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2016学年度长春版九年级语文(下)第9课《词二首》课件(《沁园春·雪》(89张PPT)+《浪淘沙北戴河》(29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15-2016学年度长春版九年级语文(下)第9课《词二首》课件(《沁园春·雪》(89张PPT)+《浪淘沙北戴河》(29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长春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5-10 15:36:15

文档简介

课件89张PPT。沁园春 雪 《沁园春》这个词牌规定114个字,分上下两阕què ,上阕13句,下阕12句,句号处必须压韵。“沁园”相传是东汉明帝女儿沁水公主的园林,曾被外戚窦宪夺取,后人作诗以咏其事。长春版九年级语文(下)第9课学习目标1.品味词中凝练、贴切、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发展学生形象思维的能力。(重点) 2.理解词的大气镑礴,旷达豪迈的意境,培养学生阅读鉴赏诗歌的能力(难点) 3.感受词人的豪迈与大气,激发热爱祖国壮美河山,树立伟大抱负和坚定信念的思想情感。作者简介 毛泽东是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也是一位伟大的诗人。著名诗人臧克家说过:
“毛泽东诗词是伟大的篇章。”中国出了个毛泽东
毛泽东是一个土生土长、地地道道的中国人,不管是上马挥戈剑的勇武,还是下马草军书的果决,也不管他显示出来的是纵横捭阖的气魄,还是文采风流的才情,都是纯粹中国式的。
毛泽东的诗词创作自少年始,直至暮年,贯穿其一生。其一生伴随中国革命的发展,其作品堪称浓缩的中国革命诗史……著名诗人臧克家说过:“毛泽东诗词是伟大的篇章。”独领风骚 诗人毛泽东
作为政治家、军事家的毛泽东,还是一位才情超迈的诗人,他以厚实的文学修养、坚强的革命意志和博大的胸怀,表现青春意气、爱情悲欢,表现英雄壮志、大同理想,其作品善于灵活用典、点化前人旧作,形象丰富生动,意境雄浑,读懂了毛泽东的诗词,就读懂了20世纪中国那一段悲欢离合的历史,也就读懂了这片古老的土地和它所传承的文化。擎雪沁 园 春 雪请说说几个含“雪”字的成语风花雪月 雪中送炭 冰雪聪明 程门立雪
雪上加霜 冰天雪地 鹅毛大雪 囊萤映雪
阳春白雪 报仇雪恨 风雪交加 傲霜斗雪白雪皑皑 阳春白雪 饱经霜雪 报仇雪耻
冰天雪地 冰天雪窖 冰消雪释 冰雪严寒 餐风啮雪 餐风茹雪 鹅毛大雪 飞鸿踏雪 请再找几句咏雪的诗句1.柴门闻犬吠, 风雪夜归人。 (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2.墙角数枝梅, 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 为有暗香来。 (王安石:《梅花》) 3.孤舟蓑笠翁, 独钓寒江雪。 (柳宗元:《江雪》) 4.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 (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四》) 5.欲渡黄河冰塞川, 将登太行雪满山。 (李白:《行路难》) 6.千里黄云白日曛, 北风吹雁雪纷纷。 (高适《别董大》) 7.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杜甫《绝句》)江山如此多娇词的特点词又叫长短句、诗余、曲子词等。原来可以合乐演唱,句式长短不一。乐谱失传后,只剩下词牌,词牌就是词的调子,每个词牌规定了这首词的字数、句数、平仄声调和韵脚。所以把写词叫做“填词”词牌名与词牌没有必然的联系。
《沁园春》这个词牌规定114个字,分上下两阕,上阕13句,下阕12句,句号处必须压韵。“沁园”相传是东汉明帝女儿沁水公主的园林,曾被外戚窦宪夺取,后人作诗以咏其事。词,又称长短句。最初称“曲词”,是配乐的。后来逐渐跟音乐分离,成为诗的一种。一首词称为一阕;词若有上下两段,就称为上下阕。词可以没有题目,如果有,写在词牌的后面, “沁园春”是词牌名,“雪”是这首词的题目。这是一首写景咏怀词、古典词。写作背景听读本词并思考自学反馈
1.给红色的字注音:
  
沁园春(   )莽莽(   )红装素裹(  )
   
略输(   )稍逊(   )成吉思汗(  )
折腰(   )今朝(  )分外妖娆( )

数风流人物( ) 稍逊风骚 ( )   
qìnmǎngguǒshūxùnhánzhézhāoráoshǔsāo2.根据下列词中的注音写汉字:
  
红 zhuāng 素裹(   )
 
顿失 tāo tāo(    )
  
江山多 jiāo(   ) 
  
一代天 jiāo(   )
成吉思hán ( )  
装滔滔娇骄汗1.《沁园春·雪》这首词写于 年 月,其中“沁园春”是 ,“雪”是 。词的上一节又称 ,词的下一节又称 。
2.这首词的题目是《雪》,哪些诗句是描写雪景的?词中雪景以“白”为特征但又未着一个“白”字,作者用哪些词语将洁白的雪原展现出来?
3.“望”字统领了哪些句子?下阕中与之相对应的词语是哪一个?它又统领哪些句子?
4.这首词的上阕总写雪景的句子是 ,分写雪景的
句子中写到的景物有 、 、 、 。
句运用了拟人的方法。展开想像写景的句子是 。
5.这首词上阕描写了 ,下阕评论千秋历史,赞 颂 。
6.下阕评古论今,承上启下的句子是 。提到的历史人物有 、 、 、 、 。词中的“风流人物”是指 。
7.“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作者为什么不用“赞美”而用“折腰”?
8.“文采”“风骚”“弯弓射大雕”分别指什么?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9.点明作品主旨的句子: 。10.指出下面的句子各用了哪种修辞方法。(1)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2)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3)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4)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完成思考题1.《沁园春·雪》这首词写于 年 月,其中“沁园春”是 ,“雪”是 。词的上一节又称 ,词的下一节又称 。1936.2 、 词牌名(作用:规定了词的形式)、
词的题目(作用:词中描写的内容,相当于一般文章的题目)上阕 、 下阕2.这首词的题目是《雪》,哪些诗句是描写雪景的?
词中雪景以“白”为特征但又未着一个“白”字,作者
用哪些词语将洁白的雪原展现出来?上阕 、"冰""雪""银""蜡""素"...
3.“望”字统领了哪些句子?下阕中与之相对应的词语是哪一个?它又统领哪些句子?“望长城…试比高”、“惜”、“惜…大雕”
4.这首词的上阕总写雪景的句子是 ,分写
雪景的句子中写到的景物有 、 、 、 。
句运用了拟人的
方法。展开想像写景的句子是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长城、黄河、群山、高原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
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妆素裹,分外妖娆
5.这首词上阕描写了 ,下阕评论千秋历史,赞 颂 。
北国风光,展壮丽河山 诗人理想
6.下阕评古论今,承上启下的句子是 。
提到的历史人物有 、 、 、 、 。
词中的“风流人物”是指 。
江上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嬴政、刘彻、李世民、赵匡胤、铁木真、
能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无产阶级革命者等
7.“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作者为什么不用“赞美”而用“折腰”?此句在全词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赞美”一词在全词中表达情感比较单薄、单一,并且在音韵上不符合本词要求。“折腰”本是鞠躬、倾倒的意思,这里有赞颂、赞美之意,且比“赞美”程度更深,更能体现无数英雄为祖国壮丽河山而倾倒之情。
8.“文采”“风骚”“弯弓射大雕”分别指什么?
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文采”“风骚”指的是文学才华,这里指广义的文化,
即文治;“弯弓射大雕”指武功。都用借代手法。9.点明作品主旨的句子: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1)对偶、夸张
(2)比喻、对偶、夸张、拟人
(3)比喻、拟人
(4)借代10.指出下面的句子各用了哪种修辞方法。
(1)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2)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3)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4)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沁园春 莽莽 素裹

妖娆 稍逊qìn ráo齐读下边生词(每组词读三遍):mǎngguǒxùn
注意下面多音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①分( )外妖娆
②竞折( )腰
③成吉思汗( )
④数( )风流人物
⑤还看今朝( )给下面多音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①分( )外妖娆 fèn
②竞折( )腰 zhé
③成吉思汗( ) hán
④数( )风流人物 shǔ
⑤还看今朝( )zhāo 诗歌朗读应注意些什么?停顿
节奏
重音
感情北国/风光,(豪迈,高而慢)
千里/冰封,(拉长)
万里/雪飘。(高昂)沁园春 雪
1936年2月 毛泽东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妆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本着刚刚所说的注意事项
一起把这首词朗读一遍!思考:上下阕之间有一句过渡句,请迅速找出并说说它的作用。全文赏析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作用:承上启下。概括上下两阕的主要内容上阕:描写北国雪景,展壮丽的山河下阕:评历史人物,抒诗人的抱负赏析上阕
1、上阕描写北国雪景,哪几句是总写?哪几句是分写?分写的内容有一个什么字总领?它领起的内容有哪些?
“北国风光——万里雪飘”是总写,“望长城内外——分外妖娆”是分写。分写的内容由“望”字总领,领起的内容到“欲与天公试比高”。
2、重要词句的品味:须晴日,看红妆素裹,分外妖娆(从修辞、字词、含义等方面考虑)
你看,红日冉冉升起,放射出万道霞光,染红了天边的白云,映红了高原上皑皑白雪。云海茫茫,雪山巍巍,苍松翠柏,郁郁青青。红日白雪交相辉映,祖国就像一位红装素裹的少女,格外妖艳多姿!3.“江山如此多娇”是承上阕来写,用了一个“娇”字,是褒义,是赞扬。那祖国的江山有那些可赞之景呢?看题目,什么景?在祖国的什么地方?雪景,在祖国的北方(“北国风光”)4.北国风光怎样呢?“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注意“封”和“飘”;互文)首句创造了一个冰天雪地、广袤无垠的境界,写法上动静结合。5.下面的内容由哪一个字领起?6. “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体会“惟余”和“顿失”的作用并说出所用的修辞方法是什么?从“长城内外,到欲与天公试比高。”“惟余”体现白雪覆盖的范围之广,“顿失”表现冰封速度之快,用了夸张的修辞。“望”思考:望到了什么?由此可见,上阕的结构特点是什么?先总写,后分写以上景物确实很美,作者认为还有那种景色是美丽的呢? 7.“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山、原都是静止的事物,为何写它们“舞”、“驰”?“山舞银蛇,原驰蜡象”的动态描写都有活泼奔放的气势.加上“欲与天公试比高”一句,表现“山”“原”与天相连,更有一种奋发的态势和竞争的活力.山、原都是静止的事物,写它们“舞”、“驰”是化静为动的浪漫想像,诗人情感的跃动,使他眼前的大自然也显得生气勃勃,生动活跃.“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须”的意思是等到。表明天还没有晴,所以这句话是虚写。总结上阕:先总写北方雪景。然后写眼前实景,接着写 想象虚景,虚实结合,动静结合写出了“江山如此多娇”。(另:请在课文里标注动静句、想象句)江山如此多娇概括写景具体写景想象写景(实写)(以动写静)(虚写)热爱祖国大好河山(写景、抒情)1、诗人是怎样由上阕对祖国山河的。赞美转入对历史人物的评点的?
“江山如此——竞折腰”,承上启下的过渡句。“娇”是一种女性美,正与“红装素裹,分外妖娆”相照应。“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引出下文。“竞”字写尽了英雄之间激烈的斗争,写尽英雄之间的相继崛起,“折腰”的形象,最能概括每一个英雄人物的奋斗动机和奋斗姿态。
分析下阕2.文中提到的英雄分别有什么功绩?明确:秦始皇(第一次统一中国)、汉武帝(建立强盛西汉)唐太宗(开创贞观之治)、宋太祖(结束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统一宋朝)、元太祖(武功盖世,统一蒙古,立足中原)。3.对于这些英雄人物,作者用了一个“惜”字,“惜”什么呢?明确:“略输文采,稍逊风骚”。“只识弯弓射大雕。”“惜”中含褒,肯定他们,就是肯定中华民族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民族;
“惜”中含贬,在赞扬他们长于武功的同时,委婉指出短于文治的缺点(略输、稍逊、只识);
“惜”中寓志,“惜”并不是苛求古前人,蕴含无产阶级后来居上豪迈气概,及超越历代英雄人物的自信4.“惜”中含有哪些意思?惜1、肯定这些英雄人物的功绩,他们在中国历史上的巨大影响。2、委婉的批评了他们的不足,批评他们短于“文治”,在政治、思想、文化方面建树不多。3、“惜”字包含后来居上的伟大气概,体现了无产阶级的革命英雄必将胜过前人的坚强信念。!秦皇汉武, 略输文采; 唐宗宋祖, 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 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陪衬当代英雄为下文歌颂无产阶级英雄作铺垫。目的:作者对历史人物的态度5.毛泽东对古代五位帝王是怎样评价? 客观公允地评价:他们在历史上都起过一定的进步作用,功业赫赫,为时代骄子;只可惜武功有余,文才不足,不能成为美好河山的主宰。6.下阕提到的五位帝王,诗人认为哪一位最缺乏文采?根据是什么?作者在下阕为什么要议论评说古代帝王?成吉思汗最缺乏文采。其他几位是“略输”文采,“稍逊”风骚,而成吉思汗是“只识弯弓射大雕”。
作者以“往昔”与“今朝”对比,“英雄”与“风流人物”对比,突出了今朝革命英雄主宰河山的历史作用。7.如何理解“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古代那些帝王都过去了,要看叱诧风云的人物,还得看现在,看人民群众。“数”与“看”两个动词流露出对中国无产阶级的自信,历代英雄人物统统被滚滚的历史洪流席卷而去,只有今天的无产阶级才是推动历史前进的真正动力,才是祖国大好河山当之无愧的主人. (抒发了作者作为革命家的伟大抱负,歌颂了无产阶级革命英雄。)8.从下阕词中找出三组近义词。(1)稍――略 (2)输――逊 (3)文采 ――风骚9.说说主旨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表达了无产阶级革命家坚定的信心,
抒发了革命领袖的壮志和抱负
总结下阕:评论历史英雄人物,
歌颂当代无产阶级革命英雄。引无数英雄竞折腰(议论、抒情)承上启下,引入论述具体评论:“惜”歌颂时代英雄:“数”歌颂无产阶级英雄重要词句的品味(从修辞、字词、含 义等方面考虑) 重点品读1、“山舞银蛇,原驰蜡象”句中“山”、“原”都是静物,却写它们“舞”和“驰”,为什么这样写?试对这两句作点赏析。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运用比喻、拟人手法,化静为动,有三方面因素:(1)视觉因素。作者站得高,看得远,山丘连绵起伏,远看确有山舞原驰的动感。(2)精神因素。作者意气风发,因而在他心目中,大自然也生气勃勃。(3)时代因素。中国革命正在蓬勃发展,中国人民正在奋起抗日,赋予群山、高原以顽强的性格,可以体现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精神。山舞银蛇,原驰蜡象赏析一:“山舞银蛇,原驰蜡象”赋予群山、高原以动态描写,体现出其活泼奔放的气势。加上“欲与天公试比高”一句,表现“山”“原”与天相连,更有一种奋发的态势和竞争的活力。
赏析二:“山”、“原”都是静止的事物,写它们“舞”、“驰”是化静为动的浪漫想像,诗人情感的跃动,使他眼前的大自然也显得生气勃勃,生动活跃。北国风光
千里冰封
万里雪飘长城—莽莽
大河—顿失
山—舞
原—驰望红装素裹
分外妖娆静动总分 实虚想象写景顺序: 从总到分
从静到动
由实到虚
江山如此多娇
引无数英雄竟折腰秦皇汉武—略输
唐宗宋祖—稍逊
成吉思汗—只识数风流人物
还看今朝惜俱往矣过渡评古颂今议论、抒情上阕:先总写北方雪景,然后写眼前实景,接着写 想像
虚景。上阕虚实结合,动静结合写出“江山如此多娇”。江山
如此多娇概括写景具体写景想像写景(实写)(以动写静)(虚写)热爱祖国
大好河山(寓情于景)下阕:评古论今,纵论历代英雄,歌颂当代无产阶级革命英雄。引无数英雄
竞折腰承上启下,引入论述具体评论:“惜”歌颂时代英雄:“数”歌颂
无产阶级英雄(寓情于议)结构内容
手法整理中心内容归纳:这首词大气磅礴,气壮山河,借写景论史,热情赞美祖国大好河山,歌颂无产阶级革命英雄和人民群众,抒发作者坚定的自信和伟大的抱负。
写作特点归纳:
1、全词将写景、议论、抒情有机结合。上阕,写景抒情。下阕,议论抒情。写景是议论、抒情的基础;议论、抒情又深化了写景。
2、写实与想象结合,动静结合。
3、运用比喻、拟人、对偶等修辞手法。总结拓展沁园春 长沙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丛林尽染;
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阔,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
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 ,浪遏飞舟? 1925年2月,毛泽东从上海回到韶山,从事革命活动,军阀赵恒惕要逮捕他,在韶山人民的掩护下,他秘密离开韶山,到达长沙,并独自来到橘子洲头。事后作《沁园春 长沙》。此时毛泽东正在苦苦寻求救国救民之路,因而发出了“怅寥阔,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呼喊。《沁园春 长沙》里作者对当年的求索“怅寥阔,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在《沁园春 雪》中是否有了回答?探究“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你从毛主席的诗歌中体会到了哪些美?大气磅礴的意境美
超凡脱俗的人格美
深邃隽永的哲理美全词将写景、议论、抒情有机结合,浑然一体,写景是议论、抒情的基础;议论、抒情又深化了写景。
毛泽东的词作大气磅礴,格调高昂,充满了热爱祖国山河,以天下为己任的豪情壮志。你心目中的“风流人物” 应具备哪些素质?思考是具有敏锐头脑和杰出洞察力的人,并且,
有挑战一切既有的陈规的勇气的人,是具有
伟大领导能力的人,是会巩固一切友谊,宽
容所有敌人的人,更是一个能守得住寂寞,
耐得住诱惑,而从不言败的人——这样的人
才能在我心中堪称“风流人物”。 课外积累:尝试填写下列毛泽东诗词名句的上句或下句。
1、赤橙黄绿青蓝紫,-------------------。
2、---------------------,风景这边独好。
3、雄关漫道真如铁,-------------------。
4、---------------------,屈指行程二万。
5、宜将剩勇追穷寇,-------------------。
6、红军不怕远征难,-------------------。1.谁持彩练当空舞?
2.踏遍青山人未老
3.而今迈步从头越
4.不到长城非好汉
5.不可沽名学霸王
6.万水千山只等闲接下来, 请大家 再读本首词!沁园春 雪毛泽东北国风光,
千里冰封,
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
惟余莽莽;
大河上下,
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山舞银蛇,
原驰蜡象,
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
看红装素裹,
分外妖娆江山如此多娇,
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 输 文 采唐太宗唐 宗 宋 祖
稍 逊 风 骚一代天骄,
成吉思汗,
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
数风流人物,
还看今朝。翻开课本P5一起来看
研讨与练习一、发挥想像,用自己的话描绘一下诗人笔下的北国雪景图,并谈谈你的感受。诗人笔下的北国雪景,空间极其广阔,景色极为壮丽,令人感受到诗人豪迈的胸怀,雄伟的气魄,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二、仔细的体会“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含义。表达了无产阶级革命家坚定的信心,抒发了革命领袖的壮志和抱负
三、下面这首词的内容也与雪有关。反复朗读这首词,说说它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情与景是怎样交融的。如有条件,课外抄录或背诵毛泽东的其他诗词,与同学交流心得。减字木兰花  广昌路上(1930年2月)
 毛泽东
漫天皆白, 雪里行军情更迫。 头上高山,风卷红旗过大关。
此行何去?赣江风雪弥漫处。 命令昨颁,十万工农下吉安。《沁园春·雪》与《减字木兰花·广昌路上》都描写了雪景,都有雄壮的气势,豪放的风格。前者是借景抒怀之作,赞美祖国山河的壮丽,抒发诗人作为革命领袖的豪情壮志;后者是写景叙事之作,描写行军的一个场景,表现工农红军一往无前的战斗气概。前者上片写景下片议论;后者上片写景下片叙事。前者写的是北国雪景,壮阔而美好,并有诗人的想像;后者写的是南国雪景,虽有气势而难与前者相比,只是展现眼前的实景。谢谢指导课件29张PPT。浪淘沙 北戴河 长春版九年级语文(下)第9课学习目标1.了解写作背景,整体把握内容,背诵全词。 2.学习借景抒情的写法,体会诗人的豪迈情怀和雄伟气魄。 3.培养热爱祖国新时代的思想感情。 作者简介:毛泽东,字润之,笔名子任。1893年12月26日生于湖南湘潭韶山冲一个农民家庭。1976年9月9日在北京逝世。中国人民的领袖,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著有《毛泽东选集》5卷,遗墨辑有《毛泽东书信手迹选》、《毛泽东题词墨迹选》.?《浪淘沙 ? 北戴河》
毛泽东 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鱼船。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
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浪淘沙北戴河》写作背景1954年,毛泽东在北戴河,一日时逢海滨风雨大作,浪涛翻涌,他顿起击水之兴,不顾身边警卫人员的劝阻,下海游泳,于风浪搏斗。上岸后意犹未尽,有纵笔挥毫,写下了这不朽名篇《浪淘沙.北戴河》,展示了无产阶级革命家前无古人的雄伟气魄和汪洋浩瀚的博大胸怀,具有比《观沧海》更鲜明的时代感、更深邃的历史感、更辽阔的宇宙感和更丰富的美学容量。回顾:
1、什么是词?词牌?词题?
2、你所知道的词牌有哪些?
3、词有哪两大代表流派?代表人分别是?
豪放派,代表人辛弃疾,苏东破
婉约派,代表人李清照,秦观 词牌,就是词的格式的名称。词的格式和律诗的格式不同:律诗只有四种格式,而词则总共有一千多个格式(这些格式称为词谱)。人们不好把它们称为第一式、第二式等等,所以给它们起了一些名字。这些名字就是词牌。有时候,几个格式合用一个词牌,因为它们是同一个格式的若干变体;有时候,同一个格式而有几个名称,那只因为各家叫名不同罢了。 词的题目就是题目,和诗歌的题目之类一样。 比如沁园春 雪 ,沁园春是词牌,雪是题目。 情景导入同学们,在七年级上册我们曾经学习过毛泽东的一首词《采桑子重阳》,还记得吗?齐背一遍。这首词描写了什么景色?抒发了怎样的情感?(通过歌颂战地秋色,抒发了革命乐观主义的战斗豪情!)毛泽东不仅是我们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和军事家,还是一位浪漫主义诗人,书法家。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毛泽东的词《浪淘沙北戴河》1、朗读要求:
  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感情。
2、字词质疑:
(1)标拼音:幽燕 碣石 萧瑟
(2)释词义:
幽燕  碣石 魏武 都不见 萧瑟秋风        人间
(3)感知词的大意赏析诗句 领悟意境 探究思考:
1、通过诵读,你感知这首词写了什么景?抒发了诗人怎样情感?上、下阕有什么不同?
2、上阕写景,都描写了哪些景物(意象),整幅画面有什么特点?
3、在写景上诗人运用了哪些写景的方法?
4、你认为哪些词用得好?说明理由。
5、下阕先写了什么?词人这样写的目的是?
6、你是怎样理解“换了人间”?品读课文1.品读上阕,描写了北戴河什么样的景象?怎样描写的? ①探讨上阕“落”“白”用词的精妙,体会描写景物的视角和层次。 诗歌一开头就给读者展示了一幅雄浑壮阔的自然景象。“大雨落幽燕”一个“落”字,是速度与力量的完美结合,给人一种大雨滂沱的壮美感。继之以“白浪滔天”,汹涌澎湃,气势磅礴。“大雨”、“白浪”,一飞落,一腾起,相触相激,推波助澜,波澜壮阔,蔚为壮观。 上阕前两句,一为仰观,一为前瞻,随着视角的变化,空间画面也由陆而海,从上而下。后三句则显示视线由近而远的渐次推移,极富层次感。将“打鱼船”这样较小的意象置于广阔巨大的空间里,进一步烘托渲染了“白浪滔天”的威猛旷悍。 ②“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毛主席很喜欢游泳。一次到北戴河,下海游出很远,跟随的人累得轮番上船休息,可毛主席就是不肯上船。后来,到了快望不到岸边的海域,遇上一位驾船捕蟹的老渔民,工作人员再次请毛主席上船,毛主席马上痛快地上了渔船,不待擦干身体,就和老渔民聊起天来。他当时只穿着泳裤,老渔民一下子没有认出来,两人就从鱼鳖虾蟹、吃喝穿戴、锅台灶头、老婆孩子、新旧社会,直聊到互助组闹不团结等等。 ③下阕作者为什么会想起魏武帝曹操? 毛主席又一次到北戴河,在海里畅游了一个多小时,然后就在沙滩上散步,边走边吟起了曹操的《观沧海》。主席身边陪同的保健医生徐涛问:这是谁的诗?主席告诉他是曹操的。徐涛很惊讶,说曹操只是个白脸奸臣,会做出那么好的诗?毛主席就耐心地解释:曹操是一位了不起的政治家、军事家,也是一位大诗人。他统一了北方,为创建魏国打下了基础,同时大胆改革,革除东汉弊政,使当时受到很大破坏的生产力得到了恢复和发展。 ④全词的主旨句是什么? 展示了无产阶级革命家前无古人的雄伟气魄和汪洋浩瀚的博大胸怀,具有比《观沧海》更鲜明的时代感。通过描写北戴河大雨滂沱、波澜壮阔的壮美景象,抒发了诗人作为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豪迈情怀和雄伟气魄。毛主席的领袖风范及光辉思想,将与日月同辉,与天地共存。 ⑤词的写作时间是一九五四年夏,为什么又写“萧瑟秋风今又是”? 这“萧瑟秋风”并非实指,夏天何来“秋风”?它仅指面对高山大海,人不能不萌生的一份悠悠情怀,但情怀依旧,江山已改,不同代的人拥有不同的“人间”,“换了人间”已是历史事实,意在歌颂今非昔比的社会主义新时代。 布置作业: 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万卷始通神。(宋·苏轼)请同学们课余时间上网下载、阅读刘禹锡的《浪淘沙》、李煜的《浪淘沙》,并同毛泽东的《浪淘沙》比较,看在写作风格上有什么不同。 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