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课题 识字2 传统节日 课时 1~2
内容 分析 本文是一首以我国传统佳节为题材的韵文。传统佳节,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中华儿女的家国情怀,连接着中华儿女的精神血脉,也承载着中华民族代代相传的古老文化。全文共8句话,前7句话按时间顺序分别介绍了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乞巧节、中秋节、重阳节这7个一年中重要的传统佳节和相关习俗。第8句话与第1句话相呼应,表示新春佳节转眼又至。全文语言平实,句式整齐,读起来朗朗上口,易读易记。 传统佳节源于生活,学生一读句子,就会产生丰富的联想和情感的共鸣。教学中要唤醒学生的情感体验,以加深他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素养 目标 文化自信:了解我国的传统节日,知道我国历史文化悠久,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语言运用: 联系生活,选取一两个节日,说说自己是怎么过节的。 思维能力: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现各个传统节日的风俗习惯。 审美创造:品味感受课文的三字经式的韵律美、节奏美。
思政 元素 通过学习传统节日,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凝聚力和文化传承意识,让学生在感受节日氛围的同时,体会家庭团聚、尊老爱幼等传统美德的重要性。
重点 1.认识“传、统”等14个生字,会写“贴、街”等9个字,会写“节日、春节”等10个词语。 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难点 了解我国的传统节日,能按时间顺序排列。
课前 准备 1.完成预习单 2.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设计
环节一:游戏导入
【教师活动】 1. 组织 “听词猜节日” 游戏:“同学们,我们来玩个有趣的游戏,老师说一些和节日有关的词语,大家来猜猜是什么节日。”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游戏。 2. 引出课题:“这些节日都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中国的传统节日还有哪些?哪位同学来说一说?” 在学生回答后,(出示课题,引导齐读课题)
【学生活动】 1. 认真听词语,思考并猜出节日,如听到 “月饼、赏月” 猜出中秋节。 2. 思考并分享自己知道的传统节日,参与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知识储备,自然引出课题,为学习课文做好铺垫。
环节二:初读儿歌,学习字词
【教师活动】 1. 播放课文朗读音频:“大家先听朗读,然后自己试着读一读,注意读准字音,将会写字做上标记!” 巡视指导学生初读。 2. 出示会认字,组织认读活动:“我们来认读这些会认字,先齐读,再分组读,最后开火车读。” 观察学生认读情况,及时纠正错误读音。 3. 开展游戏识字:“现在我们来玩‘你能吃下几个 “粽子” 呢’的游戏,老师展示带有生字的‘粽子’卡片,大家快速认读,看谁读得又快又准。” 通过游戏巩固识字效果。
【学生活动】 1. 认真听朗读,跟读课文,标记会写字,努力读准字音。 2. 参与认读活动,认真跟读,读准每个生字的读音。 3. 积极参与游戏识字,在游戏中巩固生字的学习。
【设计意图】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和识字游戏,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掌握生字的读音,提高识字的趣味性和效果。
环节三:认识中国的传统节日
【教师活动】 1. 布置阅读任务:“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提到了哪几个传统节日?每个传统节日都有什么习俗?注意引导学生体会节日传递的欢快情感,读清明节时,应声音低沉,读出缅怀之情。” 巡视学生阅读情况。 2. 逐句学习节日内容: (1) 出示 “春节到,人欢笑,贴窗花,放鞭炮。” 引导分析:“在这一句中,提到了哪个节日?你知道春节的日期吗?文中提到了哪些习俗?” 在学生回答后,(随文识字:讲解 “贴” 字,贝字旁的撇要写长,最后一笔是点,要收在竖中线左侧,避让 “占”)接着提问:“春节里还会有哪些活动?” 引导学生拓展思考。然后进行课内拓展,解释传统节日和传统习俗的概念。 (2) 出示 “元宵节,看花灯,大街小巷人如潮。” 引导想象:“想象人们看花灯的场面。” 展示图片,帮助理解:“‘人如潮’是什么意思?”(随文识字:讲解 “街” 字,“行” 字中间加两个 “土”,注意不要写成四横一竖,下面的 “土” 最后一笔改为提。)询问元宵节日期和其他活动。 (3) 出示 “清明节,雨纷纷,先人墓前去祭扫。” 询问清明节日期,引导拓展:“诗人杜牧为清明节写过一首非常著名的诗,你知道吗?” 讲述清明节的习俗及 “先人墓前去祭扫” 所表示的含义。 (4) 出示 “过端午,赛龙舟,粽香艾香满堂飘。” 询问端午节日期和活动,(随文识字:“舟、艾”)请同学讲述端午节的来历。 (5) 出示 “七月七,来乞巧,牛郎织女会鹊桥。” 询问七夕节日期,解释 “乞巧” 的含义,讲述牛郎织女的传说。 (6) 出示 “过中秋,吃月饼,十五圆月当空照。” 询问中秋节日期和习俗,引导思考:“为什么中秋节的时候我们要回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家?” (7) 出示 “重阳节,要敬老,踏秋赏菊去登高。” 询问重阳节日期和习俗,(随文识字:“敬”) (8) 出示 “转眼又是新春到,全家团圆真热闹。” 引导发现:“与开头相呼应。”(随文识字:“转、团、热、闹”)引导思考:“春节是全家团圆的节日。今天学习的这么多传统节日中还有哪一个节日也是全家团圆的节日?”
【学生活动】 1. 自由读课文,思考并标记节日和习俗,注意朗读语气。 2. 回答老师的问题,学习生字,拓展思考节日活动,理解传统节日和习俗的概念。 3. 想象看花灯的场面,理解 “人如潮” 的意思,学习 “街” 字。 4. 思考清明节的相关知识,了解其习俗和含义。 5. 回答端午节的问题,学习 “舟、艾”,听端午节的来历。 6. 了解七夕节的信息,听牛郎织女的传说。 7. 回答中秋节的问题,思考家庭团聚的意义。 8. 了解重阳节的信息,学习 “敬” 字。 9. 发现课文的呼应关系,学习 “转、团、热、闹”,思考团圆的节日。
【设计意图】通过逐句学习,引导学生深入了解每个传统节日,学习生字,感受节日氛围和文化内涵,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
环节四:课堂小结
【教师活动】 1. 引导回顾:“文中一共介绍了几个传统节日?分别是什么?说说每一个节日的日期。” 引导学生回顾总结。 2. 启发思考:“想一想这些传统节日带给人们的是什么?” 引导学生体会节日的意义。 3. 组织分享:“联系生活,选一两个节日,说说自己是怎么过节的。” 引导学生自由发言,分享生活经历。 4. 感悟提升:“传统节日里我们可以做很多有趣的事,中国传统节日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我们继承,并发扬传统节日中所蕴含的民族精神和内涵,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价值。” 引导学生树立文化传承意识。
【学生活动】 1. 回顾并回答传统节日的相关信息。 2. 思考并分享传统节日带给人们的感受,如快乐、幸福等。 3. 联系生活,分享自己过节的经历,如春节贴春联、吃年夜饭等。 4. 倾听老师的总结,理解传统节日文化的价值,增强文化传承意识。
【设计意图】 帮助学生梳理知识,加深对传统节日的理解,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文化传承意识。
环节五:复习巩固与拓展
【教师活动】 1. 复习生字词:“我们先来复习一下学习的生字词,老师出示卡片,大家快速认读。” 通过卡片认读、听写等方式巩固生字词。 2. 朗读背诵课文:“大家一起朗读课文,试着背诵下来。” 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检查背诵情况,对背诵困难的学生给予指导。 3. 拓展活动:“中国有 56 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节日,课后同学们去搜集资料,看看每个民族自己的传统节日都有哪些特色吧。现在,我们先在小组内交流一下自己搜集到的部分资料。” 组织小组交流,巡视并参与讨论,给予指导和鼓励。 4. 布置作业:“和家长讲一讲你是怎样过节的?(任选一两个节日来讲)把你了解到的其他民族的传统节日整理成小短文,下节课和同学们分享。” 明确作业要求,指导学生如何完成作业。
【学生活动】 1. 参与生字词复习活动,认真认读、书写生字词。 2. 朗读并背诵课文,接受老师的检查和指导。 3. 参与小组交流,分享自己搜集的资料,倾听他人分享,拓宽知识面。 4. 课后和家长交流自己过节的经历,整理其他民族传统节日的资料,完成作业。
【设计意图】巩固生字词和课文内容,通过拓展活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资料搜集整理能力,加深学生对不同民族传统节日的了解,促进文化交流和传承。
板书设计
传统节日 春节 (农历正月初一) 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 清明节(公历4月5日前后) 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 七夕 (农历七月初七) 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 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游戏导入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初读儿歌和学习字词环节参与度较高,对生字的掌握和传统节日的初步了解达到了预期目标。在学习传统节日内容时,学生积极参与,能够较好地理解节日习俗和文化内涵。课堂小结和分享环节,学生能够联系生活实际,表达自己的感受和经历。 不足之处:在引导学生体会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时,部分学生理解不够深入,可能是引导方式不够生动,没有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在小组交流拓展资料时,个别小组讨论不够有序,导致部分学生参与度不高,可能是小组活动组织不够细致,没有明确小组分工。在时间把控上不够精准,导致复习巩固环节有些仓促,对学生作业的指导不够细致。 改进措施:在今后的教学中,对于传统节日文化内涵的讲解,采用更生动有趣的方式,如播放相关视频、讲述故事等,结合生活实际,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优化小组活动组织,明确小组分工,加强对小组讨论的指导,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合理安排教学时间,为复习巩固和作业指导留出充足时间,加强对学生作业的细致指导,提高教学效果。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