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素养达标教学设计
6.17 有趣的平衡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教材P108.
教材分析 本节课出现在人教版新课标教材数学六年级下册《整理和复习》中的《综合运用》单元,是一节操作性很强的活动课,是在学生掌握了比例知识的基础上设计的,其目的是使学生通过实验,发现“左边的钩码数量X刻度数= 右边的钩码数量×刻度数”,初步感受杠杆原理。同时发现当“左边的钩码数X刻度数”的积不变时,“右边的钩码数”与“刻度数”成反比例关系,加深对反比例关系的理解。
学情分析 “有趣的平衡”是在学生掌握了比例知识的基础上设计的,六年级学生属于小学高年级学段,学生对“有用”的数学更感兴趣,平衡现象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并不陌生,但学生很少对其进行理性分析,他们更多的是感性的生活经验,而未上升到科学的层面。为此,重视“有趣的平衡”的教学,其目的是使学生通过实验,发现左边的钩码数乘刻度数等于右边的钩码数乘上刻度数,初步感知杠杆原理。
核心素养 将生活现象数学化,培养学生养成用数学眼光看待身边的生活现象的习惯,初步体验极限思想。
教学目标 1.通过利用杠杆尺进行的平衡实验活动,知道怎样才能使杠杆平衡的方法,并掌握使杠杆平衡的基本规律,加深对反比例的理解。 2.进一步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初步培养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3.在数学活动中养成与人合作的良好习惯,初步学会表达和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
教学重点 理解杠杆平衡的基本原理,能够运用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理解杠杆平衡的条件和影响因素,将原理应用于实际场景中。
教学方法 实践活动、自主观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及启发引导等。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师生双边活动 设计意图
一、 整体回顾 课前准备: 小组合作:每个活动小组3人,操作员2人,记录员1人。 1.欣赏视频。 师:大家知道什么是杠杆吗? 2.图片引入。 你认识杠杆吗?你能找出生活中哪些是杠杆? 师:你还能举出一些生活中应用杠杆原理的例子吗? 今天老师要和大家共同上一节有关平衡的数学课,相信你们会很感兴趣。(板书:有趣的平衡) 从生活中的平衡现象入手,调动学生头脑中已有的生活经验,找到学生学习的兴趣点。
二、 梳理构建 1.制作实验用具。 (1)先把绳子拴在竹竿中点处,拎起看竹竿是否平衡,如果不平衡,就适当移 动栓绳位置,使竹竿平衡,做上标记;再解下绳子,在标记处打孔,将绳子穿过孔并拴好。 (2)从中点(栓绳处)开始向两侧每隔8cm做一个记号(可以刻一个小槽)。 师:对照制作要求,自己检查一下是否制作合格,同组互相检查。 师:完成上述步骤要注意哪些问题? 2.探索特殊条件下竹竿保持平衡的规律。 (1)如果塑料袋挂在竹竿左右两边刻度相同的地方,怎样放棋子才能保证平衡? (2)如果左右两个塑料袋放入同样多的棋子,它们移动到什么样的位置才能保证平衡? 小组合作,分工明确。 生1:我们发现,如果塑料袋挂在竹竿左右两边刻度相同的地方,放相同数量的棋子才能保持平衡。 生2:如果左右塑料袋放入同样多的棋子,它们移动到距中点相同的位置才能保持平衡。 师:你们能把你们的发现用一句话概括出来吗? 生:在左右两边相同的刻度处放相同数量的棋子,竹竿就能平衡。 3.探索一般条件下竹竿保持平衡的规律。 (1)如果左边塑料袋在刻度3上,放4个棋子,右边的塑料袋在刻度4上,放几个才能保证平衡? (2)如果左边塑料袋在刻度6上,放1个棋子,右边的塑料袋在刻度3上放几个呢?在刻度2上呢? 小组合作,分工明确。 生1:左边塑料袋在刻度3上放4个棋子,右边塑料袋在刻度4上放3个才能保证竹竿平衡。 生2:左边塑料袋在刻度6上放1个棋子,右边塑料袋在刻度3上放2个棋子。在刻度2上就放3个棋子。 师:通过两次实验活动,你们能说说在一般条件下,如何才能使竹竿保持平衡吗?能把你们发现的规律总结出来吗? 生:要使竹竿保持平衡,必须使“左边刻度数×左边棋子数=右边刻度数×右边棋子数”。 教师小结:同学们发现的规律实际上就是物理学中的“杠杆原理”,栓绳子的中点就是支点。 4.应用规律,体会房比例关系。 师:在左边刻度4上放3个棋子并保持不变,右边分别在各个刻度上放几个棋子才能保证平衡? 生:右边刻度分别为1、2、3、4、6时,棋子数就分别为12、6、4、3、2。 师:你们快速说出了答案,对不对呢?请你们做实验验证。 学生做实验进行验证。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记录表,回答问题。 师:说一说表格中什么没变,什么变了,是怎样变化的。根据以前的知识,说说表格中的右边刻度数所放棋子数之间有什么关系? 引导学生发现:在“左边的刻度数×左边的棋子数”的积保持不变的条件下,右边的刻度数与右边的棋子数成反比例关系;反之也成立。 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学会知识,掌握技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
三、 课堂演练 1.莉莉和弟弟玩跷跷板,莉莉重35kg,坐上距离支点12dm的地方,弟弟坐在距离支点14dm的地方,这时跷跷板正好平衡。弟弟有多重? 2.如图所示,两个天平都平衡,根据下图回答三个球的质量等于几个正方体的质量。 3.有5瓶维生素,其中一瓶少了4片。如果用天平称,至少称多少次就能保证找到少药片的那瓶? 4. (1)一盒饼干的质量是一个面包的5倍,一盒饼干重多少克? (2)5个面包比1块蛋糕重多少克? (3)王老师把64块饼干分给小朋友,每人分4块。这些饼干一共可以分给多少个小朋友? 主要是巩固课堂所学的知识,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总结评价 1.课堂总结 2.素养评价 3.布置作业 (1)完成《分层作业》中对应练习。 (2)预习下一节内容。
板书设计
课后作业 1.完成《分层作业》中对应练习; 2.预习下一节内容。
课后反思 成功之处:恰当处理动手制作与探索规律的关系,做到以探究规律为主,动手制作为辅,在发展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同时,凸显了“数学味”;数学与生活的关系,挖掘学生相关的生活经验,启发数学思考,运用数学发现解决生活问题,做到“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巧妙沟通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不足之处:课堂上对运用反比例知识进行扩展的练习不够。 教学建议:在教学时引导学生合作学习、探究规律后,进一步体会反比例关系,并利用习题进一步扩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