瓜的枝蔓都软软地趴在地上,犹如一条没有灵魂的绳子。于我而言,这棵甜瓜早已没有存在的意义,出于清扫障碍的目的,我把整棵瓜都拔了起来。
⑦就在此时,我发现这棵瓜苗的藤上,竟然长着一个圆润饱满的甜瓜。这个甜瓜不仅瓜型漂亮,吃起来更是甘甜多汁。甜瓜的味道不仅弥漫在我的嘴里,也抚慰了我的心头。这棵甜瓜因为低头而被我们放弃,但它在我们的有色眼镜下,并没有自暴自弃,反而努力积蓄力量,奋力生长。生活中的我们,又何尝没有过低头的经历?假如我们也如这棵甜瓜一样,在有限的条件内,低头修行,积累力量,是不是也会结出自己的硕果呢?
⑧如今,每当我觉得生活不尽如人意时,总会想一想这棵低头的甜瓜。我想,低头并不是狼狈不堪,也不代表丢盔弃甲,反而是勇往直前的开始。就像这棵甜瓜苗一样,终会结出最美的果实!
(选自《邵阳晚报》2023年4月7日,有删改)
15.请在下面横线上填一个字(动词),梳理文章内容。
种甜瓜→甜瓜→移甜瓜→甜瓜→甜瓜
16.赏析第④段划线句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亲戚们来了一波又一波,他们给这棵甜瓜苗开了很多治疗偏方,还拿来了不少甜瓜的特效药。
17.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第⑥段划线句子。
此时的它早已萎靡不堪,所有的叶子枯黄地蜷缩着,低头的病也更加严重,整棵甜瓜的枝蔓都软软地趴在地上,犹如一条没有灵魂的绳子。
18.结合全文,分析第⑦段划线句子的深刻含义。
甜瓜的味道不仅弥漫在我的嘴里,也抚慰了我的心头。
19.文章以“低头的甜瓜”为标题,有何妙处?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冬眠,动物御寒的“超能力”
李天洋
①冬天来临,当人们拿出棉衣御寒时,自然界的动植物也在用它们的方式准备过冬。冬眠,就是其中颇为特别的一种。冬眠可不是简单的睡眠,它不仅创造了一个个生命的奇迹,也是前沿科学研究与应用的热门。
挑战生理极限的冬眠
②生物学家发现,哺乳动物的冬眠历时4至7个月,为保证冬眠期间能生存下来,它们需要在入眠前以脂肪或食物的形式贮存大量能量:熊、睡鼠等动物依靠在夏、秋季积累于体内的脂肪;仓鼠、松鼠则选择在洞穴内贮存食物。
③哺乳动物冬眠时,生命体征变化明显。比如体温迅速下降、代谢率大幅度降低、心率和呼吸频率维持在一个极低的水平……具体来说,冬眠时,北极黄鼠体温最低能降到—3℃,极地松鼠降到5℃,而熊的体温仅降到30℃,睡鼠的体温维持在20℃,这说明,冬眠对于哺乳动物来说,并不一定伴随着超低体温现象的出现。但在代谢率上,哺乳动物冬眠期间降低幅度均较大,熊降低50%左右,小型哺乳动物甚至降至1%。在心率和呼吸方面,熊的心率从每分钟55次降到10次,呼吸从每分钟8次降到一两次;多纹黄鼠的心率从每分钟200至300次降到三四次,呼吸从每分钟200次降到1次,可以说是断崖式下降。这对于一个生命有机体来说,能够让各个器官的运转迅速与之相适应,是一个非常艰难又高级的系统工程。
④虽然在表象上,动物的“冬眠”和“睡眠”差不多,不吃不喝不动,但实际区别很大。目前,世界范围内,已有百余种动物被证实有冬眠现象,包括哺乳类、鸟类、爬行类、两栖类、鱼类、无脊椎类动物等。这些动物在自然常态睡眠时,代谢水平、心跳、呼吸等指标均会有所降低,但变化不大;而在冬眠时,这些指标则降幅很大,有的动物甚至降到濒临死亡的状态,因为只有这样,才可以大大减少它们维持生命所需的能量,帮助它们度过凛冽的冬季。冬眠可以说是动物通过节能方式应对“极限气候”的一种智慧和有效策略。
人类期待获得冬眠“超能力”
⑤近些年,随着癌症等医学难题陆续增多以及人类宇宙探索的需要,越来越多的科学家开始迫切地对动物特别是对哺乳动物的冬眠开展深入研究。人们想知道:为什么黄鼠在秋天体重激增而不得糖尿病?熊冬眠时不排泄为什么不会肾衰竭?极地松鼠在醒来后,为什么大脑没受损伤,也没有肌肉萎缩、骨质疏松?……科学家希望能尽快弄清楚动物冬眠的这些“超能力”,并应用到人类身上。
⑥依托于信息传播和现代科技的发展,一些实例的出现和研究结果的发表给了科学家很大信心:人类自身或许真的具备冬眠的潜力。
⑦2020年12月,西班牙、希腊学术研究团队在《人类学》期刊发表研究结果,他们在43万年前的人类骨骸中,找到了人类冬眠的证据,经断层扫描与显微镜观察,这些骨头与冬眠动物的骨头有相似的病变和损伤,也就是说,远古人类可能也是用冬眠的方式来度过寒冬的。尽管这个说法听起来如同科幻小说,但科学家认为,这种现象极有可能是事实。远古人类是有冬眠的能力的,只不过后来自然环境变好,人类应对极端气候能力增强,不再需要通过冬眠这种方式过冬了,这个能力也就退化了。
⑧在这些实例和研究结果的基础上,“人工冬眠”的概念应运而生,并率先在科幻电影中“实现”了。人们在《太空旅客》《流浪地球》等电影中可以看到,为了让太空旅行者完成漫长的星际航行,会把他们放进太空冬眠舱,以冬眠的方式延长他们的寿命。
⑨为了让梦想尽快照进现实,世界各国的科学家都在孜孜不倦、锲而不舍地研发适用于太空以及医学方面的冬眠技术。
⑩受变温动物冬眠时体内大半液体冻结,心跳、呼吸、血液流动和大脑活动停止,几个月后又活蹦乱跳的启发,科学家研究出了“人体冷冻法”,即在—196℃的低温下保存整个人体或头部,以期未来的科学技术能够将其复活。根据相关资料记载,这种尝试在上世纪60年代就开始了。1967年,加州大学的心理学教授詹姆斯·贝德福德因癌症身亡几小时后,进行了遗体的冻存处理,保存至今。但有研究者指出,通过这种方式冬眠复苏后,无法证明储存大脑信息的神经通路是否完好,因此,靠冷冻来实现人工冬眠的道路不太顺畅。
研究的成果虽然不少,但如何将基于动物的研究成果应用到人类,还有漫长的路要走。未来,当科学家最终找到人类的冬眠开关时,将为人们的生命健康、星际航行带来全新的天地。
(选自《风流一代·经典文摘》,有删改)
20.为什么说“冬眠”是动物的“超能力”?通读全文,请简要概括。
21.选文第④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22.结合语境,分析第⑦段划线句中加点词的作用。
尽管这个说法听起来如同科幻小说,但科学家认为,这种现象极有可能是事实。
23.下面这段文字可以作为例子放在文中,小语认为可放在第⑥段和第⑦段之间,而小文认为可放在第⑩段和第 段之间。你同意谁的观点?请说说理由。
【链接材料】
1999年,一位挪威的滑雪者不慎掉入冰中,被救起后已没有心跳和呼吸,体温下降到13.8℃,但经过抢救,他仍然苏醒过来。2006年10月,一位攀爬雪山失踪24天才被救援的日本人,在确认新陈代谢已经停滞的情况下经过治疗生命复苏。
七、作文
24.截图,用特定的技术手段保存图像,通常是为了展示特定的动作、表情、场景等,以表达特殊的意义和作用。现实生活中,总有许多画面会被你用心截取,并珍藏于心……
请以“为美好截图”为题目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自选角度,立意自定,文体自选(诗歌、戏剧除外)。②字迹工整,书写清楚,卷面整洁。③不少于600字。④不得套作、抄袭,不得透露个人信息。
25.成长道路上总会遇到许多问题,有的是个人的困难和烦恼,有的是我们这代人共同的难题。有些我们已经找到解决之法,有些我们仍在努力探寻中……
请以“难题”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选角度,立意自定,文体自选(诗歌、戏剧除外)。②字迹工整,书写清楚,卷面整洁。③不少于600字。④不得套作、抄袭,不得透露个人信息。
辽宁省铁岭市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1.(3 分)D
2.(3 分)C
3.(3 分)C
4.(3 分)A
5.(1)(2 分)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红色革命
(2)(4 分)周恩来;温文尔雅、坚持原则、彬彬有礼、精力和记忆力过人、热爱人民
6.(6 分)浑欲不胜簪;塞上燕脂凝夜紫;天接云涛连晓雾;折戟沉沙铁未销;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7.(3 分)C
8.(3 分)B
9.(1)(3 分)用天下人都归顺的力量,去攻打连亲戚都背叛的一方;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2)(3 分)到那里要行军万里之遥,怎么可能不劳师动众呢?
10.(3 分)假令于身有益 / 于百姓有损 / 朕必不为
11.(1)(3 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推行仁政,赢得民心
(2)(3 分)得道者;康国来归朝,有急难不得不救;兵行万里,岂得无劳于民?若劳民求名,非朕所欲
12.(3 分)C
13.(5 分)有修缮利用价值。乡村古建筑是中国悠久历史的见证者,是中华文脉的基石,修缮古建筑能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动能和支撑,激活生机和活力,乡村古建筑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乡村古建筑蕴含着建筑美学,寄托了无数人的乡愁,修缮古建筑可以增加旅游目的地,让旅游呈现多元业态。
14.(6 分)①摸清当地乡村旅游资源现状,唤醒沉睡的文物。②利用当地古村闲置古建筑,建设文化研学基地。③用科技手段赋能乡村旅游,让乡村游 “潮” 起来。
15.(3 分)救(治);拔(清);吃(尝)
16.(4 分)加点的词语 “一波又一波”“很多”“不少” 都是数量多、频率高的意思,表明母亲想了很多办法来救治这棵低头的甜瓜苗,也为后文因无法救治而放弃这棵苗埋下伏笔。(意思相近即可)
17.(4 分)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 “萎靡不堪的甜瓜苗” 比作 “没有灵魂的绳子”,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甜瓜苗奄奄一息的样子,也表达了我对它的同情和无奈。(意思相近即可)
18.(4 分)“抚慰了我的心头” 指的是作者的心灵得到了安慰和启发。这棵甜瓜因低头而被放弃,但它没有自暴自弃,反而努力积蓄力量,奋力生长,最终结出了完美的甜瓜,让作者感动,也让作者懂得了在有限的条件内,低头修行,积累力量,也能收获自己的成功的道理。(意思相近即可)
19.(5 分)①点明写作对象是一棵低头的甜瓜;②是贯穿全文的线索;③暗含文章主旨,人生不如意时,要如低头甜瓜一样勇往直前;④设置悬念,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20.(6 分)(1)动物在冬眠时,生命体征变化明显,但能够让各个器官的运转迅速与之相适应;(2)动物在冬眠时不会产生疾病;(3)变温动物冬眠时体内大半液体冻结,心跳、呼吸、血液流动和大脑活动停止,几个月后又活蹦乱跳。
21.(4 分)作比较。通过对比动物在自然常态睡眠和冬眠时的代谢水平、心跳、呼吸等指标的变化,突出强调了冬眠与常态睡眠的区别,表现冬眠现象的特殊性及冬眠对动物生存的重要性。
22.(4 分)“极有可能” 指的是有很大程度的可能性,但不是一定的。起限制作用。文中指的是尽管远古人类可能也是用冬眠的方式来度过寒冬的这一说法听起来如同科幻小说,但科学家认为,这种现象有很大程度上是事实,但不一定绝对是事实。“极有可能” 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
23.(4 分)我同意小语的观点。第⑥段说的是人类自身或许真的具备冬眠的潜力,第⑦段运用举例子证明了这一观点。【链接材料】中的两个事例说的是掉入冰中和在雪山失踪的人在没有心跳或新陈代谢的情况下经过抢救复苏过来,与第⑥段的观点相符,因此可放到⑥⑦段之间。
24.(40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