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
第十五课《枣儿》同步训练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 ( )
A.脑髓(suí) 僭谈(jiàn) 悄然无声(qiǎo)
B.蓦然(mò) 砭骨(biān) 喃喃自语(nán)
C.教诲(huì) 恁地(rèn) 公正不阿(ē)
D.哭丧(sāng) 莞尔(wǎn) 一舸无迹(kě)
答案:B
解析:分析:A项中“脑髓”中“髓”读suǐ;C项中“恁地”中“恁”读nè n ;D项中“哭丧”中“丧”读sang,“一舸无迹”中“舸”读gě。
点评:此题考查重点字的字音辨析。对汉字的认读,主要是形近字、多音字容易混淆读错,还有方言误读、习惯性误读都是常见的错误,学习和复习的过程中可以进行适当的分类整理。
2.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蜷(quán)伏 簇(zú)新 断壁残垣(gèn) 吹毛求疵(cí)
B.阴霾(mái) 诘(jí)难 呱(guā)呱坠地 味同嚼(jué)蜡
C.看(kān)护 号(háo)啕 浑身解(xiè)数 不可限量(liáng)
D.凫(fú)水 趱(zǎn)行 文采藻(zǎo)饰 销声匿(nì)迹
答案:D
解析:分析:A断壁残垣(yuán),B味同嚼(jiáo)蜡,C不可限量的“量”是第四声。
点评:此题考查重点字的字音辨析。对汉字的认读,主要是形近字、多音字容易混淆读错,还有方言误读、习惯性误读都是常见的错误,学习和复习的过程中可以进行适当的分类整理。
3.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翘____首 踌躇____ 咀嚼____ 囫囵____吞枣
答案:qiáo|chóu chú|jǔ jué|hú lún
解析:分析:首先要读准拼音,注意“翘”不读三声,“嚼”不读“jiáo”。
点评:拼音,首先要读准汉字,排除方言的干扰,不可读错,拼音时注意易混的声母与韵母。
4.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树下坐着位形如diāo sù____的老人。
男孩wēn shùn____地搀老人坐下。
老人闪着泪花,从匾子里捧起一把枣nínɡ shì____。
(男孩)踌躇 欲下,又chuí tóu sànɡ qì____站住。
答案:雕塑|温顺|凝视|垂头丧气
解析:分析:这是这节课中的重点字。写汉字时注意不要写错别字,尤其是“塑”和“凝”。
点评:写汉字,要根据语境结合拼音正确判断,注意形似同音字,不要写错别字。
5.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 ( )
A.训诫 寥阔 掣天撼地
B.雾霭 伫蓄 月明风清
C.瓦愣 籍贯 尽态极妍
D.咀嚼 踌躇 津津有味
答案:D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对汉字的书写能力。A项应为“辽阔”, B项应为“雾霾”和“储蓄”,C项应为“瓦楞”。
点评:错别字,主要是因音同或形似而错,掌握这个易错点,根据汉字的特点,结合词义字义辨析判断。需要学生在平时多读课文,多积累词语,多查工具书,注意形近字、易错字。
6.下面名著中的人物和情节对应不正确的一项 ( )
A.许云峰——到沙坪书店检查工作, 发现了郑克昌的可疑之处。(《红岩》)
B.枣儿——上树摘枣 (《枣儿》)
C.孙悟空——大战流沙河(《西游记》)
D.周瑜——箭疮崩裂而亡(《三国演义》)
答案:C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对古典小说情节的掌握能力。C项中大战流沙河的是猪八戒。
点评:名著题主要考查的都是细节问题,只要用心识记不难做对。
7.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
津津有味: ___________________
咀嚼: ___________________
蓦然: 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形容特别有滋味。|比喻对事物反复体会。|突然地。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对词语含义的理解能力。要根据词在文章当中的语境含义来解释。
点评:将词语拆分,根据词中不同的文字辨析词语意义的细微差别,分析词本身的意思,注意词语的感彩,根据语境判断。
8.根据意思写出相应的词语。
犹豫不决。___________________
遇到出乎意料的喜事而特别高兴。___________________
比喻读书等不加分析地笼统接受。___________________
抬起头来望。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踌躇|喜出望外|囫囵吞枣|翘首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对词语含义的理解能力。根据词的解释来判断词语相对来说比较简单一些。
点评:根据语言表达的意思选填最贴切的词语。应在对词语含义掌握的基础上来判断是哪一个词语,都是出自文章当中的,比较简单。
9. 找出有错别字的一项( )
A.踌躇欲下,又垂头丧气站住。 B.老人上前抚着男孩的头。
C.掀起外衣,露出红肚兜上的衣袋。 D.二人翘首远望,壮如雕塑。
答案:D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对字形的掌握能力。D项中“壮”应为“状”,故选D项。
点评:错别字,主要是因音同或形似而错,阅读短文,注意汉字这个特点,注意易错字,仔细辨析。
10.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不符合语境的一项是( )
A.耳朵灵敏的人,能听到弱肉强食处四周绿叶丛中蝈蝈在窃窃私语。
B.他总是对人们微笑,总是迫在眉睫地想对人们有所贡献。
C.别以为这房间杂乱无章,我曾经想收拾一下,后来发觉那是徒劳的。
D.这里看不到任何东西,和前几天令人毛骨悚然的单调没有任何区别。
答案:B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对词语的掌握能力。B选项“迫在眉睫”形容事情已到眼前,情势十分紧迫。
点评:先要分析词本身的意思,注意词语的感彩,根据语境判断词语在句子中的含义。
11. 从下面备选词组中选择恰当的项填入这段文字的空缺处。
枣儿 ,枣儿 ,要吃枣儿喊 ;爹娘给个 ,打下枣儿一片片;爹不吃,娘不吃,留给 过年吃。
备选词语:
a.娃娃 b.竹竿竿 c.甜 d.香 e.爹娘
答案:c|d|e|b|a
解析:分析:考查学生准确用词,根据事物的特点选择准确的答案。
点评:阅读全段,了解语境,根据空处前后语言表达的意思选填最贴切的词语。根据人物的性格和事迹,就要考虑与其后内容搭配问题,填空后要读一读,看句子是否通顺,从词义、情感色彩、适用范围来判断词语是否表达准确。
12. 文中括号内应填入的词是( )
我的儿子就叫枣儿,挺 的,又 。他刚生下时,有个算命先生正 门前经过,就给 了一卦,他命中缺“木”呢!哎,等你念了书,就知道枣字里面有个“木”了。
A.顺口 好听 打 算 B.好听 顺口 算 打
C.好听 打 顺口 算 D.好听 顺口 打 算
答案:D
解析:分析:考查学生准确用词,根据事物的特点选择准确的答案。
点评:阅读全段,了解语境,根据空处前后语言表达的意思选填最贴切的词语。本题要求填的都是动词,就要考虑与其后内容搭配问题,填空后要读一读,看句子是否通顺,从词义、情感色彩、适用范围来判断词语是否表达准确。
13.下列对课文思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剧本表现了感人至深的亲情 ,也表现了老一辈的深厚乡情。
B.剧本反映了当今社会家庭关系的变化,呼唤人们的温暖亲情和心灵沟通。
C.剧本反映了现代化过程中,青壮年离开乡土、老人孩子留守家园的农村状况;反映了社会变革时期传统的失落、精神家园的失落,以及人们对传统、对精神家园的追寻;反映了社会的深刻变迁,企盼和呼唤人们认识和适应时代发展带来的变化,走出家园、走出封闭、走出传统,从而迈进现代社会的新生活。
D.剧本中,老人和小孩代表了新旧两种时代,批评了老人的怀旧思想,赞扬了小孩的纯真。
答案:D
解析:分析:D项中的“老人和小孩代表了新旧两种时代,批评了老人的怀旧思想”错。
点评:本题本要考查了对剧本主要内容的把握与理解,所以在做题时要用心读清每一个选项的内容,找出错误。
1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我们一进球场就看到了许多面国旗和一片欢呼声。
B.小王对自己能否学习电脑充满了信心。
C.阅读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的重要途径。
D.弟弟不但很瘦,而且精神饱满。
答案:C
解析:分析:A项搭配不当,“和一片欢呼声”改为“,听到一片欢呼声”;B项逻辑有误,“能否学习”改为“能够学好”;D项关联词误用,“不但……而且……”改为“虽然……但是……”。
点评:判断病句,首先要仔细阅读句子,第一步凭借语感感知句子有无毛病,再用所学知识(病句类型)作分析。所以,平时多阅读培养语感是很重要的。
15.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钓鱼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固有领土,中国对此拥有历史和法律充分的依据。
B.“中国海监50”船标志又一艘综合性能达到世界领先水平的中远程海监执法公务船。
C.武汉铁路局近期将开行武汉直达恩施运行时间为4小时30分钟左右的特快列车。
D.“高分一号”卫星是我国重大科技专项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的第一颗首发星。
答案:C
解析:分析:A项应改为“拥有充分的历史和法律依据”,B项属于成分残缺,D项中“第一”和“首发”重复。
点评:判断病句,首先要仔细阅读句子,第一步凭借语感感知句子有无毛病,再用所学知识(病句类型)作分析。所以,平时多阅读培养语感是很重要的。
16.《枣儿》是一个 小品,荣获1999中国曹禺戏剧奖,小品奖一等奖,其作者是 。本剧以“ ”贯穿全剧,让老人与男孩围绕“ ”进行对话,展开情节。
答案:话剧|孙鸿|枣儿|枣儿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了作者孙鸿的相关常识,他虽然在中国文学史上地位不显,但仍需我们了解记忆。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学常识的理解和记忆能力。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将相关知识记牢,同时要对名著的精彩内容以及人物形象细细品味,这样就能轻松的将正确项与错误项区分开来;若有些知识出现遗忘或疏漏,那就要运用排除法,以确定最终选项。
17.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贪梵 告磬 杀戳 惊慌失措 笑颊粲然
B.雄辩 燥热 慰藉 眼花缭乱 杳无消息
C.深邃 赢弱 半晌 忘下断语 刻骨明心
D.暑名 幅射 秘诀 恣态万千 珊珊来迟
答案:B
解析:分析:A“贪梵”应为“贪婪”、“杀戳”应为“杀戮”;C“刻骨明心”应为“刻骨铭心”;D对应的应为“署名”、“辐射”、“姿态万千”、“姗姗来迟”。
点评: 写汉字,要根据语境结合拼音正确判断,注意形似同音字,不要写错别字。
18.全班同学围绕“中国梦”即兴创作对联,孙春明同学口占上联,他邀请你对出下联,你能对出下联吗?
上联:长城内外中国梦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大河上下华夏(或“神州”)魂(或“情”)
解析:分析:做此题只要按照对联的特点然后再结合“中国梦”这一主题来进行对仗即可。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灵活运用对联的能力,首先要掌握好对联的知识,然后再灵活运用即可。
19. 《中国网民阅读大数据》显示去年武汉地区畅销书排位第一的是《撒哈拉的故事》,小
叶很想读这本书,就请好朋友小燕周末陪她一起到书店去买一本。小燕想到目前网络购书非
常方便,节约时间,节约精力,而且还比较实惠。于是向小叶建议:“_________________。”
小叶听完后说:“好主意,就这么办!”
答案:我们不用专门去书店,到网上买吧。这样节约时间,节约精力,还比较实惠。听我
的,没错!
解析:分析:首先答案要包含题干中“节约时间,节约精力”、“还比较实惠”两个理由;其次要结合语境要求,语气要真诚友好。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口语交际的能力。做此类题时,要注意联系上下文,同时要注意口语交际时的语气。
20.阅读下面的连环画,完成填空。
1.在乡村酒店饮了几杯酒,林冲觉得身上暖和了,便买了一葫芦酒和一些牛肉,冒着风雪,飞也似的向草料场奔去。 2.林冲来到草料场,只见两间草房已被大雪压倒,这时天色已黑,林冲想到买酒时路上见到的古庙,便想去那里暂宿一夜。 3.林冲来到古庙,只见墙壁破败不堪,他用一块石头顶住门,然后坐下来,慢慢饮酒吃肉。忽然,听得外面噼里啪啦地爆响。
4.林冲从门缝向外观看,只见草料场起了大火。他拿了花枪,正要出去救火,忽听门外有人说话,便伏在门边倾听。 5.林冲听出原来是高太尉派陆谦、富安和差拨来陷害他,不由得心头怒火万丈,大喝一声,冲出门外。 6.三人见是林冲,慌忙逃走,林冲紧赶几步,一枪刺倒差拨,又一枪结果了富安,翻过身来,抓住陆谦丢在地上,直取他的性命。
上面连环画的内容取材于古典小说《 ① 》 ,连环画讲述的 ② 的情节,反映出林冲由当初隐忍到现在反抗的思想性格转变。后来,林冲毅然投奔了梁山。他的这段经历体现了这部古典小说 ③ 的主题。
答案:《水浒传》|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官逼民反
解析:分析:此题不难,只要用心看连环画,很容易就可以看出这是《水浒传》林冲逼上梁山的故事,所以答案不难得出。
点评:本题以连环画(图文并茂)的形式,将名著中的一些经典情节展示出来,形式很新颖,但是题目设置难度不大。
21.指出下句运用的描写方法。
将男孩衣角折成兜,捧一捧枣儿放入。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动作描写
解析:分析:人物的肖像描写是指关于人物的音容、笑貌、服饰、姿态等方面的描写。语言描写是对人物的独白、对话及其说话时的神态、动作、语气等的描写。
点评:刻画人物形象,常用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等方法。只要把握描写方法的类型,此题是非常简单的。
22.《枣儿》一文发出了对亲情的深切呼唤,歌曲《常回家看看》也表达了父母对子女亲情回归的渴望,中央电视台公益广告中那位做好了饭菜等儿女回家的老妈妈孤独的身影,更让我们感受到了人们对亲情的企盼。那么,请你也围绕“亲情”这一主题拟一句公益广告词。
答: 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儿女是父母永远的牵挂——常回家看看
解析:分析:此题不难,属于最简单的广告标语类题目,只要抓住题目要求,不难答对。
点评:拟写标语或广告时要注意简洁明了,言简意赅。
23.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现在,占据他心灵的全部是前方:还要走多远?前方是什么样子?前方是未知的。
B.“请客?——这是应该的。”于是对我说:“迅哥儿,昨天的戏可好么?”
C.历史,现实,在雨中融合了——融成一幅悲哀而美丽,真实而荒谬的画面。
D.我曾读到一个警句,是“愿你生命中有够多的云翳,来造成一个美丽的黄昏。”
答案:B
解析:分析:B冒号改为逗号,C的逗号改为顿号,D句号应在引号外。
点评:分析句子中分句之间的关系,根据标点符号各自的作用,判断标点符号的正误,尤其注意易错易混的标点符号。
24.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老人 回吧,回去等你爹。
男孩 ——哎,爹带巧克力回来,我分你吃。(踌躇欲下,又垂头丧气站住)
老人 怎么了?
男孩 爹不会回来了。
老人 奥?
男孩 我爹在城里又有了一个家。
老人上前抚着男孩的头。
男孩 爷爷,我没有巧克力给你吃了。
老人 咱们有枣儿,我们吃枣儿。
老人将枣儿塞进男孩嘴里,自己也拿起枣儿咀嚼。
老人 (见男孩不动)快吃,快吃,几颗枣儿一起吃,使劲吃。
男孩 (掀起外衣,露出红肚兜上的衣袋)爷爷,我瞒着你,还偷偷藏着一颗枣儿,是留给我爹的……
老人 (愣住,继而激动不已)这地上的、匾子里的、树上的枣儿全是你的。想给你爹留多少就留多少。
男孩 不,还是留给枣儿叔叔吧。爷爷,枣儿叔叔会回来的。
老人紧紧搂住男孩。
男孩 我娘说,出远门的人有时候不认识回家的路了,只要家里人天天喊,他早晚会回来的。
老人 那,咱们喊喊?
男孩 喊喊!我先喊!(爬到土坡上,使劲儿喊)
枣儿甜,枣儿香,
要吃枣儿喊爹娘;
爹娘给个竹竿竿,
打下枣儿一片片;
爹不吃,娘不吃,
留给娃娃过年吃。
二人翘首远望,状如雕塑。响起无数个童声呼唤声。
(1)品味小男孩的语言,说说体现了男孩怎样的性格?
答案:男孩的语言体现了他纯真活泼,稚嫩可爱的性格。
(2)“二人翘首远望,状如雕塑。响起无数个童声呼唤声。”联系全剧,说说这样的结尾的表达效果。
答案:这个结尾,既与开头呼应,又强化了剧中的情境和内容,深化了全剧的思想感情。
解析:分析:回答此阅读题,通读全文,理清故事线索,梳理情节,要在理解文章主要内容的基础上,分析人物形象,体会作者情感。
点评:此题考查范围比较广,既有对人物形象的刻画分析,也有对结尾作用的分析。
25.阅读理解
如果
龙应台
①他一上来我就注意到了,老伯伯,留着平头,头发灰白,神色茫然,有点像个走失的孩子。他裹着一件浅褐色的夹克,一个皮包挂在颈间,手里拄着拐杖,步履艰难地走进机舱。其他乘客拖着转轮行李箱,昂首疾步往前,他显得有点慌张,低头看自己的登记证,抬头找座位号码。不耐烦的人从他身边用力挤过去,把他压得身体往前倾。他终于在我左前方坐下来,怀里紧抱着皮包,里头可能是他所有的身份证明。拐杖有点长,他弯腰想把它塞进前方座椅下面,一阵忙乱,服务员来了,把它抽出来,拿到前面去搁置。老伯伯伸出手臂,用很浓的甘陕乡音向着小姐的背影说:“要记得还给我啊。”
②我低头读报。
③台北往香港的飞机,一般都是满的,但是并非所有的人都去香港的。他们的手,紧紧握着台胞证,在香港机场下机,上机,下楼,上楼,再飞。到了彼岸,就消失在大江南北的版图上,像一小滴水无声无息地落入茫茫大漠里。老伯伯孤单一人,步履蹒跚行走千里,在门与门之间颠簸,在关与关之间折腾,不必问他为了什么。我太知道他的身世。
④他曾经是个眼睛清亮,被母亲疼爱的少年,心里怀着莺飞草长的轻快欢欣,期盼自己长大,幻想人生大开大合的种种方式。唯一他没想到的方式,却来临了,战争像突来的飓风把他连根拔起,然后恶意弃置于陌生的荒地。在那里,他成为时代的孤儿,堕入社会底层,从此一生流离,半生坎坷。当他垂垂暮老时,他可以回乡了,山河仍在,春天依旧,只是父母的坟,在太深的草里,老年僵硬的膝盖,无法跪拜。乡里,已无故人。
⑤我不敢看他,因为即使是眼角余光瞥见他颓然的背影,我都无法遏止地想起自己的父亲。
⑥父亲离开三年了,我在想,如果,如果再给我一次机会,仅仅是一次机会,让我再度陪他返乡——我会做什么?
⑦我会陪着他坐飞机,一路牵着他瘦弱的手。
⑧我会一路听他说话,不厌烦。我会固执地请他把他当年做宪兵队长的事迹讲完,会敲问每一个细节——哪年?驻扎在镇江还是无锡还是杭州?我会问清每一个环节,我会拿出我的笔记本,用一种认真到不能再认真的态度,仿佛我在访问一个超强大国的国家元首,聚精会神地听他每一句话。对每一个听不懂的地名、弄不清的时间,坚持请他“再说一遍,你再说一遍,三点水的‘淞’?江水的 ‘江’? ‘羊坝头’怎么写?怎么来台湾的?坐什么船?几吨的船?炮有打中船吗?有没有人掉进海?吃什么?馒头吗?一人分几个?”
⑨我会陪他吃难吃的机舱饭。我会把面包撕成一条一条,跟空中小姐要一杯热牛奶,然后把一条一条面包浸泡牛奶,让他慢慢咀嚼。他颤抖的手打翻了牛奶,我会再叫一杯,但是他的衣服不会太湿,因为我会在之前就把雪白的餐巾打开铺在他的胸口。21世纪教育网
⑩下机转机的时候,我会牵着他的手,慢慢地走。任何人从我们身边挤过而且露出不耐烦的神色故意给我们看,我会很大声地对他说:“你有教养没有!”
长长的队伍排起来,等着过关,上楼,重新搭机。我会牵着他的手,走到队伍最前端。我会把他的包放在行李检查转轮上,扶着他穿过电检拱门。如果检查人员说:“请你退回去,他必须一个人穿过。”我会坚持说:“不行,他跌倒怎么办?”我会不管三七二十一,牵着他的手,穿过。
当飞机“砰”一声触到长沙的土地,当飞机还在滑行,我会转过身来,亲吻他的额头——连他的额头都布满了老人黑斑,并用我此生最温柔的声音,附在他耳边,跟他说:“爸爸,你到家了。”
“砰”的一声,飞机真的着陆了,这是香港机场。我的报纸,在降落的倾斜中散落一地。机舱仍在滑行,左前方那位老伯伯突然颤巍巍站了起来,我听见空服员急促的声音:“飞机还没停稳,请不要离开座位!” (本文有删改)
(1)结合语境,解释加点词语的含义。(3分)
老伯伯孤单一人,步履蹒跚行走千里,在门与门之间颠簸,在关与关之间折腾,不必问他为了什么,我太知道他的身世。
答案:步履蹒跚:走路缓慢不稳的样子(脚步缓慢不稳的样子)。
(2)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第⑤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答案:承上启下(过渡);由上文对独自返乡的老伯伯的描述,引出下文对想象中陪父亲返乡的情景的描述。
(3)作者把想象中陪父亲返乡,一路 照顾父亲的每个细节都写得极其细致,这样写是否过于繁琐?请结合其中一处细节,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示例一:不繁琐。如第⑧段,作者不厌其烦地把想象中非常认真地陪父亲说话的情形写得极其细致,特别突出“我”对父亲的耐心和体贴,表达对父亲的无限思念及失去父亲后的伤痛。
示例二:不繁琐。如第 段,作者细致描述了想象中陪父亲过海关时如何耐心、体贴地照料父亲的情形,特别突出“我”对父亲的关心,表达对父亲的无限思念及失去父亲后的伤痛。
解析:分析:第一题根据提示跳读全文,筛选提炼信息即可。第二题根据上下文意来填写。这句话前半部分说的是物质生活贫困,后半部分“但”提示我们,后半句与前半句是转折关系,可见应从精神方面富足的角度来填写。第四题考查对比喻修辞的辨识和赏析能力。表达效果要从生动形象的角度考虑,并结合原句内容阐述它的作用。
点评:此题考查范围比较广,既有近义词词义辨析,又有故事情节的梳理,还有修辞手法的分析。要根据文章内容回答,掌握常见修辞手法的作用效果。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