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教案)统编版语文二年级下册 课文5 语文园地六

文档属性

名称 (核心素养教案)统编版语文二年级下册 课文5 语文园地六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53.2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3-06 08:59:2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课题 语文园地六 课时 2
内容 分析 语文园地六共安排了6个板块的内容。 “识字加油站”编排了8个场所名称,分两组呈现,引导学生认识其中的“博、馆”等9个生字,学习利用场所名称识字。 “字词句运用”共有两个题目,第一题提供两组易错字,让学生通过发现易错规律,正确书写“含、迎”等容易多写或少写笔画的字,以及“荡、满”等结构易错的字。第二题引导学生联系语境,利用反义词猜猜词语的意思,继续培养学生联系上下文推测词语意思的能力。 “写话”引导学生针对奇妙的自然现象,提出不懂的问题,并把这些问题写下来。教材提供了示例,问题的角度和方式多样,启发学生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 “展示台”内容上与第五单元口语交际《图书借阅公约》承接,展示如何参与建立和 管理班级图书角,有喜欢读书的好习惯。 “日积月累”编排的是唐代诗人李绅的古诗《悯农(其一)》,要求学生熟读背诵。 “我爱阅读”编排的《最大的“书”》,通过地质勘探队员和川川的对话,将自然科学知识蕴于生动形象的讲述中,让学生通过自主阅读,感受川川的勤学好问,了解化石的形态和成因等相关知识,激发学生探究大自然的兴趣。
素养 目标 文化自信:了解化石的形态和成因等相关知识,激发学生探究大自然的兴趣。 语言运用:能运用学过的方法猜出词语的意思,并能说出理解词语的方法。 思维能力:培养学生联系上下文推测词语意思的能力。 审美创造:让学生参与建立和管理班级图书角,有喜欢读书的好习惯。
思政 元素 引导学生在生活中主动学习汉字文化,养成规范书写的好习惯,同时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敬畏和热爱,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意识。
重点 1.认识“博、馆”等8个生字。 2.在生活中识字,规范书写汉字。
难点 1.能运用学过的方法猜出词语的意思,并能说出理解词语的方法。 2.能展示如何参与建立和管理班级图书角,养成喜欢读书的习惯。
课前 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
课时 目标 1.认识“博、馆”等9个生字。认读有关场所名称的词语,学习利用场所名称识字。 2.能正确书写“含、迎”等容易多写或少写笔画的字以及“荡、满”等结构易错的字。能运用学过的方法猜出词语的意思,并能说出理解词语的方法。 3.朗读例文,能感受提问的不同角度。能仿照例文,把自己对大自然的疑问写下来。
环节一:识字加油站
【教师活动】 1. 引出单元内容:“同学们,第六单元的课文我们学完了,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单元的最后一部分 —— 语文园地六。” 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组织认读词语: (1) 出示两组词语:“出示两组词语,学生根据拼音认读词语,读准字音。” 观察学生认读情况。 (2) 开火车读词语并纠正字音:“学生开火车读词语,教师纠正字音。明确要求:现在请同学们开火车来读词语,一人读一个词语,比比哪列小火车开得又快又好。其他同学来当小听众,认真听‘小车厢们’读得对不对。需要强调的字音:‘览’不能读成‘nǎn’,‘诊、哨’都是翘舌音。” 3. 引导观察发现:“引导观察:请同学们再读一读这两行词语,说说你有什么发现?” 在学生回答后总结:“第一行词语都带‘馆’字,第二行词语都带‘所’字。‘馆、所’前面的词是对这一场所功能的说明。” 4. 讲解 “馆” 的含义: (1) 展示图片及文字:“生活中你见过这些场馆吗?说说‘馆’是干什么的地方?学习‘馆’,课件出示图片及文字:博物馆、展览馆、科技馆、体育馆。” 帮助学生直观理解。 (2) 引导总结:“预设:‘馆’表示收藏陈列文献、文物,进行文体活动的场所。” (3) 拓展提问:“你还知道哪些这样带‘馆’字的场所呢?” 引导学生拓展思维。 5. 讲解 “所” 的含义: (1) 展示图片及文字:“以同样的方法,说说‘所’是干什么的地方?学习‘所’,课件出示图片及文字:研究所、派出所、哨所、诊所。” (2) 引导总结:“预设:‘所’用作机关或其他办事机构的名称。” (3) 拓展提问:“你还知道哪些这样带‘所’字的场所呢?” 6. 学习生字: (1) 出示生字:“课件出示生字:博、馆、览、技、育、研、究、哨、诊。” 引导认读。 (2) 组织识字活动:“读准生字,给生字组词;全班自主交流识字方法。” 在学生交流后小结:“看来,生活就是我们识字的好场所。只要我们用心想、用心记,就一定会有发现、有收获。”
【学生活动】 1. 跟随老师进入学习状态,对语文园地六的学习充满期待。 2. 认读词语,努力读准字音;参与开火车读词语活动,认真倾听并纠正读音。 3. 观察词语,思考并分享发现,理解 “馆”“所” 与场所功能的关系。 4. 观察图片,结合生活经验,理解 “馆” 的含义,分享知道的带 “馆” 字的场所。 5. 以同样的方式学习 “所” 的含义,分享知道的带 “所” 字的场所。 6. 认读生字,给生字组词,参与识字方法交流,学习并运用方法记忆生字。
【设计意图】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引导学生认识生字,理解场所名称的含义,掌握识字方法,培养学生在生活中识字的意识和能力。
环节二:字词句运用(我会写)
【教师活动】 1. 出示第一组字 “含、迎、留”: (1) 引导思考:“这些字你能写对吗?需要注意什么呢?” (2) 组织书空:“指名说说它们的笔顺,全班一起书空,梳理笔顺。” (3) 引导交流易错点:“学生自主交流:①‘含’上部的‘今’容易写成‘令’;②‘迎’字的‘卬’容易多写一点或一撇;③‘留’上半部分容易漏第三笔的点。” 在学生交流后小结:“不要多写或少写笔画。” (4) 拓展交流:“还有哪些易多写或少写笔画的字?” 引导学生分享。 2. 出示第二组字 “荡、满、敬”: (1) 引导观察结构:“观察下面的字,说说是什么结构?” (2) 引导交流结构易错点:“学生自主交流:①‘荡’是上下结构,上边是‘艹’,容易错写成左右结构;②‘满’是左右结构,左边是‘氵’,容易错写成上下结构;③‘敬’是左右结构,右边是‘攵’,容易错写成上下结构。” 在学生交流后小结:“注意字是上下结构还是左右结构。” (3) 拓展交流:“还有哪些字的结构容易错呢?” 引导学生拓展思维。 3. 指导书写练习:“完成课本上生字的书写,每组字抄写两遍。教师巡视,注意学生的书写姿势。” 在巡视后小结:“同学们今后在书写时这些易错字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观察笔画和结构,这样才能把字写正确。还可以坚持记录易错字,养成规范书写的好习惯哦!”
【学生活动】 1. 观察 “含、迎、留”,思考书写注意事项;参与书空,梳理笔顺;交流易错点,明确书写要求;分享易多写或少写笔画的字。 2. 观察 “荡、满、敬”,分析结构;交流结构易错点,加深对字形结构的认识;分享结构易错的字。 3. 进行书写练习,注意书写姿势,接受老师巡视指导,养成规范书写习惯。
【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观察、交流和练习,让学生掌握易错字的笔画和结构,培养学生规范书写的意识和习惯。
环节三:字词句运用(猜词意)
【教师活动】 1. 出示句子并引导猜测词义: (1) 出示第一句:“他并没有明说,只是用眼神暗示我。” 提问:“‘暗示’是什么意思?你是怎么知道的?” 在学生回答后总结:“暗示:用含蓄的话或动作使人领会。根据语境,‘他并没有明说’,与‘暗示’相对。” 点明 “明说” 和 “暗示” 是反义词。 (2) 出示第二句:“这件事情你可得保密,不能泄露半点儿消息。” 提问:“‘泄露’是什么意思?你是怎么知道的?” 总结:“泄露:不该让人知道的事让人知道了。根据语境,‘这件事你可得保密’,与‘泄露’相对。” 点明 “泄露” 和 “保密” 是反义词。 (3) 出示第三句:“渔船靠岸了,原本安静的码头一下子喧闹起来。” 提问:“‘喧闹’是什么意思?你是怎么知道的?” 总结:“根据语境,‘安静的码头一下子喧闹起来’,应该与‘安静’相对,所以是喧哗吵闹的意思。” 点明 “安静” 和 “喧闹” 是反义词。 2. 组织小组交流:“各小组交流猜测词意的方法。” 在学生交流后总结:“预设:可以根据语境,也可以根据词语的字形结构、偏旁部首猜测词意。” 3. 总结方法:“师小结:句子中有关联的熟词可帮助我们理解新词的意思。” 4. 拓展训练:“用同样的方法,猜猜下面词语的意思吧!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可千万别慌张,一定要镇定。这条路平平整整,那条路却坑坑洼洼。” 在学生回答后总结:“‘镇定’保持冷静的状态。‘坑坑洼洼’形容地面表面高一块低一块。”
【学生活动】 1. 思考并回答问题,理解 “暗示”“泄露”“喧闹” 的意思,学习根据语境猜测词义的方法,认识反义词在理解词义中的作用。 2. 参与小组交流,分享猜测词意的方法,学习他人经验。 3. 理解老师总结的方法,掌握利用熟词理解新词的技巧。 4. 进行拓展训练,运用方法猜测 “镇定”“坑坑洼洼” 的意思,检验学习效果。
【设计意图】通过实例引导和小组交流,让学生学会根据语境猜测词义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语言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
环节四:写话
【教师活动】 1. 引导导入:“过渡:大自然是一首优美的诗,大自然是一本永远也读不完的书,大自然更是一个神奇的世界。今天,就让我们用心感受大自然,比一比谁最会向大自然提问题。” 激发学生兴趣。 2. 分析例文: (1) 展示问题并引导:“师引导:有一个小朋友对大自然充满了好奇心,所以他提出了很多问题。我们一起来读一读他想要问的问题吧!课件出示问题,学生自由读一读,你能找到句中的疑问词吗?它们的位置有什么特点呢?” 引导学生圈出疑问词并总结特点。 (2) 引导分析提问角度:“他是从哪些角度进行提问的呢?” 在学生回答后总结:“有的是关于植物方面的,有的是关于动物方面的,还有他比较感兴趣的一些自然现象。” 3. 组织交流提问:“大自然真奇妙啊!你的心中是不是也藏着很多‘问号’呢?和小组里的同学交流交流吧!” 引导学生分享问题。 为什么有的树叶一到秋天就变黄了呢? 为什么先看到闪电再听到雷声? 太空外面也和我们现在生活的地方一样吗? 4. 结合图片引导提问:“根据图片,说一说你的疑问吧,注意使用不同的疑问词从不同的角度提出自己的疑问。结合图片说一说:星星为什么一闪一闪的?哪一个是我们居住的地球?” 引导学生观察图片提问。 5. 指导互评与修改:“同桌互评,看谁提出的问题有趣,互评后修改自己写的句子,把问题做成卡片。” 指导学生评价和修改。 6. 指导写话: (1) 引导启发:“如何把自己的问题记录下来呢?大家看看书上的示范,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2) 讲解要点:“学生交流,教师相机讲解写话要点。要把句子写通顺,正确使用标点符号,每一个问题的末尾应该用问号,一个问题是一行。不会写的字可以用拼音代替。” 7. 展示问题卡:“出示问题卡:鸟类的嘴为什么多种多样?蚊子冬天到哪里去了呢?为什么冬季没有雷声和闪电?月亮为什么有时圆圆的,有时弯弯的?金鱼是睁着眼睛睡觉的吗?鸟儿为什么要唱歌呢?蝉是怎么唱歌的呢?天上的大雁排着长队要飞到哪里去?是谁给彩虹穿上了漂亮的外衣?” 引导学生拓展思路。 8. 组织请教活动:“带着自己的问题卡,向小伙伴请教,问问小伙伴知不知道答案。” 引导学生互动交流。 9. 总结鼓励:“小结:同学们都是善于观察、善于发现、善于提问的孩子,所以才会有这么多精彩的‘问号’。”
【学生活动】 1. 倾听老师导入,对向大自然提问产生兴趣。 2. 阅读例文,圈出疑问词,分析疑问词位置特点;思考并分享提问角度,学习从不同角度提问。 3. 思考并与小组同学交流自己心中对大自然的疑问。 4. 观察图片,运用不同疑问词从不同角度提问。 5. 与同桌互评,修改句子,制作问题卡片。 6. 学习写话要点,根据要求记录问题。 7. 阅读问题卡,拓展提问思路。 8. 向小伙伴请教问题,寻求答案,交流互动。 9. 接受老师鼓励,增强提问的积极性和自信心。
【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分析例文、交流提问、互评修改和记录问题,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好奇心和提问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和思维能力。
环节五: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教师活动】 1. 课堂小结:“今天这节课,我们在‘语文园地六’里认识了很多生字,学会了正确书写易错字,还掌握了猜测词义的方法,并且向大自然提出了很多有趣的问题。下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语文园地六’的其他内容,一起去感受更多的知识乐趣。” 2. 布置作业:“课后请大家认真复习今天学习的生字,每个生字写 3 遍;把自己制作的问题卡完善一下,工整地抄写在作业本上;观察生活中的场所,看看还能发现哪些新的识字方法。”
【学生活动】 1. 认真倾听老师小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明确下节课学习方向。 2. 课后认真完成作业,复习生字,完善问题卡,观察生活寻找识字方法。
【设计意图】课堂小结帮助学生梳理知识,强化学习效果;布置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将课堂学习延伸到课后,培养学习习惯。
板书设计
语文园地六(第一课时)
识字加油站:馆(博物馆、展览馆……) 所(研究所、派出所……)
字词句运用:易错字(含、迎……) 猜词意(根据语境、熟词等)
写话:大自然的疑问(疑问词、提问角度)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通过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学生在识字、书写易错字、猜测词义和写话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进步,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互动,对学习内容表现出较高的兴趣。 不足之处:在引导学生理解 “馆”“所” 含义时,部分学生对一些专业性较强的场所理解不够深入,可能是举例不够丰富,没有充分结合学生的生活体验。在组织小组交流猜测词意方法时,个别小组讨论不够有序,导致部分学生参与度不高,可能是小组活动组织不够细致,缺乏有效的引导和监督。在指导写话环节,部分学生提出的问题创新性不足,可能是启发引导不够,学生的思维没有充分打开。在时间把控上不够精准,导致课堂小结有些仓促,对学生作业的指导不够细致。 改进措施:在今后的教学中,对于较难理解的内容,增加更多生活中的实例,如播放相关场所的视频、邀请专业人士讲解等,帮助学生理解。优化小组活动组织,明确小组分工,加强对小组讨论的引导和监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在写话指导方面,展示更多优秀的提问示例,引导学生从不同的科学知识领域思考,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合理安排教学时间,为课堂小结和作业指导留出充足时间,详细说明作业要求,加强对学生作业的细致指导,提高教学效果。
教学过程设计
第二课时
课时 目标 1.能展示如何参与建立和管理班级图书角,养成喜欢读书的习惯。 2.能背诵古诗《悯农(其一)》。 3.自主阅读《最大的“书”》,感受川川的勤学好问,激发学生探究大自然的兴趣。
环节一:展示台
【教师活动】 1. 导入回顾:“同学们,还记得我们之前第五单元‘口语交际’交流过的话题‘图书借阅公约’吗?我们来对着《图书借阅公约》看看最近大家做得怎么样。” 引导学生回顾相关内容。 2. 引导展示内容:“我们可以展示哪些内容呢?” 分别讲解: (1) “可以展示自己是如何建立和管理图书角的。我是班级的图书管理员,我首先把同学们拿来的图书分类把书目写下来贴在墙上,让同学们能清楚地知道图书角有哪些图书。每天我都会把图书角的图书分类整理整齐,同学们来借阅时我能很快找到。” 引导学生分享类似经历。 (2) “可以展示图书角建立后自己的阅读收获和良好的阅读习惯。我会遵守图书角的借阅制度,借来的图书,我会给它包上书皮,避免弄脏、弄破。读完书后,我经常和同学们分享我的阅读成果,在学习小组内进行阅读比赛,大家的阅读兴趣可浓了!” 引导学生思考自己的阅读收获和习惯。 3. 组织交流推选:“你是如何参与管理图书的?又有哪些收获?全班交流,推选代表解说一下吧!选出‘最佳展示奖’和‘最美阅读星’。” 组织学生交流,观察并记录学生表现。 4. 组织全班展示:“全班成果展示交流。” 引导学生认真倾听他人展示,鼓励互动交流。
【学生活动】 1. 回忆 “图书借阅公约”,思考近期执行情况。 2. 倾听老师讲解展示内容,对比自己的经历和做法,思考分享要点。 3. 参与全班交流,分享自己参与管理图书的过程和收获;推选代表,参与评选活动。 4. 进行成果展示,倾听他人展示,参与互动交流,学习他人经验。
【设计意图】通过展示和交流,引导学生分享参与图书角建设与管理的成果和阅读收获,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阅读习惯,增强班级阅读氛围。
环节二:日积月累
【教师活动】 1. 导入古诗学习:“同学们,你们还记得唐代诗人李绅写的《悯农 (其二)》这首古诗吗?大家一起背一背。”(带领学生背诵)“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李绅写的《悯农 (其一)》这首诗吧。”(板书课题) 2. 引导初读古诗:“请同学们自由读古诗,借助拼音把古诗读正确,读通顺,不认识的字多读几遍。” 巡视指导学生初读。 3. 指名朗读并正音:“指名朗读,相机正音。需要教师强调的字音:‘悯’是前鼻音,‘绅’是翘舌音,‘粟’是平舌音,还要提醒‘一’的变调。” 纠正学生读音。 4. 借助插图理解大意:“借助插图了解大意:观察插图,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在学生回答后总结: (1) “田里都种满了庄稼。这是农民伯伯辛勤劳动的结果,要爱惜粮食。” (2) “图中人物衣服破烂。说明劳动人民很辛苦。” 5. 引导理解诗题:“引导学生理解古诗题目‘悯农’。” 在学生回答后总结:“预设:悯的意思是可怜、同情,所以悯农就是同情人民。” 6. 出示诗意并讲解:“出示诗意,学生齐读。教师小结:《悯农 (其一)》描写了农夫们辛苦耕种,开垦了所有的土地获得了丰收,结果却饿死的情况,抒发了诗人对社会不公平现象的强烈愤慨之情,以及对劳动人民的真挚情感。” 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内涵。 7. 引导对比体会:“回想我们学过的《悯农 (其二)》,体会一下吧!” 引导学生对比两首诗的异同。 8. 组织朗读背诵:“多种形式的朗读,师生读,男女生读,有感情地朗读。尝试背诵。” 通过多种朗读形式帮助学生背诵。
【学生活动】 1. 背诵《悯农 (其二)》,对学习《悯农 (其一)》产生兴趣。 2. 自由朗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3. 参与指名朗读,认真倾听老师正音,跟读生字。 4. 观察插图,思考并回答问题,理解古诗大意。 5. 思考并理解诗题含义,学习老师总结的内容。 6. 齐读诗意,理解诗歌表达的情感和社会现象。 7. 回忆《悯农 (其二)》,对比两首诗,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8. 参与多种形式朗读,尝试背诵古诗,巩固学习成果。
【设计意图】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学生学习古诗,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内容、情感和社会背景,培养学生对古诗的欣赏和背诵能力,增强学生珍惜粮食、尊重劳动的意识。
环节三:我爱阅读
【教师活动】 1. 导入短文阅读:“同学们,你们见过最大的书是什么书?有多大?今天,我们的小伙伴川川去爬山时就见到了一本最大的‘书’,到底是一本什么书呢?究竟有多大呢?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2. 引导提问:“教师提问: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 在学生回答后总结: 预设 1: 最大的 “书” 是什么? 预设 2: 为什么加引号? 预设 3: 这 “书” 中写了什么? 预设 4: 这 “书” 有什么用? 3. 引导阅读:“听老师朗读,然后自己试着读一读,注意读准字音,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巡视指导学生阅读。 4. 引导概括内容:“主题解说:这篇短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在学生回答后总结:“一天,爸爸带 (川川) 去 (爬山)。爬到 (半山腰),遇到了一位 (地质勘探队员),他为川川介绍了 (岩石这本‘书’)。” 5. 引导理解 “最大的‘书’”:“最大的‘书’是什么?” 在学生回答后结合图片讲解:“岩石就是书啊!你看这岩石一层一层的,不就像一册厚厚的书吗?预设:最大的‘书’是‘岩石’;‘一层一层’说明外形像书。” 6. 引导了解 “书” 的内容:“‘书’里有什么内容呢?” 引导学生从文中寻找答案。 7. 引导理解内容的意义:“这些有字有画的内容告诉我们什么?” 在学生回答后总结:“它告诉我们,在很久很久以前,这里是一片长满树木的陆地。后来,陆地沉下去了,这里就变成了大海。又过了很多万年,海底慢慢上升,这里又变成了高山,就是我们脚下的这座山。简单来说变化就是:陆地→大海→高山” 8. 引导思考 “书” 的作用:“这本书有什么作用呢?” 在学生回答后总结:“它能告诉我们哪里埋着煤炭,哪里藏着铁矿…… 把这本‘书’读懂,就能为国家找到更多的宝藏!(为人类做贡献)” 9. 引导分析人物:“读完文章,你认为文中的川川是个怎样的孩子?他的身上有什么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在学生回答后总结: 预设 1: 川川爱动脑筋,很好学,也很有志向。 预设 2: 川川是个勤学好问的孩子,他对大自然探索的兴趣值得我们学习。 10. 拓展延伸:“岩石是一本神奇的‘书’,你知道吗?在大自然中还有很多这样的‘书’呢?美丽的胡杨林是‘书’,顺着它的身子挖下去,就能找到地下水;可爱的小狗是‘书’,读懂它就知道它在天热的时候为什么喜欢伸着舌头;天空中的云是‘书’,读懂它就读懂了天气。” 引导学生拓展思维。 11. 教师小结:“大自然中的‘书’无处不在,只要我们善于观察,就能发现更多的奥秘。”
【学生活动】 1. 思考老师的问题,对短文内容产生好奇。 2. 思考并回答问题,提出自己对课题的疑问。 3. 听老师朗读,跟读短文,努力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4. 思考并回答问题,概括短文主要内容。 5. 理解 “最大的‘书’” 是岩石,观察图片,感受岩石外形像书。 6. 从文中找出 “书” 的内容,了解岩石中的 “字” 和 “图画”。 7. 思考并理解岩石内容所反映的地质变化,学习老师总结的知识。 8. 思考 “书” 的作用,理解岩石对人类的价值。 9. 分析川川的人物形象,学习他的优秀品质。 10. 倾听拓展内容,思考大自然中其他 “书” 的奥秘,拓展思维。 11. 倾听老师小结,明确观察大自然的重要性。
【设计意图】通过阅读、思考、讨论和拓展,引导学生理解短文内容,感受川川的品质,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探究兴趣,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思维能力。
环节四: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教师活动】 1. 课堂小结:“今天这节课,我们展示了图书角管理成果,学习了古诗《悯农 (其一)》,还阅读了《最大的 “书”》,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奥秘和阅读的乐趣。希望大家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继续保持阅读的习惯,多观察大自然,探索更多的知识。” 2. 布置作业:“课后请大家背诵并默写《悯农 (其一)》;把《最大的 “书”》的故事讲给家人听,和他们分享你的收获;观察大自然中的一种事物,思考它像不像一本‘书’,把你的发现写下来。”
【学生活动】 1. 认真倾听老师小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明确课后任务。 2. 课后认真完成作业,背诵默写古诗,讲述故事,观察自然并记录发现。
【设计意图】课堂小结帮助学生梳理知识,强化学习效果;布置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将课堂学习延伸到课后,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和探索精神。
板书设计
语文园地六(第二课时)
展示台:图书角管理与阅读收获
日积月累:《悯农 (其一)》(情感、背诵)
我爱阅读:《最大的 “书”》(岩石、内容、作用、人物)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通过展示台活动,学生积极分享了图书角管理和阅读收获,增强了阅读兴趣;在古诗和短文学习中,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和思考,对古诗情感和短文内容有了较好的理解,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不足之处:在展示台推选代表环节,部分学生比较害羞,不敢主动展示,可能是缺乏鼓励和引导,没有充分营造轻松的展示氛围。在讲解古诗《悯农 (其一)》的社会背景时,部分学生理解困难,可能是讲解方式不够生动,没有结合具体的历史故事。在引导学生思考大自然中其他 “书” 的奥秘时,学生的思维不够活跃,可能是拓展启发不够深入,没有提供足够的实例引导。在时间把控上不够精准,导致课堂小结有些仓促,对学生作业的指导不够细致。 改进措施:在今后的教学中,对于展示环节,提前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营造轻松的氛围,给予学生更多的肯定和支持;讲解古诗背景时,运用历史故事、图片等资料,使讲解更加生动形象;在拓展延伸部分,提供更多有趣的实例,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合理安排教学时间,为课堂小结和作业指导留出充足时间,详细说明作业要求,加强对学生作业的细致指导,提高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