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课题 14 小马过河 课时 2
内容 分析 《小马过河》是一篇童话故事,情节跌宕起伏,巧妙设置悬念,富有童趣,能够引发儿童思考各角色的身份,是分角色朗读的好材料,更是指导学生读出恰当的语气的好文本。课文围绕“过河”展开故事情节,也是本文的线索。本文的对话最为精彩,尤其是对话前面的提示语鲜明的表现了人物的心理变化和性格特点,老马、小马、老牛、松鼠四个角色,说话语气符合自己的身份且富有变化。 本课“愿、意、该、刻、突”的点画较多,要注意点画的不同方向,还要注意不要漏写。“愿、麦、突”有撇捺的笔画,要注意起笔和收笔的位置和轻重,撇捺要写舒展。注意辨析“该、刻”两字的的异同。多音字“坊”在“磨坊、乐坊、作坊”中读二声,在“街坊、牌坊、坊间”中读一声。
素养 目标 文化自信:培养学生遇事要自己动脑筋,想办法克服困难,找到答案的做事方法。 语言运用:通过朗读指导,体会人物内心,以生为本,以读促悟。 思维能力:理解课文内容,由扶到放,创设情境,读悟结合。 审美创造:懂得勇于实践,在实践中寻找问题的答案。
思政 元素 通过学习课文,培养学生勇于尝试、独立思考的精神,引导学生在面对问题时积极寻找解决办法,同时教育学生尊重他人意见,学会综合分析信息。
重点 认识“棚、驮”等13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坊”,会写“愿、意”等8个字,会写“愿意、麦子”等11个词语。
难点 能根据课文内容,说出自己的简单看法。
课前 准备 学生:完成预习卡。 老师: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
课时 目标 1.会认13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掌握多音字“坊”。(重点)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概内容,能说出小马要过河的原因。
环节一:谜语导入
【教师活动】 1. (出示谜语)引导猜谜:“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谜语,一起来猜一猜吧!尾巴长,鬃毛飘,会拉车,能奔跑,四个蹄子嗒嗒响,帮助人们立功劳。” 引导学生思考并猜测谜底。 2. 引出课题:“没错,谜底就是‘马’,今天我们就要来认识一位新朋友 —— 小马。想知道他身上发生了什么故事吗?我们一起来学习今天的课文 ——《小马过河》。”(板书课题,引导学生齐读)
【学生活动】 1. 思考谜语内容,积极猜测谜底,分享自己的想法。 2. 对小马的故事产生好奇,跟读课题,期待学习课文。
【设计意图】通过谜语激发学生兴趣,自然引出课题,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为学习课文做好铺垫。
环节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教师活动】 1. 布置初读任务:“朗读课文,在每个自然段前标上序号;借助拼音读不认识的字,自主交流识字方法。” 巡视指导学生初读。 2. 检查生字词掌握情况: (1) 出示本课生字,指名认读:“出示本课生字,大家来读一读,老师看看谁读得最准。” 适时正音。 (2) 组织去拼音认读和开火车认读:“现在我们去掉拼音来读一读,再开火车读,看哪个小组读得又快又准。” (3) 出示词语,引导自主认读:“出示本课词语,同学们自己试着读一读。” 观察学生认读情况。 (4) 引导再读课文:“请学生把认读的生字、新词带进文中,再读课文。” 3. 组织小组合作交流识字方法:“小组合作,相互交流生字识记方法。” 在学生交流后总结形声字识记、联系字义识记、编口诀识记、熟字对比识记、扩词连句识记等方法,如形声字识记:棚 = 木 + 朋,“木” 指搭建棚子的材料,“朋” 表示读音;联系字义识记:“磨”,“石磨” 是一种粉碎工具,以前是用石头做的,所以 “磨” 为石字底;编口诀识记:驮:大马驮东西。突:狗从洞穴中突然钻出;熟字对比识记:当 -- 挡;拍 -- 伯;钱 -- 浅;该 -- 刻;扩词连句识记:刻:刻苦、片刻、立刻;试:考试、尝试、试一试;既:你既然来了,就应该勇敢地试一试 。讲解多音字 “坊”:“我们来学习多音字‘坊’,它在不同词语中有不同的读音和意思。” 通过举例帮助学生理解。
【学生活动】 1. 朗读课文,标注自然段序号,借助拼音认读生字,尝试用不同方法识字。 2. 参与生字认读活动,认真跟读,读准每个生字的读音;参与去拼音认读和开火车认读,积极展示学习成果;自主认读词语;带着生字词再读课文,巩固认读效果。 3. 参与小组合作,分享识字方法,学习并运用不同方法记忆生字;学习多音字 “坊”,理解不同读音的含义,进行相关组词练习。
【设计意图】通过多种形式的学习活动,帮助学生掌握生字的读音和字形,提高识字能力,为理解课文内容奠定基础。
环节三:整体感知,梳理情节
【教师活动】 1. 引导整体感知:“同学们太棒了,轻轻松松地就掌握了本课的生字。下面请同学们再读一读课文。自由读课文,思考:小马为什么要过河?它遇到了什么问题?是怎样解决的?最后结果怎样?” 引导学生从文中提取关键信息。 _____帮_____把半口袋麦子驮到_____去,路上遇到一条小河,_____说河水浅可以过去,____却说河水深很危险。小马回去问妈妈,妈妈叫他去_______。最后小马试了试,原来河水既不深也不浅。 2. 引导学习第 1、2 自然段: (1) 布置朗读任务:“朗读课文第 1、2 自然段,思考:小马愿意去帮妈妈做这件事吗?你从哪里知道的?” 引导学生关注文中细节。 (2) 引导分析:“从‘连蹦带跳’‘怎么不能?’‘我很愿意’这里可以看出小马很乐意帮妈妈做事。说说小马为什么要过河。” 引导学生总结原因。 (3) 指导朗读:“分角色朗读,注意读出不同人物的语气。” 示范朗读,引导学生模仿。 3. 小结过渡:“小马可真懂事呀!他完成妈妈交给他的任务了吗?下节课我们继续深入学习这篇课文。”
【学生活动】 1. 自由朗读课文,思考问题,尝试从文中找出答案,梳理课文情节。 2. 朗读第 1、2 自然段,思考并回答问题,理解小马的情感,总结小马过河的原因;参与分角色朗读,体会不同人物的语气。 3. 明确下节课的学习内容,对后续故事发展充满期待。
【设计意图】通过朗读、思考、分析等活动,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小马过河的起因,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概括能力。
环节四:书写指导
【教师活动】 1. 出示生字,引导认读组词:“出示本课要求会写的生字,大家来读一读并组词。” 检查学生对生字的掌握情况。 2. 引导观察生字结构:“出示会认字,同学们仔细观察生字结构。” 引导学生分析字形结构特点。 3. 示范书写并讲解要点:示范每个生字的书写,详细讲解笔画顺序和书写要点。 愿:半包围结构,不要写成上下结构。第二笔竖撇起笔重,收笔轻,包住心字底。心字底不宜写大。 意:上中下三部分大小差不多,要写得紧凑。第四笔是小撇。第五笔横写长一些,盖住下面部分。 麦:上半部分的三横,中横最短,第三横最长,落在横中线上,第三笔竖下面不要超出第四笔横。下半部分撇挨着第四笔横起笔,撇、捺要舒展。 该:左右两部分起笔位置比较一致。右半部分第三笔是撇折,第四笔撇穿插到左半部分言字旁下面。最后一笔是右点。 伯:注意左右两部分撇画写法的区别。右边的“白”写得稍窄,竖笔压在竖中线上。 刻:左宽右窄。最后一笔竖钩最上端比左边高,最下端比左边底。 突:上小下大,穴字头后两笔的撇、点,笔画宜小。下半部分是“犬”,注意不能少写最后一笔点。撇、捺要写舒展。 掉:第五笔横宜短。最后一笔悬针竖,起笔重,收笔轻。 4. 巡视指导:“学生根据教师指导练习临写,老师巡视,个别指导。” 观察学生书写情况,及时纠正错误。
【学生活动】 1. 认读生字并组词,巩固生字的学习。 2. 观察生字结构,了解不同结构生字的特点。 3. 观察老师示范书写,跟随老师书空练习,掌握每个生字的书写要点。 4. 进行书写练习,注意书写规范,接受老师的巡视指导,及时纠正错误。
【设计意图】指导学生正确书写生字,培养良好的书写习惯,让学生掌握生字的字形结构和书写技巧。
环节五: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教师活动】 1. 课堂小结:“今天这节课,我们认识了生字朋友,初读了课文,还知道了小马要帮妈妈把麦子驮到磨坊去,这就是它过河的原因。下节课我们一起看看小马在过河过程中遇到了什么困难,又是怎么解决的。” 2. 布置作业:“课后请大家认真书写今天学习的 8 个生字,每个字写 5 遍;把课文朗读给爸爸妈妈听,和他们分享小马的故事;思考一下小马在过河时可能还会遇到哪些问题。”
【学生活动】 1. 认真倾听老师的小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明确下节课的学习方向。 2. 课后认真完成作业,书写生字,朗读课文与家人分享,思考问题。
【设计意图】课堂小结帮助学生梳理知识,强化学习效果;布置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将课堂学习延伸到课后,培养学习习惯。
板书设计
14 小马过河(第一课时)
生字:愿、意、麦……(书写要点)
小马过河:帮妈妈驮麦子去磨坊(起因)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通过谜语导入和多种识字活动,学生对生字的掌握较好,学习积极性较高。在初读课文和整体感知环节,学生能够较好地理解课文大意,对小马过河的起因有了清晰的认识。 不足之处:在引导学生理解小马 “连蹦带跳” 等词语体现的情感时,部分学生理解不够深刻,可能是引导方式不够生动,没有充分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在组织小组合作交流识字方法时,个别小组讨论不够有序,导致部分学生参与度不高,可能是小组活动组织不够细致,缺乏有效的引导和监督。在时间把控上不够精准,导致课堂小结有些仓促,对学生作业的指导不够细致。 改进措施:在今后的教学中,对于较难理解的词语,采用更生动的方式,如创设情境、联系生活实际等,帮助学生理解。优化小组活动组织,明确小组分工,加强对小组讨论的引导和监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合理安排教学时间,为课堂小结和作业指导留出充足时间,加强对学生作业的细致指导,提高教学效果。
教学过程设计
第二课时
课时 目标 1.能按课文中的对话提示语,读出恰当的语气。 2.能用上提供的词语讲故事。 3.能根据课文内容,说出自己的简单看法。(难点)
环节一:复习导入
【教师活动】 1. 组织复习词语:“同学们,我们先来复习一下上节课学过的词语。” 通过听写、认读等方式检查学生对词语的掌握情况。 2. 引导回顾内容:“同学们,谁能回忆一下上节课我们讲的什么内容?” 鼓励学生自由发言,回顾上节课所学。
【学生活动】 1. 认真参与词语复习,巩固上节课所学知识。 2. 回忆上节课内容,积极发言,回顾小马帮妈妈驮麦子以及遇到小河等情节。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词语和回顾内容,巩固旧知,为学习新课做好铺垫,同时自然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环节二:再读课文,了解内容
【教师活动】 1. 引导过渡:“小马第一次跑到河边,为什么没有过河呢?我们继续学习课文。” 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导入新课学习。 2. 引导学习第 3 - 6 自然段: (1) 学习第 3 自然段: ① 引导分析:“‘一条小河挡住了去路’告诉我们小马遇到了困难。拓展拟声词‘哗哗’。” 帮助学生理解场景。 ② 出示句子并提问:“‘我能不能过去呢?如果妈妈在身边,问问她该怎么办,那多好啊!’这句话说明了什么?” 引导学生分析小马的心理。 ③ 引导理解 “为难”:“联系上下文理解‘为难’:‘一条小河挡住了去路’‘河水哗哗地流着’‘妈妈不在身边’‘离家已经很远了’,这些都让小马不知道怎么办才好……” 结合语境讲解词语。 (2) 学习第 4 - 5 自然段: ① 出示对话并指导朗读:“出示小马和老牛之间的对话。朗读指导:朗读小马的话时要有礼貌,读出虚心求教的语气;朗读老牛的话时语气要肯定。” 示范朗读,引导学生模仿。 ② 追问引导思考:“听了老牛的话小马是怎样做的?” 引导学生分析小马的行为。 ③ 进行词语辨析:“课内拓展:辨析‘立刻’和‘马上’的意思。” 帮助学生理解近义词的细微差别。 ④ 出示另一组对话并指导朗读:“出示小马和松鼠之间的对话。朗读指导:要读出小马内心的疑惑;朗读松鼠的话时,声音要大些,读出急切、担心的语气。” (3) 学习第 6 自然段:引导思考:“听了老牛和松鼠完全相反的话,小马是什么反应?” 引导学生关注小马的反应,分析其心理。 (4) 组织讨论交流:“联系生活想一想:说说你在什么情况下也会感觉为难?和同学分享一下你的经历。” 鼓励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分享。 3. 引导朗读第 7 自然段: (1) 引导思考:“小马为什么会感到‘难为情’?” 引导学生理解小马的情感。 (2) 出示对话并指导朗读:“出示小马和老马之间的对话。朗读指导:读小马的话时,声音要稍低,要注意省略号的停顿,把难为情、很不好意思表现出来。” (3) 出示老马的话并分析:“出示老马说的话:‘孩子,光听别人说,自己不动脑筋,不去试试,是不行的。河水是深是浅,你去试一试就知道了。’‘孩子,光听别人说,自己不动脑筋,不去试试,是不行的。’当拿不定主意时,要去试试。‘河水是深是浅,你去试一试就知道了。’对别人说的话要思考,不能人云亦云。朗读指导:温和亲切,声音不能高,速度不能快,体现出妈妈对孩子的关心和鼓励。” 4. 引导朗读第 8 自然段: (1) 出示对话并指导朗读:“出示小马和松鼠之间的对话。朗读指导:朗读松鼠的话时语调要稍高,语速稍快要读出十分着急、担心的语气;朗读小马的话时要读出坚定的语气。” (2) 引导思考:“小马尝试之后发现‘原来河水既不像老牛说的那样浅,也不像松鼠说的那样深。’” 引导学生理解小马的实践结果。 (3) 组织讨论交流:“为什么同一条河大家的说法却不一样呢?” 引导学生分析原因。 因为小马既不像(老牛那样高大),也不像(松鼠那样矮小),所以他觉得河水既不像(老牛说的那样浅),也不像(松鼠说的那样深)。
【学生活动】 1. 带着问题认真听老师引导,对新课内容充满期待。 2. 学习第 3 - 6 自然段: (1) 学习第 3 自然段,理解小马遇到的困难,学习拟声词;分析句子,理解小马的心理;结合语境理解 “为难” 的含义。 (2) 学习第 4 - 5 自然段,练习朗读对话,体会不同角色的语气;思考并回答问题,分析小马的行为;学习辨析词语;再次练习朗读,感受不同角色的情感。 (3) 学习第 6 自然段,思考并回答问题,分析小马的心理。 (4) 参与讨论交流,分享自己生活中感到为难的经历。 3. 朗读第 7 自然段:思考并回答问题,理解小马的难为情;练习朗读对话,表现出小马的情感;学习老马的话,理解其中的道理,感受妈妈的语气。 4. 朗读第 8 自然段,练习朗读对话,体会不同角色的语气;思考小马的实践结果;参与讨论交流,分析大家说法不同的原因。
【设计意图】通过深入研读课文,引导学生理解小马过河过程中的心理变化、人物对话的含义,体会故事发展的情节,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同时通过朗读训练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环节三:深入理解,深化感悟
【教师活动】 1. 组织讨论:“说一说:你同意下面的说法吗?” 依次出示观点: (1) “河水既不像老牛说的那样浅,也不像松鼠说的那样深,所以老牛和松鼠对小马撒谎了。” 引导学生分析判断,在学生回答后总结:“不同意。他们并没撒谎,只是站在自己的角度上来看的,老牛高大,所以觉得河水很浅,松鼠矮小,所以觉得河水很深。” (2) “小马向老牛、老马请教,是对的。” 引导学生讨论,总结:“同意。遇到不懂的问题要向别人请教,但是请教后自己一定要思考,再来解决难题。” (3) “别人的经验不一定可靠,得自己去尝试。” 引导学生发表看法,总结:“同意。对于别人的经验可以参考,但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来分析。” (4) “什么事都要自己去尝试,别人的话不可信。” 引导学生思考并判断,总结:“不同意。危险的事不能尝试,而是要先请教别人,经过思考后再决定。” 2. 指导讲故事:“试着用上下面的词语,讲讲这个故事吧。出示词语:找出所给词语对应的故事情节,根据人物的动作和心情,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清楚地讲故事。出示图片:看图讲故事。” 引导学生运用词语和图片讲述故事,给予指导和评价。
【学生活动】 1. 参与讨论,思考并判断每个观点,发表自己的看法,倾听老师的总结,加深对故事的理解。 2. 尝试用上提供的词语,结合图片,按照事情发展顺序讲述故事,接受老师的指导和评价,提高讲故事的能力。
【设计意图】通过讨论问题,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故事蕴含的道理,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通过讲故事,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和逻辑思维能力。
环节四:归纳总结,拓展延伸
【教师活动】 1. 引导感悟提升:“生活中我们也会像小马一样遇到很多难题,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引导学生总结,在学生回答后强调:“动脑筋,想办法,不要只听信他人,自己要敢于尝试、勇于实践。” 2. 进行结构梳理:“对课文进行结构梳理,帮助学生清晰地理解故事的脉络。” 3. 进行拓展延伸:“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赏析:这两句诗的意思是从书本上得来的知识,毕竟是不够完善的。如果想要深入理解其中的道理,必须要亲自实践才行。” 讲解诗句,加深学生对故事道理的理解。 4. 布置课堂练习:“教师总结:这节课大家的收获可真不小呀。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我们会遇到很多意想不到的困难,老师希望你们能做一个勇敢的、爱动脑筋的孩子,因为只有这样,你们才能够真正地成长。”
【学生活动】 1. 思考并回答问题,总结面对难题的做法,接受老师的指导,强化对道理的理解。 2. 参与结构梳理,理解故事脉络。 3. 学习诗句,理解其含义,加深对实践重要性的认识。 4. 认真完成课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设计意图】 通过感悟提升、结构梳理、拓展延伸和课堂练习,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故事的意义,将故事与生活、知识相联系,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环节五: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教师活动】 1. 课堂小结:“今天这节课,我们深入学习了《小马过河》的故事,知道了小马在过河过程中遇到了很多困难,但最后通过自己的尝试成功过了河。我们还明白了遇到问题要动脑筋、敢于尝试的道理。希望大家在生活中也能像小马一样,勇敢面对困难。” 2. 布置作业:“课后请大家把《小马过河》的故事讲给家人听,和他们分享你学到的道理;找一找生活中因为尝试而成功的事例,下节课和同学们交流。”
【学生活动】 1. 认真倾听老师的小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明确课后任务。 2. 课后认真完成作业,讲述故事与家人分享,观察生活并寻找相关事例。
【设计意图】课堂小结帮助学生梳理知识,强化学习效果;布置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将课堂学习延伸到课后,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和观察生活的能力。
板书设计
14 小马过河
老牛 —— 水浅(高大)
松鼠 —— 水深(矮小)
妈妈 —— 试一试
小马 —— 不深不浅(动脑筋 亲自实践)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通过复习导入,学生能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在深入学习课文环节,学生积极参与朗读、讨论,对小马过河的过程和故事蕴含的道理理解较好,能够结合生活实际发表自己的看法。在讲故事和拓展延伸部分,学生的积极性较高,语言表达和思维能力得到了锻炼。 不足之处:在引导学生理解 “光听别人说,自己不动脑筋,不去试试,是不行的” 这句话时,部分学生理解不够深入,可能是引导方式不够生动,没有充分结合学生的生活经历。在组织学生讲故事时,个别学生语言表达不够流畅,可能是缺乏足够的练习和指导。在时间把控上不够精准,导致课堂练习有些仓促,对学生作业的指导不够细致。 改进措施:在今后的教学中,对于较难理解的语句,采用更生动的方式,如创设生活情境、分享实际案例等,帮助学生理解。在讲故事训练方面,增加练习时间,提供更多的示范和针对性指导,还可以组织小组内互相评价和修改,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合理安排教学时间,为课堂练习和作业指导留出充足时间,加强对学生作业的细致指导,提高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