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西宁市大通县2024-2025学年高二(上)期末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6小题,共48分。
1.春秋初期,秦、晋等国常把兼并得来的土地和灭亡的小国改设为县,县是国君直属的地方行政区域。春秋末期,出现了郡,多设立在新得的边地;随着边地的繁荣,郡下分县,产生了两级地方组织。战国后期,魏、赵、韩等国普遍推行郡县制。这一时期县制和郡县制的推广( )
A. 致使地方分裂的因素被消除 B. 客观上推动了社会转型
C. 进一步加强了君主专制统治 D. 有效巩固了国家的统一
2.1374~1375年,在英国国王的全部收入112000镑中,直接税(针对私人所得的财产征税)和关税的收入达82000镑。在国王与地方领主的斗争中,城市民兵往往会出面支持国王。另外,城市还为王室提供了有经验的管理人才。这些现象( )
A. 表明封君封臣制度的瓦解 B. 缘于阶级结构的根本变动
C. 为世俗王权强化创造条件 D. 使近代民族国家基本形成
3.宋真宗时规定文臣(京朝)任满三年、武臣任满四年(后改为五年)为一任期。在任期内每年由上级长官考核其功过优劣,再由吏部有关机构复查,按考核以定升转本官阶一次。宋代的这一规定( )
A. 规范了官员管理制度 B. 规避了官员政治腐败问题
C. 提升了官员工作效率 D. 确保了官员选拔的平等性
4.有学者指出,西方文官制度产生于资本主义社会从自由竞争经济走向垄断的阶段,生产力飞速,本来无足轻重的工业资产阶级势力大增,他们对政府的社会经济生活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西方文官制度由此应运而生。这表明英国文官制度( )
A. 保证了公共行政的稳定性以及连续性 B. 源于政府管理模式的落后与陈旧
C. 是资本主义制度内部自我调整的体现 D. 削减政府行政开支的需要
5.明朝在制定《大明律》时,在律文后加入了“五刑图”和“狱具图”,向读明律、用明律之人展示了五刑的施刑情况和使用狱具的具体样式。另外,地方官府还会定期将其治下百姓中有过错之人以及他们的犯罪行为张贴出来。这反映出明朝( )
A. 以案明纪,维护司法公平公正 B. 引儒入法,营造社会良好风气
C. 明刑弼教,维护封建统治秩序 D. 法不阿贵,加强地方基层治理
6.下表是1988~199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订的部分内容。这些修订( )
时间 宪法修订的部分内容
1988年 “国家允许私营经济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存在和发展,私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补充”“土地的使用权可以依照法律的规定转让”
1993年 “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国有经济”“国有企业”
1999年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实行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在法律规定范围内的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A. 彰显了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与时俱进 B. 见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
C. 折射出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根本转变 D. 宣告全面依法治国的总体格局基本形成
7.下图反映了战国时期到汉武帝时期农牧界线的变化。能够解释这种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 政治中心北移 B. 国家经略边疆 C. 南方战乱频繁 D. 中原割据混战
8.1309年,法国国王腓力四世把教廷从罗马迁到法国的阿维农城,教皇成为法国国王的御用工具。1534年,英国通过《至尊法案》规定,英王为教会首脑,神职人员须效忠英王,不承认罗马教皇的绝对权威。英法两国的举措( )
A. 利于推动近代民族国家形成 B. 拉开了欧洲宗教改革的帷幕
C. 迎合了新兴资产阶级的要求 D. 致使君主与议会的矛盾尖锐
9.法国总统戴高乐在20世纪60年代指出:美国获得了“过分的特权”,因为只有它一家可以印制美元,用来进行对外战争,收购法国和其他国家的企业,并且可以大量负债而不用担心产生消极的后果。这可以用来说明( )
A. 国际货币体系混乱无序 B. 美国利用布雷顿森林体系推行霸权政策
C. 美国经济实力开始崛起 D. 美国积极推动世界经济朝着体系化发展
10.隋炀帝时期除租调以外,“盛修舆辇辂旌旗羽仪之饰,课天下州县,凡骨角齿牙皮革毛羽可饰器用,堪为蟹匹者皆责焉。征发仓卒,朝命夕办,百姓求捕,网罟遍野,水陆禽兽殆尽,犹不能给。”这种现象( )
A. 折射出税收范围的不断扩大 B. 反映了租庸调制难以继续维持
C. 为社会矛盾激化埋下了隐患 D. 表现了自耕农租佃形式多样化
11.如表是古代中国部分朝代的社会治理概况。对此解读正确的是,中国古代( )
朝代 户籍制度 基层组织 社会治安
秦 分类登记制度 乡里制度 什伍组织
汉 编户齐民
唐 户籍三年一造 百户为里,五里为乡 邻保制度
宋 主客户制 保甲制
明 户帖和黄册 里甲制度 十家牌法
清 永停编审 编制严密的保甲制
A. 商品经济发展加速社会变革 B. 地方行政制度出现大变革
C. 富民阶层主动参与国家治理 D. 政府重视基层的社会治理
12.美国学者博克斯把美国社区治理模式称为“以公民为中心的智力结构”,市政府进行某项涉及社区利益的政策变动,首先要召开社区听证会,听取居民的意见;社区最高权力机构——社区董事会通过选举产生,向社区居民负责;社区居民可以建立独立的自治组织或参加社团来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影响社区董事会以及地方政府的决策。这可以说明美国( )
A. 民众拥有广泛政治权利 B. 社区运作不受政府的限制
C. 中央政府权力逐渐下移 D. 社区治理呈现民主化趋向
13.马家窑文化是新石器时代晚期的文化遗存之一、在柳湾马厂类型墓地中随葬的粗陶瓮内普遍装有粟,M339中4件粗陶瓮都盛满粟粒,鸳鸯池M134内一件大陶瓮中所盛的粟,按照陶瓮容积计算可达66.9公斤。这些考古发现( )
A. 说明当时贫富分化现象严重 B. 印证当时已经出现定居生活
C. 显示了精耕细作的农业发展 D. 标志着人类进入了文明社会
14.如图所示为2003~2018年我国三大区域主粮生产机械化的发展情况。据此可知,这一时期我国( )
A. 主粮生产机械化存在区域性差异 B. 现代化农业机械得到全面推广
C. 农业生产摆脱了自然环境的限制 D. 科技水平迈入了发达国家行列
15.清代学者认为,《授时通考》《农具记》收录的农具和农业设施都沿袭元代王祯的《农书》,均是清代以前创造的适应个体小农经营的传统农具。同时,农田的零星分散、农民的贫困和缺少科学文化知识等现象依然存在。这可用于说明中国古代( )
A. 农业发展受多种因素制约 B. 小农经济已经发展到高峰
C. 农耕文明具有旺盛生命力 D. 海禁政策阻碍了西学传入
16.英国于1562年颁布了《工匠学徒法》,1601年颁布《济贫法》,规定了“教区学徒制”。19世纪,学校教育进入正规学校系统,如1823年创立的伦敦机械学院,向各行业的工人、技师提供了学习物理、化学课程的经费和机会。英国教育的这一变化( )
A. 表明工人的政治地位大为提高 B. 服务于国家经济发展的需要
C. 标志着教育开始向世俗化转变 D. 基本满足了民众的教育诉求
二、问答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26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7世纪的西欧由于气候变化,饥荒横行,引起了粮食供应危机。当时传统的两轮或三轮耕作制被不同程度废止,广为人们接受的是农牧轮作制。从法国加来海峡到夏朗德的所有地区都增加了适应气候而且产量颇高的荞麦和斯佩尔特小麦的种植。伊比利亚半岛早在16世纪末就引入玉米,16世纪末17世纪初,玉米种植已普及整个意大利半岛。而雨水丰沛则使来自亚洲的稻米种植面积不断增加。英国的东部“大水平”工程,30余年造田30.7万英亩。荷兰工程师发明的排水方法每年可增6~7平方英里可耕地。英法等国建立了济贫院、养济院等救济机构实施救济,多次颁布法令要求乡绅带头赈灾。城镇和教区也提供一些日常救济和临时救济。17世纪上半叶,年均14万吨谷物通过荷兰松得海峡向西流动以满足西北欧及地中海国家和城市的粮食需求。法国柯尔伯时期则禁止粮食和其他农产品的出口而鼓励外国同类产品的输入。
——摘编自孙义飞尹璐《 17世纪西欧气候变迁与粮食供应危机》
材料二
1960年代以来全球共发生七次粮食危机。对此,俄罗斯通过2007年《农业发展法》、2010年《俄罗斯联邦粮食安全学说》等建立起相对完备的农业发展法律制度,农业发展进入新阶段。德国通过1955年《农业法》和后续的《土地整治法》将分散的耕地进行整合。韩国则通过对从事农业的继承人给予资金奖励的方式,提升农业生产者特别是年轻人参与农业生产的积极性。美国在市场价格高于支持价格时,生产者可以按照市场价格出售,如果价格低于支持价格,政府通过贷款、补贴或者收购的办法维持支持价格。日本从世界各地进口大量的大豆、玉米以满足国内肉类和蛋白质生产的需要,发展国外种植。
——摘编自丁兴安《世界各国的粮食安全政策对中国的启示》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7世纪西欧应对粮食供应危机的举措。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世界各国的粮食安全政策对中国的启示。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之三省制设立以来,三省夺权日益突出,各自为政现象逐渐凸显。解决这一矛盾的最好的办法是合署办公,所以唐朝在门下省置“政事堂”以加强合作。三省首长专掌军国事务,位高权重,这种现象为君主所忌讳。于是皇帝最初增设“参知政事”以削弱三省首长,后于贞观十七年增“同三品”以排斥尚书仆射,于永隆二年增“同平章事”以疏远中书令、侍中。皇帝还设置以宦官充任的宦官枢密使、以朝官充任的士人枢密使,以宣传机密诏奏。至此,枢密使实际上已是与政事堂并立的宰相机构。在封建社会,出令权从来只属于君主,不属宰相;只属宫官,不属朝官。宫官中书变成朝官之时,君主就必须另置宫官取代中书并掌制令出令。唐中书之制令出令权主要是被宫官翰林学士分割的。因“制诰之本,出自王言”,中书省代君主出令,门下省居然审查而封驳之,这在君主专制时代是很难想象的。因此,门下官员大多阿旨顺情、知非不正。后来,君主将门下封驳权分散于中书与尚书二省并于唐末废止。至此,三省制在唐初期、中叶逐渐遭到破坏,渐而废止了。
——摘编自高新才《论唐代三省制的形成与消解》
材料二
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提出的“三权分立”理论,在英属北美殖民地得到广泛传播,深入人心。建立分权制的政府,成为获得独立的美国人的普遍愿望。于是邦联时期的美国遵照孟德斯鸠的分权学说建立了分权体制。但是各州的分权体制中只有分权,没有制衡,而且权力分配亦不均衡,把政府的主要权力赋予了立法机关。各州立法机关不断侵犯其他部门的权力,甚至经常出现违宪情况。而 1787年制定美国宪法的时候,在大州和小州之间,南方奴隶主和北方工业资产阶级之间,存在着重大的分歧和深刻的矛盾。正是在纷纷扰扰中,美国确立了联邦体制,确定了三权分立制,总统、国会、最高法院分享行政权、立法权和司法权。
——摘编自岳西宽《略述美国三权分立体制形成的过程》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朝对三省制的变革,并指出其存在的弊端。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实行三权分立体制的原因。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唐朝三省制与美国三权分立体制的不同。
三、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26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明代设立宝钞提举司发行“大明通行宝钞”以来,在整个明代 270多年间,其形制成为定制,始终未曾更换,只使用这一种钞票。这比起其他朝代的纸币发行制度,都具有创造性。洪武七年(1374年)设宝钞提举司,下设钞纸、印钞二局,宝钞行用二库,第二年起由中书省发行之……元代初期纸币发行权集中于政府,但元末钞币相当混乱,发行不统一,不仅官府发行,而且还赏赐给印钞官员任意印行。明代的纸币流通制度,自始至终是政府发行的不兑换纸币。而元代纸币制度是可以兑现的信用兑换券,它主要是与白银相联系,即国家把金银用于国库作为纸币发行的准备金,这些在《马可 波罗游记》里都详细记叙,西方人见了大为赞叹。明初货币流通制度的基本内容是:钱钞兼用,以纸币为主、铜钱为辅的层次性纸币制度。在明中叶以后,贵金属白银成为普遍通用的货币。而元朝政府禁止金银、铜钱流通,专用纸币。以银为本以及纸币的清偿性质,规定政府税收、俸饷、民间交易、借贷均以宝钞为准,实际上民间却偷用白银,这说明白银处于流通的前夜了。
——摘编自孔晖《历史沉浮——中国历代通货膨胀录》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元代、明代货币制度的差异。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代白银货币化的原因及其影响。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新中国的外交历程新中国外交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走过了70年的光辉历程,其实践内容极为丰富,其经验启示十分宝贵,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六大特点:一是始终坚决捍卫和有序拓展国家利益;二是始终追求和平外交政策,探索和平发展道路;三是顺应时代潮流、伸张国际正义和履行国际责任三位一体;四是坚持从世情国情党情出发,完善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五是外交服务祖国统一大业目标明确,涉台、涉藏、涉疆外交地位突出;六是新中国外交逐步走向全方位、全领域,外交制度、决策机制不断加强、规范和完善。
——摘编自郭树勇《试论70年来新中国外交的主要特点》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新中国外交的特点”主题,自拟一个论题,并进行论述。(要求:论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证有力)
答案和解析
1.【答案】B
【解析】材料强调地方行政组织的变革,郡县制的发展促进了分封制的瓦解,有利于国君对地方的直接统治,这利于推动中央集权体制国家的建立,B项正确;
“消除”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
君主专制制度始于秦朝,排除C项;
春秋战国时期,国家尚未实现统一,排除D项。故选:B。
2.【答案】C
【解析】考查中古时期英国的封建制度。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4世纪中期,英国国王在与贵族的斗争中,得到商人和市民的支持,为封建王权的强化创造了条件,C项正确;
英国国王的收入中仍有一部分来自世袭领地,虽然领地收入占比小,但说明封君封臣制仍存在,排除A项;
当时阶级结构并没有发生根本变化,排除B项;
近代民族国家此时尚未形成,排除D项。
故选:C。
3.【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宋真宗时对文臣与武臣的任期、考核有明确的规定,这表明宋代规范了官员管理制度,A项正确;对官员的考核不能“规避”政治腐败,这夸大了考核制度的作用,排除B项;材料只涉及对官员的考核,考核制度与官员的行政效率没有直接关系,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官员的考核和管理,不属于官员选拔制度,排除D项。故选A。
4.【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对政府的管理职能提出更高的要求,西方文官制度的建立,体现了资本主义制度的自我调整,以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C项正确;文官制度有利于行政的稳定性和连续性,主要体现在文官在政治上保持中立,不随政党更替,材料没有涉及这点,排除A项;政府管理模式落后与陈旧不是材料所述的主要原因,不能用“源于”表述,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提高效率而非削减政府行政开支,排除D项。
故选C。
5.【答案】C
【解析】A.明朝这些做法在一定程度上有以案明纪维护司法公正的意图,但由于封建制度本身的局限和这些举措的不完整,其对司法公平公正的维护是有限的,排除;
B.材料没有体现“引儒入法”,排除;
C.材料中明朝在《大明律》中加入辅助图示并公开犯罪行为,实际上是在加强法律的宣传和约束作用,以此来巩固封建统治,正确;
D.材料没有体现具体的司法执法情况,排除。故选:C。
6.【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宪法的修订内容紧紧跟随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步伐,如允许私营经济存在、土地使用权转让、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家庭承包经营体制等,都是根据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而进行的调整,体现了宪法内容的与时俱进,A项正确;
21世纪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才形成,排除B项;
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明确指出,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国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到1999年,社会主要矛盾并没有发生根本转变,排除C项;
材料重点强调的是法律体系的逐步完善,中共二十大的召开宣告全面依法治国的总体格局基本形成,排除D项。故选:A。
7.【答案】B
【解析】从战国到汉武帝时期,政治中心并没有发生北移。战国时期各国政治中心较为分散,秦统一后政治中心在咸阳,西汉时政治中心在长安,都处于相对偏西的位置,不存在北移的情况,A错误;
汉武帝时期国力强盛,积极经营边疆。通过军事行动,如卫青、霍去病出击匈奴等,拓展了疆域,使得汉朝能够对边疆地区进行有效的管理和开发,促进了农业生产向边疆地区的扩展,从而导致农牧界线发生变化,B正确;
战国到汉武帝时期,南方相对较为稳定,战乱并不频繁。此时南方尚未得到大规模开发,经济重心还在北方,战乱主要集中在北方地区,C错误;
汉武帝时期国家处于大一统状态,并没有中原割据混战的情况。中原割据混战主要出现在战国时期以及秦末汉初的短暂时期,不符合题干所问的从战国到汉武帝时期这一阶段,D错误。
故选:B。
8.【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教皇成为法国国王的御用工具”“英王为教会首脑,神职人员须效忠英王,不承认罗马教皇的绝对权威”可知,英法两国采取措限制教权,强化王权,这有利于近代民族国家的形成,A项正确;
1517年德意志马丁 路德改革拉开了宗教改革的序幕,排除B项;
1309-1534年,资产阶级还没有产生,排除C项;
法国在1789年大革命时期才设立议会,排除D项。
故选:A。
9.【答案】B
【解析】据材料“过分的特权”“用来进行对外战争,收购法国和其他国家企业,并且可以大量负债而不用担心产生消极的后果”可知,美国利用布雷顿森林体系推行霸权政策,B项正确;
这一时期建立了布雷顿森林体系,国际货币体系并非“混乱无序”,排除A项;
美国内战扫除了美国资本主义发展的最大障碍,第二次工业革命使美国经济实力大增,而非20世纪6排年代开始崛起,除C项;
美国的做法对其它国家不利,不利于世界经济朝着体系化发展,排除D项。
故选:B。
10.【答案】C
【解析】A.“税收范围的不断扩大”在材料中并未体现,材料内容没有涉及隋朝税收方面的史实,排除。
B.租庸调制是唐朝的税收制度,不符合题干时间,排除。
C.根据材料“盛修舆撵络蔗旗羽仪之饰,课天下州县,凡骨角齿牙皮革毛羽可饰器用,堪为擎眨者皆责开。征发仓卒,朝命夕办,百姓求捕,网苦遍野,水陆禽兽始尽,犹不能给”可知,隋炀帝滥发赋役,人民负担沉重,为社会矛盾激化埋下了隐患,正确。
D.材料没有提及自耕农租佃形式,无法反映自耕农租佃形式多样化,排除。
故选:C。
11.【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主要体现了古代中国政府对基层治理的干预和控制逐步增强,具体表现为秦以来,乡村普遍实行“什伍乡里制度”,后发展为里甲制。人们在组织系统的严控下很难自由流动,同时又被束缚在土地上,这既维护了社会稳定,又保障了赋役。唐建立了警政治安的邻保制,王安石推行的保甲制和王阳明颁发的“十家牌法”,把国家关系和宗法关系融合为一,使家族观念被纳入君统观念之中,历代统治者通过控制和利用社会组织加强了中央集权,D项正确;
材料主要反映古代中国注重建立基层民众的自我管理与相互监督机制,“商品经济发展”和“地方行政制度出现大变革”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A项、B项;
材料体现封建国家的基层管理制度,不能体现富民阶层主动参与,排除C项。
故选:D。
12.【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以公民为中心的智力结构”“听取居民的意见”“通过选举产生,向社区居民负责”及所学可知,题干信息反映出美国社区治理呈现出民主化的趋向,D项正确。材料体现不出民众拥有广泛政治权利的相关信息,排除A项;社区运作受到政府的监督、影响,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中央政府权力下移的相关信息,排除C项。
故选:D。
13.【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随葬的粗陶瓮内普遍装有粟”“4件粗陶瓮都盛满粟粒”“陶瓮容积计算可达66.9公斤”可知,马家窑文化时期的人们已从事农业生产,进行定居生活,B项正确;
材料中并没有随葬品的对比情况,无法说明贫富分化现象严重,排除A项;
仅是——个文化遗存的一种农作物随葬品.无法得出农业生产的精耕细作,排除C项;
一般认为,金属工具的出现、文字的发明和国家的形成,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社会,排除D项。
故选:B。
14.【答案】A
【解析】根据图表可知,我国三大区域主粮生产机械化程度存在明显差异,A项正确;
“全面推广”说法错误,排除B项;
至今,农业生产也没有摆脱自然环境的限制,排除C项;
没有与其他国家的对比数据,得不出我国科技水平迈入了发达国家行列,排除D项。
故选:A。
15.【答案】A
【解析】清代以前创造的传统农具,都是适应个体小农经营的农具,到清代,这些农具仍能满足农业生产的需要,妨碍了人们的创造;清代以前创造的农具,都是以人力、畜力、水力、风力为动力的铁木工具。农具的进一步发展是以蒸汽、电力为动力,以及使用合金钢和许多现代科学技术,当时的中国不存在这个条件;农田的零星分散、农民的贫困和缺少科学文化知识等原因也阻碍农具的改良,这说明农业发展受多种因素制约,A项正确;材料无法得出小农经济发展到高峰的结论,表述不准确,排除B项;“农耕文明具有旺盛生命力”的说法正确,但与题干主旨不符,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海禁政策对西学传入中国的影响,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
故选A。
16.【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工业革命带来了生产力的巨大飞跃,对技术工人的需求也大幅增加。院校逐渐成为职业教育的重要场所,为工人和技师提供学习物理、化学等科学知识的机会,这适应了国家工业化发展的需要,B项正确;
材料只表明工人有了在学校受教育的机会,没有涉及工人政治地位的提高,排除A项;
教育世俗化通常指的是教育摆脱宗教控制,更多地关注现实生活、科学技术和实用知识,且材料没有体现“世俗化转变”,排除C项;
院校为工人和技师提供了学习机会,“满足了”的说法过于夸大,排除D项。
故选:B。
17.【答案】【小题1】改善农业生产制度;改变饮食习惯和结构;国家、地方和个人实施救济;进口粮食与限制粮食出口。
【小题2】强化法治在农业领域中的作用;加强技术创新;推进农业规模化经营;注重农业后继人才的培养;加强粮食储备建设;加强进口粮食多元化建设;合理保障农民种粮收益。
18.【答案】【小题1】变革:设立“政事堂”实行三省署办公;增设“参知政事”“同三品”等以削弱三省首长;设置枢密使宣传机密诏奏分割宰相权;设翰林学士分割中书省制令出令权;分散直至废止门下省封驳权。
弊端:三省制遭到破坏,行政效率降低;皇权加强,相权削弱;容易导致宦官专权。
【小题2】原因:启蒙思想家“三权分立”理论的影响;邦联制的基础;借鉴各州分权制衡体制不健全的经验教训;美国社会的多元性和利益冲突;大州和小州之间,南方奴隶主和北方工业资产阶级之间矛盾斗争的结果;避免独裁、保障民主和州权的需要。不同:唐朝三省制是封建国家的政治制度,权力来源于君主,实行决策、审议、执行上的分工,不能真正实现行政分权,加强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美国三权分立体制是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制度,权力来源于宪法,实行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有利于避免独裁、保障资产阶级民主。
19.【答案】【小题1】差异:流通中更换纸币次数不同,明代基本未曾更换,元代更迭不断;纸币发行主体不同,明代为官府,元代发行主体混乱;纸币发行性质不同,明代的纸币是政府发行的不兑换纸币,元代纸币制度是可以兑现的信用兑换券;货币发行制度的内容不同,明代是多层次货币,元代专用纸币。
【小题2】原因:政府滥发纸币,铜钱不便于流通;白银作为货币的优势;政府政策的推动;赋役征银的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新航路开辟后,白银大量流入。
影响:推动商品经济的发展;缓解了通货膨胀;推动赋役制度的改革;推动中国与世界经济的联系。
20.【答案】本题是论述题之历史事物阐释题。时空是现代中国。本题为开放性试题,答案言之成理即可。根据材料“一是始终坚决捍卫和有序拓展国家利益”结合所学知识,可拟定论题为“中国外交始终坚决捍卫和有序扩展国家利益”,关于阐释可从建国初期的三大外交政策和对国家主权的维护、改革开放后的无敌国外交政策及营造改革开放的环境、世纪之交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对国内外形势的应对等角度进行分析,突出各阶段我国维护国家利益侧重点的变迁,最后进行归纳总结。若其它角度言之成理也可。
故答案为:
论题:中国外交始终坚决捍卫和有序扩展国家利益。
论述:改革开放前,中国外交重点在于维护以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为核心的国家政治利益。新中国在建国初期,采取“一边倒”的外交方针,与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建立友好同盟关系,并且坚决维护国家主权。中国把周边安全利益的维护与世界和平的保护密切地联系起来,面对朝鲜战争的战火烧到中朝边境、美国蓄意扩大朝鲜战争的行为等形势,中国做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重大决策,抗美援朝战争的立足点是保家卫国,根本上是为了维护新中国政权的政治安全。我国维护“一个中国”原则来与其他国家建交,比如中日建交前提就是日本承认了“一个中国”原则。改革开放后,中国外交重点转为服务于中心工作和国家现代化建设,突出维护国家经济利益。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把全党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外交任务转而改变为为中国现代化建设创造一个良好的国际环境。2001年12月中国成为世界贸易组织的正式成员。世纪之交,中国把巩固与发展同周边国家关系作为外交工作的首要任务,解决了与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三国的边界问题,有利地促进了对外开放事业。中共十八大以来,面对深刻变化的国际形势,党中央深刻把握新时代中国和世界发展大势,在对外工作上进行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创新,形成了习近平外交思想,坚决维护国家核心利益。总之,新中国外交有利地维护国家利益,为我国各项事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国际环境。
第6页,共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