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教案)12 寓言二则

文档属性

名称 (核心素养教案)12 寓言二则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50.9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3-06 08:48:3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课题 12 寓言二则 课时 2
内容 分析 本课包括《亡羊补牢》《揠苗助长》两个中国古代寓言故事。两则寓言故事情节简单有趣、寓意深刻,是练习用自己的话讲述成语故事的好文本。 两则寓言条理清楚,语言通俗易懂,通过对人物语言、心理、动作的描写,刻画出鲜明的人物形象。如“羊已经丢了,还修羊圈干什么?”表现出养羊人的不以为然。“他巴望自己田里的禾苗长得快些,天天到田边去看。”把种田人焦急的心情形象地表现了出来。用词准确生动故事这两篇课文的突出特点。如“赶紧”一词,描写放羊人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行动非常迅速,表现了养羊人前后态度的变化。“转来转去”“巴望”“天天”表现了种田人急切的心情。
素养 目标 文化自信:故事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引发多角度思考,获得丰富的启示。 语言运用:能读好对话的语气,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人物的思想感情,加深对人物形象的感受。 思维能力:了解故事,读懂寓言所蕴含的道理,升华对寓意的理解,促进学生对文本的个性解读。 审美创造:培养学生正确对待生活中的事物,促进学生心灵的健康、和谐发展。
思政 元素 通过学习故事,教育学生在生活中要善于接受他人的正确意见,勇于改正错误,培养学生知错能改的良好品质。
重点 识记字词,能用自己的话说出“亡羊补牢”“揠苗助长”两个成语的意思。
难点 能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理解寓意,并从中受到启发和教育。
课前 准备 学生:完成预习卡。 老师: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
课时 目标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6个生字。(重点)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能用自己的话复述第一则寓言故事。 3.了解故事内容,结合生活实际,体会故事蕴含的深刻道理。(难点)
环节一:图片导入,了解寓言
【教师活动】 1. 出示图片:“你们谁知道图中的故事讲的是什么?” 引导学生观察图片并思考。 2. 引导学生发言:“生自由发言,并试着讲一讲故事内容。(《掩耳盗铃》《狼来了》《狐假虎威》)” 倾听学生分享,给予肯定和鼓励。 3. 小结并引出课题:“刚刚的三个故事都是寓言故事,同学们喜欢听寓言故事吗?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两则寓言故事。”(板书:寓言二则) 4. 讲解 “寓言” 概念:“师讲解‘寓言’是什么。(通过一个生动有趣的小故事,告诉人们一个深刻的道理。)” 帮助学生理解寓言的特点。 5. 揭示第一则寓言课题:“现在我们就来学习第一则寓言故事。” 教师板书课题:亡羊补牢。 6. 引导读课题:“请同学读课题。(展示 “亡、牢” 的拼音)” 纠正读音。 7. 指导书写 “亡、牢”:“亡:第一笔点在竖中线上;第二笔横起笔在横中线上;第三笔竖折的起笔在竖中线的左边,竖折的竖段长短要恰当,折段不宜过长。牢:第一笔点写在竖中线上;‘牛’的第一横写在横中线上,第二横要写长些,一竖写在竖中线上,上下两部分要写紧凑写。” 示范书写并强调要点。
【学生活动】 1. 观察图片,回忆并讲述自己知道的寓言故事内容。 2. 倾听老师讲解,了解寓言的定义,对学习寓言故事产生兴趣。 3. 跟读课题,读准 “亡、牢” 的字音。 4. 观察老师书写,跟随老师书空练习,掌握 “亡、牢” 的书写要点。
【设计意图】通过图片和故事分享导入,激发学生兴趣,引出课题,让学生初步了解寓言,同时学习课题中的生字,为学习课文做好准备。
环节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教师活动】 1. 布置初读任务:“自由读课文,借助拼音认识生字,用不同的方法识记生字。” 巡视指导学生初读。 2. 出示 10 个 “会认字”: (1) 组织认读活动:“生自由读、开火车读、去拼音读。” 观察学生认读情况,及时纠正错误读音。 (2) 引导识字方法交流:“识字方法:加一加:贝 + 刂 = 则;牛 + 广 = 牢 。换一换:站 - 立 + 车 = 钻 。减一减:忙 - 忄 = 亡 。” 总结并强化识字方法。 (3) 开展识字游戏:“识字游戏:数羊儿!你能数到第几只‘羊儿’?老师展示带有生字的‘羊儿’卡片,大家快速认读。” 通过游戏巩固识字效果。 3. 引导整体感知:“自由读课文,说说这篇寓言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引导学生概括故事内容,在学生回答后进行完善,如 “一个养羊人丢了羊,街坊劝他修羊圈,养羊人不听从劝告,第二天,他的羊又丢了,这才后悔,于是赶紧把窟窿堵上,把羊圈修好,从此他的羊再也没丢过。”
【学生活动】 1. 自由朗读课文,借助拼音认读生字,尝试用不同方法识字。 2. 参与生字认读活动,认真跟读,读准每个生字的读音;学习识字方法,运用方法记忆生字。 3. 积极参与识字游戏,在游戏中巩固生字的学习。 4. 自由朗读课文,思考并回答问题,概括故事内容,倾听他人回答,完善自己的表述。
【设计意图】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和识字活动,帮助学生掌握生字,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自主识字和概括能力。
环节三:再读课文,理解内容
【教师活动】 1. 布置默读任务:“认真默读课文,思考:羊丢失了几次?” 引导学生从文中提取信息。 2. 引导学习 “第一次丢羊”: (1) 提问引导思考:“第一次丢羊后,养羊人是怎么做的?街坊是怎么劝他的?养羊人又是怎样回答的?” 在学生回答后,继续提问:“为什么邻居让他赶紧修羊圈呢?此时邻居的心情是怎样的呢?” 引导学生理解邻居的关心和着急。 (2) 针对养羊人的回答提问:“从养羊人的回答可以看出什么?为什么养羊人会是不以为然的态度呢?” 引导学生分析养羊人的心理。 (3) 引导思考后果:“养羊人不听劝告,产生了什么后果?” 引导学生关注故事发展。 3. 引导学习 “第二次丢羊”: (1) 提问引导思考:“第二次丢羊以后,养羊人是怎么想的?又是怎么做的?” 在学生回答后,进一步提问:“你有哪些后悔的经历?” 组织学生交流分享;“从‘现在修还不晚’可以说明什么?” 引导学生理解养羊人的反思。 (2) 针对养羊人的行动提问:“从‘堵上’‘结结实实’可以看出什么?” 引导学生体会养羊人改正错误的决心。 (3) 引导关注结果:“他堵上窟窿后的结果怎样呢?” (4) 组织句子比较:“比一比:说说这两个句子有什么不同。他堵上那个窟窿,把羊圈修得结结实实的。他赶紧堵上那个窟窿,把羊圈修得结结实实的。” 引导学生体会 “赶紧” 一词的作用。 4. 组织完成表格:“丢了两次羊,养羊人分别是怎么说的?怎么想的?怎么做的?结果怎么样?出示表格,学生自己填一填,师总结。” 引导学生梳理故事内容。 5. 解读题目:“结合课文内容,猜猜‘亡羊补牢’的意思?” 在学生猜测后,解读:“‘亡’是‘丢失’的意思;‘牢’是指养牲畜的圈。‘亡羊补牢’意思是羊丢失后修补羊圈。”
【学生活动】 1. 默读课文,找出羊丢失的次数。 2. 思考并回答问题,理解邻居的劝告和养羊人的态度,分析养羊人不听劝告的原因和后果。 3. 思考并回答问题,分享自己后悔的经历,理解养羊人的想法和行动,体会 “赶紧” 的作用。 4. 完成表格,梳理故事内容,加深对故事的理解。 5. 思考并猜测 “亡羊补牢” 的意思,学习老师的解读,理解成语含义。
【设计意图】通过深入研读课文,引导学生理解故事的情节发展,分析养羊人的行为和心理变化,理解成语的含义,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
环节四:体会寓意,课堂练习
【教师活动】 1. 引导体会寓意:“这则寓言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引导学生总结寓意,在学生回答后总结:“一个人做错了事,只要肯接受意见,认真改正,就不算晚。” 2. 引导联系生活:“想一想: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有没有类似‘亡羊补牢’的事呢?” 引导学生举例,在学生举例后进行点评和补充,如 “小明平时不好好学习,期中考试成绩很差。他下半学期努力学习,期末考试成绩名列前茅。” 3. 布置朗读和讲述任务:“分角色朗读全文,回家后将这个故事讲给父母听听。” 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提示语气和情感。
【学生活动】 1. 思考并回答问题,总结寓言的道理,倾听老师总结,加深理解。 2. 思考并举例,分享生活中类似的事情,倾听他人分享,拓展思维。 3. 参与分角色朗读,回家后给父母讲述故事,锻炼朗读和表达能力。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体会寓言的寓意,并联系生活实际,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同时通过朗读和讲述故事,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环节五:指导书写
【教师活动】 1. 出示生字:“亡、牢、钻、劝、丢、告”。 2. 引导观察生字:“学生观察生字,掌握书写要点。独体字:注意在田字格中的位置。上下结构:‘牢’上小下大,‘丢、告’上宽下窄。左右结构:左窄右宽,注意把握各部分的比例。” 引导学生分析字形结构。 3. 示范书写并指导练习:“教师范写,学生练习。钻:金字旁第五笔是竖提。右半部分‘占’的第一笔竖略长,横笔较短。劝:注意左右两部分的穿插。左半部分‘又’的第二笔变成长点。丢:第一笔是短撇。‘去’的第一横稍短,第二横稍长,撇折要注意起笔的位置,注意勿把竖和撇折连成一笔写。告:牛字头的竖写在竖中线上,不要向下出头。长横写在横中线上。” 示范书写并强调易错点。
【学生活动】 1. 观察生字,了解字形结构特点。 2. 观察老师示范书写,跟随老师书空练习,掌握书写要点。 3. 进行书写练习,注意书写规范,接受老师的巡视指导,及时纠正错误。
【设计意图】指导学生正确书写生字,培养良好的书写习惯,让学生掌握生字的字形结构和书写技巧。
环节六: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教师活动】 1. 课堂小结:“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亡羊补牢》这则寓言,认识了生字,理解了故事内容,还知道了其中蕴含的道理。下节课我们将学习另一则寓言故事。” 2. 布置作业:“课后请大家认真书写今天学习的生字,每个字写 5 遍;把《亡羊补牢》的故事讲给家人听,和他们交流自己的感受;预习第二则寓言故事《揠苗助长》,圈出生字词,试着读一读。”
【学生活动】 1. 认真倾听老师的小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明确下节课的学习方向。 2. 课后认真完成作业,书写生字,讲述故事,预习下节课内容。
【设计意图】课堂小结帮助学生梳理知识,强化学习效果;布置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将课堂学习延伸到课后,培养学习习惯。
板书设计
12寓言二则 亡羊补牢 第一次 第二次 想法 已经丢 后悔 做法 不补 赶快堵 结果 又丢 再没丢 (亡羊补牢,为时未晚)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通过图片导入和多种识字活动,学生对生字的掌握较好,学习积极性较高。在理解课文内容环节,学生能够积极思考,分析养羊人的行为和心理,对故事的理解较为深入。在体会寓意和联系生活实际方面,学生能够结合自身经历举例,较好地理解了寓言的现实意义。 不足之处:在引导学生理解养羊人不听劝告的原因时,部分学生理解不够深刻,可能是引导方式不够生动,没有充分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在组织分角色朗读时,个别学生参与度不高,可能是角色分配不够合理,缺乏有效的引导。在时间把控上不够精准,导致课堂小结有些仓促,对学生作业的指导不够细致。 改进措施:在今后的教学中,对于较难理解的内容,采用更生动的方式,如创设情境、角色扮演等,结合生活实际帮助学生理解。优化分角色朗读的组织,合理分配角色,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和鼓励,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合理安排教学时间,为课堂小结和作业指导留出充足时间,详细说明作业要求,加强对学生作业的细致指导,提高教学效果。
教学过程设计
第二课时
课时 目标 1.会认5个生字,会写2个生字。(重点)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说出“揠苗助长”的意思。 3.能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理解寓意,并从中受到启发和教育。(难点)
环节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 1. (出示《揠苗助长》图片)引导观察与思考:“请同学们观察这幅图片,谁知道这幅图片讲的是一个什么故事?” 在学生回答后,引出课题:“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寓言故事《揠苗助长》。”
【学生活动】 1. 观察图片,思考并回答问题,分享自己对图片内容的理解,对学习课文产生兴趣。
【设计意图】通过图片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自然引出课题,调动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
环节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教师活动】 1. 布置初读任务:“自由读课文,借助拼音认识生字,遇到不会读的生字做上记号。” 巡视指导学生初读。 2. 检查自学情况:“教师检查学生自学生字情况。” 了解学生对生字的掌握程度。 3. 引导交流识字方法:“交流识字方法。(1)加一加: + 月 + 力 = 筋 ;(2)换一换:端 - 立 + 口 = 喘 ;(3)结合语境识字:把这些生字放到词语里,你还认识吗?焦急 筋疲力尽 喘气 一大截” 总结并强化识字方法。 4. 引导概括故事:“自由读课文,说说这篇寓言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引导学生概括故事内容,在学生回答后进行完善,如 “古时候有个人,因为想要自己的禾苗长得快些,就把禾苗一棵一棵往高里拔,结果禾苗都枯死了。”
【学生活动】 1. 自由朗读课文,借助拼音认读生字,标记不会读的生字。 2. 接受老师检查,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查缺补漏。 3. 分享并学习识字方法,运用方法记忆生字;认读包含生字的词语,加深理解。 4. 自由朗读课文,思考并回答问题,概括故事内容,倾听他人回答,完善自己的表述。
【设计意图】通过多种形式的初读和识字活动,帮助学生掌握生字,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自主识字和概括能力。
环节三:熟读课文,理解感悟
【教师活动】 1. 引导猜测成语意思:“根据课文内容,猜猜‘揠苗助长’是什么意思?” 在学生猜测后总结:“‘揠’就是拔的意思,那么,题目也可以称为‘拔苗助长’了。揠苗助长:拔高禾苗,帮它生长。” 2. 布置默读任务:“认真默读课文,思考:种田人为什么要揠苗?他是怎样揠苗的?揠苗的结果是什么?” 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3. 引导学习第 1 自然段: (1) 指名读第 1 自然段,提问引导思考:“从哪些词可以看出他很焦急?通过‘巴望’这个词语你能感受到什么?‘巴望’换成‘盼望’行不行?请你用它们分别造句。” 在学生回答后进行点评和总结。 (2) 指导朗读:“指导朗读第 2、3 句话,读出渴望的语气。(‘一天,两天,三天’读得越来越快,‘一点儿、焦急、转来转去’等词语重读。)” 示范朗读,引导学生模仿。 (3) 引导分析描写手法:“‘转来转去’是动作描写;‘自言自语’是语言描写。这些都体现出了种田人急切的心情。课内拓展:比一比这两句话有什么区别?他在田边焦急地转来转去。他在田边转来转去。” 引导学生体会词语的作用。 4. 引导学习第 2 自然段: (1) 引导思考:“默读第 2 自然段,思考:他想出办法了吗?他想的是什么办法?” 在学生回答后,强调 “一棵一棵”“从中午一直忙到太阳落山” 体现的内容。 (2) 教学指导:“抓住‘一棵一棵’‘从中午一直忙到太阳落山’理解‘筋疲力尽’的意思,并引导学生想象种田人一棵一棵拔苗时会说些什么。从而体会种田人为了帮禾苗生长,很卖力。” 5. 引导学习第 3 自然段: (1) 引导思考:“默读第 3 自然段,思考:种地的人回家对家里人说了什么?他的心情怎么样?” 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体会人物心情。 6. 引导学习第 4 自然段: (1) 引导思考:“默读第 4 自然段,思考:结果怎么样?禾苗真的长高了吗?此时种田人的心情怎样?” 引导学生感受故事结局和人物情感。 7. 引导深入思考:“想一想:为什么这个人费了那么多力气,但结果禾苗全枯死了呢?” 引导学生理解故事蕴含的道理。
【学生活动】 1. 思考并猜测 “揠苗助长” 的意思,学习老师的总结,理解成语含义。 2. 默读课文,思考问题,从文中寻找答案。 3. 朗读第 1 自然段,思考并回答问题,理解 “巴望” 的含义,进行造句练习;有感情地朗读,体会种田人的心情;分析描写手法,体会词语作用。 4. 默读第 2 自然段,思考并回答问题,理解 “筋疲力尽” 的意思,想象种田人的话语和心情。 5. 默读第 3 自然段,思考并回答问题,体会种田人的心情。 6. 默读第 4 自然段,思考并回答问题,感受故事结局和人物心情变化。 7. 思考并回答问题,理解禾苗枯死的原因,领悟故事蕴含的道理。
【设计意图】通过深入研读课文,引导学生理解故事的情节发展、人物心理,理解成语的含义和故事蕴含的道理,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
环节四:体会寓意,课堂练习
【教师活动】 1. 引导体会寓意:“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在学生回答后总结:“不顾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急于求成,反而会把事情办坏。” 2. 组织讨论交流:“讨论交流:如果你是种田人,你会想什么办法呢?” 引导学生思考合理的方法,在学生回答后进行点评和补充。 3. 引导联系生活:“想一想: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有没有类似‘揠苗助长’的事呢?” 引导学生举例,在学生举例后进行点评和拓展。 4. 布置朗读和讲述任务:“分角色朗读全文,回家后将这个故事讲给父母听听。” 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提示语气和情感。
【学生活动】 1. 思考并回答问题,总结寓言的道理,倾听老师总结,加深理解。 2. 参与讨论交流,分享自己的想法,倾听他人意见,拓展思维。 3. 思考并举例,分享生活中类似的事情,倾听他人分享,反思自己的行为。 4. 参与分角色朗读,回家后给父母讲述故事,锻炼朗读和表达能力。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体会寓言的寓意,联系生活实际思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让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
环节五:指导书写
【教师活动】 1. 指导书写 “筋”“疲”:“学习‘筋’‘疲’两个生字。教师范写,指导两字的占位及笔顺。筋:竹字头在上半格中间。下半部分的‘月、力’要互相靠拢。疲:‘皮’要写在病字旁里面。‘皮’的第一笔是横钩,第二笔是撇,第三笔是竖,第四笔是横撇,最后一笔捺要稍长。” 示范书写并强调要点。 2. 巡视指导:“学生描红,教师巡视指导。” 观察学生书写情况,及时纠正错误。
【学生活动】 1. 观察老师示范书写,跟随老师书空练习,掌握 “筋”“疲” 的书写要点。 2. 进行描红练习,注意书写规范,接受老师的巡视指导,及时纠正错误。
【设计意图】指导学生正确书写生字,培养良好的书写习惯,让学生掌握生字的字形结构和书写技巧。
环节六: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教师活动】 1. 课堂小结:“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揠苗助长》这则寓言,认识了新的生字,理解了故事内容和其中蕴含的道理。希望大家在生活中能记住这个道理,做事情不要急于求成。” 2. 布置作业:“课后请大家认真书写今天学习的‘筋’和‘疲’两个生字,每个字写 5 遍;把《揠苗助长》的故事讲给家人听,和他们讨论故事中的道理;找一找身边还有哪些遵循规律或违反规律做事的现象,记录下来,下节课和同学们分享。”
【学生活动】 1. 认真倾听老师的小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明确课后任务。 2. 课后认真完成作业,书写生字,讲述故事,观察生活并记录相关现象。
【设计意图】课堂小结帮助学生梳理知识,强化学习效果;布置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将课堂学习延伸到课后,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和观察生活的能力。
板书设计
12 寓言二则(第二课时)
揠苗助长
巴望 —— 长得快
办法 —— 往高拔
结果 —— 全死了
(不能急于求成)
生字:筋、疲(书写要点)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通过图片导入和多种识字活动,学生对生字的掌握较好,学习积极性较高。在理解课文内容和体会寓意环节,学生能够积极思考,深入分析种田人的行为和心理,对故事的理解和寓意的把握达到了预期目标。在联系生活实际方面,学生能够结合自身经历举例,较好地理解了寓言的现实意义。 不足之处:在引导学生理解种田人 “巴望” 的心情时,部分学生体会不够深刻,可能是引导方式不够生动,没有充分结合学生的生活感受。在组织讨论交流 “如果是种田人会怎么做” 时,个别学生参与度不高,可能是讨论话题引导不够具体,缺乏对学生思维的有效启发。在时间把控上不够精准,导致课堂小结有些仓促,对学生作业的指导不够细致。 改进措施:在今后的教学中,对于较难理解的情感体会,采用更生动的方式,如创设情境、让学生分享类似心情的经历等,结合生活实际帮助学生理解。优化讨论交流环节的设计,提出更具体、有启发性的问题,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和鼓励,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合理安排教学时间,为课堂小结和作业指导留出充足时间,详细说明作业要求,加强对学生作业的细致指导,提高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