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素养达标教学设计
4.2 比例的基本性质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教材P38.例1.
教材分析 《比例的基本性质》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比例》单元的课时内容。本节课主要内容是让学生理解比例的基本性质,会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这部分内容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是进行正、反比例教学的关键,是利用比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先决条件。
学情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已有一定的观察、操作、合作、交流的能力,探究学习的能力,具有较强的独立思考和动手操作的能力,这都为本课时学习提供了经验支持。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比的知识,初步形成了一定的观察、探索、归纳的能力。
核心素养 培养学生自主参与的意识和主动探究的精神,指导并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
教学目标 1.知道比例的各部分名称,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能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2.通过观察思考、计算验证、交流讨论等学习方式,在数学活动中自主获取知识,培养数学思维。 3.感悟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培养初步的数学辩证思想。
教学重点 进一步理解比例的意义
教学难点 经历探索比例基本性质的过程,理解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能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教学方法 实践活动、自主观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及启发引导等。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师生双边活动 设计意图
一、 激趣导入 前测达标 1.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相关知识。 (1)填空: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的方法 判断下面各组的比能否组成比例。 2.小结,引出课题。 对旧知识的回顾,唤醒已有的知识经验,做好前测,为探究新知做好准备。
二、 探究新知 导学达标 1.学习例1,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 (1)PPT课件出示例1,明确要求。 计算下面比例中两个外项的积和两个内项的积,比较一下,你能发现什么 2.4∶1.6=60∶40 2.4×40=96 1.6×60=96 师:理解题意,你知道了什么 生:要求我们计算比例中两个外项的积和两个内项的积。比较一下,有什么发现? (2)探究规律。 师:观察第(1)题,你发现了什么 生:这个比例的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等于96。 师:计算第(2)小题,你发现了什么 生:两个外项的积是3×15=45,两个内项的积是5×9=45 。 师:你发现了什么 生:这个比例中, 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 (3)学生验证自己的发现。 师:你能举一个例子,验证你的发现吗 生:8∶3=40∶15两个外项的积是8×15=120;两个内项的积是3×40=120.这个比例的两个外项的积也等于两个内项的积。 (4)总结比例的基本性质。 师:通过对例1的探究和同学们的验证,我们发现了比例的另一个特点,同学们能说一说吗 生:我发现,在比例中两个外项的积与两个内项的积相等。 师:是的,我们把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板书) (5)想一想,怎样用字母表示比例的基本性质。 生:a∶b=c∶d a×d=b×c 师: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除了用比例的意义之外,还可以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来判断,就看两外项之积与两内项之积是否相等,这种方法判断更简单。。 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分析、计算,总结出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学自然流畅。随堂练习,让学生展示自己发现的成果,在获得成功的同时也收获了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 课堂巩固 训练达标 基础演练: 1.完成教材第39页做一做。 拓展延伸: 分层次的巩固练习有助于对学生知识掌握和能力发展进行评价。
四、 归纳总结 素养达标 1.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引导学生回顾总结。 引导学生总结梳理所学知识,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板书设计 比例的基本性质 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这叫作比例的基本性质。 用字母表示就是:如果a:b=c:d,那么ad=bc。
课后作业 1.从课本习题中选取; 2.完成练习册本课时的习题。
课后反思 本节教学最大的成功在于教师把主要精力放在积极引导学生探索发现问题之上。利用导入这个环节,为学生探索比例的基本性质搭建了桥梁,新知构建部分,有教师引导的思路设计,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分析、计算,总结出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学自然流畅。随堂练习,让学生展示自己发现的成果,在获得成功的同时也收获了解决问题的方法。 不足之处:在例1的教学时教师放手还是有些不够,问的太多,学生自主学习成分略显不足。以后再教这个内容时,我应该在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时,真正让学生自主阅读,自主发现,培养学生探究发现新知的本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