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中国古代史
(七)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实战演练】
1.元朝末年,政治腐败,社会动荡,农民起义此起彼伏。朱元璋率领队伍参加起义,战胜群雄,于1368年建立明朝。其都城在( )
A.临安 B.大都 C.应天府 D.北京
2.《白话本国史》中写道:“(明)太祖初定天下……所定制度,亦颇详备……然而专制的气焰太盛,私天下之心又太重。”下列能够说明太祖“专制的气焰太盛”的是( )
A.创立科举制 B.完善三省六部制
C.设立宣政院 D.废除丞相制度
3.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顾炎武认为:“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 此观点重在说明八股取士的( )
A.原因 B.形式 C.目的 D.危害
4.(2024·内蒙古)表格归纳法有利于总结规律,得出结论。通过归纳下表,能得出的结论是( )
朝代 措施
秦朝 进一步废除分封制,建立由中央直接管辖的郡县制
宋朝 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长官;在各州府设置通判,以分知州的权力
元朝 在地方设10个行省,在行省之下设置路、府、州、县
明朝 设立“三司”,分散行省的权力
A.皇帝权力不断加强 B.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不断加强
C.丞相权力不断加强 D.中枢机构办事效率不断下降
5.“它设立于雍正年间,为清代所独创,它直接听命于皇帝,随时承旨,随时草诏办理。”材料反映了清朝( )
A.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 B.军机处拥有最高决定权
C.雍正弱化了君主权力 D.对外实行“闭关锁国”
6.雍正十一年(1733年),下诏征举士人,想学康熙重开博学鸿儒科,谁知响应寥寥,只得作罢。人才凋零,文治废弛,以至于此。导致此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行省制度的影响 B.文字狱的影响
C.八旗制度的影响 D.设置军机处的影响
7.故宫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最完整的古代木结构建筑群。它利用一凹一凸的榫卯连接方式,使极为复杂的建筑结构外在表现得简约古朴,具有较强的抗震能力,在多次地震中安然无恙。材料表明故宫( )
A.蕴含了古代民贵君轻的思想理念 B.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C.凸显了皇权至高无上和绝对权威 D.是为了防御北方蒙古贵族南扰而修建
8.(2023·江西)日本学者薮内清指出:“在一部书中讨论了中国技术的几乎所有部门,没有任何其他著作可与其相比。不但它在中国是唯一无二的,就是在17世纪以前也没有任何可与之相比的欧洲著作。”材料评述的是( )
A.《齐民要术》 B.《本草纲目》
C.《天工开物》 D.《农政全书》
9.下表整理了徐光启推广农作物和整理农书的材料( )
时间/年 事件
1607—1608 将甘薯从福建引入上海,进行农业实验,成功种植,撰写《甘薯疏》,推广种植经验
1613—1621 在天津建立水稻试验田,探索出行之有效的种植经验,撰写《北耕录》《宜垦令》等农书
1622—1625 在上海和天津的经验上,整合前期农学著作,完成《农政全书》的初稿
A.学习西方科学技术 B.得到政府的支持
C.注重搜集文献资料 D.具有实践探索精神
10.在厦门鼓浪屿,有一座高大雄伟的郑成功雕像。郑成功之所以备受人们敬仰,是由于( )
A.抗击倭寇 B.收复台湾 C.抗击沙俄 D.收复新疆
11.对下面示意图理解正确的是( )
A.郑成功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收复台湾 B.清政府推行垦荒政策,开发西南地区
C.清政府设置伊犁将军,巩固西北边疆 D.中央政府不断加强对台湾的有效管辖
12.1691年,康熙帝把蒙古的所有王公、新疆的部分王公和西藏的喇嘛请到多伦诺尔兵营,在这里阅兵和会盟。之后,清廷把漠北地区纳入直接管辖。凭借着喀尔喀部落在北部边疆筑起了一道“铜墙铁壁”。这次会盟( )
A.加强了东南海防 B.促进了中外联系
C.巩固了清朝疆域 D.激化了社会矛盾
13.据记载,郑和第三次返航时“附古里(今印度地区)等十九国贡使来朝”,第五次出航“送摩骨都束(今非洲地区)等十五国贡使返国”。由此可见郑和远航( )
A.目的是接送外国使臣 B.到达了西欧的国家
C.增加了明朝财政收入 D.密切了与海外联系
14.有一位年轻将领,临危受命,南下浙江抗倭,建立了一支由农民和矿工组成的军队,并创造了“鸳鸯阵”。他率军英勇作战,为东南沿海倭患的基本解除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这位将领是( )
A.岳飞 B.文天祥 C.戚继光 D.郑成功
15.明中叶以后,江南地区的盛泽镇鼎盛时期拥有人家万户,其中机工、曳花有数千人,炼坊、染坊等的雇佣工人又有近千人,几乎可以说至少有一半人家以此为生。这说明江南地区( )
A.对外贸易发达 B.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C.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D.自然经济已经解体
16.明朝末期,广大农民纷纷起义反抗朝廷统治。在深重的社会危机下,李自成起义军受到百姓热烈拥护的主要原因是( )
A.提出“均田免赋”的口号 B.规定了严明的军纪
C.建立了农民政权 D.作战勇敢,足智多谋
17.下表所示纳税田亩数的变化反映了当时( )
时间 纳税田亩比1683年增加的数量/%
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 23
雍正四年(1726年) 60(此时耕地面积已超过明末耕地面积20.6%)
A.精耕细作的推广 B.手工业技术提高 C.农业经济的发展 D.水利工程的兴修
18.明朝时,玉米、甘薯、马铃薯等原产于美洲的高产作物传入中国,种植面积迅速扩大,逐步成为主导性的农作物品种。这一现象带来的主要影响是( )
A.提高了农业耕作技术 B.增强了抵御饥荒能力
C.促进了经济重心南移 D.根除了人口增长压力
19.明末清初,广东的佛山镇以冶铁业发迹,江西的景德镇以陶瓷业扬名,河南的朱仙镇以集商贾繁兴。这表明当时( )
A.水陆交通发达 B.工商业市镇发展
C.商帮资本雄厚 D.经济总量居世界首位
20.康熙年间,苏南地区每亩地价银四五两,米每升钱七文。到乾隆中后期,地价增至七八两至十余两,米价上涨四至五倍。康乾时期地价、米价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人口快速增长 B.闭关政策推行 C.官僚机构臃肿 D.君主专制强化
21.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在《论中国》中这样写道:“外国商人入境中国受到严格限制。与中国的通商是季节性的,仅限于广州一地,且管制甚严。他们不得进入中国内地,种种规章制度专为限制他们的活动范围而定。”这反映了清政府( )
A.固守传统,重农抑商 B.对外开放,积极交流
C.故步自封,闭关锁国 D.学习西方,变法通商
22.清朝顺治时期,有官员提议政府中南方人过多,应该减少。顺治皇帝驳回这些指责,并强调朝廷选拔人才应不拘一格。这表明,顺治皇帝( )
A.意图改革中央官制 B.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
C.注重扩大统治基础 D.沿袭了中原政治制度
23.曹雪芹把诗赋、书法、戏文、对联、礼节、饮食、服装等元素以及各种风俗习惯,几乎全部安插在《红楼梦》里。这强调了《红楼梦》( )
A.语言精练生动 B.内容通俗易懂 C.线索清晰完整 D.汇聚传统文化
24.京剧脸谱各具特色,悲剧人物西楚霸王项羽,眼角下斜,嘴角下撇,虽不失庄重,却也预示着兵败垓下,自刎乌江的命运;关羽“面如重枣”,自然画红脸;包拯“铁面无私”,则黑脸非他莫属。由此可知,京剧脸谱( )
A.真实再现历史场景 B.渗透人们的价值取向
C.客观评价历史人物 D.刻画善变的人物性格
25.(2023·广东广州)货币与贸易息息相关,关乎国计民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代前期徽州祁门土地买卖契约统计:
时间 使用的通货类别及契约张数
宝钞 白银 其他 合计
洪武年间 1368—1398年 7张 1张 8张
永乐年间 1403—1424年 15张 1张 16张
宣德年间 1426—1435年 4张 13张 17张
正统年间 1436—1449年 17张 31张 48张
景泰年间 1450—1456年 10张 2张 12张
成化年间 1465—1487年 32张 32张
(注:宝钞为明代发行的纸币)
——摘编自傅衣凌《明代前期徽州土地买卖契约中的通货》
材料二 洪武八年,朱元璋开始造大明宝钞,规定一贯宝钞折白银一两,不允许以金银直接交易,“违者治罪”。到了宣德末年,银一两可抵宝钞千余贯。正统元年开始,明政府把江南地区的赋税一概折银征收,规定米麦一石折银二钱五分,运往京城。景泰三年,在京文武官吏的俸禄一律按市价给银。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等
材料三 明朝晚期,一个围绕白银输入中国的贸易网络逐渐形成。其中,西班牙找到的从墨西哥的阿尔普尔科到菲律宾的马尼拉,再到澳门的航路,被称为“太平洋丝绸之路”。西班牙商人将中国生产的生丝、丝织品、棉布、瓷器等产品运到墨西哥,交换白银,再运至马尼拉。此后,美洲白银陆续流入中国。据学者保守估计,16世纪中期至17世纪中期一百年间,中国获得了世界白银产量的四分之一至三分之一,这进一步刺激了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经济的发展。
——摘编自樊树志《国史十六讲》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洪武至成化年间,徽州祁门土地买卖中主要通货的变化,并运用材料二加以解释。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太平洋丝绸之路”形成的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6至17世纪的中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
【考点检测】
1.1368年,__________建立明朝,定都应天府(今江苏南京)。
2.明太祖朱元璋废除__________制度和__________,提升六部职权并使其直接向__________负责;取消行中书省,设立“________”,分散行省权力;再分封诸子为王,驻守各地,监控地方,巩固皇室;将大都督府分为中、左、右、前、后五军都督府,将军队调动和武官任命的权力统归兵部。明朝还设立__________、东厂、西厂等特务机构,监视百姓和官员;改革科举考试,实行____________,禁锢了人们的思想。
3.________设立于______年间,是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最重要的中枢机构。
4.康熙、雍正和乾隆三朝盛行“__________”,从思想领域严密控制知识分子,造成了社会恐怖,摧残了____________;禁锢了人们的____________,严重阻碍了思想、学术的发展和进步。
5.为防御北方蒙古贵族侵扰,明朝修建了东起__________边、西至__________的长城。明长城成为各民族经济、文化交往的纽带。
6.__________主持修建__________,由宫城、皇城、内城、外城组成,宫城即紫禁城,是北京城的__________。紫禁城是当时世界上最宏大、最辉煌的皇家建筑群。
7.《____________》由明朝的________所著,是一部规模空前的________著作,总结了我国古代药物学成就,丰富了我国医药学宝库,在__________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8.明朝__________所著的科技巨著《____________》,整理总结了我国古代的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生产技术,记述了中国在当时世界上具有先进水平的科学技术。这部书后来传到国外,被译成多种文字,被誉为“____________________”。
9.明代科学家________所著的《____________》,全面总结了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作者关于农学的__________研究成果,是明代末年一部重要的______________巨著。
10.1661—1662年,___________从___________侵略者手中收复__________,随后在台湾设置府县,开垦荒地。1684年,清政府设置__________。__________年,台湾建省。
11.为维护国家的统一,__________帝三次亲征,平定__________叛乱,稳定西北形势。18世纪中期,__________平定西北回部贵族__________叛乱。清朝设置__________,巩固西北边疆。乾隆时,西迁的蒙古族__________部回归祖国,为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谱写了光辉的篇章。
12.清朝入关后,____________帝册封西藏的宗教首领达赖五世为“达赖喇嘛”。清军入藏平定准葛尔蒙古势力后,____________帝册封另一位宗教首领“班禅额尔德尼”。此后历代达赖和班禅都须经过____________的册封。1727年,清朝设立________________,监督西藏地方政务。1793年,清朝颁布《__________________》,规范了西藏地方行政体制和法规。西藏地方达赖与班禅等大活佛的转世,需要通过金瓶掣签,依照宗教仪轨和历史定制,最后报请朝廷批准。
13.15世纪初,明朝经济逐步繁荣,国力雄厚。为了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换取海外的奇珍,明朝派________带领船队于1405—1433年先后________次下西洋。船队先后到达亚洲和非洲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____________和________。郑和下西洋不仅增进了中国与________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而且为人类的________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
14.明朝中期,国力减弱,海防松懈,中国沿海的________严重。________组成“戚家军”在________九战九捷,后使________的倭患基本解除。
15.明朝末年,政治腐败,阶级矛盾异常尖锐,天灾不断,________发动农民起义,提出“__________”的口号。1644年,李自成建立________政权后,直抵北京,4月,明王朝最终被____________推翻了。
16.1616年,____________统一了女真各部,建立________政权,史称后金。1636年改国号为__________。1644年,明朝将领__________降清,引清兵入关,并与清军夹击李自成的军队。
17.清初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大力推行__________政策,农业得到较大发展。兴修大量水利工程,改进种植技术。推广__________、__________等高产作物,经济作物品种增加,种植面积不断扩大。
18.纺织、制瓷等行业已出现比较成熟的______________,如江宁、佛山等地。
19.陆路和水路的商旅往来频繁,大城市中工商业非常繁荣,形成了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等较大的商帮。
20.__________末年,全国人口发展到3亿,占当时世界总人口的三分之一。有些地方人口密度加大导致__________逐渐突出,生态条件恶化,影响了经济的持续发展。
21.清朝中期以后,清朝各种社会矛盾不断加剧,官场腐败、军备废弛、财政危机,政治腐败导致经济衰退,国力虚弱。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十分严重,社会危机重重。
22.清朝统治者为了防止外敌入侵和沿海人民与外国人交往威胁其统治,严格限制对外贸易,只开放____________一处作为对外通商口岸,并规定由朝廷特许的“______________”垄断对外贸易。这种政策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动曾起到过一定的__________作用,长远看则导致国家的____________,使中国逐渐____________于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
23.《______________》,作者______________,写于清朝乾隆年间,以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的爱情悲剧故事为主线,通过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变化,揭示了____________走向衰亡的历史命运。
24.__________年间,____________不断吸收昆曲、秦腔、京调、汉调等地方戏的优点,加以创造和改进,逐渐形成一个新的剧种“______________”,后被称为“京戏”或“____________”,成为中国的“国粹”之一,被誉为“国剧”。
参考答案
【实战演练】
1.C 2.D 3.D 4.B 5.A 6.B 7.B 8.C 9.D
10.B 11.D 12.C 13.D 14.C 15.B 16.A 17.C
18.B 19.B 20.A 21.C 22.C 23.D 24.B
25.(1)变化:白银逐步成为主要通货;宝钞退出交易。
解释:明朝初期,政府不允许用金银交易,宝钞是主要通货;宣德、正统年间,宝钞贬值,逐步退出交易;政府赋税折收白银,官员俸禄改用白银,白银逐步成为主要通货。
(2)新航路开辟,世界各地联系加强;明朝手工业发达,丝绸、瓷器等产品成为航路的重要商品;美洲盛产的白银为航路贸易提供货币:西班牙等国商业活动的推动。
(3)在世界经济中居中心地位。
【考点检测】
1.朱元璋
2.丞相 中书省 皇帝 三司 锦衣卫 八股取士
3.军机处 雍正
4.文字狱 人才 思想言论
5.鸭绿江 嘉峪关
6.明成祖 北京城 核心
7.本草纲目 李时珍 药物学 世界医药
8.宋应星 天工开物 农业 手工业 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9.徐光启 农政全书 先进经验 技术革新 创新 农业科学
10.郑成功 荷兰 台湾 台湾府 1885
11.康熙 噶尔丹 乾隆 大、小和卓 伊犁将军 土尔扈特
12.顺治 康熙 中央政府 驻藏大臣 钦定藏内善后章程
13.郑和 七 非洲东海岸 红海沿岸 亚非 航海
14.倭患 戚继光 台州 东南沿海
15.李自成 均田免赋 大顺 农民起义
16.努尔哈赤 大金 大清 吴三桂
17.垦荒 玉米 甘薯
18.手工业工场
19.晋商 徽商
20.乾隆 人地矛盾
21.土地兼并 贫富分化
22.广州 广州十三行 自卫 闭塞 落伍
23.红楼梦 曹雪芹 贾宝玉 林黛玉 封建社会
24.道光 徽调 皮黄戏 京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