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
强化卷
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对于《清明上河图》中所描绘的虹桥(图1),桥梁专家唐寰澄先生将之称为“贯木拱”桥,因其桥拱的主要部
分由两套拱骨系统组成(图2),第一套木拱拱骨为三根长木,做梯形布置,另一套木拱拱骨为长木两根、短木两
根,做尖拱关布置。两套系统互相错开并排搭设,各套系统以端头抵紧,两套系统结合,形成稳定的太拱结构。
长木三根做
梯形布置
长木两根
短木两根,
做尖拱关布置
两套系统结
合形成稳定
、木结构
图1清明上河图中的汴水虹桥
图2虹桥拱骨系统
虹桥以其优美的艺术造型入选成为《清明上河图》主题表现的中心部分。它以薄薄的拱体,使一座偌大的
木桥显得轻盈苗条。桥头培土压拱,形成了桥面平缓的反向曲线,使桥身波浪起伏,倍增观瞻。桥端两侧矗立
华表木柱,配以精致敦实的石台岸,衬托着圆孤形的拱身,突出了整个建筑立面。桥檐封以飞边,犹如披上了鲜
明的裙带;横骨端部的戏水兽面板点缀着桥的正面,给人以朴实、端庄的印象。桥前的华表,顶端白鹅伫立,神
态各异,栩相如生。关于华表白鹅,杜甫诗有“褰裳不涉往来通。天寒白鹅归华表”之句。
桥身“饰以丹雘”,丹臒属赤石脂类,朱色,为油漆颜料。丹腹刷饰,是昔时营造建筑惯用的重要防腐术,又
是作为装饰的一项传统手法。宋代梁洽《梓材赋》有“上栋下宇,资丹鹱之余饰”之词,郑昂《梓材赋》也有“于人
也明其采章,于木也须其丹漆”的句子。虹桥的实例,表明了我国这项传统技术措施,不仅适用于静载的营造建
筑,而且在经受活载的敞露于大气的桥工建筑中同样有成效。飞边封檐和兽面横板,全有防止雨水侵蚀拱身的
效用。涂饰的漆料,受桥面蔽荫,故能长期发挥其防腐作用。虹桥的艺术处理,体现了实用与美观的巧妙结合,
达到了完美和统一,体现了昔时建筑工匠深湛的艺术造诣和认真的求实精神。
(摘编自王英钦《汴水虹桥营建技艺探究》等)
材料二:
宋代张择端的旷世名画《清明上河图》中的“汴水虹桥”,在中国桥梁史中因其高超的技艺和巧妙的结构而
声名显赫。虹桥诞生于北宋中期的首都汴京,据《宋会要》记找,天裤元年(1017),内殿承制赵化基奏请造无脚
桥,因“汴水悍激,多因桥柱坏舟,遂献此桥式,编木为之,钉贯其中”。
《清明上河图》描绘的正是北宋宣和年间清明时节汴京东水门附近汴河上的景象,画中的虹桥,可能是对七
里外虹桥、上土桥或下土桥的传移摩写。通过这幅传世画作,我们可以大致了解北宋晚期的虹桥形象与技术特
点。然而,虹桥在中原大地前后只存在大釣二三百年,因宋室南渡与黄河泛滥改道,至元明,虹桥在中原就再难
觅踪影。古桥“四美”独佚虹桥之靓影,这让许多桥梁专家心有不甘,然何处可觅其芳踪?
语文第1页(共8页)高三语文强化卷
【详版答案】
1.B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B项,“在防止雨水侵蚀桥身方面效用最为显著”于文无据。材料一最后一段中说的是“飞边封檐和兽面
横板,全有防止雨水侵蚀拱身的效用”,并未说明丹髅刷饰在这一方面效用“最为显著”。
2.A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A项,“《清明上河图》的中心部分”错误。材料一第2段中说的是“虹桥以其优美的艺术造型入选成为
《清明上河图》主题表现的中心部分”。
3.D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
A项所说的赵州桥是石拱桥,故排除。B项的万安渡石桥就是现在的洛阳桥,位于泉州,属于“闽地”,
但“石桥”不属于“木拱桥”,故排除。C项的虹桥即北宋汴京的汴水虹桥,不属于“闽浙木拱桥”,故
排除。D项的三条桥是浙江泰顺文献记载的历史最早的桥梁,从“上架屋如虹”可知其与闽浙之地“廊桥”
相似,属于“闽渐木拱桥”。故选D。
4.①引用古诗文分别阐释“华表白鹤”以及“丹 刷饰”等相关技艺,使得论证内容更加充实,材料更具
说服力。②引用古诗文佐证了汴水虹桥彰显实用性与艺术性完美结合的观点,使得论证方法更加多样,材
料更增文学性。(每点2分)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论证方法的能力。
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分析引用古诗文的内容,尤其要分析引用古诗文的上下文的意思,有时还需要分析引
用古诗文所处的位置。如材料一第2段有“桥前的华表,顶端白鹤伫立,神态各异,栩栩如生。关于华表
白鹤,杜甫诗有‘褰裳不涉往来通。天寒白鹤归华表’之句”,此处引用意在阐释“华表白鹤”。材料一
第3段中还有“桥身‘饰以丹雘’,丹雘属赤石脂类,朱色,为油漆颜料。丹骏刷饰,是昔时营造建筑惯
用的重要防腐术,又是作为装饰的一项传统手法。宋代梁洽《梓材赋》有‘上栋下宇,资丹雘之余饰’之
词,郄昂《梓材赋》也有‘于人也明其采章,于木也须其丹漆’的句子”,此处的引用意在闸释“丹鹱刷
饰”。正是这种引用使得论证内容更加充实,让材料更有说服力。引用论证丰富了文章的论证方法,古诗
文增加了材料的文学性。第2、3段重点论述“虹桥的艺术处理,体现了实用与美观的巧妙结合,达到了完
美和统一”,而这些引用可以更好地佐证这一观点。
5.①闽浙木拱桥继承汴水虹桥编梁结构技术并延续古老的建造传统,桥梁施工过程完全由手工操作,这是
在物质形式上的传承。②闽浙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传承千年,秉持口传心授、家族传承原则,形成其所特
有的营造思想与传统,彰显出民间创造力。(每点3分)
【解析】本题考查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解答本题,需要结合材料内容,也就是结合“汴水虹桥与闽渐木拱桥的传承关系”,理解“不仅要在物质
形式上传承好,更要在心里传承好”这句话的内涵。材料二第4段有“闽浙木拱桥与汴水虹桥相似之处是
第1页(共7页)高三语文强化卷
请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燃色矩形边框限定区域的答案无效
诗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燃色矩形边框限定区域的答案无效
答题卡
(二)现代文阅读Ⅱ
【三)名篇名句默写
姓名
8.(4分)
17.(6分)
准考
(1)
证号
贴条形码区
(2)
考生缺考考生,由监考员贴条形码,并用2B
(3)
禁填铅笔涂右面的缺考标记。
三、语言文字运用
1.答卷前,考生须在答题卡和试卷上规定的位置,准确填写本人姓名、雅考证号,并核对
9.(6分)
19.(3分)
准条形码上的信息。确认无误后,将条形码钻贴在容题卡上相应位置,
填涂样例
正确填涂
2.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感必须使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作答,字体
■
工整,笔迹清楚。
项3.考生必须在答题卡各题日的答思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城范国书写的答案无效:在
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4,保持卡而清沾,不准折叠,不得惯坏。
选择题(每小题3分】
1A四BCD]6■A□BCD12A□B口C]D
20.(4分)
2B四C0四D四
70四C四D四150B四CD四
二、(一)文言文阅读
30B CD四110■BC四180BCD四
10.(3分)
非选择题
一、(一)现代文阅读1
13.(8分)
4.(4分)
(1)(4分)
21.(4分)
(2)(4分)
14.(5分)
5.(6分)
22.(4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
16.(6分)
请在各夏日的答题区城内作答,超出黑色矩形边框限定区域的答案无效
请在各题日的答题区减内作答,超出黑色矩形边框限定区域的答案无效
请在各题日的答题区城内作答,超出感色矩形边框限定区域的答案无效
■
答题卡第一页
请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短出黑色矩形边框限定区域的答案无效
清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屈出黑色矩形边框限定区域的答案无效
请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屈出燃色矩形边框限定区域的答案无效
四、写作
23.(60分)作文应不少于800字。
请勿在此区域作答
总分
登分人
复核人:
请在各题日的答题区坡内作答,超出黑色矩形边框限定区域的答案无效
清在各题日的答题区城内作答,超出黑色矩形边框限定区城的答案无效
请在各意日的答葛区城内作答,超出黑色矩形边框限定区域的答案无效
答题卡第二页高三语文强化卷
【简版答案】
1.B
2.A
3.D
4.①引用古诗文分别阐释“华表白鹤”以及“丹腾刷饰”等相关技艺,使得论证内容更加充实,材料更具
说服力。②引用古诗文佐证了汴水虹桥彰显实用性与艺术性完美结合的观点,使得论证方法更加多样,材
料更增文学性。(每点2分)
5.①闽浙木拱桥继承汴水虹桥编梁结构技术并延续古老的建造传统,桥梁施工过程完全由手工操作,这是
在物质形式上的传承。②闽浙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传承千年,秉持口传心授、家族传承原则,形成其所特
有的营造思想与传统,彰显出民间创造力。(每点3分)
6.C
7.C
8.①儿童和艺术家一样,富于同情心,能与世间事物广泛共情。(1分)②儿童能注意大人们所不能注意
的事,发现大人们意识不到的“美”。(1分)③儿童善于“自我没入”,能够将情感移入世间事物,体会
美的滋味。(2分)
9.①同情儿童,移入崇拜之情,站在他们的立场,表现他们的天真烂漫。②因为不忍描写成人社会黑暗的
一面,带入美观和幸福的情感,从正面描写成人社会的现状。③细看社会上的苦痛相、悲惨相、丑恶相、
残酷相,带入辛酸凄楚,为它们写照。④从自然细微处,感受天地造化之心,注入一种沉郁感。(每点2
分,答出三点即可)
10.ADF
11.B
12.D
13.(1)在这一百多里之间,黄河两次向西三次向东,如此曲折,水势难以安宁平静。(译出大意给2分:
“再”“安息”两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2)在无用的地方耗费人力,在不值得花钱的地方浪费财力,暂且顾及眼前,哪有闲暇忧虑将来。(译出
大意给2分:“捐”“苟”两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14.①大禹治水,顺应水性,以疏导为主;②汉代贾让治水,在大禹的基础上提出分解水势,灌溉农田,
于民以利:③明代邱濬在前人的基础上提出黄淮兼治,主张开发利用。(答出一点给2分,答出两点给4
分,答出三点给5分)
15.C
16.①运用反问。“劝公醉倒。别语怎向醒时道”意为“我劝你痛饮醉倒。别离的话怎么能在清醒之时说
出呢?”反问修辞,增强语势,表现了词人与友人即将离别的万千心曲,简单明了,却富有内涵,离情深
沉。②借景抒情。“楚山千里暮云”以辽阔苍茫的景致渲染了一种苍凉怅惘的情绪,借景致抒发了离别的
惆怅,含蓄而节制。③化用典故。“记取江州司马,座中最老”,词人以江州司马自比,殷勤叮嘱友人不
第1页(共2页)
要忘记最老的自己,有沦落失意之感,有老迈不遇的感伤,更有对友人的期许,情感真挚动人,点到为止。
(每点2分)
17.(1)不抑耗其实而已非有能早而蕃之也(2)市列珠玑户盈罗绮(3)【示例一】昆山玉碎凤
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示例二】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示例三】洛阳亲友如相问
片冰心在玉壶【示例四】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每空1分)
18.c
19.【示例】不可或缺甚至拒之门外(每处1分)
20.【示例】①修改为:它们含有丰富的钾、镁、B-胡萝卜素、膳食纤维等营养素。④修改为:最终降低
冠心病、中风、糖尿病、癌症等慢性病的发病风险。(每处2分)
21.【示例】甲:如果摄入的是低代谢质量蔬果乙:烹调方式也会影响蔬果的防病能力(或:烹调方式
也很重要)(每处2分)
22.【示例】推论:果糖不易产生饱腹感,人们不知不觉就会摄入过多:结论:蔬果不限量的减肥方法并
不科学。(每处2分)
23.【写作指津】
这是一道多则名言类材料作文题。部编版语文教材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的单元研习任务明确提出,
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应该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要认真理解并体会古代典籍中的经典语句。本题
选取了考生比较熟悉的经典语句,希望考生围绕“止”探讨其哲理情思,论述其在当今社会的价值,领悟
其对青少年的现实意义。
材料中的第一句“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出自《谏太宗十思疏》,这是考生非常熟悉的一句话,如
果能想起它的上一句“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则更有助于理解这一语境。这里的“止”是告诉我
们面对诱惑时能理智应对,可以联想到在当代社会应怎样面对安逸、懒散、物质享受等现实诱惑。
第二句“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讲的是不要半途而废、功亏一篑,而自己要承担“止”
造成的后果。前一句讲的是“知止”,这一句讲的是“不止”,可以将二者结合起来加以辩证思考,探讨
新时代的青年何时“止”、何时“不止”的问题。
第三句“大学之道…在止于至善”的本义是,穷理、正心、修身、治人的根本原则是要达到道德修
养的最高境界。这句话是对君子道德修养提出的要求,学无止境,一个人的品行修养亦无止境,学生可以
结合现代社会谈修身正心的重要意义。
第四句“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出自《季氏将伐颛臾》,意思是能够施展自己的才能就可担任官职,如果
不能施展自己的才能就应辞职,也就是在其位谋其政的意思,考生可以结合自己对社会的理解,谈谈各司
其职以及自己对人生规划的想法。
【参考立意】
①“止”与“不止”,辩证看待。②“止”中乾坤大。③“止损”的智慧。
第2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