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课题 识字4 中国美食 课时 1~2
内容 分析 本课内容是以形声字为主体的归类识字。形声字分布在美食名中,主要包括“艹”“火”“灬”3个偏旁。美食包括7种菜肴和4种主食。以图片配汉字的方式呈现菜肴名,以列举的方式呈现主食名。 7种菜肴名,每种包含着一种烹饪方法,表示烹饪方法的有“煎、烤、煮、爆、炖”5个生字,表示蔬菜名的有“菠、茄、蘑、菇”4个生字,都是需要识记的形声字。每种菜肴均配有色彩鲜明的图片,图文并茂,让学生在识菜名的同时又能了解制作方法、理解字义,一举多得。4种主食名包含需识记的“蒸、炸、饺、酱”等形声字。
素养 目标 文化自信:了解丰富的中国美食,感受中国特有的饮食文化。 语言运用: 能够用自己的话说说家乡更多的中国美食。 思维能力: 学习生字的同时了解美食的制作方法。 审美创造:品味中华文字的美,感受丰富的中国美食。
思政 元素 通过学习中国美食,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在小组合作介绍家乡美食和设计菜单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重点 识记生字,读准词语。了解食物的制作方法与中国的饮食文化。
难点 会用部首查字法查字,了解形声字形旁表义的特点。
课前 准备 1. 预习:(1)完成预习卡。(2)了解自己家乡的特色美食。
2. 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设计
环节一:讨论导入
【教师活动】 1. 引导讨论:“你最喜欢的美食是哪一道呢?” 鼓励学生自由发言,分享自己喜欢的美食。 2. 引出课题:“中国有很多各种各样的美食,色、香、味俱全。今天老师就带领大家一起走进中国美食的世界,领略中国饮食文化的魅力。”(板书课题,引导齐读课题)
【学生活动】 1. 思考并分享自己最喜欢的美食,如 “我最喜欢宫保鸡丁”。 2. 认真倾听老师讲话,对学习中国美食相关知识充满期待,参与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讨论激发学生兴趣,自然引出课题,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学习课文做铺垫。
环节二:看图说美食,学习生字词
【教师活动】 1. 播放课文朗读音频:“大家先听朗读,然后自己试着读一读,注意读准字音!” 巡视指导学生朗读。 2. 出示生字,引导自学:“出示生字,同学们自学生字词,要求读准字音,注意多音字‘炸’。” 观察学生自学情况,适时给予指导。 3. 组织识字游戏:“我们来玩个识字游戏 —— 吃包子!老师展示带有生字的‘包子’卡片,大家快速认读,看谁读得又快又准。” 通过游戏巩固识字效果。
【学生活动】 1. 认真听朗读,跟读课文,努力读准字音。 2. 自主学习生字词,注意多音字 “炸” 的不同读音,尝试认读。 3. 积极参与识字游戏,在游戏中巩固生字的学习。
【设计意图】通过多种形式帮助学生学习生字词,提高识字效率,增强学习的趣味性。
环节三:指导写字
【教师活动】 1. 出示生字,引导观察:“出示生字,大家观察一下这些生字的占位和书写顺序。”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 2. 组织书空:“请同学们每个字书空,指出难写的字。” 了解学生对生字书写的掌握情况。 3. 重点指导书写:“教师重点指导。出示‘烧、炒、烤’三字的演变过程,让同学们知道它们与‘火’有关。烧:‘火’字做偏旁时捺改点,右上部分不加点。烤:‘考’字最后不要多写一横,和‘与’字区分开。” 边讲解边示范书写。 4. 巡视指导描红:“学生描红,老师巡视指导。” 及时纠正学生书写过程中的错误。
【学生活动】 1. 观察生字,了解其占位和书写顺序。 2. 进行书空练习,指出自己认为难写的字。 3. 认真观察老师示范书写,学习 “烧、炒、烤” 等字的书写要点,跟随老师书空。 4. 进行描红练习,注意书写规范,接受老师的巡视指导。
【设计意图】指导学生正确书写生字,培养良好的书写习惯,让学生掌握生字的书写技巧。
环节四:了解食物的制作方法
【教师活动】 1. 出示美食图片:“出示美食图片,大家思考一下它们的烹饪方式!” 引导学生观察图片,思考美食的制作方法。 2. 引导回顾:“回顾这些美食,把它们的烹饪方式圈出来。(凉拌、煎、烧、烤、煮、爆、炖、蒸、炸、炒)” 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 3. 组织交流:“说说制作哪些食物时需要用到这些方法。” 引导学生举例,如炒鸡蛋、烤羊肉串等。 4. 引导发现规律:“回顾这些烹饪方法,你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总结 “火” 字旁和 “灬” 字旁的字大多与 “火” 有关,带 “艹” 的字大多与植物有关。 5. 组织小组讨论:“讨论交流:你喜欢的美食有哪些?它们的烹饪方式是什么?和小组成员一起讨论一下吧!”(出示图片,引导学生自由发言)巡视各小组讨论情况,适时参与讨论并给予指导。
【学生活动】 1. 观察美食图片,思考并说出其烹饪方式。 2. 回顾美食,圈出烹饪方式,加深记忆。 3. 积极发言,举例说明用不同烹饪方法制作的食物。 4. 思考并总结汉字偏旁与烹饪方法、食物的联系,分享自己的发现。 5. 在小组内讨论,分享自己喜欢的美食及其烹饪方式,倾听他人的分享。
【设计意图】让学生了解多样的美食制作方法,发现汉字偏旁与意义的联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归纳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环节五:拓展探究
【教师活动】 1. 组织 “我是小小美食家” 活动:“你的家乡有哪些美食呢?小组合作,开展‘我是小小美食家’活动,以演讲的方式向别人介绍你家乡的美食。”(出示示例,引导学生了解介绍思路)观察各小组活动情况,给予指导和鼓励。 2. 布置小组探究任务:“小熊餐厅刚刚开业了,同学们,请你们帮助小熊餐厅设计菜单吧,并说说你的理由。” 鼓励学生发挥创意,自由设计。 3. 引导自由分享:“中华美食知多少?大家自由说一说你知道的中国美食。” 引导学生积极分享,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4. 布置作业:“分小组以‘家乡的美食’为主题制作一张小报。可以是图片,也可以是美文,还可以把介绍家乡美食的制作方法的文章剪贴在小报上,在班级文化墙上展示。请同学们回家自己学着做一道简单的菜肴。” 明确作业要求,指导学生如何完成作业。
【学生活动】 1. 小组合作,准备演讲内容,介绍家乡美食,如 “我的家乡在武汉,那里最出名的美食是热干面……”。 2. 小组讨论,设计小熊餐厅的菜单,阐述设计理由。 3. 自由发言,分享自己知道的中国美食,如北京烤鸭、四川火锅等。 4. 课后完成作业,制作小报,学习制作菜肴,提升实践能力。
【设计意图】通过拓展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加深学生对中国美食文化的了解和热爱,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板书设计
识字 4 中国美食
烹饪方式:凉拌、煎、烧、烤、煮、爆、炖、蒸、炸、炒
(“火”“灬” 与火有关,“艹” 与植物有关)
家乡美食:热干面(武汉)……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通过讨论导入和多种学习活动,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识字写字和了解美食制作方法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对中国饮食文化有了一定的认识。小组合作活动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不足之处:在引导学生理解形声字形旁表义特点时,部分学生理解不够深入,可能是引导方式不够生动,没有充分结合生活实例。在小组活动中,个别小组合作不够默契,导致活动效果不佳,可能是小组分工不够明确,缺乏有效的组织引导。在时间把控上不够精准,导致部分拓展活动有些仓促,对学生作业的指导不够细致。 改进措施:在今后的教学中,对于较难理解的知识点,采用更生动有趣的方式,如展示实物、播放视频等,结合生活实际帮助学生理解。优化小组活动组织,明确小组分工,加强对小组活动的引导和监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合作效率。合理安排教学时间,为拓展活动和作业指导留出充足时间,加强对学生作业的细致指导,提高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