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6张PPT)
离 骚
端午亦称端五,是我国最大的传统节日之一。 “端”的意思和“初”相同,称 “端五”也就如称“初五”;端五的“五”字又与“午”相通,按地支顺序推算,
五月正是“午”月。又因午时为“阳辰”,所以端五也叫“端阳”。五月五日,月、 日都是五,故称重五,也称重午。
影响最广的端午起源的观点是纪念屈原说。我国 民众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都与屈原联系起来。
俗说屈原投江后,当地人民伤其死,便驾舟奋力营救, 因有竞渡风俗;又说人们常放食品到水中致祭屈原,但 多为蛟龙所食,后才用棕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做成后 来的粽子样。
端 午 节
这是挂在屈原祠的对联。招魂、 九歌都是屈原的作品,香草则是屈 原诗中常见的意象,代表美好的希 望。三户地,则是指楚地,古时候 有“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谚语。 呵壁,据说屈原在南方看到很多壁 画,于是萌发出了疑问,写下了
《天问》的名篇。
何处招魂 香草还生三户地;
当年呵壁,湘流应识九歌心。
纪念屈原的对联
纪念屈原的对联
痛饮读离骚,放开今古才子胆;
狂歌吊湘水,照见江潭渔父心。
《世说新语》记载王孝伯的话:“但使常得无事,痛饮酒,( 熟读《离骚》,便可称名士。"上联的痛饮读离骚,才子胆,都 是化用此句。湘水为屈原跳江之河,渔父曾经讽劝屈原说:"沧 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而屈 原却选择“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 ,忠君忧国,最 终投入湘江,可歌可泣。下联乃是感慨屈原的爱国情怀。
这是清代名臣郭嵩焘写的对联。哀郢,是 楚辞的篇名,三百篇,是诗经的代名。上联这 是说屈原的诗歌,开启了诗经以外的新世界, 颂扬了屈原在文学艺术上的贡献。下联说的是 屈原沉江两千年后,依旧让人怀念,表达了对 屈原爱国思想的仰慕。
哀郢失孤忠,三百篇中,独宗变雅开新路; 怀沙沉此地,两千年后,唯有滩声似旧时。
纪念屈原的对联
纪念屈原的对联
亲不负楚,疏不负梁,爱国忠君真气节; 骚可为经,策可为史,经天行地大文章。
屈原和楚国王族同姓,所以说亲不负楚! 疏不负梁,指的是贾谊。而屈原的作品以离 骚为代表,贾谊的作品以《治安策》为代表, 下联是对他们的文学成就高度赞扬。这首对 联仅仅用三十字,高度概括出屈原和贾谊两 位杰出文学家的生平、成就,盛赞其道德文 章,贴切自然,耐人品读。
概述生平:
出身贵族,学识渊博
辅佐怀王,变法图强 信而被疑,忠而被谤 辗转沅湘,自沉罗江
屈 原
作者介绍
作者介绍
屈 原
1.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第
我国第一位浪漫主义诗人。
2.开创了全新的诗体:骚体诗。
3.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 (波兰哥白尼、英国
莎士比亚、意大利但丁)。
4.代表作品有《离骚》《九歌》 《天问》等。 离骚》是我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楚辞》与《诗 经》并称为“风、骚” 。 “风、骚”是中国诗歌
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优良传统的源头。
解 题
“离骚者,犹离忧也。” (就是“遭受忧愁”。离, 通“罹”,遭受,遭遇)
— —《史记 · 屈原列传》(司马迁)
“离犹遭也,骚,忧也。明己遭忧作辞也。
—— 《离骚赞序》(班固)
“离,别也;骚,愁也。” (意为“离别之愁”) —— 《楚辞章句》(王逸)
“‘离骚’即‘劳商',相当今语‘牢骚’。”
—— 《楚辞论文集》(游国恩)
解 题
《离骚》是我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 《楚辞》与《诗经》并称为“风、骚”。 “风、骚”是中国诗歌史上现实主义和 浪漫主义两大优良传统的源头。
骚体诗的创新:
1.句式上的突破;
2.章法上的革新;
3.体制上的拓展。
创 作 背 景
“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 《使记·屈原列传》
“屈原放逐,著《离骚》”
— — 《史记·太史公自序》
離
辭
楚
兹 佩 之 可
雕 ②
貴 兮 委 厥 圈
美 而 歷 兹
骚
路 初 既 與
余 成 言 兮
士中金作重思A事色具年叫心性4
而 改 求 覽
雜 而 不 服
象 不 可 户
説 兮 孰 云
後 悔 遁 而
理 的
上上中中用学去真学中中古皮止壹击中
圈
8
皇 言 声 时 上 主 和 上 的 上 中
兮 來 違 棄
美 而 無 禮
地
的
…
注意延长
悔相道之不察兮——
忽反顾以游目兮——
注意重音 “九死” “体解”
注意感情
注意节拍
长太息/以掩涕兮
余/独/好修妗/以为常
虽/体解/吾/犹未变兮 岂/余心之/可惩
倾情诵读知概貌
诵读指导
字斟句酌赏文本
1、找出最能体现作者情感和本诗写作 思路的三个字。
哀 怨 悔
字斟句酌赏文本
2、在梳理作者情感和思路的基础上,概括作者在 诗中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 试从外部、内部两个 角度来把握。
高高的帽子
长长的佩剑
荷叶做的上衣
荷花花瓣缝缀的下装 众多的饰品
扑鼻的香气
外在形象
德行高洁 e
长太息……多艰:忧国忧民,心系祖国
亦余心....未悔:坚持真理,献身理想
宁溘….…此态也:嫉恶如仇,不同流合污 伏清白……所厚:刚正不阿, 一身正气
不吾知……信芳:坚持操守,修身洁行 民生…...以为常:洁身自好,自我完善 虽体解…...可惩:忠贞不移,坚贞不屈
字斟句酌赏文本
细嚼慢咽析品格
1、怀有这样高尚的人格追求,在现实
中又有这样的遭遇呢
謇朝谇而夕替 ,
既替余以蕙骧 兮 ,
又申之以揽蓝。
众女嫉余之蛾眉兮 ,
谣逐谓余以善淫。
细嚼慢咽析品格
3、面对这样的遭遇,屈原持怎样的态度
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 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
细嚼慢咽析品格
4、为什么以“美人”自喻
( 汉代)王逸《离骚》序:“《离骚》之文,依《诗》取兴 ,引类 譬谕 , ……灵修美人以媲于君。”
班昭在《女诫》中云:(女)事夫如事天,与孝子事父、忠臣事君同也。
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
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逐谓余以善淫。
思夫——渴望报效;受宠幸——君主重用;
受冷落——怀才不遇;美人迟暮——烈士暮年;
薄情——君主梳理;弃妇——排挤打击。
细嚼慢咽析品格
宫 词
白居易
泪尽罗巾梦不成,深夜前殿按歌声。 红颜未老恩先断,斜倚薰笼坐到明。
在诗中白居易借被遗弃宫女之口,表达了自 己怀才不遇,未被赏识且被遗弃的苦闷。
细嚼慢咽析品格
5、 文中香草有什么象征含义
汉王逸《离骚》序:“《离骚》之文,依《诗》取兴 ,引类譬谕 , 故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谗佞。 灵修美人以媲于君。
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
朝饮木兰之坠露,夕餐秋菊之落英。
步余马于兰皋兮,驰椒丘且焉止息。
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 以采摘香草喻加强自身修养,佩戴香草喻保持修洁等。 √运用了不少香花、香草的名称来象征性地表现政治的、 思想意识方面的比较抽象的概念
· 句式长短参差,自由灵活
●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 √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
√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 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
细嚼慢咽析品格
语言特色
·大量运用了比喻象征的手法
· 课文中大量运用的语气助词“兮”的作用
√ “兮”是有浓厚的楚国地方色彩的语气词
√ 用在句间,表语意未竟,待下句补充
用在句中,表语音的延长 用在句尾,表感叹意味
细嚼慢咽析品格
6、 你是如何看待屈原的爱国情感的 有人说他这是一种“宗 国”思想,你同意吗
观点 一:同意。屈原的爱国思想其实是一种“爱君”思想。 “ 帝 高 阳之苗裔兮”就带有明显的血统夸耀。 “来吾道夫先路”,则是一
种出于“家天下”感情和宗国观念的使命感和忧患意识。屈原的努 力,客观是楚王的统治,我们不必人为地拔高理解他。
观点二:不同意。那个时代的屈原,为了国家的前途,为了人民的 生活,忧心如焚,奔走呼号,这不就是爱国的表现么 在他的心中, 楚国就是他的祖国,楚国的人民就是他的同胞,我们能非议他的爱 国精神吗
细嚼慢咽析品格
6、 你是如何看待屈原的爱国情感的 有人说他这是一种“宗 国”思想,你同意吗
观点 一:同意。屈原的爱国思想其实是一种“爱君”思想。 “ 帝 高 阳之苗裔兮”就带有明显的血统夸耀。 “来吾道夫先路”,则是一
种出于“家天下”感情和宗国观念的使命感和忧患意识。屈原的努 力,客观是楚王的统治,我们不必人为地拔高理解他。
观点二:不同意。那个时代的屈原,为了国家的前途,为了人民的 生活,忧心如焚,奔走呼号,这不就是爱国的表现么 在他的心中, 楚国就是他的祖国,楚国的人民就是他的同胞,我们能非议他的爱 国精神吗
曾宰西畿县,三年马不肥。 债多凭剑与,官满载书归。 边雪藏行径,林风透卧店。 灵州听晓角,客馆未开扉。
[注]明府:对县令的尊称。灵武:即灵州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送邹明府游灵武 (唐)贾岛
勾画 分 析 明确:答题三要素
叙事交代
环境衬托
他人视角
细节描写
请概括邹明府这个人物形象的主要特点,并作简要分析。
拓展练习
(步骤一)①诗中刻画了邹明府清正廉洁的官员形象。
(步骤二)②通过刻画细节描写了主人公三年县令任满离去
马依旧瘦弱,债台高筑,只好卖剑偿还,满载而归的仅有← 车诗书。如今冒雪远游朔方,前程艰险,单薄的衣衫抵不住 透骨寒风。客居边镇听号角报晓,深居简出,向往宁静生活
等形象特点。
(步骤三)③展现了邹明府至清至廉的人物形象,表现了作者
对其清廉品德的敬佩与赞美。
谢 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