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单元整合下的情境教学 】12《一幅名扬中午的画》教学课件+ 教学设计+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大单元整合下的情境教学 】12《一幅名扬中午的画》教学课件+ 教学设计+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22.0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3-06 08:00:23

文档简介

(共36张PPT)
语文要素
了解课文是怎么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的。
深厚的传统文化
中国人的根
01
02
03
04
古诗里的传统节日习俗
古代科技贡献我来赞
文化遗产我守护
古代名画多传神
张择端
张择端,字正道,北宋画家,宋徽宗时供职翰林图画院。专工界画宫室,尤擅绘舟车、市肆、桥梁、街道、城郭。存世作品《清明上河图》卷,是一件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的优秀风俗画。
举世闻名


任务一
初赏名画
1.自由朗读课文,读通句子,标上自然段。
2.思考:课文分几部分?每部分写了什么内容?
自读提示
官吏 摊贩 毛驴 栏杆
张择端 故宫博物院 古都风貌
一乘轿子 马笼头
lì tān fàn lǘ lán
zé gù mào
shèng lóng

shèng
chéng
一乘轿子
乘坐
量词

lóng
chéng
马笼头
笼罩
一种马具,用来驾驭和约束马
总体介绍这幅画。
具体介绍画面内容。
写这幅画的历史价值。





课文分几部分?每部分写了什么内容?
读课文第1自然段,为《清明上河图》填写介绍名片
清明上河图
作者
年代
保存时间
保存地点
画面内容
历史价值
张择端
北宋时期
八九百年
故宫博物馆
北宋都城汴京热闹的场面
这幅画让我们看到了八九百年以前的古都风貌,看到了当时普通百姓的生活场景。
任务二
品味名画
①默读课文第2-4自然段。
②借助关键句,说一说课文介绍了画的哪些内容?
再读提示
张择端画这幅画的时候,下了很大功夫。光是画上的人物,就有好几百个:有从乡下来的农民,有撑船的船工,有做各种买卖的生意人,有留着长胡子的道士,有走江湖的医生,有摆小摊的摊贩,有官吏和读书人……三百六十行,哪一行的人都画在上面了。
你能找到第2自然段的关键句吗?
关键句不一定在段落开头,也可能出现在中间或结尾。
人物众多
画上的街市可热闹了。街上有挂着各种招牌的店铺。走在街上的,是来来往往、形态各异的人:有的骑着马,有的挑着担,有的赶着毛驴,有的推着独轮车,有的悠闲地在街上溜达。画面上的这些人,有的不到一寸,有的甚至只有黄豆那么大。别看画上的人小,每个人在干什么,都能看得清清楚楚。
最有意思的是桥北头的情景:一个人骑着马,正往桥下走。因为人太多,眼看就要撞上对面来的一乘轿子。就在这个紧急时刻,马笼头被一下子拽住了,这才没让马撞上那乘轿子。旁边两头运货的小毛驴正在下坡,脚下不稳。站在桥栏杆边欣赏风景的人被惊扰了,连忙回过头来……你看,张择端画的画,是多么传神啊!
形态各异
情景传神
光是画上的人物,就有好几百个:有从乡下来的农民,有撑船的船工,有做各种买卖的生意人,有留着长胡子的道士,有走江湖的医生,有摆小摊的摊贩,有官吏和读书人……三百六十行,哪一行的人都画在上面了。
读课文第二段,说说《清明上河图》中都有哪些行业的人物?
排比
画上还有哪些人?
画上的街市可热闹了。街上有挂着各种招牌的店铺。走在街上的,是来来往往、形态各异的人:有的骑着马,有的挑着担,有的赶着毛驴,有的推着独轮车,有的悠闲地在街上溜达。
排比
真热闹
模仿第2或者第3自然段的表达方式,围绕一句话来介绍图中人物。
画上的人物众多、形态各异,要想画清楚人物,得画很大吧?
有的不到一寸,有的甚至只有黄豆那么大。
3.33厘米
0.5厘米
《清明上河图》的长度为528厘米,宽度为24.8厘米,画上人物共800多人,牲畜80余头,房屋30多栋,船舶20多艘,车轿20多辆。
别看画上的人小,每个人在干什么,都能看得清清楚楚。
你有什么感受?
画技高超
最有意思的是桥北头的情景:一个人骑着马,正往桥下走。因为人太多,眼看就要撞上对面来的一乘轿子。就在这个紧急时刻,马笼头被一下子拽住了,这才没让马撞上那乘轿子。旁边两头运货的小毛驴正在下坡,脚下不稳。站在桥栏杆边欣赏风景的人被惊扰了,连忙回过头来……你看,张择端画的画,是多么传神啊!
默读第4自然段,看看作者是怎么把这个场景再现在我们眼前的,圈出动词体会一下,再用句式来说说你联想到的内容。
当读到( )时,我仿佛看到/听到/想到了什么?
品读传神细节(桥北头的“交通事故”)
下桥快撞上拽住马笼头
脚下不稳
被惊扰回头
多么传神啊!
①默读课文第5自然段
②说说这幅画有什么价值?
③这一段在课文结构上起了什么作用?
再读提示
总结全文
《清明上河图》写实性强,时代气息浓厚,极具历史价值。
为什么《清明上河图》会名扬中外?
1.年代久远。
2.画得细致,画技高超,内容丰富,情景传神。
3.逼真地描绘了八九百年前北宋的古都风貌,
反映出普通百姓的生活情景。
任务三
介绍名画
当一回故宫博物院志愿讲解员,向参观者介绍《清明上河图》这幅名画。
注意:
可以借助我们填写的名片来介绍。
围绕一个意思来介绍画上的内容。
富春山居图
名画欣赏
千里江山图
步辇图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兼职招聘: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admin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一幅名扬中外的画》教学设计
【单元整体分析】
中华传统文化如润物无声的春雨,赋予我们独特的气质。你听,唐诗、宋词的深情吟咏,让我们遥想古人白马青衫的风姿;除夕、元宵的热闹团圆,让我们感受继承传统的责任;书画、建筑的无声告白,让我们叹服先人的才智……。我们一起来感受传统文化的精妙无双:元日,爆竹声声,忙用新桃换旧符;清明,细雨纷纷,行人欲断魂;重阳,身在异乡,遥思兄弟;洁白的纸,是中国的伟大发明,造福全世界;精巧美观的赵州桥,经历千年风雨,仍然横卧洨河;名扬中外的《清明上河图》再现八九百年前北宋都城汴梁的世俗生活。
本单元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编排了四篇课文,旨在让学生感受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激发对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了解课文是怎么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的”,主要是从学习表达的角度提出写清一段话的具体方法,在促进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也为学生进行“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的习作实践提供了方法上的指导。 本单元首次出现了本册教材中的综合性学习栏目,主要围绕生活中的传统节日展开,既和单元主题密切相关,又和学生的生活紧密结合。
【文本分析】
《一幅名扬中外的画》介绍了北宋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课文通过对画上人物、场景等细节的介绍,诠释了《清明上河图》能够名扬中外的原因。
略读课文的教学在内容理解上要求低于精读课文,方法上要更加放手。本课的教学设计重在引导学生了解并运用图文对照的方法去理解课文的内容,更加注重学生对阅读方法的运用。这堂课,教师运用多媒体课件,把几百年前的画面拉至学生的面前,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指导学生用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读写结合,把一篇课文浓缩成一张资料卡,把书读薄。 引领学生通过多种形式地读、欣赏,调动各种感官,使学生完全置身于课文所描绘的情景之中,寓教于乐,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使他们能更深入地理解课文的内容。
【教学目标】
1.认识“择、宫”等10个生字,读准“都、乘、笼”3个多音字。
2.能从第2~4自然段中选择一个自然段,说出课文是怎样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的。
3.能说出《清明上河图》这幅画名扬中外的原因。能结合课文内容和图画向别人介绍《清明上河图》。
【教学重难点】
初步了解《清明上河图》的内容与艺术价值,说出课文是怎样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的。能结合课文内容和图画向别人介绍《清明上河图》。
【单元情境】
传统文化我来赏
【本课情境】
第四站:古代名画多传神
第一课时
一、任务驱动,引出课题
1.回顾单元篇章页
(1)阅读单元导语:深厚的传统文化,中国人的根。引出本单元主题——传统文化。
(2)了解本单元语文要素:了解课文是怎么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的。
(3)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它们是我们国家的宝藏,也是我们民族的瑰宝,继承和发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的责任。
2.千年不倒的赵州桥,雄伟的长江南京大桥,横卧在滚滚江涛之上的郑州黄河公路大桥……这些桥梁见证了我国桥梁事业的飞速发展,体现了劳动人民的无穷智慧和聪明才干。
师:今天,我们将从桥梁的壮丽景象中,转向一幅同样展现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与艺术成就的名画——《清明上河图》。这幅画不仅是中国绘画史上的瑰宝,也是世界文化遗产中的珍品。它像一扇穿越时空的窗户,让我们得以窥见八九百年前北宋都城的繁华景象。你们知道这幅画是谁画的吗?(介绍名画作者)它描绘了什么场景?为什么它能名扬中外呢?今天,我们就通过几个任务来细细品味这幅画,感受它的魅力。
同学们齐读课题,询问“名扬中外”什么意思?
预设:闻名中外、中外闻名、举世闻名、世界闻名……
任务一:初赏名画
(设计意图:通过填写名片的形式,帮助学生初步了解《清明上河图》的基本信息,激发学生对名画的兴趣,为后续深入学习做铺垫。)
1.自由朗读课文,读通句子,标上自然段。思考:课文分几部分?每部分写了什么内容?
2.自主朗读课文,疏通字音
3.学习多音字
4学生分享“课文分几部分?每部分写了什么内容?”
5.阅读第1自然段,为《清明上河图》填写介绍名片。(学生阅读并填写)
师:好,谁来分享一下你填写的名片内容?
预设学生回答:
作者:张择端
年代:北宋时期
保存时间:八九百年
保存地点:故宫博物院
画面内容:北宋都城汴京热闹的场面
历史价值:这幅画让我们看到了八九百年以前的古都风貌,看到了当时普通百姓的生活场景。
师:非常好!通过这张名片,我们对《清明上河图》有了初步的了解。这幅画不仅让我们看到了古代都城的繁华景象,还让我们感受到了当时百姓的生活状态。正如古人所说:“画中有诗,诗中有画。”这幅画不仅是一幅画,更是一幅流动的历史画卷。接下来,我们将进入任务二:品味名画,细细品味这幅画的细节,感受它的精妙之处。
任务二:品味名画
(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找出关键句、使用排比句、圈出动词等方式,帮助学生深入品味画作的细节,感受张择端画技的高超,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1. 默读课文第2-4自然段。借助关键句,说一说课文介绍了画的哪些内容?
(关键句有可能出现在中间或结尾。)
预设学生回答:
关键句是:“光是画上的人物,就有好几百个。”
2. 师:很好!这段告诉我们,张择端在画这幅画时非常用心,画中的人物非常多,而且形态各异。正如古人所说:“画人画虎难画骨。”张择端不仅画出了人物的外形,更画出了他们的神态和动作。
3. 刚刚这个关键句后面有一个特殊的标点符号——冒号,这个标点的出现表示后面的内容都是在解释说明前面的这句话。我们可以依据这个线索去找到第三和第四自然段的关键句。
预设学生回答:
第三自然段:走在街上的,是来来往往、形态各异的人;第四自然段:最有意思的是桥北头的情景。)
4. 第3和4两个自然段可以看成一个整体,都是围绕一个关键句写的,找到了吗?
预设学生回答:(画上的街市可热闹了。)
师:经过合作梳理,这三个自然段的脉络就清楚了,作者依次描写了画面上的人物众多、街市热闹,第3自然段简单写了街市上的各种店铺,然后具体地介绍了街市上人物的不同形态,来表现街市的热闹;而第四自然段具体描写了桥北头的情景,写出了画作的传神。
5.读课文第二段,说说《清明上河图》中都有哪些行业的人物
6.看图,你还能找到哪些职业的人和哪些形态的人?
7.街市上的人在干什么?(有的……有的……有的……有的……有的……)这是一个什么句?(排比句。)
画上的街市可热闹了。街上有挂着各种招牌的店铺。走在街上的,是来来往往、形态各异的人:有的骑着马,有的挑着担,有的赶着毛驴,有的推着独轮车,有的悠闲地在街上溜达。
师:非常好!通过排比句,我们感受到了街市的繁华和热闹。正如古人所说:“市井繁华,人声鼎沸。”这幅画不仅让我们看到了街市的繁华,更让我们感受到了当时百姓的生活气息。真热闹啊!
8.模仿第2或者第3自然段的表达方式,围绕一句话来介绍图中人物。
9.画上的人物这么多,形态各异,要想画清楚,得画很大才行吧?(不是)那究竟有多大?(有的不到一寸,有的甚至只有黄豆那么大。)这是什么概念?同学们,一寸=3.33厘米,而一颗黄豆大概只有0.5厘米,《清明上河图》整幅画作的长度为528厘米,宽度为24.8厘米,画上人物共800多人,牲畜80余头,房屋30多栋,船舶20多艘,车轿20多辆。别看画上的人小,每个人在干什么,都能看得清清楚楚。看了这些数据,你有什么想说的?(画家画意精湛、画技高超,这幅画艺术价值很高)
10.张择端的手可真不简单,分明就是摄影机!他不仅人物画得栩栩如生,情景也是画得生动传神。 默读第4自然段,看看作者是怎么把这个场景再现在我们眼前的,圈出动词体会一下,再用句式来说说你联想到的内容。
(交流动词,学生自由说联想内容,小结:连续的动作描写把这个生动的情景活灵活现地再现在我们眼前了。)
当读到( )时,我仿佛看到/听到/想到了什么?
师:第4自然段中,圈出动词,体会一下作者是如何将这个场景再现的。
预设学生回答:
动词有:骑着、拽住、撞上、下坡、惊扰、回过头来。
师:很好!通过这些动词,我们仿佛看到了桥北头的紧张情景,刻画得多么传神啊。
11. 默读课文第5自然段,说说这幅画有什么价值?这一段在课文结构上起了什么作用?
*《清明上河图》写实性强,时代气息浓厚,极具历史价值。
*总结全文的作用
12. 交流“为什么《清明上河图》会名扬中外?”
预设学生回答:
年代久远,保存了八九百年前的历史风貌。
画得细致,画技高超,内容丰富,情景传神。
逼真地描绘了北宋的古都风貌,反映出普通百姓的生活情景。
师:非常好!正是因为这些原因,《清明上河图》才成为了世界闻名的艺术珍品。正如古人所说:“画中有诗,诗中有画。”这幅画不仅是一幅画,更是一幅流动的历史画卷。
师:!通过这些细节,我们感受到了张择端画技的高超。正如古人所说:“画龙点睛,栩栩如生。”张择端不仅画出了人物的动作,更画出了他们的神态和情感。接下来,我们进入任务三:介绍名画,当一回故宫博物院的志愿讲解员,向参观者介绍这幅名画。
任务三:介绍名画
(设计意图:通过模拟讲解员的形式,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内化并输出,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师:在任务三中,我们要当一回故宫博物院的志愿讲解员,向参观者介绍《清明上河图》。大家可以借助我们填写的名片来介绍,注意要围绕一个意思来介绍画上的内容。
预设学生讲解:
大家好,欢迎来到故宫博物院。今天我要为大家介绍的是北宋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这幅画描绘了北宋都城汴京的繁华景象,画中有800多个人物,80多头牲畜,30多栋房屋,20多艘船舶,20多辆车轿。画中的人物形态各异,有的骑马,有的挑担,有的赶毛驴,生动地展现了当时百姓的生活场景。这幅画不仅让我们看到了八九百年前的古都风貌,还让我们感受到了古代社会的繁荣与活力。
师:非常棒!通过你的介绍,我们对这幅画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师:今天,我们通过三个任务,从初赏名画到品味名画,再到介绍名画,一步步深入了解了《清明上河图》。这幅画不仅让我们看到了古代都城的繁华景象,还让我们感受到了当时百姓的生活状态。正如古人所说:“画中有情,情中有画。”希望大家通过今天的学习,能够更加热爱我们的传统文化,珍惜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
师:今天的课就到这里,希望大家课后能够继续深入了解《清明上河图》,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下课!
板书设计参考: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三年级下册语文分层作业优秀设计12《一幅名扬中外的画》
A类基础性必做题:
1.给下列多音字组词。
zuō()
cheng
long



zuò()
sheng
Iǒng()
2.形近字组词。
摊()
饭(
)吏(
)作(
滩()贩()
史()昨(
3.填空:
光是画上的人物就有五百多个:有从乡下来的(),有乘船的(),
有做各种买卖的(),有留着长胡子的(),有行走江湖的(),有摆
小摊的(),有官吏和()…三百六十行,哪一行的人都画在上面了。
4.照样子,填词语。
一(乘)轿子
一(
)红旗
一(
)店铺
一(
)画
一(
)车
一(
)冯
一(
)桥
一(
)毛驴
B类提升选做题(3选2)
5.选择恰当的词语填空。
保留保存
(1)老子把自己的知识毫无(
)地传授给了孔子。
(2)《清明上河图》到现在还完整地(
)在北京故宫博物院。
赞赏欣赏
(3)大叔十分(
)年轻人的勇气。
(4)帷幕拉开了,观众(
)着看台上的精彩节目。
6.用加点的词语造句。
(1)画上的街市可热闹了。
(2)张择端画的画,是多么传神啊!
7.欣赏了这样一幅画技精湛的神奇的画,读懂了这么有趣生动的课文,
现在你想说什么?
C类拓展挑战题(3选2)
8.课内阅读。
画上的街市可热闹了。街上有挂着各种招牌的店铺、作坊、酒楼、
茶馆”走在街上的,是来来往往、形态各异的人:有的骑着马,有
的挑着担,有的赶着毛驴,有的推着独轮车,有的悠闲地在街上溜达。
画面上的这些人,有的不到一寸,有的甚至只有黄豆那么大。别看画
上的人小,每个人在干什么,都能看得清清楚楚。
(1)请你用横线画出选段是围绕哪句话写的。
(2)本段描写的人物有(入、(入、(入、(入、()。
(3)请你用””画出表现艺术家技艺高超的句子。
9.课外阅读
捏面人
面塑,俗称“捏面人”。它以糯米面为主料,调成不同色彩,用
手和简单工具,塑造各种栩栩如生的形象。虽然面人的制作方式比较
简单,但是却是一种艺术性很高的民间工艺品。
面塑体积小、便于携带,又经久不霉、不裂、不变形、不褪色,因
此被旅游者喜爱,是馈赠亲友的纪念佳品。外国旅游者在参观面人制
作时,都为艺人娴熟的技艺、干姿百态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所倾倒,
交口称赞。
而旧社会的面塑艺人“只为谋生故,含泪走四方”,挑担提盒,
走乡串镇,做于街头,成于瞬间,深受群众喜爱,但他们的作品却被
视为一种小玩意儿,是不能登上大雅之堂的。
如今,面塑艺术作为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重视,小玩意儿
也走入了艺术殿堂。捏面艺人,根据所需随手取材,在手中几经捏、
搓、揉、掀,用小竹刀灵巧地点、切、刻、划,塑成身、手、头面披
上发饰和衣裳,顷刻之间,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便脱手而成。把婀娜
多姿、衣裙飘逸的美女、天真烂漫的儿童,以及各种神话故事、戏剧、
历史人物放在精致的玻璃框内,就成为人们喜爱的工艺美术品。
1.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
大雅之堂:
栩栩如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