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2022新课标下的教学设计·七年级下册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科目 历史 年级 七年级 课型 新授 授课人
课题 第8课 北宋的政治 课时 1
一、教材分析 第二单元共包含7课,主要讲述了以下内容:北宋建立,结束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统治者采取崇文抑武方针,维护政权的稳固和社会安定。周边各族先后建立的辽、西夏等政权,与北宋并立。北宋灭亡后,宋室在江南建立南宋,与金形成南北对峙局面,经济重心南移完成。蒙古建立的元朝灭亡南宋,完成全国统一。宋元时期,各族在更大范围内交融,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国内外贸易繁荣,国际交流得到加强,科技成就巨大,文学艺术成果丰硕,对世界文明发展作出重要贡献。本课共分成陈桥兵变和北宋的建立、中央集权的加强、王安石变法三个子目,主要讲述了北宋建立后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重文轻武的特点以及王安石变法的内容。不仅在朝代更迭顺序上承接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还作为第二单元的开篇,为接下来的课程学习做好铺垫。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在先前学习中,已对中国古代朝代更迭有初步了解,积累了一定的历史基础知识。但对于北宋政治的复杂体制,例如分化事权加强皇权、科举制在北宋的发展等内容,学生因缺乏相关背景知识,理解起来可能存在困难。同时,他们虽对历史事件和人物有一定兴趣,可尚未形成系统的历史思维,难以自主梳理北宋政治发展的脉络和内在逻辑。因此,需要教师因材施教,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以客观全面的视角看待北宋历史,学习北宋的政治。
三、教学目标 课标要求:认识北宋面临的新形势,了解辽、宋、西夏的并立与北宋强化中央集权和重文轻武的政策。
基于2022年新课标设置本课教学目标如下: 1.知道北宋的建立,列举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了解宋朝重文轻武的特点,了解王安石变法的背景、主要措施及作用。(时空观念、历史解释) 2.通过阅读课本及有关史料,认识北宋政治重文轻武特点的形成及其影响。(史料实证、唯物史观) 3.通过分析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所带来的利与弊,客观认识历史问题,反思历史,吸取历史经验教训。(唯物史观、家国情怀)
四、教学重点 北宋的建立、北宋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王安石变法等基本史事。
五、教学难点 辩证分析北宋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带来的利与弊,了解北宋政治的特点。
六、教学方法 讲授法、问答法、启示法、表格法、多媒体教学法。
七、学习方法 合作探究、自主学习、史料研读、材料分析、小组交流。
八、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教师复备
(一) 新课导入 新课导入—奥斯卡影帝赵匡胤 出示“影帝”赵匡胤的飞驰人生——北宋政治剪辑视频片段。北宋的建立者是谁?赵匡胤是如何“表演”登上帝位的?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第8课,学习《北宋的政治》! 观看视频,思考问题。 准备步入本课学习。 以新颖视频进行课堂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新课讲授 壹·兵变“得”天下——陈桥兵变和北宋的建立
复习旧知:唐末以来的分裂更迭 引导学生一同回顾玄宗统治后期朝政腐败,安史之乱爆发,黄巢起义,907年唐朝灭亡,而后形成五代十国的混乱局面,得出960年北宋兴起,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 1.北宋的建立 【引导】出示图片和时间轴,你们知道赵匡胤是如何摇身一变成皇帝的吗?(生答后出示相关史事,引导学生知道“陈桥兵变”) 回顾唐末以来的政权分裂更迭局面。 【回答】赵匡胤是后周大将,在周世宗时期随征北汉、南唐,战功卓著。世宗病重时,升为殿前都点检,成为禁军最高统帅。960年,受命抵御北汉及契丹联军 ,出发不久就在“陈桥兵变”中被“黄袍加身”。而后立即回京逼迫后周恭帝禅位。改国号为宋,以开封为东京,史称北宋。赵匡胤就是宋太祖。 复习唐末以来的分裂更迭,为了解北宋的建立作铺垫。
2.北宋的统一 【提问】出示地图,观察地图,你认为宋太祖接下来要解决什么问题? 【提问】在这两大方向中,宋太祖会首先解决哪一个方向? 【引导】北宋统一的影响有哪些? 继续出示三幅地图,请大家观察地图,回答下列两个小问题: 问题1:对比图②和图③,有何发现? 问题2:对比图①和图③,有何发现? 【讲授】强调北宋没有实现大一统,只是局部统一。 【回答】北方有辽国、北汉,南方有割据政权。 【回答】先南后北的统一方针。 【回答】宋太祖和他的后继者依照先南后北的统一方针,陆续消灭了南方割据政权,结束了中原和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 【回答】北宋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局面。 【回答】北宋疆域远小于唐朝,周边民族政权并立,未实现全国统一,是局部统一 通过观察地图,发现北宋初期面临的威胁,引导学生归纳北宋统一的影响;进而通过对比地图,发现北宋只是局部统一,并不是一个大一统王朝。
贰·集权“安”天下——中央集权的加强
1.背景 【提问】出示宋太祖与赵普的对话。引导学生阅读分析宋太祖与赵普的对话,回答下列问题: 【回答】藩镇太重,君弱臣强(地方权力大,中央势弱)“外重内轻”。 通过分析材料,回答问题,有助于
问题1:赵普认为唐末以来政权更替频繁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问题2:赵普提出怎样的方案? 【回答】设法收回地方政府的权力,集权于中央。即夺其权、制钱谷、收精兵。 培养学生历史分析和历史解释的能力。
2.措施——收其精兵 【提问】出示历史图片和相关史事,宋太祖采取了哪些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继续出示两则文字材料和历史动画,提问学生宋太祖在军事方面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 2.措施——夺其权 继续出示史料和北宋前期中枢机构示意图,引导学生说一说在中央上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和影响。 【提问】为防止地方权力过于集中,宋太祖采取了哪些措施? 【引导】出示史料,根据材料,说说通判的职权和作用 宋太祖在政治上的措施有何影响? 2.措施——制其钱谷 【引导】出示北宋地方权力分配示意图和图片,提问学生北宋在财政方面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 【引导】出示文字材料,历史图片和图表,引导学生归纳在文教方面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 【引导】出示文字材料,请依据材料和课本,归纳崇文抑武方针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归纳小结】出示表格,宋太祖在军事、政治、经济、文教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回答】①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②控制对军队的调动,统兵权和调兵权分离。③经常调换将领与换防。 【回答】在中央采取分化事权的办法,分割宰相的权力。在宰相之下又设相当于副宰相的若干人,与宰相共同议政。 【回答】削弱相权,加强皇权,实现了皇帝对行政、军事和财政大权的绝对控制。机构臃肿,行政效率低下。 【回答】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实施三年一换制度;在各州府设置通判,分散知州权利。 【回答】涉及地方一切行政与司法事务,知州发布的各项官文需要通判一起署名才能生效。分散知州的权力,并对其进行有效监督。 【回答】加强了中央集权;但也造成机构臃肿。 【回答】经济上:宋太祖加强对地方税收的控制,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这就消除了地方割据的物质基础。 【回答】重视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了科举制。 【回答】积极影响:扭转了五代十国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专权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定和社会的安定。消极影响:①文臣统兵,不熟悉军务,军队战斗力减弱。②政治机构重叠,办事效率下降,增加朝廷财政支出。 引导学生材料分析,培养学生归纳概括能力,知道宋太祖在军事、中央、财政、文教方面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并分析其影响。知道宋代政治具有重文抑武的特点。
叁·变法“治”天下——王安石变法
1.背景 【引导】出示三则史料,引导学生史料研读王安石变法的背景。 【回答】官僚机构膨胀,行政效率低下。强干弱枝,屡战屡败,扩充军队。官俸、军费和战争赔款,财政危 材料分析历史背景,培养唯物史观
【讲授】北宋中期,土地兼并严重,农民起义频发。 机。
2.王安石其人 出示王安石图片和文字材料,引导学生结合材料认识王安石其人。 阅读材料,认识王安石。 知道王安石其人,为了解王安石变法作铺垫。
3.措施 【讲授】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主持变法。王安石变法涉及经济、军事和教育领域。他们希望通过变法,摆脱统治危机,实现富国强兵。 【引导】出示表格,王安石变法的内容都有哪些? 知道王安石变法的时间、内容、目的。
4.变法成效 【引导】出示史料,王安石变法是否取得成效? 【引导】出示史料,下述言论出自变法反对派之口,或有夸大之处,但是否也反映了变法的某些缺陷? 【回答】取得了一定成效;增加了财政收入,一定程度达到富国。 【回答】加重人民负担,引起激烈争议,激化阶级矛盾最终失败。 史料实证,知道王安石变法的成效
5.结果 【引导】王安石变法取得了什么结果? 【引导】请学生合作探究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 【引导】请学生小组交流,说一说从中获得的启示。 【回答】变法收到一些成效,但新法触犯了大官僚大主的利益,遭到强烈反对。宋神宗死后,司马光任宰相,新法几乎全部被废除。 【回答】①变法触犯了地主、官僚的利益,导致他们阻挠和破坏变法,这是主要原因。②宋神宗在变法后期动摇,罢免了王安石。③过程中用人不当,一些官员不按规定推行新法,出现危害百姓的现象 【回答】①改革是一个国家革除弊政、促进国家富强的一个重要手段,每个国家、民族要发展进步,必须要与时俱进,敢于改革等等。 培养学生审美意识和观察信息的能力。
(三) 课堂小结 960年,赵匡胤通过“陈桥兵变”建立北宋,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并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文教方面都采取了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有利于政权的稳定和社会的安定,不过也造成冗财、冗员现象。为摆脱政治危机,实现富国强兵,王安石进行变法,收到一些成效,但是最终被废除。 认真听讲,回顾所学。 课堂小结,深化学生对北宋政治的理解。
九、 随堂练习 4道单项选择(详见配套课件)
十、 板书设计
十一、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