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课题 16 雷雨 课时 2
内容 分析 《雷雨》是一篇描写夏季时节雷雨景象的优美短文。本课教学重点在于引导学生提取主要信息,能用自己的话说出雷雨前、雷雨中和雷雨后景色的变化。 关注课文:第一至三自然段写雷雨前的景象。引导学生抓住景物特点理解内容,重点关注“压”“垂”两个词语,通过做动作、看图片、联系生活等方法,体会它们运用的好处。引导学生想象画面朗读,读好关键词。 第四至六自然段再现了雷雨中的景象。先让学生找出景物,再引导体会雨的变化。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运用“越来越……”说说雷雨中景象的变化。结合图片,入情入境地读。 第七至八自然段写雷雨过后的清新世界。让学生找出景物,重点体会雨过天晴的变化,以及给人带来的清新、愉悦的感受,并通过朗读表现出来。引导学生体会“挂”“坐”两个词语的妙用。 关注生字:本课需要书写的9个字,可以按结构分为4类:独体字、上下结构、左右结构和半包围结构,可让学生分类观察,发现特点,整体识记。其中“黑”笔画较多,要重点指导笔顺,“垂”笔顺易错,要多强调练习,“迎”要重点指导“卬”的左部分,不能多加一点或一撇。 关注词语:雷雨、乌云、闪电、雷声、房子、窗户、清新。借助图片读词语“雷雨、乌云、闪电、雷声、房子、窗户”,随文识记巩固“雷声、清新。”
素养 目标 文化自信:体会景物的变化,感受大自然的美好。 语言运用:引导学生提取主要信息,能用自己的话说出景色的变化。 思维能力:引导学生想象画面朗读,读好关键词。 审美创造:体会雨过天晴的变化,以及给人带来的清新、愉悦的感受。
思政 元素 通过学习课文,培养学生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力和探索欲,引导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神奇与魅力,激发学生热爱自然、亲近自然的情感。
重点 认识“压、蝉”等6个生字,会写“雷、乌”等9个字,会写“雷雨、乌云”等8个词语。
难点 能用自己的话说出雷雨前、雷雨中和雷雨后景色的变化。
课前 准备 学生:完成预习卡。 老师: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
课时 目标 1.认识“压、蝉、垂、哗、户、扑”6个生字,会写“乌、垂、户、压、迎”5个字。会写词语“乌云、窗户、迎面”。 2.正确朗读课文,借助关键词句,了解课文内容,能说说雷雨前的景象。 3.能在语境中体会“压、垂”等词语运用的好处,并练习运用。
环节一:猜谜导入
【教师活动】 1. 出示谜语:“今天老师为同学们带来一则谜语,看谁能够猜出谜底。有位老兄脾气大,最爱发怒就是他,发起怒来大声吼,伴着成串泪珠下。” 引导学生思考并猜测谜底。 2. 引导交流与引入:“夏天的午后,常常会出现雷雨现象。同学们见过雷雨吗?你见过的雷雨是什么样的呢?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雷雨》这篇课文。”(板书课题)
【学生活动】 1. 思考谜语内容,积极猜测谜底为雷雨。 2. 回忆自己见过的雷雨,分享相关经历,对课文内容产生好奇,期待学习课文。
【设计意图】通过猜谜激发学生兴趣,自然引出课题,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学习课文营造良好氛围。
环节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教师活动】 1. 布置初读任务: (1) “听朗读,然后自己试着读一读,边读边圈画出生字词。” 播放课文朗读音频,巡视指导学生初读。 (2) 强调朗读要求:“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标上自然段序号。” 2. 指导学习字词: (1) 组织同桌合作:“同桌合作认读生字,教师正音。” 观察学生合作认读情况,及时纠正错误读音。 (2) 强调字音:“教师指导:读准翘舌音‘垂、蝉’。” 示范发音,让学生跟读。 (3) 引导交流识字方法:“交流识字方法。” 在学生交流后总结熟字比较、加一加、组词识记等方法,如熟字比较:庄 - 压;加一加:虫 + 单 = 蝉 ,扌 + 卜 = 扑,口 + 华 = 哗;组词识记:户:窗户 家家户户;垂:下垂 垂直 。 (4) 组织识字游戏:“识字游戏:这些‘小雨滴’你都认识吗?老师展示带有生字的‘小雨滴’卡片,学生认读,读对一个‘小雨滴’就‘掉落’到相应位置。” 通过游戏巩固识字效果。 3. 引导再次朗读:“现在我们把这些字送回课文里,再来读一遍课文,相信大家能读得流畅又好听。要大声读,开始吧。” 巡视指导学生朗读。
【学生活动】 1. 听朗读,跟读课文,圈画出生字词,努力读准字音,标自然段序号。 2. 与同桌合作认读生字,认真倾听老师正音,跟读生字。 3. 学习识字方法,运用方法记忆生字;积极参与识字游戏,在游戏中巩固生字学习。 4. 带着生字再次朗读课文,提高朗读流畅度。
【设计意图】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和识字活动,帮助学生掌握生字的读音和字形,提高识字能力,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
环节三:默读课文,梳理脉络
【教师活动】 1. 引导整体感知: (1) 布置默读任务:“读课文,分清课文层次,并概括每层大意。” 引导学生默读思考。 (2) 引导梳理顺序:“本文作者描写的顺序是什么?” 在学生回答后总结:“按雨前 - 雨中 - 雨后的时间顺序写的。” 2. 引导再读并分析雷雨前景象:“朗读 1 - 3 自然段,圈一圈作者写了哪些景物,说说雷雨前这些景物是什么样的呢?” 在学生回答后,逐一分析各自然段: (1) 出示第 1 自然段:“满天的乌云,黑沉沉地压下来。树上的叶子一动不动,蝉一声也不出。” ① 结合图片讲解:“‘压’字写出了乌云的低沉厚重。结合图片引导学生理解这种让人害怕、窒息的感觉。” 展示乌云压顶的图片,帮助学生直观感受。 ② 组织表演:“演一演:演一演‘压’的动作,体会黑云压下来的感觉。” 引导学生通过动作感受。 ③ 引导体会情感:“抬头看见厚厚的乌云重重地压下来,你有什么感觉?” 在学生回答后总结。 ④ 分析句子:“‘树上的叶子一动不动,蝉一声也不出’。前一句强调了没有一丝风,后一句强调了安静的状态,表现出天气很闷热。” 帮助学生理解句子含义。 ⑤ 指导朗读:“指导学生带着感受朗读这句话。” 示范朗读,引导学生模仿。 (2) 出示第 2 自然段:“忽然一阵大风,吹得树枝乱摆。一只蜘蛛从网上垂下来,逃走了。” ① 分析词语:“‘忽然’说明风来得很急;‘乱摆’说明风很大。” 引导学生理解词语含义。 ② 分析动作描写:“‘垂’和‘逃’是动作描写,说明蜘蛛很害怕,赶快逃跑。” 帮助学生体会作者用词的精妙。 ③ 组织思考与讨论:“思考:把‘垂’换成‘落’或‘掉’,好不好?” 在学生回答后总结:“不好,蜘蛛垂下来的时候被一根蛛丝连着,所以用‘垂’更准确。” ④ 拓展练习:“课内拓展:看图想一想:哪些用‘垂’,哪些用‘落’?(详见 PPT)” 展示相关图片,引导学生练习。 ⑤ 组织讨论交流:“讨论交流:要下雨了,其他小动物在干什么呢?” 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思考。 (3) 出示第 3 自然段:“闪电越来越亮,雷声越来越响。” ① 分析变化:“‘越来越亮、越来越响’说明闪电、雷声在不断变化。” 引导学生体会景象变化。 ② 拓展练习:“课内拓展:谁会照样子说一说?(详见 PPT)” 引导学生进行语言训练。 3. 引导思考与交流:“读完第 1 - 3 自然段后,说说你想到了什么情景,有怎样的感受?” 在学生回答后总结:“电闪雷鸣,闷热的气压终于缓解了些,接着会发生什么,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学生活动】 1. 默读课文,思考并划分层次,概括每层大意,了解文章写作顺序。 2. 朗读 1 - 3 自然段,圈画景物,分析雷雨前景物特点: (1) 学习第 1 自然段:观察图片,理解 “压” 字含义,表演动作感受氛围,分享感受;理解句子含义,有感情地朗读。 (2) 学习第 2 自然段:理解 “忽然”“乱摆” 的意思;体会 “垂”“逃” 的动作描写;思考并讨论 “垂” 与 “落”“掉” 的区别,参与拓展练习;讨论交流其他小动物在雷雨前的表现。 (3) 学习第 3 自然段:理解闪电和雷声的变化,参与拓展练习。 3. 思考并分享读完前 3 自然段的感受和想到的情景,对后续内容充满期待。
【设计意图】通过默读、朗读、分析、讨论等活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雷雨前的景象,体会作者的描写方法和用词的精妙,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环节四:书写指导
【教师活动】 1. 出示生字:“出示‘乌、垂、户、压、迎’5 个生字。” 引导学生认读。 2. 引导观察分类:“仔细观察,按结构分类。” 引导学生分析字形结构,在学生回答后总结:“独体字:乌、垂、户(注意‘乌’和‘鸟’的区别。)半包围结构:压、迎(‘压’先外后里;‘迎’先里后外。)” 3. 组织小组讨论:“学生组内讨论这些字的书写方法,以及在书写时的注意事项。” 巡视各小组讨论情况,给予指导。 4. 重点讲解书写要点: 乌:第三笔竖折折钩的横段较宽,写在横中线下方。最后一笔横稍长。 垂:独体字。整个字形中间宽,上下两头窄,横画之间的距离要均等。 户:第一笔点在竖中线上,“尸”撇要长。 压:厂字头的横不要过长。写“土”时注意下横长于上横,也要长于厂字头的横,最后一点写在长横上,不能掉到外面。 迎:先写里面再写外面。“卬”左部分不能多加一点或一撇,左右部分要错开,左高右低。 5. 巡视指导:“学生临摹,教师巡视指导。” 观察学生书写情况,及时纠正错误。
【学生活动】 1. 认读生字,了解要书写的内容。 2. 观察生字,分析字形结构,参与分类。 3. 参与小组讨论,分享书写方法和注意事项,学习他人经验。 4. 观察老师示范书写,跟随老师书空练习,掌握每个生字的书写要点。 5. 进行临摹练习,注意书写规范,接受老师的巡视指导,及时纠正错误。
【设计意图】指导学生正确书写生字,培养良好的书写习惯,让学生掌握生字的字形结构和书写技巧。
环节五: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教师活动】 1. 课堂小结:“今天这节课,我们认识了生字朋友,初读了课文,还学习了雷雨前的景象。下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雷雨中、雷雨后的景象,感受雷雨的变化。” 2. 布置作业:“课后请大家认真书写今天学习的 5 个生字,每个字写 5 遍;把课文朗读给爸爸妈妈听,和他们分享你对雷雨前景象的了解;观察天气变化,记录一次你观察到的雷雨前的景象。”
【学生活动】 1. 认真倾听老师的小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明确下节课的学习方向。 2. 课后认真完成作业,书写生字,朗读课文与家人分享,观察并记录雷雨前的景象。
【设计意图】课堂小结帮助学生梳理知识,强化学习效果;布置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将课堂学习延伸到课后,培养学习习惯和观察生活的能力。
板书设计
16 雷雨(第一课时)
生字:乌、垂、户、压、迎(书写要点)
雷雨前:乌云(压)、叶子(不动)、蝉(不出声)……
(闷热、压抑)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通过猜谜导入和多种识字教学活动,学生对生字的掌握较好,学习积极性较高。在初读课文和梳理雷雨前景象环节,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对雷雨前的景象有了较深刻的理解,对重点字词的体会也较为到位。在书写指导方面,学生通过练习取得了一定的进步。 不足之处:在引导学生体会 “压” 字所传达的压抑感时,部分学生感受不够强烈,可能是引导方式不够多样化,没有充分结合学生的亲身体验。在组织小组讨论生字书写时,个别小组讨论不够有序,导致部分学生参与度不高,可能是小组活动组织不够细致,缺乏有效的引导和监督。在时间把控上不够精准,导致课堂小结有些仓促,对学生作业的指导不够细致。 改进措施:在今后的教学中,对于较难体会的情感和字词含义,采用更多样化的引导方式,如模拟雷雨前的环境、让学生分享类似的感受等,结合生活实际帮助学生理解。优化小组活动组织,明确小组分工,加强对小组讨论的引导和监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合理安排教学时间,为课堂小结和作业指导留出充足时间,详细说明作业要求,加强对学生作业的细致指导,提高教学效果。
教学过程设计
第二课时
课时 目标 1.巩固认识“压、蝉”等6个字,会写“雷、黑、新、扑”4个字。会写词语“雷雨、雷声、清新”。 2.能在语境中体会“挂、坐”等词语运用的好处。 3.在朗读中表达自己的感受。试着背诵课文。 4.能说说雷雨前、雷雨中和雷雨后景色的变化,以及自己见到的雨的情景。
环节一:复习导入
【教师活动】 1. 引导回顾:“根据词语提示,说一说雷雨前的景象。(乌云压顶、叶子、蝉、狂风大作、蜘蛛逃跑、电闪雷鸣)” 引导学生回忆并回答。 2. 引出新课:“上节课我们了解了雷雨前的景象,那雷雨中和雷雨后又分别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这节课,让我们再次走进《雷雨》,用心去品读,体会不同的场景。”
【学生活动】 1. 思考并回答雷雨前的景象,回顾上节课知识。 2. 对雷雨中和雷雨后的景象产生好奇,期待学习新课。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雷雨前的景象,巩固旧知,自然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环节二:理解感受雷雨中的景象
【教师活动】 1. 布置朗读任务:“朗读课文第 4 - 6 自然段,雷雨中写了哪些景物的变化?圈画出相关词语。” 巡视指导学生朗读和圈画。 2. 分析第 4 自然段: (1) 提问引导:“作者听到了什么声音?” 引导学生关注雨声。 (2) 讲解拟声词:“‘哗,哗,哗’是拟声词,表现了雨又大又急的情景。” 帮助学生理解拟声词的作用。 (3) 拓展拟声词:“说说还有哪些可以形容雨声的拟声词。” 鼓励学生自由发言。 (4) 指导朗读:“指名读,‘哗’重音可适当拖长。” 示范朗读,引导学生模仿。 3. 分析第 5 自然段: (1) 引导理解:“‘树啊,房子啊,都看不清了。’说明雨下得很大。” 引导学生从句子中体会雨的大小。 (2) 提问思考:“这样大的雨会下多久呢?” 引发学生思考。 4. 分析第 6 自然段: (1) 提问引导:“雨是突然变小的吗?” 引导学生关注雨变化的过程。 (2) 讲解变化:“‘渐渐地,渐渐地’写出了雷声和雨声由大到小、由急渐缓的变化过程。” 帮助学生理解词语表达的变化。 (3) 指导朗读:“你能读出雨变化的样子吗?指导朗读,两个‘渐渐地’用轻缓的语气,逐渐变慢呈现。” 示范朗读,指导学生朗读技巧。 5. 组织句式练习:“用‘越来越……’这样的句式说一说雷雨中的景色变化。” 引导学生运用句式描述景色变化。 6. 组织合作朗读与背诵:“男女生合作读,再次感受雷雨中,雨水、天空和身边景色的变化。并尝试背诵 4 - 6 自然段。” 引导学生通过合作朗读加深理解,尝试背诵。
【学生活动】 1. 朗读课文,圈画雷雨中景物变化的词语。 2. 学习第 4 自然段:思考并回答问题,理解拟声词的作用,分享形容雨声的拟声词,有感情地朗读。 3. 学习第 5 自然段:理解句子含义,思考雨持续的时间。 4. 学习第 6 自然段:思考并回答问题,理解雨变化的过程,练习朗读,感受雨的变化。 5. 运用 “越来越……” 句式描述景色变化,锻炼语言表达能力。 6. 参与男女生合作朗读,感受雷雨中的景色变化,尝试背诵相关段落。
【设计意图】通过朗读、分析、讨论和练习等活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雷雨中的景象,体会作者的描写手法,感受雨景的变化,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语言表达能力。
环节三:理解感受雷雨后的景象
【教师活动】 1. 布置朗读任务:“朗读课文第 7、8 自然段,课文描写了雷雨后的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什么变化?” 引导学生朗读并思考。 2. 分析第 7 自然段:“天亮起来了。打开窗户,清新的空气迎面扑来。” 引导学生感受雨后的氛围:“这些雨后景象带给你怎样的感受?” 引导学生分享感受。 3. 分析第 8 自然段:“雨停了。太阳出来了。一条彩虹挂在天空。蝉叫了。蜘蛛又坐在网上。池塘里水满了,青蛙也叫起来了。” (1) 讲解 “挂” 字:“一条彩虹挂在天空。①‘挂’字形象地表现了彩虹悬挂在天空中生动而立体的美。②引导想象:彩虹像什么一样挂在天空?” 引导学生想象彩虹的样子。 (2) 讲解 “坐” 字:“蜘蛛又坐在网上。①从‘坐’字体会到蜘蛛在雷雨后的悠闲自在。②对比雷雨前,想想蜘蛛此时的心情是怎样的?” 引导学生对比分析,体会蜘蛛的心情。讲解指导:引导与雷雨前这只蜘蛛 “垂下来,逃走了” 作对比,从而体会到 “坐” 字表现了这只蜘蛛此时的悠闲自在,指导读出蜘蛛此时的心情。 (3) 分析池塘和青蛙的描写:“池塘里水满了,青蛙也叫起来了。①从‘水满了’可以体会到雨下得很大。②从‘青蛙’‘叫’可以体会到青蛙高兴愉快的心情。” 引导学生理解句子含义。 4. 引导情感体验:“雷雨过后,空气清新、洁净,动物们轻松、愉快,到处充满了生机。请你想象一下,如果你就在这幅画里,你的心情是怎样的?带着这种心情来读一读 7、8 自然段。”
【学生活动】 1. 朗读课文,找出雷雨后的景物并分析其变化。 2. 学习第 7 自然段:分享雨后景象带来的感受。 3. 学习第 8 自然段:想象彩虹的样子,理解 “挂” 字的妙处;对比雷雨前蜘蛛的状态,体会 “坐” 字表现的蜘蛛心情,有感情地朗读;理解池塘和青蛙描写的含义。 4. 想象自己在雨后场景中的心情,带着情感朗读 7、8 自然段。
【设计意图】通过对雷雨后景象的细致分析和情感引导,让学生感受雷雨后的清新与生机,体会作者用词的精妙,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审美能力。
环节四:迁移表达,拓展提升
【教师活动】 1. 组织讨论交流:“讨论交流:借助关键词,说一说雷雨前、中、后景色的变化。雷雨前:乌云、叶子、蝉、大风、蜘蛛、闪电、雷声。雷雨中:雨、树、房子、雷声、雨声。雷雨后:天亮、空气、太阳、彩虹、蝉、蜘蛛、青蛙。可以用上文中的语言,也可以用自己的话,先和同桌说一说,再全班指名说。注意说通顺、说完整。” 巡视指导学生讨论交流。 2. 引导拓展描述:“课内拓展:说说你见过什么样的雨,当时是怎样的情景。(1) 毛毛雨、阵雨、雷雨、暴雨……(2) 方法指导:①根据时间变化来描写景物。②从雨的样子、雨的声音、雨中景物的变化、自己的感受等方面说出不同雨景的特点。” 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描述雨景。 3. 引导背诵课文:“试着背诵课文。” 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
【学生活动】 1. 参与讨论交流,借助关键词描述雷雨前、中、后的景色变化,倾听他人发言,完善自己的描述。 2. 思考并分享自己见过的雨景,运用方法指导进行描述,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3. 尝试背诵课文,巩固对课文的理解和记忆。
【设计意图】通过讨论交流和拓展描述,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和思维能力,引导学生将课文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通过背诵课文,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记忆。
环节五:指导书写
【教师活动】 1. 出示生字:“出示‘雷、黑、新、扑’4 个生字。” 引导学生认读。 2. 引导观察分类:“仔细观察,按结构分类。” 引导学生分析字形结构,在学生回答后总结:“上下结构:雷、黑(注意上下部分的宽窄。)左右结构:新、扑(注意宽窄、高矮。)” 3. 组织小组讨论:“学生组内讨论这些字的书写方法,以及在书写时的注意事项。” 巡视各小组讨论情况,给予指导。 4. 重点讲解书写要点: 雷:雨字头应稍宽一些,覆盖下半部分的“田”,雨字头的第二笔是点,第三笔是横钩。第四笔竖和第十二笔竖都在竖中线上。 黑:第六笔竖在竖中线上,第八笔横比第七笔横稍长一些,“灬”四点要均匀排列,外面两点稍长,中间两点稍短。 新:“亲”要写得瘦窄,第五笔横比第二笔横稍长,第九笔点要写得短小些;“斤”的第二笔撇穿插到第九笔点的下方,与第七笔竖钩下端齐平。 扑:左高右低,左右等宽。“卜”略低于“扌”,第四笔收笔比第二笔稍低。“卜”最后一点与竖是相触关系,不能交叉。 5. 巡视指导:“学生临摹,教师巡视指导。” 观察学生书写情况,及时纠正错误。
【学生活动】 1. 认读生字,了解要书写的内容。 2. 观察生字,分析字形结构,参与分类。 3. 参与小组讨论,分享书写方法和注意事项,学习他人经验。 4. 观察老师示范书写,跟随老师书空练习,掌握每个生字的书写要点。 5. 进行临摹练习,注意书写规范,接受老师的巡视指导,及时纠正错误。
【设计意图】指导学生正确书写生字,培养良好的书写习惯,让学生掌握生字的字形结构和书写技巧。
环节六:课文小结,拓展延伸
【教师活动】 1. 引导概括课文:“课文概括:课文按‘( )--( )--( )’的顺序,用简洁的语言,形象地描绘了夏日雷雨时的景象,展现了大自然的 ( )。” 引导学生回顾课文内容填空。 2. 引导感悟提升:“感悟提升:雨后的空气是如此的清新,雨后的树木是如此的翠绿,雨后的彩虹是如此的美丽。从这些变化中,我们想起了‘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这句话。是呀!在辽阔的天空中飞翔的雄鹰,必然是经历了难以忍受的痛苦,才锤炼出一对凌空飞翔的翅膀。我们的生活也是这样,只有经风雨才能见彩虹。” 引导学生体会生活哲理。 3. 拓展延伸:“与雨有关的谚语。久雨刮南风,天气将转晴。朝起红霞晚落雨,晚起红霞晒死鱼。天上钩钩云,地上雨淋淋。有雨山戴帽,无雨半山腰。” 讲解谚语,拓展学生知识。 4. 知识讲解:“知识锦囊:下雨天为什么会打雷?下雨天气,厚厚的云层在空中翻滚。由于气流的摩擦,云层带有正、负电荷,当两种电荷的云碰到一起就会发出闪电,并放出大量热,空气受热急剧膨胀,随之发生爆炸的轰鸣声,这就是雷鸣。” 讲解自然知识,满足学生好奇心。 5. 布置随堂练习:“完成相关随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学生活动】 1. 回顾课文内容,完成填空,总结课文主要内容。 2. 思考老师的感悟,体会生活哲理,树立积极的生活态度。 3. 学习与雨有关的谚语,拓展知识储备。 4. 了解下雨天打雷的原因,增长自然知识。 5. 完成随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设计意图】通过总结课文、感悟哲理、拓展知识和随堂练习,帮助学生巩固知识,提升综合素养,培养学生对自然现象的探索精神和积极的生活态度。
环节七:布置作业
课后请大家认真书写今天学习的 4 个生字,每个字写 5 遍;背诵课文;把自己描述的雨景写下来,和同学分享。
板书设计
16雷雨 雷雨 雨前 乌云→大风→闪电、雷声 雨中 越下越大→渐渐小了 雨后 太阳→彩虹→池塘水满了 认真观察 乐趣无穷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通过复习导入,学生能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在学习雷雨中、雷雨后景象的环节,学生积极参与朗读、讨论和想象,对景色变化和重点词语的理解较好,能够结合生活实际描述雨景,在书写指导和拓展延伸部分,学生也取得了一定的收获。 不足之处:在引导学生体会 “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 的生活哲理时,部分学生理解不够深刻,可能是引导方式不够生动,没有充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例。在组织小组讨论书写生字时,个别小组讨论效率不高,可能是小组活动组织不够有序,缺乏明确的分工和有效的监督。在时间把控上不够精准,导致课堂小结有些仓促,对学生作业的指导不够细致。 改进措施:在今后的教学中,对于较难理解的生活哲理,采用更生动有趣的引导方式,如讲述故事、展示相关图片或视频等,结合学生的生活经历帮助学生理解。优化小组活动组织,明确小组分工,加强对小组讨论的引导和监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讨论效率。合理安排教学时间,为课堂小结和作业指导留出充足时间,详细说明作业要求,加强对学生作业的细致指导,提高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