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0课一滴水经过丽江练习题(含答案)
积累与运用
1. 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
A. 驿道(yì) 犹豫(yù) 五彩斑斓(lán)
B. 喧哗(xuān) 苍劲(jìn) 目眩神迷(xuàn)
C. 矗立(chù) 眺望(tiào) 徘徊不前(huí)
D. 蘸水(zàn) 硕大(shuò) 叮叮当当(dīng)
2. 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草甸 徘徊 蘸水 历历在目
B. 矗立 喧腾 眺望 接踵而至
C. 哗然 砚池 擦拭 亭台楼阁
D. 蜿蜒 照璧 硕大 纷至踏来
3. 给下面这段话的横线上依次填入成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
汹涌的江水夜以继日,一往无前地奔跑着。前方是高山峡谷,宽阔的江面陡然收窄,流速激增。前方水流受阻,后方江水怒不可遏,_____,掀起滔天巨浪,激起阵阵水雾,发出_____的巨响,犹如万马奔腾,又似惊雷阵阵,在狭窄的山谷里久久回荡。前来参观的游人_____,面对如此气势恢宏的江水,游人们无不为之 _____ 。
A. 接踵而至 震耳欲聋 络绎不绝 目眩神迷
B. 趋之若鹜 振聋发聩 走马观花 手足无措
C. 接踵而至 振聋发聩 走马观花 目眩神迷
D. 趋之若鹜 震耳欲聋 络绎不绝 手足无措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亲爱的朋友,这里是我的家乡——安徽。【甲】这里有国家级风景名胜区黄山,有“画里乡村”之称的宏村,还有古色古香的徽州民居等……【乙】这是神奇的一片土地,这里拥有太多值得你留恋、值得你赞美的东西。
亲爱的朋友,如果聊到我的家乡安徽,你所想到的,是黄山峰顶的壮美日出,是庐州城内的车水马龙,还是徽州古村落的粉墙黛瓦呢?【丙】“想到的”不够美,那就一起去我的家乡走一走,看一看。
4.【甲】处画线句中有一处标点符号使用不当,请你提出修改意见并写在下面。
【乙】处画线句有语病,请你提出修改意见并写在下面。
6.为了更有感染力和号召力,请你将【丙】处画线句改成祈使句写在下面。
7. 下列关于《一滴水经过丽江》一文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
A. 本文以第二人称叙述,构思新颖,视角独特。
B. 本文的作者阿来凭借代表作《尘埃落定》获得第五届茅盾文学奖。
C. 本文视角独特,以一滴水的视角为我们展现了丽江美好的自然风情。
D. 纳西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云南西北部、四川西南部。
8. 班级开展了以“君子自强不息”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下列任务。
(1) [探寻自强不息的精神内涵]
①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周易》
②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 — —苏轼《晁错论》
③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④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论语·卫灵公》
阅读上面的材料,从个人角度说说自强不息的精神内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讲述自强不息人物故事]
①人生的旅途中,如果畏惧行走的艰辛,我们便永远不会抵达目的地。
②自强,就是人生路上的一个个音符,演绎着强有力的生命乐章。
③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历经五千年生生不息,其根源就在于世代中华儿女自强不息的精神。
④只有以饱满的热情、自强的精神面对障碍,我们才能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⑤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聆听古往今来中华儿女自强不息的故事!
上面的句子,出自主持人的一段开场白,其正确语序应为____________________。(填序号)
(3)[追寻经典中的自强不息精神]
同学们在阅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时,整理了主人公保尔·柯察金的成长史,发现他的人生就是一部自强不息的奋斗史。将下面各阶段的标志性事件填写在思维导图的相应位置。
①________ ②________ ③________ ④________ (填序号)
A. 解救朱赫来 B. 铲雪筑路
C. 打消“自杀”念头 D. 加入骑兵部队
(4) [阅读蕴含自强不息精神的著作]
在“自立自强,青春向党”演讲活动中,佳佳写了一篇演讲稿,其中有这样一段话:“同学们,成长意味着什么?少年鲁迅离开家乡绍兴,只身去往南京,渴望学习新知,因为他知道,成长意味着要追求理想;延安的‘红小鬼’们,做司号员、勤务兵,甚至参加战斗,因为他们知道,成长意味着要承担责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生活在和平富足年代的我们更应该历练自己,不断成长!”
请联系保尔(《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主人公)的成长事例,在横线处补写一句话。
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是的,我又化成了一滴水,和瀑布里另外的水大声喧哗着扑向山下。在高山上,我们沉默了那么久,终于可以敞开喉咙大声喧哗。一路上,经过了许多高大挺拔的树,名叫松与杉。还有更多的树开满鲜花,叫作杜鹃,叫作山茶。经过马帮来往的驿道,经过纳西族村庄里的人们,他们都在说:丽江坝,丽江坝。那真是一个山间美丽的大盆地。从玉龙雪山脚下,一直向南,铺展开去。视线尽头,几座小山前,人们正在建筑一座城。村庄里的木匠与石匠,正往那里出发。后来我知道,视野尽头的那些山叫作象山、狮子山,更远一点,叫作笔架山。后来,我知道,那时是明代,纳西族的首领木氏家族率领百姓筑起了名扬世界的四方街。四方街筑成后,一个名叫徐霞客的远游人来了,把玉龙雪山写进了书里,把丽江古城写进了书里,让它们的名字四处流传。
9.选文中“我又化成了一滴水”中的“又”字说明了什么
10.“我又化成了一滴水”之后,经过了哪些事物 看到了怎样的景象
11.选文写到四方街的建造、徐霞客的到来有何作用
12.选文第一句中加点的“扑”字有何表达效果
(二)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时间 飞船 大事记
2003.10.15 神舟五号 首位中国宇航员进入太空。神舟五号飞船在轨运行时间为21小时23分。
2005.10.12 神舟六号 顺利完成“多人多天”载人飞行。10月17日,神舟六号返回舱安全着陆。
2021.06.17 神舟十二号 首次进入我国自己的空间站。9月17日成功返回。
2021.10.16 神舟十三号 三名航天员在空间站“出差”6个月,首次在太空过春节。
2022.11.29 神舟十五号 与神舟十四号航天员顺利完成太空“会师”,刷新了中国航天员单个乘组出舱活动纪录。2023年6月4日返回地球。
2023.10.26 神舟十七号 首次进行空间站舱外试验性维修作业,2024年4月30日返回地面。
【材料二】
①新中国成立75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航天人从蓝图绘梦到奋斗圆梦,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推动航天事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实现历史性、高质量、跨越式发展。
②作为人类目前在太空仅有的两个空间站之一,中国空间站重量达到百吨级、工作生活空间超过100立方米、综合技术水平位居世界前列,成为“太空中最闪亮的星”,充分彰显着新时代中国智慧、中国志气、中国实力。
③110多个科研院所、3000多个科研单位、数十万名科研人员通力协作,托举起中国人自己的太空家园,各战线广大航天人相互支撑、团结奋斗、不甘人后、自立自强的精神,透着新时代的中国志气。
④“实施这样宏大的工程,没有党中央集中统揽,没有全国大协作,是不可想象的。”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周建平说。在我国航天史上,曾有着“万人会战造神舟”的传奇故事。在空间站建造过程中,“西安和上海的发动机、天津的太阳翼电池片、河南的电连接器、上海的电池、四川的元器件……前一天还在工厂里,第二天就能‘飞’到北京的总装车间。”有专家这样形容新型举国体制的优势。
⑤造船为建站,建站为应用。这是中国太空之家的初心使命。在这个国家空间科学实验室内,一项项空间科学实验有序开展,越来越多的应用成果转移转化成效显著。
⑥小小水稻太空“转一圈”有望实现优质增产,太空黄瓜、太空番茄等蔬菜备受好评,航天有种助力年增产粮食约26亿公斤;围绕航天员在轨生活研发的骨丢失对抗仪等可应用于防止退行性骨质疏松、肌肉萎缩……截至2023年8月,中国空间站安排在轨实施了100多个空间科学研究与应用项目,我国空间应用成果4000余项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
⑦在强大的航天技术支撑下,空间站里的“天宫课堂”越发精彩。授课空间从天宫实验室、空间站核心舱拓展到空间站问天舱、梦天舱,更加宽敞明亮;授课信号更加流畅,数倍于5G网速的“太空宽带”支持天地师生对话;授课方式新颖超前,航天员戴上混合现实眼镜,演示植物样品的采集操作……“飞天梦永不失重,科学梦张力无限”,充满奇思妙想的太空授课,让科学的种子在亿万青少年心里生根发芽,诠释中国人逐梦太空的深刻意义。
⑧“星空浩瀚无比,探索永无止境,只有不断创新,中华民族才能更好走向未来。”在永无止境的探索中,自立自强、勇毅前行,中国航天事业将不断创造新辉煌,中国人的飞天脚步会迈得更稳更远。
(编选自《人民日报》2024年9月10日)
【材料三】
①2023年5月29日11时,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问天阁,万众瞩目的神舟十六号航天员乘组正式亮相:指令长景海鹏、航天飞行工程师朱杨柱、载荷专家桂海潮。
②从首次太空的2天20小时27分钟飞行,到神舟九号的13天宇宙遨游;从太空33天的中期驻留,到这次约5个月驻留“天宫”,景海鹏成为四度飞天的中国航天第一人。
③1998年1月5日,景海鹏和13名战友一起,在鲜艳的五星红旗下庄严宣誓,成为我国首批航天员。为圆飞天梦,那些年,他晚上12点前几乎没有休息过,也没陪家人度过一个完整的周末,甚至没有陪父母过一个春节。
④2008年,景海鹏和翟志刚、刘伯明乘神舟七号飞天。他们密切配合,完成了我国首次空间出舱活动。天外归来后,景海鹏归零成绩、归零心态,又全力投入到神舟九号任务备战训练中。
⑤2016年10月,景海鹏第三次执行飞天任务。这一次,他带着年轻的航天员陈冬一起在轨飞行33天,首次实现了中国航天员中期在轨驻留。
⑥7年一瞬。此间,景海鹏的岗位有过几次变动,但他始终没有忘记自己是一名航天员的初心使命。在陆军某部任职期间,他随身携带了所有飞行训练资料,定期和教员进行电话沟通交流,利用周末回队训练考核。600个俯卧撑、600个仰卧起坐、上千次跳绳成为他每天的标配,飞行手册、操作指南加起来有70多本,成千上万条指令都已烂熟于心……景海鹏的身体素质和飞行技能依旧优秀。
(节选自新华网2023年5月30日)
13. 下列关于材料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神舟五号”飞船首位中国宇航员进入太空,“神舟十二号”飞船首次进入我国自己的空间站,说明我国从首位宇航员进入太空到进入自己的空间站用了不到20年的时间。
B. 中国航天事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中国建造了人类目前在太空仅有的两个空间站之一,空间站彰显了新时代中国智慧、中国志气、中国实力。
C. 国家空间科学实验室有序开展空间科学实验,将空间应用成果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粮食增产、防止退行性骨质疏松、肌肉萎缩等项目。
D. 景海鹏在7年的时间里四度飞往太空执行任务,体现出他始终没有忘记自己是一名航天员的初心使命。
1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或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正因为有党中央的集中统揽,以及科研院所、科研单位、科研人员通力协作、互相支撑,才有了中国航天事业的伟大成就。
B. 正因为有一大批优秀的航天科研人员,才使得中国航天事业不断得到发展。
C. 各行各业的支持与期待是中国航天事业的飞速发展最根本的原因。
D. 要成为一个航天员,除了要有过硬的身体素质和优秀飞行技能,还需要有精益求精、不怕吃苦、不甘人后、永葆初心的航天精神。
15. 结合材料和生活实际,请你谈谈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对我们的积极影响。
(三)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在山上“种星星”
王纯亮
①那天,儿子兴致勃勃地问我,哪里可以看到漫天的星星 我随口告诉他说,吴光荣伯伯的油茶山。儿子好奇:为什么那儿有漫天的星星 我说,那是吴伯伯在山上种的呢。本是逗他玩,没想到,他和妹妹缠着我,说要上山看星星怎么种。
② 那时,老吴的油茶山上,无数的油茶果,像一粒粒铜丸子,在微风中挂着。放眼看去,千树万树压枝低,秋阳里泛着淡淡的金光。贵州的油茶树也在这个季节开花,嫩白花瓣与粉红花蕊,两两点缀,像一张张脸,羞涩地浅笑。
③今秋,我有幸上了两次吴光荣的油茶山。
④首次上山,只见数千斤油茶果晾晒在院坝,采收、搬运,老吴他们忙得不亦乐乎。贵阳离龙里不远,但之前我和老吴只见过一面,对他种油茶的了解都通过微信朋友圈,这次终于得以亲见。
⑤出身农家的吴光荣对农业有特殊感情。20多年前林学专业毕业后,他一直在城 市从事绿色产业。后来转战农村到荒山上种油茶,用他的话说,是对农业情感冲动的真情回归。在这片数千亩原本只长杂草和灌木的荒山上,历无数坎坷,这个汉子多次跌倒再站起,汗水洒遍山岗,但就是不流半滴泪。他说,就咬定这片山了。
⑥时隔20天,我带着孩子再次来到吴光荣的油茶山。抵达时天色已晚,晚歇在他 于油茶林间修建的山舍里,我特意选了一间可以打开天窗的屋子。那晚,两个孩子躺在床上比谁数得星星多,带着星星怎么种的疑惑,在此起彼伏的蛐蛐声中安然睡去。
⑦ 次日起早,孩子们见到了他们心中“种星星”的吴伯伯。老吴领着他们去钓野生鱼、找跑山鸡蛋、摘山楂果、觅野生菌,其间不断地接打电话安排各项事情。看他没啥“特异功能”,孩子们似乎有点质疑他“种星星”的真假。
⑧站在高处,油茶林收放于心。数千亩山林的天地是大,但吴光荣心中的乾坤更大。这些年,周边群众吃上生态饭,也拿稳定工资,和他有莫大关系。老吴说,带着大家走,有难处就心里憋着,但步伐一定要铿锵。由于心胸敞亮、为人大气,渐渐地,大家觉得他就是这山间的“侠客”。而老吴呢,手里捻着鼓鼓囊囊的油茶果,默默地思索着什么。
⑨走在山垭口,我问孩子们树上的果实和花朵像什么,他们先是一愣,然后兴奋地跳起来,说像昨天晚上数的星星,闪闪的,数都数不清。我掐下茅草,用空心的秆做成 吸管,让孩子们吸食花蕊里晶莹的花蜜,女儿说,吴伯伯种的“星星”实在是太甜了。
⑩油茶挂果周期长,吴光荣便以短养长,在基地里套种食用菌和中药材,发展林下产业,既提高了荒山利用率,又减少成本投入。
阳光下,几名布依族和苗族阿姨不断翻晒油茶果,影子就像她们的幸福一样,被拉得好长。院坝里晒不下的油茶果,她们就沿着长长的机耕道铺陈开,那是她们的幸福在山里绵延。
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
日升月落、四季更迭, 一天又一天,吴光荣在这片山上“种星星”。在这里,山是 土石和油茶树的总和,是希望,是幸福的源头。迎着朝阳,这个汉子步入大山里,不时眺望着远方,在暖阳的照射下,眼神里又多了几分坚毅。
此时,他也成了山的一部分。
16.下列对文章的理解或赏析,错误的两项是( )
A.本文记叙了作者两次上吴光荣的油茶山的事情,在作者上山之前,他对老吴种油茶的了解都是通过微信朋友圈。
B.第②段画线句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油茶果的繁多与油 茶树的美丽,营造出一片丰收盛景。
C.第⑤段属于补叙,补充交代了吴光荣的出生、经历,以及决定来到荒山上种油茶的原因,丰富了人物形象。
D.第⑧段画线句子“而老吴呢,手里捻着鼓鼓囊囊的油茶果,默默地思索着什么”,从上下文可以推断这里的“思索”应该是指老吴在为油茶山的凋敝前景而发愁。
E.文中最后一句“此时,他也成了山的一部分”意味深长,表达出吴光荣为山上的油 茶事业付出了无数的汗水和心血,他的努力与这片山紧密相连,他的精神也如同山一样坚毅、厚重。
17.校刊编辑社的同学们想把这篇文章选入春季特刊,在审稿时同学们产生了讨论。小语说:“这篇文章的主人公是吴光荣,我认为文中写‘我'的孩子们的内容都可以删掉。”针对这个观点,请从文章的结构、内容、主题三个方面,发表你的看法。
18.在2025年春晚中,春晚节目组邀请到了各行业的闪光人物作为嘉宾。在校刊中,也特意为这些人物制作了主题特辑,小语想把本文的吴光荣和春晚特邀嘉宾胡贵川放入同一个主题中,请结合文章和链接材料说说这样做的理由。
【链接材料】胡贵川:5639/5640次慢火车的列车长。他扎根在这趟车上20余年,从茶水员做起,一步步干成列车长。自2017年以来,胡贵川开始帮忙给列车上的村民“带货”。他提前给老乡们在终点站联系好买家,并通过在列车上设立交流板,把村民的农产品登记下来,随时方便乘车人和商家对接购买,为菜农寻找合适的销 路,帮助沿线村民增收。在胡贵川的带领下,该趟列车12个班组全部参与“带货”3万多斤,乡村的风物特产通过穿行的“慢火车”走入千家万户,带动乡村产业的发展与振兴。
(四)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风中的高粱
安宁
①高梁是村子里长得最仙气的一种庄稼,夏天的时候,它们细细长长地迎风而立,颇有诗仙 李白醉酒后的逍遥姿态。当然村子里的人们,是不懂什么李白或者杜甫的,他们只是喜欢饭后去田地里走上一圈,或者蹲在村口, 一边吸一袋烟, 一边看那大片火红的高粱地,被晚霞染得更加地艳了。女人们纳着鞋底,有那么片刻,她们会停下来,用针尾挠挠头发,而后看着风里摇摆的 高梁们发会儿呆。男人想得深远,他们从用高梁秸秆打成的房顶上的“箔”开始,延伸到给儿子 娶一房像样的媳妇,再到给孙子编一方小凉席,夏天的时候卷着出去乘凉用。
②关于高梁的记忆,基本上都是从被收割完之后开始的。高粱叶子和根首先被砍下来,堆积 起来供冬天烧火做饭。随后村民们会将高梁秆子剪下来,整齐地晾晒在平房上,或者院子里。几 乎家家户户用来扫地的笤帚、刷锅的刷子,都是用高梁穗做成的。这活基本上归家里的男人们干, 因为用铁丝将高梁穗捆绑在一起,压紧,防止散开,算得上是一个技术活,铁丝的两端紧紧地扭在一起后,为了防止尖端扎手,还要用钳子给插到高梁杆里面去。 一把上好的笤帚,不仅仅是将 高粱翎捆绑在一起,还要讲究美观大方,用起来也舒适顺手,而且清扫的过程中,不会总是掉下 高梁粒或者细小的草茎一样的翎子来。乡下的男人们似乎天生就会做这些精细的活计,这跟女人 们天生会纳鞋底、绣花、做衣服一样。
③高粱晒干后,田地里的活渐渐忙完了,初冬恰好闲来无事,村里的女人们便剪下细长的高 粱莲,备齐了料子,开始更新家里锅上蒸饺子用的篦子,或者晾面条用的锅配。锅配是用两面高 粱楚以十字形拿麻绳串在一起的,串完后会剪成所需要的大小,形状当然都是圆形。 一个用来放 刚刚包完的饺子、擀好的面条的锅配,可以用上几年时光,而不觉其旧。而且看到这样一个旧用 具,会觉得心安,有家常的温暖的气息。沈姐的语文课堂。我总觉得,那旧味道是从高粱地里生长出来的,它们是 有纹理的,不像塑料或者铁制品冰凉冷硬、缺乏温度,更想到源头上,泥土的湿润和宽广。我还 会因此想起女人们在冬天的煤油灯下,聚在一起一边用麻线串着锅配, 一边聊天的琐碎家常。好像有一些家长里短的乡村故事,也一起被串进了其中,并在蒸馒头或者煮饺子的时候,浸润到我 们的肠胃里。村民们不懂这样的感觉,可是,他们却永远都是诗一样田园生活不停息的缔造者。
④“打箔”是另外一种与高梁相关的乡村生活。“打箔”其实就是打秫秸箔棚的简称,跟打 家具一样,都属于技术和体力兼而有之的乡村活计,所以一般都是要请同一个家族里的男人来帮忙。秫秸箔大致有两种用处, 一种是日常用来晾晒地瓜干、棉花、玉米、白菜等东西的大垫子,一种是只有盖房子的时候才会用到的房顶上的薄棚。晾晒东西的秫秸箔对用料没有那么讲究,差 不多的高粱秆,都可以拿来使用,看起来这活有些像纺线,只不过工人都是大老爷们。他们在院 子里搭起一个木头架子,再用绳子吊起几个砖头,用于固定秫秸箔,两根高梁秆之间用麻绳连接 起来。 一个面积不太大的秫秸箔, 一下午就打好了,请来的同族男人也不用吃饭,洗把手就回了家。秋天的时候,将秫秸箔摊开在田地里,用来晾晒棉花。那棉花如果没有干,晚上也不用装起 来,直接将秫秸箔卷起来,扛回家,第二天接着铺开来继续晒。有时候我很想躺在上面,变成一 团棉花,或者一片干豆角,被人卷起来,扛回家去。这样慵懒的永远无法实现的生活,在我的想 象中,总是又浪漫又诗意。尽管,真正的乡村生活,常常是琐碎枯燥,甚至孤独的。
⑤盖房子用的秫秸箔棚,就需要精挑细选最好的高梁秆,因为房顶的质量可大意不得。早在 房顶上梁之前,就已经有村里最好的师傅,给打好了秫秸箔。只等着垒平屋口,上了梁,屋脊上 的木头也弄好了,然后开始披上秫秸箔。在北方呼啸的冬天夜晚,家里生起炉子,暖暖和和的, 人的脸也红通通的,也会想起糊房子的人,说谁谁谁干活真实诚,瞧这顶棚糊得多密实,明年开 了春打箔还叫他!
⑥大人们在絮叨这些人情冷暖的时候,我们小孩子就在旁边,用高粱莲子扎手表或者眼镜玩。 眼镜是我最擅长扎的,将高粱莲的外皮剥下细细的4根来,再将里面的芯截取大小如指肚般的6 块,而后便可以将其中一个芯串进外皮中间,并用另外一个芯连接起两端来。同样的方法做成另 外一个圆框,并用小的尖利的皮连接起左右框,而后将两根外皮插进中间的芯,做成眼镜腿,剩 下的两块芯在腿上做挡头,便可以戴在鼻梁上。
⑦有时候实在无聊,我还会剥下高梁楚的外皮来,将里面的芯做成香烟的样子,而后点燃火 柴, 一个人倚在墙根下,学着那些寂寞的老头,抬头看向天空,边吸着明明灭灭的“香烟”,边 想着遥远的可以走出乡村的未来。天空上什么也没有,连一朵云也没有,空空荡荡的,像我的心。 我觉得自己还不如做一株高梁,在秋天的地里,高高地随风飘摇,什么也不想,什么也不关心,整个的秋天,都是属于我的。(选自散文集《消失的乡下植物》,有删改)
19. 请从表现手法的角度,赏析文章第③段描述锅配的内容。
20. 赏析第④段中画线句不同叙述视角交织的表达效果。
21. 文章大量篇幅描述高粱收割之后的内容,却以“风中的高粱”为题,请从构思的角度作简要赏析。
22. 请结合本文内容以及下列材料,探究本文的主旨。
材料一:消失的是世事,永存的是人情,所以即便是写作乡村的植物、动物系列,我的视角,依 然不曾离开过与春种秋收和鸡鸭牛羊密切相关的人情世故。乡村孕育了繁茂的生命,也孕育了千 百年来中国人独特的田园世界。
(选自散文集《消失的乡下植物·序》)
材料二:我知道村庄老了,人们也陆续地将土地出租,搬去了城里。他们在城里快乐吗 我很想 知道,却忽然间发现,我不过和他们一样,奋不顾身地离开了村庄,住进了城市,并在长久的孤 独之后,忽然间想要借助于文字,重新回到被时间遗忘了的乡村生活。
(选自散文集《消失的乡下植物 ·后记》)
答案
1、A 2.D 3.A 4.示例:将【甲】处画线句中的省略号改为句号。5.将“神奇的”和“一片”互换位置。 6.示例:“想到的”不够美,那就让我们一起去我的家乡走一走,看一看吧!
7.A 8.(1)自强不息就是要在磨难面前坚忍不拔,努力增长自己的才干,不求外物与外人。
(2)③①④②⑤
(3)①A ②D ③B ④C
(4)示例:保尔一次次战胜伤病,在全身瘫痪、双目失明的情况下还坚持写作,因为他知道,成长意味着要有钢铁般的意志
9.“又”字说明这不是“我”第一次以“一滴水”的形态存在,以前就曾经是一滴水。
10.经过了松与杉、杜鹃、山茶、驿道、人。看到了丽江坝铺展开来,人们正在建筑一座城。
11.增强了丽江的历史色彩与人文色彩,使文章更具可读性。
12.一个“扑”字,写出了“我”和瀑布里另外的水流向山下的迫不及待的心情。
13.D 14.C
15.:①太空水稻的增产能够进一步解决粮食短缺的问题,可以致力于解决世界饥饿的问题;②空间科学实验的一些成果,有助于医学的发展,如防止退行性骨质疏松等。③团结协作、精益求精、不甘人后的航天精神能够带给我们力量和勇气去解决生活中的难题;④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有利于提高我们对中国科技和文化的认同感,增强文化自信;⑤在青少年心中种下科学的种子,让“飞天梦”能够一直延续。
16.CD
17、不赞同。
结构上:
①孩子的话语照应标题,标题中的“种星星”是孩子视角对于油茶果的理解和想象。
②正是因为孩子们想要去看“星星”,才引出“我”带他们上油茶山的事情,在孩子们
与吴伯伯的相处中,他们对“种星 星”这件事由质疑变为欣喜,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内容上:
③ 孩子的视角为文章内容增添了童真童趣。
④孩子们在老吴的带领下,在山中体验各种活动。作者记叙孩子们和老吴的交往的内
容,体现出老吴随和热情、关 爱孩子的形象。
主题上:
⑤女儿说吴伯伯种的“星星”实在是太甜了,这句话暗示了主题,表达了对于吴光荣
奉献、担当精神的赞美。
18、①吴光荣和胡贵川都有坚守奉献精神。吴光荣回归农村在荒山上种油茶,虽然历经无
数坎坷,多次跌倒仍不放弃,咬定这片山。胡贵川扎根一趟车 20 多年矢志不渝。
②他们都勇于担当、福泽百姓。吴光荣带着大家走,有难处就心里憋着,但保持着铿锵的步
伐,给当地的百姓带去幸福的生活。胡贵川在列车上给村民“带货”,帮助沿线村民增收。
③他们都善于思考,有创新精神。吴光荣针对油茶挂果周期长的问题,他以短养长,
收获显著效果。胡贵川列车带货、设立交流板等,用创新的方式推动了乡村振兴。
19.本段由实及虚描述锅配相关内容,首先描述村里女人们制作锅配的过程以及锅配的作用、特征,接着展开联想(由实及虚),描述自己在锅配中感受到的温暖与亲切,以及女人们制作锅配时的温馨诗意,表达了作者对乡村美好生活的怀念以及对诗意生活缔造者的赞美。
20.首先通过幼时我的视角,写出自己在乡村生活中的天真烂漫。接着以现在的我的视角,回顾当初自己的想法的浪漫诗意,同时,冷静地反思真正的乡村生活的琐碎枯燥甚至孤独。这样的写作,把过去与当下有机融合,把作者对乡土生活的认识更加全面地展现,体现了作者对故乡生活的缅怀以及美好诗意逐渐消亡的反思。
21. 文章开篇刻画迎风而立的高粱,结尾表达如随风飘摇高粱一样的美好希望,首尾呼应。以高粱为线索贯穿全文,大量篇幅描述高粱收割后带给村民们的物质价值意义以及作者由此对乡村生活、乡土情怀的缅怀。这样首尾与文章主体部分形成比较,以“风中”隐喻自己与乡土生活境界的疏离,引发思考,反思这种质朴温馨生活在现实中的可望而难求,美丽而飘渺。同时,以“风中的高粱”为题,使题目形象而富有诗意,引发读者的想象与思考。
22.本文围绕着“高粱”,回顾乡村生活中的人情世故,呈现了乡村中人们单纯美好的生活期待、充分利用高粱的生存智慧、真诚互助的人情等充满诗意与美好的田园生活状态,表达了作者对乡土生活的深切缅怀赞美之情;同时,又以远离村庄的身份,试图从乡村生活中寻找抚慰身处城市的孤独的内心,以回忆的笔触探寻心灵的寓所,旨在唤醒人们对自然乡村的关注与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