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课题 15 古诗二首 课时 2
内容 分析 本课有两首古诗,宋代诗人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和唐代诗人杜甫的《绝句》。两位作者都着意于对色彩的描绘,并用对仗工整的诗句勾画出美好的画面,令人赏心悦目。 关注古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是诗人早晨出门送别友人时即景起兴而作。作者以满湖的荷花荷叶为写作对象,先发感叹,再写实景,抒发了诗人对西湖美景的赞美之情。 《绝句》是杜甫在成都浣花溪草堂闲居时,在听闻平定“安史之乱”后,心情愉快所作。诗人以朴实自然的语句,一句一景,动静结合,描绘了一幅无限生动的春景图。 关注生字:本课需要书写的生字五个上下结构,三个左右结构,可以根据字的结构进行归类学习,整体识记。其中 “莲”是上下结构,要重点强调,“含”和“岭”可比较识记,有点和无点,要提醒学生细心分辨清楚。
素养 目标 文化自信:培养学生对祖国优秀文化、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语言运用:能初步了解诗句的意思,说出诗句描绘的画面。 思维能力:提取主要信息,了解课文内容。 审美创造: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感受祖国的壮美河山。
思政 元素 通过学习古诗,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引导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同时教育学生珍惜自然环境,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
重点 认识“晓、慈”等11个生字,读准多音字“行”,会写“湖、莲”等8个字。
难点 能初步了解诗句的意思,说出诗句描绘的画面。
课前 准备 学生:完成预习卡。 老师: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
课时 目标 1.会认5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重点) 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并背诵。 3.理解诗意,说出诗句描绘的画面,想象六月西湖独特的美景。(难点)
环节一:图片导入
【教师活动】 1. 出示荷花图片:“欣赏一下,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引导学生观察并回答。 2. 提问引导回忆:“你学过哪些和荷花有关的诗?” 倾听学生回答后小结:“正所谓‘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历来就被人们称为‘人间天堂’,而杭州最著名的景点就是西湖,六月的西湖是什么样子的呢?荷花都开了吗?今天我们就一起去欣赏杭州西湖的美景吧!”(板书课题《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学生活动】 1. 观察图片,说出看到的是荷花。 2. 回忆并自由回答学过的和荷花有关的诗;对西湖六月的景色产生好奇,期待学习新课。
【设计意图】通过图片和问题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知识储备,自然引出课题。
环节二:揭诗题,知作者
【教师活动】 1. 出示诗题:“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引导朗读:“指名读、齐读。教师注意指导‘晓、慈’的读音及诗题的停顿。” 纠正学生读音和停顿错误。 2. 解释诗题中的字词:“相机解释‘晓’‘净慈寺’和‘林子方’。预设 1:‘晓’是早晨的意思。我们之前学过‘春晓’,‘春晓’的‘晓’就是指早晨。预设 2:‘净慈寺’是西湖岸边的一座寺院。预设 3:‘林子方’是诗人的朋友。” 帮助学生理解诗题意思:“早上,从净慈寺出门去送别好朋友林子方。” 3. 介绍作者杨万里:“同学们对于作者杨万里有哪些了解呢?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他。杨万里:(1127 - 1206) 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 (今江西吉水) 人。南宋著名文学家,爱国诗人。‘南宋四大家’之一。杨万里一生作诗两万多首,传世作品有四千二百首,被誉为‘一代诗宗’。代表作品:著有《小池》《插秧歌》等。”
【学生活动】 1. 参与诗题朗读,读准字音,注意停顿。 2. 倾听老师对诗题字词的解释,理解诗题含义。 3. 了解作者杨万里的基本信息和文学成就,对作者产生兴趣。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理解诗题,了解作者,为理解古诗内容和体会诗人情感做铺垫。
环节三:初读古诗,识记生字
【教师活动】 1. 指导朗读古诗: (1) 布置任务:“朗读古诗,一边读一边圈画出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读准确。” 巡视指导学生朗读。 (2) 组织同桌互读:“同桌互读,检查指正。” 观察学生互读情况,给予指导。 2. 指导学习生字: (1) 出示 5 个生字:“出示 5 个生字,学生自由读。” 观察学生认读情况。 (2) 强调字音:“师指导‘慈’是平舌音,‘竟’和‘映’是后鼻音。” 纠正学生读音。 (3) 引导交流识字方法:“交流识字方法。” 在学生交流后总结比较识记、组词识记等方法,如比较识记:平舌音 “慈” 和翘舌音 “池” 进行比较;“竟” 和 “境” 偏旁的区别;组词识记:春晓、净慈寺、毕竟、映山红 。 (4) 组织生字游戏:“生字游戏:去看荷花朵朵开。老师展示带有生字的荷花卡片,学生认读,读对一朵‘荷花’就‘盛开’一朵。” 通过游戏巩固识字效果。 3. 指导再读古诗: (1) 示范朗读:“听老师朗读,指名读,指导古诗要读得字正腔圆、抑扬顿挫、有节奏感。” 示范朗读,引导学生感受古诗节奏。 (2) 组织分组比赛读:“分组比赛读,读出诗的韵味。” 激发学生朗读兴趣,提高朗读水平。
【学生活动】 1. 朗读古诗,圈画生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 与同桌互读,互相检查并纠正读音。 3. 自由认读生字,学习生字读音;参与识字方法交流,学习并运用方法记忆生字;积极参与生字游戏,在游戏中巩固生字学习。 4. 倾听老师朗读,模仿朗读,参与分组比赛读,感受古诗的节奏和韵味。
【设计意图】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和识字活动,帮助学生读准字音,认识生字,初步感知古诗内容,培养学生的自主识字能力和朗读能力。
环节四:品析诗句,想象意境
【教师活动】 1. 出示诗句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1) 引导理解字词:“理解‘毕竟’‘西湖’‘四时’的意思。” 引导学生结合注释或生活经验理解。 (2) 提问引导思考:“这两句诗告诉了我们什么信息?” 引导学生从诗句中提取地点和时间信息。 (3) 讲解诗意:“理解诗意:到底是六月的西湖,风光不与其他时节相同。” 帮助学生理解诗句含义。 (4) 引导体会情感:“从‘毕竟’‘不与’你体会到了什么?” 引导学生体会诗人情感,在学生回答后总结:“体会到了诗人对西湖六月风光的喜爱、赞美之情。” (5) 指导朗读:“指名读,指导学生读出赞叹的语气。” 示范朗读,引导学生模仿。 2. 出示诗句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1) 引导理解字词:“理解‘接天’‘无穷碧’‘映日’‘别样红’的意思。” 帮助学生理解词语描绘的画面。 (2) 提问引导思考:“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 引导学生找出诗句中的景物。 (3) 引导想象画面:“诗人见到的是怎样特别的莲叶和怎样特别的荷花呢?” 引导学生从诗句中感受莲叶和荷花的特点。 (4) 引导描述画面:“读诗句,说说你看到了什么样的画面。” 在学生回答后总结:“满湖的莲叶清新碧绿,一望无垠,一直铺到水天相接的远方,荷花在朝阳的映衬下显得更加红艳。”
(5) 组织讨论交流:“这两句是写景还是议论?说说你对这两句诗的理解。” 引导学生讨论,在学生回答后总结:“写景。万顷碧绿的莲叶,无穷无尽,一直连接到天边。在朝阳映照下的荷花越发显得红艳。” 3. 指导朗读背诵: (1) 朗读指导:“前两句要读出赞叹的语气,加点字要读得稍重。后两句要读得激昂一些,加点字重读,‘红’字要适当拖长渐弱。” 示范朗读,强调朗读要点。 (2) 引导想象背诵:“看着这样一幅图,想象你是诗人杨万里,来尽情地赞颂一下这六月的西湖吧!” 引导学生借助想象背诵古诗。 (3) 组织背诵:“尝试背诵全诗。” 检查学生背诵情况,给予鼓励和指导。
【学生活动】 1. 学习诗句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1) 思考并理解字词意思,参与交流分享。 (2) 思考并回答问题,提取诗句信息。 (3) 理解诗意,体会诗句含义。 (4) 思考并回答问题,体会诗人情感。 (5) 模仿老师朗读,读出赞叹语气。 2. 学习诗句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1) 理解字词意思,感受画面。 (2) 思考并回答问题,找出诗中景物。 (3) 想象莲叶和荷花的特点,感受景色之美。 (4) 思考并描述画面,倾听老师总结,完善自己的想象。 (5) 参与讨论交流,发表自己的观点,理解诗句的描写手法。 3. 参与朗读背诵: (1) 倾听朗读指导,模仿朗读,注意语气和重音。 (2) 借助想象,尝试背诵古诗。 (3) 背诵古诗,接受老师检查和指导。
【设计意图】通过品析诗句、想象画面、讨论交流和朗读背诵等活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古诗内容,体会诗人情感,感受古诗的意境美,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审美能力。
环节五:书写指导
【教师活动】 1. 出示生字:“湖、莲、穷、荷”,引导观察:“出示生字课件,指导学生观察生字结构及书写顺序。” 引导学生分析字形结构。 2. 组织组词训练:“进行口头组词训练,加强记忆。” 引导学生组词,丰富词汇量。 3. 指导书写: 湖:注意三部分的占位,“氵”位置偏左,“古”字瘦长,在三部分中位置最高,“月”要窄,竖撇在竖中线右侧,和“古”有穿插关系。 莲:“连”先写“车”,后写“辶”,“辶”的收笔与“车”的短横平齐,捺要写得舒展,托住上面的“车”。 穷:穴宝盖起笔的点写在竖中线上,第五笔是点不是捺。“力”撇的起笔在竖中线上,要稍穿插进穴宝盖中。 荷:“荷”右边的“”可,“口”要小,竖钩的起笔处不要写在横的末端。 4. 巡视指导:“学生描红,教师巡视指导。” 观察学生书写情况,及时纠正错误。
【学生活动】 1. 观察生字,了解字形结构和书写顺序。 2. 参与组词训练,积累词汇。 3. 观察老师示范书写,跟随老师书空练习,掌握每个生字的书写要点。 4. 进行描红练习,注意书写规范,接受老师的巡视指导,及时纠正错误。
【设计意图】指导学生正确书写生字,培养良好的书写习惯,让学生掌握生字的字形结构和书写技巧。
环节六:课堂小结,拓展延伸
【教师活动】 1. 总结古诗内容:“《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这首诗通过对六月西湖景色的描写,抒发了诗人对西湖美景的赞美。” 帮助学生梳理古诗内容。 2. 引导感悟提升:“读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陶醉于西湖的美景之中,让我们心生感悟。西湖的美并不空洞,它是自然景观与传统文化的完美结合,是大自然与人类和谐发展的结晶。” 引导学生体会古诗的内涵和价值。 3. 进行拓展延伸:“西湖是世界闻名的风景旅游胜地,你去过西湖的哪些景点呢?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去欣赏西湖的美吧!”(出示西湖图片)引导学生分享经历,欣赏西湖美景。 4. 布置随堂练习:“完成相关随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学生活动】 1. 倾听老师总结,回顾古诗内容,加深理解。 2. 思考老师的感悟,体会西湖的美和古诗的内涵。 3. 分享自己去过的西湖景点,欣赏西湖图片,感受西湖之美。 4. 完成随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设计意图】通过课堂小结、感悟提升、拓展延伸和随堂练习,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加深对古诗的理解,培养学生对大自然和传统文化的热爱,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板书设计
15 古诗二首(第一课时)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杨万里
生字:湖、莲、穷、荷(书写要点)
诗句:毕竟西湖六月中……(地点、时间、情感)
接天莲叶无穷碧……(景物、画面)
情感:赞美西湖美景
教学反思
教学过程设计
第二课时
课时 目标 1.会认6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掌握多音字“行”。(重点)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绝句》,并背诵下来。 3.能初步了解《绝句》中诗句的意思,说出诗句描绘的画面。(难点)
环节一:复习导入,了解作者
【教师活动】 1. 组织小组比赛:“小组比赛,背诵《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观察各小组背诵情况,给予评价和鼓励。 2. 展示图片并提问:“欣赏图片,说说图片中描绘的是什么季节?你看到了什么?” 引导学生观察并回答。(描绘的是春天,我看到柳树抽出嫩芽,柳条迎风飘荡,两只黄鹂正在天空中自由地飞翔。) 3. 过渡引入新课:“上节课我们和诗人杨万里一起欣赏了六月西湖的美景,这节课我们再一起来学习‘诗圣’杜甫写的一首《绝句》,走进古诗的世界,去感受古诗中如画的春天美景吧!”(板书课题:绝句) 4. 讲解 “绝句” 概念:“理解‘绝句’:四句一首,短小精悍。按照每句字数可分为五言绝句、六言绝句和七言绝句。” 帮助学生了解诗歌体裁。 5. 介绍作者杜甫:“下面我们来认识一下本诗的作者:杜甫。杜甫:(712 - 770) 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代表作品:《春望》《登高》《望岳》《江南逢李龟年》等。”
【学生活动】 1. 参与小组比赛,背诵古诗,展示学习成果。 2. 观察图片,思考并回答问题,描述图片中的春天景色。 3. 对学习杜甫的《绝句》产生期待,跟随老师的引导进入新课学习。 4. 了解 “绝句” 的概念,丰富诗歌知识储备。 5. 了解作者杜甫的基本信息和文学成就,为理解古诗做铺垫。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旧知、图片导入和介绍作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知识储备,为学习《绝句》奠定基础。
环节二:初读古诗,识记生字
【教师活动】 1. 指导朗读古诗: (1) 布置任务:“朗读古诗,一边读一边圈画出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读准确。” 巡视指导学生朗读。 (2) 组织同桌互读:“同桌互读,检查指正。” 观察学生互读情况,给予指导。 2. 指导学习生字: (1) 出示 7 个生字:“出示 7 个生字,学生自由读。” 观察学生认读情况。 (2) 强调字音:“师指导注意后鼻音‘鸣’‘行’和‘岭’。” 纠正学生读音。 (3) 讲解多音字 “行”:“这个多音字要根据字义来定音,在本课中读‘háng’,是‘行列’的意思,可组词‘单行’‘银行’;‘xíng’这个音可以组词‘行走’‘不行’。” 结合语境帮助学生理解多音字。 (4) 引导交流识字方法:“交流识字方法。” 在学生交流后总结比较识记、偏旁识记等方法,如比较识记:边音 “鹂” 和鼻音 “泥” 进行比较;“泊” 和 “拍” 偏旁的区别;偏旁识记:“黄鹂” 是一种鸟;“鸣叫” 指鸟的叫声,由此我们发现鸟字旁的字都与鸟有关,看到偏旁可以想到字义。 3. 指导再读古诗: (1) 示范朗读:“听老师朗读,指名读,指导古诗要读得字正腔圆、抑扬顿挫、有节奏感。” 示范朗读,引导学生感受古诗节奏。 (2) 组织分组比赛读:“分组比赛读,读出诗的韵味。” 激发学生朗读兴趣,提高朗读水平。
【学生活动】 1. 朗读古诗,圈画生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 与同桌互读,互相检查并纠正读音。 3. 自由认读生字,学习生字读音;学习多音字 “行”,理解不同读音的含义并组词;参与识字方法交流,学习并运用方法记忆生字。 4. 倾听老师朗读,模仿朗读,参与分组比赛读,感受古诗的节奏和韵味。
【设计意图】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和识字活动,帮助学生读准字音,认识生字,初步感知古诗内容,培养学生的自主识字能力和朗读能力。
环节三:想象画面,理解诗意
【教师活动】 1. 引导理解第一二句诗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1) 提问引导找景物:“找出诗中描写的景物。” 引导学生从诗句中提取信息。 (2) 解释字词:“‘鸣’是什么意思?‘上’是什么意思?这两个字写出了动态美。” 帮助学生理解字词含义和作用。 (3) 引导找颜色字:“找到句中描写颜色的字。这些字写出了色彩美。” 引导学生感受诗句的色彩美。 (4) 引导想象画面:“黄鹂在干什么?白鹭在干什么?”(出示对应图片)引导学生发挥想象,描述画面。 (5) 结合插图引导理解:“结合插图,说说你看到了什么样的画面。” 帮助学生理解诗意:“两只黄鹂在翠绿的柳树上欢快地歌唱,一行白鹭飞向高远的蓝天。” 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心情。 2. 引导理解第三四句诗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1) 解释字词:“‘西岭’是什么意思?‘东吴’指什么?‘泊’是什么意思?‘万里船’指什么?” 帮助学生理解诗句中的地理名词和动词。 (2) 引导观察插图:“观察插图,看看诗人是在哪里看风景,看到的是什么。” 引导学生结合诗句和插图理解诗人的视角。 (3) 组织讨论交流:“‘千秋’和‘万 里’是整整一千年和一万里吗?” 引导学生理解夸张修辞手法,在学生回答后追问:“你还学过这样的诗句吗?” 引导学生回忆学过的运用夸张手法的诗句。 (4) 结合插图引导描述画面:“结合插图,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诗的画面。” 帮助学生理解诗意:“透过窗户看见西岭终年不化的积雪,门外江面上停泊着即将驶往东吴的客船。” 3. 指导朗读背诵: (1) 朗读指导:“‘两个黄鹂’和‘翠’要读得亮而脆,‘上’的语调要上扬。‘千秋’要读得舒缓有力,‘万里船’要读得慢而稳。整首诗要带着愉悦轻松的感情朗读。” 示范朗读,强调朗读要点。 (2) 组织背诵:“尝试背诵全诗。” 检查学生背诵情况,给予鼓励和指导。
【学生活动】 1. 学习第一二句诗: (1) 思考并找出诗中描写的景物,回答问题。 (2) 理解 “鸣”“上” 的意思,感受动态美。 (3) 找出描写颜色的字,体会色彩美。 (4) 观察图片,发挥想象,描述黄鹂和白鹭的活动。 (5) 结合插图,描述画面,理解诗意,体会诗人心情。 2. 学习第三四句诗: (1) 理解诗句中字词的意思,学习地理名词和动词。 (2) 观察插图,思考并回答问题,理解诗人的视角。 (3) 参与讨论交流,理解夸张修辞手法,回忆学过的相关诗句。 (4) 结合插图,描述画面,理解诗意。 3. 参与朗读背诵: (1) 倾听朗读指导,模仿朗读,注意语气、语调。 (2) 尝试背诵古诗,接受老师检查和指导。
【设计意图】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学生理解诗句、想象画面、体会情感,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想象力和审美能力,让学生感受古诗的魅力。
环节四:指导书写
【教师活动】 1. 引导观察生字:“书写‘绝、含、岭、吴’4 个字。引导学生从字形、结构等方面进行观察。学生找出自认为难写的字,并提醒大家书写时需要注意的地方。” 引导学生自主观察和发现。 2. 示范书写并强调要点:“教师范写,边写边强调需要注意的地方。绝:第四笔起笔要比‘纟’起笔高……” 示范每个生字的书写,详细讲解笔画顺序和书写要点。 3. 巡视指导与评价:“学生书写,教师巡视指导。组织学生进行相互评价。” 观察学生书写情况,及时纠正错误,引导学生互相学习。
【学生活动】 1. 观察生字,分析字形结构,找出难写的字并分享书写注意事项。 2. 观察老师示范书写,跟随老师书空练习,掌握每个生字的书写要点。 3. 进行书写练习,接受老师巡视指导,参与相互评价,学习他人优点。
【设计意图】指导学生正确书写生字,培养良好的书写习惯,提高学生的书写能力。
环节五:课堂小结,拓展延伸
【教师活动】 1. 总结古诗内容:“《绝句》勾画出一幅色彩明丽、清新开阔的春景,表达了诗人愉悦的心情。” 帮助学生梳理古诗内容和情感。 2. 引导感悟提升:“读杜甫的《绝句》,我们感悟到春天的色彩明丽,景色迷人。其实,无论是杨万里的以景寄情,还是杜甫对草堂周围景色的描绘,都在启示我们,只要留心观察事物,发挥想象,就能写出好的习作来。” 引导学生总结学习收获,提升写作意识。 3. 进行拓展延伸:“东吴:古地域名,相当于现在江苏南部、浙江、安徽南部地区。三吴之一。古代有东吴,中吴,西吴之称,东吴指苏州。毛泽东有诗‘云横九派浮黄鹤,浪下三吴起白烟’。” 拓展学生的文化知识。 4. 布置随堂练习:“完成相关随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学生活动】 1. 倾听老师总结,回顾古诗内容和情感,加深理解。 2. 思考老师的感悟,总结学习收获,明确观察和想象对写作的重要性。 3. 了解 “东吴” 的相关知识,拓展文化视野。 4. 完成随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设计意图】通过课堂小结、感悟提升、拓展延伸和随堂练习,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升综合素养,培养学生对文学和文化的兴趣。
环节六:布置作业
【教师活动】 “课后请大家认真书写今天学习的 4 个生字,每个字写 5 遍;背诵并默写《绝句》;收集一首描写春天的古诗,下节课和同学们分享。”
【学生活动】 课后认真完成作业,书写生字,背诵默写古诗,收集古诗并准备分享。
【设计意图】布置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将课堂学习延伸到课后,培养学习习惯和自主学习能力。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通过复习导入和多种识字教学活动,学生对生字的掌握较好,学习积极性较高。在理解诗意和想象画面环节,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对古诗内容有了较好的理解,也能初步感受春天美景和诗人情感。在朗读背诵和书写指导方面,学生通过练习取得了一定的进步。 不足之处:在引导学生理解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中夸张修辞手法时,部分学生理解不够透彻,可能是引导方式不够生动,没有充分结合生活实例。在组织分组比赛读时,个别学生参与度不高,可能是评价方式不够全面,缺乏对个体的关注。在时间把控上不够精准,导致课堂小结有些仓促,对学生作业的指导不够细致。 改进措施:在今后的教学中,对于较难理解的修辞手法,采用更生动的引导方式,如对比现实场景、展示夸张手法的艺术作品等,结合生活实际帮助学生理解。优化分组比赛读的评价方式,不仅关注小组整体表现,还注重个体的参与和进步,加强对个体的鼓励和指导,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合理安排教学时间,为课堂小结和作业指导留出充足时间,详细说明作业要求,加强对学生作业的细致指导,提高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