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
第二十三课《愚公移山》同步练习
一、基础题
1.《愚公移山》选自 ,这是一篇 。
答案:、《列子·汤问》|古代寓言
解析:分析:本题文学常识的填空要按课本注释的内容来填空,每个字都不能写错。
点评:此题考查文学常识,关键在学习中强加记忆。文学常识记忆点是,作者名(字、号)、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作品主题及风格等。
2.给下列字注音。
仞________ 荷________ 畚________ 孀________
答案:rèn|hè|běn|shuāng
解析:分析:首先要读准拼音,注意“朝”是多音字,可根据意思不同来确定拼音。
点评:拼音,首先要读准汉字,排除方言的干扰,不可读错,拼音时注意易混的声母与韵母。
3.给下列字注音。
龀________匮________叟________雍________ 朔________
答案:chèn|kuì|sǒu|yōng|shuò
解析:分析:首先要读准拼音,注意“期”“间”是多音字,可根据词语意思来确定拼音。
点评:拼音,首先要读准汉字,排除方言的干扰,不可读错,拼音时注意易混的声母与韵母。
4.解释加点词的意思。
年且九十 ________ 且焉置土石 ________
且焉置土石 ________ 始一反焉 ________
答案:将近,况且。|哪里,语气助词。|通,顽固;本来。|赞同,拟声词。
解析:分析:解释文言实词,很多都是直译,对于多义词要根据语境来分析。
点评:古文中字词的多义性和活用是常见的,也是常考的,学习要要注意归纳记忆,考试时要根据句意判断字词的含义和作用。
5.作者写《愚公移山》的目的是( )
A.批判不求进取,知难而退,故步自封的消极思想。
B.反映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
C.借助神的力量实现愚公的抱负。
D.宣扬因果报应的封建迷信思想。
答案:B
解析:分析:解答文章的主题思想,通过事件、人物来分析,本文通过愚公移走门前两座大山的故事,结合备选答案,应是反映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
点评:用排除法,分析备选答案,找出符合本文的主题思想。
6.下列关于选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选文开头写太行、王屋二山的“高”“大”,暗示了愚公移山的困难很大。
B.愚公移山的原因是“指通豫南,达于汉阴”:愚公移山的目的是“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C.从"杂然相许”和“邻人京城氏之霜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两句可看出愚公移山受到众人的拥护。
D.选段表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
答案:B
解析:分析:愚公移山的原因是“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愚公移山的目的是“指通豫南,达于汉阴”。故选B。
点评:对内容的理解要弄清楚文章的意思。
7.给下面句子选择正确译文:其如土石何?( )
A.如果碰上土块石头又该怎么样呢? B.他能把土块石头怎么样呢?
C.又能把土块石头怎么样呢? D.还能把土块石头怎么样呢?
答案:C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的掌握。文言文语句的翻译必须直译,坚持“换”“调”“补”“留”“删”的五字原则,实现“信”“雅”“达”的目标。这道试题中,注意准确把握以下词语解释:刺、期的意思。,“其”在“如……何”前面加强反问语气。故选C。
点评:翻译要符合现在汉语的说法,注意特殊词语的意思。
8.选择翻译正确的一项(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A.你的心太顽固,顽固到一窍不通,连孤儿寡妇都比不上。
B.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不可改变的地步,连孤儿寡妇都不如。
C.你思想的顽固,到了不可开窍的地步,连妇女和小孩都不如。
D.你的心很固执,固执到不可改变,还不如妇女和小孩。
答案:B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的掌握。文言文语句的翻译必须直译,坚持“换”“调”“补”“留”“删”的五字原则,实现“信”“雅”“达”的目标。这道试题中,注意准确把握以下词语解释:刺、期的意思。,“彻”是 改变的意思。“曾”是连的意思,故选B。
点评:翻译要符合现在汉语的说法,注意特殊词语的意思。
9.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古今意义一致的一项是( )
A.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B.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C.子又生孙,孙又生子。
D.河曲智叟亡以应。
答案:D
解析:分析:A曾是连的意思,今义是曾经;B“虽”古义是即使,今义是虽然,C子古义是孩子,今义是儿子。
点评:积累一般常用实词的古今异义。
10.下列各句中的“而”与“而山不加増”中的“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河区智叟笑而止之曰
B.何苦而不平
C.人不知而不愠
D.黑质而白章
答案:C
解析:分析:ABD都是顺接连词,C是转折连词,与例句一致,故选C。
点评:积累常见虚词的用法。
11.下面句子中加点字与“以君之力”中“之”的用法、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于厅事之东北角 B.策之不以其道
C.杜少府之任蜀州 D.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
答案:A
解析:分析:A 之的意思是助词“的”,B代词,千里马,C动词,到,往, D无意义。例句也是助词,的,故选A。
点评:对于文言虚词多积累多记忆。
12.与“何苦而不平”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且焉置土石? B.何陋之有?
C.何以为计? D.如太行、王屋何?
答案:D
解析:分析:ABC都是宾语前置句,D与例句是固定反问句式,故选D。
点评:文言文常用句式有倒装句。省略句、判断句,把字句。被字句等。
13.下面各旬朗读语意停顿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
B.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C.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D.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答案:C
解析:分析:给文言文断句,首先要研读短文,理解文段的大意。熟读精思,理解内容是正确断句的前提。在大致掌握了文章意思之后,凭语感把确有把握、容易分辨的地方先断开来,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分析难断的句子。
点评: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断句。解答此题要了解断句的一般规律。文言语句,我们可以利用其中的名词、虚词、句式等作为突破口,寻找断句之处,还要读懂文句的意思,结合上下文进行判断。
14.将文言词“毕”“诸”“已”“易”填入下边的空白处。
争论不__ 移风__俗 诉__法律
原形__露 付__实施 鞠躬尽瘁,死而后
答案:已|易 |诸 |毕|诸|已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对词语含义的理解能力。要根据词在文章当中的语境含义来解释。
点评:将词语拆分,根据词中不同的文字辨析词语意义的细微差别,分析词本身的意思,注意词语的感彩,根据语境判断。
15.文中刻画智叟和愚公两个人物,主要运用了___________的人物描写方法。
答案:语言描写
解析:分析:人物的肖像描写是指关于人物的音容、笑貌、服饰、姿态等方面的描写。语言描写是对人物的独白、对话及其说话时的神态、动作、语气等的描写。
点评:刻画人物形象,常用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等方法。只要把握描写方法的类型,此题是非常简单的。
16.解性填空:(用原文填空)
①愚公移山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移山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愚公移山面对的困难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所记回顾课文内容,按照提示信息如“原因”“目的”“困难等,判断句子,是两连句的,不要把句子写错位。注意易错字的写法,要根据句子的语境判断汉字,是形声字,根据形旁声旁来判断正确的写法。
点评:古文句子的正确默写,关键在于学习时要理解句子的表达的内容,记住句子间的关系,对句中的易错难写字要牢固记忆。
17.文中愚公相信能搬走大山的理由是(用原文回答)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所记回顾课文内容,按照提示信息如“相信能搬走大山的理由”,判断句子,是两连句的,不要把句子写错位。注意易错字的写法,要根据句子的语境判断汉字,是形声字,根据形旁声旁来判断正确的写法。
点评:古文句子的正确默写,关键在于学习时要理解句子的表达的内容,记住句子间的关系,对句中的易错难写字要牢固记忆。
18.翻译句子。
(1)何苦而不平?
译文:
答案:还愁什么挖不平呢?
(2)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译文:
答案:冬夏换季的时候,才往返一次
解析:分析:文言文语句的翻译必须直译。注意“反”是通假字,通“返”返回的意思。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的掌握。文言文语句的翻译必须直译,坚持“换”“调”“补”“留”“删”的五字原则,实现“信”“雅”“达”的目标。
19.翻译句子
((1)甚矣,汝之不惠。
译文:
答案:你太不聪明了!
(2)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译文:
答案:|你的思想太顽固了,顽固到不可改变的程度。
解析:分析:文言文语句的翻译必须直译。注意“甚矣,汝之不惠”是倒装句,翻译时要按现在的语法写。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的掌握。文言文语句的翻译必须直译,坚持“换”“调”“补”“留”“删”的五字原则,实现“信”“雅”“达”的目标。
20.写愚公及其子孙们移山,为什么要穿插京城氏之孀妻弱子"跳往助之"的情节
答案:文章安排这个情节,一方面"遗男""跳往助之",表示愚公移山的伟大壮举得到了众人的支持,连小孩都来了,说明移山是"北山"人的共同愿望;另一方面从表达上看,增加了文章的生动性,避免了单调,"跳往助之"四字,把孩子欣欣然的神态写出来了。
解析:分析:京城氏之孀妻弱子"跳往助之",就课文来说,是一个生动的细节描写,设计这道题,是引导读者从一个细微的角度,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点评:体会细节描写的作用。
21. 指出下列没有通假字的一项( )
A.寒暑易节,始一反焉。B.甚矣,汝之不惠。
C.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D.河曲智叟亡以应
答案:C
解析:分析:A反通返,C惠通慧,D亡通无。故选C。
点评:此题须特别注意通假字形象。
22. 对下面文段中加点词的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A.已:停止 B.感:被……感动
C.厝:座 D.阴:水之南
答案:D
解析:分析:D中应是水之南。
点评:考查考生的文言实词的运用和积累情况。针对这种类型,方法是考生可以根据文意和语境,以及自己的积累,即可得出答案。
23. 文章分析有错误的一项( )
A.智叟和愚公之妻都对愚公移山之事提出了疑问,但愚公之妻是善意的,而智叟的话却句句充满嘲讽。
B.愚公认为移山能够成功,是因为他看到了自然的不变和人的无穷无尽,正确地看待了自然与人之间的关系。
C.智叟之所以对愚公移山采取讥讽的态度,是因为他用变化的观点看问题,看到了自然的巨大力量。
D.本文采用神话结尾,借助神的力量来实现愚公的抱负,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
答案:C
解析:分析:C项中智叟用静止的观点看问题。故选C。
点评:解答此题结合文章人物说的话来理解。
24.阅读理解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龇,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1)下面是对节选文段①内容的概括,请选出最准确的一项( )。
A.这段文字写了愚公和家人商量挖山的计划和目标,说明愚公善于调动家人的积极性。
B.这段文字写了妻子的疑虑和愚公率家人挖山的行动。
C.这段文字写了愚公是在家人的支持下才开始挖山的。
D.这段文字写了愚公挖山的原因、计划、目标和行动。
答案:D
解析:分析:“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这句是挖山的原因,“指通豫南,达于汉阴”挖山的目标,“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挖山的具体行动。所以选D。
点评:概括段意要结合句子来分析。
(2). 对下面文段中划线词的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A.已:停止 B.感:被……感动
C.厝:座 D.阴:水之南。
答案:C
解析:分析:C厝,同“措”,放在。
点评:文言实词的考查,最常见的命题形式是,指定文中若干个词让学生作解释。要求解释的词,一般为常见实词,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往往是命题的重点,当然也应该成为同学们备考的重点。
25. 课外阅读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①,山门圮②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③十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④数小舟,曳铁耙,寻十余里无迹。一讲学者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⑤,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⑥乎 "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⑦闻之。又笑日:"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如其言,果得之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注:①干:岸边。②圮(pí):倒塌。③阅:经历。④棹(zhào):船桨,这里作动词用。⑤柿(fèi):木片。⑥颠:颠倒、荒唐。⑦河兵:治河的士兵。(纪昀《阅微草堂笔记》)---2004年杭州市各类高中招生考试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错误的两项是( )( )
A.沧州南一寺临河干(面对) B.二石兽并沉焉(合并)
C.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毕竟) D.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停止)
答案:BC
解析:分析:B并意思是一并,C竟是竟然的意思。
点评:考查考生的文言实词的运用和积累情况。针对这种类型,方法是考生可以根据文意和语境,以及自己的积累,即可得出答案。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两项是( )( )
A.二石兽于水中 乃取一葫芦置于地
B.以为顺流下矣 然得而腊之以为饵
C.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
D.如其言,果得之于数里外 则移其民于河东
答案:AC
解析:分析:AC都是介词,在;B作为,介词,来; D在,到。
点评:点评:考查考生的文言虚词的运用和积累情况。针对这种类型,方法是考生可以根据文意和语境,以及自己的积累,即可得出答案。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