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老山界》 课件 (共21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6课《老山界》 课件 (共21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7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3-05 21:54:0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1张PPT)
老山界
陆定一
七下统编版教材
作者介绍
陆定一(1906—1996),江苏无锡人,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
长征时,在红军第一方面军“红章”纵队政治部宣传部工作,任红军总政治部宣传部长。
代表作品有《金色的鱼钩》《老山界》《怀念人民的好总理——周恩来同志》《模范党员,一门忠烈》等。
识读字音
攀谈( ) 峭壁( ) 骨碌( )
呜咽( ) 督促( ) 咀嚼( )
瑶民( ) 惊惶( ) 欺侮( )
矗立( ) 蜷缩( ) 灌输( guàn )
苛捐杂税( ) 酣然入梦( ) 缴税( jiǎo )
pān
qiào
gū lu
jǔ jué


yáo
huáng

chù
quán

hān
写作背景
中央红军长征,从1934年10月—1935年10月,是为了突破国民党的“围剿”,争取北上抗日而进行的战略大转移。
1934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开始长征,连续突破敌人四道封锁线,渡过湘江,于12月间越过老山界。它因是红军长征途中翻越的第一座高山而举世闻名。
了解老山界
结合课文和助读资料,说说老山界是一 座怎样的山。
老山界为五岭之越城岭山脉的中段分支,在广西北
部,南北坡约长21公里,东西宽约6公里,山地面积达126
平方公里,其主峰是猫儿山,海拔2141米,是五岭第一高峰。
这里山势连绵,峰峦重叠,悬崖峭壁高耸入云。遍山林
深叶茂,人迹罕至,河谷幽深。只有悬崖绝壁间的羊肠小径
可走。小径如同一条细长的带子,忽而伸向山顶,忽而坠入
峡谷。
“瞬间有四季,几步不同天”,是人们对老山界的形象
描述。
整体感知
阅读课文,边读边勾画出体现时间和地点的词句,完成下图。
下午
沿着山沟向上走
半夜


“之”路攀爬
傍晚


吃饭登山
走了没多久,⑤
下午两点多

宿营地
与瑶民攀谈
山路露宿
雷公岩
山顶
天黑
黎明
山脚登山
文章按照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展开叙述。试以此为线索,概括红军翻越老山界的经过。
文章按照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展开叙述。试以此为线索,概括红军翻越老山界的经过。思考·探究·积累
第一天,下午动身,沿着山沟向上走;傍晚,经过一户瑶民家;天黑了,到山脚,登山;之后走了半天,夜里在山路上露宿;
第二天,黎明醒来,抢着吃了早饭后出发;走了没多久,到了雷公岩;翻过雷公岩,继续爬山;下午两点多,到了山顶;之后,下山宿营。
文章按照时间变化和空间转移的顺序,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
一(1):对事件的起始简要地作了介绍。
二(2—32):记叙红军翻越老山界的经过。
三(33)将老山界放在长征的全过程中来回顾。
概括困难
红军翻越老山界克服了哪些困难?勾画关键词句,并用批注的形式简要概括。思考·探究·积累
18:在“之”字拐的路上一步一步地上去。向上看,火把在头顶上一点点排到天空;向下看,简直是绝壁,火把照着人的脸,就在脚底下。
25:走了不多远,看见昨晚所说的峭壁上的路,也就是所谓雷公岩的,果然陡极了,几乎是九十度的垂直的石梯,只有一尺多宽;旁边就是悬崖,虽然不很深,但也够怕人的。崖下已经聚集了很多马匹,都是昨晚不能过去、要等今天全纵队过完了再过去的。有几匹曾经从崖上跌下来,脚骨都断了。
老山界的高、险、陡
——行路难
2:天色晚了,肚子饿了,许多人烦得叫起来,骂起来。
8:虽然明知道前面粮食缺乏,我们还是把这整袋子米送给她。
28:昨天的晚饭,今天的早饭,都没吃饱。肚子很饿,气力不够,但是必须鼓着勇气前进。
25:崖下已经聚集了很多马匹,都是昨晚不能过去、要等今天全纵队过完了再过去的。有几匹曾经从崖上跌下来,脚骨都断了。
29:因为山陡,伤员病员都下了担架走,旁边需要有人搀扶着。
补给比较困难,战士们吃不饱饭
——吃饭难
不是轻装行军,有伤员、病员以及马匹等随行
——处境难
29:机关枪声很密,大概是在我们昨天出发的地方,五、八军团正跟敌人开火。远远地还听见敌人飞机的叹息,大概是在叹息自己的命运:为什么不到抗日的战线上去显显身手呢
后有追兵,敌人还有飞机,需要一边阻击敌人,一边急行军
——处境难
20:路只有一尺来宽,半夜里一个翻身不就骨碌下去了么?而且路上的石头又非常不平,睡一晚准会疼死人。
22:半夜里,忽然醒来,才觉得寒气逼人,刺入肌骨,浑身打着颤。把毯子卷得更紧些,把身子蜷起来,还是睡不着。
休息条件很恶劣
——睡觉难
感悟精神
红军面对这些困难,体现了什么样的精神?结合文章具体内容作批注分析。思考·探究·积累
提示:可以批注人物、景物描写的词句;
可以批注抒情方式的句子;
可以批注修辞手法的句子……
9:生怕有人拆下来当火把点,就写了几条标语,用米汤贴在外面显眼的地方,告知我们的部队不准拆篱笆当火把。
动作、心理描写,“生怕”是“很怕”的意思,表达了红军对群众利益深切维护的心理。标语贴“显眼”地方,说明红军考虑问题周到,体现红军对群众的关心,“不许拆”表现了红军的纪律严明。
28:一路上,看见以前送上去的标语用完了,就一路写着标语贴。累得走不动的时候,索性在地上躺一会儿。
动作描写,表现了红军自觉的革命精神和顽强的革命意志。
23:山下有人送饭上来,不管三七二十一,抢了一碗就吃。
动作描写,“抢”是“抢先、争先”的意思,不是抢别人的饭。因为当时军情紧急,时间仓促,为了抓紧时间登山,所有的事情都要迅速完成。表现了红军吃饭迅速,形象地写出了红军战士为完成翻山任务而争分夺秒吃饭的动人场面。
14:“不要掉队呀!”
15:“不要落后做乌龟呀!”
16:“我们顶着天啦!”
17:大家听了,哈哈地笑起来。
语言、神态描写,形象写出了红军爬山时互相鼓励的话语和笑声,表现了他们英雄气概和乐观的精神。
12:满天都是星光,火把也亮起来了。从山脚向上望,只见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连到天上,跟星光接起来,分不出是火把还是星星。这真是我生平没见过的奇观。
“奇观”首先“奇”在火光与星光相接,许多“之”字形从山脚一直连到天上,景象壮观、浪漫;其次,“奇观”准确而又形象地写出了山路的陡峭,反映出红军丝毫没有被这样的艰险吓倒。“奇观”蕴含着作者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对红军勇往直前精神的赞叹之情。
“奇观”奇在哪里?“奇观”一词蕴含着怎样的情感?
18:在“之”字拐的路上一步一步地上去。向上看,火把在头顶上一点点排到天空;向下看,简直是绝壁,火把照着人的脸,就在脚底下。
先仰视再俯视,从不同的角度展开描绘,细致、生动,使读者如身临其境,突出了老山界的“高”“陡”“险”,烘托红军英勇豪迈的英雄气魄和昂扬的斗志。
30:我们完成了任务,把一个坚强的意志灌输到整个纵队每个人心中,饥饿、疲劳甚至受伤的痛苦都被这个意志克服了。难翻的老山界被我们这样笨重的队伍战胜了。
直接议论抒情,赞美了红军部队在有伤员、病员以及马匹装配的情况下胜利翻山的坚定意志和英勇精神。
笨重
“笨重”一词,表明红军翻越老山界并非轻装行军,队伍中有伤员、马匹、装备,突出了红军的坚强意志和英勇精神。
22:天上闪烁的星星好像黑色幕上缀着的宝石,它跟我们这样地接近哪!黑的山峰像巨人一样矗立在面前。四围的山把这山谷包围得像一口井。
比喻,将星星比作宝石,山比作巨人,写出夜色的美好,突出山势的险峻,暗示处境艰难,表现了红军的乐观主义精神。
22: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像春蚕在咀嚼桑叶,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像山泉在呜咽,像波涛在澎湃。
比喻、排比,真切地写出人在静夜中的听觉感受,充满美感,传达出红军战士处变不惊、处困不悲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增强语势,富有节奏感和韵律美。
29:远远地还听见敌人飞机的叹息,大概是在叹息自己的命运:为什么不到抗日的战线上去显显身手呢
拟人、反问,“叹息”是叹气的意思,用飞机的口吻写出他们本可以去抗击日本侵略者,现在只能被用来屠杀自己的同胞,以此嘲讽国民党反动派在民族危亡的关头,不去抗日却专门对付红军,这种同室操戈,自相残杀的行径,违背了广大人民的意愿。
29:回头向来路望去,那些小山都成了“矮子”。
比喻,将小山比作“矮子”,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视角变化带来的视觉冲击,突出了老山界的高大和宏伟,也表现了红军蔑视困难的大无畏精神。
33:老山界是我们长征中所过的第一座难走的山。但是我们走过了金沙江、大渡河、雪山、草地以后,才觉得老山界的困难,比起这些地方来,还是小得很。
对比,用金沙江、大渡河、雪山、草地和老山界进行对比,突出表现了红军长征途中有无数艰难险阻,其困难程度都远远超出了老山界,更加突出了红军不畏艰险的坚强意志和长征胜利来之不易。
陪笔写法
写红军翻老山界是文章主笔,花大量笔墨写与瑶民攀谈是文章陪笔。批注陪笔中瑶民行为表现的关键句,简要分析陪笔作用。
5:她带着些惊惶的神情说。
6:那女人哭起来了。
8:她非常欢喜地接受了。
瑶民大嫂的情感变化,说明了瑶民原来受反动军阀的欺压,经历了从害怕到被打动,再到因红军的关心而高兴地过程。
显示了红军是为人民谋福利的军队,反映了红军为人民的利益而战斗的宗旨,从侧面衬托红军长征的意义,丰富文章主题。
3:男人大概是因为听到过队伍,照着习惯,到什么地方去躲起来了。
瑶民男人“照着习惯”和“躲”的行为,看出军阀对老百姓的欺压。瑶民家男主人不知道经过的是队伍是红军,以为是军阀派来抓壮丁的,所以躲起来。
课堂总结
本文真实再现了红军长征途中翻越第一座难走的山——老山界的经过,表现了红军不怕困难、处险不惊、艰苦奋斗的坚强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