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十九课《鱼我所欲也》同步训练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十九课《鱼我所欲也》同步训练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61.5KB
资源类型 素材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5-10 15:29:2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
第十九课《鱼我所欲也》同步练习
一、基础题
1.本文选自《 》,是孟子及其门人所作,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他的政治主张是 ,他认为人之初, 。
答案:、《孟子 告子上》|仁政|性本善
解析:分析:本题文学常识的填空要按课本注释的内容来填空,每个字都不能写错。
点评:此题考查文学常识,关键在学习中强加记忆。文学常识记忆点是,作者名(字、号)、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作品主题及风格等。
2.给加点字注音。
死亦我所恶________ 一箪食,一豆羹________
蹴尔而与之________ 乞人不屑________也
答案:wù|dān|gēnɡ|cù|xiè
解析:分析:首先要读准拼音,注意“恶”是多音字,语境不同拼音也不同。
点评:拼音,首先要读准汉字,排除方言的干扰,不可读错,拼音时注意易混的声母与韵母。
3.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说明其词义。
①乡为生死而不受 ②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答案:“乡”通“向”;从前。|“得”通“德”;恩惠,此作感激。|“与”通“欤”;语气词,无实义。
解析:分析:解释文言实词,很多都是直译,就是用这个字用组词,通假字,是泛指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
点评:通假字,是泛指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通假”就是“通用、借代”的意思,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
4.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今为__________
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__________之
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__________也?
答案:为了|做|做、采用
解析:分析:解释文言实词,很多都是直译,对于多义词要根据语境来分析。
点评:古文中字词的多义性和活用是常见的,也是常考的,学习要要注意归纳记忆,考试时要根据句意判断字词的含义和作用。
5.翻译下列句子。
呼尔而与之________________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___________
乡为身死而不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没有礼貌地吆喝着给他。|所认识的贫穷的人感激我吗 |从前(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的掌握。文言文语句的翻译必须直译。注意三通假字,“乡”通“向”;从前;“得”通“德”;恩惠,此作感激。“与”通“欤”。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的掌握。文言文语句的翻译必须直译,坚持“换”“调”“补”“留”“删”的五字原则,实现“信”“雅”“达”的目标。
6.参照课文注释,翻译下列句子。
(1) 二者不可得兼,舍身而取义者也。
译文: 。
答案:如果两样不能同时得到的话,我只好舍弃生命而选取“义”。
(2)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译文: 。
答案:如果人们所想要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一切可以获得生命的手段为什么不采用。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文言句子的翻译。我们在翻译的过程中,只要字字对译,不丢关键字,然后语句通顺就可以拿满分了。注意“兼”是同时得到;“如使”是如何的意思。
点评:翻译文言句子,首先要根据文中语境大致了解句子的意思,解释清楚关键词语,句式和语气要译出来,最后疏通句子。所学课文,做过翻译练习要加强记忆,可直接写出译句。
7.作为继孔子之后著名的儒家大师,孟子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富有哲理性的名言。请根据自己的积累,试写出其中两条(不得从本文中选取)。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解析:分析:本题开放性试题,答案只要是孟子的名言即可。
点评:本题开放性试题,答案不唯一,拟写答案就行。
8.请积累“舍生取义”的名人事例(3条)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岳飞选择精忠报国|文天祥选择忠义守,|布鲁诺选择坚定信念
解析:分析:解答此题要知道“舍生取义”的意思,甘愿舍弃生命也要选取正义,所写答案只要符合这个意思即可。
点评:开放性试题,答案不唯一,只要符合题干要求即可。
9.依据“呼尔而与之”演变而成的成语是
答案:嗟来之食
解析:分析:解答此题要知道“呼尔而与之”,吆喝着给人吃,就是施舍带有侮辱性的,成语只要符合这个意思就行。
点评:了解的意思再来写出成语。
10.下面的名言不是孟子说的一项是( )
A.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B.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C.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D. 我善养我浩然之气。
答案:C
解析:分析:C.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是屈原说的。
点评:积累名人名言即可作答。
1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鱼我所欲也》运用了比喻论证和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很有说服力。
B. 本文选自《孟子 台子上》。《孟子》是记录战国时代思想家孟轲的思想和政治言论的书,共七篇,二百六十一章。
C.《鱼我所欲也》论述了怎样对待生与死、义与利的问题。孟子主张人性是恶的,本文正是从这种理论出发,来论述“舍生取义”的主张的。
D. 孟子指出,那些不能“舍生取义”的人,正是为物欲所蔽,为了“万钟之禄”“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而“失其本心”。
答案:C
解析:分析:C孟子主张人性是善的,不是恶的,故选C。
点评:解答此题要结合作者的思想主张。
12.选出品读有误的一项( )
A.文以“鱼”比喻为正义,以“熊掌”比喻为生命;
B.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中的“是心”是指“这种本性”,即“羞恶之心”;用原文句子说就是“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C.此之谓失其本心。”该句中“此”指“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而受“万钟”。
D.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的直接原因是“生亦我所欲”、“死亦我所恶”。
答案:A
解析:分析:A应是:“鱼”比喻为生命,以“熊掌”比喻为正义。
点评:解答本题结合文章第一段可以确定答案。
13.选出对本文理解有误的一项( )
A.这段文字运用了正反论证的方法论证中心论点。
B.第一段文字主要侧重于讲道理,第二段文字则侧重于列举事例。
C.本文中最能概括全篇主旨的句子是“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D.本段中运用了比喻、对比、排比的修辞方法,赞扬了舍生取义的精神,批判了那些只贪图荣华富贵而不顾礼义廉耻的权贵们。起到了突出中心论点的作用。
答案:C
解析:分析:概括全篇主旨的句子是“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这句话后面的一句:“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故选C。
点评:分清楚议论文的论点是关键。
1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
万钟于我何加焉_____________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____________
答案:好处|得通“德”感激
解析:分析:此题须特别注意通假字的词语,以便考试时能够灵活运用。
点评:考查考生的文言实词的运用和积累情况。针对这种类型,方法是考生可以根据文意和语境,以及自己的积累,即可得出答案。
15.下面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人皆有之 属予作文以记之
B.舍身而取义 环而攻之而不胜
C.故不为苟得也 己克,公问其故
D.贤者能勿丧耳 陈胜者,阳城人也
答案:A 
解析:分析:B而:顺接连词,转折连词;C 故:所以,缘故;D者:……的人,表判断。A都是代词,故选A。
点评:根据论点意思从备选答案中选择意思一致的。
16.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解释相同的一组是( )(2分)
A.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先帝不以臣卑鄙
B.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人不知而不愠
C.所欲有甚于生者 万钟于我何加焉
D.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受任于败军之际
答案:B
解析:分析:A以:用来,认为;C项于:比,对于;D之:代词,这种思想;B都是转折连词,故选B。
点评:对于文言虚词号多积累多记忆。
17.请用“/”标出下面语句的朗读节奏。
如 使 人之 所 欲 莫 甚 于 生,则凡 可 以得 生 者 何 不 用 也
答案: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解析:分析:给文言文断句,首先要研读短文,理解文段的大意。熟读精思,理解内容是正确断句的前提。在大致掌握了文章意思之后,凭语感把确有把握、容易分辨的地方先断开来,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分析难断的句子。
点评: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断句。解答此题要了解断句的一般规律。文言语句,我们可以利用其中的名词、虚词、句式等作为突破口,寻找断句之处,还要读懂文句的意思,结合上下文进行判断。
18.翻译句子。
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答:
答案:这种做法,不是可以让它停止了吗?这就叫做失掉了人的天性。
解析:分析:文言文语句的翻译必须直译。注意“是”是这种的意思,“已”是停止的意思。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的掌握。文言文语句的翻译必须直译,坚持“换”“调”“补”“留”“删”的五字原则,实现“信”“雅”“达”的目标。
19.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故患有所不辟也____________
贤者能勿丧耳___________
答案:通“避”,躲避|丢掉
解析:分析:通假字是文言文中重要的特殊现象,因此必须了解并学会推断。
点评:考查考生的文言实词的运用和积累情况。针对这种类型,方法是考生可以根据文意和语境,以及自己的积累,即可得出答案。
20.补出下面句子中括号里省略的内容。
乡为________身死而不受_________,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答案:义|万钟或施舍
解析:分析:文言文中的省略句。翻译时要把省略内容补出来,结合上下文就能判断出来。
点评:省略句翻译时要补出来,符合现在说法习惯。
21. 解释词语的意思:
①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苟得:_______________)
②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患:_____________)(辟:_____________)
答案:苟且取得,这里是“苟且偷生”的意思|祸患,灾难;|“辟”通“避”,躲避。
解析:分析:理解文言文,文言实词是关键。因此我们有必要掌握一些理解推断实词词义的技巧:(1)根据文意推断词义(2)根据词在句中的语法地位来推断词义(3)依据字形推断词义(4)根据通假字推断词义(5)用今双音词推断古单音词义(6)根据词语结构推断词义(7)根据修辞推断词义(8)通过归纳推断词义(9)通过比较推断词义。注意通假字“辟”通“避”,躲避。
点评:考查考生的文言实词的运用和积累情况。针对这种类型,方法是考生可以根据文意和语境,以及自己的积累,即可得出答案。
22. 从全文看,本文先后运用了______________论证和______________论证的方法,有力地证明了当义和生不能两全时,应舍生取义这一观点。
答案:道理|举例
解析:分析:文中的“一箪食,一豆羹”是举例论证,第二段是道理论证。
点评:常用的论证方法有道理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23. 根据文意,鱼和熊掌各比喻什么?。
答案:生命|正义
解析:分析:本鱼,比喻生(生命);熊掌,比喻义。
点评:解题要根据论点来明确答案。
24.阅读理解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1)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
鱼,我所欲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鱼,是我所喜欢的|一碗饭,一碗汤,吃了就能活下去,不吃就会饿死
解析:分析:文言文语句的翻译必须直译。注意“欲”是想的意思。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的掌握。文言文语句的翻译必须直译,坚持“换”“调”“补”“留”“删”的五字原则,实现“信”“雅”“达”的目标。
(2). 简要概括作者在第二段中阐述的观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人为了能获取高官厚禄而舍弃“礼义”
解析:分析:此段举“万钟”的例子,来阐述有人为了利益而不要“义”的观点。
点评:概括主要观点方法是什么人做什么事。
25. 比较阅读
(甲〕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乙〕曾子(名参)衣敝衣以耕。普君使人往致邑(给一座城)焉,曰:“请以此修衣。”曾子不受。反,复往,又不受。使者曰:“先生非求于人,人则献之,奚为不受?”
曾子曰: “臣闻之,受人者畏人,予人者骄人。纵子有赐,不我骄也,我能勿畏乎?" 终不受。孔子闻之,曰:“参之言足以全其节也。”(选自《说苑》)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① 故患有所不辟也 患 辟
② 纵子有赐,不我骄也 赐 骄
答案:祸患,灾难 通“避”,躲避|赏赐 傲视
解析:分析:理解文言文,文言实词是关键。因此我们有必要掌握一些理解推断实词词义的技巧:(1)根据文意推断词义(2)根据词在句中的语法地位来推断词义(3)依据字形推断词义(4)根据通假字推断词义(5)用今双音词推断古单音词义(6)根据词语结构推断词义(7)根据修辞推断词义(8)通过归纳推断词义(9)通过比较推断词义。注意“辟”的通假字现象。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对实词的理解的。只有对重点字词解释正确了,才能进一步理解句子,弄清全文大意。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译文:
② 先生非求于人,人则献之,奚为不受?
译文:
答案:不仅贤人有之种本性,人人都有,不过贤人能够不丧失罢了。|先生您又不是向别人索要(城),别人主动送您一座城,为什么不接受呢?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文言句子的翻译。我们在翻译的过程中,只要字字对译,不丢关键字,然后语句通顺就可以拿满分了。注意关键词:“丧”“译为“奚”的意思。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的掌握。文言文语句的翻译必须直译,坚持“换”“调”“补”“留”“删”的五字原则,实现“信”“雅”“达”的目标。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