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核心素养】部编版历史七下第15课 明朝的统治(教学课件+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新教材核心素养】部编版历史七下第15课 明朝的统治(教学课件+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5.4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3-06 16:27:16

文档简介

(共23张PPT)
人教版(2025)七年级下册历史
第15课 明朝的统治
新教材·核心素养
第三单元 明清时期(至鸦片战争前):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知道明朝的建立,了解明朝强化皇权的基本内容,辩证分析其所带来的利与弊。(时空观念、唯物史观、史料实证)
了解明朝科举考试的变化,认识到其脱离实际、禁锢思想的弊端。(历史解释)
了解明朝的民族关系,知道明朝对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发展作出的历史贡献。(时空观念、家国情怀)






1328 年-1344年 放牛
1344 年-1347年 做和尚,主要工作是出去讨饭(这个……)
1347年-1352 年 做和尚,主要工作是撞钟
1352 年-1368 年 造反(这个猛)
1368 年-1398 年 主要工作是做皇帝
大家知道他是谁么?
先导阅读,整体感知
结合本课内容思考,明朝是如何巩固统治的?
强化皇权
科举考试
民族关系
全面改革官制
设立特务机构
奴儿干都司
隆庆和议
八股取士
明朝
政治
民族
思想
目标导学一:明朝的建立
至正四年,旱蝗,大饥疫。太祖时年十七,父母兄相继殁,贫不克葬......当是时,元政不纲,盗贼四起。
——《明史·太祖本纪》
这种状况最终导致了什么后果?
政治腐败
社会动荡
民不聊生
农民起义
结合朱元璋的人生经历概括元朝末年的社会状况。
目标导学一:明朝的建立
【时空观念】结合地图,阅读教材P86,归纳明朝建立的基本史实。
朱元璋(明太祖)
1368年
时间
建立者
都城
应天府(南京)
目标导学一:明朝的建立
01
02
避敌锋芒,积蓄力量,后发制人。
分化瓦解、攻心为上。
如蒙古、色目,虽非华夏族类,然同生天地之间,有能知礼义,愿为臣民者,与中夏之人抚养无异。
——《谕中原檄》
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
【小组讨论】元末群雄逐鹿,为何出身贫寒的朱元璋能够问鼎天下?
目标导学二:强化皇权
行中书省……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
——《元史·百官志》
地方分权
朝臣权力过大
夫元氏(元朝)之有天下,固有世祖之雄武;而其亡也,由委任权臣,上下蒙蔽故也......人君不能躬览庶政,故大臣得以专权自恣。
——《明实录》卷五十九
根据材料思考,朱元璋认为元朝灭亡的原因是什么?
材料一
材料二
强化皇权
八日之间,内外诸司奏札凡一千六百六十,记三千二百九十一事”。
——《春明梦余录》
废除丞相制度后出现了什么问题?当时皇帝是如何应对的?
明太祖:殿阁大学士
明成祖:内阁
政务繁杂
目标导学二:强化皇权
①废除丞相,提升六部职权,使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
②将大都督府分为五军都督府。将军队调动和武官任命的权力统归兵部。
改革官制
阅读教材P87,结合材料,归纳明朝强化皇权的措施。
中央
(胡惟庸)独相数岁,生杀黜陟(zhì),或不奏径行。内外诸司上封事,必先取阅,害己者,辄匿不以闻的出处
——《明史·胡惟庸传》
结合材料说一说朱元璋废丞相的原因。
直接原因:胡惟庸骄横擅权
根本原因:相权威胁到皇权
统兵权
调兵权
无决策权
目标导学二:强化皇权
“在宋以前有三公坐而论道的说法……到宋朝便不然了。从太祖以后,大臣上朝在皇帝面前无坐处,一坐群站,……到了明代,不但不许坐,站着都不行,得跪着说话了”。
——吴晗《朱元璋》
由坐到站再到跪
君主专制不断加强
【历史解释】根据材料说一说官员上朝礼仪发生的变化,并归纳这一变化反映的实质。
目标导学二:强化皇权
设立“厂卫”
阅读教材P88,结合材料,归纳明朝强化皇权的措施。
中央
明太祖成立锦衣卫
明成祖成立东厂
明宪宗成立西厂
安然朝中坐,却知天下事。
监视
缉捕
镇压官民
目标导学二:强化皇权
①取消行中书省,设“三司”
②分封诸子为王,驻守各地。
改革官制
阅读教材P88,结合材料,归纳明朝强化皇权的措施。
地方
朱元璋
朱标
朱允炆
朱棣
权利分散,互不统属
“削藩”
靖难之役
目标导学二:强化皇权
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
——《皇明祖训·祖训首章》
【历史解释】根据示意图并结合材料,思考明朝对中央和地方官制的改动有何特点?这一系列措施有何影响?
皇权高度集中,君主专制大大加强。
权力分散与制衡
《大学》
《中庸》
《论语》
《孟子》
《诗经》
《易经》
《尚书》
《礼记》
《春秋》
八股取士
目标导学三:科举考试的变化
阅读教材P88,归纳明朝科举考试的相关信息。
科举考试 内容
格式
考题必须出自“四书”“五经”。
考题解释必须以朱熹的《四书集注》等为标准。
八股文
尊孔崇儒
目标导学三:科举考试的变化
根据材料分析“八股取士”有哪些危害?
八股文形式呆板,脱离实际,禁锢思想,流弊日益严重。
材料二:锢智慧、坏心术、滋游手......夫八股非自能害国也,害在使天下无人才。
——严复《救亡决论》
材料一:八股文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材有甚于咸阳之郊。
——顾炎武
目标导学三:科举考试的变化
唐朝
隋朝
宋朝
明朝
隋炀帝设进士科,正式确立科举制
唐太宗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进士科成为最重要的科目。武则天创立殿试
宋代严格科举考试程序,大幅增加科举取士名额
八股取士
完善
确立
发展
僵化
回顾所学知识将科举制发展历程补充完整。
目标导学三:科举考试的变化
历代统治者在思想领域采取的统治措施是什么?这些措施的最终目的又是什么?
故吾以为明太祖以制义取士,与秦焚书之术无异,特明巧而秦拙耳,其欲愚天下之心则一也。
——[清]廖燕《明太祖论》
秦:焚书坑儒
西汉:罢黜百家,尊崇儒术明朝:八股取士
巩固封建统治
目标导学四:民族关系
时有战争
明成祖设立奴儿干都司
鞑靼部、瓦剌部
明朝是如何加强对东北地区的直接管理的?
北方蒙古有哪几股势力?
明初与蒙古关系如何
双方敌对状态结束的标志是什么?
1571年,明、蒙达成封王、通贡和互市的协议,史称“隆庆和议”
永宁寺碑
“自海西抵奴儿干及海外苦夷诸民,赐男妇以衣物器用,给以谷米,宴以酒馔,皆踊跃欢忻,无一人梗化不率者”。
——《永宁寺记》
知识拓展:皇权专制
宰相既罢,天子之子一不贤,更无与为贤者矣......
——《明夷待访录·置相》
利:巩固了明朝的统治,使明初的经济得到迅速发展;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弊:君主专制的强化,容易形成皇帝专权,出现偏颇决策;而思想上的专制则扼杀了人们的创造力,阻碍了中国文化、科技的进步与发展。
【唯物史观】阅读材料并结合本节课所学,分析明朝强化皇权的利与弊。
课堂小结
取消行中书省,设“三司”;分封诸子为王,驻守各地。
1368年,朱元璋(明太祖)建立明朝,定都应天府。
建立
科举考试的变化
民族关系
东北:设立奴儿干都司;北方:隆庆和议
明朝的统治
强化皇权
①废除丞相,提升六部职权,使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
②将大都督府分为五军都督府。将军队调动和武官任命的权力统归兵部。
中央
明太祖成立锦衣卫;明成祖成立东厂;明宪宗成立西厂
地方
变化
影响
考题必须出自“四书”“五经”。
考题解释必须以朱熹的《四书集注》等为标准。
格式为八股文
八股文形式呆板,脱离实际,禁锢思想,流弊日益严重。
1.(2024·江苏常州·中考真题)中国历史上的某位皇帝曾训谕其子孙以后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处以重刑”。这位皇帝是( )
A.汉高祖 B.唐太宗 C.宋太祖 D.明太祖
2.(2024·山东东营·中考真题)《中国通史纲要》记载:“他设立了叫做’锦衣卫’的侦缉组织,专门罗织官员吏民的罪名,使人感到随时会有杀身灭家的灾难。”材料中的“他”是( )
A.明太祖 B.明成祖 C.康熙帝 D.乾隆帝
课堂检测
A
D
3.(2023·山东潍坊·中考真题)“祖宗设立阁臣,不过文学侍从,而其重亦止于票拟(帮助皇帝处理文件)。”这反映了明朝( )
A.中央机构完善 B.皇权空前强化
C.文学日趋繁荣 D.文臣地位提高
4.(2023·湖北宜昌·中考真题)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顾炎武认为:“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 此观点重在说明八股取士的( )
A.原因 B.形式 C.目的 D.危害
课堂检测
D
B/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历史学科
第三单元 明清时期(至鸦片战争前):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第15课 明朝的统治
【教学目标】
①知道明朝的建立,了解明朝强化皇权的基本内容,辩证分析其所带来的利与弊。(时空观念、唯物史观、史料实证)
②了解明朝科举考试的变化,认识到其脱离实际、禁锢思想的弊端。(历史解释)
③了解明朝的民族关系,知道明朝对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发展作出的历史贡献。(时空观念、家国情怀)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明朝强化皇权的举措;奴儿干都司。
教学难点:明朝强化皇权带来的影响。
【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让我们先来看一份档案经历
1328 年-1344年 放牛
1344 年-1347年 做和尚,主要工作是出去讨饭(这个……)
1347年-1352 年 做和尚,主要工作是撞钟
1352 年-1368 年 造反(这个猛)
1368 年-1398 年 主要工作是做皇帝
大家知道这位皇帝是谁么?
答案提示:朱元璋
他是历史上起点最低的帝王,从乞丐一路杀上帝王宝座;他是古代帝王的楷模,清朝康熙帝称他的成就吊打唐宗宋祖;这样一位起点奇低的传奇帝王,是如何从群雄中脱颖而出,打下大明三百年基业的呢?让我们带着问题走进本课,学习明朝的统治。
环节二:整体感知
1、先导阅读:结合本课内容思考,明朝是如何巩固统治的?
答案提示:
环节三:新课教学
(一)目标导学一:明朝的建立
1、教师指导:
答案提示:政治腐败、社会动荡、民不聊生; 农民起义
教师指导:公元1344年,发生了严重的旱灾和蝗灾,最终导致饥荒和瘟疫爆发。这一年朱元璋十七岁,他的父母和兄长相继去世。由于家境贫寒,朱元璋甚至没有能力好好安葬逝去的亲人。当时元朝的统治失去了纲纪、秩序混乱,政治腐败、管理不善。各地纷纷出现了大量的盗贼、起义军等反抗势力。
元顺帝至正十一年(1351 年),丞相脱脱派工部尚书贾鲁治理黄河,征用大量民工并调派军队监工。治河官员克扣民工钱财,引起民工极度不满。百姓们为了生存,被迫走上了反抗元朝统治的道路,白莲教首领韩山童、刘福通等人利用 “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 的民谣密谋起义。红巾军起义爆发后,各地纷纷响应。各路起义军都以红巾为标识,统称红巾军,但彼此独立、互不统辖。朱元璋投奔郭子兴,屡立战功,后郭子兴病死,朱元璋执掌该部。1356年朱元璋率部占领吉庆(今江苏南京),改名为应天府。朱元璋队伍逐渐强大,先后消灭东南各地群雄,然后向北进军。
2、自主学习:【时空观念】结合地图,阅读教材P86,归纳明朝建立的基本史实。
答案提示:1368年、朱元璋(明太祖)、应天府(南京)
3、问题探究:【小组讨论】元末群雄逐鹿,为何出身贫寒的朱元璋能够问鼎天下?
答案提示:避敌锋芒,积蓄力量,后发制人。 分化瓦解、攻心为上。
教师指导:第一则材料出自朱元璋征求学士朱升对他平定天下战略方针的意见,意思是巩固根据地防守,储备充足的粮草,不先出头称王,避开群雄的矛头,蓄积力量,后发制人,争霸天下。材料二出自《谕中原檄》,意思是蒙古人、色目人,虽然不是我华夏民族,但同样生活在人世间,如果他们之中有人懂得礼仪,愿意成为明朝的臣民,将享受与华夏人民一样的待遇。这一政策的实施,极大削弱了元朝的实力。
是北伐开始后,《谕中原檄》的威力立马展现出来,北方百姓大多支持朱元璋,而许多蒙古人也顺势投降。1368年正月,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后明军又基本平定北方,将元军赶往北方沙漠。
(二)目标导学二:强化皇权
1、教师指导:根据材料思考,朱元璋认为元朝灭亡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提示:地方分权; 朝臣权力过大
教师指导:材料一解读:从开始分设行中书省起,它对于地方上的财政钱粮事务、军事兵甲事务、农业屯种事务、水路漕运事务以及其他的军国重大事务,没有不进行统辖管理的。这意味着行省在地方的很大。
材料二解读:元朝能够拥有天下,确实是因为元世祖(忽必烈)有着雄才大略。但是元朝的灭亡,是由于皇帝任用权臣,朝廷上下信息不通,互相欺骗蒙蔽导致的。君主不能亲自处理各种政务,所以大臣们才能够独揽大权、肆意妄为。
自主学习:
①阅读教材P87,结合材料,归纳明朝强化皇权的措施。
答案提示:①废除丞相,提升六部职权,使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②将大都督府分为五军都督府。将军队调动和武官任命的权力统归兵部。
②结合材料说一说朱元璋废丞相的原因。
(胡惟庸)独相数岁,生杀黜陟(zhì),或不奏径行。内外诸司上封事,必先取阅,害己者,辄匿不以闻的出处。
——《明史·胡惟庸传》
答案提示:直接原因:胡惟庸骄横擅权; 根本原因:相权威胁到皇权
教师指导:材料解读:他独掌丞相之职数年,对于官员的生死、升降等大事,有时不奏报朱元璋便径自执行。朝廷内外各部门呈上的密封奏章,他都先拿来查看,凡是对自己不利的,就隐瞒不上报。
③废除丞相制度后出现了什么问题?当时皇帝是如何应对的?
八日之间,内外诸司奏札凡一千六百六十,记三千二百九十一事”。
——《春明梦余录》
答案提示:政务繁杂; 明太祖:殿阁大学士; 明成祖:内阁
教师指导:在八天的时间里,朝廷内外各个部门上奏的札子(文书)总共达到了一千六百六十件,这些文书所记载的事情总计有三千二百九十一件。由此可见丞相被废除以后,全国的重大政务都由皇帝亲自处理,明太祖平均每天要批阅奏章二百多件,处理国事四百多件,政务繁杂,于是他另设殿阁大学士,侍从左右,以备顾问,后来,殿阁大学士参与决策,逐渐形成内阁制度。内阁成员完全由皇帝旨意而定,最终决策权依然掌握在皇帝手中,因此内阁制度是皇权强化的产物。
3、问题探究:【历史解释】根据材料说一说官员上朝礼仪发生的变化,并归纳这一变化反映的实质。
答案提示:由坐到站再到跪;君主专制不断加强
4、自主学习:阅读教材P88,结合材料,归纳明朝强化皇权的措施。
答案提示:明太祖成立锦衣卫;明成祖成立东厂;明宪宗成立西厂
教师指导:厂卫权力很大,由皇帝直接指挥,可以随时监视、缉捕、镇压官民。是明朝专制皇权高度发展的突出表现。
5、自主学习:阅读教材P88,结合材料,归纳明朝强化皇权的措施。
答案提示:①取消行中书省,设“三司” ②分封诸子为王,驻守各地。
教师指导:三司级别相当,互不统属。三司分立,最终大权统归中央。
6、自主学习:【历史解释】根据示意图并结合材料,思考明朝对中央和地方官制的改动有何特点?这一系列措施有何影响?
答案提示:权力分散与制衡;皇权高度集中,君主专制大大加强。
教师指导:现在废除了丞相这一职位,设立五府(五军都督府)、六部(吏、户、礼、兵、刑、工)、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这些部门分别处理国家的各种事务,它们之间相互制约、相互抗衡,不敢互相欺压。所有的事务都由朝廷(皇帝)来总揽,所以(国家的治理)是稳妥的。
目标导学三:科举考试的变化
1、自主学习:阅读教材P88,归纳明朝科举考试的相关信息。
答案提示:考题必须出自“四书”“五经”。
考题解释必须以朱熹的《四书集注》等为标准。
八股文
教师指导:“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诗经》《易经》《尚书》《礼记》《春秋》
2、教师指导:根据材料分析“八股取士”有哪些危害?
材料一:八股文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材有甚于咸阳之郊。
——顾炎武
材料二:锢智慧、坏心术、滋游手......夫八股非自能害国也,害在使天下无人才。
——严复《救亡决论》
答案提示:八股文形式呆板,脱离实际,禁锢思想,流弊日益严重。
教师指导:材料一解读:它对人才的败坏程度比 “咸阳之郊” 的坑儒事件更严重。
材料二解读:八股文本身并不是直接危害国家的因素,它的危害在于八股格式禁锢人的思想,败坏人们的心术,使人们把全部精力都放在背诵经书、练习八股文写作上,而不注重学习其他实用的知识和技能。最终导致天下没有真正的人才,从而间接地对国家造成了巨大的危害。
3、自主学习:回顾所学知识将科举制发展历程补充完整。
答案提示:隋炀帝设进士科,正式确立科举制
唐太宗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进士科成为最重要的科目。武则天创立殿试;
宋代严格科举考试程序,大幅增加科举取士名额
八股取士
4、问题探究:历代统治者在思想领域采取的统治措施是什么?这些措施的最终目的又是什么?
故吾以为明太祖以制义取士,与秦焚书之术无异,特明巧而秦拙耳,其欲愚天下之心则一也。
——[清]廖燕《明太祖论》
答案提示:秦:焚书坑儒
西汉:罢黜百家,尊崇儒术
明朝:八股取士
巩固封建统治
教师指导:材料解析:所以我认为明太祖(朱元璋)通过八股文(制义)来选拔士人,和秦始皇的焚书策略没有什么不同。只是明朝(的做法)巧妙,而秦朝(的做法)笨拙罢了,他们想要愚弄天下人的心思是一样的。
目标导学四:民族关系
1、教师指导:阅读教材,回答问题
答案提示:明成祖设立奴儿干都司
鞑靼部、瓦剌部
时有战争
1571年,明、蒙达成封王、通贡和互市的协议,史称“隆庆和议”
2、知识拓展:【唯物史观】阅读材料并结合本节课所学,分析明朝强化皇权的利与弊。
答案提示:利:巩固了明朝的统治,使明初的经济得到迅速发展;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弊:君主专制的强化,容易形成皇帝专权,出现偏颇决策;而思想上的专制则扼杀了人们的创造力,阻碍了中国文化、科技的进步与发展。
教师指导:材料解析:在废除宰相之后,如果皇帝的儿子(即皇位继承人)不贤能,就再也没有可以与之辅佐、补救其不贤之处的人了。
【课堂小结】
明朝是我国封建社会由盛转衰的时期。全面改革官制,设立厂卫制度,实行八股取士等,这些措施的确达到了加强皇权,巩固统治的目的。但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阻碍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课后检测】
1.(2024·江苏常州·中考真题)中国历史上的某位皇帝曾训谕其子孙以后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处以重刑”。这位皇帝是( )
A.汉高祖 B.唐太宗 C.宋太祖 D.明太祖
2.(2024·山东东营·中考真题)《中国通史纲要》记载:“他设立了叫做’锦衣卫’的侦缉组织,专门罗织官员吏民的罪名,使人感到随时会有杀身灭家的灾难。”材料中的“他”是( )
A.明太祖 B.明成祖 C.康熙帝 D.乾隆帝
3.(2023·山东潍坊·中考真题)“祖宗设立阁臣,不过文学侍从,而其重亦止于票拟(帮助皇帝处理文件)。”这反映了明朝( )
A.中央机构完善 B.皇权空前强化 C.文学日趋繁荣 D.文臣地位提高
4.(2023·湖北宜昌·中考真题)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顾炎武认为:“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 此观点重在说明八股取士的( )
A.原因 B.形式 C.目的 D.危害
答案提示:DABD
【板书设计】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