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4课
课题:写给春天的诗
内容分析: 引导学生运用五感观察法,感受校园春天的色彩与氛围,激发学生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 学会用自然拼贴诗的形式,创作关于春天颜色的诗歌,提高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通过小组合作和交流分享,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自信心。
核心素养目标: 文化自信 :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亲近自然的情感,提升学生对自然美的感知和欣赏能力。 语言运用 :通过五感观察,积累诗歌创作素材,提升语言表达能力,能用生动文字描绘校园春景。 思维发展 :运用五感观察法,锻炼敏锐观察力和联想能力,提高思维的敏捷性和创造性。 审美创造:培养对自然美的感知,学会从校园日常中发现诗意,创作富有美感的诗歌作品。
教学重、难点: 重点 :掌握五感观察法,捕捉校园春天的细节,创作出富有个性和创意的诗歌。 难点 :如何引导学生将观察到的春天颜色,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和诗歌形式表达出来。
情境导入:同学们,还记得我们的大任务吗?想要“诗歌创作大赛”的黄金入场券,必须要完成三个神秘任务。同学们有信心接受挑战吗?让我们开始第一站的探秘活动吧,去看一看哪里有什么在等待着我们。 活动流程:我为春天写首诗
教学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第一节:谈话导入。
教师导入:同学们,请你想一想,我们为什么要学诗呢?叶嘉莹先生曾经说过“诗词,是支撑我走过忧患的一种力量!”。诗歌,仿佛有种力量,吸引一代代中国人寻找诗意人生;滋养着华夏儿女的心田。我们本单元的主题也是“诗歌,让我们用美丽的眼睛看世界”。 春暖花开,春天的校园会发生哪些变化呢?让我们去看一看吧!
第二节:美丽校园行
1.展示五感记录卡。 教师将五感记录卡展示在黑板或投影上,让学生清楚看到卡片上五感的内容。教师向学生解释每个区域对应我们身体的哪个感官,以及这个感官在观察事物时能捕捉到哪些信息。 举例说明:(五感写桂花) 教师强调在观察过程中,要仔细、认真,把每个感官感受到的内容都记录在 “五感记录卡” 上,这些记录将成为创作诗歌的素材。 2.引导学生实际操作。 ①分组与准备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 4 - 6 人,给每个小组发放一张五感记录卡和一支笔。 教师带领学生来到校园的观察地点,如花坛边,提醒学生拿好记录卡,准备开始观察。 ②教师带领学生来到校园角落,如操场、花坛、长廊等,引导学生运用五感观察春天的颜色和场景,并把观察到的内容记录在卡片上。在观察过程中,教师要巡回指导,鼓励学生大胆感受、积极记录,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 观察结束后,各小组回到教室,学生分享自己在观察过程中的发现和感受,教师进行总结和补充,为诗歌创作提供更多灵感。 3.现场指导。 五感重点指导:教师先引导学生观察眼前的景物,如花坛里的花朵、绿叶等。“同学们,现在用眼睛仔细看看这些花和叶子,它们是什么颜色的?有没有不同的颜色搭配?形状是怎样的?是圆形、椭圆形还是其他形状?大小一样吗?” 鼓励学生把观察到的颜色、形状、大小等细节记录在五感记录卡的视觉区域。例如,学生可以写 “红色的玫瑰,花瓣边缘有点卷曲,叶子是椭圆形的,绿油油的”。 提醒学生注意观察一些容易被忽略的细节,如花瓣上的纹理、叶子上的脉络等。 听觉: 引导学生把听到的声音用文字描述出来,并记录在听觉区域。比如 “微风吹过,树叶发出沙沙的响声,像在悄悄说话”。 可以让学生辨别不同声音的特点,如声音的大小、高低、持续时间等,把这些也记录下来。 嗅觉 : 教师拿起一朵花或一片有香味的叶子,让学生闻一闻。“大家闻一闻,这是什么味道?是花香还是草的味道?这种味道是怎样的?是浓郁的还是清淡的?” 学生在嗅觉区域写下关于气味的描述,像 “花香很浓郁,像甜甜的糖果味”。 如果周围有其他有气味的东西,如刚修剪过的草坪散发的青草味,也引导学生去闻并记录。 触觉 : 教师让学生用手去触摸身边的物体,如花瓣、树叶、栏杆等。“用手摸摸花瓣,感觉怎么样?是光滑的还是粗糙的?摸摸树叶,是硬的还是软的?摸摸栏杆,是冰凉的还是温暖的?” 学生把触觉感受记录下来,例如 “花瓣摸起来软软的,像棉花一样”。 提醒学生注意不同物体的触感差异,以及触感随环境变化的情况,如阳光照射下的树叶和阴凉处的树叶触感可能不同。 4.总结与引导创作 回到教室后,教师让学生把五感记录卡的内容进行整理。 教师引导:同学们,现在看一看自己记录卡上的内容,这些就是我们在校园里捕捉到的春天的灵感。我们可以用这些灵感来创作诗歌,比如用视觉观察到的颜色来描绘春天的画面,用听觉听到的声音来营造春天的氛围。” 学生通过课件听讲、记录,了解五感观察法的运用。 学生分组利用五感法观察校园,记录观察到的内容,交流分享。
设计意图;介绍五感观察法,让学生了解如何运用五感观察校园,记录观察到的内容,为诗歌创作提供素材。
第三节:春天小诗行创作。
1. 教师导入。 同学们,文字可是会变魔法哦,想不想把自己的观察记录变成一首首奇妙的小诗呢?让我们开启这次奇妙创作之旅吧? 2.将观察转化为诗歌创作 (1)明确诗歌的特点。 同学们,从我们学的两篇现代诗歌中,你能说一说,在你心中诗歌的特点是什么? (2)教师引导:“凡有情而美的东西便是诗。” “诗者,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山路边一朵小蘑菇长大了,你心有所动,想到了生命的可爱可敬,你把它写下来,这就是诗。”(美丽的想象,平凡中看到不平凡) 现代诗,简单地说,就是:情感+美景=诗。 (3)诗歌小问号。 同学们,我们在创作现在诗歌之前,先要想一想以下几个问题。 我的关注点是什么 我想表达什么样的情感? 我表达情感的方式是什么 (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直抒胸臆)。 我会不会注意诗歌的韵律 押韵:让诗歌的结尾字或词发音相同或相似,增加诗歌的韵律感。例如:“春天来了,花儿开了,小鸟在枝头唱歌了。” 节奏:通过调整句子的长短和停顿,使诗歌读起来有节奏感。例如:“小雨滴,滴答滴答,落在地上,开出一朵朵小花。” 我打算分成几个章节来写 (4) 出示创作框架 春天,你在哪里? 找啊找,找到了 春天说: “我在( )。” 教师出示课件:优秀范例。 春天,你在哪里? 找啊找,找到了 春天说: “我在柳树嫩绿的枝条里。 枝条在微风中轻轻摇曳, 像绿色的丝带在空中舞蹈, 上面长满了嫩绿的小芽, 像一个个小精灵探出脑袋, 好奇地张望着这美丽的世界 同学们,你们读一读,看一看像不像诗?你觉得这首诗的题目叫什么好呢? 同学们,让我们把第二行的“找”换成不同的动词。自己尝试写一写。或者你可以设计自己的诗歌框架。 (5)诗歌展示。 每组选派代表上台展示本组的春天小诗行作品,向全班同学介绍作品的创作思路、表达情感。 其他小组同学认真倾听,可以提出自己的疑问或发表赞美。 (6)教师总结:同学们,想要把诗歌写的精彩吸引读者的目光,请记好下边两个小妙招。 多读:多读优秀的诗歌,学习别人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方式。 多写:多练习写作,不断尝试和改进自己的诗歌。 4.课堂总结:教师对本次课程进行总结,回顾学生在五感观察法学习、校园寻诗活动以及诗歌创作过程中的表现,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用五感观察法去发现身边的美好,尝试创作更多关于春天或其他主题的诗歌,并与家人和朋友分享自己的作品。 学生了解什么是诗歌,明确诗歌的特点。 根据诗歌框架,创作诗歌。 展示作品,介绍创作思路,听取同伴意见。 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分享自己的收获。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将观察到的内容转化为诗歌,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创作能力。
拓展作业:自然拼贴诗创作 学生根据自己在校园中采集到的落叶、花瓣,发挥想象力,将它们粘贴在彩纸上,创作出一幅幅具有春天色彩的自然拼贴画,并在画上用简短的文字写下与画面相关的诗句,形成一首自然拼贴诗。 学生完成后,小组内互相展示和交流自己的自然拼贴诗。