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7张PPT)
石钟山记
苏轼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知识点,进一步提高翻译能力,准确背诵并默写。
2.理清思路,把握结构。
3.感受集记叙、描写、议论于一体的行文特点。
4.学习作者有疑必察、反对臆断、重视实地考察的科学精神,学会对人或事物进行全面评价。
一读文本,感知内容
石钟山记 苏轼
游因
游历
游感
(第2段)
议论
记叙
议论
(第1段)
(第3段)
再读文本,问题探究
问题探讨
第一段:游因—质疑
人物 得名由来 态度 质疑依据
郦
道
元
李
渤
下临深潭,微风鼓浪,
水石相搏,声如洪钟。
“水石相搏”说
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止响腾,余韵徐歇。
“扣石发声”说
人常疑之
余尤疑之
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1.石钟山的名字到底是如何得来的呢?第一段写了几种说法?作者的态度如何呢?
2.二说均疑,“人常疑之”“余尤疑之”可以互换吗?
郦说: 人常疑之 ——人疑我未必疑
李说: 余尤疑之 ——我尤对此生疑
问题探讨
第一段:游因—质疑
——彰显不囿定论的质疑精神,谨慎表态的求实精神。
对郦说“人常疑之”和对李说“余尤疑之”,这两疑引出作者探访石钟山的行动,为第2段的“固笑而不信”和夜游石钟山,以及结尾的一“叹”一“笑”,一“简”一“陋”作铺垫。
问题探讨
第二段:游历—解疑
1.经过实地考察,作者得到石钟山命名的原因了吗?这一段又写了几种说法?在原文中找出相关语句,完成以下表格。
人物 得名由来 作者态度 作者依据
寺
僧
苏 轼
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
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澹澎湃而为此(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也。
有大石当中流……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
二者相应,如乐作焉。
笑而不信
笑谓迈曰
非常自信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实地考察
目见耳闻
(嘲讽)
(自得)
问题探讨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游褒禅山记》 王安石)
两处水声
①声源不同:微波 风水
②音调和音量不同:洪大响亮 较低而悠扬
③写的顺序不同: 先闻后见 先见后闻
水石相搏说
2.最后写作者对苏迈的谈话。“因笑谓迈曰”的“笑”与前面“笑而不信”的“笑”有什么不同?
问题探讨
前者是表示怀疑和否定的笑(讥笑),这里是释疑后轻松愉快的笑,表现了作者探明真相后的得意、兴奋。
作者在谈话中将两种声音与“周景王之无射”和“魏庄子之歌钟”相联系,肯定自己的考察结果,点出以钟名山命名的缘由。又以“古之人不余欺也”肯定郦道元的说法,言语之间生动地显现了作者的确信和欣喜。
在这一段,作者以自己的目见耳闻,证实并补充了郦道元的说法,进一步否定了李渤的说法,为末段的议论提供了事实依据。
第二段:游历—解疑
3.作者对石钟山月夜绝壁之景有着精彩的描写,这些景物有何特点?作者为什么要着力描写绝壁之景?
问题探讨
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
比喻、拟人绘形
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
直接绘声(鸟名 叫声)
鹳鹤: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
类比拟声(叫声 鸟名)
①描绘了阴森可怖、冷清凄厉的夜景,有远有近,有高有低,有动有静,有形有色,十分逼真,给读者一种身临其境之感,引人入胜。
②着力渲染阴森可怖的环境气氛,烘托亲身寻访的不易,反映镇静而坚忍的探索精神。环境艰险,在平常情况下不敢涉足,但不亲历险境就难得奇绝。
③正是这样寂静幽深的环境,为下文写听到石钟山的声音做了铺垫。也为后文批评“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埋下伏笔。
第二段:游历—解疑
4.第2段能否只揭示考察的结果而略去游览的过程?为什么?
[答案] 不可以。
第一,如果略去游览的过程,只揭示考察的结果,本文就不成其为游记,而是一篇纯粹的议论文了。
第二,如果略去游览的过程,考察过程中惊恐骇人的场面不加渲染,就不足以揭示求真过程的艰难危险,也就无法说明长期以来无人去探明石钟山命名由来的原因所在了。
第三,略去气氛的渲染,对考察过程中的惊险恐怖不做交代,文章的感染力必然大为减弱。
声 源
声 音
风水-中流之大石
有窾坎镗鞳之声
微波-山下石穴罅
噌吰如钟鼓不绝
5.经过实地考察,作者认为石钟山得名的由来是什么?
水石相
搏说
1.作者在探明石钟山得名的由来后,悟出什么道理?在作者看来,世人为什么不能准确知道石钟山得名的由来?作者对以上做法各持什么态度?
①“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点明主旨:认识事物贵在“目见耳闻”,切忌主观臆断。
郦道元 →不详 (“叹”之“简”)
士大夫 →不肯
渔工水师→不能
陋者(李渤)―→考击以求得其实 (“笑”之“陋”)
【指责】
【惋惜】
问题探讨
第三段:游感—结论
2.苏轼感慨“郦元之简”“李渤之陋”,有人认为苏轼自己的观点也未必完全正确,请分析文中苏轼考察石钟山的时间和结论,说说你的看法。
①苏轼选择“暮夜月明”时进行考察,这个时间段不适合全面观察,细致考察,结论未必可靠.
②苏轼通过考察,探求石钟山得名的由来,否定了李渤等人的说法,并据此提出“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这一论断,认为凡事都必须亲眼看到、亲耳听到才能判断它的有和无,这否定了间接经验在人的认识中的重要性,也是不够准确的。
问题探讨
第三段:游感—结论
不避艰险,亲身探访,难能可贵。虽然结论不完全正确,但这种精神可嘉。
虽然后人有了新的看法,认为石钟山是因山形像覆钟而得名的,今人经考察又认为石钟山是因“形”和“声”两方面而得名的。苏轼的说法是否正确,但并不影响其实践精神。
人们对于客观事物的认识,本来就有一个过程,而且后人对苏轼说法的质疑、解疑、去疑,正是和苏轼的不迷信古人,不轻信旧说,不主观臆断,而自愿亲身实地观察的求实精神是一致的。
勇于实践的精神: 事应目见耳闻,莫臆断其有无
3.结合古人今人对石钟山命名的分析,你如何评价苏轼对石钟山的探究?
课堂小结
本文记录了作者考察石钟山得名缘由的全过程,其叙事、议论皆由此而来。卒章显志,得出“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的观点。
全文分三段。
第1段质疑,直接提出对石钟山命名缘由两种解释的怀疑。属议论部分。
第2段解疑,实地考察、探究石钟山命名的真相。属记叙部分。
第3段去疑,得出结论,没有亲见、亲听的事情,绝不能凭主观来臆断。属议论部分。
课文内容
课文结构
游因——质疑
游历——解疑
游感——结论
郦说
李说
——人常疑之
—— 余尤疑之
1.访问时间,同伴和机缘
2.访问寺僧
3.亲访之见闻
4.访之所得
大石侧立
栖鹘惊飞
鹳鹤怪叫
水声轰鸣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议论为主
提出问题
叙议结合
解决问题
集中议论
抒发感想
石钟山记
文章主旨
文章通过记叙对石钟山得名由来的探究,强调要正确判断一件事物,必须要深入实际,认真调查。
《石钟山记》真正的意义从不是“石钟山”名字来由的真正原因到底是什么,而是苏轼从一件小事向我们展现质疑与探索真相的巨大魅力。
而事实上,人类社会不断进步和发展的主要动力之一便是“勇于质疑”与“敢于探索”这两种优秀的品质。
小结——
大胆质疑 小心求证
写作技巧
(1)因事说理,叙议结合。
本文以“疑一察一结论”三个步骤展开全文。而且议论、记叙层层深入,全文首尾呼应,环环相扣,浑然一体。
(2)笔墨集中,结构紧凑。
本文从头至尾,紧扣石钟山的命名来写。第一段提出问题,第二段解决问题,第三段得出结论。写寺僧使小童扣石出声,是为了核实李渤扣石发声之说,是为了探求石钟山命名的由来,而与石钟山命名关系不大的则一笔带过或略而不写。作者集中写石钟山的命名问题,使得文章结构显得很紧凑。。
(3)行文波澜起伏,有缓有急。
行文有缓有急,抑扬顿挫,波澜起伏,诙谐风趣。如夜游石钟山一段,作者先交代游览的时间、地点、同伴、方式,语气比较舒缓;接下来是环境描写,大石“森然欲搏人”,栖鹘惊飞,鹳鹤怪叫,写得阴森可怕,寒气逼人,读者读到这里真有点毛骨悚然,心惊肉跳;然后以“余方心动欲还”,暂缓紧张气氛,忽又有“大声发于水上,噌咳如钟鼓不绝”,不仅“舟人大恐”,读者也不免为之“大恐”,不知发生了什么事情;最后经过“徐而察之”,发现原来是“水石相搏”的声音,读者紧张的心情才渐趋平缓。
苏轼写《石钟山记》的意图是“吸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这说明“事不目见耳闻”,不能“臆断其有无”。但后人考证认为,苏轼的说法也不正确。那么,学习这篇文章的意义是什么呢
观点二 实践出真知。作者在文中强调耳闻目见进行实地考察的重要性,反对主观臆断,草率盲从,这是科学的、重调查研究的态度。我们强调实践出真知,就应该像苏轼一样勇于实践。
观点一 不轻信前人的说法。苏轼的说法也许不完全正确,但并不能因此否定苏轼的努力。人们对于客观事物的认识,本来就有一个过程,而且后人对苏轼说法的怀疑、察疑、释疑,正是和苏轼的不迷信古人,不轻信旧说,不主观臆断,而自愿亲身实地观察的精神一致。
主旨提升
“在科学的入口处,正像在地狱的入口处一样,必须提出这样的要求:这里必须根绝一切犹豫,这里任何怯懦都无济于事。” ——马克思
实践出真知。
人们对于客观事物的认识,本来就有一个过程,而且后人对苏轼说法的怀疑、察疑、释疑,和苏轼不迷信古人,不轻信旧说,不主观臆断,而愿亲身实地观察的精神正是一致的。
说在最后
千年之前的石钟山月夜已经逝入岁月的烟云中,无数风流人物也随大江东去,但他们敢于质疑、勇于实地考察的佳话却流传至今。祝愿大家在以后的生活、学习中都敢于质疑,我相信,敢于质疑的你们一定能成为未来的创新型人才!
课堂结语
作业布置
根据语境理解默写
1.《石钟山记》中以反问句阐明文章主旨的句子是: , , ?
2.《石钟山记》中,作者用一个宾语前置句表达自己得知石钟山命名的原因后轻松愉悦的心情的句子是: 。
3.《石钟山记》中作者认为石钟山命名没有流传下来的原因,除了郦道元记录不详细和渔工水师不能用文字记载之外,还在于“ ,从而阐明了实践的重要性。
4.《石钟山记》中,作者用一个定语后置的句子认为能发出声音的石头到处都有的句子是: , 。
5.标明作者写作本文意图的句子是: , 。
事不目见耳闻 而臆断其有无 可乎
古之人不余欺也
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
石之铿然有声者 所在皆是也
盖叹郦元之简 而笑李渤之陋也
6.面对“寺僧使小童持斧, , ”的解释,《石钟山记》中,作者笑而不信,从而更加坚定了探明真相的决心。
7.文中提出郦道元认为石钟山命名的原因的句子是: , , , 。
8.文中写李渤自以为得到石钟山命名的原因的句子
是: , , , , , 。
9.文中写作者质疑郦道元关于命名的原因的句子是: , , !
10.《石钟山记》文中写苏轼父子夜至绝壁之下所见所闻之景的句子是: , , ;
, , ;
, 。
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硿硿焉
下临深潭 微风鼓浪 水石相搏 声如洪钟
得双石于潭上 扣而聆之 南声函胡 北音清越 桴止响腾 余韵徐歇
今以钟磬置水中 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而况石乎
大石侧立千尺 如猛兽奇鬼 森然欲搏人
而山上栖鹘 闻人声亦惊起 磔磔云霄间
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 或曰此鹳鹤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