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教案)13 画杨桃

文档属性

名称 (核心素养教案)13 画杨桃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49.0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3-06 08:49: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课题 13 画杨桃 课时 2
内容 分析 《画杨桃》课文主要讲图画课上,对杨桃进行写生练习,“我”根据自己看到的,把杨桃画成像个五角星的样子,同学们觉得好笑。老师通过这件事,既启发我们知道同一个事物从不同角度看有不同结果,从中受到科学思想方法的教育;同时又教育我们要尊重他人的多元理解,要设身处地地去看待事物。 这个故事取材于儿童的真实生活,贴近儿童心理,内容鲜活有趣,语言生动活泼,平常的小事寄寓深刻的哲理。学生阅读本文,既能发展语言能力,又会受到启发和教育。课文配有一幅插图,内容是一个横放着的杨桃和一幅像“五角星”的杨桃画。这两个内容对比鲜明,既有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又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素养 目标 文化自信:通过朗读指导,体会人物内心,以生为本,以读促悟。 语言运用:朗读课文,读好对话的语气。 思维能力: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同一个事物从不同的角度看会得到不同的印象。 审美创造:懂得无论做什么事或看问题,都应该实事求是。
思政 元素 通过学习课文,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态度,引导学生尊重他人的观点和感受,学会从不同角度看待问题,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
重点 朗读课文,能读出对话的语气。用自己的话说出老师和同学们看到“我”画的杨桃的不同做法。
难点 联系课文内容,理解老师通过画杨桃这件事所说的道理。
课前 准备 学生:完成预习卡。 老师: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
课时 目标 1.认识“室、靠、而”等13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倒”,会写“图、课”等10个生字,会写“图画、老师”等12个词语。 2.能积累“靠、而”等生字拓展的词语。 3.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大概了解课文内容。
环节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教师活动】 1. (出示杨桃图片)引导猜测:“猜猜这是什么水果。” 在学生猜出后,进一步引导:“同学们,你们画过杨桃吗?说一说它的样子吧!” 在学生发言后,讲解杨桃的特征:“杨桃果实呈椭球状、大多数表面有五个纵棱,未成熟时是绿色的,成熟时是黄色。由于果肉横切酷似星星,因此杨桃又被称为‘星星果’。” 2. 引出课题:“今天,我们要学一篇课文,就与杨桃有关。”(板书:画杨桃)
【学生活动】 1. 观察图片,思考并猜测水果名称,积极分享自己画杨桃的经历和对杨桃样子的认识。 2. 对课文内容产生好奇,期待学习课文。
【设计意图】通过展示杨桃图片和交流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自然引出课题,为学习课文做好铺垫。
环节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教师活动】 1. 布置初读任务:“大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圈画出生字;读通课文,在每个自然段前标上序号。” 巡视指导学生初读。 2. 出示 “会认字”: (1) 组织认读活动:“指读生字词,同桌互读,开火车读。” 观察学生认读情况,及时纠正错误读音。 (2) 针对易读错生字指导:“学生交流易读错生字,老师重点指导。而:零声母音节,念‘ér’。肃:平舌音,念‘sù’。晌:念‘shǎng’,与‘响’要区分字形。嘻:念一声,‘xī’。诲:念四声,‘huì’。” (3) 引导交流识字方法:“学生交流识字方法。” 在学生交流后总结加一加、联系生活识记、比较识记、扩词识记等方法,如加一加:告 + 非 = 靠;申 + 宀 = 审;联系生活识记:我们班的教室在二楼。(班、室)请把书翻到第 60 页。(页);比较识记:响 -- 晌;说 -- 悦;枪 -- 抢;悔 -- 诲;婶 -- 审;扩词识记:靠:靠边、背靠、依靠;而:而且、反而、视而不见。 (4) 讲解多音字 “倒”:“学习多音字‘倒’,做组词练习。” 通过举例帮助学生理解不同读音的用法。
【学生活动】 1. 大声朗读课文,圈画生字,标注自然段序号,努力读准字音。 2. 参与生字词认读活动,认真跟读,读准每个生字的读音。 3. 学习易读错生字的正确读音,交流并学习识字方法,运用方法记忆生字。 4. 学习多音字 “倒”,理解不同读音的含义,进行组词练习。
【设计意图】通过多种形式的学习活动,让学生掌握生字的读音和字形,提高识字能力,为理解课文内容奠定基础。
环节三:整体感知,了解内容
【教师活动】 1. 引导提问:“看到这个题目,你们想知道什么?” 在学生自由发言后,梳理问题:“谁画杨桃?怎样画杨桃?画得怎么样?结果怎么样?作者为什么要写画杨桃这件事?” 2. 引导概括故事:“读课文,结合前面提到的问题,说说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在学生回答后进行完善,如 “课文讲了我在图画课上练习画杨桃时,我画成了一个五角星,同学们嘲笑我,老师教育我们 。” 3. 引导学习第 1 自然段: (1) 引导思考 “我” 看到的杨桃:“朗读课文第 1 自然段,思考:‘我’看到的杨桃是什么样子的?” 出示图片,分析平时看到的杨桃和 “我” 看到的杨桃的不同;提问:“为什么我看到的和平时不一样呢?” 引导学生理解角度不同的影响;组织句式练习:“课内拓展:你会用‘不像…… 而像……’句式写一句话吗?” (2) 引导理解 “我” 画杨桃的方式:“‘我’是怎么画杨桃的?” 引导学生理解 “我” 画画时的态度,讲解 “准确” 的含义。 4. 小结过渡:“‘我’实事求是地画出了‘我’看到的杨桃,其他同学看到后是什么反应呢?我们下节课再继续学习!”
【学生活动】 1. 思考并提出关于题目的问题,参与讨论,梳理问题。 2. 朗读课文,思考并回答问题,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倾听他人回答,完善自己的表述。 3. 朗读第 1 自然段,思考并回答问题,观察图片,理解杨桃不同样子的原因,用 “不像…… 而像……” 句式说话;理解 “我” 画杨桃的态度,掌握 “准确” 的意思。 4. 明确下节课的学习内容,对后续内容充满期待。
【设计意图】通过提问、朗读、思考等活动,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解 “我” 看到的杨桃和画杨桃的情况,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
环节四:指导书写
【教师活动】 1. 出示生字并分类:“出示生字,分类生字。全包围结构:图;左右结构:课、摆、哈、抢、嘻;半包围结构:座;上下结构:室、交;独体字:页” 引导学生观察生字结构。 2. 书写指导:示范书写每个生字,详细讲解笔画顺序和书写要点。 图:第二笔是横折。按先里头再封口的笔顺书写,最后一笔是横。里面的“冬”两点写在竖中线上。 课:右半部分“果”要注意笔顺,最后写“木”时,撇要穿插到言字旁的下面。 摆:右上部“罒”低于左半部分提手旁,写得较扁。右下部“去”的第二横宽于“罒”。 座:广字旁的撇写得稍长,以护住里面的“坐”。“坐”上面两个“人”的捺笔都变成了点,最后写“土”。 室:第一笔和第八笔写在竖中线上。最后一笔和宝盖等宽。 交:上半部分“六”稍小,处于半格;下半部分撇、捺要舒展。 哈:右半部分“合”的撇、捺要舒展,盖住下面部分。撇在竖中线上起笔,穿插到口字旁下面。 页:起笔横较长,写在田字格上格的中间。第二笔撇的长短、角度要适当。最后一笔是点,不要写成捺。 抢:“仓”上面的“人”要盖住下面部分。最后两笔是横折钩、竖弯钩。 嘻:左小右大。右半部分“喜”各部分要写得紧凑:中间的“口”要写得小且扁,最下面的“口”写得扁,比上面的“口”大。
【学生活动】 1. 观察生字分类,了解不同结构生字的特点。 2. 观察老师示范书写,跟随老师书空练习,掌握每个生字的书写要点。 3. 进行书写练习,注意书写规范,接受老师的巡视指导,及时纠正错误。
【设计意图】指导学生正确书写生字,培养良好的书写习惯,让学生掌握生字的字形结构和书写技巧。
环节五: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教师活动】 1. 课堂小结:“今天这节课,我们认识了生字,初读了课文,还学习了课文的第 1 自然段,知道了‘我’看到的杨桃样子和‘我’画杨桃的态度。下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其他同学看到‘我’画的杨桃后的反应。” 2. 布置作业:“课后请大家认真书写今天学习的 10 个生字,每个字写 5 遍;把课文朗读给爸爸妈妈听,和他们分享你对杨桃的新认识;思考如果自己是文中的‘我’,面对同学们的嘲笑会怎么做。”
【学生活动】 1. 认真倾听老师的小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明确下节课的学习方向。 2. 课后认真完成作业,书写生字,朗读课文与家人分享,思考问题。
【设计意图】课堂小结帮助学生梳理知识,强化学习效果;布置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将课堂学习延伸到课后,培养学习习惯。
板书设计
13 画杨桃(第一课时)
生字:图、课、摆……(书写要点)
“我” 看到的杨桃:不像…… 而像……(因角度不同)
“我” 画杨桃:认认真真、老老实实地画(实事求是)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通过图片导入和多种识字活动,学生对生字的掌握较好,学习积极性较高。在初读课文和整体感知环节,学生能够较好地理解课文大意,对 “我” 看到的杨桃和画杨桃的情况有了初步认识。 不足之处:在引导学生理解 “不像…… 而像……” 句式时,部分学生运用不够熟练,可能是练习时间不足,引导方式不够多样。在组织学生交流识字方法时,个别学生参与度不高,可能是没有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交流形式不够新颖。在时间把控上不够精准,导致课堂小结有些仓促,对学生作业的指导不够细致。 改进措施:在今后的教学中,对于句式练习,增加练习时间,采用多样化的练习方式,如造句比赛、情境造句等,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优化识字方法交流环节,设计更有趣的交流形式,如小组竞赛、识字游戏等,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合理安排教学时间,为课堂小结和作业指导留出充足时间,加强对学生作业的细致指导,提高教学效果。
教学过程设计
第二课时
课时 目标 1.朗读课文,读好对话的语气。 2.能说出看到“我”画的杨桃,老师和同学们的做法有什么不同,并说说自己受到了什么启示。
环节一:复习导入
【教师活动】 1. 组织复习词语:“同学们,我们先来复习一下上节课学过的词语。” 通过听写、认读等方式检查学生对词语的掌握情况。 2. 引出新课:“看到‘我’画的杨桃,老师和同学们的做法有什么不同呢?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
【学生活动】 1. 认真参与词语复习,巩固上节课所学知识。 2. 回忆上节课内容,对本节课要探究的问题产生兴趣,期待学习新课。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词语,巩固旧知,为学习新课做好铺垫;以问题引出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环节二:深入理解课文,感悟文义
【教师活动】 1. 布置朗读任务:“朗读课文第 2 - 4 自然段,思考:同学们看到‘我’的画后,有什么样的反应。” 巡视指导学生朗读。 2. 引导分析同学们的反应: (1) 针对 “哈哈大笑” 提问:“‘哈哈大笑’是怎样的笑?” 引导学生理解同学们嘲笑的态度。 (2) 分析语言描写:“‘杨桃是这个样子的吗?’‘倒不如说是五角星吧!’这里是语言描写,同学们说的话要用什么语气读?” 进行朗读指导:“语调稍高,带着反问、指责的语气,重读‘五角星’,读出嘲笑的口吻。” (3) 组织讨论交流:“当看到同学们嘲笑‘我’的时候,‘我’的心里可能在想什么?” 鼓励学生自由发言。 3. 布置新的朗读任务:“朗读课文第 5 - 16 自然段,思考:老师看到画后又是怎样的反应呢?体会学生前后态度的变化。” 4. 引导学习第 5 自然段: (1) 引导圈画动作词:“圈出表示老师动作的词。” 在学生圈画后,讲解 “审视” 的意思。 (2) 提问引导思考:“老师为什么要到我的座位上看讲桌上的杨桃?” 引导学生理解老师从 “我” 的角度观察。 5. 引导学习第 6 - 11 自然段: (1) 组织朗读对话:“朗读老师和同学们之间的对话。” 进行朗读指导:“师生对话时,学生的回答要读得果断、有力。” (2) 引导观察老师神情变化:“听完同学们说的话,老师的神情有什么变化?为什么变严肃了呢?” 引导学生理解老师的心理。 (3) 进行朗读指导:“‘好 -- 笑!’这里同学们故意拖长语音,要读出嘲笑的语气。” 6. 引导学习第 12 - 16 自然段: (1) 提问引导思考:“为什么‘老师请这几个同学轮流坐到我的座位上’呢?” 引导学生理解老师的教育方法。 (2) 进行朗读指导:“老师的话要用询问的语气来读,并且是温和的、耐心的,体现老师循循善诱的特点。学生的话语调稍低,读出吞吞吐吐、断断续续的语气,表现出同学们难为情的心理。” 7. 组织对比朗读:“前后对比读一读:开始同学们认为‘我’的这幅画画得怎么样?后来又有什么变化?” 展示前后两次对话,引导学生体会同学们态度的转变。 8. 组织交流讨论: (1) 引导想象:“这时同学们会对‘我’说些什么呢?” 鼓励学生自由发言。 (2) 引导对比:“老师和同学在看到‘我’的画后,做法有什么不同?” 引导学生总结回答。 9. 引导学习第 17 自然段:“朗读课文第 17 自然段:画出描写老师神态的词语。想一想老师的话有什么含义。” 在学生回答后,讲解 “和颜悦色” 的含义,引导学生理解老师话语的含义。 10. 引导学习第 18 自然段:“为什么说老师的教诲对‘我’来说终生难忘?” 引导学生理解老师教诲的重要性。 11. 组织分角色朗读:“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同学们、老师和‘我’的态度变化!” 指导读出对话时不同的语气,强调同学们和老师不同阶段的语气特点。
【学生活动】 1. 朗读第 2 - 4 自然段,思考并分析同学们的反应,理解嘲笑的态度,练习朗读,参与讨论交流,分享 “我” 可能的想法。 2. 朗读第 5 - 16 自然段,思考老师的反应和学生态度变化,圈画老师的动作词,理解 “审视” 的意思,思考老师观察的角度;参与对话朗读,感受老师和同学们的情绪,理解老师神情变化的原因,练习朗读;理解老师让同学换位的意图,练习朗读,体会同学们的难为情;对比朗读,感受同学们态度的转变。 3. 参与交流讨论,想象同学们可能说的话,总结老师和同学做法的不同。 4. 朗读第 17 自然段,画出老师神态的词语,理解 “和颜悦色” 的含义,思考老师话语的含义;学习第 18 自然段,理解老师教诲难忘的原因。 5. 参与分角色朗读,通过朗读表现出不同角色的态度变化。
【设计意图】通过多层次的朗读、思考、讨论和分析活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情感和态度变化,理解老师话语的深刻含义,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
环节三:总结全文,拓展提升
【教师活动】 1. 进行结构梳理:“我们来梳理一下课文的结构。” 引导学生回顾课文内容,梳理文章结构。 2. 引导感悟提升:“当别人的看法、想法和自己不一样时,先不要认为别人错了,要看别人是从什么角度看待问题的,要相信自己的眼睛,要实事求是。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这样做,那么,我们每个人一生都能得到好处,我们要牢记这个道理。” 引导学生总结课文的启示。 3. 组织讨论交流:“在生活、学习中,如果我们遇到和别人意见不一致时,我们应该怎么做?” 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分享自己的想法。 4. 进行拓展延伸:“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宋】苏轼《题西林壁》解析:从正面看,庐山是一道道连绵起伏的山岭;从侧面看,它是一座巍峨耸立的险峰。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它又呈现出不同的形象。引申为:同一事物,从不同的角度看会有不同的结论。” 讲解诗句,帮助学生加深对课文道理的理解。 5. 布置课堂练习:“完成相关课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学生活动】 1. 参与课文结构梳理,回顾课文内容,明确文章层次。 2. 倾听老师总结,思考并理解课文的启示,形成自己的认识。 3. 参与讨论交流,分享自己在生活中处理意见不一致情况的方法,倾听他人的观点,拓展思维。 4. 学习诗句,理解其含义,加深对多角度看问题的理解。 5. 完成课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检验学习效果。
【设计意图】通过总结全文、拓展延伸和课堂练习,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加深对课文道理的理解,引导学生将课文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综合素养。
环节四: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教师活动】 1. 课堂小结:“今天这节课,我们深入学习了《画杨桃》这篇课文,知道了老师和同学们看到‘我’画的杨桃后的不同做法,也明白了看问题、做事情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多角度看问题的道理。希望大家在生活中能运用这个道理,更好地处理问题。” 2. 布置作业:“课后请大家把课文有感情地朗读给家人听,和他们分享你学到的道理;找一找生活中因为角度不同而产生不同看法的事例,记录下来,下节课和同学们交流。”
【学生活动】 1. 认真倾听老师的小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明确课后任务。 2. 课后认真完成作业,朗读课文与家人分享,观察生活并记录相关事例。
【设计意图】课堂小结帮助学生梳理知识,强化学习效果;布置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将课堂学习延伸到课后,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和观察生活的能力。
板书设计
13 画杨桃(第二课时)
同学们:嘲笑→知道错了(态度变化)
老师:审视→教导(行为变化)
道理:实事求是、多角度看问题
老师教诲:终身难忘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通过复习导入,学生能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在深入理解课文环节,学生积极参与朗读、讨论,对老师和同学们的不同反应理解较好,能够体会到人物的情感和态度变化,对课文蕴含的道理也有了较深刻的认识。拓展延伸部分,学生对诗句的理解和生活实例的讨论积极,有效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不足之处:在引导学生理解老师 “审视” 这一动作的含义时,部分学生理解不够深入,可能是引导方式不够直观,没有充分结合生活实例。在组织分角色朗读时,个别学生没有很好地把握角色的语气,可能是对角色的理解不够到位,也可能是缺乏朗读指导。在时间把控上不够精准,导致课堂练习有些仓促,对学生作业的指导不够细致。 改进措施:在今后的教学中,对于较难理解的动作或词语,采用更直观的方式,如播放视频、模拟动作等,结合生活实际帮助学生理解。在分角色朗读指导方面,增加示范和讲解的时间,针对学生的问题进行更有针对性的指导,还可以展示优秀范例,让学生更好地借鉴。合理安排教学时间,为课堂练习和作业指导留出充足时间,加强对学生作业的细致指导,提高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