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
第十八课《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同步练习
一、基础题
1.《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的作者是 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他是 学说代表人物。
答案:战国时期|孟子|儒家
解析:分析:本题文学常识的填空要按课本注释的内容来填空,每个字都不能写错。
点评:此题考查文学常识,关键在学习中强加记忆。文学常识记忆点是,作者名(字、号)、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作品主题及风格等。
2.找出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 困于心衡于虑 。
答案:畔:通“叛”,背叛|衡通横,梗塞
解析:分析:解释文言实词,很多都是直译,就是用这个字用组词,注意此题中“畔”和“衡”是通假字现象。
点评:通假字,是泛指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通假”就是“通用、借代”的意思,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
3.“得道者多助”中的“道”是指什么说的( )
A.正确的道理
B.作战的规律
C.施行“仁政”
D.统治的方法
答案:C
解析:分析:A“得道者”的意思是施行仁政。故选C。
点评:孟子提出了施“仁政”、行“王道”的政治主张。
4.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兵革非不坚利也 兵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域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畔
答案:兵器|限制|通“叛”,背叛
解析:分析:解释文言实词,很多都是直译,就是用这个字用组词,注意此题中“畔”是通假字现象,“域”是名词作动词。
点评:古文中字词的多义性和活用是常见的,也是常考的,学习要要注意归纳记忆,考试时要根据句意判断字词的含义和作用。
5.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是全文的中心论点。
B.第二段用攻城而未能取胜的例子来论证“地利不如人和”;第三段写地理条件虽优越而守城失利,来论证“天时不如地利”。
C.第四段深入论证“得道”即“得人和”,“得人和”则“战必胜”。
D.本文所论述的决定战争胜负的最重要因素是“人和”。
答案:B
解析:分析:C应是第三段写地理条件虽优越而守城失利,来论证“地利不如人和”。
点评:分清楚论证与论点的关系。
6.对文章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文中与“得道者”意思相同的一个词是“君子”。
B.作者在论述战争的三个要素时,着重强调了“人和”。
C.文章的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D.文章集中反映了孟子“仁政”、“法治”的思想。
答案:D
解析:分析:D项文章集中反映了孟子“仁政” 的思想,没有“法治”的思想。
点评:解答此题要了解作者的思想。
7.句子中加粗的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三里之城,七里之郭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
B.多助之至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C.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上使外将兵
D.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吾义固不杀人。
答案:A
解析:分析:B至:极点,到;C兵:兵器,士兵;D固:巩固,本来。A郭都是外城的意思,故选A。
点评:此题考查的是文言文中重点实词的解释。只有对重点字词解释正确了,才能进一步理解句子,弄清全文大意。
8.《孟子》是一部记录孟子及其弟子的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的书,共七篇,是孟子和弟子等合著的。南宋朱熹将《孟子》列为“四书”之一。与 、 、 并称“四书”。
答案:大学》|《论语》|《中庸》
解析:分析:本题文学常识的填空要按课本注释的内容来填空,每个字都不能写错。
点评:此题考查文学常识,关键在学习中强加记忆。文学常识记忆点是,作者名(字、号)、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作品主题及风格等。
9.请写出一句与“人和”有关的名言警句:
答案: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家和万事兴。、兄弟同心金不换,妯娌同心家不散
解析:分析:“人和”就是施行仁政的结果,人心就会聚在一起,力量才会强大。
点评:开放性试题,答案不唯一,只要与“人和”有关即可。
10.对下面文句中加点字的解释有错的一项是( )
A.委而去之 (到… … 地方去) B.寡助之至,亲戚畔之(背叛)
C.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兵器) D.以天下之所顺(用、靠)
答案:A
解析:分析:A应是委:放弃,丢下。
点评:此题考查的是文言文中重点实词的解释。只有对重点字词解释正确了,才能进一步理解句子,弄清全文大意。
11.请用“/”标出下面语句的朗读节奏。(标2处)
威 天 下 不 以 兵 革 之 利。
答案: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解析:分析:给文言文断句,首先要研读短文,理解文段的大意。熟读精思,理解内容是正确断句的前提。在大致掌握了文章意思之后,凭语感把确有把握、容易分辨的地方先断开来,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分析难断的句子。
点评: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断句。解答此题要了解断句的一般规律。文言语句,我们可以利用其中的名词、虚词、句式等作为突破口,寻找断句之处,还要读懂文句的意思,结合上下文进行判断。
12.下面“以”字的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B.以天下之所顺
C.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D.属予作文以记之
答案:D
解析:分析:D项“以”连词,表目的,相当于“来”;其余各项“以”字均为介词。
点评:古文中字词的多义性和活用是常见的,也是常考的,学习要要注意归纳记忆,考试时要根据句意判断字词的含义和作用。
13.下列句子朗读停顿(“/”)标示正确的一项是( )
A.天时/不如地/利 B.必有/得天时/者矣
C.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 D.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答案:C
解析:分析:给文言文断句,首先要研读短文,理解文段的大意。熟读精思,理解内容是正确断句的前提。在大致掌握了文章意思之后,凭语感把确有把握、容易分辨的地方先断开来,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分析难断的句子。
点评: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断句。解答此题要了解断句的一般规律。文言语句,我们可以利用其中的名词、虚词、句式等作为突破口,寻找断句之处,还要读懂文句的意思,结合上下文进行判断。
14.解释加点词语: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答案:名词用作动词,限制 |名词用作动词,震慑|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坚固。
解析:分析:在古汉语中,某些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又可以灵活运用,临时改变它的词性或基本功能,在句中充当其它类词,词的这种临时的灵活运用,就叫做词类活用。随着词性的改变,这个词又同时具有新的含义。总的来说,古代汉语中的词类活用主要有:1.名词活用为动词,名词的使动用法、意动用法、为动用法。2.动词的使动用法,动词活用为名词。3.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4.数词活用为动词,数词的使动用法。
点评:考查考生的文言实词的运用和积累情况。针对这种类型,方法是考生可以根据文意和语境,以及自己的积累,即可得出答案。
15.下列句中加点的“以”与“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中的“以”意义相同的两项是(2分) ( )
A.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B.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C.夫以老者之智
D.属予作文以记之
答案:B C
解析:分析:A把,D来,BC凭借,与例句相同,故选BC。
点评:对于常用虚词要多积累多记忆。
16.下面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A.《孟子》相传是孟子及其弟子所作。
B.文章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模式。
C.文章第(四)段运用了正反对比论证和举例论证的方法。
D.本文骈散结合,读来琅琅上口,朗读时要注意节奏正确。比如“城/非不高也”、“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答案:C
解析:分析:C项应是文章第(四)段运用了正反对比论证和道理论证的方法。
点评:体会议论文论证方法。
17.对下面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
A.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
B.三里之城,七里之郭(方圆三里那样的小城和方圆七里的大城)
C.委而去之(弃城而逃)
D.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不能只靠武力强大来震慑天下)。
答案:B
解析:分析:B应是方圆三里的内城,方圆七里的外城。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的掌握。文言文语句的翻译必须直译,坚持“换”“调”“补”“留”“删”的五字原则,实现“信”“雅”“达”的目标。
18.下列四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属予作文以记之
B.环而攻之而不胜 杜少府之任蜀州
C.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曹操比于袁绍
D.择其善者而从之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答案:D
解析:分析:A“以”凭借/ 来。B“之” 代词指城池/ 到,往。C“于”介词,给/ 和。 D都是连词表顺承。
点评:对于文言虚词要多积累多记忆。
19.写出词语的古义今义:
城:
古义:
今义:
池:
古义:
今义:
答案:城墙|城市|护城河|小水池
解析:分析:文言文中随着词性的改变,这个词又同时具有新的含义。
点评:针对这种类型,方法是考生可以根据文意和语境,以及自己的积累,即可得出答案。此题须特别注意一词多义、通假字和古今异义的词语,以便考试时能够灵活运用。
20.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①池非不深也
②兵革非不坚利也
③委而去之
答案:池:护城衬。|兵革:武器装备。兵,兵器。革,甲胄,用以护身的盔甲之类。|委:放弃,丢下。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的是文言文中重点实词的解释。只有对重点字词解释正确了,才能进一步理解句子,弄清全文大意。注意“兵革”与现在的意思不同。
点评:考查考生的文言实词的运用和积累情况。针对这种类型,方法是考生可以根据文意和语境,以及自己的积累,即可得出答案。此题须特别注意一词多义、通假字和古今异义的词语,以便考试时能够灵活运用。
21.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答案: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解析:分析:议论文的论点就是文章的灵魂和统帅,找论点一般看题目、开头、中间、结尾。本文论点在开头。
点评:掌握找论点的方法,可以快速找到论点。
22. 作者从反面论证“人和”的重要性的一组排比句是
答案: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解析:分析:解答此题注意题干中是“反面”一词,就是从相反的方面来论证“仁和”的重要性。
点评:解题要找到关键词再从课文中找原句。
23. 对天时、地利、人和三者在军事上的不同作用,作者持怎样的看法 (用原文回答)
答案: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解析:分析:解答此题注意,题干中的三个词语天时、地利、人和。根据词语找原句
点评:看清题干要求解答不难。
24.阅读理解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尖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环而攻之而不胜 (环:包围)
B.池非不深也 (池:水池)
C.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畔:通“叛”,背叛)
D.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域:这里是“限制”的意思)
答案:B
解析:分析:B项“池”是护城河的意思。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对实词的理解的。只有对重点字词解释正确了,才能进一步理解句子,弄清全文大意。
(2).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这几句话运用了什么句式?什么修辞方法?
答案:双重否定句|排比修辞
解析:分析:“非不高、非不深、非不坚利”看出是双重否定句。三个相同读句子在一起就是排比修辞。
点评:常用修辞手法有拟人、比喻、排比等,比较容易分辨出来的。
25. 比较阅读
[甲]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尖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乙]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 ”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 ”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选自《论语》)
(1).解释文中加点的字。
①兵革非不尖利也 兵
②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域
③足兵 兵
④民信之矣 信
答案:兵器|疆界(答“限制”也算对) |军备(军队) |信任,信用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实词的理解的。“兵”与现在的意思不同,这里是“兵器”意。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对实词的理解的。只有对重点字词解释正确了,才能进一步理解句子,弄清全文大意。
(2).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译文:
②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译文:
答案: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从古到今,人都有一死,(如果)不取信于民,国家就无以立足
本题考查的是对文言句子的翻译。我们在翻译的过程中,只要字字对译,不丢关键字,然后语句通顺就可以拿满分了。注意“故”“信”的意思。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的掌握。文言文语句的翻译必须直译,坚持“换”“调”“补”“留”“删”的五字原则,实现“信”“雅”“达”的目标。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