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8张PPT)
新课导入
我们国家是什么时候确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呢?又是怎样确立的?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第5课三大改造。
第二单元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第5课 三大改造
学习目标
1.自主学习了解我国对农业、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方式。
2.掌握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政策
3.通过史料研读分析我国进行三大改造的原因、实质和意义,理解过渡时期总路线对新中国的影响。
名词解释
过渡时期总路线:
在发展国民经济中,我们必须努力进一步建设社会主义的新工业,把现有的社会主义工业扩大起来,办得更好;我们必须努力对农业、手工业和私营工商业实行社会主义的改造。这两方面的任务必须紧密联系在一起。好比一只鸟,它要有一个主体,这就是发展社会主义的工业;它又要有一双翅膀,这就是对农业、手工业的改造和对私营工商业的改造。要过渡到社会主义,没有主体当然不行,没有翅膀也不行。我们必须使这两个方面的任务在一九五四年都有新的成就。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一化三改”,被比喻成鸟的“主体”和“两翼”,即“一体两翼”。 “一体”是指“一化”,即社会主义工业化;“两翼”是指“三改”,即对个体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它们之间相互联系,不可分离。 两者相辅而成,相互促进。三大改造是为了解决工业化过程中的原料、劳动力、资金等问题,即满足工业化正常进行的需要而开展的。
“一化三改”
名词解释
什么是三大改造?
三大改造,是指建国初期,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的社会主义改造。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什么是生产资料公有制?
什么是生产资料?
生产资料,是指劳动资源、工具
(如土地、厂房、机器、耕畜等)
生产资料公有制:
在中国表现为生产资料由国家所有和集体所有两种形式。
一、农业、手工业合作化
(一)对农业的改造
1.农业改造的原因
根据图文材料并结合教材23页归纳农业改造的原因和方式。
土改后农民分得土地和生产资料 人均占有土地 2.93亩
人均占有牲畜 0.43头
人均占有农具 1.95件
材料一:
材料二:“如果我们不能在大约三个五年计划的时期内基本解决农业合作化的问题,……我们就不能解决年年增长的商品粮和工业原料的需要同现时主要农作物一般产量很低之间的矛盾,我们的社会主义工业化事业就会遇到绝大的困难,我们就不可能完成社会主义工业化。”
——《毛泽东文集》第六卷
①土地改革后,一家一户分散经营,影响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②农产品满足不了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需要。
针对这种情况怎么解决呢?
一、农业、手工业合作化
2.农业改造的基本概况
自主学习,梳理农业改造的基本概况。
起止时间
方式
目的
原则
1953—1956年
建立农业生产合作社
走集体化和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
自愿互利
一、农业、手工业合作化
3.农业改造的阶段
农业互助组
初级农业合作社
高级农业合作社
私有制
公有制
1949年10-1953年
1954-1955年上半年
1955下半年-1956年底
由几户或十几户组成,几户共同劳动,互相帮助,所有物资仍归私人。
在互助组基础上的集体经济组织。特点是土地入股,耕畜、农具作价入社,由社统一经营,按劳分配。
基本单位是生产队,土地、大型农具及牲畜无偿归集体所有;产品按劳动工分统一分配
一、农业、手工业合作化
4.农业改造的结果
1955年,全国掀起农业合作化的高潮。
1956年,全国绝大多数农户参加了农业生产合作社。
1956年底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情况 参加合作社农户 占比全国农户总数 参加高级农业合作社 占比全国农户总数
1.18亿户 96.3% 1.0742亿户 87.8%
毛泽东在看农民写给他的丰收报喜信
农民代表向党中央和毛泽东报喜
一、农业、手工业合作化
5.农业改造的影响
结合图文材料分析农业改造的影响。
农民申请加入农业生产合作社
农民代表向党中央和毛泽东报喜
促进农业生产,改善农民生活。
一、农业、手工业合作化
(二)对手工业的改造
1953年6月全国手工业生产合作会议提出对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方针政策。在步骤上,第一步是建立手工业供销小组,第二步是办手工业供销合作社,第三步是建立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方式:
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结果:
到1956年,90%以上的个体手工业者参加了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二、公私合营—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
1.背景
1949年我国私营工商业占国民经济比列 项目 占全国经济的比例
私营工业 63%
商业 批发 67%
零售 83%
材料一:
材料二:上海解放初期,一部分投机商在市场上兴风作浪,牟取暴利。其利用群众对纸币不信任的心理和人民币立足未稳的机会,掀起了一场银元大战,引起市场的物价波动。从5月27日- 6月9日的12天里,银元价格上涨两倍,致使物价上涨247%。这场“银元之战”及其后的“粮棉之战”,都极大地扰乱了上海的经济秩序。
根据材料分析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原因
①资本主义工商业是新中国社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②私营工商业中有不利于国计民生的消极方面,严重扰乱了经济秩序。
二、公私合营—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
2.基本概况
自主学习,根据教材25页梳理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基本概况
目的
起止时间
方式
政策
高潮
结果
为使私有制经济过渡到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
1954年——1956年
公私合营
赎买政策
1956年初,出现了全行业公私合营的高潮
1956年,基本完成
名词解释
公私合营:
公私双方共同经营企业,公方代表居于领导地位
赎买政策:
指国家有偿的将私营企业转变为国营企业
赎买政策的具体办法:
前期采取分配利润的政策。分配实行“四马分肥”,即资本家占红利的20.5%,国家占34.4%,工人福利占5%,公积金占30%。全行业公私合营后采取“定息”政策。规定:十年内每年由国家按照企业合营时核定的资本,发给股息,年息为5%。
赎买政策——以一定代价把资产阶级的生产资料逐步实行国有化的政策。
大体上,废除资本主义所有制有这么几种办法:一种是没收的办法,这是苏联采取了的,东欧各国也是采取这个办法;一种是挤垮的办法,就是不给任务,不给原料,不给生意作,把生意统统揽到我们国营商店、国营工厂里面,这在名义上不说是没收,实际上还不是死路一条?还有一种是赎买的办法。党的路线,是要实行和平改造,即采用赎买的办法来废除资本主义所有制。在我国,用赎买的办法,统一战线的办法,是最好的办法。
——刘少奇
知识拓展
历经改造发展至今的中华老字号
三、三大改造的影响
根据材料并结合教材26页指出三大改造的实质并分析其影响。
1956年,我国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在生产资料私有制方面的社会主义改造……七万户的私营工业企业已经变为公私合营企业……这是把几千年来的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公有制的社会主义大革命……我们在这个大革命取得的基本胜利的第一年就在各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周恩来《政府工作报告》(1957年6月26日)
材料一:
实质: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影响:①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
②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变革,我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三、三大改造的影响
根据材料并结合教材26页指出三大改造的实质并分析其影响。
材料二:
不少地方在办社中存在着“宁多勿少”、“宁大勿小”、“越多越好”“越大越好”的错误思想,因而违背农民自愿,胡乱的多办社、办大社,盲目追求公共财产,有的甚至将棺木寿材、老羊皮袄也归了社……
—陈大斌《从合作化到人民公社化运动—中国农村的集体化时代》
局限:社会主义改造工作的后期,也存在着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等缺点。
启示:
①必须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思想路线;
②必须处理好改革与发展的关系
THANK Y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