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2025届高考地理全真模拟试题
(本卷共19小题,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第I卷(选择题,共48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均有四个选项,其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一、单选题
[2024年浙江高考真题]有机土在我国分布广泛,其有机质累积量超过分解量,有机质含量极高。下图为青藏高原有机土主要分布区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图示有机土的成土环境特征是( )
A.冷湿 B.冷干 C.暖湿 D.暖干
2.图示有机土分布区的主要植被是( )
A.稀树草原 B.沼泽草甸 C.山地针叶林 D.荒漠草原
[2024年甘肃高考真题]大岭村位于广州市番禺区石楼镇,距广州市区约15千米。村内有保存较为完好的岭南风格建筑群。2000年以来,大岭村先后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产业逐渐多元化。2020年村内户籍人口2653人,常住人口4000余人,各项产业总收入约9000万元。下表示意大岭村的发展阶段及特征。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 (2000年以前) 第二阶段 (2000—2018年) 第三阶段 (2019年以来)
主要产业 农业 旅游业、农业 旅游业、文化创意产业
发展动力 村民个体主导 政府重点支持 外部投资、商企进驻
3.大岭村从第一阶段到第三阶段( )
①外来人口比重增加
②乡村景观趋于破碎
③农业生产功能增强
④就业形式逐渐多样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4.大岭村产业逐渐多元化的根本原因是( )
A.交通便利 B.政策扶持 C.市场需求 D.环境优美
5.大岭村的发展经验最适合推广应用到( )
A.规模较小,将要搬迁撤并的乡村 B.距城较近,文化特色鲜明的乡村
C.规模较大,人口不断减少的乡村 D.距城较远,城乡联系不强的乡村
[2024年湖北高考真题]如图为四个大城市的街道方向玫瑰图。不同方向的长度,代表该方向街道出现的相对频率。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6.推测图中最容易迷路的城市是( )
A.上海 B.夏洛特 C.温哥华 D.迪拜
7.由图可知,以下描述合理的是( )
A.上海街道密度和平均宽度最大 B.夏洛特街道面积最大
C.温哥华街道网络大致呈“棋盘状” D.迪拜街道总长度最长
8.影响上海街道主要方向形成的关键自然因素是( )
A.地形 B.气候 C.河流 D.植被
[2024年甘肃高考真题]科考队考察某冰川时,发现一块巨石覆于小块冰体上。巨石整体颜色偏浅,质地均匀,棱角分明,无纹理和层理,矿物晶体清晰可辨。下图示意该现象场景。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9.图中覆于小块冰体上的巨石为( )
A.玄武岩 B.大理岩 C.花岗岩 D.石灰岩
10.图中覆于小块冰体上的巨石来自( )
A.侧坡上部,岩体风化后崩落 B.冰川上游,冰川搬运后堆积
C.冰川基底,冰川发育时顶出 D.冰川内部,冰川融化后出露
[2023年江苏高考真题]西风漂流绕过南美大陆南端后部分向北形成北上寒流,与巴西暖流交汇后东流。下图为“1993—2016年西南大西洋海区36°S和41°S附近两个截面逐月洋流流量及变化趋势图”(数值表示流量大小;正负表示流向,北向为正,南向为负)。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1.从总体上看,1993—2016年西南大西洋海区( )
A.北上寒流和巴西暖流都增强 B.北上寒流和巴西暖流都减弱
C.北上寒流增强,巴西暖流减弱 D.北上寒流减弱,巴西暖流增强
12.与该海区洋流强弱变化趋势直接相关的是( )
A.极地东风带向南极方向收缩 B.盛行西风带向南极方向移动
C.极地东风带向低纬方向扩张 D.盛行西风带向低纬方向移动
13.下图中反映北上寒流和巴西暖流交汇处纬度位置年内变化的曲线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020年全国高考真题]对我国甘肃某绿洲观测发现,在天气稳定的状态下,会季节性出现绿洲地表温度全天低于周边沙漠的现象。下图呈现该绿洲和附近沙漠某时段内地表温度的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4.图示观测时段内( )
A.正午绿洲和沙漠长波辐射差值最大 B.傍晚绿洲降温速率大于沙漠
C.凌晨绿洲和沙漠降温速率接近 D.上午绿洲长波辐射强于沙漠
15.导致绿洲夜间地表温度仍低于沙漠的主要原因是绿洲( )
①白天温度低
②蒸发(腾)多
③空气湿度大
④大气逆辐射强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6.这种现象最可能发生在( )
A.1—2月 B.4—5月 C.7—8月 D.10—11月
第II卷(非选择题,共52分)
二、综合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2分)
17.[2024年广西高考真题]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
图a示意欧洲部分区域一种典型的海平面气压分布形势。冬季受该气压形势控制时,瑞士中部高原地区(图b)风速较大,最大风速位于莱芒湖区,时速可超过100千米。这种风会使瑞士中部高原地区出现逆温层,逆温层下方常有层云(低空中呈层状的云层)形成;当有其他条件配合时,莱芒湖畔局地还容易出现冰冻现象。下图为莱芒湖畔某次发生冰冻时的街景。
(1)结合图a,分析莱芒湖区大风的形成过程。 (8分)
(2)说明冬季受该气压形势控制时,瑞士中部高原地区层云的成因。(6分)
(3)指出除大风外,莱芒湖畔局地出现冰冻现象所需的自然条件。(4分)
18.[2024年甘肃高考真题]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
祁连山作为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和水源涵养生态功能区,是河西走廊绿洲发展的重要水源地。祁连山的草原曾因过度放牧而出现生态退化现象。2011年以来,祁连山草原被划分为禁牧区和草畜平衡区(仍可放牧但不得超过核定载畜量),政府给予退出禁牧区的牧户补助、草畜平衡区的牧户奖励。经多年保护,祁连山草原生态得以恢复,促进了祁连山牧区和河西走廊农区的协同发展,牧户和农户的收益均得到提高。下图示意牧区—农区协同发展模式。
(1)列举草畜平衡区牧户收入增加的途径。 (6分)
(2)分析河西走廊农区在祁连山草原保护中的作用。(6分)
(3)简述该模式在促进区域生态与经济协同发展中的意义。(6分)
19.[2024年安徽高考真题]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南美洲的卡西基亚雷河(以下简称“卡河”)是奥里诺科河(以下简称“奥河”)上游的一条汊河,经内格罗河流入亚马孙河(如图)。奥河在分汊口附近堆积有大量沉积物。自分汊口向下游方向,相比较而言,奥河河道宽而浅,卡河河道窄而深,卡河河床纵剖面坡度明显大于奥河。目前该分汊口上游约四分之一的来水流入到卡河,专家预测卡河未来将成为主要河道。
(1)说明分汊口处堆积体的形成过程。(4分)
(2)分析卡河未来可能成为主要河道的原因。(16分)
(3)如果分汊口上游来水完全流入卡河,分析其对内格罗河流域自然环境的影响。(16分)
参考答案
1.答案: A
解析: 冷湿环境有利于植物的生长和有机质的积累,因为低温下微生物的分解作用较弱,有机质能够得以保存。青藏高原海拔高,气温低,同时部分地区降水量较多,形成了冷湿的环境,这是有机土能够在此分布的重要原因,A正确。冷干环境虽然冷,但干燥的条件不利于植物的生长和有机质的积累,微生物的分解作用也会因为缺乏水分而受限,但总体上不利于有机土的形成,B错误。暖湿环境虽然有利于植物的生长,但高温条件下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强烈,有机质难以积累,C错误。暖干环境既不利于植物的生长,也不利于有机质的积累,D错误。故选:A。
2.答案: B
解析: 稀树草原主要分布在热带或亚热带地区,具有稀疏的树木和广阔的草地,与青藏高原的冷湿环境不符,A错误。沼泽草甸是草甸的一种类型,主要分布在积水或有较多潜水渗出的低洼地段,形成以水生和湿生植物占优势的植物群落,这种环境有利于有机质的积累,与青藏高原的有机土分布区环境相吻合,B正确。山地针叶林主要分布在温带和寒带的高山地区,虽然其生长环境也可能相对冷湿,但与图示有机土分布区的具体植被特征不完全吻合,此外,针叶林的落叶等有机物通常不会大量积累在土壤中形成有机土,C错误。荒漠草原主要分布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具有典型的荒漠和草原双重特征,与有机土的成土环境差异显著,D错误。故选:B。
3.答案: B
解析: 由材料可知,2020年大岭村常住人口大于户籍人口,可推测外来人口较多,结合材料和表格信息可看出,从第一阶段到第三阶段,主要产业由农业,转变为旅游业、文化创意产业,大岭村产业逐渐多元化,发展动力也转变为外部投资、商企进驻,可推测大岭村外来人口比重增加,人们从事的产业活动类型增多,就业形式逐渐多样,①④正确;材料中提到,村内有保存较为完好的岭南风格建筑群,大岭村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这说明该村乡村景观得以保留,得到一定程度的保护,而不是破碎化,②错误;从第一阶段到第三阶段,大岭村主要产业由农业,转变为旅游业、文化创意产业,可推测农业生产功能减弱,旅游观光等文化功能增强,③错误。故选B。
4.答案: C
解析: 由材料可知,大岭村从第一阶段到第三阶段,主要产业由农业,转变为旅游业、文化创意产业,产业逐渐多元化,发展动力由村民个体主导转变为外部投资、商企进驻,这说明大岭村的产业发展主要受市场因素的驱动,产业转变是为了满足市场需求,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结合教材知识,市场的需求和价格决定了产业活动的类型和规模,C正确;交通、政策、环境为产业多元化发展提供了支撑,但与市场需求相比,均不是根本原因,ABD错。故选C。
5.答案: B
解析: 由材料可知,大岭村距广州市区约15千米,村内有保存较为完好的岭南风格建筑群,大岭村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说明大岭村的发展得益于离大城市较近,文化特色鲜明,大岭村的发展经验最适合推广应用到与其区位条件相似的乡村,B正确,D错误;大岭村人口较多,规模较大,并且吸引了大量外来常住人口,不属于将要搬迁撤并和人口减少的乡村,AC错。故选B。
6.答案: B
解析: 温哥华的街道绝大多数为南北走向和东西走向,非常容易找到方向,最不容易迷路,C错误;上海和迪拜的街道多为西北东南走向和东北西南走向,也不太容易迷路,AD错误;夏洛特的街道各个方向上均有分布,是最容易迷路的城市,B正确。综上所述,ACD错误,故选B。
7.答案: C
解析: 街道方向玫瑰图中不同方向的长度,代表该方向街道出现的相对频率,所以图中的信息无法得知街道密度和平均宽度,A错误;街道面积和街道总长度与城市面积和街道的数量有关,仅由图中信息无法得知,BD错误;温哥华的街道多为南北走向和东西走向,故街道网络大致呈“棋盘状”,C正确。综上所述,ABD错误,故选C。
8.答案: C
解析: 上海街道的走向受黄浦江影响较大,C正确;上海市地形平坦,受地形影响较小,A错误;上海是亚热带季风气候,街道走向与季风方向有一定偏差,B错误;街道走向受植被影响较小,D错误。综上所述,ABD错误,故选C。
9.答案: C
解析: 据材料“巨石颜色偏浅,质地均匀,棱角分明,无纹理和层理,矿物晶体清晰可辨”可知,该巨石属于花岗岩,C正确;玄武岩是火山喷发形成的,颜色较深;大理岩属于变质岩,有片理结构,且不可见矿物结晶;石灰岩属于沉积岩,有层理结构,ABD错误。故选C。
10.答案: A
解析: 读图可知,该巨石覆盖于小块冰体上,属于外来的岩体,应位于侧坡上部,受风化作用,花岗岩岩体风化崩落于此,A正确;冰川搬运后堆积形成冰碛物,不应该是独立的,B错误;冰川发育一般在岩层之上,不会使基底岩层出露,C错误;若位于冰川内部,会受到冰川侵蚀作用,不会棱角分明,D错误。故选A。
11.答案: D
解析: 西南大西洋海区36°S附近为巴西暖流,41°S附近为北上寒流。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图中正负表示流向,北向为正,南向为负,1993—2016年西南大西洋36°S海区为负值,且变化趋势变小,说明巴西暖流增强;1993—2016年西南大西洋41°S海区为正值,且变化趋势变小,说明北上寒流减弱。故选D。
12.答案: B
解析: 1993—2016年西南大西洋海区北上寒流减弱、巴西暖流增强,说明盛行西风向高纬(南极)方向移动,极地东风纬度位置较高,不会影响该海域,AC错误:盛行西风带向低纬方向移动会导致北上寒流增强、巴西暖流减弱。故选B。
13.答案: C
解析: 北半球夏半年,气压带风带北移,导致北上寒流和巴西暖流交汇处纬度位置偏北;北半球冬半年气压带风带南移,导致北上寒流和巴西暖流交汇处纬度位置偏南,③曲线符合。故选C。
14.答案: C
解析: 读图可知,绿洲和沙漠长波辐射的最大差值出现在15时左右,而不是正午,A项错误;傍晚时分,沙漠地表温度下降时曲线的斜率大于绿洲,故傍晚绿洲的降温速率小于沙漠,B项错误;0时—6时沙漠和绿洲都在降温,曲线的走向一致且行,故此时段二者降温速率接近,C项正确;上午绿洲和沙漠均升温,且沙漠升温更快,故上午沙漠长波辐射强于绿洲,D项错误。
15.答案: A
解析: 读图可知,与沙漠相比,绿洲全天的温度都较低,白天沙漠温度高于绿洲,凌晨二者降温速率接近,故夜晚绿洲温度仍较低;因所处季节温度高,绿洲蒸发旺盛,水分蒸发(腾)需要吸收热量,从而使绿洲温度下降;若绿洲空气湿度大,则夜晚大气逆辐射强,保温效果好,温度会较高,和题干设定结果相反。
16.答案: C
解析: 由图可知,和沙漠相比,绿洲全天的温度都较低。由上题可知,该季节绿洲夜晚蒸腾作用很强,消耗了大量热量,导致夜间绿洲温度比沙漠低。该绿洲地处北半球,一年中7—8月份温度最高,发生该现象的可能性大。
17.答案: (1)等压线较为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较大;偏北风越过汝拉山脉后下沉过程中,受重力影响加速;地处阿尔卑斯山和汝拉山脉之间,谷地呈东北—西南走向,与风向平行,具有狭管效应;湖面摩擦力小,风速大。(8分)
(2)气压北高南低,偏北风越过汝拉山脉下沉增温,高空气团性质温暖;冷空气因密度大,堆积在阿尔卑斯山和汝拉山脉之间的谷底,下部气团性质较冷,上下气团形成逆温;莱芒湖的蒸发为下部气团提供水汽;大气稳定,晴天多,(夜晚)辐射散热强,下部气团的水汽易冷却凝结成云;由于逆温层的存在,难以对流,云系难以向上发展,形成层状展开。 (任答3点,得6分)
(3)气温下降到0℃以下;天气晴朗;近地面相对湿度较大;具有逆温现象,对流较弱。(4分)
解析: (1)从图中来看,莱芒湖位于汝拉山脉与阿尔卑斯山脉之间,处于瑞士中部高原的南部地区,该地区谷地呈东北——西南走向,与该地盛行西南风风向大致平行,同时由于两山相夹,该地地形较窄,具有一定的狭管效应。从图中等压线形势来看,该湖泊附近的等压线相对较为密集,整体水平气压梯度力相对较大。从图中可以看到该地北部有明显的高压中心,东南部有明显的低压中心,较强的偏北风越过汝拉山脉后,在下沉的过程中受山地重力的影响,会对风力起到加速的作用。同时由于湖泊表面摩擦力相对较小,使得风速也相对较大。
(2)材料提及瑞士中部高原地区出现逆温层,而逆温层的下方常有层云的出现,层云是指低空中呈层状的云层。从图中可以看到,该地气压北部相对较高,南部相对较低,较强的偏北风在越过汝拉山脉后顺地势向下运动,而下沉气流会出现增温效应,使得高空气团的性质相对较为偏暖。冷空气密度相对较大,易堆积在阿尔卑斯山和汝拉山脉之间的谷地,导致下部气团相对较冷,而上部气团相对较暖,上下部气团形成明显的逆温层,莱芒湖的蒸发又为其下部提供了充足的水汽。同时逆温现象会导致风力偏小、大气稳定,在夜晚时由于辐射散热相对较强,下部气团的水汽容易凝结成云。同时由于逆温层的存在,对流运动相对较弱,云层难以向上发展,最终呈现出层状向四周展开。
(3)本题要求是冰冻现象所发生的自然条件。要想发生冰冻现象,首先气温应下降到0℃以下;同时天气晴朗,便于夜晚快速降温;而冰冻现象需要近地面水汽相对较为充足,故需要近地面相对湿度较大;同时出现逆温现象会减弱对流发生,增强冰冻现象的发生。
18.答案: (1)草地流转给牧业大户,获得流转租金收入;种植、销售饲草,就近满足冬季补饲需求;承包草原,集中牲畜和草地资源,取得规模效益;外出务工、经商,在异地提高收入;利用山地牧场优势发展特色旅游业;获得政府的生态奖励。(任答3点,得6分)
(2)农田冬季闲置,承载祁连山牧区牲畜越冬,促进天然草原的休养生息;饲草种植并提供给祁连山牧区,减轻天然牧草的压力;安置祁连山牧区的生态移民,减轻人类活动对草原的破坏。(6分)
(3)因地制宜,优化牧区和农区的资源配置,提高环境承载力;减轻天然草原的压力,遏制沙漠化,更好发挥祁连山草原涵养水源等生态服务功能;变游牧为舍饲、半舍饲放牧,减轻牧业活动对生态的干扰;通过饲草种植、草原流转等方式拓宽收入渠道,改善牧民生活水平;通过人工草地提高载畜量,提高收入;提高冬季农田等闲置资源利用率,创造经济价值;优化产业结构,创造更多就业机会。(任答3点,得6分)
解析: (1)在草畜平衡地区牧户可以种植和销售饲草可以满足冬季补饲的一些需求,增加收入。同时在这个地区牧民可以把草地流转给一些牧业大户,获得一定的土地租金转让的收入。同时,由于这个地区人口流失较为严重,养殖大户也可以承包一定的草原扩大牲畜和草地资源的规模效益。或者牧民将土地转让出去之后,可以从事一些经商或外出务工,在异地从事其他产业,提高自己的收入。也可以在草畜平衡地区借助该地山地牧场来发展草原特色旅游业,增加旅游收入。同时政府为了保护这个地区的生态环境,对当地牧户有一定的资金补偿,也可以获得政府的生态资金奖励。
(2)河西走廊农区在冬季时,农田相对较为闲置,会有越冬的牲畜从祁连山上来到农田地区进行越冬,一方面可以促进天然草场的恢复及休养生息;另一方面在越冬地的农区地区,可以通过饲草的种植,把这些饲草提供给祁连山牧区,可以减轻牧区牧草的压力,提高祁连山牧区的环境的承载力。这个地区也可以安置祁连山牧区的生态移民,以减轻人类对草原的破坏,有助于保护祁连山牧区的生态环境。
(3)从图中可以看到,设置禁牧区、草畜平衡区,实现了因地制宜发展农业,优化牧区和农区的资源配置,可以提高环境承载力;发展异地借牧,可有效减轻天然草原的压力,遏制该地沙漠化发展,更好发挥祁连山草原涵养水源等生态服务功能;同时变游牧为舍饲、半舍饲放牧,减轻牧业活动对生态的干扰,有助于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通过饲草种植、草原流转等方式拓宽收入渠道,增加牧民收入,有效改善牧民生活水平;通过人工草地提高载畜量,提高环境承载力,也能增加畜牧量,提高收入;异地借牧可提高冬季农田等闲置资源利用率,创造新的经济价值;发展多种农业经营,优化产业结构,创造更多就业机会。
19.答案: (1)分汊口处奥河上游来水水量大,搬运能力强,携带大量的泥沙,在分汊口处受分水岭地形影响,水流速度减慢,泥沙沉积,形成堆积体。(4分)
(2)卡河河道深而窄,河床纵剖面坡度大,河流流速快,溯源侵蚀能力强,易袭夺奥河上游;分汊口处奥河下游河道宽而浅,水流速度较慢,泥沙沉积,河床变高,分汊口堆积体也会不断变大,使得奥河河水下泄受阻,从而导致流入卡河的水量增加;随着卡河水量变大,侵蚀能力变强,河道会加深变宽,成为主要河道。 (6分)
(3)如果分汊口上游来水完全流入卡河,则卡河水量增加,卡河注入内格罗河,这使得内格罗河河流水量增加,流速变快,侵蚀搬运能力提高,流域内水文特征发生变化,河流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发育,水域面积增加,陆域面积减小,塑造新的地表形态;随着水文和地貌的发展变化,气候也会变得更加湿润,洪涝灾害也可能增加;水生生物增加,植被和土壤也会相应变化,最终导致自然环境统一演化。 (6分)
解析: (1)堆积体的形成需要有泥沙来源以及泥沙能够沉积。由图文材料可推测,分汊口处奥河上游来水水量大,搬运能力强,携带大量的泥沙,为堆积体形成提供泥沙来源;在分汊口处受分水岭地形影响,水流受阻,速度减慢,其搬运的泥沙大量沉积,形成堆积体。
(2)由材料可知,卡河河道深而窄,河床纵剖面坡度大,分汊口上游约四分之一的来水流入卡河,由此可推测,卡河流速快,溯源侵蚀能力强,易袭夺奥河上游,成为主要河道;材料提到,分汊口处奥河下游河道宽而浅,可推测其水流速度较慢,泥沙容易沉积,泥沙沉积使得河床变高,分汊口堆积体也会不断变大,使得奥河河水向下游排水受阻,从而导致流入卡河的水量增加;综上分析,随着卡河水量变大,流水的下切侵蚀和侧蚀会变强,河道会加深变宽,从而成为主要河道。
(3)自然环境要素包括气候、地貌、水文、植被、土壤、岩石等要素,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会统一演化。如果分汊口上游来水完全流入卡河,则卡河水量增加,卡河注入内格罗河,这使得内格罗河河流水量增加,流速变快,侵蚀搬运能力提高,流域内河流水文特征先发生变化,随之河流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发育,地貌发生变化;河流水量增大会导致水域面积增加,陆域面积减小,从而塑造新的地表形态;随着水文和地貌的发展变化,气候也会变得更加湿润,河流下游地势低平地区发生洪涝灾害的可能性增加;水面扩大,水生生物增加,流域内植被和土壤也会相应变化,最终导致自然环境统一演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