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
第 二十课《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同步练习
一、基础题
1.庄子著名 ,庄周,是 (朝代)哲学家,是诸子百家中 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答案:哲学家|战国|道
解析:分析:本题文学常识的填空要按课本注释的内容来填空,每个字都不能写错。
点评:此题考查文学常识,关键在学习中强加记忆。文学常识记忆点是,作者名(字、号)、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作品主题及风格等。
2.就《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这则故事看,惠子觉得每个人无论如何不会知道第三者的心灵状态,对此,你是否赞同?为什么?
答案:赞同。人之所以不一样正是因为内心的私密性.不同的经历和天生的性格造就出来的人格是互不相同的.即使是所谓的心理治疗也不过是推断病人有可能的心理状态
解析:分析:开放性试题,答案不唯一,只要有观点,理由充分,句子通顺即可。
点评:开放性试题,答案不唯一,只要有观点,理由充分,句子通顺即可。
3.翻译下面两个句子。
①庄子曰:“请循其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答案:庄子说:“请从我们最初的话题说起。”|说明你已经知道我知道鱼快乐而在问我,我是在濠水的桥上知道的。
解析:分析:文言翻译的标准是三个字:信、达、雅。对于学生而言,能达到前两个标准“信”(准确无误)和“达”(通顺流畅)就很不错了。因为中考要求文言翻译要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翻译句子,先理解大意,再抓关键字语,最后疏通句子。翻译要做到准确、通顺,完整。
4.解释加点词的意思。
①固不知子矣____________
②请循其本_____________
答案:本来|遵循
解析:分析:解释文言实词,很多都是直译,对于多义词要根据语境来分析。注意(1)“固”是古今异义形象。
点评:古文中字词的多义性和活用是常见的,也是常考的,学习要要注意归纳记忆,考试时要根据句意判断字词的含义和作用。
5.解释加点词的意思。
①知鱼之乐__________
②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__________
答案:的|代词
解析:分析:解释文言实词,很多都是直译,对于多义词要根据语境来分析。注意词语的词性变化。
点评:古文中字词的多义性和活用是常见的,也是常考的,学习要要注意归纳记忆,考试时要根据句意判断字词的含义和作用。
6.翻译下列句子。
(1)安知鱼之乐
答案: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呢
(2)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答案:水中游得多么悠闲自得,这是鱼的快乐啊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的掌握。文言文语句的翻译必须直译,坚持“换”“调”“补”“留”“删”的五字原则,实现“信”“雅”“达”的目标。这道试题中,注意准确把握以下词语解释:前“安”为古今异义现象。
点评:翻译要符合现在汉语的说法,注意特殊词语的意思。
7.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
①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_______________
②是鱼之乐也_______________
答案:倒装句(状语后置)|判断句
解析:分析:(1)庄子与惠子于濠梁之上游,庄子与惠子在濠梁上游玩。(2)译这是鱼的快乐。
点评:文言文特殊句式有倒装句、省略句、判断句、把字句、被字句等。
8.庄子坚持认为“出游从容”的鱼儿很快乐,表现了他怎样的心境?
答案:在自由活泼的生命中由衷地感受到愉悦。
解析:分析:庄子认为鱼“乐”,其实是他愉悦心境的投射与外化。
点评:庄子继承和发展老子“道法自然”的观点,认为“道”是无限的、“自本子根”、“无所不在”的,强调事物的自生自化,否认有神的主宰。
9.下列句子中“与”的意思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
A.庄子与惠子游于濠粱之上
B.呼尔而与之
C.吾谁与归
D.吾与徐公孰美
答案:B
解析:分析:ACD都是和的意思,B是介词,给。故选B。
点评:常用虚词用法要多积累多记忆。
10.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①鯈鱼出游从容 ________________
②安知鱼之乐 ” ________________
答案:悠闲自得|疑问代词,怎么,哪里
解析:分析:考查考生的文言实词的运用和积累情况。针对这种类型,方法是考生可以根据文意和语境,以及自己的积累,即可得出答案。此题须特别注意一词多义、通假字和古今异义的词语。此题注意“安”字的古今异义。
点评:古文中字词的多义性和活用是常见的,也是常考的,学习要要注意归纳记忆,考试时要根据句意判断字词的含义和作用。
1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①固不知子矣:___________
②子固非鱼也:___________
答案:固然|本来
解析:分析:考查考生的文言实词的运用和积累情况。针对这种类型,方法是考生可以根据文意和语境,以及自己的积累,即可得出答案。此题须特别注意一词多义、通假字和古今异义的词语。此题注意“固”的一词多义形象
点评:古文中字词的多义性和活用是常见的,也是常考的,学习要要注意归纳记忆,考试时要根据句意判断字词的含义和作用。
1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
答案:你已经知道我知道鱼快乐而问我。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文言句子的翻译。我们在翻译的过程中,只要字字对译,不丢关键字,然后语句通顺就可以拿满分了。注意“之” 助词无实意。
点评:文言文语句的翻译必须直译,坚持“换”“调”“补”“留”“删”的五字原则,实现“信”“雅”“达”的目标。
13.两则短文分别反映了庄子的什么思想?
答案:第一则庄子讲鹓鶵的故事里,庄子将自己比作鹓鶵,将惠子比做鸱,把功名利禄比做腐鼠,既表明了自己的立场和志趣,又极其辛辣地讥讽了醉心于功名利禄且无端猜忌别人的丑态。|第二则庄子坚持认为“出游从容”的鱼儿很快乐,其实是他愉悦心境的投射与反映。也反映了庄子推崇“自然”,反对“人为”的思想。
解析:分析:此题意在考查学生对课文主旨大意的理解
点评:本题不难,文章浅显易懂。阅读文章生发感想,先要读文章,找到适合的感想点,或对人物形象(品质)或对事件的影响或联想类似的生活现象进行议论,不管怎么议论,都要与文章中的某一点内容有联系,不能凭空发议论,所说与所读脱节。
14.下列划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A.是鱼之乐也 是日更定矣
B.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苟全性命于乱世
C.子固非鱼也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D.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 云归而岩穴暝
答案:A
解析:分析:B完全,确定是/保全;C本来/巩固;D说/白云。A都是这的意思,故选A。
点评:考查考生的文言实词的运用和积累情况。针对这种类型,方法是考生可以根据文意和语境,以及自己的积累,即可得出答案。
15.下列各项中“之”字用法与例句不同的一项是( )。(3分)
例句:我知之濠上也
A.公与之乘 B.杀之以应陈涉 C.何陋之有 D.择其善者而从之
答案:C
解析:分析:A代词,指曹刿;B代词,代人;D代词,人。C宾语提前的标志,故选C。
点评:对于常用虚词的用法要多积累多记忆
16.这一场辩论中的庄子与惠子,你欣赏的是谁?为什么?
答:
答案:欣赏庄子,因为庄子能以愉快的心境,对待周围的事物,追求天人合一,推崇自然,机智善辩。
欣赏惠子,因为惠子机智好辩,善于抓住对方的漏洞之处,对于事物有着寻根问底的认知态度。
解析:分析:指出欣赏对象,说明理由,言之成理即可。
点评:开放性试题,答案不唯一。
17.翻译句子:
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译文:
答案:你不知道鱼的快乐,这是可以完全确定的!
解析:分析:文言翻译的标准是三个字:信、达、雅。对于学生而言,能达到前两个标准“信”(准确无误)和“达”(通顺流畅)就很不错了。因为中考要求文言翻译要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对关键词语的理解、特殊句式的判断要求较高。这里注意关键词“全”的理解。
点评:翻译句子,先理解大意,再抓关键字语,最后疏通句子。翻译要做到准确、通顺,完整。
18.《庄子》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其文汪洋恣肆,想像丰富,气势壮阔,对后世的影响很大。你知道有哪些成语出自《庄子》,试着写出一条,并写出它的意思。
答案:望洋兴叹:本义指在伟大的事物面前感叹自己的微小;今多比喻想做一件事而又无能为力,无可奈何。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对词语含义的理解能力。要根据词在文章当中的语境含义来解释。
点评:将词语拆分,根据词中不同的文字辨析词语意义的细微差别,分析词本身的意思,注意词语的感彩,根据语境判断。
19.庄子的辩解显然是不符合逻辑的诡辩,如果你是惠子,你会继续怎样辩论?
答案:例:从逻辑上说,惠子本来不肯定庄子是否知鱼之乐,且有不知鱼快乐的意思,而庄子却说惠子已经知道他是知道的,可说是扭曲了惠子的原意,此外,最后一个答案:我是在濠上知道的,又把惠子“你怎样知道鱼乐”的问题变成了“你在哪里知道鱼乐”,在逻辑上可说是个偷换概念的诡辩,是答非所问的对话。
解析:分析:有观点,理由充分,言之成理即可。
点评:开放性试题,答案不唯一,言之成理即可。
20.两人辩论的结果且不论谁输赢,但是我们可以看到庄子与惠子思想、性格、气质等方面的差异,他们的人生态度不同,试作分析。
答案:在《庄子与惠子游于谦梁》中,惠子好辩,重分析。对于事物有一种寻根究底的认知态度,重在知识的探讨,缺乏美学意义上的欣赏与关照。 庄子智辩,重美学上的观赏,对于外界的认识,带有欣赏的态度.将主观的情意发挥到外物上而产生移情同感的作用。能从自由活泼的生命中由衷地感受到轻松、闲适、愉悦,让人感受到日常生活中的诗意并为之深受感染。如果说惠子带有逻辑家的个性,那么庄子则具 有艺术家的风貌。
解析:分析:从逻辑上看,惠子是胜者,但从论辩的过程和结果看,充分体现了庄子的论辩的机敏和巧妙。尤其是故事的结尾,是庄子最后的反击。庄子说 :惠子你说我怎知道鱼的快乐时,便已显示你已经知道我明白了鱼的快乐才问。从逻辑上说,惠子本来不肯定庄子是否知鱼之乐,且有不知鱼的快乐的意思,而庄子却说惠子已经过知道他是知道的,可说是扭曲了惠子的原意。此外,最后一个答案:我是在濠上知道的,又把惠子“你怎样知道鱼乐”的问题变成了“你在哪里知道鱼乐”。
点评:理解文章句子大意的基础上,分析二人的不同点。
21.《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 你同意庄子的见解还是惠子的见解,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惠子好辩,重分析;庄子则重欣赏,对外界的认识,总是带有欣赏的态度。惠子是一个逻辑家,庄子则更具有艺术家的气质。
解析:分析:这个问题其实是一个永远辩不完的问题,其实对于他们两个人,本身不能用“对”与“错”来判断,只能说惠子好辩,重分析,他对于事物有一种寻根究底的态度;庄子则重欣赏,对外界的认识,总是带有欣赏的态度。惠子是一个逻辑家,庄子则更具有艺术家的气质。
点评:此题一定找到相关句子加以分析得出。
22. 下列句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计算机是一种工具,尽管是高科技工具,但拥有它并不意味着一切工作都可以事倍功半,一蹴而就。
B.十九世纪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契诃夫的短篇小说《变色龙》,构思新颖,匠心独运,值得一读。
C.中国人民绝不允许任何形式的“台独”阴谋得逞;我们要听其言,观其行,对台湾领导人将把两岸关系引向何方拭目以待。
D.任何个人的成绩和人民群众的伟大创造比起来,都不过是沧海一粟。
答案:A
解析:分析:A倍功半:指做事费力大,收效小。此处应该为“事半功倍”。
点评:先要分析词本身的意思,注意词语的感彩,根据语境判断词语在句子中的含义。
23. 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我国农村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六分之五,土地宽广,地域辽阔,是我国工农业原料的基地。
B.“有偿新闻”应当受到严肃批评,这是极其错误的。
C.徐经理一走进瑞芳的办公室,马上给她拉到了靠窗户的小圆桌前。
D.看乔丹打球,就像是欣赏一门不可多见的艺术,它会把人带离凡尘
答案:D
解析:分析:D(A主语不一致。 B“这”改为“那” 。C“工资”有歧义。)
点评:病句类型主要有: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前后矛盾。辨析病句,一般来说,一看语法通不通,二看意思对不对,三看修辞妥不妥。要想快速而准确地辨析病句,除了平时多阅读,增强语感外,还应该掌握一定的方法,如语感审读法、枝干梳理法、逻辑分析法。
24. 文言文阅读
秋 水 《庄子》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渚崖之间,不辩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已。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已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百川灌河 _____________ 东面而视 _____________
河伯始旋其面目 _____________ 而轻伯夷之义者_____________
答案:注入|面向;朝向|旋转;掉转|认为……轻
解析:分析:考查考生的文言实词的运用和积累情况。针对这种类型,方法是考生可以根据文意和语境,以及自己的积累,即可得出答案。此题须特别注意“轻”是意动用法。
点评:词类活用是文言文中重要的特殊现象,因此必须了解并学会推断。否则,会影响对一些句子的理解。
(2)翻译下面句子。
(河伯)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已。
译:
“闻道百,以为莫已若”者,我之谓也。
译:
答案:(河伯)认为天下一切美好的东西全都聚集在自己身上。| “知道很多,认为没有人能比得上自己”的,说的就是我啊。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文言句子的翻译。我们在翻译的过程中,只要字字对译,不丢关键字,然后语句通顺就可以拿满分了。注意“以”“谓”的意思。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的掌握。文言文语句的翻译必须直译,坚持“换”“调”“补”“留”“删”的五字原则,实现“信”“雅”“达”的目标。
25. 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惠害群之马
黄帝将见大隗(wěi)①乎具茨②之山,适遇牧马童子,问涂焉,曰:“若知具茨之山乎?”曰:“然。”“若知大隗之所存乎?”曰:“然。”黄帝曰:“异哉小童!非徒知具茨之山,又知大隗之所存。请问为天下。”小童辞。黄帝又问。小童曰:“夫为天下者,亦奚③以异乎牧马者哉?亦去其害马者而已矣。”黄帝再拜稽首,称天师而退。
(选自《庄子 徐无鬼》)
【注释】
①大隗:传说中的神名。
②具茨:山名。
③奚:何,什么
(1).选出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 )
A.适遇牧马童子( 适合 ) B.问涂焉(通“途”,路 )
C.亦去其害马者而已矣(罢了 ) D.黄帝再拜稽首(第二次)
答案:A
解析:分析:A“适”是适逢,正赶上。故选A。
点评:文言词语的考查以实词据多。考查的词语,一般为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词性活用词等。当然仍以课文下面的注解为主。避免死记硬背,并做到重点突破,对于易错、易混词要加以积累。
(2).成语“害群之马”现在通常用来比喻什么?
答案:比喻危害集体的人。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对词语含义的理解能力。要根据词在文章当中的语境含义来解释。
点评:将词语拆分,根据词中不同的文字辨析词语意义的细微差别,分析词本身的意思,注意词语的感彩,根据语境判断。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