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
第十八课《生于忧患》同步练习
一、基础题
1.《生于忧患》一文的作者是 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 名轲,字子舆。他是 学说代表人物。
答案:战国时期|孟子|儒家
解析:分析:本题文学常识的填空要按课本注释的内容来填空,每个字都不能写错。
点评:此题考查文学常识,关键在学习中强加记忆。文学常识记忆点是,作者名(字、号)、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作品主题及风格等。
2.找出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入则无法家拂士 。 困于心衡于虑 。
答案:拂通弼,辅弼|衡通横,梗塞
解析:分析:解释文言实词,很多都是直译,就是用这个字用组词,注意此题中“拂”和“衡”是通假字现象,“过”是名词作动词。
点评:通假字,是泛指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通假”就是“通用、借代”的意思,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
3.比较下列各组加点的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国恒亡 河曲智叟亡以应
B.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C.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安能辨我是雄雌
D. 国恒亡 则有去国怀乡
答案:B
解析:分析:A“亡”灭亡/通“无”没有;C“是”这样/ 动词,的D项“国”国家/国都。B都是“所以”的意思。
点评:考查考生的文言实词的运用和积累情况。针对这种类型,方法是考生可以根据文意和语境,以及自己的积累,即可得出答案。
4.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舜发于畎亩之中
入则无法家拂士。
人恒过然后能改
衡于虑,而后作。
答案:起,被任用|拂:通“弼”辅佐|犯错误\犯过失|通“横”,梗塞,不顺
解析:分析:解释文言实词,很多都是直译,就是用这个字用组词,注意此题中“拂”和“衡”是通假字现象,“过”是名词作动词。
点评:古文中字词的多义性和活用是常见的,也是常考的,学习要要注意归纳记忆,考试时要根据句意判断字词的含义和作用。
5.下面对所选文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作者认为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因此要增长才干,必须先经受艰苦磨炼。
B.本文在论述造就人才问题时,强调了客观条件和主观因素两个方面的作用。
C.文章在阐述的思路上,先从国家再说到个人,这样使文章论述层次显得很清楚。
D.本文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答案:C
解析:分析:C应是先写个人在推论都国家。
点评:仔细分析段落在层次上的安排。
6.参照课文注释,翻译下列句子。
(1) 行拂乱其所为
译文: 。
答案:所行不顺使他所做的事颠倒错乱。|
(2)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译文: 。
答案:一个国内如果没有坚持法度的世臣和辅佐君主的贤士,在国外如果没有敌对国家和外患,便经常导致灭亡。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文言句子的翻译。我们在翻译的过程中,只要字字对译,不丢关键字,然后语句通顺就可以拿满分了。注意“拂乱:使……颠倒错乱”, 拂:通“弼”辅佐。
点评:翻译文言句子,首先要根据文中语境大致了解句子的意思,解释清楚关键词语,句式和语气要译出来,最后疏通句子。所学课文,做过翻译练习要加强记忆,可直接写出译句。
7.对下面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
A.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内部如果没有坚持法度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外部没有敌国外患,这个国家就往往会导致灭亡。
B.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的使命给这样的人)
C. 饿其体肤
(使他经受饥饿(之苦)。
D.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忧患(能激励人勤奋)使人生存发展;安逸享乐使人萎靡,必将导致灭亡。
答案:C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文言句子的翻译。我们在翻译的过程中,只要字字对译,不丢关键字,然后语句通顺就可以拿满分了。C句子中“饿”使动用法,”使……饥饿。
点评:翻译文言句子,首先要根据文中语境大致了解句子的意思,解释清楚关键词语,句式和语气要译出来,最后疏通句子。所学课文,做过翻译练习要加强记忆,可直接写出译句。
8.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①管夷吾举于士 举:_________________
②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是:____________
③所以动心忍性 所以: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被举用,被选拔|这(个)|“用来”或“用来……的(方法、过程、手段)”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的是文言文中重点实词的解释。只有对重点字词解释正确了,才能进一步理解句子,弄清全文大意。注意:“所以”与现在的意思不同
点评:查考生的文言实词的运用和积累情况。针对这种类型,方法是考生可以根据文意和语境,以及自己的积累,即可得出答案。
9.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傅说举于版筑之间(举:被选拔)
B.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任:责任,使命)
C.入则无法家拂士(拂:通“弼”,辅佐)
D.人恒过,然后能改(过:过去)
答案:D
解析:分析:过:犯错误。因此D是不正确的。
点评:查考生的文言实词的运用和积累情况。针对这种类型,方法是考生可以根据文意和语境,以及自己的积累,即可得出答案。
10.下边句子中加着重号的字不属于通假字的一项是(2分)( )
A.舜发于畎亩之中
B.曾益其所不能
C.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D.入则无法家拂士
答案:A
解析:分析:B中曾通增。 C中衡通横; D 中拂通弼。
点评:通假字,是泛指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通假”就是“通用、借代”的意思,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
11.下列加点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必先苦其心志 行拂乱其所为
B.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出淤泥而不染
C.舜发于畎亩之中 宋何罪之有
D.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贤于材人远矣
答案:A
解析:分析:A项“其”:都是代词,都指代“将接受大任的人”B项“而”:连词,表承接;连词,表转折C项“之”:结构助词,“的”;结构助词,不译,宾语前置标志D项“于”:介词,“给”;介词,表比较,“比”。
点评:古文中字词的多义性和活用是常见的,也是常考的,学习要要注意归纳记忆,考试时要根据句意判断字词的含义和作用。
12.下列句子朗读停顿(“/”)标示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B.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C.行拂/乱其所/为
D.入则/无法家/拂士
答案:B
解析:分析:A应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C“行/拂乱/其所为”;D“入/则/无法家拂士”。
点评: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断句。解答此题要了解断句的一般规律。文言语句,我们可以利用其中的名词、虚词、句式等作为突破口,寻找断句之处,还要读懂文句的意思,结合上下文进行判断。给文言文断句,首先要研读短文,理解文段的大意。熟读精思,理解内容是正确断句的前提。
13.下面是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主要讲了两个问题:如何造就人才;如何治理国家。
B.文章开头先用六位名君贤臣的事例来引出论题。
C.第三段先反面论述磨难对人生的意义,再从正面论证没有忧患的危害性。
D.文中画线句子的朗读节奏是正确的。
答案:C
解析:分析:C应该是先正面论证后反面论证。
点评:常用的论证方法有比喻论证、道理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
14.孟子以六位历史人物告诉人们:人要成大器,必须经受磨炼。下面名言中,与之意思相近是哪两句?( )
A.古人大业成,皆自忧患始
B.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C.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D.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
答案:AD
解析:分析:A项中有“忧患”, D项中有“磨难”都与“生于忧患”的道理是一致的。故选AD。
点评:此题考查论点与论据的一致性。
15.下面选项与《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主旨相同的一项是(2分)( )
A.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B.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C.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
D.霜叶红于二月花
答案:C
解析:分析:本文的论点说明了磨练的重要性。C项中人只有经过了磨难才成为了英雄,因此选C。
点评:根据论点意思从备选答案中选择意思一致的。
16.下面是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主要讲了两个问题:如何造就人才;如何治理国家。
B.文章开头先用六位名君贤臣的事例来引出论题。
C.第三段先反面论述磨难对人生的意义,再从正面论证没有忧患的危害性。
D.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此句的朗读节奏是正确的。
答案:C
解析:分析:C项应是第三段先正面论述磨难对人生的意义,再从反面论证没有忧患的危害性。
点评:体会正反对比论证。
17.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而"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A.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B.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C.学而时习之。 D.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答案:B
解析:分析:B 与例句表转折,"却"。 A.表顺接关系。C.表递进关系"而且"。D.表并列"又"。
点评:考查考生的文言实词的运用和积累情况。针对这种类型,方法是考生可以根据文意和语境,以及自己的积累,即可得出答案。此题须特别注意一词多义、通假字和古今异义的词语,以便考试时能够灵活运用。
18.下列四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属予作文以记之
B.环而攻之而不胜 杜少府之任蜀州
C.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曹操比于袁绍
D.择其善者而从之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答案:D
解析:分析:A“以”凭借/ 来。B“之” 代词指城池/ 到,往。C“于”介词,给/ 和。 D都是连词表顺承。
点评:对于文言虚词号多积累多记忆。
19.给下列字注音:
畎__________ 说__________鬲__________拂__________
答案:quán|yuè|gé|bì
解析:分析:汉字写拼音,注意声母韵母声调,注意“j q c ”,“n l ”的区别。
点评:此题考查重点字的字音辨析。对汉字的认读,主要是形近字、多音字容易混淆读错,还有方言误读、习惯性误读都是常见的错误,学习和复习的过程中可以进行适当的分类整理。
20.根据上联写出下联:
忧患使人生存发展
答案:安乐使人委靡死亡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的是文言文中句子的意思。只有对重点字词解释正确了,才能进一步理解句子,弄清全文大意。对出对联不成问题。
点评:点评:此题为对联题,只要熟悉对联基本知识,然后结合题目所给语境不难得出下联。
21. 解释词语的意思:
必先苦其心志 :
劳其筋骨:
答案: 使.......痛苦|使......劳累。
解析:分析:古代汉语中的词类活用主要有:1.名词活用为动词,名词的使动用法、意动用法、为动用法。2.动词的使动用法,动词活用为名词。3.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4.数词活用为动词,数词的使动用法。
点评:考查考生的文言实词的运用和积累情况。针对这种类型,方法是考生可以根据文意和语境,以及自己的积累,即可得出答案。
22. 由本文的题目而联想到的一个成语是什么
答案:居安思危|安不忘危|处安思危。
解析:分析:解答此题注意题理解论点的意思,就能很好的写出成语。
点评:解题要根据论点来写成语。
23. 请写出至少一则和本文阐述的道理相似的名言警句。
答案:穷且易坚,不坠青云之志。 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
解析:分析:本文的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意思是忧患使人生存发展,安乐使人委靡死亡,根据这个意思,写出名言警句。
点评:解题要根据论点来写名言警句。
24.阅读理解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选自《孟子·告子下》)
乙文:吴既赦越,越王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臵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曰:“女忘会稽之耻邪 ”身自耕作,夫人自织;食不加肉,衣不重采,折节下贤人,厚遇宾客;振贫吊死,与百姓同其劳。终灭吴。
(选自《史记》)
(1)用“/”给下面句子划出朗读节奏。
舜发于畎亩之中
答案:舜/发于/畎亩之中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断句。解答此题要了解断句的一般规律。文言语句,我们可以利用其中的名词、虚词、句式等作为突破口,寻找断句之处,还要读懂文句的意思,结合上下文进行判断。
点评:给文言文断句,首先要研读短文,理解文段的大意。熟读精思,理解内容是正确断句的前提。
(2).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①曾益其所不能( )
②人恒过然后能改( )
③吴既赦越 ( )
答案:通“增”,增加|②犯错误|赦免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的是文言文中重点实词的解释。只有对重点字词解释正确了,才能进一步理解句子,弄清全文大意。注意“曾”的通假字现象,“过”名词作动词。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对实词的理解的。只有对重点字词解释正确了,才能进一步理解句子,弄清全文大意。
25. 比较阅读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别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下列各项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困于心衡于虑 B.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
C.同舍生皆被绮绣 D.食之不能尽其材
答案:B
解析:分析:A项“衡”通“衡”;C项“被”通“披”;D项“材”通“才”,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对实词的理解的。只有对重点字词解释正确了,才能进一步理解句子,弄清全文大意。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①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译文:
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译文:
答案:(通过这些)来使他内心惊动,使他的性格坚强起来,不断增长他的才干。|这样以后,人们才会明白,忧患可以使人谋求生存,而安乐必将导致灭亡。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文言句子的翻译。我们在翻译的过程中,只要字字对译,不丢关键字,然后语句通顺就可以拿满分了。注意关键词:“所以”译为“用(通过)……来”;“动””忍”,使动用法。关键词:然:这样;后:以后,之后。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的掌握。文言文语句的翻译必须直译,坚持“换”“调”“补”“留”“删”的五字原则,实现“信”“雅”“达”的目标。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